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1 22: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第一集,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绪论

早期在罗马帝国产生发展,基督教的根源与“两希传统”——希伯来和希腊 都有紧密联系,

1,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

希伯来文化:指犹太、以色列的早期文化,该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之一即犹太教,对中世纪甚至现在的欧洲影响都很大。

“从河那边来的人”= “希伯来”,所以希伯来的意义就是指从河那边来的意思。

犹太人征服了以色列人,并将其掠到埃及做苦力,后来出现了一个英雄叫摩西,他带领被当作奴隶的犹太人逃出埃及,圣经中《出埃及记》记载传说耶和华将红海打开一条道路帮助他们逃脱。 路过希来山,与他们信奉的上帝签订了旧约,是基督教的启示性经典文献,主要包括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大先知书、小先知书。犹太民族是一神论,只信奉上帝。希伯来文化中记载上帝为表尊敬,只记辅音不记元音,即用JHWH表示,据记载发言为“雅赫威”。而基督教摆脱犹太教后,希腊人将其发音为“耶和华”。

摩西与上帝签订的旧约内容是:犹太人将世世代代信仰、崇拜唯一的真身雅赫威,并定下了十条诫律(即摩西十诫):1,仅信仰唯一的真身雅赫威。2,不许制造和崇拜偶像。3,不许妄称上帝的名。4,当守安息日,《创世纪》中记载上帝用六天开天辟地,第七日休息。即将星期日作为安息日。5,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念别人的妻子和财物。 而上帝作为回应,他将只保佑犹太人。 基督教和犹太教在民族主义上有很大的区别。犹太教具有很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基督教则具有普世主义,远远超越民族主义意识。 第二集,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一)

旧约中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中有一代叫亚伯拉罕(原名为亚伯兰,上帝为其改名)的人成为了犹太人的祖先。

上帝指责犹太民族是一个硬着脖项的民族,告诫要懂得治罪、认罪,痛改前非才能获得幸福。 犹太人回到家园后有被非利士人奴役了100多年,到11世纪末扫罗领导犹太人摆脱非利士人的奴役,建立了独立的以色列国家。扫罗之后大卫、所罗门成为优秀的君王。所罗门死后,国家分裂,北边为以色列,南边为犹太国。到公元前8世纪以后,北边的以色列以及南边的犹太相继被亚述人和新巴比伦人所征服。大概在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人征服了犹太,然后占领耶路撒冷,把大量的犹太人作为奴隶,又掠会到新巴比伦做苦力,这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公元6世纪后,波斯打败新巴比伦,放回了那些奴隶。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伟大的一个军事领袖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统治犹太。公元前2世纪末1世纪初,犹太人又处于罗马人的统治下。到公元1世纪后79年,犹太人由于造反,罗马人将犹太人的圣殿烧掉并将他们赶出了耶路撒冷。(以色列) 从此以犹太人就失去了国家,作为流浪的民族散居在欧洲各民族之间,经历了将近一千九百多年,直到1948年在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 犹太民族在苦难历程中形成了一种苦难意识或不幸意识,最后转化为一种罪孽意识——随着基督教的逐步脱离、发展,逐渐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悬殊特征。希腊是多神论,具有乐观主义的宗教,罗马人是基本继承了希腊的多神教,并且由于自身处境(奴役其他民族),他们没有罪孽意识,更多的像希腊宗教一样带着欢快明朗,倾向于推向一种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 犹太民族上千年的苦难史,促使该民族产生强烈的罪孽意识,这种意识随着基督教的脱离,逐渐成为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明显特征。 犹太教中还有一种选民意识——犹

太民族认为在万民之中唯有犹太民族是上帝选中的民族,因此具有一种优越感,从而产生强烈的选民意识,使他们矢志不移地坚信自己的民族将会获得幸福。罪孽意识与选民意识互相矛盾,又共同组成犹太宗教。 第三集,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二)

公元前5世纪以后,犹太民间出现以先知自居的人,代表上帝发布语言。预言弥赛亚的降临,弥赛亚直译:英译文Messiah从希伯来文Masiah(mashiach)翻译而来,是一个普通的形容词,意思是“受膏者”,转译是国王的意识。弥赛亚= 复国救主 犹太人认为弥赛亚可以带领他们进入一千年的幸福生活中去,并将这一千年的幸福生活叫做“千禧年”—— 又名千福年,最早的涵义源于犹太人对来世的期待。 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世纪是苦难的最后一个世纪,因此叫做“末世”。 后来犹太教产生分裂,包括1,代表祭祀集团的撒都该派;2,代表宗教知识分子的法利赛派;3,代表贫苦、下层人民的艾赛尼派;4,代表一般人民的吉伦特派;5,代表贫穷游牧民的艾赛尼派。 公元一世纪,以色列北部加利利的拿撒勒出现了一个小支派,他们崇拜那里的一个叫做耶稣的人,并认为他就是弥赛亚。而以色列偏南部的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才是犹太教的中心,主教是法利赛人,他们不认同耶稣是弥赛亚的说法。后来,耶稣到耶路撒冷传教,受到法利赛人的迫害。耶稣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经不起诱惑,被法利赛人收买,以吻耶稣出卖了耶稣的身份。因此,犹大之吻就被称为魔鬼之吻、邪恶之吻。耶稣复活后告诫弟子们不要再在犹太人之间传教,而要把他的福音传到外邦,尤其是希腊和罗马,后来发展为主教,并与犹太教对立,带有反犹色彩。

小狄奥尼修斯按照基督教的传说,制定了历法,以耶稣的诞生作为元年,很快取代罗马的儒历(尤利乌斯历或儒略历)。后来考古发现此历法有错,但也将错就错延续了下来。 第四集,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西方文化(三)

基督是意思是“受膏者”,希伯莱语发音为“弥赛亚”。

“基督”与“弥赛亚”的区别在于,希腊罗马文化和以色列希伯来文化之间的差异。 “基督”与“弥赛亚”的差别:

1,耶稣在传播信仰中表现出的新观点,与犹太教的传统观点差别很大。 基督教把犹太教的社会解放理想变为灵魂得救思想。

2,希腊文化对基督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基督教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 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基督教逐渐由犹太教的律法主义发展为信仰主义。

耶稣基督教设立的是新约,犹太教的为旧约,他们构成新旧约全书即为圣经。 犹太教具有强烈的复仇主义色彩,基督教强调以善待恶。

耶稣关于律法只强调两点:1,当爱上帝;2,爱人如己。——这两点被称为 金律 基督教的三德:信、望、爱。

第五集 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西方文化(四)

犹太教带有明显的犹太希伯来民族主义色彩。 基督教在外邦传播过程中不再坚持狭隘的希伯来民族主义,逐渐演变成具有反犹太色彩的普世性宗教。

新约全书(New Testament)包括福音书、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 其中福音书包括 《马太福音》、《马克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前三者观点基本相同,一般叫做同观福音书或共观福音书,带有犹太基督教的色彩,记载中犹太教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而第四本与前三者有很大不同。 《约翰福音》: 1,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2,这道太初与上帝同狂。3.万物

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籍着他造的。4,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约翰福音》中提出耶稣跟上帝是同体,上帝的道成了肉身住在人们中间,并称之为耶稣。 基督教具有唯灵主义色彩。基督是所有信仰他的人心中的神,而不仅仅只是代表犹太人。 基督教强调灵魂得救理想,具有普世主义性质;而犹太教则强调社会解放思想,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宗教。

后来出现了灵智派,它企图斩断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不承认基督教是由犹太教脱离而来。去除旧约,只保留新约。

第六集,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西方文化(五)

基督教与犹太教同源,属母子关系 基督教逐渐发展为反犹太教的宗教

基督教外在的“肉身”与犹太教一脉相承,而内在的“精神”来自于希腊唯心主义哲学。 将社会解放思想变为灵魂得救理想,将唯灵主义取代律法主义。

基督教和希腊文化的关系:

哲学的故乡——希腊

古希腊哲学成为西方后世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根基。 多神教也叫奥林匹斯宗教(以宙斯为首),希腊神话充满了美丽动人、明朗欢快的色彩, 犹太教充满了阴郁、苦难乃至罪孽意识的色彩。希腊的奥林匹斯宗教带有非常朴素的色彩,与其他低级宗教相比,并未超越。它关注的更多的是现实生活,所以人们认为奥林匹斯宗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不如说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艺术态度。希腊神话与宗教展现的“美”主要体现在肉体、形体之美上。

“希腊人崇拜美丽的形体,乃至于奉若神明,在天上颂之为神灵,在地上颂之为英雄。” —— 丹娜 奥尔弗斯宗教(也叫奥尔弗斯神秘祭)

东方的宗教往往带有一种比较阴郁、苦难的彼岸主义、来世主义色彩。在希腊人所信仰的奥林匹斯宗教的阴影下,一种新兴的,可能最早源于东方的奥尔弗斯宗教(Orpheus)开始在希腊的民间形成,尤其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南意大利地区。

奥尔弗斯宗教可能是西方最早提出“灵魂轮回转世直至永生”的宗教。 奥尔弗斯宗教这种思想与奥林匹斯宗教强调的“灵魂和肉体必须是同一的,摆脱了肉体的灵魂没有任何意义”的观点背道而驰。

奥林匹斯宗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希腊神秘主义色彩的哲学思想源头。 用“精神的沉醉”取代“肉体的狂欢”,是奥尔弗斯宗教和酒神狄奥尼索斯崇拜之间的重要差别。

在奥尔弗斯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或者灵魂和肉体相分离的色彩的希腊哲学——毕达哥拉斯主义哲学。

西方早期的“四大学派”: 地处小亚细亚的 米利都学派,爱菲斯学派~~~这两者研究自然哲学;地处南意大利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 这两者研究形而上学。 第七集,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六)

研究经验范围之外的,经验现象之上的,不是我们肉体感官可以感受到的对象的一门学问,就叫“形而上学”。

米利都学派——自然哲学的开端 毕达哥拉斯学派——形而上学的开端

毕达哥拉斯主义是奥尔弗斯教内部的一种改良运动,而奥尔弗斯教又是狄奥尼索斯崇拜中的改良运动。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 Anance(亚男克),惩罚西西弗死。万事万物都是由数决定的。 命运和数的关系。

奥尔弗斯宗教和毕达哥拉斯哲学都强调“灵魂在不同肉体之间轮回”的思想。 勾股定理 ====“毕达哥拉斯定律”

毕达哥拉斯与奥尔弗斯宗教的联想: 1,命运和数之间的关系;2,灵魂在不同肉体之间轮回转世

奥林匹斯宗教→奥尔弗斯神秘祭→毕达哥拉斯哲学

在毕达哥拉斯哲学,以及奥尔弗斯神秘祭里,虽然都已经表现出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差异,但是并没有直接表现出灵魂和肉体的对立。 (没有表现出灵魂可以完全超越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思想。)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与现象、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相对立的二元论。 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这种理念和感性事物相对立的观念第一次表现出来了精神的对象可以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

理念相对于具体事物具有逻辑上和时间上的优先性。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我们的肉体和我们肉体相结合之前,太曾经居住在理念世界。 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中第一个明确表述了灵魂和肉体对立观点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为基督教,特别是早期基督教在希腊、罗马帝国的传播,奠定了神学基础。 新柏拉图主义常常被看作是古希腊的哲学,尤其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和新传播到希腊罗马世家中来的基督教相互结合的中介。

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先驱——斐洛——犹太藉 埃及被纳入罗马的版图之后,亚历山大里亚成为罗马文化的中心,乃至古典世界的一个文化中心。

斐洛构成了“两希”文化相汇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中介。 斐洛承担起将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结合起来传播的作用。

斐洛作为“两希”文化的中介,对后来基督教的神学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他的很多观点都成为日后基督教的神学里的正统观点。 斐洛用希腊哲学的精华来重新解读犹太教的经典《旧约》里的圣经人物,尤其是对《创世纪》进行了一种希腊哲学化的解释。 第八集,····(七)

斐洛将犹太教的《创世纪》变成了一步希腊哲学史,一种柏拉图理念的哲学史。 赫拉克利特提出 “逻各斯(logos)”的概念 理性 Logos成为希腊哲学,尤其是希腊形而上学的一条主脉。

斐洛最早提出了“道成肉身”的观点。对基督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帝创造世界时,首先创造了世界的本质,创造了logos,然后再按照logos创造出具体的世界。

斯多葛主义对基督教思想的贡献:一:强调人对神的责任。(主张世界主义)斯多葛主义主张人对神的责任,应该超越人对国王、对国家的责任。二:主张禁欲主义的生活态度。 斯多葛主义主张:精神要超越肉体。

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哲学的“三位一体”:1,“太一”对普罗

提诺的“太一”,也许沉默比任何语言都包含着更多。2,“奴斯”——灵魂、精神。是太一的具体化表现,是以“一”的方式对“太一”的表示。就像是太阳和太阳光的关系。如果“太一”的创世之前的上帝,那么“奴斯‘便是道成肉身的耶稣。3,“灵魂”,是“太一”具体形象化的奴斯又分裂为多的现象。 第九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一)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的第一阶段:从以色列传道希腊罗马世界,到公元313年获得合法化。以公元42年为起点,基督教开始在整个希腊罗马世界开始传播。罗马人对宗教的态度,基本上是比较忽略的。对各种各样的其他地区传来的宗教,只要不危害罗马的统治,那么罗马人一般是比较掉以轻心的,不加管辖的。基督教传到罗马帝国之初,不可能在其上流社会得到传播和发展,而主要是在罗马社会的下层,得到传播和发展。奴隶悲催、生不如死的生活决定了他们很容易接受一种对彼岸充满了强烈渴望的宗教。基督教恰恰就是这种宗教。基督教在罗马人中间传播了以后,逐渐把社会解放的理想转变为一种灵魂得救的福音。基督教最初只能在罗马帝国下层社会、弱势群体中传播;罗马有身份的公民们基本上对它都不屑一顾。在罗马有身份的贵族们看来,基督徒的活动是一种非常猥琐的、鬼鬼祟祟的、充满了邪教色彩的活动。基督教会内部的仪式在没有加入教会的罗马公民们看来是一些非常奇怪的,甚至是野蛮的仪式。基督教强调男女平等,所以男女信徒在教会活动中混居一堂,在罗马人士看来有伤风化。基督教徒拒绝对罗马的多神进行崇拜,这样就大大触怒了罗马人。基督教徒早期拒绝服兵役。基督教传播到罗马帝国初期,虽然没有遭到迫害,但是在有身份的罗马公民心中,是一种印象糟糕的“邪教”。从公元64年开始,罗马帝国在尼禄皇帝的指使下,开始了公开的第一次迫害基督徒的活动,并采取了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方式折磨基督徒。从公元64年到公元313年,基督徒在罗马帝国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遭受了非常残酷的迫害。 一方面,罗马帝国统治者不断地迫害、镇压基督徒;另一方面,基督教会的崇高的道德和虔诚的信仰,使得越来越多的罗马人加入教会。经过几百年的镇压,基督教不仅没有灭绝,反而形成了燎原之势。 第十集,·····(二)

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迫害时紧时松。公元250——259为迫害时期,公元260——303为和平平发展时期。公元303年戴克里对基督徒进行最后一次迫害。 313年,《米兰敕令》的签署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合法地位受到承认。 第二个阶段:基督教的合法化和国际化。

一系列大公会议的召开:第一次大公会议在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第二次在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第三次是公元431年,以弗所大公会议;第四次是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大公会议。

阿利乌观点:耶稣是被上帝创造了,在神性上不能跟上帝相提并论,耶稣死后才成为神。基督教内部对基督耶稣“神人两性’持不同理解,讨论陷入分歧。 当时的君主——君士坦丁认为一个新统一的罗马帝国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基础,而基督教恰恰是这个理论基础。第一次会议主要是探讨神人问题。 第十一集,····(三)

第一次大公会议结果是大多数人都谴责了阿利乌的观点,禁止阿利乌的观点在罗马传播。 四次大公会议,即正统教会分别谴责了 : 阿利乌派异端,阿波利拿里派异端,聂斯脱利派异端,一性论派异端。 卡尔西顿大公会议确立:”基督耶稣神人两性互不混淆,同时又彼此分离”的正统教义。

理论之争——权利之争 东西两派教会之间的交锋,实际是谁是基督教派首的争夺。 在罗马帝国境内,东部比西部更加繁荣,有更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东部在文化资源上更丰富,而西部在政治上有更多权力。

西派教占上风的原因:1,西派在政治上有更多的权力。2,西派教会宗教狂热程度较高。 罗马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几次大公会议中,两派教会之间的隔阂、诋毁,导致中世纪两派教会正式分裂。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蛮族摧毁,从此西罗马帝国灭亡。西罗马统治下的西欧就此进入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西派教会→罗马公教 东派教会→希腊正教

1054年东、西教会正式分裂。 后来基督教分裂为 罗马天主教和希腊东正教。

关于修道运动的问题:

功利主义的罗马人纷纷加入基督教。 基督教徒面临着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即根深蒂固的希腊罗马文化。

第十二集,····(四)

修道运动,有人提倡远离凡尘,远离邪恶,堕落的罗马世界,去到荒郊野外进行个人的修道,与自己肉体的欲望做斗争。 一开始殉道=走向十字架,后来发展为与自己的肉体做斗争。 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扶持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罗马文化—— 世俗、功利主义、纵欲主义、物质主义 基督教—— 唯灵主义、彼岸主义、理想主义、禁欲主义

随着公元313年,基督教会在罗马帝国获得合法化,基督教被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力行,掀起了修到运动的热潮。出现了苦行竞争 ,后来个人隐修发展到集体隐修,这就出现了修道院。因此修道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一种外在桎梏,而修道运动本事,已经有点矫枉过正,剑走偏锋的意味。

罗马人:在放浪形骸、声色犬马的纵欲主义方面,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基督教徒:在修道运动中,在折磨自己的肉体、在灭绝自己的欲望方面,也同样骇人听闻。 “柱上修行者”——西缅·司太莱

早期教会三杰: 圣杰罗姆,圣安布洛斯,奥古斯丁

圣杰罗姆到荒郊野外修练,还鼓励女人终身不嫁,去修道院。

随着基督教逐渐成为西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排他性的、专断型的意识形态后,修道运动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

彼得拉克将修道院和罗马教会称为“全世界的臭水沟”

第十三集···· (五)

基督教在公元380年以后开始国教化。狄奥多西皇帝把基督教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因此公元392年,基督教地位又发生一次飞跃,从合法宗教变成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唯我独尊的国家宗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取代了希腊罗马人信仰了一千年的多神教。

基督教与日耳曼蛮族的关系:公元四世纪以前日耳曼蛮族并无主动攻击罗马人,分多个部落,各自为战,部落内部松散,不能形成统一力量,公元二、三世纪以后,罗马军队主要的成分是蛮族雇佣军。

第十四集 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一)

经过几百年的混乱和社会重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根据西方社会划分的。

国王/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 最底层的统治阶层是骑士阶层 / 农奴 在中世纪,隶农跟封建领主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他只是对他所生存的那个地方的土地有依附关系。 庄园居多。 欧洲两个不同的组织体系: 分散而彼此隔绝的封建王国, 统一而组织严密的罗马天主教会。 最突出的问题是“教俗之争”——罗马天主教会与世俗王权,或者叫做\上帝与凯撒的冲突。\

第十五集 ····· (二)

中世纪时以罗马天主教会为核心的、遍布于整个欧洲的天主教会,代表着上帝,决定人的灵魂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因此,以罗马天主教会为核心的遍布于西欧的教会控制着当地人民灵魂最终的归宿。 通过控制人们灵魂上天堂的特权,教会和修道院逐渐成为欧洲中世纪最大的庄园主。 那个时候的人基本不离开庄园,很愚昧闭塞。整个生活条件及其低下,一是瘟疫一是战乱,据统计,中世纪(公元五世纪到公元15世纪)西欧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2岁,而在黑暗时代(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八世纪)西欧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 中世纪基督教社会的生活是非常粗鄙的。 教士阶层、教会人员才会接触书籍。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 第一个问题:教俗之争

中世纪西欧组织系统—— 1,彼此分散、彼此隔绝的封建王国。2,统一而组织严密的罗马教会。

在西欧中世纪时期,教俗之争始终若隐若现地存在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条主线。 中世纪西欧 教俗之争的发展过程:

公元九世纪初查理曼在西欧称帝,但不久就去世了。到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通过一个协议即《凡尔登条约》将统一的查理曼帝国又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分别发展为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的雏形。

第十六集 ···· (三)

查理曼有意识借助教会的力量帮自己称帝,于是他称帝时在罗马接受了罗马教皇的加冕仪式。并在以后形成惯例,这样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会的权势、威望。对教会来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但两者之间虽然互助,也有矛盾关系。 矮子丕平是加洛林王朝的篡位者。得到罗马教皇的支持后把意大利的拉文那地区作为礼物献给了罗马主教,从此罗马教会就有了自己的土地。教皇就有了自己的教皇国,以拉文那为根基。“丕平赠礼”就成了教会世俗权利最早的开端。 教会在公元九世纪伪造了《艾希多尔文献》,以君士坦丁的名义,感谢基督教会对他灵魂的拯救,将东罗马帝国的所有教会的教会管辖权以及西罗马帝国所有的世俗管辖权全部赠送给当时的罗马主教。 这就意味着罗马主教不仅拥有西罗马帝国的宗教管辖权,而且拥有西罗马帝国的世俗管辖权。世俗王权所有权力都来源于罗马天主教会。 《艾西多尔文献》极大地有利于罗马天主教会跟世俗王权争权夺利。

公元962年, 奥托一世 称帝,叫做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内的王国,且基本是徒有虚名)。到十三、十四世纪为止就成为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俗之争的对象。

最著名的冲突1071年后发生,德国境内教会的主教到底是应该由罗马天主教皇来授权,还是应该由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来授权? 神圣罗马帝国的亨利四世与天主教皇的格

利哥里七世。 亨利四世利用兵权威逼,而格利哥里七世用绝罚的权利反击。 (绝罚:罗马教廷给予神职人员和教徒的一种处分。按天主教传统说法,受此处罚者死后不能升天。即逐出教会,不再受上帝保护。)受“绝罚”者活着的时候不属于教会,死了以后灵魂永沦地狱。 于是没有人再为亨利四世卖命,四面楚歌失败了,就到格利哥里七世那里认错,得到赦免。

第十七集 ····(四)

后来亨利四世又卷土重来,打败了格利哥里七世,使其逃到北欧的诺曼,并死在了那里。然后亨利四世与格利哥里七世的继承人继续有冲突,最后达成了妥协——德国境内的主教策封权属于罗马教皇,但是策封主教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必须莅临,而且罗马教皇策封德意志境内的主教要征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同意。

经过这次激烈的主教策封权的冲突,神圣罗马帝国越来越衰弱,教会开始走上坡路,到了13世纪的时候,教会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第一阶段的教俗之争以罗马天主教会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经过几百年的教俗之争,13世纪以后,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一落千丈,罗马天主教会基本上一劳永逸地控制了主动权。

14世纪以后,教俗之争变为罗马天主教会与崛起的法兰西王国。

法兰克王国最初是从高卢发展起来的。 中世纪以后,西法兰克王国左右逢源,兼具了两种文化因子:一方面,太具有高卢文化、罗马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太又有日耳曼文化的因子。 法兰西文化是有由南方的拉丁文化和北方的日耳曼文化相互结合而成。具有杂交优势。 腓力四世为筹集军费,向法兰西境内的神职人员征税,此举极大地触怒了罗马天主教会。 八十多岁的卜尼法斯八世是当时的罗马天主教皇。后来矛盾激化,卜尼法斯八世对腓力四世绝罚,而腓力四世则宣布卜尼法斯八世为“敌基督”,公然与其对抗。在1934年第一次召开了三级会议,教士、贵族和平民,得到他们的支持。后来把教皇所在地从罗马搬到阿维农,从1305年到1377年,历代教皇都成为法国国王手中的傀儡。“阿维农之囚”就构成了教俗之争的分水岭。

第十八集····(五)

1377年教皇返回罗马,但是枢机主教团因与其意见分歧就重返阿维农,推选了新的教皇,于是出现了两个教皇。甚至德国又出现第三个教皇,直到1417年西欧,都有“教会大分裂”。 教会开始走下坡路。 第二个问题:十字军东征 原因:公元8世纪以后,新兴的伊斯兰教对西欧罗马天主教社会以及东欧东正教社会形成了钳形攻势。 公元8世纪到11世纪,整个基督教世界在强大的伊斯兰教钳形攻势的压力下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1071年,来自于中亚的突厥人占领了耶路撒冷。

基督徒在活着的时候尽可能做好事,叫“善功”如到耶路撒冷朝拜圣寝。耶路撒冷是耶稣殉道的地方。 朝圣有“赎罪”的功能。 十字军东征的重要导火索:从异教徒手里夺回基督耶稣殉难的圣地。1054年,东罗马帝国以希腊文化为根基,西方基督教社会以拉丁文化为根基,由于历史矛盾正式分裂成两个教派:罗马公教(天主教),希腊正教(东正教)。导致东西方从此分道扬镳。 十字军东征共进行了八次,持续了两百多年,只有第一次取得胜利,夺回了耶路撒冷。第四次东征演变成对君士坦丁堡的抢劫活动。表现了西方基督教徒狂热的信仰,又表现了他们贪婪的欲望。影响:进一步加深了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之间的仇恨。

第十九集

在漫长的中世纪里,基督教成为整个西欧人们信仰的唯一宗教。教堂构成了人们生活的最重要的息来源。在蛮族大入侵所造成的浩劫之中,基督教起到了很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文化传承作用。基督教成为,在满目苍夷中间,保存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火种的诺亚方舟,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将西方从浩劫中解救出来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对于欧洲后来的复兴功不可没。 查理曼大帝通过国家权力机构,要求教会扩大教育的内容范围。 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的主要作用:将整个欧洲、蛮族入侵以后的西欧,从“文盲”的水平提高到“小学生”的水平。(主要靠教会来推动) 教士阶层在加洛林王朝的复兴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弘扬、光大了保存在教会里的文化,将他们尽可能推向世俗面,推向公众。不仅复兴了教会里边的文化,也开始向世俗文化的复兴方向发展。 传统文化复苏表现为:大学复兴,哲学复兴,文学艺术复兴。古希腊时代,西方没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有一些学校但基本上是私塾性质的,并且带明显的各自学派的特点。 罗马帝国时期,法律是罗马人普遍关心的,所以当时的罗马出现了很多法律的专科学校。 公元11世纪,首先在意大利的一个城市波伦纳(波伦尼亚)出现了最早的一个综合性学校。 第二十集

最初,西方的大学是在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世纪大学最大的特点是:自由,散漫。 中世纪,进大学读书的,最主要的是贫穷的子弟,包括农家子弟、城市居民的子弟等。贵族子弟一般不上大学,不读书。 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特点:等级制式严格,森严。 如果出生于显贵家族,子孙恒为贵族,贵族绝不和平民通婚。封建社会的权力传承,完全是靠血缘纽带联系的家族传承。 虽然贵族阶层是对外严格封闭的,但是教会阶层是开放的,教会里的神职人员任何人都可以出任。

第二十一集

罗马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环境中,有两点具有很明显的进步意义:一、欧洲高度分裂的情况下,只有教会是从下到上、组织严密的整体。它相对于欧洲中世纪的分裂状况而言具有世界性。二、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唯独教会是平等的机构。在这点上,它是对欧洲中世纪的等级制度的超越、反动。

在中世纪,贵族控制世俗政权,教会控制精神的权。教会人士在中世纪成为第一等级。大学思想较为自由,后来出现一些自由思想家,形成欧洲社会三足鼎立:教会势力(教务)、世俗王权势力(政务)、大学势力(学务)。 中世纪哲学(经院哲学)

哲学在为神学服务中,充当奴婢的角色。 基督教产生之前,古希腊社会中,哲学曾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希腊化时期,希腊哲学开始处在衰退的过程中。

在希腊以神秘主义著称的柏拉图主义成为基督教早期哲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根基。 柏拉图哲学 —— 热情的迷狂

亚里士多德哲学 —— 理性的审慎

审慎对热情的冲突是一场贯穿着全部历史的冲突。——(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柏拉图主义,这样一种相对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而言,带有更多的神秘、迷狂、热情色彩的思想,更多地为早期基督教神学所接受。

基督教哲学第一个阶段——教父哲学: 如奥古斯丁、德尔图良

中世纪早期,12世纪以前的西欧,亚里士多德哲学处在低落状况。柏拉图主义哲学是显学。 11世纪以前,亚里斯多德主义在西欧处于低落状况,却在阿拉伯世纪成为显学。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流回,在很大程度上就刺激了西欧另外一种思想的复兴-----带有科学色

彩、理性色彩的思潮复兴。

亚里士多德主义回归使基督教哲学出现了第二个哲学——经院哲学。

11世纪以后,随着亚里士多德主义重新流回西欧,导致西欧新思潮的复兴——带有理性色彩、审慎特点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复兴。这种复兴导致经院哲学的出现。 经院哲学,从根本上,从精神气质上不同于教父哲学。尽管它们都是为教会服务,都是基督教神学的奴婢。 但是,经院哲学与教父哲学相比,更多地具有理性精神,更多地具有讲究逻辑、推理、论证的特点,而不是更多强调信仰。

第二十二集····(九)

13世纪两大托钵僧团: 方济各会、多明我会

经院哲学家既是基督教重要的神学家,也是欧洲各大学的教师或教授。 安瑟伦是第一个经院哲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唯实论主要代表。 安瑟伦认为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信仰,还有从信仰发展到理解,发展到理性,否则就是懒惰。 教父哲学是用信仰来排斥理性 / 经院哲学是在信仰的前提下追寻理性 为上帝的存在做逻辑证明、理性的论证的做法本身就表现了与早先的教父哲学完全不同的思想。

安瑟伦要求对信仰的内容进行理性论证、逻辑证明的这种倾向代表了一种新的风气,表现为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特点——审慎的理性。 安瑟伦的证明引起了后世很多哲学家的争论。

13世纪,经院哲学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早期教父 托马斯·阿奎纳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主要贡献是提出“五个证明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奥古斯丁主义更多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托马斯·阿奎纳的思想更多的带有理性色彩。 由于托马斯·阿奎纳成为主流,他的哲学思想被教会确立为正统者神学的理论体系。所以,托马斯·阿奎纳所代表的带有理性色彩、审慎色彩的思想逐渐在中世纪发展起来。

对所有的神学教义都要进行逻辑论证。 经院哲学家非常固执地论证神学教义,甚至争论一些非常细枝末节的问题。表示着理性精神的生长,只是在中世纪被误用。 中世纪基督教与文化艺术的关系:

文学艺术在中世纪的表现打上非常浓重的基督教信仰或基督教理念的烙印。 骑士文学 反映具有骑士精神的社会阶层。

骑士文学的主角不仅仅只是封建等级社会里下层的武士,而且是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封建贵族,都将作为骑士精神的承载者。

第二十三集 ···(十)

骑士精神的转变在中世纪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骑士精神转变的三个层面: 效忠精神 , 基督徒的虔诚 , 对异性崇高纯洁的爱情。 现实生活 骑士精神 苦闷 崇高 苦难 典雅

骑士文学表现出来的角色极其辉煌,成为欧洲上流社会共同效法的榜样。

中世纪骑士文学所反映的骑士精神,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贵族高尚行为的规范或者楷模。

第二十四集 ···(十一)

哥特式建筑

基督教神圣的理念,尤其是基督教唯灵主义的理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哥特式的建筑之中。 罗马式建筑表现一种凝重的色彩,体现坚固、实用的氛围。

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纤细与轻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有点诡异、神秘的特点。 面对着具有唯灵主义精神的哥特式教堂,人们会感到一种彻心透骨的悔罪感和光明纯粹的希望。

追求神秘诡异形式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 : 天国 理想 彼岸 罗马式:现世 此岸 功利 物质

灵魂对肉体的超越,精神对物质的压制

哥特式的教堂所代表的唯灵主义精神和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 文化方面——基督教是灵魂上天堂的唯一途径 经济方面——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实体 政治方面—— 把世俗王权玩弄于股掌之中 罗马天主教会控制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在权力的腐蚀之下,教会开始堕落。

中世纪基督教社会的深刻矛盾——基督教神职人员与基督教理想的背道而驰以及一种普遍的虚伪。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南部欧洲 文艺复兴运动 北部欧洲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对古典文化的复兴。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攻陷。大量希腊人(东正教)因为不堪忍受土耳其(伊斯兰教)的统治而回到了西欧社会。希腊人回归西欧之后,带来了对于西欧人来说阔别了一千多年之久的希腊、罗马的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 引起了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潮,欧洲古典文化的复兴。

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的希腊逃亡者给西欧带来的礼物。 希腊人流归西欧,带回了在东罗马帝国保存的希腊文化的一些文献,只不过是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但绝不是文艺复兴运动在主要原因。

16世纪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琳琅满目,但是在科学和哲学上却是一个不毛的时代。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主要并不是君士坦丁堡逃亡者带来的一份礼物,而是意大利人的个人主义和艺术天长相结合的一个产物。

文艺复兴却是是复兴古代文化的运动,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返本开新,所以并不是一场完全的复古运动。 文艺复兴是西欧现代化变革的第一声呐喊。但是主要意义集中在文化上。 人文主义者和教皇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借助的。 人文主义者:一方面创作出了天才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带有非常富贵的色彩及满足人间欲望的思想。 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极其堕落的一面。

突破一种虚假的道德体系,最直接了当的做法就是不讲任何道德。 人文主义者——明火执杖地堕落 罗马天主教人士——偷偷摸摸地犯罪

意大利人:聪明、文雅、有教养; 道德堕落、邪恶狡诈成性。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和意大利人的道德堕落可能是相辅相成的。 文艺复兴这多奇葩恰恰生活在最恶臭的道德土壤中。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刺向中世纪黑幕的第一把利刃。

北部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从民族上来说,日耳曼民族和拉丁民族相比处于一个“二等公民”的角色。拉丁民族成为日耳曼民族同上帝交谈的中间人。 从经济上,意大利人经常把德国当作他们的粮仓和钱库。

北部欧洲接受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最后产生了新教,南部欧洲死抱着天主教不放。

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玛丽二世和她丈夫

加尔文宗产生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与路德宗和安立甘宗并称新教三大主流派 加尔文教特点:1、加尔文教的民众性基础较广泛 路德教是一个诸侯信仰的宗教;安立甘教基本上是一个国王的宗教;加尔文教是一个共和国的宗教。

2、加尔文教的国际化程度较高

3、加尔文教在及其艰难的环境中发展起来

加尔文教思想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h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