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更新时间:2024-06-25 05: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1250000日元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DD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技术要求(暂行)
二00一年六月八日
目 录
前 言
1.范围??????????????????????????????1 2. 引用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1 3. 目的任务 ???????????????????????????1 4. 基本准则 ???????????????????????????1 5. 工作程序 ???????????????????????????2 6. 立项论证 ???????????????????????????3 7. 组队要求 ???????????????????????????3 8. 资料收集 ???????????????????????????3 8.1 收集资料的目的???????????????????????3 8.2 收集资料的内容及要求????????????????????3 9. 野外踏勘 ???????????????????????????4 9.1 踏勘的目的?????????????????????????4 9.2 踏勘内容及要求???????????????????????4 10. 设计编审???????????????????????????4 11. 地质调查???????????????????????????5 11.1 调查内容 ?????????????????????????5 11.1.1 沉积岩????????????????????????5 11.1.2 火山岩????????????????????????5
11.1.3 侵入岩????????????????????????6 11.1.4 变质岩????????????????????????6 11.1.5 混杂岩和蛇绿岩 ???????????????????7 11.1.6 第四纪地质体?????????????????????7 11.1.7 地质构造???????????????????????8 11.1.8 矿产地质???????????????????????8 11.1.9 其它专项调查?????????????????????9 11.1.10 专题研究 ??????????????????????10 11.2 剖面测制?????????????????????????10 11.2.1 剖面测制目的?????????????????????10 11.2.2 剖面测制布设原则???????????????????10 11.2.3 剖面类型及测制内容??????????????????10 11.2.4 剖面测制精度要求???????????????????12 11.2.5 填图单位划分?????????????????????12 11.3 地质路线?????????????????????????13 11.3.1 地质路线类型 ????????????????????13 11.3.2 地质路线部署原则 ??????????????????14 11.3.3 地质路线调查精度要求 ????????????????15 11.4 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16 11.4.1 目的任务???????????????????????16 11.4.2 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16 11.4.3 精度要求???????????????????????18
11.4.4 图像数据处理?????????????????????18 11.5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19 12. 资料整理 ??????????????????????????20 12.1 野外调查阶段的资料整理 ?????????????????20 12.2 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 ?????????????????21 12.3 野外资料验收前的综合整理 ????????????????21 12.4 最终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 ????????????????22 13. 野外验收 ??????????????????????????22 14. 图件编制 ??????????????????????????23 14.1 地质图的编制 ??????????????????????23 14.2 其它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25 15. 报告编写 ??????????????????????????25 16. 成果验收 ??????????????????????????26 17. 成果登记与出版 ???????????????????????26 18. 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27
附录A(标准的附录): 立项论证报告编写提纲???????????28 附录B(标准的附录): 图幅设计书编写提纲????????????29 附录C(标准的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31 附录D(标准的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34
附录E(提示的附录): 全国地形图编号、分布与接图表???????36 附录F(提示的附录): 中国地层表与国际地层表??????????37 附录 G(提示的附录): 有关岩石花纹及地质符号(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
未列入部分) ??????????????41
附录H(提示的附录): 各类样品采集与测试登记表?????????43 附录J(提示的附录):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
应用 ???????????????????57
附录K(提示的附录):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几种特殊类型调查内容
?????????????????????61
附录L(提示的附录):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67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改为按国际1:250000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 D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技术顾问: 叶天竺 张洪涛 陈克强 肖庆辉 魏家庸。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 于庆文 张克信 王义昭 其和日格 李长安 曲关生 古凤宝 庄文明。
本技术要求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技术要求”暂适用于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质量监控、成果验收的主要依据。
2. 引用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通过部分引用下列标准、规范及技术要求包含的条文,并引用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及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成该“技术要求”。在本“技术要求”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技术要求”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
DZ/T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GB/T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试行)(1:500000) DZ/T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2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
3. 目的任务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是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土资源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250000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
4. 基本准则
4.1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发展和攻克地质调查技术方法难关需要的基础上,按照大地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经济—自然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1:250000国际分幅测制。
4.2地质填图必须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以野外观察取得的资料为基础资料,应实事求是地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地质填图人员应亲自进行室内常规的镜下岩矿鉴定工作, 取全、取准野外和室内分析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同时应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国内外成熟的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不断提高地质填图质量和研究程度。
4.3充分应用RS、GIS、GPS等高新技术,尤其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填图工作中的先导与基础作用,全面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的科技含量和调查的质量与效率,在提高图幅整体调查
水平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注重隐伏地质信息的调查。
4.4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以往研究程度的差异性, 1:250000区调分为三类:
4.4.1 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等中、大比例尺填图空白区, 或原仅进行过中比例尺填图,但原填图资料已十分陈旧的地区,为实测区;
4.4.2 对近十年所完成的1:200000区调,或己有部分1:50000填图成果(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1/2以下1:50000填图面积)的地区,为修测区;
4.4.3 对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1/2以上1:50000填图面积,并作过1:50000片区总结工作的地区,在片区总结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图幅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片区-修测;
以上三类测区在统一技术要求下,均按1:250000国际分幅进行测制。并按本《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编写和提交正规报告和图件。
4.5野外实测为主的地质填图区,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1:10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对修测和片区—修测为主的地质填图区,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1:5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 4.6 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所建的1∶250000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从而使地质数据与地形特征结合,以数值形式存储,为建立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奠定基础。
4.7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结合测区地质构造特征、自然地理情况、季节的特点和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科学地部署各阶段工作任务。重点突出,科学合理地部署填图工作量,不平均使用工作量,合理地安排室内及野外工作任务。
4.8 地质填图要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首先,按照大地构造单元、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的经济区,面向国家、社会以及地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合理部署地质填图工作;其次在填图过程中围绕需要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工作。通过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相结合,提高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在解决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方面获得新突破,取得新成果。
5. 工作程序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收集资料及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图件编制、野外验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资料归档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不是彼此独立进行的,而是互为关联、互为反馈、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如资料整理、图件编制应贯穿于整个项目全过程中。
6. 立项论证
立项论证由国家地质调查业务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并下达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立项论证中,应遵循本”技术要求”中的有关基本准则和条目。对于修测图幅,立项论证报告中必须确切论述本次调查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立项论证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A。
7. 组队要求
根据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地组
织野外调查队。野外调查队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单幅项目分队应保证由10—12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西部地区视情况而定。
对野外调查队地质技术骨干选用,必需本着专业学科面宽、高素质、年青化、敬业精神强的原则。调查队学科涵盖面宽,一般至少由下列不同学科专业的人员组成:地层、岩矿、构造、遥感地质、第四纪与环境地质,视情况可包含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人员。
野外调查技术人员,一般要求应具备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文化程度,除具备野外地质调查能力外,还应具备如下三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技术、外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室内普通岩矿薄片鉴定能力及有关实验技能。
野外调查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应由具高级职称并具备熟练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应明确地质调查工作的分工职责以及资料保管、经费管理、生活管理、野外救护等辅助性工作。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任务的完成。
8. 资料收集
8.1 收集资料的目的
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状况,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为设计编写和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8.2 收集资料的内容及要求
8.2.1 搜集和综合分析调查区以往1∶50000,1∶200000,1∶500000等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情况和特征。对青藏高原等地地质填图空白区,则应全面收集、了解以往小比例尺(1∶500000,1∶1000000等)地质报告和编图资料。
8.2.2详细查阅调查区已有的遥感图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等能提供全局总貌和揭示隐伏信息的各种资料,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研究,从总体上了解调查区的重要地质问题。
8.2.3 详细查阅调查区所有的有关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地质志”,“地层典” 等)、研究论文,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
8.2.4尽可能地收集、观察和熟悉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
8.2.5在系统收集前人资料时,均需对前人工作成果的质量及其资料可供利用的程度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提取前人资料中有用部分,避免在新一轮的调查中做重复工作;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出新的突破点。
8.2.6收集资料过程中必须详细填制统一的资料卡片。
9. 野外踏勘
9.1 踏勘的目的
编写设计书之前必须进行野外踏勘。 踏勘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工作区地质情况 (如测区内各岩类发育以及分布概况、地质构造发育类型、样式及复杂程度等) 进行概略了解并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并收集相应的实际资料。同时还要了解测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社会经济、道路交通等工作条件概况,为编制设计以及经费预算提供
充分的依据。
9.2 踏勘内容及要求
9.2.1
工作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踏勘的室内准备:分析调查区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根据收集调查区以往工 作有关资料,提出图幅以往工作评述分析意见,明确图幅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以及本次调查
编制遥感地质解译草图,划分遥感影像单元和形态单元。参考已有地质资料,初步拟定工作区岩性和构造地质解译标志。
全面收集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 9.2.2
对以往调查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野外踏勘以专题踏勘或重点片区的踏勘为主,观察标准剖面、关键性地段,特别是对前人工作中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初步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以往调查程度低的地区或调查空白区,可参照遥感地质解译草图有选择地进行概略性的路线地质踏勘;踏勘时应重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质体和自然景观区以穿越路线进行踏勘,应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最复杂的路线为重点路线,每一个测区必须有一或至两条贯穿全区的踏勘路线;同时应适当采集一些关键层段有代表性的岩矿等标本,带回室内进行一些必要的切片观察和快速测试分析。实测区应进行全面踏勘,修测区和片区—修测区应进行重点踏勘。
9.2.3 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资供应、营地设置、安全保障等背景资料。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还要了解该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9.2.4 通过以上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初步建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和地层序列。初步建立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并编制测区的遥感地质解译图和地质草图以及工作程度图;实测区在全面踏勘的基础上对各岩类区应进行大、中比例尺的实测剖面,初步建立各岩类的填图单位。
9.2.5 测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有矿点较多时,实测区应组织人员对矿(化)点进行全面踏勘,了解成矿地质背景;修测区应在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按不同类型选择踏勘,但踏勘数量不少于总数的1/3;片区—修测区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踏勘;凡经过踏勘的矿点都要检块取样,采岩矿标本和多项分析样品进行分析测试。
10. 设计编审
通过上述野外踏勘、遥感解译与前人资料研究,针对测区实际情况,根据项目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要求和地质、自然地理条件精心编写设计。提出测区地质调查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填图方法、精度要求、队伍组织、实施步骤、质量管理、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做到任务明确,理论技术方法先进可行,部署得当,措施有力,简明扼要。设计书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2-6个月内完成(以往调查程度较高地区,要求在2-3个月内完成;调查空白区和青藏高原等地自然环境恶劣区,要求在4-6个月内完成),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设计书编写要从实际出发、留有余地。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B。
11. 地质调查
11.1 调查内容
11.1.1 沉积岩
11.1.1.1填图中以现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为基础,开展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划分对比。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岩性特征(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层序构成(内部结构、层厚、类型、数量等)、厚度、接触关系性质、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特点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并广泛收集沉积相(原生及成岩构造特点,古生物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和古生态、古环境、古流向等)资料。
11.1.1.2在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划分、对比的基础之上,视情况进行层序地层单位、事件地层单位、化学地层单位和磁性地层单位等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对比,并且结合接触界面性质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为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有关年代地层格架和海(湖)平面变化规律的认识,总结沉积岩岩性岩相变化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11.1.1.3对盆地形成发展中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构造环境、盆地与山脉转变演化的综合关系进行调查,为探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奠定基础。
11.1.1.4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除初步查明有关矿种的产状规模以外,还应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岩相古地理和构造等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形成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11.1.1.5对具特殊意义,或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应视需要重点开展以某专项内容为主的专项调查。
11.1.2 火山岩
11.1.2 .1 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双重填图法。
11.1.2.2参照沉积岩岩石地层工作方法,根据沉积或喷发叠复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特点综合考虑,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注意寻找沉积岩夹层中的化石,为地层时代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
11.1.2 .3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矿化蚀变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要注意观察火山岩中的各种接触关系和火山作用现象, 如火山通道、标志层、沉积夹层、岩流流动单元、冷却单元、流动方向标志、火山集块岩、角砾岩、火山断裂等,重要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并进行必要的素描和照相。
11.1.2 .4依据岩石矿物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岩地质体产出分布状态,详细划分火山岩相,查明原生和次生构造特点,查明火山构造特征等,查明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古火山机构特点,研究古火山机构的活动历史。
11.1.2 .5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划分火山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探讨火山作用的规律及历程。
11.1.2 .6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沉积岩性岩相特点和岩浆侵入活动等资料,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
11.1.2 .7火山岩区应编制火山岩相—构造图,应表示:岩性、岩相、岩层产状、流向、火山通道、火山断裂、潜火山岩、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等,内容和原始资料吻合,为地质图编制打下坚实基础。
11.1.3 侵入岩
11.1.3.1 查明侵入岩体的产状、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形成的温压条件或深度、岩体原生和变形构造、剥蚀情况、接触关系性质和产状、脉岩和包体、流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特征。
11.1.3.2 查明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变质、蚀变及变形作用,以及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等。
11.1.3.3 应对花岗岩类型的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异源、及变位花岗岩类等类型, 进行其填图单元的合理划分和填绘。
11.1.3.4 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性质,依据其相互关系与围岩接触关系、构造变形和矿化或蚀变特征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等,确定岩体侵入时代和顺序。对侵入岩时代的确定,如有直接地质证据为时代依据的,可按有关地层和岩体的相互关系加以确定,对没有直接地质证据为时代依据的岩体,应采集同位素测年样测定其时代。
11.1.3.5 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岩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其就位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各类侵入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的演化历史。
11.1.3.6 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对岩体周围沉积岩的沉积岩相特征和岩体与其关系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
11.1.4 变质岩
11.1.4.1区域地质调查中必须对区域变质岩的原岩成分、建造类型及其后期变质、变形叠加改造的特点,以及与岩浆岩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综合调查,因此,在区域变质岩区的填图宜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法进行。
11.1.4.2查明变质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建立变质岩岩石的构造-地(岩)层单元,研究单元间界面性质及叠置关系,收集各单元变质、变形事件特征的有关资料;查明主期变形的面理置换特点,收集先期变质变形和原生沉积构造形迹,注意研究多期变质变形事件叠加改造的相互关系,在查明宏观特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采集各类分析测试样品,从不同规模尺度对变质地质体进行研究。
11.1.4.3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和世代关系,变质岩石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点,恢复原岩建造。
11.1.4.4在查明变质岩矿物共生组合和世代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变形特征,建立变质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确定变质作用类型,结合地(岩)层对比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原岩时代。合理划分变质作用期次,并确定其时代,查明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11.1.4.5在综合上述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有关变质地质体的构造变形相或构造层次,拟定多期变质变形事件序列,结合相关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特点,探讨其大地构造环境,为建立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依据。
11.1.4.6中深变质岩区的调查中,除调查上述内容外,尚需对混合岩化作用进行调查。尽管目前对混合岩形成原因存在不同观点和认识,本技术方法暂采用局部熔融或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成因观点为指导,开展混合岩区的调查工作。有混合岩化的变质岩区,应着重查明混
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查明产生混合岩化的构造环境,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的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以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层次及形成深度的温压条件。
11.1.5 混杂岩和蛇绿岩
11.1.5.1 在造山带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特别要注意对混杂岩(Melan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应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填图。
11.1.5.2 造山带“混杂岩”或“蛇绿混杂岩”构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变形变质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种构造岩片(块)或重叠、或位移、或缺失,形成现今统一的混杂的物质场。针对这一主要特色,混杂岩调查和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应查清其各类构造岩片(块)的裂解、运移、拼合定位及变形变质历程,从现存构成混杂岩各类基本构件-构造岩片(块)的物态(物质组成)、时态(时代依据)、相态(岩相特征)、位态(原始生成部位)和变形、变质调查入手,追寻其原始生成环境、时空结构和变位、变形、变质历程,从中恢复其造山带三维结构和揭示造山带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这一调查方法称之为“混杂岩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法”。对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构造岩片或岩块,均需尽量详细圈定和填制。
11.1.5.3 从整体上查明“混杂岩”的内部构成和分布延伸范围,除对外来岩片(块)进行系统的“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和“变形变质”历程调查外,还要对外来岩片(块)赋存的“基质” 进行系统的物质成分、时代、变形变质特点调查,即分别收集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两者各自的岩性、岩相和时代依据。
11.1.5.4 “蛇绿岩”的调查, “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特征,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研究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尽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在“蛇绿岩”保存发育不好的“蛇绿混杂岩”地区,应着重查明蛇绿岩有关不同类型岩石的岩块(片)规模、物质组成、产状、形态、相互接触关系,以及伴生沉积岩的沉积岩相和构造变形特征,寻找古生物化石。结合同位素年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建立对“蛇绿岩”形成环境和时代的认识。
11.1.6 第四纪地质体
11.1.6.1 在滨海冲积平原或内陆大型拗陷盆地以及大片沙漠和黄土堆积区等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应根据需要,以突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需要,或以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为重点开展特定片(区)的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关于特定片(区)的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详见附录L。
11.1.6.2 丘陵山区第四系分布零散,应着重查明区内第四系的空间分布范围,第四纪沉(堆)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地形地貌特点(夷平面、阶地与洞穴等)、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厚度变化,收集有关古生物、古风化壳、古土壤、古文化层、古地震等资料,划分不同成因类型。
11.1.6.3 注意调查活动断裂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态、规模、产状及延伸,调查收集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
11.1.6.4 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金、泥炭等),查明矿产赋存层位。
11.1.6.5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区和高山深切割地区,除着重调查冰川活动遗迹和冰川堆积物特征,古冰川活动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分布高度,冰川堆积物分布特征和不同堆积物间的相
14
互披盖或切割关系,并在有关堆积物中注意寻找古生物化石,采集必要的C、热释光、光释光等同位素年龄测定样,尽量获取有关冰川活动的时代,准确划分冰期和间冰期,为第四
纪新构造活动阶段的划分及隆升速率的确定提供依据。除对冰川活动特点进行调查外,同时应对古夷平面、河流阶地的发育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外力作用形成地形地貌景观和堆积物特点(如滑坡、崩塌堆积、钙华堆积、泥石流、倒石堆、冻土层及分布特点等)进行综合调查,以便对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11.1.7 地质构造
11.1.7.1 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构造变形形迹(包括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以及各种面理、线理等)的产状、性质、规模、位态及有关运动学特征等资料进行详细收集,查明其区域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研究其构造层次及构造变形相,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为探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奠定基础。
11.1.7.2 对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研究,可参照变质岩区填图有关要求进行(见第11.1.4条)。
11.1.7.3 应用现代造山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不同类型造山带的地质调查。着重查清造山带三维空间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研究造山带旁侧盆地形成与发展演化的地层层序构筑特征和物源成分特点,为盆地、山脉转变演化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对卷入造山带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调查,查明各类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为建立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体制的演化转变,探讨造山作用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对造山带基底形成阶段、洋陆转化阶段、陆内造山阶段和后造山隆升-剥蚀阶段的物质建造、变形、变质特点进行系统调查,重塑其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11.1.7.4 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应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具体构造部位。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对活动性断裂应尽量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
11.1.8 矿产地质
11.1.8. 1 区域地质调查中的矿产调查工作,是和地质填图紧密结合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应发动群众报矿,尽量收集矿产信息,实行综合找矿,综合评价。贯彻以面为主,重点检查或评价,点面结合的原则。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筛选一批有望矿(化)点进行检查评价,实测区选出不同类型和矿种的15-20%矿点进行检查评价,修测区为10%左右(新发现的约占半数),片区—修测区为5-10%;对测区内已有1:200000地球化学异常应全面踏勘检查,查清其地质背景;
11. 1. 8. 2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编写前,应详细收集图幅内已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各类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中对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和有代表性的异常均应进行检查。对区内已有的航空和地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要选择找矿意义大和有代表性的进行地面检查。以了解异常形成的原因和地质条件。异常检查工作量不得低于30%。检查方法以中大比例尺地质调查为主,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中大比例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发现矿化线索后,按矿点检查要求进行工作。
11. 1. 8. 3 正确选择与使用各种找矿方法,注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探矿工程等方法的密切配合和所获得成果的综合分析与解释,加强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提高地质矿产理论对找矿实践的指导作用。
11. 1. 8. 4 地质调查过程中对全部矿床(点)均应进行调查和研究: (1)对已经或正在普查的矿床(点),应搜集矿床地质评价方面的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为了掌握矿床特征,指导找矿,应选择典型矿区进行现场观察。如对前人评价结论有不同看法时,应进一步搜集有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依据;
(2)对新发现的矿点、前人研究程度较差的矿点和群众报矿的矿点要进行调查:① 进行地表地质调查和追索,了解矿点(体)及含矿岩系(体)的地表分布范围和地质条件; ②了解含矿岩石(体)的含矿性及矿石质量;③提供进一步工作的依据和意见。
11. 1. 8. 5 对区域成矿特征有代表性的国家急缺矿种的矿点要进行重点检查或评价。重点检查的矿点,视工作需要对有代表性的矿体用轻型山地工程进行揭露,了解其延展情况,圈定出露范围,系统采集各类样品,了解矿石质量; 图上应详细填绘有关矿产内容。
11. 1. 8. 6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应为矿产普查提供下列资料:
(1) 系统的区域地质资料,特别是进一步找矿的地质依据和找矿标志; (2) 各类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部分验证资料; (3) 矿点的地表检查资料;
(4) 搜集、整理的区内已经或正在普查、勘探、开采的矿床(点)资料; (5) 正确圈定成矿有利地段及远景区,指出找矿方向。
11.1. 9 其它专项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一般不作系统调查,但对泉水、温泉应进行观测、记录和采样,并研究其出露的地质构造条件。对区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和科学普及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均应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涉及大、中城市和居民密集区周围的有关生态环境、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内容,必须广泛收集资料,对城市环境、重要工业、农业区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区域调查成果全方位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在需进行系统的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农业地质等专项调查评价区,应专门立项进行系统调查评价,并按有关规范、规定要求开展工作。有关具体调查内容详见附录L。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任务书或设计书批复意见书中如专门规定了某类专项地质调查,其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布置,必须充分注意满足专项调查任务的需要。野外及室内工作部署以能满足专项调查对象的总体要求,并能收集到有关对象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为目的。如大规模泥石流、大规模滑坡或垮塌堆积群发地区,存在有地震活动的活动断裂带,或因工程地质需要而对某部分地域进行的专题地质构造调查等。
11.1.10 专题研究
视具体情况确定,应根据任务要求,专门针对测区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如超高压榴辉岩带组成及形成机制等),或针对重大科学发现与进展(如珍稀生物群、国际地质层型剖面等)进行专项调研,或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展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专项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并以地质专报形式公开发表。
在地质填图项目实施中,如有重大发现(如新发现的重要的矿化点;古人类遗迹;…等) ,应及时上报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有关专家核实,确为重大发现者应及时立专项并追加经费予以支持,保证研究深入开展。
一般情况下,修测图幅及片区——修测图幅都必须安排专题研究。
11.2 剖面测制
11.2.1剖面测制目的
地质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无论实测或修测图幅都必须按统一规定布置实测剖面,通过地质剖面实测,建立各类地质体(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等)建造顺序(地质体内部和地质体之间的相对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建造体的填图单位,
最大限度地解决各项区域地质调查所需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如沉积岩沉积层序,沉积盆地充填样式、沉积相、古地理、古生态和古气候等方面区域地质调查都是从实测地层剖面入手的。
11.2.2 剖面测制布设原则
实测区每幅图每个填图单位至少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修测区对原有的实测剖面在检查的基础上选择具代表性的或有重要意义而出露好的剖面进行重测或补测(含建组剖面、层型剖面),重测或补测的剖面数应占原有剖面的1/3—1/2;片区—修测区 应在深入研究前人成果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重测、补测或新测;若已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实测剖面,可部分或全部引用。凡是新建的地层单位,不论是那一类区都要新测制层型剖面。一般一个1∶250000图幅范围内至少应有一条以上的控制性构造地质剖面,系统全面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11.2.3 剖面类型及测制内容
11.2.3.1 沉积岩剖面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正确建立工作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要求在剖面上进行详细分层,逐层进行岩性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岩相、岩石地球化学样品,逐层寻找和采集大化石和按要求采集有关微体化石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样等,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中的各种地质特征,合理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视具体情况进行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打下基础。
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必须符合《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的要求,并应提供实测层型剖面资料,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正式发表文章予以确认。
11.2.3.2 火山岩剖面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依据火山岩岩石矿物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形成的地质环境或大地构造背景。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重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岩性岩相剖面。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在剖面上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样品,在沉积夹层中要注意寻找大化石或采集有关微体化石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11.2.3.3 侵入岩剖面 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测制侵入岩剖面。确定侵入体间相互关系,侵入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对异源岩浆演化(浆混岩)序列的侵入体,要在岩浆混合、分异、演化、就位机制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填图单元划分。在侵入岩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11.2.3.4 变质岩剖面 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元,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浅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原则上分别按本节的11.2.1.1和11.2.1.2条要求进行,但应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中深变质岩,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不同变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
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建立地(岩)层序列和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11.2.3.5 第四纪堆积物剖面 测制第四纪堆积物剖面的目的是查明第四纪堆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研究第四纪堆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填图单位,建立堆积层序;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和古文化层;研究各类第四纪堆积物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的对应关系;研究与工程有利和不利的第四纪堆积物、地貌、新构造运动和现代动力作用。调查第四纪堆积物中蕴藏的近代古气候、古环境变迁史;对第四纪和现代气候敏感带,不同气候—生物组合交界带、地壳活动带、外动力高强度作用带(江、河、湖、海岸带与边坡)、人为活动强烈频繁地带的第四纪堆积区都应进行重点综合调查。要求在剖面上详细分层,逐层描述并系统采集各类样品,如孢粉样、微古动物样、古地磁样、地球化学样、热释光、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C14等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11.2.3.6 混杂岩剖面 测制造山带区混杂岩剖面的目的是进行基质和外来岩片(块)的划分、对比研究,对基质的划分研究可据基质的变质程度不同分别采用本节的11.2.1.1、11.2.1.2和11.2.1.4条进行;对基质中的外来岩片(块)可视规模大小分别进行构造岩片(块)划分,建立混杂岩地层填图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岩片(块)进行物态(物质组成)、时态(时代确定),相态(沉积相)、位态(原生大地构造环境,如洋脊、弧前、弧后、岛弧,前陆等构造古地理部位恢复)、变形和变质历程调查。通过对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分析研究,探讨造山带形成、演化历程和现今三维物质组成与结构。要求在剖面上要分别按岩片(块)和基质对混杂岩内部物质组成逐层详细描述,采集岩矿、古生物、岩相、构造定向、岩石地球化学、粒度分析等样品,选择不同类型的岩片(块)采集古生物或同位素年龄测试样。特别要注意岩片(块)与基质之间、岩片(块)与岩片(块)之间(在混杂岩中,有时岩片(块)与岩片(块)直接以断裂带接触)接触关系(断裂)特征性质的调查。
11.2.3.7 构造地质剖面 剖面上对各种地质构造要素、构造形迹、构造叠加改造和交切关系均应有详实记录,并附必要的素描和照片;各种产状要素和所需参数齐全,判别运动学特征的现象和必要的数据清楚,所述现象定性基本准确。剖面上需进行理论计算的地质构造野外统计测量数据必须系统完整,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且属性和期次关系清楚。对反映区域构造运动存在的重要接触关系,均应有专门的点控制,记录内容应包括界面产状、性质、界面特征,是否具有古风化壳等;界面上下地层、岩性、产状、变质变形差异。上覆地层是否存在底砾岩,若有底砾岩则收集底砾岩的物质成份,磨圆情况,砾径大小以及胶结情况等。对于上、下地层的时代必须有古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龄资料为依据,并附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采集必要的标本。对区域性的断裂带和韧性剪切带,必须有较系统的构造岩标本和有关样品控制(如定向标本,岩组分析样等)。
11.2.4剖面测制精度要求
11.2.4.1 剖面线通过的具体位置,要注意露头的连续性是否良好,一般要求剖面露头大于60%,为此应充分利用沟谷和自然切面和人工采掘的坑穴、壕渠、铁路、公路两侧的崖壁等,作为剖面线通过位置。第四系平原区如无天然或人工挖掘剖面,可布适量浅钻取芯建立剖面柱。浅钻数量以控制全调查区内第四系成因地层类型为宜。实测剖面线方向应基本垂直于地质体走向(如地层走向、中深变质岩区域性面理走向、混杂岩中多数岩片(块)定位优选走向等),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夹角不可小于60度。
11.2.4.2 当露头不连续时,应布置一些短剖面加以拼接,但需注意层位拼接的准确性,防止重复和遗漏层位。最好是确定明显的标志层作为拼接剖面的依据。如剖面线上某些地段
有浮土掩盖,且在两侧一定的范围内找不到作为拼接对比的标志层,难以用短剖面拼接时,应考虑使用探槽或剥土予以揭露。特别是当推测掩盖处岩性有变化,或产状、接触关系和地层界线等重要内容因掩盖而不清时,必须使用探槽。
11.2.4.3 稳定克拉通地区或被动陆缘不受构造移位混杂的沉积、沉积—火山岩地层剖面所测制的填图单位(群、组)必需顶、底齐全,与下伏和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清楚,所测地层单位的内部层序齐全、清楚;造山带混杂岩地层剖面上的填图单位岩片(块)之间或岩片(块)与基质之间由于是构造界面,要求所测制剖面内的各种重要界面和剖面的顶底无掩盖,接触关系清楚。
11.2.4.4 详细逐层记录岩性、岩相、构造、各类样品采集、照相等内容。
11.2.4.5 实测剖面丈量表及计算表要详细记录导线号、导线方位、导线长度、坡度、分层号、分层斜距、各类面理(岩层、沉积交错层前积纹层、构造置换面理、岩浆岩流面、断层面等)、线理(各类构造线理、岩浆岩流线等)产状及测量位置、各类样品采样位置、照相或素描位置等。室内资料整理要完成计算表中要求的各项计算。
11.2.4.6 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制作:一般要求沉积岩、沉积—火山岩(含浅变质的沉积一火山岩)要制作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第四系堆积物如为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可只制作柱状图;中深变质岩、侵入岩和造山带区混杂岩剖面和构造地质剖面一般只要求制作实测剖面图,该类地质体的部分填图单位视综合研究要求可制作柱状图。
11.2.5 填图单位划分
11.2.5.1 剖面测制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合理划分各岩类区的填图单位。
11.2.5.2 沉积岩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到组,只有对区域地层研究有必要和可能时才划分到段或并组为群。为了在地质图上较详细具体地表现正式岩石地单位中的局部标志层、特殊岩性层、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外来岩块、礁滩沉积、含矿层、某些化石富集层等,一般可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绘。具特殊指相意义的古生物遗迹和沉积岩相标志,可视需要适当进行填绘。
11.2.5.3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一般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到组,必要时可划分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和特殊层等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存在火山机构的地方,应对火山岩相和构造特征进行详细填制。
11.2.5.4 花岗岩类侵入岩区填图可分如下几种情况分别厘定基本填图单位: A.对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侵入体,可进行单元和超单元归并; B. 对异源岩浆演化序列侵入体(浆混花岗岩类)填图单位的确立是个新课题,要在填图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暂按“浆混体”(或“浆混杂岩体”)、“浆混单元” 和“浆混单元组合”划分填图单位;C.对造山带区经过强烈构造移置拼贴的“无根” 变位花岗岩类,可按构造岩片法划分填图单位,但必须查明不同类型花岗岩类岩片的时代、岩性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对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填图单位均可按“年代+岩性方法”确定填图单位代号。
11.2.5.5 独立侵入体、脉岩和包体应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进行填绘。对矿化蚀变带、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变形带等,在填图中均应详细收集相关资料,尽量标绘在图上。基性-超基性岩一般无需建立正式填图单位,填图中可按比例尺要求尽量加以填制。
11.2.5.6 变质岩一般应根据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为正式/非正式填图单位进行填图; 正式填图单位一般划分到岩组,有时可据情况细分到岩段或归并到岩群。对有特殊意义的变质变形特征,或对指示形成环境有特殊意义的特征矿物组合,可适当夸大表示在图上。
11.2.5.7 混杂岩类对(准)原地系统“基质”部分的填图单位,可进行岩石地层单位、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划分的,均按有关单位进行填图,若不能划分则以杂岩处
理,并注意收集有关构造变形特征和同位素测年、古生物化石等时代依据资料;对外来系统的“构造岩片(块)”的填图单位,可划分出不同物态、时态、相态的构造岩片(块)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进行填绘。
11.2.5.8 蛇绿岩的填图单位,可尽量按变质橄榄岩、堆晶岩、岩墙(席)群、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深水沉积岩岩石单元(或按构造岩片(块),如变质橄榄岩岩块、枕状熔岩岩块、放射虫硅质岩岩片等)进行详细填绘,并如实反映相互之间的接触关系。
11.2.5.9 第四纪地质体一般按成因类型和时代划分非填图单元; 视情况建立岩石地层单位(如组、段)作为正式填图单位,并进行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建立区域第四纪地层层序。
11.3 地质路线
11.3.1 地质路线类型
11.3.1.1 系统连续的地质路线观测,是区域地质调查必要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任何其它方法所不能代替的;相反,由其它方法所获得成果和认识,均必须经过野外地质路线的实地检查验证,才能证实其是否真实可信。从野外客观实际出发,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阶段将地质路线划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测路线和检查路线。
11.3.1.2 踏勘路线:当进入到一个新区,人们对区域地质情况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工作者对全区岩类和地质构造等情况需要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为编写设计和部署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据而布置的野外观测路线。
11.3.1.3 系统观测路线:是区域地质调查中进行区调填图的主要阶段,是设计书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以后,按照设计要求对全区系统布置路线进行全面调查,并完成地质图的填制。因此路线的布置必须能全面控制测区所有地质体和构造形迹的形态和分布规律为目的。
11.3.1.4 检查路线:是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经过资料的室内综合整理,发现某些地段图面尚不合理,接图尚存问题,对某些接触关系,或某些重要地质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而在室内又无法解决,根据实际情况,必须到野外实地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为此目的而布置的野外观测路线称检查路线。此种路线的布置不必正规,应根据实际需要布置一定观测路线或独立的观测点,但属解决面、线问题,必须要有野外连续观测路线控制。
11.3.2地质路线部署原则
11.3.2.1 踏勘路线: 路线布置一般尽量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能观察到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各种主要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现象;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足全面系统掌握区域地质情况,也可采用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踏勘。一般要求踏勘路线观测内容基本上应满足正式区域地质调查路线的要求,但在设计编写前,由于填图单位尚未正式确定,因此不宜过多布置此类观测路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补课。
11.3.2.2 系统观测路线:此阶段路线布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区域地质调查最终成果的质量。要求路线必须全面控制测区所有地质体和主要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分布规律; 此类路线应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 路线经过位置应尽量能控制地质体间的一些重要接触关系或重要构造部位,以求能收集到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如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地质体走向延伸关系不清,为了解某些重要接触关系、矿化带以及重要构造现象的空间延伸情况等,若穿越路线不能达到目的,可布置专门追索路线。对一些重要地质体边界(如混杂岩中大型蛇绿岩岩块边界、重要含矿层边界等),为准确填绘
需有一定量的追索路线控制。对路线线距和点距不作机械的规定,但要求点、线控制应形成一定的网络格架。视地质繁简程度不同,其地质路线的稀、密应有所不同; 地质结构复杂地区,地质路线控制密度应较大,反之则可适当放稀。
有实测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布地质路线。 修测图幅的野外观测路线分下列二种情况:
第一种:原有的1:200000填图观察路线布置不合理,原有的填图精度达不到要求,存在的基本地质问题较多,则应以系统地布置野外观测路线为主。
第二种: 已经完成成片1:50000区调工作的地区,首先要应用原有1:50000区调的路线观察记录并按照新的认识勾绘地质界线,针对地质界线勾绘中出现的问题,全面设计实测地质路线。修测区应在原有1:200000、1:50000填图的地质路线基础上,对主干路线进行复查验证,按新的技术要求与思路进行观察研究,合理布置野外地质路线;片区—修测区内已有1:50000填图区,原则上不重新布置系统的地质观察路线,按新的技术要求与所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野外路线调查。对问题较多的地区必须布置正规的观测路线,对问题较少的地区则应布置稀疏的观测路线检查原有观测资料的质量。
11.3.2.3检查路线:该类路线的布置以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应根据检查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布置相应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此类路线,可以重复原有观测路线,也可以是新布置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
以上所述三种情况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在进行野外资料的室内整理时,均应统一转绘到实际材料图上,但不同类型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应用不同颜色或线画以示区别。
11.3.3 地质路线调查精度要求
11.3.3.1 地质点和实(修)测地质路线控制程度
(1) 青藏高原等地地质调查空白区和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区的实测图幅,单幅实测总路线长度一般控制在2500 km以上,路线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5-8km;对自然地理环境和穿越条件一般或较好地区的实测图幅,单幅实测总路线长度一般控制在3500km以上, 路线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3-4km。
(2) 修测图幅对路线控制程度的要求,可以将原1:50000地质路线和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新测路线一并综合考虑其控制程度;修测图幅中的1:50000填图空白区,实测路线平均间距控制在2-3km之间。
(3) 对区域性的主要构造地质体,必须要有足够的地质路线控制,其路线控制程度的要求,应以能较准确地圈定出构造地质体的形态为原则。
(4) 对1∶250000地质调查中确定的主干地质观测路线,必须进行路线连续观察和记录,并附相应的1∶50000路线地质信手剖面图。
(5) 地质路线上的点距,一般不作规定,但所通过的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或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对该类观测控制点的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必要的照片和素描图、或录像资料,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
(6) 接触关系是地质调查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地质填图中,要着重查明不同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包括地层间的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间的侵入关系和先后顺序;不同岩性、岩相间的渐变过渡关系;各种构造接触关系,例如脆韧性断裂带、韧性剪切带等。
(7) 基岩裸露程度高、在遥感图像上地质构造轮廓清楚、遥感解译程度良好地区,要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减少野外地面观测路线, 所设立的观测路线主要对解译成果进行地面检查验证和样品系统采集,并在有关记录中附上相应的航、卫片影象及解译资料,以便印证检查;对解译程度中等的地区,地面观测路线可分为为详细建立地质解译标志而设立的主干路线和
为控制解译影象较差而设立的辅助路线两类,主干路线应全面控制地质体的总体轮廓,二者相辅相成,能较好表现总体地质构造轮廓和准确勾绘地质界线为准则;若航、卫片影象资料解译极差,地质路线间距不宜放稀,?其路线间距要求可按上述(1)和(2)两条执行。
(8) 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地质观测点、线在野外手图上标定的误差范围,一般不得大于50m-100m(在1:50000手图上标定不得大于50m; 在1:100000手图上标定不得大于1000m)。
11.3.3.2 野外手图地质体标定
(1)野外手图一般采用1:50000或1:100000地形图。所有地质体、所有地质体界线、正式填图单位和具有特殊意义的非正式填图单位、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各种构造形迹及各种有代表性的产状要素(含地层、岩层、面、线理以及原生构造产状及各类样品的采样位置等),均应有足够的观察路线和观察点控制,并准确标绘到图上。在观察路线上要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准、取全各种地质要素、参数数据。露头良好的路线、主干路线和专题研究路线,要求作好连续信手地质剖面。
(2)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5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100m、长度大于50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50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图上。
2
(3)基岩区内面积小于2.5km和沟谷中宽度小于250m的第四系,在图上不予表示,但类型特殊或含有重要矿产的第四纪沉积,其范围虽小,均应适当夸大表示。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对前第四系基岩露头,凡地质路线所及,无论出露范围大小,都需进行观察描述,并标注在图上。
11.4 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11.4.1 目的任务
遥感资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对区域地质体进行较准确的圈定,从宏观上控制区域地质构造的总体格架,对提高区域地质调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通行困难、解译效果好的地区,若能充分利用遥感资料将对提高图幅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减少野外工作量,具有明显的效益。因此,必须充分加以应用。
航、卫片解译应贯穿整个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始终。其解译工作进行的步骤大致为:首先在踏勘和设计编写前对遥感资料进行一次系统的全图幅范围的初步解译,根据遥感资料的影像特征,进行遥感影像单元和遥感形态单元(线形、环形)划分,并编制遥感图像解译草图;对照参考已有地质资料,拟定全区岩性和构造地质解译标志; 根据解译标志,对遥感资料进行地质解译并编绘遥感地质解译图,提供野外踏勘中参考应用,以便有针对性地布置地质观察路线,并对解译内容进行实地检查验证,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质量;同时修改补充原遥感地质解译图有关内容,使解译内容与客观情况更为吻合。此种修改补充后的遥感地质解译图,应作为设计书编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给野外工作阶段随地质路线调查进行全面检查验证。野外检查验证确证可靠的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均可作为实测地质体和界线处理,当影象与实际不符时,应以实际观察为准勾绘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但对不确切影象引起的原因,应予总结说明,不断提高解译效果。最后,根据野外全面地质检查验证成果,修改工作区岩性和构造地质遥感图像解译标志,根据新的解译标志,对遥感资料作详细地质解译,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遥感地质解译图的有关内容,制作工作区遥感地质图。
为了使遥感影象资料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要求由地质调查人员亲自解译。提供进行地质解译的遥感图像的比例尺,一般与野外工作手图比例尺相同为好(1:100000或1:50000)。遥感图像解译图、遥感地质解译图和遥感地质图其比例尺应与地质图比例尺相同。解译过程
中所使用的航、卫片资料和所形成的解译成果图件,均应编录建档,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11.4.2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
遥感图像的解译:主要是去伪存真、先整体后局部,通过对比、推理,解译不同比例尺的单张单波段或彩色合成卫片,然后再对比多时相、多波段、多片种及航、卫片镶嵌图,从中确定各类地质体、线、环形影像特征及其分布和变化等。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初译、详译、对比解译、综合解译四个步骤,解译结果填入解译卡片和解译图中。对比解译主要是在不同时相、不同比例尺、不同片种间进行;综合解译则是与已有地质资料对比,综合分析做出最后判断,并探索其成因与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等的内在联系等。
在区调项目设计阶段,野外工作阶段,综合研究及编写报告四个阶段中,根据各类遥感图像的质量、可靠性等不同程度地加以研究。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1.4.2.1项目设计阶段
⑴ 收集工作区以卫星遥感图像为主的多种遥感图像资料——多片种、多时相、多波段卫片,黑白及彩色航片和前人在本区内的遥感地质工作资料。
⑵ 制作卫星遥感区域镶嵌图、标准地理分幅1:250000遥感影像图和单景卫星遥感图像。区域镶嵌图主要供区域构造分析;遥感影像图可作为遥感地质解译工作底图,单景卫星遥感图像(单波段黑白或彩色合成片)用于地质解译。
(3)遥感图像资料比例尺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航片比例尺应大于填图比例尺,一般情况下以1:25000—1:50000为宜,最好选用近期拍摄的航片。卫星遥感区域镶嵌图和标准地理分幅遥感影像图其比例尺与地质图比例尺相同,其它卫星遥感图像比例尺应与野外工作手图比例尺相同,可选用不同时期、各个波段的1:100000或1:50000黑白单波段图像,彩色合成图像或其它增强处理的不同卫星图像及相应数据磁带、光盘,为能使野外调查第一线技术人员充分、高速、优质完成调查任务,最好配备微机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力求在计算机上进行图件解译。
(4) 各区调项目确定后必须在编写项目设计前对工作区遥感图像进行初步解译,经踏勘后建立初步解译标志,编制遥感地质解译图,并做为设计附图,其解译成果图的比例尺应与常规地质图的比例尺相同。
(5) 在初步解译的地质草图(设计图)上,合理选择剖面位置和部署野外验证观测路线。根据遥感图像的影像特征,结合地质解译资料,有目的地将观察点布置在可能是岩体、岩相变化、相变界线、接触带、矿化蚀变带、线形构造、环形构造处。并在以上重点区段,开展图像处理工作,增强、提取有关地质信息。
(6)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主要内容如下: 对不同岩类在区内时空分布信息的解译提取,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及覆盖程度情况,基岩裸露程度等特点,对各种正式、非正式填图单位的分布、岩性进行划分及确定,并详细分析影像构造特点,研究不同地质体的接触关系,圈定接触变质范围及界线。对线性影像有延伸、分叉、复合、穿插、交切等构造特点及与毗邻地区线性影像的相互关系等进行解译确认后,按其地质属性分类、命名及划分等级。对环形构造影像的解译应详细研究环形内外的色调差异、结构,相互关联的不同环形影像之间相互包容、叠加、切割等空间分布关系及与线形影像之间的交切、衍生等关系后按其地质成因加以分类、命名、划分等级。对火山地质的解译应利用火山特征影像追踪火山机构,研究火山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区域断裂之间的关系。对第四系地质、地貌的解译应根据影像特征划分出山区与平原的接触关系、界线,确定冲洪积扇的边界、河床主流的分布;分析古河道的变迁、河漫滩、阶地等的界线和分布特征等。对矿化蚀变带以及特殊岩类的解译应利用多波段数据处理,提取图斑信息。分析图斑显示的矿化蚀变带及特殊岩类的分布特征等。
11.4.2.2 野外工作阶段
对1:50000或1:100000卫星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要贯穿于整个路线填图的全过程,运
用遥感影像资料在野外进行地质验证和影像地质调绘是提高路线地质填图质量和填图速度的重要技术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⑴为建立填图单位在测制地质剖面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补充解译标志,不断完善解译标志,修改充实遥感地质解译图。
⑵野外路线填图前应从面到线,从线到点,运用卫片点—线—面—体的空间结构,对该路线的地质问题进行整体解译分析,清理出可能存在和需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做到目的明确,心中有数。
(3) 以航、卫片图像的地貌形态、地形图和地质信息为基础,参考工作手图,沿即将穿越的路线,解译编绘遥感地质剖面图,以便作路线填图勾绘信手路线剖面时使用,并在地质路线观测中相互印证。
(4) 在遥感地质剖面上,根据遥感地质解译图的信息资料和航、卫片的地质结构,简略勾绘出岩石地层单位、特殊岩石单元、影像标志层、典型构造形迹及影像异常点,建立遥感构造模型,借以提高路线填图的预测性和加快路线地质调查的速度。
11.4.2.3 综合研究及编写报告阶段
⑴ 利用已有地质、物地球化学、成果资料,结合野外资料,全面系统整理遥感图像解译资料,进行最终套合解译和综合研究—即详译、对比解译、综合解译阶段。
⑵ 提交最终成果验收时应提交遥感图像解译图、遥感地质解译图和遥感地质图;解译卡片及野外验证卡片;工作区典型航、卫片图集。
⑶ 遥感地质工作在1:250000区调报告中应单列一章或一节,叙述本次工作所采用的遥感地质技术方法、特点等,其主要内容为:工作中所利用的遥感图像资料种类、比例尺、质量、可解译程度等;简述工作方法、程序;详述各类地质体的解译标志,线、环形影像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等。
⑷ 资料验收时应对是否采用遥感图像解译资料做为检查区调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11.4.3 精度要求
11.4.3.1卫片解译精度
解译工作中严格执行总体设计要求,在1:100000或1:50000各类卫片中将较为清晰的地质现象首先在卫片上解译勾绘,其中大于1km以上的影像转绘在1:250000地形图上(特别是线性构造);对环形构造的解译一般在1:100000或1:50000卫片上只圈绘直径大于1km以上的环形影像,而有特殊意义的控矿、火山等线、环形构造虽规模小也可夸大表示并注明。
11.4.3.2 航片解译精度
为了分析研究卫星图像解译中较为重要或难以判断的影像及地质构造内容,需要在立体镜下对相应航片进行辅助性解译,了解构造格局的延伸,以便提供带有验证性的佐证资料。航片解译应重点关注诸如火山机构、断裂交汇、破碎蚀变带、矿点、矿化等地段,在1:25000或1:30000航片上, 只解译勾绘长度大于500 km和线形构造和直径大于1km的环形构造。个别意义重大的地质体(如矿化蚀变带、火山口、蛇绿岩片等),虽小但应夸大表示在最终成果图。
11.4.4 图像数据处理
11.4.4.1 根据区调工作重点,遥感图像处理一般由区域基础图像处理和重点区段图像处理两部分组成。
11.4.4.2 区域基础图像处理: 根据遥感图像在区调工作中的不同用途,区域基础图像处理又细分为卫星遥感区域镶嵌图、标准地理分幅遥感影像图和单景遥感图像处理。
通过对不同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彩色匹配、数字镶嵌工作区涉及的不同景的卫星遥感图像,形成比工作区大的卫星遥感镶嵌图像。在这种镶嵌图像上,不同景像接缝位置,看不出明显的接缝,要求做到无缝镶嵌。同时,整个工作区的遥感图像,彩色变
化特征比较自然,不会随不同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形成不均匀变化的图斑。图像镶嵌精度,应保证在一个原始图像象元之内。
经过镶嵌处理形成的遥感图像,没有进行地理投影变换,不具有地理坐标信息,不便于与工作区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不便于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经过几何校正处理的遥感图像,其地理坐标与地形图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制作超过工作区范围的卫星遥感区域镶嵌图和与工作区等大的标准地理分幅遥感影像图。前者主要用于区域构造分析,后者只要比例尺一致,其图面大小与地形图相等,地理位置与地形图完全对应,可以用作遥感地质解译的工作底图,供野外和室内直接使用。
图像几何校正是卫星区域镶嵌图和标准地理分幅遥感图像图制作的基础。几何校正的精度直接决定以上两种图像的精度。为保证卫星遥感区域镶嵌图和标准地理分幅影像图的精度,几何校正时应在1:100000地形图上选取地面控制点,每张1:100000地形图上应选取5到7个控制点,整个工作区内应选取45到62个地面控制点。控制点在地形图上的分布应比较均匀。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在工作区的周边地区选取一定数量的控制点。多项式拟合误差不大于90米。
在镶嵌图像处理过程中,不充许人为地改变部分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如为了追求无缝镶嵌和色彩变化的自然均匀,而人为改变部分光谱特征,可能会导致图像色彩变化的损失和局部区域光谱变化的失真。
单景原始遥感图像的独立成图,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地物的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单景原始遥感图像的处理,形成单波段黑白图像,或多波段彩色合成图像,以及其它功能处理图像,配合区域镶嵌图和标准地理分幅影像图,可以提高遥感地质解译精度。
11.4.4.3 重点区段图像处理:对工作区的重点区段选取合适的图像处理法,例如图像拉伸、空间滤波、图像比值、主成份分析、视反射率图像、彩色空间变换等,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有针对性的图像处理,增强突出以上重点地区的相关地质信息,便于遥感地质解译。完成地质路线踏勘后,选择工作区的重点区段,开展图像处理,其地质解译结果,经野外检查验证后,可以勾绘到标准地理分幅影像图上。
为了提高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效果,地质填图人员应学习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方法技术。要求地质填图人员能独立开展图像处理, 建立和不断完善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标志,使遥感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地质填图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减轻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工作量,提高地质填图效率和质量。
11.5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测试鉴定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环节,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基础地质资料的质量,工作效率直接影响野外基础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成果编制的进展,必须切实加强,不断提高测试鉴定的质量和效果,及时提交鉴定分析结果。 对前人在测区完成的的岩矿、古生物等鉴定测试成果,应认真复查、筛选出可利用部分;重测、补测或新测的剖面,都应系统采集样品进行测试; 除常规测试方法外,应针对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选择先进的测试手段与方法技术; 根据主干路线和实测剖面工作的实际地质情况,在进行岩矿测试分析、同位素测试中实施重点投入的原则,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下获取有效的地质成果数据和节约经费。
视野外地质调查的必要性可在野外现场进行部分古生物、岩矿、重砂等鉴定工作和简易化学报告分析工作。野外调查人员必须亲自进行岩石薄片鉴定、部分常见大化石鉴定和部分样品分析测试鉴定工作。
对难以分析鉴定的古生物门类(如孢粉、疑源类、放射虫、牙形石等微体化石)、同位素年龄测定、电子探针、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古地磁测定等样品应及时送交
有关国家级或省部级地学实验室进行测试鉴定。要求样品分析测试鉴定单位必须经过国家质量认证,仪器设备先进,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质量高,具有一定权威性。 分析鉴定样品须按规定进行内部及外部检查,并对质量进行评述。
各类样品采集与测试要求及样品采集与测试登记表详见附录H 。
12. 资料整理
12.1 野外调查阶段的资料整理
12.1.1 野外阶段资料整理的目的在于,把搜集到的零星分散的各种实际资料进行日常综合整理,不断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并从整理中及时总结经验,逐步认识区域地质规律,并及时发现问题,现场予以解决,使野外调查工作作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以便指导后续填图工作顺利地进行。
12.1.2 野外工作阶段对调查资料要求作到边调查、边整理和边综合研究。
12.1.3 野外阶段的资料整理工作可按具体工作性质和工作时间周期分为当日、数日观测资料的整理和一条路线或一项专门调查内容资料的整理两种情况进行。当日、数日资料的整理系指每天或数日所收集文字和图件资料的整理和实物资料的整理两个部分(文字和图件资料的整理包括观测点位的校对,检查记录是否系统连续,记录是否作到繁简适宜,系统全面,各种地质体、构造要素的产状及各种参数是否完全并且有代表性,各种必须的样品是否采集系统完全,并标注在文字记录相应的位置,编号有无错漏,各种素描、剖面图和照片是否都已在文字记录相应位置进行编号说明,如果时间允许应对记录本中所有获取的产状要素等参数及各类数字编号、素描图以及工作手图及时着墨。并及时作好当天地质路线小结,小结内容主要突出新进展或新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处理意见。若发现有重大遗留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复查,对遗留问题进行复查后,记录中应及时进行小结,阐明问题解决的程度和引起的原因,并应将复查结果加注到原路线记录中的相应位置。如果时间较紧或工作条件困难的地区,当日资料整理工作无法进行时,也可改为2-3天集中进行一次,但最多不超过5天。以上整理内容应反映在相应的野外记录本中。实物资料的整理,主要指各类实物标本和各类分析测试鉴定样品的分类包装,清点数量并与记录本上标号逐一进行核对,同时进行填表登记造册。
一条路线或一项专门调查内容资料的整理,也必须在野外及时进行。其内容除前日、数日整理的有关内容外,主要是对一条路线或一项专门调查内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一次比较系统全面的整理,并由作业组对工作质量作一次全面检查,在此基础上,对已作工作作一次比较系统全面的小结,小结内容应包括调查路线上调查内容的各个方面,并应突出对地质构造总体规律和所填图面结构是否合理的认识上,重点总结新发现、新进展的依据和存在的地质问题以及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案。
12.1.4 每个基站的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检查原始资料是否齐全,编录是否合乎要求,工作精度和质量能否达到标准,存在的基础地质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应加以总结交流,对资料不够齐全,依据尚不充足的地方立即采取措施,及时进行弥补,不能把已发现的问题带到下一个工作基站。
12.2 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
12.2.1 阶段性和年度性室内野外资料的整理是野外资料逐步达到系统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对已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中间环节。此阶段性的整理,项目组应组织作业组应根据质量手册的规定进行质量检查。每次质检均应形成相关质量记录。阶段性和年度性整理
内容应包括:
12.2.2 进一步完善野外实际资料和实物资料核实吻合工作,一般要求作到野外记录、野外工作手图、野外总图、路线信手剖面图、素描图、照片、录像资料、实物标本、各类样品等野外实际资料应相互吻合,与此同时, 记录者还应及时做好记录本的编录工作。
12.2.3 将各作业组在野外分片填制的野外地质图汇总到一起由项目负责人主持进行系统连图和接图,以使区域地质图分阶段逐渐形成。同时各作业组对野外工作手图上的内容经核实无误后,由各组调查人员逐一据实转投到实际材料图上。实际材料图上表示的内容,应作到基本与野外工作手图和野外总图上的内容吻合。实际材料图上还需及时转绘室内各类样品测试分析成果,不能因图面负担过重为由,删减舍去某些内容。实际材料图上有关地质调查内容表示完成后,还应以不同线划符号勾画出地质路线。新测图只需区别踏勘路线、新测路线和检查路线三种情况即可,而修测图幅除上述三种情况外,尚需对己利用过的前人工作路线和地质点用专设路线符号进行标绘。
12.2.4 及时清理各类实物标本和样品,对各种标本、样品按照野外记录填表造册登记,经核实无误和认真筛选后,应根据不同分析测试和鉴定目的需要分门别类填制有关项目的送样单(一式三至四份),及时送样测试。将已经收到的分析测试鉴定成果,逐一加注到野外记录本相应位置处。并将已确定的填图单位代号进行着墨确认。收到分析测试鉴定成果后,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系统检查有关成果的质量,并核对其是否与野外实际相符。若发现有质量不合要求或与野外实际不符的成果,应责成有关人员与成果提交单位联系妥善加以解决,必要时可另送其他单位检验仲裁。
12.2.5 及时完成实测和修测剖面的整理和剖面图的编制工作。
12.2.6 阶段性和年度性整理工作完成后,应立即组织编制完成相应的阶段性的1∶25万区域地质图,同时编写阶段性总结(半年报或年报),按期提交上级主管部门掌握了解情况,以便及时指导工作。该类总结的编写内容除包含阶段性完成的填图实物工作量和经费使用情况外,尚需突出总结新发现,新进展和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对重要发现和进展,均应在总结中突出反映;如获重大突破性进展,应立即上报中国地调局,以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关注,给予及时指导,并视需要和可能给予一定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
12.3 野外资料验收前的综合整理
12.3.1 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全面检查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的完备程度,基础地质调查和专项研究的初步成果质量,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提供图幅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各类报表和原始资料目录,编制各种图件、表格和图幅工作总结,报请有关方面进行野外验收。
12.3.2 野外验收必须在下列工作完成后方能进行:
(1) 测区面上的地质填图、剖面测制工作已全部完成,重点研究工作也已全部完成; (2) 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 (3) 编制了野外地质图和实际材料图;
(4) 编写了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及工作小结。
12.4 最终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
12.4.1 野外验收通过后,按验收意见完成野外补充工作后,方可转入最终室内整理与综合研究阶段。为了保证室内整理与综合研究工作质量,除加强领导、周密计划与合理分工外,必需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一般以3-4个月为宜。
12.4.2 室内整理和综合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
12.4.2.1全面整理各种岩石、矿石、矿物、化石、岩相、构造及其它标本,陈列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标本,供编图和编写报告和说明书时参阅、对比;
12.4.2.2 技术人员应对重要的实物标本和光、薄片、微体化石等进行镜下观察或检查鉴定,加深认识;
12.4.2.3 整理分析各种岩石样品的分析测试鉴定报告,分别编制成册,对测试数据按编写报告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和计算,结合标本和其它原始编录材料,综合分析研究,绘制综合性图件和成果图,以及报告所需的插图、插表;
12.4.2.4根据综合研究及分析鉴定结果,补充和批注(但不得涂改和删去)野外记录和其它原始资料,对相应的图件亦应予以订正或修改;
12.4.2.5 根据古生物鉴定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结合野外资料确定地层及岩浆岩的时代、顺序,并进行对比和详细划分,编制图表,选择有意义的典型素材,作为编制报告的基础资料;
12.4.2.6 对各种构造现象应结合大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理清构造变形序列及各序列的变形样式、变形机制及大地构造背景,建立完整的区域构造格架概念; 12.4.2.7 根据区域地层、岩浆岩、构造的基本规律及其与矿产的关系,分析判断各种矿产和各种异常的远景及意义;
12.4.2.8 填制建立地层序列及相互间接触关系、地层特征、岩体特征及地质构造形迹基本特征等资料卡片或资料索引表。有关卡片表格形式可参考DZ/T 0001-91。特殊类型的资料卡片或资料索引表可自行设计;
12.4.2.9 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拟定调查报告编写提纲,经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同意后,着手编制图件和报告。
13. 野外验收
13.1 野外验收是检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阶段,是保证室内整理工作顺利进行及图
幅最终报告验收的基础,必须认真对待。项目组提交野外验收的资料为: (1)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
(2)全部野外图件(野外工作手图、野外工作总图、实际材料图、实测和修测剖面图以及物化探、重砂成果图、遥感图像解译地质图等); (3)野外记录本和相册、表格、卡片;
(4)野外各种资料编录(包括各种样品登记本、标本、化石登记本、矿点检查资料以及化验、分析测试鉴定、各种水文工程地质等资料);
(5)修测图幅还应提供有关应用前人资料的各种卡片、资料索引和有关图件,与野外资料一起进行验收;
(6)化石鉴定、岩矿鉴定、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 (7)典型矿物、岩石、矿石、化石、构造等标本实物; (8)经过野外检查验证的卫片和航片遥感解译资料;
(9)项目申请论证报告、设计书及审批意见、半年和年度简报、阶段性总结,质量记录资料;
(10)地质图及相关系列图件图、编稿草图及相应的文字报告。
13.2 野外验收应成立验收委员会,由上级主管部门审定人员组成。
13.3 野外验收必须在野外调查区现场进行。野外验收以任务书、设计书和设计审批书为
主要依据,主要检查验收内容是:野外工作完成情况、各类地质体、地质界线、地质现象的控制程度、采用的技术方法的合理性、野外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一致性及质量检查情况、
野外地质图存在的问题及要补做的工作等。
13.4 野外验收要对野外第一性资料的质量作出正确的评价,必须对地质点、地质路线、
剖面资料进行评级。甲、乙类地质点、剖面不到总数50%的野外验收评分不能评为优秀级。
13.5 野外验收中的野外实地检查,一般要在野外资料检查之后进行,主要检查以下方面:
(1) 经资料检查认为有疑问之处;
(2) 重要的地质现象;
(3) 需要进行野外“会诊”之处。
野外实地检查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4天。
13.6 经资料检查和野外实地检查后,由验收委员会形成野外验收决议书,对测区的任务
完成情况、工作方法、控制程度、原始资料质量、取得成果、存在问题等作出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出需补充调查的工作内容及意见,形成验收决议书,并由验收委员会成员签署验收决议书,填写评分卡, 报主管部门备案。进行评分审查所依据的质量标准和精度要求,除参照有关技术要求和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外,应着重考虑任务书、设计书及审批意见进行评价。对验收中所提出的野外补课工作,应责成图幅承担单位组织能够胜任解决问题的技术人员认真做好野外补课工作。复查补课情况应报请主管单位进行核准;主管部门要认真检查执行情况。若属客观条件困难,野外复查补课难以达到目的的重大遗留问题,亦可根据实际情况,由野外验收组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14. 图件编制
14.1 地质图的编制
14.1.1 地质图编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4.1.1.1 最终地质图件的编制,必须在野外工作全部结束并经过野外验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所编制地质图所用资料必须与各项原始资料和基础图件吻合一致。
14.1.1.2 地质图的编制必须严格遵循比例尺由大到小的原则,编制地质图最基础的原始资料,应该是已经编好并经整饰完善的野外地质图和实际材料图,不允许用野外个人手图直接进行编图; 本阶段的编图和建库所依据的编稿原图为:1:100000或1:50000实际材料图。1:100000实际材料图采用直接入机编绘;1:50000实际材料图在保证精度的基础上,缩编到1:250000地形图上,然后入机编绘。
14.1.1.3 地理底图直接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所建1:250000地理底图空间数据库数据,并视工作区情况,补充公路、铁路等现势性资料; 地理底图的综合取舍参照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996)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2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和DZ/T0191-1997中的有关规定。
14.1.1.4 地质图件的微机辅助编制过程及技术要点,严格遵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指南》有关要求执行。
14.1.1.5 地质图的编制必须按照GB958-89和DZ/T0179-1997中规定的图式图例、符号等进行表示;在GB958-89和DZ/T0179-1997中未涉及到的部分可参考附录G,或自行设计有关花纹符号;
14.1.1.6 地质图编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周围邻幅的接图问题; 14.1.1.7 地质图虽然是专业性很强的基础技术图件,但应充分注意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表示方法应尽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以尽可能扩大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14.1.2 地质图图面表示的基本内容
14.1.2.1 在1∶250000地质图上,应表示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及其性质、地层的整
合、不整合、侵入接触关系、侵入岩相带、变质带界线、蚀变带、断层、韧性剪切带(标出位移和倾斜方向)以及混杂堆积,特征清楚的深海沉积,具有指相意义特殊沉积,特殊意义的岩石、火山机构等。准确标绘有代表性的地质体产状、面理、线理产状、重要的钻孔位置、图切剖面线、主要的化石产地以及同位素年龄样采集地点和年龄值等地质要素,正确反映区域地质现象的基本特征;
14.1.2.2 用地质代号、花纹和颜色表示地质体物质组成、岩相和时代,颜色按统一色标着色,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的岩体、单元、超单元、混杂岩岩块(片)、按地层处理的喷出岩、变质岩、岩石地层单位均可以岩性岩相花纹和时代单位代号复合表示;蚀变带的岩性以花纹表示,脉岩可按时代着色,加岩性代号,也可以按岩性着色,图面负担过重时,侵入岩的不同岩性可用文字符号表示,第四纪喷出岩可按(岩性的)颜色和花纹表示,具有特殊意义的岩石地层、构造地层(岩石)也可在表示地层时代的同时,叠加花纹符号表示其形成环境或岩性岩相特征;大面积出露的变质岩区,亦可用花纹直观表示其构造变形特征(主要是面理置换特征)和变质程度等内容;
14.1.2.3 地质体的宽度表示在图上最小为1毫米,小于这个限度的可以合并,但性质不相同的岩体则不得合并,脉岩不能过于简化;含矿层、标志层、有意义的岩层、岩体和具有特殊指示意义的地质体(如榴辉岩或深源包体等)即使很小也应夸大表示;第四纪沉积物的一般类型,当其宽度小于500米或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下的不表示,如为含矿的或特殊成因的第四系地质体可夸大表示,零星的第四纪沉积物可以合并或删去;
14.1.2.4 图面表示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区域地质调查中无论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研究程度上的差异,编图中应如实加以反映,不能人为掩盖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因客观条件限制,人迹罕至地区,允许利用遥感影象资料,如属此种情况,则须注明,以使资料应用者了解实际情况;
14.1.2.5 图框外除表示图例和图切剖面外,各图幅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各图幅专题调查重点和特色表示有关内容。沉积岩区,应着重反映区域沉积岩性岩相变化特点,盆地演化等内容,可用地层柱状图表示区域岩石地层单位和层序地层特征,并可同时表示多重地层划分有关内容,也可辅以地层格架,盆地演化模式图,岩相古地理图作为边图,突出表现区域地层特点。侵入岩发育区,可将研究较详细的侵入岩填图单元划分、就位机制、侵入岩形成构造环境等作为其表示的主要内容;火山岩发育区,可用柱状图表现火山作用特点,同时辅以一定的火山机构立体图等互为映衬,相互补充;变质岩发育区,可突出表示构造-地(岩)层柱状图或构造变质变形序列表,变质相图,变质变形特征图,重要叠加改造关系,构造剖面图、构造解析图等内容;造山带区,在图框外可着重表示造山带演化模式、蛇绿混杂岩填图单位划分表、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等。此外,能反映区域地质特点的航、卫片影象资料、照片或素描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成果均应表示,如可附测区小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布格重力、磁化强度、伽马射线光谱测定等数据影像图。总之应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表现特色,各图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展示图幅区域地质特点。提倡多用生动形象的图、表,不要用冗长的文字叙述作为有关图面内容的说明; 14.1.2.6 附在1∶250000地质图图框下方的图切剖面,要求能充分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剖面位置一般应选在反映区域地质构造最为系统完整,地质现象最为丰富的部位进行切割。当一条剖面难以完全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时,可以另切辅助剖面,补充反映有关内容。图切剖面的水平比例尺应与地质图相同,二者的地形要素和地质要素必须吻合。当地层水平或接近水平时,剖面的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其所放大的尺度不作统一规定,应以能恰当表示所切地质体特征为宜;
14.1.2.7 地质图的图式图例,应包括图面表示的所有地质代号、符号、花纹、颜色以及各种结构构造和产状要素等。有关编图原则和方法的具体操作,还可参考1∶50000“三
大岩类填图方法指南”,但对花岗岩类填图单元(如单元、超单元)的表示,建议以时代加岩性和典型产地的办法,应突出岩性和时代。有关沉积岩岩石地层单位代号使用,建议尽可能表示到世,如晚二叠世长兴组(P3c)等。地质图年代地层单位代号使用参照附录F 。
14.2 其它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14.2.1 与区域地质调查同时进行的其它专项调查,其调查范围与区域地质调查相同或调查范围较大的,均应视需要和可能编制相应的专门图件(如矿产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环境地质图、旅游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农业地质图等)。
14.2.2 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必须以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形成的1∶250000地质图为底图进行编制。
14.2.3 凡涉及专业性强的专项调查图件(如矿产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的编制,可按有关规范、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本技术要求(暂行)不另拟定,以免与有关规范和要求重复。
15. 报告编写
15.1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是填图成果系统全面的总结,是国土资源综合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使区域地质调查所取得的丰富资料和所达到的水平与研究程度得到全面反映,必须认真编写。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应以现代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图幅的具体任务要求和图幅丰富翔实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实事求是地总结客观地质规律。报告编写必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求全面、重点突出,既不繁琐,又要避免简单化,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图幅地质研究水平,又要敢于从地球科学国际先进领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层次规律问题。因此,它既是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同时又是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15.2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前,必须组织全体调查人员对图幅内主要地质构造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统一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编制出详细编写提纲,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然后按照详细提纲所列内容,按项目技术人员各自业务特长分工负责进行编写。各图幅承担单位应加强对报告编写的指导。
15.3 1∶250000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按单幅编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部分)可按附录C中的提纲编写。报告编写要有综合性、逻辑性和艺术性,应作到内容真实、文字通顺、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插图美观、图例齐全、各章节观点统一。
15.4 地质报告内容除反映地质部分以外,还应专门编写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有关章节。
16 成果验收
16.1 最终成果验收一般在野外验收后6个月内进行,验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或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有关单位组织进行,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聘请评审员组成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在最终成果验收前项目主管单位应进行初审,并评定分数。地质图、地质报告及其相关成果(专题研究报告、专项调查图件等)至少在验收前10天送达评审员。
16.2 最终成果验收的要点是:
(1) 野外验收后补充调查工作的完成情况;
(2) 地质图中各项综合资料与原始资料(实际材料图)的吻合程度; (3) 测区的地质新成果、地质报告的水平; (4) 地质编稿原图内容、精度及编绘质量;
(5) 项目经费竣工决算;
16.3 最终成果验收时项目组必须提供下列资料: (1) 实际材料图(1:100000或1:50000); (2) 编稿原图(1:100000或1:250000); (3) 地质图(1:250000); (4)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5) 专题研究报告和相应的系列专题研究图件。 (6) 项目经费竣工决算报告;
16.4 最终成果验收由验收委员会在听取成果汇报、查阅有关资料、与项目人员交换意见并经过讨论后形成验收决议书,并评定分数。验收决议书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后则为对测区最终成果验收的最终评价。
17 成果登记与出版
17.1 最终成果验收通过后,地质图、地质报告必须按最终成果验收委员会提出的意见进行全面检查和修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认定后方可进行成果的登记和发布工作。
17.2 地质调查成果的申报、认定、登记与出版工作按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地调【2001】64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公开出版和发表地质调查成果有关规定》的通知”执行。
17.3 地质图和地质报告一般在最终成果验收通过后六个月内送出版社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专报》形式公开出版, 公开出版的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详见附录D。
18 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18.1 最终成果除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交公开出版发行的印刷地质图件及地质调查报告外,还应提交ARC/INFO和MAPGIS图层格式数据光盘及图件与图层描述数据、报告文字数据各一套, 具体做法详见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发布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18.2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最终成果验收通过后, 项目组应对形成的全部原始资料进行归档,资料归档一般在最终成果验收通过后六个月内完成。
18.3 资料归档的有关具体要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档案立卷归档办法》执行。
正在阅读: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06-25
2018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模拟题分类汇总之化学实07-02
2011下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参考题目06-29
相信爱心的力量作文600字07-15
弱电安防工程完整版竣工报验资料04-0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01-13
磺酸功能化咪唑类离子液体催化丁二酸与丁二醇预聚酯化的过程研究05-21
样本--sql学生成绩管理系09-06
2016年上半年内蒙古临床助理医师《内科学》考试题04-01
复习资料宋元09-1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地质
- 区域
- 1250000
- 调查
- 牵引供电系统10kv贯通线施工设计
- 河北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冀教版)教案 - 图文
- 如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
- 年产100吨肉桂酸 生产实习报告 作业
- ACL配置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 甲级单位编制球墨铸铁高强灰铸钛件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可研+贷
- 北航2011年博士招生简章
- 2014届高三数学辅导精讲精练24
- 库存管理操作手册
- 高二数学暑假作业
- 毕业论文石
- 福建师范大学关于2016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的公示
- 电路习题册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数学(天津卷)解析版(2
- 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九号
- 浅谈园林树木的修剪
- 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实施细则(样本)
- ZLA-50高效双级真空滤油机说明书(山东莱芜)要点
- 中国及世界旅游景点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