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1-24 00: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葛天氏之乐:①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②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③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 3.弹歌:①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古歌谣。见于文献《吴越春秋》 ②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③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因而它产生时代的古老性是较为可信的。

4.《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6.河姆渡骨哨:①原始社会吹奏乐器,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遗址。 ②用鸟禽中段的肢骨制成。体开2—3孔,至今仍能吹出各种音调,形成简单的旋律。 ③音调与鸟鸣极为相似,当为一种助猎工具。

《大夏》:夏代乐舞,禹叫人写九个乐章,来宣扬他的功绩,是一部多段体的乐舞,是一种盛大的群舞场面,音乐规模也相当可观,富于浓郁的劳动气息。但它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夏禹的治水功绩,在这里,音乐开始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的工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这样的现象在夏代以前的乐舞中世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作用。 《大濩》:①商代著名乐舞,六代之乐之一。

②它是一部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目的同样在于歌颂统治者的功绩。 ③是商代关于商族起源的史诗性乐舞。

4.编磬:几枚音高不同的磬编成一组者称为编磬。是表示歌舞相应、击磬为节的宫廷乐舞所使用的器物。 .大乐司:①周代的喜乐机构,和机构中最高官职称谓。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

②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教国子“乐语”“乐德”“乐舞”,对教学深程的进度有严格的安排和规定。 ③被后世誉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学校” 2.八音分类法:①金类:钟,笙钟,颂钟 ②石类:离磬,玉磬

③土类:埙,缶

④革类:土鼓,足鼓,县鼓 ⑤丝类:琴,颂琴,瑟,筝,筑

3.隔八相生法: 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的基础上再往下升至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

4.八佾:“佾”即乐舞行列。古代对“佾”有两种解释,一是“八人为行列”,则分别为64人,48人,32人和16人。一是解释为自乘,即分别为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四四一十六人,二二得四人。 5.乐悬:在乐队的排列和乐器使用的多寡方面记载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县”即“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侯则享用三面悬挂之规格,卿和大夫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

1.百戏:“百戏”是我国古代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百戏”一词,在汉代已出现。它包括角抵戏、杂技、魔术、歌舞等形式

2.李延年:汉代乐府协律都尉,民间音乐家,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

3.京房六十律:京房,西汉的一位乐律学家,创立了京氏易学,创作出了六十律。六十律,继十二律后,继续往下相生的直至六十律主要用于试图解决十二律公音律均等问题。

1.吴歌:吴歌”是江苏一带的民歌,代表作有《子夜歌》等,风格抒情、细腻,以表现男女间爱情为主。 2.西曲:“西曲”则是湖北一带的民歌,所谓“出于荆、郢、樊、邓之间”。曲调较多,有三十多种,名篇有《乌夜啼》、《莫愁乐》等,内容多为抒发游子思归的别离之情,乃是长江流域商业繁盛的产物。 5.荀勖笛律:西晋时期文人、率学家,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支笛,荀勖笛律有价值的是在于它注意到制作管乐器中的管口矫正问题。

1.鼓吹署:专门管理依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薄和军乐的官署。

2.教坊: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专门在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才。

3.梨园: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为主,其中的乐工多于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6.曲子:曲子是一种被选择加工推荐的民歌,它出于民歌,但同时已脱离最初的民歌形式,其歌词多为长短句相间,节奏活泼多样,比较接近口语,多数是先有曲调然后创作歌词。曲调的结构有:单个的支曲,也有同一曲调配多节歌词的形式,它是一种既可用于说唱,又可用于歌舞,还可单独清唱的音乐形式。曲子的发展进一步呈现两种趋势:其一受定型化格式的约束,发展成为宋代的词调音乐;其二未受定型化发展的约束,展成为戏曲中的曲牌音乐。

7.法曲:“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得名,这是指其名称由来而言。“法曲的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幽雅一些”,则是指其风格接近于汉族民间音乐。

8.变文:唐代的“变文”是我国说唱音乐中的一枝奇葩,它是随着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的一种说唱形式。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使更多的百姓接受,常常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称作“俗讲”或“将经文”,“俗讲”或“讲经文”的底本称为变文。变文的内容则还包括世俗性的题材,有历史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

11.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 13.《教坊记》:是一部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由唐代崔令钦以散记的形式撰写。

1.瓦舍: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子,是宋代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设有表演杂剧、说唱、杂技的勾栏

2.鼓子词;宋代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来伴奏而得名。北宋赵德磷《王徽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共十章。每段现有说白,后唱《蝶恋花》曲牌。

4.陶真: 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源于北宋,盛于金元。音乐特点: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为七字句。主要表演者:路岐人。伴奏乐器:琵琶

5.南戏:也称“戏文”。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因最初形成于温州(今属浙江),故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杂剧等影响。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音乐上以南曲为主。剧本今知约二百种,全本留传的仅《张协状元》、《小孙屠》、《荆钗记》、《琵琶记》等十多种,另有数十种存有残曲。

6.散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散曲是当时的艺术歌曲。散曲没有具体的人物角色和念白表演,而是一种利用音乐曲牌来抒情、写景、叙事的一种清唱形式。

散曲也是按照曲调填词的,但它与词调音乐相比却有着新的音乐风格和语言特色。

7.十八律:十八律是蔡元定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作为正律,再继续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

9.《乐书》: 《乐书》,又称《陈旸乐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百科全书。

3.《神奇秘谱》:《神奇秘谱》是朱权编写而成。1425年出版,成为我国最早刊印的琴曲集。共分上、中、下三卷。曲谱多保留早期传谱的面貌。它是研究古琴音乐的重要谱集。 1.原始乐舞的综合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观念是怎样的? 答:形式:①歌舞乐三位一体。

②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2.贾湖骨笛的出土及其意义

答:①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属新石器早期的吹奏乐器。

②经碳14测定距今八千年以上,最早的一支达到了九千年,是由飞禽的肢骨制作而成。 ③经过检验,能吹奏旋律为乐器。

④它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音乐文明的历史 5.何谓“三分损益法”?我国传统的十二律声名为何?

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十二律是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在魏晋南北朝将近四百年的分裂时期中,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大大加速了又一次民族融合的进程。在中原的土地上,政权的更迭和民族的杂处必然导致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特别是北魏、北周、北齐和西域壤地相接的情况下,西域的歌舞几乎畅通无阻地涌入中原,形成了西域音乐在中原广为流行的壮观局面。

1.明清小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各族劳动人民在社会斗争和劳动生活中创造出的。小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发展,用乐器伴奏,加入过门,是相对于戏曲而言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其艺术形式归纳为六种类型。P503小曲的乐器伴奏南方多以琵琶,月琴为主 北方多以三弦,四胡为主。 2.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开创了南曲为主体的戏曲时代,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戈阳腔,成为四大声腔。各种民间地方戏曲蓬勃兴起,明代中期直至 清代初期,昆曲一枝独秀,清初直至中期,乱弹时期取代了昆曲。这一时期的戏曲发展大致经历了由乱弹诸强出现直至与雅部昆曲激烈争胜并取得绝对优势,最后形成我那个各大声腔系统和各种大型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京剧则成了国粹。 3.朱载堉的音乐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朱载育是朱元璋的九世孙,他的《乐律全书》是一部综合性巨著,涉及律学、乐学、舞学、历学、算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由十四种著作汇集而成。李纯一推测朱载育当在万历九年(1581)以前即完成了新法密率的理论和计算。新法密率的提出,彻底解决了我国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钟还原的难题。形成了十二平均律理论。影响:朱载育提出的“新法密率”理论,不仅在

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同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反映了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领域中所据有的领先地位。

4.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欧洲作曲家广泛运用中国音乐素材或题材创作富有东方情调的音乐作品。中西方在音乐作品上相互沟通交流。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等等这些事情,都让不同国家相互交融。中国也吸收到别的国家的文化,音乐精髓。

3.简述远古时期出土乐器的种类及多样化发展情况

按照演奏方式分类,远古时期出土的乐器可分为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两大类。吹管乐器吹奏旋律,敲击乐器打出节奏,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原始社会音乐(乐舞)的组成部分,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创造的最古老的器乐形态。

1.夏商时期乐舞作品文化性质的变化

夏代时期乐舞作品开始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的工具,反映了私有制度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这样的现象在夏代以前的乐舞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P37-42)而商代的乐舞主要由“巫乐”和“淫乐”组成。前者属于民间范畴,后者属于宫廷音乐体系。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商代音乐文化的面貌。“巫乐”是指在祭祀中,娱神的歌舞,而“淫乐”是一种供奴隶主贵族尽情享乐的没落阶级的音乐。

2.多声乐器的频频出土,昭示音乐文化怎样的进步?

多声乐器的出土证实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相应提高,在音乐上也出现了大大超越原始社会时期的质量和规模。它超出了人们习惯的听觉范围,扩大了音域,有奇异瑰丽的音乐色彩和大大扩展了的表现力。

1.简述西周“礼乐制度”,其中的用“乐”规定是怎样的?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制度中的用“乐”规定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天子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排列三面;卿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等等。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渐次瓦解,异姓不妨结盟,同姓反会相攻,宗族、血亲观念逐渐被

地域性的封国观念代替,各地区原来只能在社会下层流行的当地音乐随之而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诗经》中的《国风》是各诸侯国的本国歌诗,《国风》绝大部分是春秋时期的作品,正是春秋时期各地音乐逐渐复兴才出现的现象。到后来,地方音乐甚至可以取代雅乐,用于礼仪了。 3.西周“大司乐”是怎样的机构?

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大司乐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承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和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所学的内容包括“乐徳、乐语、乐舞”。大司乐的另两个只能是严格的行政和音乐表演职能。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表演职能实在大司乐中的乐工所承担的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大司乐的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使统治延续下去,有继承者。

4.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情况是怎样的?

墓葬东室放置的是墓主人重棺和陪葬棺,同时放置有五弦琴、十弦琴、瑟、笙、小鼓等丝竹类乐器,用这些乐器正好可以组成一个小型丝竹乐类型乐队。墓葬中室主要设置大型乐器和礼器。所列乐器有编钟、编磬、健鼓、排箫、篪、笙、瑟等,其中作为礼乐重器的编钟、编磬和健鼓等,位居墓室中心,用这批乐器正好可以组成一个大型的钟鼓乐类型乐队。

6.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体现在音乐领域,其代表性学派的音乐思想是怎样的?

倡乐派的《乐论》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指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人们之所以需要音乐,是因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调和各方面的矛盾而求得统一,最后达到“天下大齐”的目的。 7.阐述《乐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的古代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①关于音乐的本质,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②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密切关系。③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礼制、伦理教育、端正社会风气配合,为统治者服务。④音乐的美感认识,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快是不可缺少的。 1.简述乐府机构的兴衰及主要职责和历史影响

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最为兴盛。主要职责是大规模的采集民间歌谣。除了对民歌进行加工、改变、创作、填写歌词外,还研究理论,演奏演唱。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在文学上形成了“乐府诗”的艺术体裁。 2.鼓吹乐的兴起及主要演奏形式是怎样的?

是一种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鼓吹是以萧和茄为主奏乐器。

3.相和歌及其相和大曲的表演形式和曲式结构是怎样的?

相和歌

相和歌是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它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得“但歌”。但名副其实的相和歌是以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是指在弹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者击节而唱,乃是唱奏并重的一种艺术歌曲。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汉琵琶,即阮)、等等。 相和大曲

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段体的大型歌舞,叫相和大曲,是一种歌、舞、乐并用,有一定复杂结构形式的作品,结构包括“艳”、“曲”、 “趋”。

“艳”是华丽、婉转的抒情段落,一般在曲前,相当于“前奏”; “曲”是歌唱部分;

“趋”的速度比较急促,常用在一曲末尾,相当于“尾声”。

“乱”属于全曲的高潮,常处于带有结束性的段落,一般由多节歌组成,可以用同一曲调或不同曲调反复歌唱。

2.“清商乐”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形式?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的总称。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等、 3.简述嵇康的音乐贡献

嵇康(223—263),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成为“嵇氏四弄”。 嵇康弹奏的《广陵散》最负盛名。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涉及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它与西方19世纪著名音乐家爱德华.汉斯立克(1825—1904)的音乐美学代表性论著《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十分相似,这是我国在一千七百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所以《声无哀乐论》至今仍不失却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音乐论著的研究价值,它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1.唐代音乐艺术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唐代各族音乐的进一步交融为唐代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最方便的条件。第二,唐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大曲。在唐初,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战乱少。统治者在音乐上兼收并蓄。 2.隋唐宫廷燕乐是如何设立的?有着怎样的发展演变路径?

建立:燕乐是古代天子极其诸侯宴饮宾客时候所用的音乐,隋代宫廷宴请,娱乐时候用的“七部乐”“九部乐”的建立,标志燕乐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九,十部乐是宫廷燕乐体系的第一阶段,那么坐,立部伎的建立是标志唐代谚燕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传统歌舞到了创作歌舞。

5.简述唐玄宗李隆基的音乐贡献。

李隆基自幼便接受了严格的贵族音乐教育。唐玄宗的音乐活动涉及创作、演奏、排练、组织、理论等各个领域,他不但自己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还推动了盛唐音乐向巅峰发展。李隆基还擅长于作曲,而且才思敏捷,随意即成,唐代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如《霓裳羽衣曲》、《紫云回》、《夜半乐》等,均出自玄宗之手。唐玄宗还十分热衷于音乐演奏,演奏羯鼓最为出色,《羯鼓录》还记载有玄宗即兴创作羯鼓曲《春光好》的情景;还善于吹笛。唐玄宗还是一位杰出的排练者与指挥者,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

6.简述唐代中日两国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1)日本的古都奈良,是仿效唐代长安的格局而修建的都市,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的西北部有我国唐代乐器金银平脱琴、嵌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曲项琵琶、阮咸等等。

2)代表人物:隋唐三百年间,中日两国朝廷频繁地互派使节日本: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 也有不少中国音乐家东渡日本,中唐时期的著名音乐家皇甫东朝和他的女儿皇甫升女。

3)雅乐东传:中国唐代雅乐大量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雅乐的概念与中国雅乐不尽相同,它是由日本和乐、三韩乐和唐乐三个部分组成。 1.宋、元时期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繁盛的原因是什么?

宋代起,市民艺术蓬勃兴起,音乐艺术表演中心由宫廷转向民间。表演形式多样化,社会安定,都市繁荣,娱乐场所兴起。工业崛起促进了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文化交流广泛,为说唱音乐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舞台。

2.简述宋代音乐家姜夔的音乐贡献

姜夔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型的风格,词以\清妙秀远\见长,用笔清劲峻雅,格调清空高远,使宋词在晚期再度表现出刚健的后劲,展示出新的姿彩.他对发展和丰富词的表现形式,推动整个宋词的最终成熟,有突出的贡献,在宋代词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3.宋杂剧和元杂剧在艺术上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宋杂剧陨石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剧的统称,敢于讥讽当朝权贵。元杂剧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的,在尖锐的社会矛盾及其民族文化融合中形成。元杂剧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歌舞声腔和语汇。元杂剧反应的社会生活面灰常广阔体彩各样。揭露了元代封建社会本质。反映了社会黑暗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f3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