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01 12: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守住心灵的那方净土

---论庄子视野中的理想人格

摘 要: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物质

和人身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依据自然的内在法则傲立于天地之间,从宇宙大道的立场观照死,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审美理想人格。庄子审美理想人格不是现实人格的简单复制或摹仿,它导源于、却又超越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格,这本身彰显了庄子某种积极“入世”的对于社会民生困境与出路的深层关切。

关键词:庄子; “以鸟养养鸟”立场; 天人合一; 理想人格

正文

庄子对人应该怎样地活着问题曾作了极其深刻的思考。庄子认为,许多人为过于膨胀的欲望所迷惑,狂热地追逐名利,一生为“外物”所役所累,因而成了名和利的奴隶。在庄子看来,为名利所役所累,得到的十分微小,损失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人性人格的伤害或扭曲。

在庄子心目中,真正完善的人、理想的人、大写的人,就是要守住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彻底抛弃世俗名利意识、不为“外物所累”、甚至是“善吾生,善吾死”,而崇尚一种平易恬淡、与“道”相通相融的逍遥游生活的人。根本上说来,庄子所极力推崇的“圣人”、“至人”、“神人”——“真人”,其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模式和内心道德格调,实际上,就是庄子崇尚的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也是有价值的理想人生的基本特征。庄子这种高尚的外在行为和平易恬淡的内心道德格调相

统一的表里如一的理想人格模式,虽然其中存在一些浪漫主义的艺术性想象成份,但是其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对于当今现实世界中充斥着的身心不一、言行不一、知行分裂的社会乱象,无疑具有某种纠偏或矫枉过正的积极作用。

一、 庄子坚持“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与人为善、 尊重他人继而肯定自我

理想人格只能形成于、实践于、确证于“我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处理“他人”问题。庄子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解决“他人”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立场。庄子以其特有的隐喻方式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这两种人格立场:“以己养养鸟”人格立场与“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庄子选择了第二种人格立场。庄子写道,“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盛宴)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平陆而已矣。”(《达生》)。

“以己养养鸟”,即根据人类自己的本性,以奉养人类自己的方式养育鸟儿,全然不考虑鸟儿的习性、“人格”需求,完全以养鸟者的价值取向养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完全是一种以“己”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不尊重对方或“他者”的“天赋人格”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以我为尊”的态度或立场。这种“以己养养鸟”人格立场,实际上是对于他者人格的蔑视,是试图转变与规划、同化对方而实际上有可能对于他者实施了“无形的暴力”,这样的结果,往往易于导致“人格”间、直至人际间的冲突。

“以鸟养养鸟”,即根据鸟儿自己的本性奉养鸟儿,这显然是放弃了以“己”为中心的“自是而相非”的价值独断论,因而可以定义为采取了“他人为尊”的他者性立场。“他人为尊”的立场,实际上就是尊重他人人格的那种不能被规划、不能被封闭起来的完满性或无限性。而尊重他人同时等于让自己得到尊重,因为对于别的主体,自己也是个必须被尊重的他人。由此可以看出,“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是真正与人为善(推而广之是与自然万物为善)、设身处地为“他者”着想的立场,这种立场本身的“善性”与格调对于当代陷入人际困境的人们难道没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吗?

显然,在庄子看来,只有从“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即他人观点出发,才能真

正尊重对方的人格,而“我的”人格对于别人也是“他人”的人格,所以,只有尊重他人继而才可能揭明人们之间人格的平等、才不会把自我和他人对立起来,从而才可能有效策划、肯定、践行自我人格,才可能彰显自我和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同样的完满性、独立性、至上性。

二、 挣脱名利和心理上的束缚,崇尚独立和自主人格

庄子生于一个危机四伏的乱世。面对此种现实,很多人因看不到自己的地位、价值和生活希望而陷入无尽的痛苦甚至绝望之中;有些人为了追求地位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将自己凌驾于社会、他人之上,与社会、他人对立,从而给社会和他人又造成了更多的灾难和痛苦。在这种动荡混乱的社会,价值错位、社会失序、行为失范,人们处于苦闷与彷徨之中,似乎不知道应该以何种方式生存于世了!

庄子自有自己的独立的人生主张,他试图警醒自己、同时也间接地提醒人们:生当乱世,人欲横流,真正的人、理想的人、有价值的人,一定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尊严,而惟有崇尚“平易恬淡”的质朴生活才可能维护人的尊严、保守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独立人格。

庄子一生追求逍遥游(自由)。庄子认为,要实现人的自由必须“无待”即“无所待”(《逍遥游》),也就是对于物质、地位等身外之物不过于追逐,否则就必定会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陷入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物质依附、人身依附和心灵依附关系网络之中,而毫无自身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可言。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皆世人所梦寐以求,然而,庄子很清楚,如果被俗世所谓功名利禄所束缚,那么,它的代价是充当工具、作为祭品,失去自由,人格受污,尊严扫地,也毫无快乐幸福可言,像“郊祭”、“衣以文绣”的黄牛那样任人摆布。人如果到了这个境地,即便是想做一只孤独的小猪,也没有可能,更不用说要孕育成所谓理想的独立人格了。

与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取向刚好相反,庄子崇尚一种“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不受制于人、没有人身和物质依附关系的自由的简单性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是其对一般人心向往之的荣华富贵生活的否定:“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而心意自得。”(《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自在地周游名山大川,欣赏宇宙自然之美,全无人际争斗、鱼死网破的烦忧,心情是多么的舒畅、怡然自得啊!

深一层言之,庄子如此平易恬淡、“无功”、“无名”的简朴生活,所耗费的社会物质与文化资源是最低限度的,所以,不容易导致人际的冲突、也不会有尔虞我诈与勾心斗角的烦恼,更不会残生伤性、扭曲人格,但是,却有傲然屹立于宇宙之中、“逍遥于天地之间”的人格、人性的操之在我的觉悟和自信,一种豪迈、神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超拔、高远、博大的独立的人格境界,呼之欲出。

三、 参透生死,从宇宙大道的立场观照死,从而达至“无功”、“无名”、“无己”的不朽人格境界

淡薄名利,“平易恬淡”,宁静致远而至于“无功”、“无名”的人格境界,对于普通人而言,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了。但是,睿智、深邃的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参透生死,整天担心、焦虑、恐惧死亡,在思想和行动上还是不会有什么从心所欲的洒脱,而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从而也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理想人格境界了。

庄子认为,死生,不过是宇宙“大道”流行的基本环节,死生相生相续相依,犹如气之聚散、万物之消长、四时之流转、阴阳之合和,自然而然,不值得一惊一乍、大惊小怪。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死生无有穷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重生意味着死亡,死亡意味着再生;“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养生主》)。君不见烛薪有燃烧穷尽的时候,但是,火种却能传递万世,无始无终,不会完结。生与死,不过是人的存在的两种形式而已,人的躯壳就像烛薪有消失、烬尽的时刻,这不可避免,但是,人的生命本真与天地同长终———这就是庄子对于宇宙“大道”流行的参透。

在庄子看来,正像劳累的一天能带给人愉快的睡眠一样,充实的生命带来愉快的死亡——这无异于把死亡当作是大自然赐予人的恩惠了。他继续认为,死,不过是像回家去休息,不过是回到人的本真,因而,死也就不过是像回到没有形体的精神的老家,过没有任何俗世烦恼、没有身体累赘的自由的精神生活。在庄子看来,人是应时而生,死是顺理返真;对待生死持“安时而处顺”的态度,这在心理上、思想上就解开了解不开的疙瘩,也就是说解除了“倒悬”。庄子把人们颠倒了

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了,这又是何等大彻大悟啊!如此坦然、超然地面对死亡,把自我的生命视为宇宙“大道”流行的一个环节,从宇宙“大道”的立场来观照“死”,庄子认为,人的“死”实即意味着新生。剔除工具理性的人为建构,对自我的灵魂和行为进行脱胎换骨的反思和清算,抛弃世俗的贪婪之心、摆脱一切束缚、“复归于婴儿”而保守一颗赤子般的纯洁、超拔的质朴心灵。而惟有能够保守一颗赤子般的纯洁、超拔的心灵的人才能回到“无何有”的自由自在的精神之乡,——回归宇宙之真际。

庄子所崇尚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功”、“无名”、“无己”的“自同于大全”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的人格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在这种“天人合一”审美人格境界,人能洞察宇宙万物的玄机奥秘,能够与宇宙大化产生情感精神上的交流与依恋,能够聆听自然的言语——“天籁”(《齐物论》)、与自然万物进行心灵情感的交流,人心与“道心”相通相融,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能够“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最终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就是庄子孜孜以求的审美的理想人格不朽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指出了现实的流弊和无情,也想象、构思并践行了他的理想人格模式,可谓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庄子洞悉“以己养养鸟”人格立场内涵着某种程度的危险,倡导、坚持“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构创出“无功”、“无名”、“无己”的理想人格模式,这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精神实质在于警策自己、同时也间接地提醒、劝导人们做一个真真正正完完整整的人守住自己的本真、守住自己心灵中的那方净土。

[参考文献]

[1]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诸子百家卷.《庄子》 2006年1月

[2] 试论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义.朱人求. 中华文化论坛 , 1997年2月 [3]《论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 》 李明珠 2002年3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fd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