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1-18 15: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级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is):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试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12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成年男性RBC:(4.0~5.5)X10/L ,HB:120 ~160g/L;成年女

12

性RBC(3.5~5.0)X10/L,HB:l10~15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 成年男性红细胞 >6.0×1012/L,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 。 临床意义:

(二)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则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g/L,即可认为有贫血。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病理性减少见于: ①生成减少

Ⅰ.骨髓造血障碍:再障、白血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Ⅱ.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缺铁贫、巨幼贫、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②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各类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的 红细胞外来因素、获得性的 ③失血:急性、慢性

红细胞比容(packed cell volume,PCV)即红细胞压积(Hct),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参考值 82~95 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Hb(g/L)]/[RBC(/L)pg,参考值: 27~31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g/L表示。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比积]=[Hb(g/L)]/[PCV(L/L)] g/L参考值: 320~360g/L 32%~36%)。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外周血中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血沉:是值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临床意义 1.炎症性疾病: 2.组织损伤及坏死: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5. 其它: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红细胞沉降率减慢临床意义

1.血浆清蛋白增高 2.血浆卵磷脂增高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浆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由骨髓进入血液后,约经24~48h残存的嗜碱世物质才完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成人0.005~0.015(0.5%~1.5%,平均l%),(24~84)X109/L 白细胞参考值:成人(4~10) ×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 ⑴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胎儿及初生儿,日间变化,疼痛、情绪激动、运动和劳动,暴热和严寒 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

②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为最常见的原因。在某些极重

度感染时,白细胞不但不高,反而减低。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3、急性大出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2小时内迅速增高。内出血者如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白细胞增高常较外部出血为显著。因此,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4、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 急性化学药物中毒,生物毒素中毒。 5、白血病、恶性肿瘤 。

⑵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 /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低1.5X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X109 /L为粒细胞缺乏症。

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超过5%),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

核右移: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同时分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正常时多为3叶核)。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核象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反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

骨髓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胞体:由大到小;巨核细胞例外,粒细胞系列是早幼粒细胞大。 外形:圆形到不规则 胞质:由少到多; 颜色:由深蓝变浅红;

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指粒细胞)。 胞核:由大到少,除巨核细胞外,从圆形到不规则形;

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到粗糙, :细 粗 聚 浓

时期:原 早 中 晚幼。核膜:由不清楚到清楚,核/质比值:由大到小。 骨髓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可以分为五级。 I: 1:1 见于各种白血病,增生最活跃;

II: 10:1 见于增生性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 III: 20:1 增生活跃,正常髓象;

IV: 50:1 见于粒细胞减低或缺乏,再障,增生降低; V: 200:1 见于恶性再障,增生极度低下。 骨髓增生程度分

骨髓增生程度的临床意义:

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以及正常儿童及青年的骨髓象。

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人骨髓象等。 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障等。

增生明显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再障(急性型)、骨髓坏死等。 粒红比值:(granulocyte/erythrocyte,G/E):所谓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粒红比改变临床意义: 粒红比值正常: (1)、正常髓象; (2)、粒细胞和红细胞系列未受累及的疾病; (3)、粒细胞和红细胞系列同时受累,见于白血病早期; (4)、粒细胞和红细胞系列 粒红比增高: (1)、粒细胞系很高,见于粒细胞白血病; (2)、红细胞系列减少,见于纯红再障; 粒红比减低:

红细胞系列明显增加,见于增生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血象:Hb减少比红细胞减少更明显,小细胞为主,低色素(中心浅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

轻度增高或正常;白细胞、血小板正常。 髓象:II级(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降低;红细胞系列明显增生,>30%,中,晚幼红细胞为主,伴血红蛋白成熟不良,胞体小,胞浆色深也不齐,核深染称血红蛋白成熟不良(核老浆幼);白细胞、巨核细胞正常。 溶血性贫血:

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都减少,二者平行减少;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大红细胞为主,嗜多色细胞易见Howelly-Jolly小体,有核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伴核左移;血小板正常或增加。

髓象:骨髓增生II级;粒红比值明显下降,幼红细胞>50%,以中幼为主;白细胞减少;巨核细胞正常。 巨幼细胞贫血:

血象: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减少更明显;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大细胞为主;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血小板正常。

髓象:骨髓增生II级;粒红比值降低;红细胞系列明显增加, >40%,以早幼、中幼为主,核幼浆老;白细胞系列有巨幼样改变。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再障: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分类时中性粒细胞减少,以淋巴细胞为主;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

髓象:有核细胞增生降低,IV或V级;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增生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值增高,浆细胞、组织细胞、嗜碱性细胞、网状细胞、纤维细胞增多。

急性白血病:

血象:白细胞增加:计数不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正细胞正色素;血小板减少。 髓象:有核细胞增生:I或II级;白细胞过度增生,分类以原始及幼稚细胞为主;红细胞系列增生受抑制或减低;巨核细胞增生减低; 慢性白血病:

血象:白细胞显著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减低;血小板多数增加,晚期减低。

髓象:有核细胞增生,I或II级;相应系列细胞极度增生,以成熟或接近成熟细胞为主;红细胞增生受抑制或减低;巨核细胞多数增加,晚期减低;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接触因子激活剂、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其凝固时间。本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态的筛选试验。 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同CT。它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也是监测肝素的首先指标。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草酸钠抗凝血,即血浆中的钙离子与草酸生成草酸钙沉淀。病人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它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态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凝固时间测定(thrombin clotting time, TT):凝血酶可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当在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血浆即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凝固时间。临床意义:时间延长见于:AT III活性明显增高、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纤维蛋白原减少、DIC、和有异常蛋白时(多发性骨髓瘤)。 血浆D-二聚体测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g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