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更新时间:2024-06-22 11: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学年度青浦区实验中学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2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窗竹影摇书案上, 。 2、日暮乡关何处是, 。 3、 ,莲动下渔舟。 4、酒酣, 。

5、 ,其不善者而改之。 6、得道者多助,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突发奇想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B.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C.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

D.此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天数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本文作者是_________时期的战国思想家_________(名字)。 11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中“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第三段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方的失利可以推断:攻城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凭借“人和”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在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其在治国中的意义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

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

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 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 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 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

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

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2005烟台)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

(二)读书

⑴幼年读书,叫做念书,就是用口念出声来;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照课文口念,□□逐课背诵。背诵不出,就得受罚,轻的挨批评,重则吃教鞭。在私塾里,则要重罚面壁以至被老师用红木戒尺打手心。这种苛责严惩当然是不好的教育方法。但念

书入心强记,从幼小就养成习惯,倒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我年近耄耋,七八岁时读过的小学课文,至今犹能背诵无误;十几岁时读过的《古文观止》中的文章,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陋室铭》、《膝王阁序》等等,有的至今也能背诵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有的还能背诵其中的若干佳句,如 \落霞与孤鸳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回思过去,我在幼年这样的口念强记,得益良多。当时颇以为苦,后来却感到大有好处。

⑵年岁大了,就用眼睛看了,这叫目读,看得快的叫一目十行。我在青年时期看书,惯常先来个一目十行,走马看花式地看一遍,觉得不错,然后再细读慢看,有的还在字里行间加上圆圆点点杠杠,或者摘录下其中的警词妙语。我看书,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得到什么书就看,不好的,看看就丢掉,觉得好的,就一看再看。这当然与所处的环境有关系。那时,家在乡村小市镇,能够看到的书不多,自己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便只好饥不择食,有什么吃什么了。这样,我觉得倒也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接触到多种....

多样的书,从而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

⑶念书、看书之外,还有听书。我以为,听书也是读书甲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别有意味情趣的乐事。

⑷我的家乡小市镇上,有个王瞎子,说得一口使人入迷的《水浒》。他一手打看小鼓,一手敲着小锣,说看《水许》上的故事。我去听了一回、谁知一听就上瘾,以后每次都要去听,听了这一回,又要听下一回,听了几回,便如痴如迷地一直地听下去。北方评书,有说有唱,有鼓乐伴奏,叫人听了书又听了音乐,感到另有一番风味。解放后到了上海,便又对评弹爱好,不时到书场听书,欣赏欣赏三弦、琵琶的伴奏表演。我回顾一下我的大半生,听书也是我的一种读书方式,我读的书中少说也有十分之一二是从说书人的口中听得的。

⑸我从事文学创作,始于在上海读书时期,回想起来,一方面是出于所经历的生活和种种人生遭遇激发了我的思想情感,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幼爱看小说和后来爱听形象丰富、语言生动的评话说书,从而受到引发,这二者,使我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创作的构想。 1、根据语境,选择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确切义项,用“√”表示。 ①轻的挨批评,重则吃教鞭。 .A.咽下去( ) B.消灭( ) C.消耗( ) D.受( ) ②摘录下其中的警词妙语。 .

A.戒备( ) B. 使人注意 ( ) C.危险情况( ) D.感觉敏锐( ) 2、下面方格中,正确摘录文中的两个成语,书写瑞正、规范。

3、第⑴段的方格中需要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请填入下面空格中: 4、在第段中“饥不择食”在文中的意思是 ;“饥不择食”的原因是 ;其结果是(用文中原话) 。

5、作者的三种读书方式依次是: 、 、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

谈谈你的埋由(30字以上)。

第三部分 作文 随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h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