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节材技术措施指引2012.6.15

更新时间:2024-04-03 20:4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绿色建筑节材技术措施指引

(试行)

编制 绿色建筑推进小组 发布日期:2012年6月15日

目 录

1 总则 2 一般要求 3 建筑方面 4 结构方面 5 机电方面 6 景观方面 7 其他方面 8 附则

第 2 页共 28页

1. 总则

1.1 为加强绿色建筑节材技术管控,提升集团成本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及政府有关条例、规范、标准、规定,结合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积累的节材经验制定本指引。 1.2 绿色建筑节材等于节财。技术运用水平决定了一个企业底盘的高低,技术化节材水平某种程

度上决定了一个房地产公司成本控制能力的大小。据初步测算,通过建筑、结构、机电等方面的设计优化,城市综合体每平米通常可节约建安成本200元以上。

1.3 绿色建筑节材等于节能。水泥、钢材、玻璃、面砖、沙石等主要建材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消耗

了大量能源,而且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绿色建筑节材将极大地降低自然与环境负荷。 1.4 绿色建筑节材强调设计先行。由于设计阶段决定了建安成本的75%或以上,应通过跨专业沟

通与互动、技术经济比较与精细化设计,加强设计阶段的节材技术管控。

2. 一般要求

2.1 各项目应结合日常工作加强节材技术、方法、经验和案例的积累与分享,以不断提升集团绿

色建筑节材技术管控能力。

2.2 各项目应将相应技术措施与要求列入相应设计任务书、招标文件和合同中,并选择具有丰富

节材经验和相应节材能力的设计单位。

2.3 绿色建筑节材技术管控需要大量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必要时可依托外部咨询公司,形

成设计监理机制。

3. 建筑方面

3.1 竖向规划

3.1.1 恶劣地质条件(软土、溶洞、滑坡、膨胀土、地下水、地面沉陷等)拿地前通盘考虑,

拿地后谨慎利用、因地制宜利用,条件许可时也可适当规避,避免基础比房子贵的尴尬局面。

3.1.2 竖向规划宜甲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商定,总图等专业应提前节介入方案设计等

环节,动态控制。

3.1.3 结合周边道路标高、市政管网标高等,按土方量最小原则确定场地标高并尽可能就地平

衡,场地标高严禁随意变动,特别是大面积平坦场地。

3.1.4 应尽量利用重力自流排水,避免设置污水泵站、排涝泵站等提水设施,如设置排涝泵站

则应充分利用水体、坑塘、洼地的蓄洪功能降低泵站装机容量。

第 3 页 共 28页

3.1.5 土方规划应结合人工山体、水体等景观措施进行,就地平衡,避免二次倒运。 3.1.6 充分利用原有地貌及场地上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等,避免大开挖高填方。 3.1.7 山地项目应提前进行排洪规划并预埋涵管,以便挖方就地回填山谷重构,节约成本。 3.1.8 山地项目竖向规划完成后才能进行建筑布置,切忌以平地思维布置山地建筑。 3.1.9 绝大部分山地项目户型与地形结合不好,应根据竖向规划确定产品类型,确定经济的平

台高差,避免大开挖高填方。

3.1.10 山地项目可利用填方区布置地下室,结合实际地形确定赠送面积。

3.1.11 边坡支护成本:自然放坡<预应力锚杆+混凝土喷射<毛石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挡土墙。

结合实际地质及高差尽量自然放坡,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护壁数量,边坡支护方式宜进行多方案经济性比较。

3.1.12 土方施工应严禁施工单位超挖、超填或随意加大爆破药量,以节约土方量。 3.2 市政路网

3.2.1 路网结构宜多方案比较,结合竖向与总平面规划,优化路网结构,优化平面线形,节省

路网长度与宽度,减少挡土墙、边坡数量与高度,增加可透水的软景面积。 3.2.2 山地项目路网规划必须因地制宜,避免大开挖高填方。

3.2.3 山地项目道路坡度不应强求平缓,可因地制宜,从大确定(如11%的坡度),以节约工程

量。

3.2.4 适当控制出入口数量与宽度,以节约成本。

3.2.5 临时道路(围墙/绿化)应与永久道路协调,避免浪费。 3.2.6 雨水口设置的位置必须准确,以避免浪费。 3.2.7 消防车道尽量避开地下车库。

3.2.8 从面层材料(石材、沥青混凝土、混凝土等)、结构层和面层厚度(人行、车行、消防

等)、路牙石(石材、混凝土等)等方面优化道路断面。 3.2.9 可利用小区规划道路作为施工道路,以加速路基降结。

3.2.10 道路施工时宜先施工基层和相应市政管线,待项目基本完工时再施工面层,以节约面层

返修成本,尤其是底层项目。

3.3 市政管网

第 4 页 共 28页

3.3.1 泵房、机房、开闭站与配电设备(高压柜、变压器、低压柜、柴油发电机组等)进行多

方案(项目集中布设、分期集中布设、分散布设)经济性比较,并结合泵房、变配电站、机房等的布设,综合优化管网布局,节省管网(给排水、强弱电网等)长度,条件许可时多期共用或与相邻项目合用开闭站等设施。 3.3.2 中水处理站位置与负荷中心协调,以节约管线长度。

3.3.3 普通住宅小区(多栋)供电尽量少用纯放射方式供电,可采用放射与串联相结合的方式

供电。

3.3.4 尽量少在路面下埋设管线及相应管井,以减少加固费用。 3.3.5 雨水管可通过筛孔就地下渗,从而减少管径。

3.3.6 低层建筑地下室可考虑不设卫生间等洗浴设施,以免因局部排水需要造成小区污水等管

网整体下沉、埋设过深。

3.4 单体布置

3.4.1 冬季朝向有利于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则利于自然通风,以降低照明与空调负荷。 3.4.2 由于六层以下住宅可不设电梯,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和

消防电梯,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防烟楼梯间、可不设两根消防给水竖管、可不将耐火等级提升为一级、防火分区可由1000m加大到1500m、条件许可时可仅设一个安全出口,建筑高度不超过1OOm的高层建筑可不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不设避难层。建筑高度超过80m(约25层)含钢量增加约5kg/m。相应层数区间内,建筑层数应向高限靠拢。

3.5 层高

3.5.1 一般高层建筑竖向墙柱的含钢量为20~25kg/m2,每增加100mm,含钢量增加1kg/m2,

钢筋成本增加约6元/m2,整体成本增加约20元/m2。普通住宅一般≤2.9m,除非十分必要避免取3m以上层高。 3.5.2 架空层层高一般≤5.8m、≥4.5m。

3.5.3 电梯井的“底坑”与“顶层”高度能满足主要品牌的技术要求即可,不应盲目加高或加

深。

3.5.4 在层高一定的情况下保证净高的措施如:

3.5.4.1

核减荷载。

2

2

2

第 5 页 共 28页

3.5.4.2

管线综合,如风管尽量扁平,空调双管并行,主管尽量

沿走道布设等,避免各专业单独占用一个竖向空间等。

3.5.4.3 3.5.4.4 3.5.4.5 3.5.4.6

主梁与主风管平行布置,占用同一个高度区间。 井字梁。 适当调整柱网。

梁少许上翻至垫层内,如剪力墙结构设地暖的住宅可利

用地暖层高度将梁上翻50mm~80mm,地暖管线从梁上或墙肢处穿过。

3.5.4.7 3.5.4.8 3.5.4.9 3.5.4.10 3.5.4.11 3.5.4.12 3.5.4.13

变截面梁,如竖向加腋、水平加腋、局部缺口等。 梁上留洞穿管。 高边框架梁低内框架梁。 连续梁。

计算时考虑梁端刚域以降低梁高。 带柱帽的无梁楼盖。

增加剪力墙的抗侧刚度,如框架结构改为框剪结构、框

剪结构改为框筒或筒中筒结构。

3.5.4.14 3.5.4.15 3.5.4.16 3.5.4.17 3.5.4.18 3.5.4.19 3.6 体型系数

3.6.1 平面长宽比宜综合权衡,平面长宽比较大的建筑物,不论其是否超长,由于两主轴方向

的动力特性(整体刚度)相差甚远,在水平力(风力或地震)作用下,两向构件受力的不均匀造成配筋不均匀。

3.6.2 为保证结构整体稳定并控制结构侧向位移,高宽比越大、抗侧力构件(如剪力墙等)越

多,用钢量相对平面长宽比接近的建筑物越大,高宽比超过6~7,含钢量增加5~

第 6 页 共 28页

调整建筑方案,如减小高宽比、分散布置机房和管井等。 预应力梁。

劲性梁(混凝土包型钢)。 钢梁。

增加阻尼等减震装置。

局部层高要求较高时相应楼地面局部下沉。

7.5kg/m,6度和7度区高宽比宜≤6,8度区高宽比≤5。 3.6.3 平面不规则

3.6.3.1

平面越不规则用钢量越多,如扭转不规则:单向偶然偏

心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超过1.2。凹凸不规则:平面太狭长L/B>6、凹进太多l/Bmax >0.35、凸出太细l/b >2.0。楼板局部不连续:有效宽度Be小于典型宽度B的50%或开洞面积At大于楼面面积A的30,有效净宽度Be小于5米或一侧楼板最小有效宽度小于2米。平面不规则导致的超限审查(如同时具有两项以上的平面、竖向不规则等),含钢量增加5~7.5kg/m2。

3.6.3.2

在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对

称,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

3.6.3.3 3.6.3.4 3.6.3.5

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电梯间。

避免楼、电梯间偏置以防平面偏心产生结构扭转。 平面突出部分长度满足规范限值要求,如6度设防时局

部凹进深度不超过相应投影方向尺寸的35%、局部凸出部位长宽比≤2、开洞面积小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等。

3.6.4 竖向不规则

3.6.4.1

包括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

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等)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抗侧力结构的层面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竖向不规则将导致用钢量大幅增加。

3.6.4.2

竖向体型尽量避免外挑,内收也不宜过多、过急,力求

刚度均匀、渐变,避免出现薄弱层,避免产生变形集中。

3.6.4.3

立面收进深度度满足规范限值要求,如局部收进的水平

向尺寸小于相邻下一层的25%。

3.7 转换层

3.7.1 转换层的含钢量(300~500kg/m)、混凝土含量(0.9~1.2m/m)、模板含量分别是标准

层的6~8倍、2~3倍、2~3倍,如相应增量成本不能确保回收,则尽量不设转换层或减少转换面积。

第 7 页 共 28页

2

3

2

2

3.7.2 如设转换层则可采用梁板式结构并尽量扩大转换层影响面积,如适当提高转换界面高

度。

3.8 停车位/库

3.8.1 设置适宜的户均停车位。

3.8.2 地下停车位建安成本10万元左右/个,地面停车位建安成本1万元左右/个,停车位成

本:地面<首层架空<地上独立车库<半地下<全地下,在不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少地下停车位。

3.8.3 地面停车位可从面层材料(石材、混凝土、建菱砖、混凝土植草砖、塑料植草砖等)、

结构层和面层厚度(是否停大型车辆等)、路牙石(石材、混凝土)等方面优化。 3.8.4 停车位面积

3.8.4.1

2

视人防地下室面积比例,单个停车位面积可控制在27~

35m。当地下车库与上部结构完全脱开时,停车位面积可≤25 。

3.8.4.2 3.8.4.3

车道转弯半径一般为3.9~4.2m。

车行道(垂直式后退停车)一般6 m宽,满足规范(垂

直式后退停车车行道最小宽度:微型车为4.5米,小型车为5.5米)要求即可。

3.8.4.4 3.8.4.5 3.8.4.6

车行道避免靠外墙布置。 车位避免平行或斜向布置。

可采用立体停车方案并尽量提高每组停车设施存放的车

辆,以提高停车效率。

3.9 地下车库 3.9.1 层高

3.9.1.1

每增加100mm,地下室综合成本会增加约18元/ m,在

控制梁下有2.8m高的情况下,一般地下室有风道设喷淋时层高≤3.4m,人防地下室层高≤3.6m。

3.9.1.2 3.9.1.3

当设备房层高不足时相应地面可局部下沉。

风道、喷淋等管线应尽量避开主车道布设,主要保证车

行道及大部分的停车位净高不低于2.2m。

3.9.2 无(低)效面积控制

第 8 页 共 28页

2

3.9.2.1

无效面积是增加地下室成本的最直接因素,尽量剔除无

(低)效面积,如地下室相对独立(塔楼布置在周边等)或与上部建筑脱开,地下室轮廓线简洁方正(避免出现多段折线、斜线、弧线等),车库柱网符合车位和行车道模数(一般8m×(2车位长度+车行道宽度)/2比较经济)等。

3.9.2.2

地下室宜成片、成规模设置,各小型、孤立地下室应适

当归并,降低地下室本身的“体型系数”。

3.9.2.3

2

设备房够用即可,10万m住宅区一般需700~800m,每

增加10万m一般加大30%。

22

3.9.2.4 设备房及非机动车库优先利用不方便停车的低效面积,

如首层为架空层时可设在塔楼下方、利用边角地带、水池水箱利用坡道下方及其它受限制空间等,尽量不占车行道边停车位。

3.9.2.5 3.9.3 埋深

3.9.3.1

联系塔楼通道的两侧布置停车位。

地下室埋深与土水荷载成3次方关系,墙厚与埋深成线

性关系,外墙受力钢筋与埋深成平方关系。

3.9.3.2 普通地下车库建安成本:地下一层约1600元/m、地下

二层为2000~2200元/m。人防地下室建安成本地下一层约2300元//m、地下二层为2000~2500元/m。埋深每增加100mm地下室含钢量增加2~4 kg/m。

2

2

2

2

2

3.9.3.3 在满足抗倾覆(高层建筑混凝土设计规程:天然地基或

复合地基一般埋置深度为房屋高度的1/15,桩基础一般埋置深度为房屋高度的1/18)及人防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地下室埋深,如利用场地高差布置地下室、将全地下室改为半地下室、适当抬升±0.000标高等,从而大量减少土石方、基坑支护、抗浮、通风等方面的成本。

3.9.4 出入口

3.9.4.1

大于50辆且小于100辆的地下车库需设一个7米宽的坡

道出口,大于等于100辆车的地下车库只需设两个4米宽的坡道出口,通过归并与连通,适当减少地下车库出入口数量。

3.9.4.2 3.9.4.3

道出口。

第 9 页 共 28页

人防口部尽量布置在塔楼下方及其它低效部位。 利用汽车坡道口做人防主要出入口,避免另做楼梯或坡

3.9.4.4

直线坡道最大坡度(15%)比曲线坡道最大坡度(12%)

大,宜采用直线坡道以减少坡道长度。

3.9.5 顶板覆土厚度每增加300mm地下室综合成本会增加30元/ m、每增加100mm地下室含钢

量增加1.5~2kg/m,有绿化时顶板覆土厚度宜≤1200mm厚(顶底板优先采用同方向同坡度结构找坡后可仅设40厚细石砼保护层),必要时局部加厚即可。

3.9.6 每增加100mm垫层厚度,地下室综合成本会增加约10元/ m,相对层高也会增加100mm,

底板建筑垫层厚一般50~150m即可。

3.9.7 条件许可时可设置自然采光通风口或光导管,减少对人工照明、通风、排烟等机械系统

的依赖,提高舒适度。

3.9.8 慎重确定泵房、机房等控制中心位置,以节约管线长度,必要时发电机房可适当分设。 3.9.9 条件许可时,可先施工主楼,待主楼沉降基本完成后再施工无主楼的地下室,以避免采

用后浇带等技术措施,节约成本。

3.9.10 一般土方开挖+外运约25~50元/m,当土方必须外运时,可卖给有需要的地方。为节约

成本,土方开挖与回填可并入同一个合约。

3.10 门窗 3.10.1 窗地比

3.10.1.1

外窗(400~600元/m)造价比墙体(约150元/m,包

括墙体、保温层、涂料、防水等)高,在满足采光通风(如房间窗地面积比≥0.14、房间窗户可开启面积/房间面积≥0.05等)与景观要求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窗地比/窗墙比,《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居住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北向不大于0.2,东西向不大于0.25,南向不大于0.35。每降低1%开窗率楼面造价约降低3元/m,一般情况下高层窗地比≤0.21、低层窗地比≤0.24。

3.10.1.2

在不影响使用功能和立面效果的情况下不做天窗或尽量

减少天窗的洞口面积及开启面积。

3.10.1.3

防烟楼梯间或前室尽量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通风或自然

排烟,开启扇面积满足消防规范要求的最低值即可。

3.10.2 节能门窗(如LOW-E中空等)一般比普通门窗价贵100~200元/m,条件许可时,尽量

由普通门窗代替节能、降噪门窗,车库等不采暖或无空调空间应采用普通门窗。 3.10.3 夏热冬暖地区全年大部分小时数室外温度低于26℃,应促进室内向室外排热,避免采用

第 10 页 共 28页

2

2

2

2

3

2

2

2

造价高昂的双层幕墙(冬季获得更多的阳光并利于保温),以节约成本。

3.10.4 门窗价格一般:塑钢门窗(约350元/m)<断桥铝合金门窗(约500元/m)<欧式木

铝复合门窗(约1500元/m)<美式木铝复合门窗(约1500元/m),入户门一般2000-3000元/樘,型材、玻璃、五金等与产品定位相匹配,玻璃厚度、型材系列与壁厚可取下限,条件许可时少用low-e玻璃。

3.10.5 内开内倒式窗户成本一般比普通开启形式贵很多,可适当减少内开内倒开启形式。 3.10.6 喷涂铝型材比电泳铝型材便宜约10元/m,一般情况下可选用喷涂铝型材,尽量不采用氟

碳喷涂。

3.10.7 可适当减少门窗分划,以节约成本,降低门窗导热系数。

3.10.8 条件许可时,可不采用后装法施工,以节约附框成本(10~15元/m) 3.10.9 遮挡百页在保证美观的同时还要保证空调的散热,不应过密。 3.11 保温层

3.11.1 保温成本一般80~100元/m,内保温成本低于外保温,条件许可时销售型住宅可采用内

保温,需快冷快热的夏热冬冷地区可采用内保温。

3.11.2 在满足节能要求的情况下选用低成本的保温材料,同等保温性能下材料价格通常:保温

砂浆<聚苯板<挤塑板<聚氨酯。复合硅酸盐板(约60元/m)<岩棉(约90元/m)<酚醛树脂板(约110元/m)<玻化微珠(约120元/m)。

3.11.3 夏热冬暖地区全年室内外温差不大,外遮阳与屋顶隔热比墙体保温作用更大,墙体保温

甚至影响夜间或过渡季散热,导致空调负荷增大,可不设保温层或应尽量降低保温层厚度。

3.12 防水层

3.12.1 防水成本一般20~40元/m

2

地上面积2

2

2

2

2

2

2

2

2

2

2

,优先依托结构自防,必须附加柔性防水层时,则应控

制设防区域,如卫生墙面防水只做到1.8m高。

3.12.2 做好各节点、门窗防水构造后,条件许可时,外墙可不设防水层。 3.13 外立面装修

3.13.1 小高层、高层外装成本一般110~160元/m

2

建筑面积

,应结合产品定位、客户敏感部位分析

2

2

等,选用低成本的外立面装修材料,如弹性涂料(30元/m)<质感涂料(50元/m)<面砖(65元/m=材料22元/m+人工45元/m)<石材(600元/m=材料350元/m+人工

第 11 页 共 28页

2

2

2

2

2

250元/m)。

3.13.2 栏杆成本一般300~450元/延米或30~40元/m

2

建筑面积

2

,应结合产品定位、客户敏感部位

分析等,选用低成本的阳台栏板,部品价格一般:镀锌钢栏杆<铝合金竖条栏杆<铝合金玻璃栏板<不锈钢玻璃栏板,适当减少栏杆花饰。

3.13.3 外立面线条、小构件之类零星工程施工单价偏高,应适当减少纯装饰性构件设置,一般

不在外立面(石材、面砖、涂料)完成面基础上另挂铝穿孔板、铝格栅等装饰构件(300-500元/m)。

3.13.4 可调节外遮阳造价(如外遮阳翻板约2000元/㎡)一般比固定外遮阳高很多,可适当以

固定外遮阳代替可调节外遮阳。

3.13.5 空调百叶遮挡部位外墙、普通住宅二层以上部分外墙等可采用涂料面层。

3.13.6 一般埃特板(硅酸盐纤维板)饰面价格比防腐木饰面低25%,可尽量采用木纹埃特板代

替防腐木饰面,以节约成本。

3.13.7 石材种类繁多,即使类似效果的石材价格相差也比较大,应结合产品定位尽量选用低成

本的石材,如以埃及产贝沙金(约370元/m)代替耶路撒冷贝沙金(约600元/m)。 3.13.8 真石漆、仿石面砖比石材便宜很多而具有类似石材的效果,必要时次要部位可替代石材。 3.13.9 外立面线脚有EPS、石膏、水泥、天然石材等类型,不宜大面积采用天然石材线脚。 3.14 室内装修

3.14.1 毛坯房混凝土楼地面可在浇捣时随手抹光即可。

3.14.2 由于梁的存在,天花抹灰面积一般比较大,尽量提高混凝土成品质量,避免天花抹灰(精

装房可直接刮腻子)。 3.14.3 毛坯房内墙面可仅底层抹灰。 3.14.4 管井内墙面混凝土部分可取消抹灰。

3.14.5 设备机房应尽量简装,满足设备运行要求即可。 3.14.6 地下室宜适当简装,满足使用要求即可。

3.14.7 纯消防楼梯间应尽量简装,如内墙面普通抹灰即可。 3.15 电梯

3.15.1 带电梯住宅成本一般比无电梯住宅高约50元/m,低层住宅可仅在必要时才设电梯。

第 12 页 共 28页

2

2

2

2

3.15.2 每单元有多台电梯时,只需一部进入地下层(设置电梯停站点)即可。

3.15.3 采用无机房电梯还是有机房电梯应从设备成本、土建成本、维护与运行费用等多方面综

合比较。

3.15.4 超过25层时宜垂直分区,减少单梯停站数,以节约成本。 3.15.5 电梯功能可适当简化,满足日常要求即可。

3.15.6 电梯井道尺寸满足预选品牌的技术要求即可,除消防电梯外,相邻电梯间可不设隔墙,

以避免浪费。

3.16 如增量成本不能在售价中得到回收,则应慎重确定赠送面积。

3.17 架空层建安成本约2000元/m,尽量减少不能充分利用的架空层面积,其他低效面积如会所、

商业等类似。

3.18 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单个消防分区的面积,并注意住宅、商业、地下车库等

的区别。

3.19 不同防火分区间尽量利用实体墙(防火墙),以避免设置防火卷帘、喷淋设备,节约成本。 3.20 在满足当地政府强制性要求的前提下选用低成本的砌筑材料,如材料价格粘土红砖<烧结粉

煤灰砖<蒸压灰砂砖<混凝土炉渣实心砖<粘土空心砖<泡沫混凝土砌块<陶粒砖<膨胀珍珠岩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3.21 公共建筑(或公共部位)屋面尽量采用结构找坡,以减轻荷载、节约成本。 3.22 同层排水荷载大、成本高,宜慎重选用。 4. 结构方面

4.1 结构设计是一门艺术,没有唯一解,但可以不断地寻求相对最佳。应用现代高效能计算机,

是能对复杂的结构做出可靠的分析,但更需要运用正确的判断力。

4.2 结构体系的各个构件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工作、同时达到极限状态,协同工作程度越高,材

料利用越充分,合理结构选型以尽量提高材料利用率,如材料利用程度:矩形截面梁<平面桁架<空间网架<悬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或钢-混凝土结构,现在结构设计整体已很保守,更不应再盲目加大局部构件的安全储备,要勇于做弱、不要一味求强。 4.3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越多构件处于轴心受力状态、材料利用率越高、经济性越好。 4.4 限额设计可以将设计指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造价过高,但难以做到相对最优。 4.5 结构体系选型

第 13 页 共 28页

2

4.5.1 强调系统思考与概念设计,统筹考虑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位移比、周期比、刚重

比等参数,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要均匀连续变化,以适应地震反应要求,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结构可在适当位置设置防震缝或专门弱化。应尽量减轻自重、减轻扭转、防止共振,以最大限度降低地震作用。

4.5.2 砌体结构经济层数为5层左右,框架结构经济层数为10层左右,框架-剪力墙结构经

济层数为18层左右(约60m高),剪力墙结构经济层数为25层左右(约80m高),合理布置剪力墙或柱间支撑比完全依靠框架来抵抗水平剪力更经济。

4.5.3 一般情况下,结构体系成本:框架结构(矩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框剪结构<

剪力墙结构。

4.5.4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框剪结构(1/800)比剪力墙结构(1/1000)宽松,有时框剪结构

可能更经济。 4.5.5 结构缝

4.5.5.1 4.5.5.2

沉降缝能不设就不设。

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必然导致用钢量加

大,需合理设置变形缝,必要时可适当扩大设防长度。

4.5.5.3

防震缝通常在基础、地下室甚至地面以上若干层的大裙

房(大底盘)以上布设。

4.5.5.4 4.6 荷载

4.6.1 尽量明确各层使用功能,以便较准确地进行荷载取值,不同功能部位的荷载应区别计算。

严禁荷载取值盲目扩大、层层加码。 4.6.2 关注门窗洞口荷载是否扣减。

4.6.3 由于结构电算程序对楼面活荷载的折减一般是粗略和不全面的,输入荷载时需关注荷载

折减情况如墙柱基础计算截面以上各楼层活荷载标准值总和可按0.55~1.0系数折减,梁按从属面积可按0.6~0.9系数折减,车库楼面板可按0.57、0.77系数折减。对于高层建筑的墙柱基础总荷载最多可折减7%以上。

4.6.4 抗震规范要求的结构自振周期是折减后的周期,而结构自振周期与主体结构和填充墙之

间的关系密切,应按填充墙刚度大小对结构自振周期按0.6~1.0系数折减,以节约成本。

第 14 页 共 28页

宜两缝或三缝合一。

4.6.5 由于地下室可使地震剪力降低20%~30%,8度或9度区高层建筑采用箱基、刚性较好的

筏基或桩箱基础时,考虑到上部结构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应适当折减地震剪力约15%或配筋时不再放大。

4.6.6 关注最不利荷载组合、基础设计是否采用标准组合等。 4.6.7 考虑到重复计算部分,混凝土容重由27KN/m降为25KN/m。

4.6.8 地下室设防水位每提高100mm地下室含钢量增加1~2 kg/m,尽量按实际水位设防,必

要时进行设防水位专项咨询,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技术措施(如设置抗拔桩或锚杆)。 4.6.9 可通过一些优化措施降低荷载:结构构件轻质化如采用钢结构、桁架等。建筑地面做法

轻质化如网络地板等。墙体轻质化如隔墙由砌块改为轻钢龙骨石膏板等。荷载小、地震作用小。地震力小、剪力墙等构件尺寸小、反过来荷载也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7 结构参数

4.7.1 应辩证地理解规范与软件要求,综合考量相应参数,如层间位移是否考虑偶然偏心等。 4.7.2 通过与施工图设计单位的沟通,尽量选取最合理的结构参数(如抗震设计的参数等)。 4.7.3 由于中震设计重现期(475年)远远大于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设计重现期(50年),

应重视概念设计而不是片面放大地震作用。

4.7.4 当高层与群房间设缝时,不应笼统按高层确定抗震设防类别。

4.7.5 确定场地类别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不宜过于保守,通过与经验丰富的场地详勘单位沟

通,将场地类别尽量判为对抗震设计有利的Ⅰ、Ⅱ类地形;

4.7.6 高层建筑一般由水平荷载控制,而不同场地粗糙类别对风荷载影响很大,如60m高建筑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0.93~2.12,考虑到设防概率及周边持续建设,场地粗糙类别宜尽量向D类(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靠拢。 4.7.7 梁的弯矩放大系数一般为1~1.5,宜从小取值。

4.7.8 梁的扭矩折减系数一般为0.4~1,宜从小取值,个别地方区别对待。 4.7.9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一般为0.55~1,可取0.6。 4.7.10 楼层归并系数(通常为3层)不宜过大,以节约钢筋。 4.8 含钢量/混凝土含量

4.8.1 普通地下室一般为105~125 kg/m(其中底板约60kg/m、顶板约40kg/m、内墙柱约

10kg/m、外墙约20kg/m),塔楼部分地下室一般为120~170 kg/m,人防地下室一般为

第 15 页 共 28页

2

2

2

2

2

2

2

2

2

150~180 kg/m。标准层含钢量随建筑高度递增并存在地区差异,深圳多层一般在39kg/m左右,7~19层一般在42.5kg/m左右,20~25层一般在44kg/m左右,26层以上一般在49kg/m左右。如设转换层一般增加2.5 kg/m左右。因地震、风压等原因,不同地区存在0~13 kg/m含钢量差异,一般建筑越高差异越大。

4.8.2 标准层混凝土含量(随建筑高度递增)一般为0.31~0.38m/m,地下室一般1.0m/m以

上。

4.8.3 可选用合适的设计院推行限额设计。 4.9 基础

4.9.1 地质勘查

4.9.1.1

应选择经验丰富的地勘单位,为尽量准确查明地质情况,

可约定钻孔深度、布点密度等。

4.9.1.2 4.9.1.3 4.9.1.4

地勘报告截稿前应与甲方甚至设计单位沟通。 应有两个以上的基础选型或地基处理建议。 抗浮设计水位应注明绝对标高(而不是相对地面的标

高)、最低设计水位标高。

4.9.2 基础选型

4.9.2.1

设计单位必须提供两个以上的基础方案,从成本、工期

(财务成本)、模板用量、人工费用等方面选择最经济的基础方案。

4.9.2.2 4.9.2.3 4.9.2.4

基础布置方案应投影到地勘报告上去,叠合分析。 基础方案的选择应以精细化计算为基础。

一般情况下基础造价:天然基础<复合地基浅基础<片

笩基础<桩基础(预应力)<桩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灌注桩)<复合地基片笩基础<箱形基础,其中桩基础一般80~120元/m/m

2

占地面积

2

总建筑面积

3

2

3

2

2

2

2

2

2

2

2

或600~800元

4.9.3 天然基础

4.9.3.1

承载力取值即使完全参照规范,规范不同、结果也不尽

相同,确定天然地基承载力不宜过于保守。

4.9.3.2

天然基础不应盲目从大归并,应适当降低归并幅度。

第 16 页 共 28页

4.9.3.3

柱中)。

4.9.4 箱、筏基础

4.9.4.1

不论剪力墙结构还是框架结构,基础应力通常远小于计

算值,一般不足计算值的1/10,应充分考虑箱筏基础实际存在的各方面有利因素。

4.9.4.2

由于上部结构的刚度很大,使得基础整体弯矩很少、基

础弯曲中和轴大幅上移,基础内力不应孤立(与上部结构分开考虑)地计算、而应按“上部结构-基础”共同工作的模型进行计算,基础一般仅考虑局部弯矩、忽略整体弯矩。

4.9.4.3

由于板的跨厚比很小,基底反力较大的地方土层将因塑

性破坏导致基底反力重分布,应按塑性方法设计底板。

4.9.4.4

筏板一般比较厚,可采用变截面筏板,以节约混凝土、

节约用钢量,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范围。

4.9.4.5

节约钢筋近20%。

4.9.4.6

由于基础梁通常比较宽,计算局部弯矩时应考虑支座宽

度的影响,取净跨计算弯矩。

4.9.4.7 4.9.4.8

由于筏板通常比较厚,内力计算时应考虑受压钢筋作用。 由于基础整体和局部弯矩都很小,一般很少开裂,可不

计算裂缝跨度,但宜配细而密的钢筋。

4.9.4.9

较厚的筏板一般由冲切控制,在配置抗冲切斜筋后上下

表面仅配置少量钢筋即可。

4.9.5 桩基础

4.9.5.1

值,而不是Nmax值。

4.9.5.2

底板下地基承载力。

4.9.5.3

确定桩基础单桩承载力不宜过于保守,条件许可时单桩

第 17 页 共 28页

天然基础沉降差控制可以基础边到边为计算点(非柱中-

可考虑基础梁的翼缘作用,按T、L型截面计算,通常可

确定柱底内力时,应取ND+L(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当底板土承载力≧120kpa且为摩擦桩时,可利用地下室

承载力宜通过试桩确定。

4.9.5.4

地质条件许可时选用低成本桩型,如桩基础成本:锤击

桩<静压桩、预应力管桩<冲(钻)孔灌注桩等其他桩型。

4.9.5.5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避免预应力管桩方案仅因抗拔原

因改为成本更高的方案。

4.9.5.6 4.9.5.7

条件许可时,可以锚杆代替抗拔桩,以节约成本。 当单桩承载力由桩身强度控制时,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

提升与混凝土材料成本的提升不成本比例,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越经济,通常C35以上比较经济。

4.9.5.8

当单桩承载力由桩身强度控制时,可适当增加桩长,以

充分利用桩身强度,减少沉降。

4.9.5.9

当桩长一定时,可选择一个比较经济的桩径,摩擦桩小

桩径比大桩径更经济。

4.9.5.10 4.9.5.11

满足结构安全前提下,单桩承台比两桩、三桩承台经济。 承台上部为剪力墙筒体(如交通井筒体)时,桩应尽量

布于剪力墙下,以减轻承台抗剪压力,从而降低承台厚度并降低构造配筋钢筋量(满足抗冲切后)。

4.9.5.12

桩数余量超过0.2根的承台比例及桩截面承载力余量不

宜过大,全部桩的承载力之和不应超过总荷载的1.15倍。楼层重量标准值一般:框架结构1.2~1.5t/m、框架剪力墙结构:1.3~1.6t/m、剪力墙结构:1.5~1.8t/m、框架筒体结构:1.4~1.6t/m、地下室:2.0t/m。

4.9.6 深基坑支护

4.9.6.1 4.9.6.2

应选择有丰富经验的深基坑与边坡支护设计人员。 通过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深基坑支护形式并优化

各构件配置,如锚杆的数量、埋深等。

4.9.6.3

位移控制不宜过分保守,实际(观测)墙顶位移满足规

范要求(一级基坑30mm、二级基坑60mm、三级基坑80mm)即可。

4.10 钢筋混凝土柱

2

2

2

2

2

第 18 页 共 28页

4.10.1

柱网越小、楼盖用钢量越小、柱构件用钢量越大(其中

柱端及梁柱节点区加密箍筋的增加量几乎占全部增加量的50%),柱网越均匀、梁柱受力越合理、用钢量越节省,7.2~8m的方正柱网一般比较经济,必要时兼顾地下车库经济柱网。

4.10.2

常层高柱多。

4.10.3

错层容易使交界处竖向构件形成短柱,为增强抗震性能

而在构造上进行加强,用钢量较多。

4.10.4

异形柱通常比方柱成本高,宜尽量利用户内隔墙、门后、

立面、公共部位空间等位置布置方柱。

4.10.5

圆柱。

4.10.6

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按轴压比控制,在尽量接近轴压比

上限的同时又使绝大部分竖向构件为构造配筋而非内力控制配筋,当梁柱核芯区的砼强度等级超过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两级以上时,可通过先浇捣梁柱混凝土(在梁柱交界处的梁端留施工缝)来保证核芯区砼强度等级与墙柱相同。

4.10.7

当多数情况下多数部位都采用构造配筋时,墙柱截面越

大,用钢量越大,必须合理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从而控制其截面尺寸,也可避免出现短柱(柱子净高/截面长边≤4。当轴压比不足时,适当提升混凝土强度等级比盲目加大截面、增设芯柱、增加箍筋更经济。

4.10.8

柱截面不宜盲目从大归并,应竖向分段归并适当控制归

并幅度,少数大轴力柱可通过加大配箍率或加大主筋配筋率或配以劲性钢筋来提高轴压比。

4.10.9

多、高层建筑中,柱截面可随荷载减小自下而上适当减

小截面,即采用变截面柱。

4.10.10 条件许可时,偏心柱可适当调整柱位,以减少偏心节约用钢量,如结合装饰柱位置

将边框架柱适当外移等。

4.10.11

结构顶层边柱(尤其是抽掉中柱的大跨度边柱)往往大

偏心受压,其主筋配筋量由内力控制且都较大,可改变柱竖向形状(如加腋)或直接将梁柱顶节点设计成简支。

第 19 页 共 28页

跨层柱由于其受力的复杂性以及截面较大,用钢量较正

考虑到模板、抹灰等,圆柱比方柱成本高,可尽量少布

4.10.12

由于超高层建筑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变形差异很大,竖向

构件的徐变也会积累很大的差异沉降,梁、特别是核心筒周边的框架梁内力对跨度非常敏感,可通过适当加大筒体与相邻框架柱之间的距离等措施进行调节,降低水平外荷载在梁内引起的剪力,节约用钢量。

4.10.13

避免简单等直径对称配筋,宜组合配筋并将大直径钢筋

布设在角部,以尽量降低实际配筋余量。

4.10.14

由于柱的X、Y向均有配筋要求,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布

置在角部给两个方向共享。

4.10.15

不应求方便以柱的总体积代替核芯区体积,应以箍筋内

表面以内的核心面积计算配箍率,如500×500方柱可节约箍筋29%,符合规范要求且更经济。

4.10.16

省用钢量。

4.10.17 4.11 剪力墙

4.11.1

在避免共振的同时,合理布置剪力墙或柱间支撑比完全

依靠框架来抵抗水平剪力更经济,框剪结构可由剪力墙承担80%以上的水平荷载,但不应盲目增加剪力墙(考虑到抗侧力边际效应及地震作用的随之加大),满足规范要求位移限值(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即可,计算层间位移比时不应考虑偶然偏心荷载。

4.11.2

剪力墙宜对称均衡地设置在四周并尽量使刚度中心与重

心重合,以增大抗扭惯性矩并使两个主轴方向的抗侧刚度接近,但长向布置剪力墙时需兼顾温度应力。

4.11.3

利用竖向交通井道形成的剪力墙筒体,其内部墙体对结

构刚度贡献甚微,筒体内部隔墙可设梁支承于筒体外围墙上,从而增大外围墙的轴力避免受拉对其受力反而有利,尤其是内筒的角部处。

4.11.4

保持上下对齐。

4.11.5

规范要求底部加强层剪力墙厚度不小于层高的1/16

(一、二级抗震等级)或1/20(三、四级抗震等级),但对于底层商业、复式住宅、

第 20 页 共 28页

柱箍筋的体积配筋率采用高强度钢筋比低强度钢筋更节

箍筋肢距小时,可连续绕合,更经济也更安全。

裙楼、地下室剪力墙与上部塔楼剪力墙及其洞口应尽量

架空层等层高较高的结构,可按高规附录D专门公式验算,以避免增加墙厚或尽量少增加墙厚,避免因变成短肢剪力墙而加大配筋。

4.11.6

剪力墙长度一般取厚度的8倍+100mm,不宜大于8m,

太长地震力增大,太短构造配筋成倍放大。

4.11.7

将剪力墙的刚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采用联肢

墙,减少不必要的剪力墙。

4.11.8

墙段之间的连梁应为弱连梁(Ln/hb>6),连梁不得随意

加大配筋,否则不仅浪费钢筋也降低连梁耗能能力。

4.11.9

开结构洞不一定经济。

4.11.10

合理地布置适当截面的剪力墙,其配筋多半是构造配筋

(节点区主筋、箍筋以及墙段的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均可按最小配筋率配置),不应随意扩大剪力墙的加强部位以节约用钢量。

4.11.11 4.11.12

剪力墙截面可随荷载减小自下而上适当减小。 同样间距的剪力墙分布筋,直径越大延性越差,配置小

直径分布筋更经济更安全。

4.11.13

剪力墙中竖向分布筋通常都不是由内力控制,其作用主

要是固定水平分布筋,防止墙面出现收缩裂缝,满足最小配筋率及方便架立即可,不应随意提高其配筋量。

4.11.14

有关,宜采用高强钢筋。

4.11.15

小开口剪力墙端部可不设暗柱、构造配筋即可,连梁不

会出现塑性铰故箍筋不需要加密。

4.11.16

不因裂缝控制盲目加密剪力墙配筋,较长剪力墙的水平

筋一般@150即可,地下室侧墙水平筋(宜置于竖筋外侧)一般Φ12@100即可。

4.12 钢筋混凝土梁

4.12.1 4.12.2

用。

第 21 页 共 28页

考虑到因此增加的暗柱、连梁等构件的用钢量,剪力墙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中的箍筋配筋量与钢筋的抗拉强度

一般主梁经济跨度 5~8m,次梁经济跨度 4~7m。 一定跨度(如3600mm)以内,梁越少越经济,也便于使

4.12.3

正常楼层一般十字梁较井字梁成本低10%以上,荷载比

较大时井字梁经济,如覆土超过700mm厚的屋面与地下室顶板。

4.12.4

能充分发挥材料性能。

4.12.5

一般情况下,梁高可取跨度的1/12~1/22,不一定按

1/8~1/12经验值取,从综合成本最优的角度进行权衡。

4.12.6

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梁的抗弯承载力几乎没影

响,而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抗拉与抗剪强度越大,构造配筋时相应最小配筋(箍)率也越大。砼强度等级每提高一级,单价提高5~8%,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过高,一般取C20、C25,受力较大的地下室底顶板及种植屋面结构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可取C30,结构转换层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可取C50或以上。

4.12.7

为保持梁的有效高度,节约用钢量,主筋宜尽量布置为

单排,必要时可稍微放大梁宽。

4.12.8

跨度较大的悬臂梁,不论其承受的是均布荷载还是梁端

集中荷载,其弯矩内力都是急剧下降的,当面筋较多时,除角筋需伸至梁端外,其余面筋尤其是第二排钢筋可在跨中切断,既节省钢筋又方便施工。

4.12.9 4.12.10

悬臂梁板荷载应尽量判明,以避免盲目加强。 楼层梁通常每一处集中荷载都不太大,一般情况下仅在

梁侧配置加密箍筋即可,当需要承受更大的集中荷载时才加配适当直径的吊筋,以节约钢筋。

4.12.11

考虑柱截面尺寸较大时刚域约束对梁端弯矩的影响、以

柱边处弯矩对梁配筋,这样更容易实现强柱弱梁且可节省钢筋。

4.12.12

断,以节约用钢量。

4.12.13

由于框架梁上部需有通长钢筋,通长钢筋尽可能按规范

规定的低限配置,可采用较细的角筋或跨中短筋搭接,以节约用钢量。

4.12.14

筋。

4.12.15

梁归并幅度不宜过大以节约成本。

第 22 页 共 28页

井字梁布置不应过密,以免相应板全部为构造配筋,不

框架梁支座负筋宜按弯矩包络图配合构造要求适时截

梁底钢筋在中间支座处应尽可能与邻跨拉通,以节约钢

4.12.16

影响结构安全。

4.12.17

不因裂缝控制(如0.3mm)盲目增加框架梁配筋,否则

不仅增加了钢筋用量,也容易形成强梁弱柱,影响结构整体安全。

4.13 其他

4.13.1

一般Ⅱ级螺纹钢比Ⅰ级圆钢贵约6%但强度提高43%,

Ⅲ级螺纹钢比Ⅱ级螺纹钢贵约1.8%但强度提高20%,冷轧带肋钢筋比Ⅱ级螺纹钢贵约6.4%但强度提高20%,由内力控制时尽量采用高强钢筋,如φ10以上的梁柱钢筋采用III钢(HRB400),楼板采用冷轧带肋钢筋代替热轧普通钢筋等,但混凝土构件截面配筋量由裂缝宽度控制时则应该选用强度较低的钢筋。

4.13.2

由于常规直径(φ12~φ20)钢筋和大直径钢筋相对便

宜,通常应选择常规直径钢筋,是否选择大直径钢筋需根据裂缝、锚固、构造等因素综合考虑。

4.13.3

配筋放大时,一般只有梁板承载力才纵筋同步放大,其

他如箍筋、柱承压竖筋等承载力放大程度小于或远小于配筋放大值,实配值不宜盲目同步放大10%~15%。

4.13.4

以节约搭接钢筋。

4.13.5 4.13.6

利用钢筋预料制作预埋件、支撑马镫。

通过加膨胀剂抗裂其成本通常与在温度收缩应力方向增

加温度筋成本相当,但考虑到加膨胀剂需要充分湿养护、膨胀可能不均匀、膨胀能力具有时效性等因素建议尽量依托温度筋与养护抗裂。

4.13.7

高层建筑中,当结构单元内经常使用人数超过10000人

时,抗震设防类别宜划为乙类,但使用人数不能片面按10m/人(参《办公建筑设计规范》)核算,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

4.13.8

设计周期。

5. 机电方面

5.1 系统(技术)选型

第 23 页 共 28页

2

实配钢筋时不应盲目加大余量,否则适筋梁变成超筋梁

钢筋可采用机械连接(套筒挤压接头等)或闪光对焊,

结构超限时应提前进行超限沟通与审查,以节约成本和

5.1.1

由于中国主要由燃煤来发电(欧洲大部分电力来自水电、

核电,约0.6元/KWH),燃煤发电效率一般在33%左右,只有当耗电设备的cop大于3时,才能节能或更经济,冷热源的经济性主要取决于利用时的综合能效比:热泵(COP>3)、大型燃煤锅炉>热泵(COP=3)>燃气锅炉>燃油锅炉>热泵(COP=2)>电加热采暖。 5.1.2

能源利用时尽量采用对常规能源无需求或需求很小的利

用方式,尽量直接利用(转换环节越多效率越低),如自然通风、光导管、反光板、太阳房、太能热水系统、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喷灌等,以节约运行费用。 5.1.3

利用低品位能源时应尽量减少高品位能源消耗,如太能

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电耗、污水源热回收系统的热泵电耗、转轮热回收及地道风系统的风机电耗等。 5.1.4

一般情况下系统综合cop:地下水源热泵>地面水源热

泵>土壤源热泵,系统造价:地面水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 5.1.5

有足够埋管面积的建筑。 5.1.6

房间。 5.1.7

冷热电三联供(BCH P)仅适用于以燃气作为主要热源、

全年存在稳定的热需求的地区,同时应采用以热定电的方式运行,避免热能浪费。 5.1.8

区域供冷系统仅适用于附近有大量的天然冷源、冷负荷

稳定且密度非常高的项目,同时应大温差小流量运行,以减少冷冻水的输送能耗,降低运行费用。

5.2 土壤源热泵系统

5.2.1

土壤源热泵系统地埋侧对成本影响最大,需专用软件进

行长期热模拟,以尽量准确估算土壤换热能力,避免盲目增加埋管数量。 5.2.2

土壤源热泵系统应避免回填不密实(可反浆法回填)、夏

天排水温度高导致土壤过于干燥等质量通病,以保证地埋管换热能力,节约运行费用。

5.3 变风量系统

5.3.1

可取消变风量末端依靠变频风机进行调节,节约造价。

第 24 页 共 28页

土壤源热泵系统仅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低负荷密度、

变风量系统仅适用于大空间或负荷变化比较一致的多个

5.3.2

2

由于变风量系统造价(约650元/m)比普通风机盘管(约

350元/m)高,宾馆客房等可选用风机盘管系统,以节约成本。

2

5.4 空调水系统

5.4.1

尽量准确估算空调负荷,以降低设备造价、降低运行费

用。空调冷水机组设计负荷普遍偏大,有的实际运行峰值冷量仅为装机冷量的30%甚至更小,导致冷机装机容量、水泵配置、末端设备、管道直径均过大,而机组如离心式冷机能效比COP随冷机负荷的减小而迅速下降。 5.4.2

根据水力计算仔细校核管径与冷冻水泵扬程,以降低成

本。由于经常只用冷水机组的流量和标准的扬程上限来确定水泵的型号,导致管径过大、水泵实际扬程和流量过大,甚至因水泵电流过大烧毁电机。一般楼宇用户侧阻力为5~20m左右,水泵扬程与管路实际阻力状况不匹配,水泵效率仅为30%甚至更低。 5.4.3 5.4.4

可并联各分区的二次泵,以减少二次泵的数量。 精简管路上多余的阀门、限流器等阻力部件,以减小系

统阻力,降低水泵扬程并避免无谓增设加压泵。 5.4.5

采用变频设备,避免冷冻水不合理旁通(空调水系统设

计不合理,冷冻水阀常开,部分负荷时大量未经冷却的水与冷却过的水混合,回水温度高),避免冷冻水量不合理分配,确保部分负荷时运行效率、降低运行费用。 5.4.6

节约运行费用。

5.5 空调风系统

5.5.1

新风量能够保持室内正压并将室内C02浓度日平均值控

制在0.1%以内即可。新风量一般30m/(小时.人),出现最多人数的持续时间少于3h的房间,所需新风量可按室内的平均人数确定,但该平均人数不应少于最多人数的1/2,应通过设置适宜的新风量、开空调时不开窗、加强门窗气密性等措施避免新风量过大(有的甚至达到218 m/h并长时间运行)或失控,以节约设备及运行成本。

5.5.2

冷冻机房、空调机房、泵房及地下车库采用通风即可,

不应盲目采用全空气系统。

5.5.3

为避免室内负压而吸入过量新风,回风机扬程(风机全

压、风机压头)不应过高。

5.5.4

结合实际使用模式,精简不必要末端调节装置及相应传

第 25 页 共 28页

3

3

避免阀门无法完全开闭等安装通病,以提高运行效率,

感器、变频器,以减小风道阻力,降低风机扬程。

5.5.5

避免风机掉转、系统漏风、风机联动阀不接电源、防火

阀常闭、风阀手柄被卡住、软风管不接到散流器上、风道内存在施工垃圾、过滤器阻塞等安装与运行通病,以提升风机效率、控制风机型号。

5.5.6

低,风机盘管不应过大。

5.5.7

行成本。

5.5.8

避免拔风井导致大量空气渗透、送风口过高导致热风上

浮等气流组织通病,以节约运行成本。

5.5.9

以节约运行成本。

5.5.10

当气温低于室内时,应充分利用室外冷空气进行降温,避免溶液管道过长、转轮系统泄漏等热回收系统通病,合理进行变风量系统分区,以避免过冷、过热,节约运为避免风机盘管表面温度过高而不能除湿或室内温度过

避免盲目设置恒温恒湿空调,以节约运行成本。

5.5.11

风管价格:镀锌铁皮风管(约160元/m2)<复合纤维板

风管(约195元/m2)<无机玻璃风管(约228元/m2),条件许可时,宜选用经济的风管用材。

5.5.12 5.6 自控系统

5.6.1

采用分项计量系统,住宅水、电、燃气,采暖与(或)

空调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独立分项计量,以加强使用环节节能节费。

5.6.2

断要求。

5.6.3

成本。

5.6.4

完善自控系统设计、施工、运行指导文件并在验收时调

试到位,以免自控系统形同虚设,节约运行成本。

5.6.5

安防系统适用为主,可视对讲功能应尽量简化。

第 26 页 共 28页

风管可采用无法兰连接技术,可节约2/3的制作辅料。

只在必要的地方安装传感器,尽量以最少的信息满足诊

采用寿命长、简单、可靠、价廉的传感器,以节约维护

5.7 给排水系统

5.7.1

条件许可时可采用市政管网直供或无负压直供(不建水

池或水箱),以充分利用市政水压,节约成本。

5.7.2

直饮水系统一般1000~1500元/户或10/m

实际意义不大且运营费用高,不宜采用。

5.7.3

管网埋深,节约成本。

5.7.4

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用比较经济的管材,市政给水管

价格一般:钢塑管<球墨铸铁管<UPVC塑料管<镀锌钢管<无缝钢管<焊接钢管<PE管。建筑给水管价格一般:PVC-U管<衬PVC镀锌钢管<PPR管<铝塑复合管<薄壁铜管<薄壁不锈钢管。建筑热水管价格一般:PPR管<铝塑复合管<PB管。直径500以内的市政排水管价格一般:UPVC波纹管<钢筋混凝土管<PE波纹管,陶土管<钢筋混凝土管<钢管。建筑排水管价格一般:UPVC管<PE80管<PE100管<PPR管<ABS管。

5.7.5 5.7.6

井数量,节约成本。

5.7.7

重型井盖。

5.7.8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的用水定额是指最高

日用水,中水原水量的计算宜按照平均日水量(按最高日用水的折减系数为0.67~0.91)计算,考虑排水量折减(折减系数0.8~0.9)、分项给水因素、系统安全系数折减(折减系数0.85~0.9),从小核定原水量,以降低中水设备装机容量。

5.7.9 5.8 供配电系统

5.8.1

夏季实际负荷一般仅定额的50%,冬季实际负荷一般仅

定额的67.5%,过渡季实际负荷一般仅定额的77.5%,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用电负荷。

5.8.2 5.8.3

外电衔接应与当地电力设计院充分沟通,避免浪费。 高压线路改线成本:高压走廊<直埋敷设<浅槽敷设<

第 27 页 共 28页

2

建筑面积

,由于

市政管网最小设计排水坡度满足规范要求即可,以降低

条件许可时,尽量不用加厚的给排水管材。

检查井的最大间距(40~120m)应从大选取,减少检查

市政检查井盖应与相应荷载匹配,非机动车道不应采用

中水原水汇集应尽量通过重力流汇集,避免加压泵送。

电缆沟敷设<电缆隧道敷设,尽量采用比较经济的改线方式并共用管廊。

5.8.4

尽量选用比较经济的电缆敷设方式,电缆敷设成本一般:

利用市政已建电缆沟<直埋+过路套管<全程套管<自行新建电缆沟。铠装电缆直埋+过路套管<导线+全程穿管<导线+全程穿管<普通电缆+全程穿管<铠装电缆+全程穿管<普通电缆+电缆沟<铠装电缆+电缆沟。电缆+穿刺接头<电缆+预分支接头<母线槽。防火桥架+普通电缆<普通桥架+耐火电缆。PVC套管<镀锌钢管套管。阻燃电缆<耐火电缆。

5.8.5

在同等载流量的情况下,铜包铝电缆较纯铜电缆价格降

低25%左右,截面35mm2以上的电缆宜采用铜包铝电缆。

5.8.6

所有供配电设备宜适当集中,相互距离满足规范要求即

可,以节约连接线路长度。

5.8.7

变配电工程约2000元/KVA,一般情况下,单台变压器实

际负荷仅为额定负荷的30~50%,用电淡季仅10~15%,应根据实际负荷选配变压器,降低成本。

5.8.8

当变压器单台容量控制在1250KVA以下时,单台容量越

大,单位容量越经济,变压器台数越少越经济。

5.8.9

品牌。

5.8.10

室外泛光照明。

5.9 其他

5.9.1

消防系统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最经济的系统

方案及设备品牌,不采用或少采用进口品牌。

5.9.2

空调(采暖)室内设计温度不宜偏高(如18℃即可)或

偏低(如26℃即可),以节约系统造价。

6. 景观方面

6.1 软硬景比例

6.1.1

人的最佳视角范围在1~3米,可在如示范区、入口区、

人行系统沿线等客户关注点的关注范围内重点投入,其他区域适当简化。

第 28 页 共 28页

在满足当地供电部门要求的前提下,可选用国产或合资

室外泛光照明一般5万元/栋,普通住宅项目应尽量减少

6.1.2

首次置业客户关注活动配套,首次换房客户关注软景、

儿童和老人活动空间等,再次换房客户关注水景、休闲配套等,应结合产品定位与客户需求进行景观定位。

6.1.3

硬景指铺装广场、人行道、木平台及栈道、构筑小品、

硬底水景、泳池、运动与各类活动场地,一般成本达425元/m,软景指草坪、地被、灌木等,一般成本达187元/m。车行道与地面停车位(社区围墙)、商业街与架空层、别墅庭院与院墙等不计入景观面积。

6.1.4

软景:硬景一般≥7:3。

6.2 硬景

6.2.1

2

2

2

2

硬景造价约为软景2.3倍,尽量控制硬景面积占比,如

面层材料价格:非石材(约12元/m)<木材(约55元

/m)<建菱砖(约55元/m)<石材(约280元/m),应结合产品定位与客户敏感部位匹配面层材料。

2

2

6.2.2 面层材料占硬质地面造价的50%以上,面层材料成本占

比中:一般非石材(3%)<木材(13%)<建菱砖(18%)<石材(66%),应严格控制石材面积并尽量选用普通石材。

6.2.3 50mm厚石材价格是30mm厚石材价格相的两倍,在满足

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控制石材厚度,如步行道石材面层20mm厚、踏面30mm厚、车行道40-50mm厚。

6.2.4 石材现场加工损耗在40%或以上,应适当控制石材尺寸,

适当控制碎拼石材面积,以减少切割损耗。

6.2.5 碎拼石材施工时,可成组(如每八块碎材为一组,每组

形状固定)在工厂切割,以减少损耗,节约人工费用。

6.2.6

应适当控制水景规模。

6.2.7

打,以节约成本。

6.2.8 6.2.9

水景一般造价较高、运行费用高,如游泳池约1600元/m,

2

铜雕塑成型工艺可由模具铸造改为铜皮在雕塑模上锻

结合实际荷载匹配各结构层厚度。

透水地面可优先采用植草砖面层以节约成本。

第 29 页 共 28页

6.3 软景

6.3.1

2

结合产品定位、客户敏感部位匹配植被,植被成本:地

被(约8元/m)<小乔木(约20元/m)<灌木(约39元/m)<大乔木(约120元/m),小灌木(约25元/株)<大灌木(约200元/株)<小乔木(约700元/株)<中乔木(约2000元/株)<大乔木(约7000元/株),普通乔木<<名贵乔木、小乔木<大乔木,如乐昌含笑比香樟便宜约40%。

2

2

2

6.3.2 成本占比中一般草坪地被(4%)<小乔木(11%)<灌木

(21%)<大乔木(64%),应严格控制大乔木数量。

6.3.3 灌木:石楠球、南天竹、含笑球、垂丝海棠、西府海棠、

丛生金桂一般比大叶黄杨球、海桐球、小叶女贞球、金叶女贞球、木槿、孝顺竹、佛肚竹、红继木球、刚竹、四季桂等便宜约30%。

6.3.4 苗木成本地域差异大,外地植被价格一般高于本地植被,

有的可能超过一倍,应结合当地气候与土壤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乡土植物,以减少养护费用。

6.3.5 场地情况许可时,可购买部分小树等先行种植或建立苗

圃基地,待园林施工时就地移植,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成活率。

7. 其他方面

7.1 优先利用本地建材以节约成本。

7.2 土建与装修一体化,避免重复装修、整改与材料浪费。 7.3 集约化精装修,以节约用材、避免浪费。 7.4 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节约成本。

7.5 综合考虑项目分期,避免(临时办公室、施工生活区、临水、临电、临时道路等)重复建设,

二次搬运。

8. 附则

8.1 本指引中的甲方、城市公司、项目公司除注明外均指中粮置地下属单位。总包等除注明外均

指相应的施工单位。

8.2 对于本指引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欢迎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集团绿色建筑推进小组将

对本指引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

第 30 页 共 28页

本指引由集团绿色建筑推进小组负责解释。

第 31 页共 28页

8.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g2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