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碳小车说明书 - 何云磊王清梅何凤伟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8 12: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担当世界公民责任的必然之举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思想理论,就是要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 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以“无碳小车”为主题,符合世界的发展需求。

本届竞赛主题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在上一届的基础上增加了小车跑“8”字形路线项目。“无碳小车”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将给定的重力势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小车行走并能够在前行时自动避开赛道上设置的障碍物的装置。该小车由能量转换机构、传动机构、转向机构和微调机构以及车身构成,通过能量转换机构获得动力来驱动后轮转动,再通过传动机构将运动传给转向机构使转向轮周期性转向从而自动避开障碍物。

在设计小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设计的思路,力求通过对命题的分析得到清晰开阔的设计思路;以创新和灵感为主线,使小车的设计做到规范性和创新性;我们还综合考虑了材料 、加工 、制造成本等几方面因素,借鉴了参数化设计 、优化设计 、系统设计等现代设计发发明理论方法;采用了PROE软件辅助设计。

小车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优化设计。方案设计阶段根据小车功能要求我们根据机器的构成(原动机构、传动机构、执行机构、控制部分、辅助部分)把小车分为车架 、原动机构 、传动机构 、转向机构 、行走机构 、微调机构六个模块,进行分模块化设计。

技术设计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理论分析,运用数学计算和数学建模,得到了小车运动轨迹与其尺寸的数学关系,然后运用Matlab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得出了小车的具体参数和运动规律。接着应用PROE软件进行了小车的实体建模和部分运动仿真。最后综合考虑零件材料性能、加工工艺、成本等实现优化设计。

目 录

第1篇绕“S”型曲线

摘要........................................................................................................................ 1 一 绪论.................................................................................................................. 5

1.1本届竞赛主题.......................................................................................... 5 1.2 比赛要求................................................................................................. 5 1.3 竞赛命题: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车......... 5 1.4 竞赛项目I: .......................................................................................... 6 二 方案设计.......................................................................................................... 7

2.1小车的设计方法...................................................................................... 7 2.2方案说明.................................................................................................. 8 2.3 方案分析................................................................................................. 9 2.4设计思路.................................................................................................. 9 三 具体设计步骤................................................................................................ 10

3.1耗能分析................................................................................................ 10 3.2具体设计方法........................................................................................ 11

3.2.1原动机构(驱动装置)............................................................. 11 3.2.2传动机构(传动装置)............................................................. 12 3.2.3转向机构..................................................................................... 13 3.2.4 细节设计.................................................................................... 19

3.2.5 行走机构.................................................................................... 19 3.2.6 调节机构.................................................................................... 20 3.2.7 绕线轮设计.............................................................................. 20

四 数据分析........................................................................................................ 21

4.1 运动学分析模型................................................................................... 21 4.2小车运动仿真分析................................................................................ 26 五 零部件设计.................................................................................................... 26

5.1参数确定................................................................................................ 26 5.2需加工的零件........................................................................................ 26 5.3可购买的标准件.................................................................................... 27 六 徽标设计........................................................................................................ 29 七 评价分析........................................................................................................ 30

7.1小车优缺点............................................................................................ 30 7.2改进方案................................................................................................ 30 八 设计总结........................................................................................................ 30 九 参考文献........................................................................................................ 35

第2篇绕“8”字型曲线

一 绪论

1.1本届竞赛主题

本届竞赛主题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

1.2 比赛要求

要求经过一定的前期准备后,在比赛现场完成一套符合本命题要求的可 行装置,并进行现场竞争性运行考核。每个参赛作品要提交相关的设计、工艺、成本分析和工程管理4项报告。

1.3 竞赛命题: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车

设计一种小车,驱动其行走及转向的能量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由给定重力势能转换来的。给定重力势能为4焦耳(取g=10m/s2),竞赛时统一用质量为1Kg的重块(¢50×65 mm,普通碳钢)铅垂下降来获得,落差400±2mm,重块落下后,须被小车承载并同小车一起运动,不允许从小车上掉落。图1为小车示意图。

要求小车行走过程中完成所有动作所需的能量均由此重力势能转获得,不可使用任何其他的能量来源。

要求小车具有转向控制机构,且此转向控制机构具有可调节功能,以适应放有不同间距障碍物的竞赛场地。

要求小车为三轮结构,具体设计、材料选用及加工制作均由参赛学生自主完成。

此时 F0= G× Φ /D 做功分析——

设:S为小车行走距离,mm,η为小车总效率, F0 × S =G× 500mm× η 则: S =G× 500mm× η / F0

前面防滑计算得出:F0 < Ff = P0 g × f 可见:

(1)为了增大小车行走距离; (2)为了避免能量损失不打滑;

(3)在保证能够驱动小车行走的前提下, F0 越小越好。

3.2具体设计方法

3.2.1原动机构(驱动装置)

如图1,重物的重力作为小车的驱动力,设计中要尽可能多的把 重物的势能转化为小车的势能,尽可能的使车匀速运动,也尽可能减少物体下落过程和小车行进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方案:

1.重物通过轻绳跨过定滑轮连接到驱动轴的T型轴上,启动时要求驱动力比较大,轻绳从原动轴的大端开始(M=FR得F=M/R),有利于启动。

2.启动后,原动轴的半径变小,转速相应的提高,转矩变小,设计使其刚好能和阻力相平衡,实现小车匀速运动。

3.当物块与小车距离相近时,由于要减小小车的速度和重物下降速度,原动轴的半径再次变小,绳子的拉力不足以使原动轮匀速转动,但是由于物块的

惯性,仍会减速下降,原动轮的半径变小,总转速比提高,小车缓慢减速,直到停止,物块停止下落,正好接触小车。

4.此结构中还设计有防止砝码在下滑过程中摆动的相应机构,这样就那保证砝码稳速小落,减少能量损失。

图1

3.2.2传动机构(传动装置)

传动机构的功能是把动力和运动传递到转向机构和驱动轮上。要使小车行驶的更远及按设计的轨道精确地行驶,传动机构必须传递效率高、传动稳定、结构简单重量轻等。

方案:传动机构可通过直齿轮、锥齿轮、带轮等装置来传动,通过比较和分析,带轮具有结构简单、传动平稳、价格低廉、缓冲吸震等特点但其效率及传动精度并不高。而齿轮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工作可靠、传动比稳定等一

系列优点。因此在需用传动装置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使用齿轮传动,如图2。

图2

3.2.3转向机构

转向机构是本小车设计的关键部分,直接决定着小车的功能。转向机构也同样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摩擦耗能,结构简单,零部件易获得等基本条件,同时还需要有特殊的运动特性。能够将旋转运动转化为满足要求的来回摆动,带动转向轮左右转动从而实现拐弯避障的功能。能实现该功能的机构有:凸轮机构+摇杆、曲柄连杆+摇杆、蜗杆涡轮机构、曲柄摇杆、差速转弯等等。 1.凸轮机构

凸轮:凸轮是具有一定曲线轮廓或凹槽的构件,有内凸轮和外凸轮两种,它运动时,通过高副接触可以使从动件获得连续或不连续的任意预期往复运动。

优点:只需设计适当的凸轮轮廓,便可使从动件得到任意的预期运动;缺点:较难得到精确的凸轮轮廓曲线,轮廓加工也比较困难。

在本小车设计中由于:凸轮轮廓加工比较困难、尺寸不能够可逆的改变、精度也很难保证、重量较大、效率低能量损失大(滑动摩擦)因此不采用。见图3和图4。

图3(内凸轮)

图4(外凸轮)

2.曲柄连杆+摇杆

图5

优点:运动副单位面积所受压力较小,且面接触便于润滑,故磨损减小,制造方便,易获得较高精度;两构件之间的接触是靠本身的几何封闭来维系的,它不像凸轮机构有时需利用弹簧等力封闭来保持接触。

缺点:一般情况下只能近似实现给定的运动规律或运动轨迹,且设计较为复杂;当给定的运动要求较多或较复杂时,需要的构件数和运动副数往往比较多,这样就使机构结构复杂,工作效率降低,不仅发生自锁的可能性增加,而且机构运动规律对制造、安装误差的敏感性增加;机构中做平面复杂运动和作往复运动的构件所长生的惯性力难以平衡,在高速时将引起较大的振动和动载荷,故连杆机构常用于速度较低的场合。

在本小车设计中由于小车转向频率和传递的力不大故机构可以做的比较轻,可以忽略惯性力,机构简单,利用MATLAB进行参数化设计并不困难,加上可以利用轴承大大减小摩擦损耗提高效率。对于安装误差的敏感性问题我们可以增加微调机构来解决,本设计方案如图6。

图6

3蜗杆涡轮机构

优点:1.传动比大,结构紧凑。

T) f: 2. 传动平稳,无噪音。因为蜗杆齿是连续不间断的螺旋齿,它与蜗轮齿啮合时是连续不断的,蜗杆齿没有进入和退出啮合的过程,因此工作平稳,冲击、震动、噪音小。

缺点:1. 具有自锁性。蜗杆的螺旋升角很小时,蜗杆只能带动蜗轮传动,而蜗轮不能带动蜗杆转动。

2. 蜗杆传动效率低,一般认为蜗杆传动效率比齿轮传动低。尤其是具有自锁性的蜗杆传动,其效率在0.5以下,一般效率只有0.7~0.9。( V' N% U; f8 D3. 发热量大,齿面容易磨损,成本高。' g7

图7

3.曲柄摇杆

结构较为简单,但和凸轮一样有一个滑动的摩擦副,其效率低。其急回特性导致难以设计出较好的机构。

4.差速转弯

差速拐是利用两个偏心轮作为驱动轮,由于两轮子的角速度一样而转动半径不一样,从而使两个轮子的速度不一样,产生了差速。小车通过差速实现拐弯避障。

差速转弯,是理论上小车能走的最远的设计方案。和凸轮同样,对轮子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加工出来后也无法根据需要来调整轮子的尺寸。(由于加工和装配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图8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采用以下方案,见图9。

图9

小车的一副总体设计图(图 10)

图10

转向由曲柄滑块装置完成。驱动轴通过齿轮传动联接后带动圆盘转动,圆盘带动曲柄转动,连杆的另一段联接前轮轴上的滑块,滑块的往复运动过程使前轮周期的转动,最终使小车行走轨迹为近似正弦曲线。

3.2.4 细节设计

车身尽量简单原则,来减小小车总质量,但要有足够位置放置载重物块。推杆的用轴套定位来保证推程和回程过程中方向不变。齿轮和轴承尽量选用标准件尺寸,易于加工。前后车轮选用轻质材料,而且适当的挖空。

3.2.5 行走机构

行走机构即为三个轮子,轮子有厚薄之分,大小之别,材料之不同,因此需要综合考虑。

由于小车是沿着曲线前进的,后轮必定会产生差速。对于后轮可以采用双轮同步驱动,双轮差速驱动,单轮驱动。

双轮同步驱动必定有轮子会与地面打滑,由于滑动摩擦远比滚动摩擦大会损失大量能量,同时小车前进受到过多的约束,无法确定其轨迹,不能够有效避免碰到障碍。

双轮差速驱动可以避免双轮同步驱动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差速器或单向轴承来实现差速。差速器涉及到最小能耗原理,能较好的减少摩擦损耗,同时能够实现满足要运动。单向轴承实现差速的原理是但其中一个轮子速度较大时便成为从动轮,速度较慢的轮子成为主动轮,这样交替变换着。但由于单向轴承存在侧隙,在主动轮从动轮切换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运动不准确,但影响有多大会不会影响小车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分析。

单轮驱动即只利用一个轮子作为驱动轮,一个为导向轮,另一个为从动轮。

3.2.6 调节机构

在前面确定了转向采用曲柄连杆加摇杆的方案,由于曲柄连杆机构对于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很敏感,因此就必须加上微调机构,对误差进行修正。再者,加上微调机构可更方便调整小车的轨迹,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实验使小车走一条最优的轨迹。

微调机构有以下两种方式:微调螺母式、滑块式如图。 通过分析我们采用滑块调节机构。

由于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有差距,只能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较优的方案而不能得到最优的方案。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机构简单的小车,通过小部分的改动便可以改装成其它方案,再通过试验比较得到最优的小车。

3.2.7 绕线轮设计

加速—匀速—减速 的过程,所以开始时拉力的作用点处在原动轮半径较大 处,并且随着小车的前进,拉力作用点距离原动轮的轴线的距离呈递

4.2小车运动仿真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本方案的可行性,我们利用了proe进行了动态仿真,详见视频。

五 零部件设计

5.1参数确定

单位:mm

转向轮与曲柄轴轴心距 b=145; 摇杆长c=32; 驱动轮直径D=120;

驱动轮A与转向轮横向偏距a1=78 驱动轮B与转向轮横向偏距a2=78; 驱动轴与转向轮的距离d=145; 曲柄长r1=22; 绳轮半径r2=16

5.2需加工的零件

1.驱动轴

6061空心铝合金管。外径6mm 内径3mm。 2.车轮

铝板7075-T6,具体参数见附图。 3.底板

铝板7075-T6,具体参数见附图。

5.3可购买的标准件

1.轴承:内径6mm,外径12mm,如图

2.轴承座:选用型号:SK12

3.滑块部分:

优先选择卖有现成的,如果不合适,再自己加工制作。

4.直齿轮

齿轮1:模数=1,齿数=17,外径=17mm,内孔=6mm, 厚度:10mm

齿轮2:模数=1,齿数=51,外径=47mm,内径=6mm, 厚度=10mm

齿轮3:模数=1, 齿数=34,外径=36mm, 内径=6mm,厚度=10mm 材质:7075-T6铝

5.前轮转向部分(与车身配合处)

采用型号:LMF6

六 徽标设计

图 1

徽标设计 (1)设计说明:

整个徽标是一个椭圆形的圈,包围着一个加油机字样的N和英文字母“CAR”,代表着“No Carbon”无碳,简单明了地说明了这届大赛的主题。同时,英文字母“CAR”也代表着我们所做的无碳小车。其次,选用绿色为标志的主色调,代表着绿色环保,和谐自然。且外面的椭圆圈,代表着能量的意识,说明了势能与动能相互转换的过程。同时,椭圆圈又是一圈圈跑道,代表

着无碳的道路永无止境。最后,以整体上看,整个图形像一只眼睛。看着远方,对未来全球实现无碳充满希望。

(2)材料:45钢

(3)制作:激光打标机 喷漆

外圈绿色 R:64 G:225 B:109 内圈绿色 R:30 G:172 B:74

“加油机”R:48 G:179 :B::83 “Car” R:239 G:21 B:19

七 评价分析

7.1小车优缺点

本小车采用的转向方案中,曲柄是在一个圆盘上,在不改变小车机构的前提下,可以调节曲柄和连杆的长度,从而避免了安装时的局限。同时,可以根据两个障碍物的距离改变后,相应的调节曲柄和连杆的长度,以适应不同宽度的赛道。此外,后轮可以根据不同赛道的地面更换相对应材料的外胎。

7.2改进方案

小车最大的缺点是精度要求非常高,改进小车的精度要求,使能调整简单,小车便能达到很好的行走效果。

八 设计总结

我组设计的无碳小车,以单轮驱动。整体实现了小车尺寸小、零件少、成本低、效率高、稳定性好的目的。

本次竞赛命题要求中,以给定的能量设计三轮小车带动给定负载进行避物运行。本方案设计中,整体分为前轮转向,动力设计,成本分析三大部分展开设计。

动力设计方面,采用了二级传动,对于机械传动效率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在起步、行进中与停止阶段,通过绕线桩的形状,给予主动轴不同的扭矩,更好的带动小车。

成本分析中,没有考虑制作工具的相关成本,如果可以实现底板的一次成型,将会减少工序,增大精度要求。同时其费用也将加大。综合成本,暂且不能确定。

在小车的转向方案中,我组一直在是采用凸轮+连杆机构还是采用曲柄连杆+摇杆机构实现转向中不断分析和讨论,通过分析得出,由于凸轮轮廓加工比较困难、尺寸不能够可逆的改变、精度也很难保证、重量较大、效率低能量损失大(滑动摩擦)因此不采用。而曲柄连杆+摇杆机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精度易获得。故采用此机构来实现转向。

小车在半张标准乒乓球台(长1525mm、宽1370mm)上,绕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障碍沿8字形轨迹绕行,绕行时不可以撞倒障碍物,不可以掉下球台。障碍物为直径20mm、长200mm的2个圆棒,相距一定距离放置在半张标准乒乓球台的中线上,以小车完成8字绕行圈数的多少来综合评定成绩。见图3。

图3: 竞赛项目二所用乒乓球台及障碍设置图

一、比赛要求

携带在本校制作完成好的作品,在集中比赛现场,使用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供的势能重块,(¢50×65 mm普通碳钢,质量为1Kg),在半张标准乒乓球台(长1525mm、宽1370mm)的上,绕放置在中线上相距不小于300mm距离(具体距离自定)的2个障碍物沿8字形轨迹绕行,出发点自定,绕行时不可以撞倒障碍物,不可以掉下球台,势能重块在整个绕行过程中不允许掉落。每队有3次机会,计算时,采用3次成绩中最好成绩。

一个成功的8字绕障方式为:小车在没撞倒障碍物、没掉下球台的情况下,行走轨迹为绕过两个障碍的封闭8字形,两个障碍分别在8字的一个封闭环内。比赛中,小车应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小车停止,障碍被撞倒后,裁判会扶起。小车绕障过程中每成功完成一个8字绕障得12分;完成8字绕行,只绕过1个障碍,得6分;完成8字绕行,没有绕过障碍,

得2分;绕障过程中,一次绕过2个障碍,按只绕过1个障碍计分;没有完成8字绕行,不论是否绕过障碍,均不得分。障碍物被撞倒或被完全推出定位圆区域(¢20mm),视为没有绕过障碍;小车擦碰障碍,障碍物未倒,也没将障碍物推出定位圆区域,视为通过。势能重块脱离小车、小车停止或小车掉下球台比赛结束。

九 参考文献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 重庆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2】机械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 第七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Matlab 教程R2011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5】林清安 Proe视教基础教程

【6】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中国质检出版社 第六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i5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