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3)

更新时间:2023-10-01 00:0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请维护他们的尊严

——讲述我自己的教育故事

有一次复习文言文,在上课时让学生到黑板上翻译句子,内容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对于划线的句子,有个学生如此翻译:“高祖攻打吕布的时候,被飞来的箭射中,在行军的途中得了病。”

本是起兵反叛的的“黥布”,却被翻译成了“吕布”,感觉又好气又好笑,下面的众多学生更是窃笑不止,那个学生应该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脸红了。于是我说:“同学们不要笑,汉高祖刘邦攻击吕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可能的。”看学生们满脸的惊异,接着便进行了发挥:“我们都知道一位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他有一个相声名段叫《关公战秦琼》,三国的关公和隋唐的秦琼交战,打得难分难解。《三国演义》上还有‘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刘、关、张大战吕布,而且关公和吕布两人互不服气。关羽乘坐时光快车,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四百年后的隋唐找到了秦琼,吕布心里当然就感觉不痛快了:你关云长凭啥呀?难道我吕温侯就不能?哼,你往前跑四百年到隋唐,俺干脆往后跑四百余年到大汉朝去,找汉高祖刘邦耍上一番。于是‘刘邦战吕布’的故事便诞生了。”

学生们听了之后哄堂大笑,甚至有几个学生鼓起掌来。

一直到下课,我心里都在暗自得意,为自己的“机敏”,为自己的“幽默”。然而,下课临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无意间扭头,发现那位出错的同学坐在座位上,在呆呆地发愣。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回到办公室,心里再也得意不起来。

自己上课时的那番话真地恰当吗?好像体现了自己所谓的“智慧”,好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然而对于出错的同学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认为同学们的笑,其实包含笑话自己的成分?那下课后在座位上的发呆,不就说明问题了吗?自己当时到底忽视了什么?我不停地向自己发问。

是的,自己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尊严。虽然自己当时并未多想,但在他人看来,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讽刺?这算不算一种变相的“语言暴力”?

也许,自己的教育理念应该大大的转变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自己做到“以人为本”了吗?

教育的宗旨应是培养和谐的人。要培养和谐的人,就必须首先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通过发掘他们的自身特质和潜能,让其身心与智能健康地成长。但在我们一些教师包括家长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学生不是有情感、有自尊、有自主意识、需要激赏与关爱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什么都不懂,必须加以训导、贬低甚至惩罚、羞辱的孩子。

“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他们好?”这是我们常听到的理由。但我们却很少去这样想:你愿接受这样“好”的对待吗?答案不言自明。好的教育应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而自尊心、自信心则是必备的“通行证”。而在以不同面目出现的种种有意或无意的教育“暴力”下,久而久之,学生就有可能丧失其本有的尊严感和自主性。一个从小不被尊重的孩子,如何学会尊重别人?一个不懂得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如何懂得维护他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

记得曾在《中国青年报》上看过一篇文章——《诱惑与困惑》,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孩子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当时对这句话并未在意,现在想来,它的确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于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我和那位同学进行了一次谈心,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并对其进行了一番鼓励,后来,这个本来比较寡言少语的他竟然成了课堂上最为活跃、回答问题最为积极的同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f2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