2018届二轮复习:第四板块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学案

更新时间:2024-03-24 20: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命题特征分析 比较类、原因2013全《清德宗实晚清,戊戌变(1)从材料出处看,类、 国卷Ⅰ 录》 法、清末新政 以原始性文字材料实质类 为主,选材多是经典背景类、比较2013全白寿彝《中国唐朝,两税法性史学著作。 类、 国卷Ⅱ 通史》等 改革 (2)从问题设计看,作用(影响)类 问题之间的关联性2014全张晋藩《中国特点类、作用魏晋,法律改很强,第(1)问和第国卷Ⅰ 法制通史》 (影响)类 革 (2)问之间有一定逻赵冈《中国历2014全背景类、作用南朝,山泽管辑关联性,学生若在史上生态环国卷Ⅱ (影响)类 理制度改革 第(1)问判定失误很境之变迁》 容易导致第(2)问答2015全彭信威《中国内容类、作用唐代,币制改案偏离。 国卷Ⅰ 货币史》 (意义)类 革 (3)从设问方式看,黄惠贤等《中多采用内容类(32015全原因类、作用清代,养廉银国俸禄制度次),比较类(2次),国卷Ⅱ (影响)类 制度 史》 原因类(3次),特点2016全特点类、作用晚清,军事改类(4次),作用类(10《清史稿》等 国甲卷 (影响)类 革 次),启示类(1次),唐长孺《魏晋注重对学生“调动和2016全内容类、作用唐太宗,谱牒南北朝隋唐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国乙卷 (意义)类 改革 史三论》 核,特别是对历史现2016全吕思勉《魏晋内容类、作用北魏,孝文帝象和历史结论的理国丙卷 南北朝史》 (意义)类 庙号改革 解和分析。 苏继祖《清廷(4)从关键词看,以戊戌朝变古代中国史为主,着2017全清末,街道管记》;梁启超原因类、启示类 重经济领域的改革,国甲卷 理改革 《戊戌政变也涉及了政治和法记》 律领域的改革。 2017全庄启东《新中特点类、作用20世纪80年(5)从与教材的关联

1

国乙卷 国工资史稿》 (意义)类 代,工资改革 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2017全国丙卷 《隋书》 特点类、作用(意义)类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 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清末新政一道题。

1.(2017·全国甲卷)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粪土载道”“款项皆被官员私吞”“戊戌变法时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第(2)问,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根据材料信息“除旧”“布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启示。

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2.(2017·全国乙卷)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

2

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82年”“1985年”“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中央只管??单位”“其他??归省、自治区??管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渐进改革、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倾斜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改变平均主义”“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2017·全国丙卷)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新律??废除??‘苛惨之法’”“删繁就简”可总结出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第(2)问,可从法制发展史、对隋朝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说明。

3

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4.(2016·全国甲卷)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问,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

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5.(2016·全国乙卷)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i6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