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痹文档

更新时间:2023-11-19 02: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偏痹诊疗方案

【病名】中医诊断:偏痹

西医诊断:根性坐骨神经痛

【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标准:本病种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版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

1.常见于青壮年,特点是沿坐骨神经径路放射性疼痛,多为单侧性,自下背部或臀部向股后部、小腿后外侧、足外侧放射,呈持续性钝痛或烧灼样痛,可阵发性加剧,夜间常加重。行走、活动或牵拉可诱发或加重,患者采取减痛姿势,患者微屈和向健侧卧位,仰卧起立时病侧膝关节弯曲,坐时健侧臀部先着力,站立时脊柱向患者凸等。

2.急性期通常导致背部和腿部神经(L5或S1)分布区疼痛,常伴麻木和感觉异常,运动功能缺损取决于受累神经根,可有脊柱运动受限、背部局限性压痛,触及脊旁肌痉挛和坐骨神经牵引痛。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双侧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受累。

3.沿坐骨神经压痛局限于L4、L5棘突旁,臀点、股后点、腓点、腓肠肌点和踝点等。直腿抬高试验引发坐骨神经牵引痛。正常值约80或90度,低于此值为阳性,还可见患侧臀肌松弛、小腿萎缩、小腿及足背外侧感觉减退、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影像学检查,CT可观察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情况。 【证候诊断】

㈠肝肾不足,湿瘀阻络证:腰骶部持续性放射性疼痛,用力后或夜间疼痛加

剧,喜按喜揉、下肢麻木,发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㈡湿热阻络证:疼痛呈持续性或发作烧灼样疼痛,兼有发热、口渴、小便黄赤、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

㈢瘀血阻络证:疼痛呈刀割样,痛有定处,拒按,下肢麻木,日久不愈,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涩。

㈣寒湿阻络证:腰部冷痛,下肢呈钝痛,遇冷加重,转侧不利,活动受限,夜间加重,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缓。 【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㈠常规取:肾俞 命门 腰眼 夹脊 环跳

秩边 委中 承山 阳陵泉 足三里

针刺手法:以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配合,取足阳明经经穴及足太阳经经穴相配合以疏通经络,使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㈡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肢体麻木不仁。 ㈢艾条悬灸治疗,达到温经通络的功效。

㈣火针治疗:火针可直接在痛点治疗。运用于多型症候,具有操作方便,快捷,价廉,快速止痛的特点。

㈤、运用我科自制止痹散中药制剂,使中药的不同功效加热贴与患处,达到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

中药止痹散方:

京三棱15g 莪术15g 羌活30g 独活30g 地龙10g 雷公藤30g 青风藤30g 制川乌10g 制草乌10g 红花10g 萆 薢15g 白鲜皮15g 蜀 椒10g 川 芎15g 香附子12g 白 芷15g 赤芍15g 细辛30g 威灵仙15g 知母15g 桑 枝20g 防风15g 桃仁10g 研粉每次50g蛋清调匀外敷,三日一剂。

㈥夹脊穴电针疗法以疏经通络。 ㈦穴位埋线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 二、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㈠肝肾不足,湿瘀阻络证: 治法:补养肝肾,祛湿通络

方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0g 寄生12g 奏艽10g 防风10g 川断10g 杜仲10g 熟地10g 当归10g 白芍10g 党参12g

茯苓10g

煎服法:上方头煎加水300ml,水煎30分钟,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水煎30分钟,

取汁200ml,两煎相混合,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㈡湿热阻络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用四妙散加减

黄柏10g 薏仁30g 牛膝10g 苍术12g 川断10g 杜仲10g 寄生10g 川芎10g 当归10g 白芍10g

伸筋草10g 忍冬藤20g

煎服法:上方头煎加水300ml,水煎30分钟,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水煎30分钟,

取汁200ml,两煎相混合,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㈢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药:用身痛逐瘀汤加味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羌活10g 秦艽10g 香附10g 郁金10g 牛膝10g 细辛3g

煎服法:上方头煎加水300ml,水煎30分钟,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水煎30分钟,取汁200ml,两煎相混合,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㈣寒湿阻络证:

治法: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10g 独活10g 川芎10g 防风10g 苍术10g 蔓荆子10g 藁本10g 当归10g 制川乌3g 木瓜10g

鸡血藤15g 桂枝10g

煎服法:上方头煎加水300ml,水煎30分钟,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水煎30分钟,取汁200ml,两煎相混合,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健康教育指导】

一、避风寒,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二、合理积极锻炼腰背,腹肌,增强脊柱内在稳定性。强调正确的坐,立,行姿势,避免在单一体位下长时间工作。如抬高重物时应先下蹲后立起,重物重心尽量靠近躯干,坐姿要直等。

三、下次在出现症状后,适当卧硬板床休息,平时可配戴腰围保护固定,尽可能避免弯腰动作,以利软组织修复,如经上述后仍不能缓解建议至本科来就诊。

四、避免居住潮湿环境中,注意保暖。 【辨证施护】

一、护理评估 ㈠发病史、诱因;

㈡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状况;

㈢评估腰部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 ㈣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㈤X线、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㈠一般护理:

1、按针灸科一般护理常规。

2、按病情和证型分配病室和床位。寒湿腰痛病人表现为恶寒喜暖、得热则舒、应住在温暖、向阳、避风、干燥的房间。多曝晒,每遇阴雨潮湿气候要提高室温以驱散潮气。湿热腰痛病人的床位则应设在比较凉爽,温度不高的地方,但不宜直接吹风。肾虚腰痛病人多畏寒喜暖,病室宜应温暖、向阳、避风。 3、腰痛病人应睡木板床,床褥可稍厚,不宜卧软床。

4、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症状缓减后,也不宜做伸腰、持重物、急转、猛蹲、骤起等动作,防止因剧烈的动作引起病情反复。

5、慢性腰痛不甚者,宜适当进行腰部活动,使筋络舒展,气血畅通,而痛可缓。

㈡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

2、针刺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3、活动时用腰围固定腰部,平卧硬板床,观察腰腿疼痛情况。 4、症状缓解后应坚持腰背肌锻炼。

5、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湿疹、压疮的发生。

㈢给药护理:

中药宜热服或温服。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㈣饮食护理:

1、饮食宜营养丰富,忌食生冷辛辣、滋腻之品。

2、寒湿腰痛者宜食温性食品,忌生冷。可食米面粗粮、新鲜水果蔬菜,如小米、玉米、高粱米、葱头、豆豉、西红柿、黄花菜、排骨、瘦肉、蛋类等。且应多配用利湿之品,如苡仁、鳝鱼、鳗鱼、扁豆、蚕豆、赤豆等。可多用姜椒等温热性调料,以助热散寒。酒类性热而又能通经活络,亦可酌量使用。

3、湿热腰痛者饮食应以清热疏利食品为主,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可多食丝瓜、苋菜、绿豆、冬瓜、菱、藕、香蕉、西瓜等。

4、肾虚腰痛者可选用补肾、活血、散瘀等作用的食品,如玉米面、栗子、核桃肉、莲子、黑豆、芝麻、木耳、羊肝、猪肾等,可助药物补肾之力。 ㈤情志护理: 腰患者,因活动受限,心情比较急躁,内伤腰痛病人,往往顾虑更多,医护人员应多安慰病人,耐心解释病情,为病人讲解有关本病的知识,如使其了解如何进行预防和加强锻炼,使病人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㈥临证(症)施护:

1、除内服中药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拔火罐、中药贴敷、药物熏洗、TDP照射等方法综合治疗,以提高效果。

2、寒湿腰痛者要注意保暖,不宜在寒冷季节或阴雨潮湿天气到室外活动,以防病情加重。鼓励病人多晒太阳。腰部可用围腰保暖。

3、湿热腰痛者局部忌用温热疗法。如灸法、热敷等。 4、肾虚腰痛者应适当增加锻炼,增强体质。

5、治疗急性期患者时,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包括饮食、大小便等均不能起床,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以缓解疼痛。1-3周后,如症状缓解,可戴护腰下地活动。

6、翻身时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7、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下肢屈伸、直腿抬高、燕子飞、后退走等。 【疗效评价标准】

本病种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版进行诊断。

一、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腰功能活动自如,直腿抬高70°以上。 二、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三、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收费项目】

普通针刺(5穴) 8元/次 普通针刺每增加一穴 1.5元/穴 TDP 6元/次 拔罐(3罐)电针 7火针 13梅花针 18 放血疗法 10 贴敷疗法 12 艾灸 13穴位埋线 元/次 元/两穴 元/2穴 元/次 元/次 元/次 元/次 23元/次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g5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