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九上1-10讲稿袁冬末 ·
更新时间:2024-01-10 03: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难忘的泼水节集体备课讲稿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培训 因文制宜 钩玄提要 ——解读九上教材(1-10课)
主讲人: 袁冬末
单 位: 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
大家好,我叫袁冬末,来自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很荣幸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也非常感谢张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我的备课内容是九上教材的前十课。 教材中篇目安排:
第1课 《诗经》二首 (《关雎》《蒹葭》)
第2课 《古风二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3课 《铸剑》 第4课 《蒙古草原狼》 第5课 《巩乃斯的马》
第6课 《现代诗歌二首》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金黄的稻穗》) 第7课 《致大海》
第8课 《短文两篇》 (《为人民服务》《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9课 《汉字之美 妙在多维》 第10课 《曹刿论战》
个人认为到了九年级,大家都要马不停蹄的抢时间、赶进度,紧张之余可能少了些许趣味和从容,今天和大家交流的目的是“因文制宜”,试探性整合教材;从而“钩玄提要”解读教材。 首先,谈一谈教材的整合。 整合依据有两点:
(1)文章体例:共14篇文章,其中古代诗歌经典4篇,名家小说代表3篇,科学散文、文言必考篇目各1篇,中外现代诗歌3篇、领袖作品2篇。
(2)学情特点:初三学生诗歌领悟能力基本具备,阅读理解能力较强,情感认知力也有所提升,在阅读技法、写作能力以及品位提升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另外,对于中考真题训练也涉及不多。基于以上特点,整合如下:
一、“寻诗经之美,觅古风深意”的诗歌品读(《诗经》“古风”) 二、“传统讲读与链接中考结合”的文言品析(《曹刿论战》 )
三、“批大家之作,注名篇经典”的小说品评(《铸剑》《蒙古草原狼》《巩乃斯 的马》)
四、“拓展提升和写作指导并举”的名篇品悟(《现代诗歌二首》《致大海》 《汉字之美 妙在多维》《短文二篇》) 其中,中考必考篇目作详细讲解,以“品读、品析”为主;非必考篇目主要作积累拓展,以“品评、品悟”为主。
接下来,就整体把握、备课积累、教学建议三方面,关于“教材解读”的一些个人看法和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部分:“寻诗经之美,觅古风深意”的诗歌品读
古典诗歌重在表意言志,两幅不规则的对联将四首诗歌概括为: 雎鸠和鸣,唱爱情和美;深秋蒹葭,叹伊人难寻。 白雪纷纷,道别情离意;秋风怒号,抒忧国情怀。
总教学策略:诗歌品读注重吟诵涵咏的训练和解读能力的提升。 一.《诗经》二首
《诗经》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距今3000—2500年,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是周王朝国家文化工程中的产物,周朝朝廷通过王官采诗、公卿献诗等渠道采集,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有考证认为孔子是《诗经》的最后一位主编。它实际上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产物,体现了“敏与感、富于情、正于性”的中国人性格。关于《诗经》二首的教学有如下建议: 1.指导诵读,关注首句,背诵并默写全诗。
2.激趣审美,了解《诗经》,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3.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涵咏品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4.通过视频链接,拓展视野,进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下面从整体把握和问题探究两方面对两首诗歌的教学谈一些个人看法。 《关雎》——“雎鸠和鸣,唱和美爱情” 1.整体把握:
地位:诗经第一篇,冠“诗三百”之首。 1)诗歌内容:爱恋—相思—梦幻 三部曲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后为郑玄分为五章)
爱恋:关关雎鸠(情真和唱)——比 —— 君子淑女,恭敬相处(所愿) 相思:参差荇菜(左右难求)——兴 —— 窈窕淑女,君子思服(所思) 梦幻:琴瑟钟鼓(友之乐之)——表现—— 因思成梦,亲近相伴(所幻) 2)诗歌特色:
诗意质朴——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情娴雅——由“雎鸠和鸣”喻指君子爱恋思慕淑女。
诗风明快——从比兴手法的开篇,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到重章叠唱的自然小节。 2.问题探究:
从孔子的评价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入手解读诗歌的主题: 关于“乐而不淫”
(乐者)—— 比兴开篇,“贞鸟雎鸠,执一无尤(怨恨)”
关雎这种鸟类找了一个伴侣之后,终生不换,非常守节,有道义,有恩义。“在河之洲”,水中沙洲,纯净而浪漫,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不淫)—— 淑女与君子: 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淑女:文静而品德美好的女子。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关于“哀而不伤”
(哀者)—— “参差荇菜——左右”,与“悠哉悠哉——辗转” 参差:高低不齐——左右,喻指难求和挑选 悠哉:绵绵不断——辗转,意味思念之煎熬 (不伤)——“钟鼓乐之”
很多人都理解为取悦淑女,让淑女高兴,才能得到欢心。其实不然,钟鼓在春秋时期是重要的礼器,只有在祭祀和重要礼仪,才会很庄重的“钟鼓乐之”。 所以,最后一句是君子求之不得后的幻想,幻想自己能用钟鼓来取悦、迎娶淑女。
《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
《蒹葭》——“深秋蒹葭,叹伊人难寻” 1. 整体把握: 1)诗歌内容: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
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2)诗歌特色:
诗意朦胧——内容意见分歧,“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 诗情汇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秋景起兴,引出正文。 诗风凄美——重章叠唱,韵律参差,追寻伊人的道路坎坷曲折。 2.问题探究:
从后人赞其“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入手解读:
蒹葭的状态,“苍苍、凄凄、采采”(辞海中三词均有表茂盛),不为时间的流转“为霜、未晞、未已”(从凌晨到清晨)、地点的变换“溯游、溯洄”(顺流而下、逆流而上)而改变,依然一派茂盛的样子。象征“伊人”任你辛苦追寻依然不为所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正所谓“情之所系者,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之。”
“宛”,康熙字典中第一条目解释为“依然”,且举例“宛在水中央”,个人较为赞同,三个“宛”字重复强调,更加突出了伊人难求,任相思者辛劳求之,不为所感,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终不可得也,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间。 ”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中“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最得风人(诗人)情致”。
另外,链接了《诗经》名篇吟诵视频《关雎》篇,拓展学生视野(链接)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风”,即古体诗,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不要求对仗,平仄与用韵比较自由,分为“歌”、“行”、“吟”三类。《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风’。与古体诗相对的是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又称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关
于“古风”二首的教学有如下建议:
1.教学中强调关注名句(主旨句),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全诗。
2.适当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通过“知人论世”,提升学生对诗歌发展和诗人创作的纵观意识。
3.解读诗歌以抓关键词、落实考点为主,提升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见备课积累的表格)
4.随堂落实笔记,形成诗词解读笔记;课后巩固中可链接中考,配合真题讲解。 下面从整体把握和备课积累和问题探究三方面对两首诗歌的教学谈一些个人看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纷纷,道别情离意” 1.整体把握:塞外雪中送别,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1)诗歌内容:
边塞雪景( 1—10句):
风狂雪早——塞外奇景——营内飞雪湿幕生活苦寒——营外冰天雪地阴云重重 送友别情(11—18句):
帐中畅饮边乐奏——辕门送别雪纷飞——东门送友雪满路——遥望友人情悠悠 (2)诗歌特色:
比喻新颖贴切,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惆怅之情难言。 2.备课积累和问题探究:
(1)岑参: (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
(2)边塞诗人的形成: 由于唐代边事和外事的增多,不少文人到边塞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文人远驻边塞,为诗坛绘上了昂扬的一笔,同时,文人为官,诗作中除了豪言壮语,自然少不了揭露战争、思乡盼归的细腻情怀。岑参就是这样,天宝年间,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于BC749年和BC754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诗作风格雄奇瑰丽,极具浪漫色彩。陆游赞其“笔力追李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是他的三篇代表作。
(3)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及诗作:
高适(700—765)《燕歌行》 李颀(690—751)《古从军行》 王翰(687—726)《凉州词》 王昌龄(698—757)《出塞》《从军行》 王之涣(688—742)《凉州词》 (4)内容梳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景、送别 ——边塞诗人
——胡地风狂雪早,边塞气候奇特 ——春花喻冬雪,比喻、想象,欣喜 ——室外至室内,白天至夜晚,军营苦寒生活 ——互文,侧面突出边地天气奇寒
——过渡句,夸张,坚冰纵横、乌云密布,为送别奠定情感基调
——军帐畅饮饯友,边地音乐乡愁
——辕门送别雪景,动静结合,色彩明丽,奇寒天气 ——雪中惜别
——别后雪景,无声胜有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5)关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一些个人思考:
多数资料将其解读为“别后雪景,抒发送别友人难舍之情,无声胜有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回路转,言武判官已走远,茫茫瀚海雪覆盖,目光单单聚焦在雪上蹄印,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武判官归京了,那我岑参呢?何时建功立业成,锦衣归故乡?”,个人认为此句意境与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范仲淹亦有“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更为接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怒号,抒忧国情怀” 1.整体把握: (1)诗歌内容: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风 白天屋外事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现实 —— 自己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雨 黑夜屋内人 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广厦大庇 吾庐独破 理想 ——天下寒士 (2)诗歌特色: 行文层次清晰,抒情直抒胸臆;风格沉郁顿挫,思想深沉高远。 2.备课积累和问题探究: (1)关于杜甫人生四阶段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 人生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书壮游时期(35岁以前) 《望岳》 第二阶段:困居长安时期(35至40岁)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 第三阶段:战乱流离时期(45至48岁) 《春望》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第四阶段:西南漂泊时期(48至58岁)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公元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761年春,定居草堂,生活较为安定,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于作于BC761年秋,一场大风卷走的不仅仅是屋上的茅草,更是诗人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后暂得安逸的平和心境,这种心情绝不会出现在李白、苏轼身上,饱受战乱之苦,目睹民生之艰的杜甫,一个安身之所的茅草屋都不得,何其悲哀?难得的是,诗人从个人不幸的悲哀转向关注百姓疾苦,呼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号音,这一“呜呼”,哀哉之外,更显“诗圣”情怀。
了解了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再将此诗与《江畔独步寻花》和《春夜喜雨》比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把握将更加深刻。待到秋风萧萧时,将是万里悲秋之常客了《登高》(BC767)。 (2)内容梳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风破屋 ——忧国忧民 ——秋风势猛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茅草七零八落的惨状,暗含对大风者飘转沉塘坳。
破屋的怨愤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顽童趁风打劫,也是一群贫苦之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人,为结尾设伏
——体衰困窘之态,焦急无奈心情 ——大雨将至,阴暗沉闷的氛围,愁惨暗淡的心境
——家庭生活艰难穷困 ——屋漏又风连夜雨 ——忧国忧民,长夜难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由己及人,关心百姓疾苦;愿天下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寒士尽得温饱的愿望;从痛苦生活中迸发希望,兼济天下的情怀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至死不悔的受冻死亦足。
三.关于诗歌教学的补充建议:
1.做好课堂诗词解读笔记,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作用。 展示学生笔记:
2.课后巩固中可链接中考,配合真题讲解对于解读诗歌很有作用。 关于真题链接:
1.关关雎鸠,口口口口。窈窕淑女,口口口口。
(《诗经·关雎》)(11年中考试题)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口口口口。
(《诗经·蒹葭》)(13年中考试题) 3.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08年中考试题)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年中考试题)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表现诗人杜甫在自己艰难困窘之时,却仍怀博大胸襟和炽热情感的句子是□□□□□□□,□□□□□□□□□。
(2013年考纲名句积累与运用训练第42题) 6.有诗云“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塞北的漫天风雪中亦有无限生机,岑参就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了冬雪带给他的浪漫遐想。 (2013年考纲名句积累与运用训练第45题)
二.“传统讲读与链接中考结合”的文言品析
中考文言文选文有两条标准,思想性(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典范性(写
高尚精神
作技巧、行文特色),《曹刿论战》是一篇极具典范性的文言文。文章记述的是发生在鲁庄公十年的齐鲁长勺之战,以精炼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处理突出说明了鲁国以少胜多的原因,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后发制人),成功塑造了曹刿卓越的军事家形象。
总教学策略:必考篇目固基为主,传统讲读做好笔记,并链接中考。
下面从总体把握、备课积累、教学建议三方面谈一谈本课的教学: (一)整体把握:我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写作特色概括为 “三论二止一对,一主二宾三贵”。 1.内容梳理:“三论二止一对” 战前三论民心重 请见原因:肉食者鄙(为写庄公做铺垫),未能远谋(文眼) 三论目的:明确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战中二止巧胜敌 将鼓(急躁冒进)——未可——待三鼓之后克(胸有成竹) 将驰(不察敌情)——未可——仔细观察后逐(从容不迫) 战后一对析战术 问而后对:庄公虚心求问,平庸不昏庸 总结战术:克——彼竭我盈(战机) 正确的战略战术(突出曹刿的远谋) 逐——辙乱旗靡(敌情) 2.人物形象:“一主二宾” 曹刿(一主):远见卓识的军事家 关心国事、勇于进谏,胸有成竹有政治远见,从容不迫有军事才能。 庄公(一宾):平庸但不昏庸的君主 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但能有所听、有所悟、有所问,虽平庸但不昏庸。 乡人(一宾):漠不关心国事 3.写作特色:“三贵” 贵在语言,极为精炼简洁,表意说理,晓畅通达。
——叙述语言如“请见”“乃入见”“对曰”,省略了与主题无关的细节。 “何以战”“请从”“未可”“可矣”判断性语言利索干练。 贵在行文,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叙事写人、效果生动。
—— 一问(散)三答三对(骈);“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骈)“夫战,勇 气也······逐之”(骈散结合)等等。 贵在手法,剪裁详略分明得当,对比衬托塑造人物。
——战前启发庄公,战中把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胜利原因(详) 战胜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略)
通过庄公和乡人与曹刿形成对比,衬托其军事家形象。 (二)备课积累: 1.关于《春秋》《左传》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由孔子修订,语言极为简练,但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在《春秋》中关于长勺之战的记录只有一句:“【庄公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本课出自《左传》,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左丘明与孔子
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关系甚笃。“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从孔子的语气中不难体会出孔子将其引为同道,对于花言巧语、伪善的作法都感到很可耻。
3.关于“长勺之战”
一次强国欺凌弱国,弱国以少胜多的战争。
强齐欺凌弱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争相从避难的莒(jǔ)国和鲁国赶回齐国,鲁庄公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让管仲拦击、刺杀小白,后失败,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即齐桓公。桓公即位后立即反
击鲁国,并胁迫鲁杀死公子纠。第二年春,即公元前684年(庄公十年)再次发兵攻鲁。春秋时政治报复武力惩罚的事件很多,《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就是如此。 4.关于战事的紧迫
“公将战”三字,即道出。大兵压境,国君迎战,国家危如累卵。凸显曹刿请见的必要性。
5.关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
相对于“藿食者”而言,以饭食的精粗区分执政贵族和普通平民。古代统治者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礼记·王制》中有“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
“肉食者”为何目光短浅?
执政贵族有更多的既得利益,在交战问题上,他们会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很难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清·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中有“肉食者鄙,非鄙其食肉,鄙其不善谋也。食肉之人不善谋者,以肥腻之精液,结而为脂,蔽障胸臆,犹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复有窍也。此非予之臆说,夫有所验之矣。”
“藿食者”曹刿是普通平民么?
有资料记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一直隐居梁甫山,齐军大兵压境,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长勺之战胜利后庄公立即拜曹刿为大夫,并把女儿曹姬嫁给曹刿,个人较为同这一说法。从“请见”的勇气,评价肉食者的气魄,和问战庄公态度“何以战”都可以表明曹刿绝一般平民。
6.关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下视其辙”“登轼望之”
春秋时期的军礼传统:“成列而鼓,以明其信;哀怜伤病,以明其仁” 战争方式:扎营驻军、约期而战,击鼓后以车战见分晓(双方在约定的地点相隔一段距离列阵,同时击鼓相向而进,前进一段距离,鸣金停止,调整队列后再击鼓前进;至双方接近至弓箭射程边缘时再鸣金停止,再次调整队
形、作冲锋前的准备;第三次击鼓,则“车驰徒走”,相互冲锋一决胜负。) 长勺之战的交战方式:鲁国固守阵型等待敌军进攻(当齐军击鼓前进时,鲁军并未按照常规同时前进,而是按兵不动。一方面使齐军的疲劳程度增加,另一方面齐军在一鼓之后激起的士气因漫长的接敌过程而被迅速消耗,生理的疲惫在加上心理的动摇,至齐军到达弓箭射程边缘时已经力疲意沮,此时鲁军才以饱满的士气和体力鸣鼓冲锋,故能一战而克。)
(人大历史系教授黄朴民《春秋时期战争观念与作战方式考察》) “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轼”:车前的扶手横木
——《名二子说》中有过详细解说 7.若在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和追杀齐军的场面描写,好么? 问题设置目的:解读文题“曹刿论战”。
答:不好。本文重在“论战”,行文始终以曹刿的言论贯穿全文,中心突出,即通过人物对话着力塑造曹刿远谋的军事家形象;另外,也突出了文章剪裁详略得当的史家春秋笔法。 8.关于《曹刿论战》的现实意义
A.得民心者赢天下(孟子“民贵君轻”论、刘备携民渡江) B.大敌当前讲究策略和方法(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9.关于由课文衍生出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三)教学建议:
1.利用晨读时间做好预习,扫清阅读障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字音: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夫(fú) 靡(mǐ) 古今异议词:鄙、牺牲、狱、可以
2.课文对话较多,类似剧本,无需改写,可以利用分组旁白加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学习。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能达到培养文言文语感的目的。 (朗读节奏指导)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诵读语气指导)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读出肯定、主动请缨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全面梳理文章脉络,解读全篇课文,指导学生 做好本课笔记(详记,不留知识死角)。
4.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教师设疑、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总结人物形象,继而了解本文对比衬托、对话描写凸显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鼓励学生探讨文章的现实意义。
(3、4 两项目标在备课积累中已做说明)
5.链接中考,通过真题训练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2012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课内文言文部分
9.《左传》旧传为 (朝代)末年鲁国史官 (人名)所撰。(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又何间焉( ) ②小惠未徧( ) ③小大之狱( ) ④望其旗靡( )
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 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 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
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 “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 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 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 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 答案:
9.春秋 左丘明(共1分,每空0.5分)
10.①参与 ②同“遍”,遍及、普遍;或“通‘遍’,遍及、 普遍” ③案件 ④倒下(共2分,每小题0.5分)
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3.围绕“善于 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2)考纲试题再现(06年——13年)(链接)
小结:以上是对于古典诗歌和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想法,由于均为中考必考篇目,所以更侧重于考点落实和解读能力的提升,也相应的链接了中考真题,
引领学生换位思考,掌握出题意图,为应试打好基础,当然,不可死记硬背成题,古典诗歌还需多多诵读,文言文亦可通过读背演相结合方式培养语感,同时做好精读笔记也非常必要。
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小说品评和名篇品悟部分的一些教学想法。 三、“批大家之作,注名篇经典”的小说品评 ( 《铸剑》 《蒙古草原狼》 《巩乃斯的马》 )
总教学策略:采用批注阅读法激趣阅读,以便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文本的直接领悟能力,锻炼学生目治、手治、心治的读写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关于批注阅读,无论是感想式、质疑式、评价式、还是补充式,都要随文随心随意;无论是着眼局部的眉批,还是着眼全篇的总评,都要强调对文章的语言、内容、层次、思想情感、表现手法、重点语句、精彩片段等的关注,以启迪学生的写作灵性和阅读兴趣。 总教学思路:
教师给出全文范例,以批带讲——《铸剑》
教师给出批注命题,欣赏激趣——从《蒙古草原狼》到《狼图腾》 学生自主合作批注,品评特色——《巩乃斯的马》 (一)《铸剑》——教师给出全文范例,以批带讲 1.整体把握:
对于鲁迅,学生并不陌生,我们有学过他的作品《故乡》《孔乙己》《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关于作者介绍,简单回顾即可,但须强调本篇《铸剑》是他最为得意的一篇新编小说。
《铸剑》写于1926年十月,接触文本之前,需简要了解时代背景,这是作者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所通缉,离京南下,在厦门、广州任教时所写。动荡年代,大师们定要振臂高呼,鲁迅认为民众面对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暴虐,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新编”之新,不等同于纯粹的古代游侠复仇故事,它更具有时代意义。 《铸剑》原名《眉间尺》,脱胎于古代志怪小说《列异传》(“宋定伯捉鬼”),故事也见于《搜神记》等其他典籍,鲁迅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进行了改变和创作。这篇新编小说与原故事相比最大改编之处体现在故事情节上,波澜起伏且惊
心动魄。整个故事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 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 高潮:智取王头,鼎中啮头 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人物刻画的重点从优柔寡断、缺乏勇气的为父报仇者眉间尺转向冷峻的复仇
勇士宴之敖者,且小说增加了许多次要人物的描写丰富了故事情节,刻画人细腻生动、想象力荒诞超凡,又尽显鲁迅直指国人弊病的写作风格,引人深思。 2.教学目标及建议: 目标:
(1)把握主题,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即“新编”之新意。 (2)理解眉间尺和宴之敖者的人物形象。
(3)体味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细腻手法和作者荒诞超凡的想象力。 建议:
本篇文章虽为小说但并不是很好理解,且篇幅很长,占据教材15页,对教学本文增加了很大难度,所以采用教师给出全文范例,以批带讲的教学方法,选取的教师批注共50处,采用多种批注方式对文本的语言、内容、层次、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个性解读,既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研读文章,也对学生批注评价文本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蒙古草原狼》和《巩乃斯的马》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链接展示批注)
(二)《蒙古草原狼》——教师给出批注命题,欣赏激趣,拓展阅读《狼图腾》 1.整体把握:
课文节选自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是小说第一章的前半部分,集中描写了北京知青陈阵孤身骑马险过断魂“狼牙关”的惊心场面,课文围绕陈阵与狼群的交锋构成情节:
开端(1—5 ):只身闯入山谷 发展(6—11 ):狼群人马对峙 高潮(12—19):智勇吓退狼群 结局(20—22):狼群有序撤退
表现了狼族团结一致、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坚毅顽强的的生命力量,同时展现了与狼族斗争过程中陈阵身上的智慧和勇气。 2.教学目标及建议: 目标:
(1)激趣初读,把握主旨,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
(2)合作品读,批注阅读法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把握草原狼的形象。 (3)延伸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狼图腾》这部小说。 建议:
(1)多媒体感受狼族的风采(链接视频),便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认同。
(2)教师给出批注命题,指导学生合作批注课文精彩情节。
命题设置:本文是《狼图腾》中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之一,请从描写角度、语言特点、写作方法三方面品析文中精彩情节,并谈一谈你对蒙古草原狼的初步认识。 情节(一):
距他不到40米的雪坡上,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侧面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离他最近的正好是几头巨狼,大如花豹,足足比他在北京动物园里见的狼粗一倍、高半倍、长半个身子。此时,十几条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呼地一下全部站立起来,长尾统统平翘,像一把把即将出鞘的军刀,一副弓在弦上、居高临下、准备扑杀的架势。狼群中一头被大狼们簇拥着的白狼王,它的脖子、前胸和腹部大片的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耀眼夺目,射散出一股凶傲的虎狼之威。整个狼群不下三四十头。 (节选自第6段) 情节(二):
狼群被它们所怀疑的蒙古猎人的猎圈阵吓得快速撤离。但狼群撤得井然有序,急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 (节选自第21段) 情节(三):
快到一个山谷口,一路上大青马活跃乱动、四处侦听的耳朵突然停住了,
并且直直地朝向谷口的后方,开始抬头喷气,步伐错乱。陈阵这还是第一次在雪原上单骑走远道,根本没意识到前面的危险。大青马急急地张大鼻孔,瞪大眼睛,自作主张地改变方向,想绕道而走。但陈阵还是不解马意,他收紧嚼口,拨正马头继续朝前小跑。马步越来越乱,变成了半走半跑半颠,而蹄下却蹬踏有力,随时就可狂奔。 (节选自第4段) 情节(四):
陈阵在那一瞬其实已经失去任何知觉。他记忆中的最后感觉是头顶进出一缕轻微但极其恐怖的声音,像是口吹白色银元发出的那种细微振颤的铮铮声。这一定是他的魂魄被击出天灵盖的抨击声。陈阵觉得自己的生命曾有过几十秒钟的中断,那一刻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灵魂出窍的躯壳,一具虚空的肉身遗体。
(节选自第7段) 预设引导学生答案如下:
——情节(一)中作者分别从毛色、体型、气势、动作和神态、细节等角度对狼进行了细腻的刻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蒙古草原狼强悍威猛、杀气腾腾;白狼王的王者风范、谨慎智慧;狼群的纪律严明。
情节(二)外表凶残的蒙古草原狼也有怯懦的一面,但撤退保持的队形和井然有序的撤走,体现了狼群的团队意识、管理严格、临危不乱的特点,不愧为草原民族的图腾。
情节(三)(四)生动地描绘了面对狼群的威胁身经百战的大青马乱了阵脚,率性而走的陈阵因惧怕而感到灵魂出鞘的状态,侧面烘托出蒙古草原狼强大的威慑力。
(3)链接相关资料,激发学生阅读《狼图腾》整本书的兴趣。 ——关于“图腾”
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狼图腾》
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小说颠覆了以往我们对狼根深蒂固的印象,姜戎笔下的草原狼是这本书的精神主宰体,狼的狡猾,狼的智慧,狼的生命强力,狼的团队精神,以及狼性,既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这是一部狼的赞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然,重新为狼族定位,如果不是因为此书,狼,特别是蒙古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图腾崇拜和自然进化的发展动机,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永远被人类所唾弃。 ——姜戎,与狼共舞的人
作品《狼图腾》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姜戎后凭此书荣登“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引发广泛关注。 对《狼图腾》的畅销,62岁的姜戎并不感到意外,他说:“我的小说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编出来的。它是我拿命换来的一个故事,从我的心里慢慢萌芽,带着我的血肉、感情和思考生长出来的。” ——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为什么奉狼为图腾?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草原就是一切,破坏草原的才是最大的敌人,而狼正是草原的天敌(如兔子,黄鼠狼,黄羊等等)的天敌,维持着草原的生态平衡;狼虽也与人类为敌,但在客观上教会了游牧民族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以及生存方式,游牧民族的各种特质草原人的精神来源和生活习性中的每个细节都渗透着草原苍狼的气息。草原狼生活在残酷的环境中,在优胜劣汰的作用下进化,在与人的斗争中实践了后来人类军事学的基本原则和信条,例如:知己知彼、兵贵神速、声东击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等。 阅读拓展:
《狼图腾》——姜戎——狼族的精神 《怀念狼》——贾平凹——狼性的品质 《母狼的智慧》——毕淑敏——狼群的温暖
(三)《巩乃斯的马》——学生自主合作批注,品评特色 1.整体把握:
关于周涛和《巩乃斯的马》
周涛生于北京,长于新疆,是一名军旅作家,作品充满阳刚之气,本文创作于1984年,呈现的是周涛个人关于“文革”岁月的记忆和感受。本文通过揭示马
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和艺术价值以及给作者的深刻启迪,赞扬了勇敢、自由、
进取的精神和崇高友爱的感情,寄托了自己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行文脉络:
(一) 1- 3 段:通过比较,指出“马”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二) 4-16段:通过两个马奔的典型场面,表现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三)17-21段:展开联想,表达对马的品性和精神的赞美与喜爱。 2.教学目标及建议: 目标:
(1)自读课文,理清脉络(对比写法)。 (2)赏读语段,细致分析(场面描写)。
(3)适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特定作者在历史时期下的特殊情感。 建议:
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批注的方法完成课文的学习,品析文章特色。预设学生可能从多角度进行文本批注,在学生批注后,着重强调以下四个问题,以更加完整地解读课文。
问题1:作者的本意是写马,却抑牛贬骆驼损毛驴,其用意是什么?(提示:作者为什么不喜欢牛、骆驼和毛驴?)
——对比——引出马,赞美马保持着自由的生命力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骆驼是沙漠的怪胎,毛驴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 ,作者之所以这样贬,是为了赞马,因为他对马的酷爱、珍惜。
问题2:文中具体描写关巩乃斯的马有几个场面?
——两个场面: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问题3:马奔给作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受——“笑”,试着解读“笑”的涵义。
——作者想摆脱时代精神的苦闷,故深夜策马寻找自由。他在奔马时放浪形骸的笑的体现,虽然得到了暂时的表面的欢乐,但是心还是在为生活流泪。故这笑,是含着眼泪的笑。在这“笑”中,作者自己身上隐隐的沉痛与群吗的奔放相连,使得文章的风格压抑又总是反弹为放纵,放纵中又隐藏着忧郁。(写作背景) 问题4:结合全文,谈一谈马到底能给人什么样的勇气、幻想?
——敢于否定对生命的禁锢、践踏;勇于追求生命的价值、自由、尊严;敢于坚守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考;敢于拒绝愚昧和盲从;勇于进取,追求生命宏大壮阔的高远境界。
四、“素材积累和写作指导并举”的名篇品悟
(《现代诗歌二首》《致大海》《汉字之美 妙在多维》《短文二篇》) 总教学策略: 中外诗歌的赏读教学为学生拓宽视野助力 科学散文的美读教学为学生品位提升助力 领袖文章的悟读教学为学生材料作文助力 (一)中外诗歌的赏读教学——为学生拓宽视野助力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金黄的稻穗》《致大海》 1.总体把握 关于“九叶诗派”
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穆旦、郑敏、辛迪等9位诗人,因80年代出版了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由此得名。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是穆旦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创作于1941年日寇铁蹄践踏下中华民族痛苦最深重的年代,而整首诗没有提及“痛苦与灾难”,相反却是一种深深的寂静,但经过仔细品味诗人选取的场景和意象,便能够体会到沉静平和中荡气回肠的痛苦与呐喊。 《金黄的稻束》
选自郑敏20世纪40年代末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诗集1942-1947》,是她
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她早期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这首诗选取了“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从“金黄的稻束”到“疲倦的母亲”,进而想到“人类的一个思想”,诗人神思飞扬,思维跳跃,想象丰富。 普希金与《致大海》
普希金的诗,抒情色彩浓郁、思想主题深刻,是俄罗斯文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本诗写于1824年,已届中年的普希金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困厄、命运挫折后,面对大海重新唤起了内心的冲突和对理想的渴望。 2.教学建议和备课积累
课文选取的两首现代诗歌是九叶诗派的代表之作,“九叶诗人”创作诗歌在意象的选择上与传统诗歌不同,许多意象的理解颇有争议,诗人追求的是社会与自我、时代与个人、外部现实与内心感受的统一,时代感很强。而《致大海》属于外国诗歌中国作家译注,中西文化和语言特点的差异,也在解读诗歌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障碍和学习兴趣一般呈反比,所以在教授中外诗歌时还是有一些困难的。
另外,在初三这样一个特殊的学段,可以说是惜时如金,从实用角度,也真的想通过现代诗歌的教学为学生拓展视野、积累写作素材以及为高中乃至今后的现代诗歌学习奠定基础。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诗人,但情感的熏陶、解读的技巧、常识知识的了解也是为师者想要引领学生感受和掌握的。
所以在中外诗歌教学上,想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以自由选择任意一篇诗歌为其做知识卡片的形式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诗歌有关的背景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有限时间深入理解诗歌。 (教参中关于穆旦、郑敏、普希金三位诗人的介绍非常详实具体,不在赘述) 注:穆旦,原名查良铮,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2.诗歌教学以诵读为先,可以播放名家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诵读诗歌做指导。
3.八上教材中我们有接触过现代诗歌《再别康桥》《也许》,九年级的学生在现代诗歌鉴赏方面已经具备一些能力,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如“意象分析法”“比较阅读法”“诗歌三美赏读法”),为将来的学习奠基。(见课件展示)
4.对于诗人的其他优秀作品,适当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科学散文的美读教学——为学生品位提升助力 《汉字之美 妙在多维》 1.总体把握
发表于2008年4月11日《文汇报》副刊《笔会》第11版上,收入于沈致远先生的科学散文集《科学是大众的》的一书,是沈先生科学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2.教学建议
科学散文是以科学内容为题材的科学小品文,它与一般科普文章相比,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融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身,是科学散文的突出特点。本文是从几何学的角度诠释汉字的多维之美,对于初中生来说,较为抽象、晦涩,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方面也比较困难,而往往最难下咽的精神食粮确实最珍贵的生命成长养料。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倾向于以欣赏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不做过细致的讲解,以提升学生阅读品位和感受书法艺术为主,也为紧张的学习带来一丝惬意。 3.备课积累
(1).从英文比喻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English letters are snakes, while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urtles” (译为:一个英文单词是由字母自左向右,前后相继排列组成,好像一条蛇的样子;而汉字则是形如一个个海归的方块组合。)
(解说:这个比喻生动贴切,道出了汉字与其他文字在空间表现上的视觉差异,汉字的整体形态体现着一种视觉的立体美感,我们经常用“方块字”来形容汉字,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2).梳理文章脉络,体会科学散文的特点。 总——分——总
总(第 1段):高度赞美汉字,交代写作视角,总领全篇。 分(2-12段):偏谈维度问题,正传汉字多维之美。
2段:解释几何学的三个维度
3段:有三维扩展到四个维度 4段:解说汉字的思维之美 5段:谈“书法艺术” 6段:谈“书法家”
7段:通过解释“自由度来自多维空间”得出”汉字本质上是二维的“结论。 8段:从“讲究架构”谈“二维之美” 9段:从“讲究悬腕”谈“三维之美” 10段:从“讲究笔法”谈“多维之美” 11段:补谈“多维之美” 12段:谈“汉字的多维之美”
总(第13段):总结上文,将横写文字与汉字做比较,盛赞汉字,首尾呼应。 (3).体会本文大气华丽的语言特色,作词汇积累。
独具一格 精益求精 举世无双 洞中潜蛇 空中飞鸟 天高任鸟飞 言归正传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玉树临风 隽秀飘逸 笔走龙蛇 各领风骚 纵横驰骋 淋漓尽致 挥洒自如 随心所欲 遒劲挺拔 如出一辙 挥毫泼墨 力透纸背 笔力千钧 得心应手 一气呵成 居高临下 一泻千里 堪称独步 家喻户晓 雅俗共赏 意犹未尽 不吐不快 旷世奇美 精湛深邃 泽被四邻 璀璨一时 历久弥新 颠张醉素 苏轼天然 庭坚劲健 米芾纵逸 蔡襄蕴藉 各具仪态 (4).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走近中国的书法艺术,提升欣赏品味。 (展示书法大家作品,体会书法艺术、汉字之美。)(贴图) (三)领袖文章的悟读教学——为学生材料作文助力 《为人民服务》《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总体把握
《为人民服务》 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同志的会上的演讲。文章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宗旨就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文章以小见大、情感真挚。其中借用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使讲话内容更为丰富。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文章节选自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提
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核心观点,这也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2.教学建议和备课积累
本课所选两篇短文都是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稿,分别提出“为人民服务”和“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点重要思想,文章议论性很强,重于理性思考和观点论述。基于这个特点,想利用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意识,为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助力。
重新强调关于议论文的写作规范:
议论文就是议论、分析问题,论述道理、阐述观点的文章,写议论文,应该做到:是非清楚,正误分明,言之有理,有一定说服力。 注意:
1.要用正确的观点去统率材料。
(1)论点要正确、合理、鲜明;分析说理要合乎正确的原则。 (2)要善于从小事论起,以理服人,但是不要以叙述代替议论。 例:《为人民服务》
文章以小见大,把张思德这样一个普通战士的死上升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高度,以死论生,突出革命者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指出“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
2.层次、条理要清楚,围绕中心去逐层论述。
一般都包括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或 论点—— 论据—— 论证 或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例:《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提出问题——“我们很快······打败仗”解读当前政治形势,即资产阶级怀疑、帝国主义轻视、党内四种情绪。
分析问题——“我们必须······更艰苦”当前取得成绩只是长征第一步,是长剧的序幕。
解决问题——“这一点现······要好些”巩固胜利必须坚持“两个务必” (本文将论点于解决部分明确)
3.语言要准确、简洁、具体,采用打比方、引用、道理等论证方法,也可适当采用一些记叙、说明、抒情、描写的手法。
例:《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使讲话内容更为丰富。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将资产阶级不怀好意的捧场比作“糖衣炮弹”,将夺取全国胜利比作“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打比方一针见血、生动形象。
另外,革命传统教育为重要内容的文章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提出的观点也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教学中力求做到主题思想与时俱进,但并不是指学习这类文章后直接发问“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而是要强调文中的思想精髓,比如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跨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的,进而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努力做中国梦的筑梦人。
小结:以上是关于名家小说、中外诗歌、科学散文以及领袖文章教学的一些想法,对于名家经典之作,特别是小说的教学,注重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三篇课文循序渐进的采用批注阅读法进行训练,也更有助于学生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外现代诗歌、科学散文及领袖文章的教学,以拓展积累、品位提升、助力写作为主。
结束语:“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观方圆”,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浅薄之见,准备过程中,也尽力多方汲取教育资源采众家之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之路漫漫,当钻研处如浩渺沧海,唯静心教书、潜心治学,以不懈求索之。谢谢大家!
2013年8月21日
正在阅读:
集体备课九上1-10讲稿袁冬末 ·01-10
猫人07-03
人因工程学-人体尺寸09-03
应聘智力测试题(含答案)03-31
卫星仰角计算公式10-03
2013年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取得成效08-30
江苏小高考生物复习资料3必修3复习提纲03-08
中药材独活种植技术01-15
高三学生网课学习感悟5篇02-06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讲稿
- 备课
- 集体
- 袁冬末
- 10
- 西南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南开15秋学期《旅游企业资本运营》在线作业
- 植 - 图文
- 雅思口语Part1话题:说说“鞋子”
- 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
- 财会专业《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一)
- 高大模板专家论证方案
- 重点岗位廉政风险点防控措施
- 中考新突破中考英语话题二十二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试题
- 2011年9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笔试试卷 C语言程序设计
-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 公务员体检操作手册2017年版
- 2013春新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全课文翻译小字版
-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2)
- 企业发展那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
- 材料测试方法习题与解答
- 印度仿制药
- 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小组总结)
- 执业兽医2013模拟题
- 《理论力学》试卷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