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简答题集锦

更新时间:2023-10-12 08: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化学简答题集锦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中医“拔火罐”时,将点燃的酒精棉伸入玻璃罐内又迅速拿出,立即将罐口扣到皮肤上,玻璃罐被紧紧吸住,罐内皮肤凸起。

2、室温约20℃时,取三小块大小相近的白磷,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编号A、B、C。将A放在石棉网上,将B用纸松松地包起来,也放在石棉网上,将C放在铁片上。观察发现:A先冒白烟后起火燃烧,B最先起火燃烧,C只冒白烟未起火。分析上述现象异同的原因。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并推断原因。 (1)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变大。

(2)乙炔是极易燃烧的气体,可用于照明、焊接及切割金属,相对分子质量为26。1.3g乙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0.9g水,推断乙炔的化学式,写出推断过程。

4、如图所示,A、B是氢气吹出的肥皂泡,在空气中慢慢上升,用火柴从下方点燃A,将燃着的火柴放在B的上方,观察到:A、B均产生火球,B的爆鸣声比A的大。解释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5、发生火灾时,一定要将附近的液化石油气罐尽快搬离火场,因为高温时,液化石油气瞬间体积膨胀250—300倍,罐内压力骤然增大致使罐体破裂而发生第一次爆炸;当泄露漏出的石油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降至3%-11%时,遇明火将发生第二次爆炸。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发生第一次爆炸的原因。 (2)分析第二次爆炸为什么会发生。

6、莽草酸是合成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重要成分,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00.一定质量的莽草酸在空气中完全燃烧:①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②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和生成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相等;③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4:1.

(1)由①和②可以推知,莽草酸由 元素组成。 (2)推断莽草酸的化学式,写出推断过程。

7、用微粒的观点分别解释一下变化中白烟和白雾形成的原因。

(1)少量白磷(由P4分子构成)露置在空气中自燃并很快冒出白烟(由P2O5

分子构成)。

(2)在空气中打开装有干冰的容器,容器口会有白雾生成。

8、点燃蜡烛,将一个铁丝网平放在蜡烛火焰的中部,看到火焰只在铁丝网下方出现,铁丝网上方不见火焰,但有白烟;立即用火柴去点燃白烟,火焰重新变完整。

(1)为何铁丝网能截断蜡烛火焰? (2)铁丝网上方的白烟为何能被重新点燃?

9、《科学日报》2011年3月2日报道,加拿大政府推出新规,从2012年开始,禁止销售含有金属汞的温度计、温度调节装置及电池等产品。

(1)随意丢弃含汞的废旧电池会污染 (写一种即可)。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下事实:如果不小心打破水银(汞)体温计,散落的水银在空气中会慢慢挥发,汞蒸气会侵害人体。处理措施之一是迅速在水银上撒硫粉,使汞与硫(S8)反应生成硫化汞(HgS)固体,以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10、水能灭火也能助燃。

(1)那大量水浇在炽热的炭上,炭火会熄灭。分析灭火原理。

(2)在燃料油里喷入适量的细小水滴,油会将水滴包围起来,油因被水分散而雾化。雾化后,油燃烧得越来越旺,为什么?

1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解释: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石墨能变成金刚石。

12、蜡烛的烛芯一般由棉线搓成,先点燃蜡烛芯,烛芯周围的蜡熔化并被吸入烛芯,过一会火焰变得明亮;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芯顶端逐渐变硬,火焰会变暗;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接近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1)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 。 (2)烛芯的作用是引燃石蜡,分析其作用原理。

(3)燃烧一段时间后,用剪刀剪去烛芯顶端变黑的部分可使火焰明亮起来,说明原因。

13、油库、面粉厂要严禁烟火,否则可能发生爆炸事故,分析爆炸的原因。 14、为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进行如下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0ml氢氧化钠溶液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再将100g稀盐酸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其中,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加入的稀盐酸质量/g 烧杯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g 0 180.6 25 205.6 50 230.6 75 255.4 100 279.5 (1)解释为什么加入的稀盐酸质量在0—50g时,烧杯内增加的质量等于加入的盐酸的质量。

(2)分析加入的稀盐酸质量在50—100g时,烧杯内质量变化异常的原因。 1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留下的灰烬比木炭轻。 16、细水雾灭火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灭火方式,它利用高压或气流,使水形成极细的水雾,喷入火场。相比传统水枪灭火方式。细水雾灭火系统既能够使火熄灭,还能有效避免引燃周围其他可燃物,防止火势的进一步蔓延,分析其中的原理。

17、根据燃烧条件解释现象:取一支蜡烛,在烛芯上滴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二硫化碳极易挥发),不一会,蜡烛便自己燃烧起来。

18、海水中含有多种无机盐,海水蒸发得到的粗盐中可能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镁、硫酸钙等杂质,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表1:海水中的主要成分 成分 钠 钾 380 钙 400 镁 1350 氯 19000 硫酸根 885 浓度(mg/l) 10500 表2:几种盐的溶解度 盐 溶解度(g) 氯化钠 36 氯化镁 25 氯化钙 32.9 硫酸镁 15 硫酸钙 0.15 海水蒸发时各种盐依次结晶析出,最先析出的是 ,其次析出的是 ,原因是 。

19、两种抗胃酸过多的药物的主要成分及其溶解性见下表:

主要成分 溶解性 NaHCO3 能溶 Mg(OH)2 难溶 (1)服药后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请分析一声建议胃溃疡(胃粘膜溃烂)患者尽可能不要服用主要成分为NaHCO3的药物的原因。

(3)从溶解性的角度分析,服用Mg(OH)2比服用NaHCO3药效持久的原因。 20、乙醇(C2H5OH)和乙烯(C2H4)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虽然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但完全燃烧生成等质量的二氧化碳时,消耗氧气的质量却相等。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这一事实。

21、火灾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危害。发生火灾时,根据可燃物的种类不同,选择的灭火剂也有所不同。水是常用的灭火剂,但有的火灾不能用水灭火。

⑴木材着火可以用水扑灭,当水接触燃烧物时,水吸收热量转化为水蒸气,其体积增大1700倍左右,大量水蒸气笼罩在燃烧物的周围,使火焰熄灭。说明其灭火原理。

⑵汽油、煤油、柴油燃烧造成的火灾,不能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什么? 22、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的叫自燃。秸秆、柴草、煤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自然现象。

(1)解释某些草堆发生自燃的原因。

(2)对如何存放可燃物以防止其发生自燃提出两条建议。

23、用来制取氧气的 氯酸钾必须是纯净的 晶体,不能含有纸屑、 木屑或碳粉等杂质,否则加热时可能发生什么危险?并分析原因。

24、煤矿矿井里常含有甲烷。某地矿井由于长期 过度开采导致井内甲烷含量过高而发生爆炸事 故,请解释爆炸的原因。

25、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发现燃烧白磷比燃烧红磷 消耗氧气要多一些,根据提供的信息解释其中的原因。

白磷 红磷 26、

着火点℃ 40 240 与氧气反应后的产物 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 现有一甲烷(CH4)和甲醛(CH2O)的混合气体, 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现生成的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小于反应消耗的氧气的总质量。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原因。

27、某同学在两个相同的小瓷盘中分别加 入体积含量为85%和58%的酒精 (体积相同),再用火柴分别点燃,控制变量观察到的现象: ①85%的酒精燃烧较剧烈,火焰较高; 58%的酒精燃烧较弱、火焰较小。 ②一段时间后,85%的酒精全部燃烧完 没有任何残留;58%的酒精则熄灭,有 液体残留。试分别解释现象①、现象 ②的原因。

答案:

1、酒精燃烧放热,罐内气体受热,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体积膨胀,部分气体逸出;罐内气体被密封,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变小,体积收缩。

2、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纸上的白磷因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纸包的白磷因热量不易散失,最先达到着火点;铁片上的白磷因铁片吸热,热量散失,达不到着火点。

3、(1)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铜与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所以加热后铜丝质量变大

(2)C2H2 【解析】

试题分析:(1)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铜与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所以加热后铜丝质量变大

(2)由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可知,碳元素的质量是4.4 g×12/44=1.2 g,氢元素的质量是0.9 g×2/18=0.1 g,两种元素质量之和是1.3 g,因此乙炔由碳、氢元素组成,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2 g/12):(0.1 g/1)= 1:1,已知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6,因此化学式为C2H2。

4、A、B肥皂泡破裂,氢气与空气接触被点燃,燃烧产生火球并伴有爆鸣声,A中氢气被点燃时较纯,爆鸣声较小;B先破裂后被点燃,氢气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燃烧更剧烈,爆鸣声更大。

5、

(1)第一次爆炸发生的原因是:液化石油气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越高,液化石油气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大,当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爆炸。

(2)第二次爆炸发生的原因是:当泄漏出的石油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降至3%~11%时,遇明火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急剧膨胀,发生爆炸.

6、(1)碳、氢、氧;(2)C7H10O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gl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