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13 00: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课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第二课时 点亮小灯泡
【 教学说明 】
本课是新编《科学》教材“电”一单元的第二课,教材安排了让“小灯泡发光”和“图中的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两个活动。由于教材安排的活动比较少,实际教学时,时间很宽裕,所以安排了观察干电池和小灯泡的活动。 【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干电池和小灯泡的活动,了解干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了解小灯泡的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作有目的、细致的观察。
2.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接亮一个小灯泡。
3.了解短路是怎么回事,知道只有电流过小灯泡才会发光,能画出电流过的线路,并能判断不同电路中那个小灯泡会亮。 【 课前准备 】
每组一节干电池,一个小灯泡,一根导线。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调查了家里的电器,知道了有些电器是使用交流电的,有些电器是使用干电池的,大家对干电池一定很熟悉,请你说说你知道干电池的哪些知识? 2.每个小组桌上有一节干电池,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看来看似熟悉的东西我们也不一定完全了解,通过仔细观察我们还会有很多发现。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干电池这一学生看似熟悉的东西的观察,发现干电池的一些细微之处,把学生原来粗略的、无序的观察引导到有目的、有序的观察上来,同时为下一环节对小灯泡的观察作好铺垫。) 二、观察小灯泡
1.小灯泡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我们也来仔细观察观察,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画在记录纸上。(教师先给每个小组一个小灯泡,再让学生分组观察。)
2.学生汇报自己发现的小灯泡的秘密,教师板图,并指出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 3.猜一猜,支架上的两根线是怎样连下来的? 4.教师解剖一个小灯泡,证明学生的猜想。 (小灯泡的结构,特别是内部线路的连接,对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如果这个难点不解决,学生在连接小灯泡时,会出现很多人将干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连到同一点上的现象。通过观察小灯泡、猜想、解剖,学生了解了小灯泡内部的结构,就能比较顺利的点亮小灯泡了。这也有利于下一步学生画出电流的线路。) 三、点亮我的小灯泡
1.你能用一根导线、一节干电池使你的小灯泡亮起来吗?教师板书课题,然后再给每个小组一根导线。
2.你是怎样连的,观察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猜猜电是怎样流动的,试着用手指比划出电流的线路。
3.试一试,还有没有别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并把它画在记录纸上,再用红笔画出电流的线路,看哪一组连接的方法多。
2
4.让学生把记录纸拿上来,汇报自己的连接方法,教师把四个典型的连接图画在黑板上,并挑一个有争议的连接,用实物检验。
5.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说说电流的线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当我们用一根导线把干电池的正极、负极和小灯泡连接起来,电流过灯丝的时候,灯泡才发光。
四、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不会亮
1.教师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不会亮?为什么?
2.教师指着其中短路的连接图问:“你们有没有像这样连过?灯泡不亮,还有没有其他现象?”
3.告诉学生,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短路时,电线和电池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如果是交流电短路那更危险,甚至会引发火灾。所以要防止发生短路现象。 五、小结,学生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在这节课里表现怎么样?
第三课时 《简单电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制作简单的红绿灯。
3、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4、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连接电路,知道一个连通的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2、难点:将连通的电路转化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组装电路。 三、课前准备:
1、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2、电池、导线、灯泡,每组一份。
3、电池盒、小喇叭、小电动机、图钉、回形针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手电筒。提问:老师手里拿的什么?谁能说说手电筒有什么用途? 2、学生回答(照明)。
3、谁能让手电筒亮起来?(拿掉电池,指名学生演示) 4、学生演示。(不亮)
5、提问:手电筒不亮可能有那些原因呢? 6、说一说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二)基本活动
1、介绍干电池和小电珠。 (1)、干电池有正、负极,正极用“+”表示,负极用“-”表示,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伏.
(2)小电珠里面有灯丝,灯丝的一端接在侧面,一 端接在底部,只有正确连接了灯泡的这两个触点,灯才会亮.
2、如果给你小电珠、电池等物品,你能连亮小电珠吗?
3
(1)、学生动手实验。 (2)、学生汇报交流。 (3)、大家参照自己组装的电路,把小电珠与电池、导线连接的情况画下来。(请画在活动记录纸上)
3、讲述实物图和电路图。
4、小结: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发亮。所有用电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都是这样的。
5、连接其他的用电器,了解所有用电器的通用连接方法。 (1) 连接小电机。 (2)连接蜂鸣器。 6、把开关加进简单电路中。
(1) 提问:手电筒为什么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亮灭呢?你认为手电筒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它们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小灯泡亮灭?
(2) 讲述:开关非常有用,有了它,你可以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3) 动手实践:把开关加进前面的简单电路中,并画出简易安装图。(可画实物图或电路图)
(4) 学生汇报交流。
(5) 小结: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一般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三)拓展活动: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
1、给你二节电池、二个开关、二个灯泡和一些导线,其中的材料可以全用,也可选用,能连成什么样的电路?以小组为单位,先把电路图设计出来,然后再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2、小组讨论、交流、设计。 3、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4、汇报交流,并说明电路特点。 (四)本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非常简单的电路,我们把这种电路叫做“简单电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复杂的电路,如工厂、家庭中电路的连接等。周末,同学们可以做这方面的调查和了解,今后我们再做继续研究。 (五)活动延伸:(课后实践)制作红绿灯。
用电池、开关、红绿灯泡、导线等,你能做一个简单的红绿灯,用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灭吗?
第四课时 《电路出故障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探究电路故障的原因;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注意渗透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
(3)科学知识:认识电路及电路检测器,知道什么叫电路,会做电路检测器。 二、教学准备: 学生用:
(1)每组小灯泡2个、灯座1只、电池2个、电池盒1只、导线2根。(这些材料有“问题”,其中一个灯泡和电池先教师拿着备用,学生检测出后再给)
(2)电路检测器材料:小灯泡1个、灯座1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 根。
4
(3)科学文件夹(记录表)。
教师用:同学生另加一个万用表或电笔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大家都做得很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上面这些小灯泡会不会亮?(出示学生作业本中的典型错误)
2、学生判断,如果发现错了,让学生上来修改,如果发现不了,让他们实际连一连,然后再用正确的方法连起来。
3、提问:说说电流在这里是怎样流动的?小结:电从电池正极流出,通过电线、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我们把这样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4、教师连接一个基本连接好的电路,让学生看,电灯亮了吗?老师接的对吗?那为什么没亮呀?
5、看来我们的电路出故障了(板题)
6、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把你的猜测写在作业本P5上,教师板书: 灯泡 电池 电线 ……(设计意图:这部分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故障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去推测,自己去猜想。培养小组的合作精神及其小组的合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胆的推测和猜想,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做个电路检测器
1、电路出故障了,那怎么办呀?(检查是什么坏了) 2、那用什么去检查呀?(用一个好的电路)
3、对,其实我们自己也可做一个检查电路的仪器,教师出示做好的电路检测器,并板书:电路检测器
4、同学们,其实你们自己也会做,请大家拿出一个灯泡、1个电池和3跟导线。然后教师教学生做电路检测器。(保证自己的两个头连起来灯泡会亮)
5、我们做好了电路检测器,那么应该怎样检测呢?(如果认为灯泡坏了,就把它拿来放到检测器两头测一下,边叫学生上台演示)
6、老师也给每个小组准备了1个有故障的电路,请大家用自己刚做的电路检测器去找到原因,看看哪个小组的小电工最出色。如果你们查出了是什么原因,需要换什么请上讲台来拿,但如果没坏不能拿。
7、教师发材料,学生对有故障的电路进行检测,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给个别组设计两个故障)
8、学生汇报:你们组是什么故障?你们是怎样查出来的?
9、同学们真不简单!像咱们今天这样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技术。当电灯不会亮的时候,电工师傅也是这样一不一不检查的,你们今天都是很棒的小电工。
(把这节课研究的\电路出了故障\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应用所学知识学生自己创造并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拓展延伸
1、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
2、你能用其他方法检测吗?(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分别出示电笔、万用表,而且简要说明电路检测器只是万用表的一个“小弟弟”。)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警告学生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20v的家用电器电路,渗透安全用电教育。此外让学生了解其他检测方法,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四)小结: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自评自己及小组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态度和方
5
法,以便教师在下一轮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课时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
6
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第六课时 、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7
5、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第七课时、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2 1-3 1-4 2-3 2-4 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8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第八课时、 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的: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9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 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九课时 《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的花,使学生知道植物的花是各种各样的。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花的外形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本课教学,向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的花和花的外形特征。 难点:指导学生根据花的外形特征给花冠的形状起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采集各种鲜花。
教师:采集几种鲜花;说明花冠类型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鲜花,问学生喜欢不喜欢花,想不想知道一些关于花的知识;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认识几种美丽的花
(一)认识课本上出示的几种美丽的花。 谈话:请大家翻到课本第19页,看一看上面的花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花?看了这些花有什么感觉?它们美不美? (二)认识自己采集的花。
谈话:你的花是从哪里采来的?你知道它的名称吗?它是什么植物的花。
10
(三)小结:大自然里的花非常美丽,这些花把我们的环境和生活装扮得很美,我们要爱惜花,不要随便采摘花。 三、指导学生观察花
(一)讲述观察方法:先看一看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花的大小怎样,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的?再闻一闻花的气味,最后再看一看还有什么其它特点。 (二)学生观察。
(三)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的花的各方面特点。
(四)小结:花的颜色、大小、形状、气味等都不相同。每一种植物的花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四、指导学生认识几种花冠的名称
(一)讲述:在辨认花的时候,观察花冠的形状很重要。现在我们来观察花冠的形状。 (二)打出牵牛花、油菜花、碗豆花和桃花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分别给花冠的形状起名称。
(三)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花是这几种形状的?
(四)小结:刚才,我们知道了几种花的形状的名称,以后,再看到这种形状的花,就可以这样称呼它们。见到别的形状的花,可以根据它们的形状起名称。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花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大自然里的花是各种各样的。(完成课题)它们千姿百态,把大自然装扮得更加美丽。花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只认识了几种常见的花。课后,同学们可以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再去认识一些其它的花。
第十课时 花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进一步认识一朵完整的花的雄蕊和雌蕊,知道植物的受精成长的过程,认识油菜花的果实和种子。 【科学探究】:能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雄蕊的花药部位,及雌蕊的柱头部位,并推测花的受精过程。能描述雄蕊、雌蕊及果实、种子的显著特点。能通过观察,推测花的果实的成长过程,并能正确排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在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的观察研究中,感受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果实的成长过程。
难点:了解花粉是如何在雄蕊和雌蕊之间传播,并使雌蕊内的胚珠受精成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到农场进行调查访问或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2、每小组一株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白纸、记录表。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等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调查、汇报、交流
1、同学们,我想大家已在网上搜集过,向家长、果农、花农进行过调查访问,或到农科
11
站也进行了调查吧?相信大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花、果实和种子的不少知识。请同学们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信息在小组内互相汇报交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交流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提出探究的问题。 3、激发、鼓励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4、全班交流,在班上提出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调查 结果提出探究的问题,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
1、 解剖整朵油菜花,放在白纸上,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 2、 观察雄蕊的各部分。(用放大镜,并填表) 花药里面有什么?想办法把它取下来。 花丝长的怎么样?
说说花粉是干什么用的? 3、 学生汇报交流。
4、 观察雌蕊的各部分(用放大镜,并填表) 留意观察雌蕊的柱头部分。 体验柱头的粘性。
5、 播放课件(花粉传播过程)
讲解: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花粉会顺着花柱一直往下,到达子房,使子房内的胚珠受精,受精以后子房开始膨胀,花朵开始凋谢,果实逐渐形成。 6、 你觉得哪些东西能帮助雄蕊把花粉传播给雌蕊?。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联系实际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二)探究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1、 观察整株油菜花,找到油菜花的果实。
2、观察一下果实的外部形态,你有什么发现,并记录。
3、小心地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你有什么发现,并记录。 4、学生汇报交流。
5、想想,油菜的果实和种子是怎样生长的? 6、在讨论过程中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全面参与性和动手能力;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达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三)专家总结介绍(观看录象) 三、巩固加深
1.质疑,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练习题(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游戏完成)
①在植物的花中能起到繁殖后代功能的两部分是 和 。 ②雄蕊是由 和 组成,其中 附有花粉。
③雌蕊是由 、 和 组成,其中 具有粘性。 ④植物传播花粉可通过 、 和 等方式。 四、联系生活谈应用
学生举例(如:我街道现想使谭边大顶苦瓜、马洞西瓜所开的雌花基本都结果,从而提高亩产量的措施。)
五、课外延伸:以小组为单位在植物园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
12
第十一课时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的过程;经历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2、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在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教学准备:
1、选择一些常见的植物果实和种子:油菜、栗子、蒲公英、苍耳等。
2、在校园里寻找一块适于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草地或泥地,落差也尽量选择与栗子树接近。(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植物进行代替栗子树。)
3、蒲公英飞行距离的测量记录纸(表格由学生自己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一株油菜大约能产生多少粒种子?
2、模拟实验:用纸剪一棵植物的模型,顶端放上油菜种子,下铺一块厚的绒布,让种子散落在附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讨论:种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观察油菜的果实。
?请你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测? ?汇报验证推测的方法。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观察栗子树的图片,认识栗子的果实。
?栗子成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落下来,你估计会掉到什么地方? ?你能想出一个在我们课堂上进行验证的方法吗? ?到校园里分组进行测量。
测量提示:负责抛落栗子的同学不能将栗子往下扔,而让栗子自由垂直落下。测量的起点应该是栗子的垂直落点。
?汇报测量结果:跳得最远的是多少距离?在测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 新的发现?怎样的栗子跳、滚得最远? ?得出结论。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13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分类整理成册。
第十二课时 《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
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 激发研究兴趣
?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14
?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三、小结
第十三课时 《动物的卵》
教学目的:
1、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在观察基础上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2、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3、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特点。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寻找几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繁殖活动,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 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到池塘边收集一些青蛙的卵,把青蛙的卵连同从池塘取来的水草放在透明的饲养槽内,放于凉爽但不会太冷、阳光不会直接照到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活动,哪些是动物在进行繁殖后代的活动? (2)认识产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3)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活动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观察各种各样鸟类的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部: ? 画一个鸡蛋;
?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 (4)观察鸡蛋的内部
? 在蛋的侧面敲开一个洞观察:认识蛋黄、胚、壳 ? 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 ? 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
15
?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认识蛋白、蛋黄、气室,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联想:蛋的这几个部分相当于种子的哪个部分?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发放青蛙卵,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小结
第十四课时 、 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 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16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 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 汇报交流。
(3) 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2)学生质疑。 (3)讨论。
第十五课时 《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 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 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4. 、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
(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2.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 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 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
(2) 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
17
子上)
(3) 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 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 (5) 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
(6) 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 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 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 (9) 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2. 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 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 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 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4) 汇报你的发现。
3.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4. 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第十六课时、 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食物中的五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无机盐和维生素。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前准备:
1熟蛋白、瘦肉、花生米、葵花籽、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等食物。 2、实验材料有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碟子、白纸、冷水、棉球、碘酒等。 3、画有常吃食物的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在自然的第二、第三册中我们学习了空气和水的有关知识,空气和水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同时我们每天的生活还离不开食物,这是为什么?
2、讲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物,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食物中的营养。 二、 学习新课
18
1、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营养。
(1) 讨论:我们经常都吃哪些食物?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
(2) 小结:平时吃的食物有鱼、虾、肉、蔬菜、水果、米饭、馒头等。据科学家们研究,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所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大致分五类:淀粉、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
讲述:下面就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找一找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1) 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讲述:蛋白、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请各组同学将自己所带的一小块蛋白或瘦肉钩在三角架的铁丝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特殊难闻的像烧鸡毛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2) 检验脂肪的方法。
讲述:肥肉、花生米等内含较多的脂肪。请同学们将所带的花生米、葵花籽等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然后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师生小结:把含有脂肪较多的花生米、葵花籽等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容易透光,与水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脂肪。 (3) 检验淀粉的方法。
讲述:淀粉属于糖类。试管中放入一些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滴入2至3滴碘酒,晃动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请各组同学检验一下自己所带的馒头、马铃薯、米饭、等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 提问:谁能概括地说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 (5)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蛋白质、脂肪、淀粉是不同物质,所以可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但是我们知道一种食物中并不只含有单一的某种营养成分,平时要检验某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可以先根据经验推测一下食物中主要含有什么营养成分,然后再用实验方法检验。
3、指导学生认识营养成分的来源。 (1) 主要营养成分的来源。
谈话:谁能说说蛋白质、脂肪、淀粉分别含在哪些食物中? 指导填写课本第31页上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检验记录表。 (2) 无机盐、维生素的来源。
讲述:人体需要的无机盐、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蔬菜和食盐中,其中维生素的来源更广,种类也更多。请同学举例说明。 三、 巩固总结 1、提问: (1)、食物中大致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蛋白质、脂肪、淀粉分别含在什么食物中? 2、课后实践:
检验哪些植物的种子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19
第十七课时、 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通过对均衡膳食的分析与研究,感受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参照教科书第48页)。 教师准备:均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板书课题)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 二、探究过程: 1、营养均衡的标准
(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上的均衡膳食“宝塔”图,它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
(2)小组阅读探讨:“宝塔” 中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是哪类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是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是哪类食物?“宝塔”中不同种类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师小结:均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谷类:含淀粉质,少量维生素B及植物性蛋白质;全麦食物含纤维素。供应热能,补充消耗,保持体温。作为主食,自然总摄取量远高于其它类食物。
蔬菜、水果类:含丰富维生素A和C,各种矿物质及纤维素。增强抵抗能力,保持细胞健康,防止便秘。宜多吃。
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含丰富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脂肪;肉类中的铁质含量特别丰富。可助长发育,维持新陈代谢。宜适量摄取量。
奶类及奶制品类、豆类及豆制品类: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奶类钙质含量特别丰富。有助于牙齿及骨骼健康。应适量摄取。 油脂类:提供人体生理运行及活动所需热能,在一定限度内对身体有利,但摄取过多有害。故应尽量避免多食。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
将我们“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片)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与均衡膳食“宝塔”图对照,看看我们的食物搭配与食物均衡膳食“宝塔”有什么不同?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进?
将改进后的食物搭配记录下来,完成下表。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2)展示交流
20
投影仪展示各组改进后“一天的食物”记录表,全班交流再改进。 (3)探讨膳食搭配
过渡:为了让我们的身体保持长期营养均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膳食搭配原则?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更多的条件,比如,这几天手指脱皮了,是否要增加相关的维生素;这几天运动量比较大,是否要考虑增加富含糖类的食物……在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我的膳食营养原则”。 参考示例
我的膳食营养原则 1. 荤素搭配。 2. 粗细粮搭配。
3. 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4. 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5. 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6. 喝一些水; ……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第十八课时、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可以分为生吃的和熟吃的。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能通过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3、在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乐于合作与交流,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餐巾纸。
2、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火柴、烧杯、蒸发皿、水、垃圾桶、(老、嫩)玉米粒、湿抹布等。
3、一张观察记录纸,记录生熟马铃薯的变化、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4、食物图片,食物中带的细菌、寄生虫及卵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介绍实验器材及复习酒精灯的使用。 一、生食和熟食。
1、谈话引入:我们一天当中要吃几十种食物,有些食物可以生吃,但有些食物必须做熟了才能吃。
2、投影出示一组食物图片:你是怎样吃这些食物的?指名交流。 3、揭示课题: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过渡:在你们桌上有两个马铃薯,这两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呢?
2、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
21
交流。 师板书:看、闻、尝、摸…… 3、提出观察要求:
(1)运用感官仔细观察比较,并在观察记录表中做好记录。
(2)使用小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观察完成后整理好器材,并把小刀擦干净。 4、学生分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并做好观察记录。
活动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记录表 类 别 生的马铃薯 我们的发现 熟的马铃薯 5、交流观察结果。(颜色、软硬、气味、味道……)
6、真想不到,生和熟的马铃薯会有这么多的不同。根据刚才的观察和你的经验,你能说说为什么有些食物要生吃,而有些食物必须烧熟了才能吃吗?简单交流。
7、小结:有些食物生吃可以保持原有的营养成份,对人体健康有益;但有些食物烧熟了才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并且可以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的侵害。 三、烧玉米粒。
1、过渡:玉米该怎么吃?你们想不想亲手试一下把玉米烧熟。 2、预测:让我们先预测一下玉米粒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3、方法:我们可用什么办法烧熟玉米呢?(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火烤、水煮、油炸……)
4、这节课我们用煮和烤这两种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老玉米粒和嫩玉米粒,请各小组讨论确定你们组打算烧哪一种玉米粒和烧玉米的方法。 小组讨论并交流:烧哪一种玉米粒和烧玉米的方法。 5、领取材料:
为煮玉米粒的小组准备了小烧杯 为烤玉米粒的小组准备了蒸发皿 6、操作指导:
烧煮玉米粒的实验装置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铁架台、铁圈、石棉网) 7、实验要求:我们在煮、烤玉米粒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 (1)烧玉米粒时,留出几粒用来比较观察; (2)注意观察和记录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万一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活动二:烧玉米粒记录表 我们的方法 我们的发现 7、分组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8、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9、尝一尝自己的成果。
10、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烧不同的玉米粒,做出了不同口味的玉米食物,老师这里也有几张玉米食物的图片。(投影出示)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回去慢慢研究吧。 四、总结。
22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九课时、 《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的: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教学准备:
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
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
23
第二十课时、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会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小鱼干、干面条、腐败的小鱼、发馊的潮面若干,镊子每人一把。 2、演示用图片、食物罐头等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吃过什么鱼干?味道怎样?
每人尝一点新鲜的鱼干,说说你吃鱼干时的感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
(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 ?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干和干面条的信息? (2)小组各一份腐败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
?讨论:这条小鱼已经腐败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腐败的物品? ?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比较新鲜的小鱼干和腐败的小鱼、干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4)汇报上一节课的后续实验记录情况,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快慢的原因了吗?
讨论:?小鱼为什么在短时间里腐败了?
?鱼干为什么能长时间地保持好闻的气味? (5)小结:阅读48页小资料。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2)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能储存食物? (3)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4)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 (5)小结:三、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7、《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袋上获取很多有关食物的信息;
2、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3、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24
1、学生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2、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你带来了哪些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你从包装袋上了解到什么内容?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2)讨论: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有哪几类? ?汇报并请学生板书。
?提问:你从这些信息中能了解些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小组活动:记录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观察比较:你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生产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 (3)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原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的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 (4)如果是同一种食品,你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1)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看了这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你有什么想法?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推测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猜猜它是什么东西? 三、课后拓展
1、各种配料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第四单元
1、各种各样的岩石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准备常见的岩石(包括砂岩、大理岩、浮石)
2、准备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标签号码。(1号、2号等)等。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在电脑上展示各种各样的岩石图片,包括砂岩,有生物的化石(珠穆朗玛峰顶端的那一类岩石)、大理岩、浮石、夜明珠、砂岩。
师:大家来看这么多岩石,有覆盖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顶端的那一类岩石,还有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岩石。你们想认识这些岩石吗? 生:想。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岩石”(板书),先认识下你们收集的石头。请问你的石头是从哪里收集的? 生说完后。
2、开个石头展览会
25
师: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用各种方法比比看,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师:把你们收集到的岩石装在盒子里,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选一块岩石进行观察,并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轮流向其他同学介绍。(师发记录表) 记录表
“我的岩石”观察记录 运用的方法 观察的内容
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观察活动结束后。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用这种方法,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 生:我用看的方法,知道有些颜色不同。
生:我用手摸的方法,知道有的光滑,有的扎手。 师:你对这些同学的观察有没有补充或者意见? 师:(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了岩石有“颜色、光泽、光滑、粗糙、软硬”等许多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发现,我们运用的是观察的方法。(板书观察) 3、给岩石分类
师:你们手上的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生:可以。
师:老师另外还给你们每组准备了三种岩石,分别是砂岩、大理岩、浮石。 师:我们一起帮这些岩石分分类,找找朋友,好吗? 生:好。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观察的要求。 将你们小组的岩石贴上标号。(比如1号、2号、3号依次类推) ①你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分的? ②你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③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④有没有一些岩石可以在不同的分类方法下,归入不同的分类结果中? ⑤有没有一些岩石独自一类的? 把分类的结果写在记录表中。(师发记录表) 岩石分类记录表 分类方法 岩石标号 4、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说完后
师:课后,你们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教学目标:
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知道岩石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滴管、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26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还知道了在生产和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的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常见的岩石,那么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呢?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
师:除了上节课我们采用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 (1)学生交流反馈。(放大镜、互相撞击等)
(2)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还可从它们的构造和组成来观察。观察中可以从岩石上弄下一些颗粒。 (3)岩石遇酸反应的实验
讲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实验来认识岩石,这个实验是将一种叫“盐酸”的化学药品滴一两滴在岩石上,观察岩石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边讲边演示滴盐酸的方法)
提示:在学生实验前,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盐酸是一种腐蚀性比较强的化学物质,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肤上和衣物上,会腐蚀皮肤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请马上到水龙头去用水清洗。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只滴1-2滴;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
(4)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在岩石观察记录表中。 (5)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教师指导。 2、怎样识别它们
(1)通过我们对岩石的进一步观察,知道了以上不同编号的岩石分别具有的特点,但是不知道它们是哪种岩石?请大家阅读文中的资料(P68),来识别它们并说说理由。 (2)阅读资料并与以上的观察作比较。 (3)汇报交流(存在分歧)
(4)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学家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
(5)阅读P69页颗粒情况图,并再次鉴别岩石的种类。 (6)学生再次鉴别
(7)汇报交流,把认同的岩石的种类名称填入记录表中。 (8)小结。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 2、把收集的岩石进行种类鉴别并贴上标签。 3、《岩石的组成》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3、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教学准备:
小刀,塑料片,硬币,钉子,放大镜,稀盐酸,滴管,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27
一、引入
你们想知道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请大家拿出花岗岩,进行观察活动。 ①活动一
?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 ?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 ?教师参与小组的研究。
?教师在研究过半,适时的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学生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鉴定花岗岩的成分。 ②活动二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检索定位花岗岩的组成成分。 ?学生认识一些矿物标本。 2、常见的矿物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 (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①活动三
?教师提供矿物资料卡,学生阅读后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试着模仿描述。 ?对于其中的一些特征能寻求比较的标准,方法可以是多种。 ?制定自己带来的岩石进行矿物鉴定分析卡。 三、小结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同学们你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4、观察、描述矿物(一) 教学目的:
1、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2、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金属、玻璃等物体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铜、铁、铝及矿物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及纸标签等。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铜片、铁钉、玻璃、泥土、丝绸,提供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可以自定),准备手电筒、普通瓷砖(或表面不发光的陶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8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种简单的方法。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的光泽
①观察玻璃的透光与反光
?把玻璃平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把玻璃用手竖着举起,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用手电筒照射玻璃”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透光与反光的现象,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 ②观察不同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用研究玻璃的方法,观察研究砖头、泥土、铜片、丝绸等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交流这些物体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用“观察玻璃的方法”来研究其它的物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清楚,这里隐含着一种比较描述的方法。这对于描述矿物有着重要作用。) ③观察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仔细观察石英、长石和云母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准确地描述这三种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出示煤炭,说说它是什么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①比较铜片、铁片和铝片的软硬。
?用铜片和铁片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用铜片、铁片和铝片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
?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 ②比较矿物的软硬
?你有办法比较这三种矿物的软硬吗?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比较。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矿物的条痕 ①观察铅笔的条痕
?用铅笔在白色瓷板上划一划,你有什么发现? ?铅笔条痕的颜色与笔芯的颜色有区别吗? ②观察矿物的条痕
?用石英、长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 ?观察比较自己收集来的矿物的条痕。
?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 三、小结
5观察、描述矿物(二) 教学目标: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
29
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生:矿物颜色和条痕、硬度)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
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又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
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 C、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D、交流汇报
(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 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 A、交流反馈 B、师小结
(3)观察矿物的光泽
师:光泽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有光泽?
(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边框有光泽;墙上那个科学家的那个画框有光泽)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 A、学生动手排列 B、交流反馈
C、观察云母、石英的光泽,看看云母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石英的光泽跟哪个物体的光泽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石英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云母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
(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 (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30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怎样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2、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6、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查找资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矿物,并写出特征卡片。运用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并综合所学方法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鉴别身边的矿物,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发展对探究矿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放大镜、小刀、瓷砖、不知名的矿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它们是什么矿物 ①研究矿物的方法
A、说一说,你学习了哪些观察和描述岩石、矿物的方法? B、学生交流汇报。(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等方法。)
C、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生:放大镜、小刀……) ②研究我们的矿物
A、猜测:打开盒子,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矿物? B、学生猜测
C、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做?(小组讨论)
D、学生发表意见:借助工具观察;查找资料识别;收集矿物的特征等。 E、投影图片,师介绍地质学家鉴别矿物的方法。 F、运用前面所讲的方法研究矿物。 G、交流汇报
?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点? ?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 ?小组活动:互相描述,评一评。 ③为矿物做份“简历”。 2、确定“身份”
①阅读单元资料库的《矿物特征卡》
②对照《矿物特征卡》鉴别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矿物。说说我们是根据它们的哪些性质做出判断的? ③交流反馈
3、猜猜它是“谁”
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举例说一说
选择两种矿物或岩石,详细了解利用它们的不同特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外延伸
31
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7、《岩石、矿物和我们》 教学目的: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2、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3、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以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32
正在阅读:
综合实践课教案06-13
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生平研究01-12
实验一中文数据库检索12-01
清晨的时光作文350字06-19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电视宣传片解说词相关范文02-11
2018年民办初中选拔性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1)04-23
夹 竹 桃(详)03-10
风会记住花的香作文600字06-24
第三篇《山河美》教学设计课件资料03-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教案
- 实践
- 综合
- 10.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设计
-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江门侨乡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 FIDIC99版红皮书--施工合同条件
-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
- 人教版2016年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期末质量检测题含答案
- 事务日志备份与还原
- 第一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战略意义
- 浅谈粗晶材料及其超声检测技术
- 八年级历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练习题
- 【创新设计】2013届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二专题专题综合检测四
- 安紫2标土石混填路基试验段施工方案
-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提纲(问题+加点字+句子翻译)
- 学生管理系统
- 20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 衡阳师院-中信建投“雁城股王杯”模拟炒股大赛333
-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
- 中国园林景观工程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目录) - 图文
- 2014虹口区初三二模数学卷(学生版)
- 高一政治-江都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政治试题
- 调查报告访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