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更新时间:2023-09-05 12: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第八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织的, 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织的,为实现特定目 标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标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遵守其成员行为规 范的人群结合体。 范的人群结合体。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分工、相互依赖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分工、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相互影响 有共同的行动能力: 有共同的行动能力:共同目标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共同的行为规范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融洽员工的感情。 融洽员工的感情。 激励和培训员工 保障员工的权益。 保障员工的权益。 消极作用 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由群体所确定的, 群体规范:是指由群体所确定的,对其成员起约 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是无意识地通过习惯的力量形成的,受 群体规范是无意识地通过习惯的力量形成的, 暗示、模仿、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暗示、模仿、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群体成员的行为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 群体成员的行为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

群体规范的功能行为导向:群体规范表现出了群体核心的、 行为导向:群体规范表现出了群体核心的、最重要的价 值观,暗示了哪些是群体可接受的行为。 值观,暗示了哪些是群体可接受的行为。 群体的支柱:起着“法规”作用, 群体的支柱:起着“法规”作用,正确的行为预期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群体动力:帮助群体保持鲜明特征,拒绝越轨行为。 群体动力:帮助群体保持鲜明特征,拒绝越轨行为。

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为了使群体成 员留在群体内而对他们施加影响的全部力量的总 和。包括: 包括: 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 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成 员之间的交往力、群体成员的士气、共同的目标、 员之间的交往力、群体成员的士气、共同的目标、 明确的动机。 明确的动机。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成员的共同性:利益和目标、背景、 成员的共同性:利益和目标、背景、兴趣爱好等 群体规模的大小: 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成员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机会 群体与外部关系:外部存在威

胁(竞争)、与外界相对 群体与外部关系:外部存在威胁(竞争)、与外界相对 )、 隔离。如普济、非典、 隔离。如普济、非典、矿工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能满足成员物质与精神需求 群体的地位:等级地位越高, 群体的地位:等级地位越高,凝聚力越强 目标的达成:达成目标,增加员工的自豪感,反之 目标的达成:达成目标,增加员工的自豪感, 信息的沟通: 信息的沟通: 领导的要求与压力: 领导的要求与压力:如强制遵守组织规定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低凝聚力、低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与组织目标不一致, 低凝聚力、低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同 时群体的凝聚力也低,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没有什么关系。 时群体的凝聚力也低,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没有什么关系。 低凝聚力、高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支持组织目标,此时, 低凝聚力、高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支持组织目标,此时, 就算是凝聚力很低,生产效率依然能够提高。 就算是凝聚力很低,生产效率依然能够提高。 高凝聚力、低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不支持组织目标, 高凝聚力、低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不支持组织目标,生产 效率与凝聚力成反比,凝聚力越高,生产效率越低。 效率与凝聚力成反比,凝聚力越高,生产效率越低。 高凝聚力、高一致性, 高凝聚力、高一致性,即群体态度与组织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性,生产效率与凝聚力成正比,凝聚力越高,生产效率也越 生产效率与凝聚力成正比,凝聚力越高, 高。

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个体在群体生活或工作过程中与群体规 范出现不一致或分歧时产生的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状 态。 从众:在群体情境下,个人受到群体压力时,在知 从众:在群体情境下,个人受到群体压力时, 判断行为上和群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的倾向。 觉、判断行为上和群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的倾向。 从众行为是个体为适应环境, 从众行为是个体为适应环境,减轻压力而采取的反 应方式。 应方式。

群体压力的作用顺从或从众:从众是放弃了原来的意见以符合群体要求; 顺从或从众:从众是放弃了原来的意见以符合群体要求;顺 从则是保留自己观点而又不在行动上违背群体的意志。 从则是保留自己观点而又不在行动上违背群体的意志。 从众的原因:环境因素(群体压力)、个人因素 从众的原因:环境因素(群体压力)、个人因素 )、 从众现象的表现行为和内心反应并不一致,分四种情况: 从众现象的表现行为和内心反应并不一致,分四种情况: 心服口服、

口服心不服、心服口不服、 心服口服、口服心不服、心服口不服、心口皆不服 激励与助长:群体无形的压力导致竞争和相互激励, 激励与助长:群体无形的压力导致竞争和相互激励,导致标 准认知趋同倾向。 准认知趋同倾向。

群体决策决策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决策者为了实现特定目标, 决策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决策者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遵 循决策的原理和原则,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循决策的原理和原则,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若 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的质量 == 决策本身的质量 + 贯彻执行决策的质量

群体冲突冲突指个人、群体、 冲突指个人、群体、组织之间所发生的具有对抗性 质的互相交往的行为。 质的互相交往的行为。 课本):冲突是一种潜在的或公开的确定性行为, ):冲突是一种潜在的或公开的确定性行为 (课本):冲突是一种潜在的或公开的确定性行为, 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努力去抵消另一 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方的封锁行为, 方的封锁行为,这种行为将妨碍他达到目标或损害 他的利益。 他的利益。 目标冲突、认知冲突、感情冲突、 目标冲突、认知冲突、感情冲突、行为冲突

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建设性冲突(功能正常) 功能正常)

破坏性冲突(功能失调) 功能失调)

双方对实现共同目标的关心 不愿意听取对方的观点或意见 乐于了解对方的观点或意见 双方由意见或观点的争论,转变 双方由意见或观点的争论, 为人身攻击 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双方交换情况日益增加 双方对赢得观点的胜利最为关心 互相交换情况减少, 互相交换情况减少,以致完全停 止

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建设性冲突——是一种动力,处理得当,可以明辨 是一种动力,处理得当, 建设性冲突 是一种动力 是非,促进组织的改革与创新,提高组织绩效, 是非,促进组织的改革与创新,提高组织绩效,带 来积极的后果。 来积极的后果。 破坏性冲突——矛盾加剧,造成组织的混乱,给生 矛盾加剧,造成组织的混乱, 破坏性冲突 矛盾加剧 产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常见的不良结果有: 产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常见的不良结果有:沟通 迟滞、群体凝聚力低下等。 迟滞、群体凝聚力低下等。

解决冲突的原则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应该承认冲突、 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应该承认冲突、 正视冲突和预见冲

突。 正视冲突和预见冲突。 处理冲突应以效果为依据,倡导建设性冲突, 处理冲突应以效果为依据,倡导建设性冲突,并控 制在适度的水平。 制在适度的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冲突都会降低组织 的绩效。 的绩效。

处理冲突的模式( 处理冲突的模式(一)竞争:坚持斗争,维护己方利益,寸步不让。 竞争:坚持斗争,维护己方利益,寸步不让。一般认为自己 完全正确,道义上,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时,采用此种方式。 完全正确,道义上,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时,采用此种方式。 回避:淡化掩盖和退出冲突,不激化双方矛盾, 回避:淡化掩盖和退出冲突,不激化双方矛盾,不满足任何 一方的利益。一般在认为冲突本身是枝节问题,或者认为彻 一方的利益。一般在认为冲突本身是枝节问题, 底解决冲突可能会造成严重破坏时使用。 底解决冲突可能会造成严重破坏时使用。 迁就:忍让为怀,息事宁人,不坚持自身的利益, 迁就:忍让为怀,息事宁人,不坚持自身的利益,允许对方 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当自身确有不正确之处,和谐和稳 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当自身确有不正确之处, 定更有价值时,可以采用这种解决方法。 定更有价值时,可以采用这种解决方法。

处理冲突的模式( 处理冲突的模式(二)协作:满足双方利益,相互吸引对方合理化的建议, 协作:满足双方利益,相互吸引对方合理化的建议,强调建 设型的处理方式方法。 设型的处理方式方法。当冲突和矛盾有利于工作的改进和开 展时,通过协商和仲裁方法能够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此法。 展时,通过协商和仲裁方法能够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此法。 折中:采用中庸的解决方法,双方都做出一定的让步,当双 折中:采用中庸的解决方法,双方都做出一定的让步, 方势均力敌时的情况下采用。 方势均力敌时的情况下采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i3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