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

更新时间:2023-08-08 08: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

姓名:梁丽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伦理学

指导教师:关健英

2009032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上对天人关系思考的一种理论成果,他的理论仍然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他对道德本原的探求创造性地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直接影响了宋明新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建构;他把儒学从百家之一提升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成为安定社会的精神凝聚力:他要求统治者遵循上天的旨意,试图用“天”的力量去制衡王权,隐晦而曲折地表达了对王权至上的某种担忧。在一定意义上,董仲舒的理论终点,恰是现代人们思考政治合法性、权力与道德的理论起点之一。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In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he”UnityofHeavenandMan”isnotonlyakindofcosmicviewbutalso

Heavenakindofmorality.DongZhongshu’Stheoryaboutthe”UnityofmoralvaluesfromthepreviousideasabouttheandMan”absorbedthe

relationshipbetweenNatureandMan.This

arepaperexplainsthefollowingfouraspectsofethicalconnotations.TheHeavenprimitivehuman

andmoralvalues,thehighestethicalprinciple,thebasisforthelegitimacyofethicstheinterpretationofmetaphysics

aboutadvocatingtheruleofvirtueprinciples.DongZhongshu。Stheoryaboutthe”UnityofHeavenandMan”isnolackofabsurdness.HeexaggeratestheauthorityofHeaven.Itsuppresseshuman’Sinitiative.Alsobecauseofmysticisminhistheory,itiscriticizedbythescholars.ButtheachievementofethicalthoughtaboutNatureandHumaninChinesehistory.Ofcourse,DongZhongshu。Stheorystillhasitsownuniquecontribution.Hestudiedmoralprimitiveandputcreativelytherelations

andbetweenNatureManinancientChinatoanewstage.Itwasadirectimpactonmoralmetaphysicsconstructingofthe

fromoneSongandMingNeo—Confucian.HeupgradedtheConfucianismofhundredschoolstotheofficialideologyintheHanDynastyandmakeitbecomethespiritofcohesionandstabilitytothesociety.HeaskedtherulerstofollowGod'swill,tryingtouse”Heaven”tocheckandbalancethepowerofkingship.Heimplicitlyexpressedsomecollcernaboutthesupremacyofimperialpower.Incertain

onesense,theendofDongZhongshu'stheoryjustbecomeofthetheoreticalstarting

andmoralauthority pointofmodempeopletoconsiderpoliticallegitimacy

Keywords:DongZhongshu:the“UnityofHeavenandMan”;morality.n.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一:碧两弓…期:刁年臼/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堑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墨蕉婆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黧码弓

臼JEt勿/、/眇Y新躲\复饱望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巧年签字日期:伽,~年17月7日

电话:邮编: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绪论

绪论

学界对董仲舒思想研究的历史可谓久矣,其思想从问世就伴随着各家各派褒贬不一的评价。在国内,董仲舒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大量著作和文章层出迭见,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总体看来,学界对董仲舒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的评价较高。周辅成所著《论董仲舒思想》①是建国后对董仲舒思想研究较早的专著。全书分董仲舒思想的来源、政治理论、世界观三章,评析了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和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中的观点,对董仲舒的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为那个时代董伸舒思想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周桂钿在《董仲舒评传》圆一书中高度评价了董仲舒的思想,并将他和孔子、朱熹并列为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三位思想家,他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提升到了“奠定汉魂”的高度。周桂钿在书中写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了儒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西汉时代的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使儒学在诸子百家中崭露头角,跃居独尊的地位,为儒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主干开辟了道路。黄朴民在其撰写的《天人合一—董仲舒与汉代儒家思想》@一书中从董仲舒与汉代儒家思想的关系入手,阐发了“天人合一一命题的哲学内涵。华友根著《董仲舒思想研究》④一书,他从天的理论、阴阳五行思想、中和思想、历史观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董仲舒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内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本着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有很多学者从仁学思想、德治思想、教化思想等方面探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思想。例如:周桂钿在《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真理性》@一文中,从其思想合乎真理的方面进行了探讨。魏文华在《儒学大①周辅成.论董仲舒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霉周桂钿.董仲舒评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黄朴民.天人合——董仲舒与汉代儒家思想【M1.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回华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3月,第l版.@周桂钿.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真理性【J】.河北学刊,2001年5月第2l卷第3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师董仲舒》国一书中将天人感应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重义理、轻功利的“义利"论等概括为董仲舒的十大重要哲学思想,其中“天人感应"论被视为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核心。金春峰先生撰写了《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文章认为,董仲舒之“天"有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三重涵义,其“天论”具有内部的矛盾性,“天人感应"理论也存在有神论与非神论的矛盾。金春峰先生充分肯定了董仲舒以仁德为核心的社会政治思想,并肯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推动汉代大一统进程中的巨大作用。他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是两汉新的思想运动的起点,从而肯定了其思想的历史地位。韦政通所著的《董仲舒》@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董仲舒的思想,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一部专著。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董仲舒思想与先秦诸子思想的关系以及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论述董仲舒思想的来源以及学术基础;第二部分建构董仲舒的思想体系,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人性论、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历史思想;第三部分对学人垢病的尊儒运动加以评价。

台湾学术界也很重视对董仲舒思想的研究。徐复观先生在其撰写的《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先秦儒家思想的转折及天的哲学的完成》一章中,就董伸舒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公羊传》的流传以及《春秋繁露》的真伪等重要问题以独特的研究视角,深刻地阐释了董仲舒思想的本质特征,阐发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见解,其研究的深度令人赞叹。

综合上述材料L目前学界在董仲舒思想研究左面取得工主硕成果,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其思想的产生、发展、理论体系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学者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多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角度,力图科学认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可适用性。从道德角度出发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加以研究的专著和文章甚少,探究不够。以道德为切入点,对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阐述,引发了笔者浓厚的研究兴趣。

。魏文华.儒学大师董仲舒f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lO月,第l版.

。金春峰.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韦政通.董仲舒【M】.台湾: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绪论

道德观是指对道德这一人类特有现象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价值取向,包括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问题。董仲舒在“天人合一”的框架内,综观宇宙、社会、人生,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具有“汉代思想特征的”回答。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深刻的历史印记,汉代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促成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刀道德观形成。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就政治形势而言,大~统的专制政治正趋于成熟,他提出“天人合一"的道德观,符合当时封建社会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天人合一打的道德观,主要阐述天人之间在道德上的相互感应,其思想本身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非理性因素,这与当时神秘主义文化的盛行密切相关。

董仲舒使用比附类推的方法论证了“天人合一一道德观的合理性。他将自然现象与人相类比,得出二者的相似之处;又从相似性出发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推导,得出人与天相通相感,从而证明天和人有了共同的情感和道德理性,最终得出天人在道德上合一。董仲舒把“天”作为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依据。本文从以上方面阐释了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的伦理内涵。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本质上还是强调天人合德,天人统一于道德。

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启发意义,一方面它为君权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他又用天的威望限制君权,创造性地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他对道德形上的探求对传统哲学构建道德形上学意义重大。但其理论也存在历史流弊,由于董仲舒过分强调天的权威,造成对人的能动性的压抑;又因其神秘主义、蒙昧主义因素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流弊历来也为论者所诟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天"与“人"的词源考察和内涵分析

人生在宇宙中,天与人的关系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关系,东、西方的哲人们也正是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但关于人与宇宙之关系,中国哲学中有一特异的学说,即“天人合一论’’①。这种肇始于先秦的观念,至汉代的董仲舒时期,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汉代思想特征的”@并涵盖宇宙、社会、政治、人生的“天人合一一的道德观。

第一节“天力字的词源考察及涵义探析

“天"与“人"都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范畴,它们的涵义十分丰富。中国古代认为明天理益于处人事,所以蔡元培说,我国古人言“天"不同于西方宗教学,而“特为伦理学最高观念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显著特征,因此成为中国传统道德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深刻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思想的内涵,剖析董伸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就有必要对“天"和“人"的概念进行追本溯源的考察。

一、词源考察

“天"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古老的范畴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天”字就己经出现厂写作“蠢二矗二二奔‘通厂导形宛如—个保持站立姿势的树且突击-大的头部,因此,“天"的本义指人的头顶。《说文解字》云:“天,颠也"@,段注认为,“颠”即人的头顶。郭沫若先生认同这一看法,他在所著的《卜辞通纂》中,明确指出“天”的本义是“颠.",即指人的头顶。@王国维亦日:“古文天字,本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173页.

o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卷,第182页.零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第5页.

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第3—4页.@许慎撰.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年6月第1版,第7页.錾郭沫若.卜辞通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三六八片,第366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_m—l————————————————一m—_—mT—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象人形……是天本谓人颠项,故象人形。”①可见,商代“天"的概念是用人的头部来表征的。例如,《甲骨文合集》圆第20975片有这样一条刻辞:“疾联天",大致可理解为“我的头项病了”。从当时的卜辞上看,甲骨文中的“天”字并不表示“天空"之义,甲骨文中也没有专门用来表示“天空"之义的文字,这说明殷人“天"的观念并不是很浓厚。随着文字的演进,到了周代,“天"字上方突出的“O’’变成了“一",“天"字的构造法已从象形变成指事。人的头顶之上是什么?“天一的初始意义即由此而来,指在人的头顶之上的、有形的自然存在,“天一渐渐变为天空之义。随着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认识的深化,“天"的内涵也逐渐丰富起来,“天’’以其神秘和深邃发展成为一个哲学范畴,由“天"的初始的、基本的含义,进一步引申出“天"也是人之上的、形上的义理存在。第一章。天”与。人”的词源考察和内涵分析

二、。天力有五义

中国古人似乎对“天”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们对“天”的认识和研究从未懈怠过,从《诗经 大雅 熏民》中的“天生蒸民”到孔子的“天何言哉"@,从《尚书 泰誓》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墨子的“天志",中国人以自己的话语方式表达了对宇宙自然及天人关系的独特理解。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人们对“天’’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冯友兰曾概括性地把“天”的涵义归纳为五种,他说:“在中国文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日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日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日运命之天,及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可奈何者,如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日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苟子 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日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之是天也。"@其他学者对“天”的涵义也都有自己的理解,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基本上都概括出了“天”的主要涵义。比较而言,冯友兰先生的概括反映①王国维.观堂集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1页.

圆郭沫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生编.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论语 阳货》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二卷,第43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天"概念的历史和逻辑的发展顺序,是比较全面而精辟的。冯友兰先生这五个方面的概括,从实在与义理、形下与形上的视角,揭示了中国人对“天"的理解。下面按照冯友兰先生的分类具体阐释“天’’的主要涵义。

(一)物质之天

这是“天"范畴最基本的涵义,它指的是和人及人类社会相对应的客观存在。这一划分一般是相对于“天”的精神层面的涵义提出的。《尔雅 释天》中就有记载:“穹苍,苍天也。”郭璞注:“天形穹窿,其色苍苍,因名云。"①庄子也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②这些涵义都由“颠’’的意思引申而来,即指在人的头顶之上、深蓝色的、覆盖于大地的茫茫天空。

(二)主宰之天

这是“天”在商周时代最重要的涵义。商周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无数尚未被认识和理解的现象积在一起,使人们对“天"产生了迷惑和畏惧的心理。人们因此认为冥冥中有个神灵主宰宇宙的一切,它高高在上,它拥有无上的权威,它的旨意不可违抗,这种至上的主宰神灵也被规定为“天”。《诗经 大雅 文王》中说:“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尚书 泰誓上》亦日:“天佑下民”,由此,“天"由覆盖于大地的茫茫天空,演变成有意志超自然的存在,并且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仍然包含主宰一切的至上神之意,《春秋繁露 郊义》中有“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的说法,他认舟!天旦撇神之神,肯定“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三)运命之天

“运命之天,即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可奈何者。"@这里的“天”包含着客观必然性的因素。当“天”的人格神意蕴被去除后,它就成为一种客观必然的力量。在此,“天”虽然已经不是人格化了的神灵,但仍然具有不可抗拒的绝对权威,冥冥中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④即认①郭璞注.尔雅[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庄子 逍遥游》

国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二卷,第43页.@‘论语 颜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第一章“天”与“人”的词源考察和内涵分析

为人的生死、富贵等受制于命运之天的支配和安排。孟子曾言:“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①庄子则借他的寓言故事中人物之口,对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发出“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的追问,认为人生在世,举凡寿夭、穷达,全在于冥冥中的主宰,即人的命运。在这些论述中,“天"的目的性和意志性被否定,而其客观必然性的意味愈加凸显,成为人生的无可奈何者。

(四)自然之天

自然之天指自然界的变化及其运行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先秦时期的荀子认为,“列星随旋,日月递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一@。苟子认为,万物之运化自然而然即为“天一,“天一遵循自然界自身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苟子将“天劳从超自然的神殿中拉回了人间,还“天’’以自然的本意,从而恢复了“天"的实在性。他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④苟子在此强调“天一之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即使君王也无法左右“天”的运行。他还强调人独立于“天",并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去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

(五)义理之天

冯友兰说:“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义理之天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天"进行审视,认为“天”即万物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赖以存在的根据。这是“天”范畴在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涵义,它是人们对“天”在形上层面探究的成果,反映了人们对“天”概念认识的最高思维层次。对作为万物本原的“天”,中国古代哲学不同派别的理解大相径庭。大致说来有“义理之天”、“心性之天”和“元气之天”三种不同见解。冯友兰所讲的“义理之天"涵盖了这三种

《孟子 万章上》

《庄子 大宗师》

《苟子 天论》

《苟子 天论》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二卷,第43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的涵义。程朱理学崇尚“义理之天”,他们认为,“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①,以“义理之天"为万物存在的依据。而王阳明则认为“心性之天"才是万物之本体,他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圆宋代的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唯物主义思想家则认为“天"即“气”,“以天为理,而天固非离气而得名者也……。浸其不然,而舍气言理,则不得以天为理也’’固。这里讲的“天’’不再是自然的天空、宇宙的运动变化的规律,而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其探究高度已经上升到了本体论的层面。

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角度审视,“天"的主宰的涵义最原始,出现得最早,它起源于人类蒙昧无知的时代,其它自然、义理等涵义无疑是人类认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董仲舒之“天力的涵义

从以上对“天"的基本涵义的追述可见“天”涵义之丰富。董仲舒所讲之“天"又如何理解呢?冯友兰先生对董仲舒思想中的“天"有自己的解释。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引用金岳霖的观点作为对董仲舒哲学中“天"的定义,他赞同金岳霖的观点,认为我们将天“既理解为自然之天,又理解为主宰自然的上帝之天,时而强调这个解释,时而强调另一个解释,这样我们也许就接近了这个中国名词的几分真谛”。④言外之意,董仲舒之“天’’的涵义并非单一孤立的。冯友兰先生认为,董仲舒所说的“天”是至上神,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格神,它不仅有和人一样的形体,而且有人的意志和情感。他说:“在大多数地方,董仲舒所讲的天,就是主宰万物的作用说,类人格神的‘上帝’,但没有与人一样的形体。”@他还将董仲舒思想中的“天”分为“物质之天”和“意志之天’’两种形式。

①《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王文成公全书》,《答季明德》卷六.

@《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筒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169页.。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第一章。天”与“人”的词源考察和内涵分析

冯友兰先生对董仲舒“天”含义的诠释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综观有关董仲舒思想的传世著作,尤其是关于天人关系叙述较为集中的《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不难得出,“天’’在董仲舒那里确如冯友兰先生所讲,涵义比较复杂。它兼具物质之天,人格神之天和道德之天三重意蕴。

(一)物质之天

与地相对应的物质存在即为物质之天。董仲舒认为“天’’是同阴阳五行及人并列的,他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起于天至于人而毕。’’①从而肯定了“天"的物质性。具体而言,“天一的物质性表现在“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若水常渐鱼"圆,“天之所起其气积,天之所废其气随’’囝,即天的组成物质是“气"。

(二)人格神之天

董仲舒之“天",人格神的意味比较浓厚。他把物质之天神秘化了,把“天一看成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体,确切地讲,他把物质之天人格化了,成了有人的意识和情感的实体。人格神之天有意志和目的,并居于主宰地位,物质之天无意志和目的。因此,人格神之天支配物质之天,物质之天表现了人格神之天的意志和目的。毋庸置疑,人格神之天的原型是人,它是人类按照自身的愿望创造出来的。恰如冯友兰所说:“在他们所想象的神、帝等,所有性质大部分是从人所有的性质类推而来。"回在人的潜意识中,它虽然不可见,但无疑秉承了人的品格。《春秋繁露 祭义》日:“五谷,食物之性也,天之所以为人赐也。”可见,他认为,人生存所必备的食物是“天”有意识有目的地赐予的。不仅如此,就连君主也是上天在人间的安排,他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也是有原则的。《春秋繁露 必仁且智》曰:“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又日:“天常以爱

《春秋繁露 天地阴阳》

《春秋繁露 天地阴阳》

《春秋繁露 循天之道》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五卷,第101页.《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利为意,以养长为事。’’①这些都说明“天"是有意识和目的主宰者。“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国,也表现了对“天’’的至上神地位的肯定。

(三)道德之天

儒家将道德作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的标志。道德理性为人所特有,人格神之天以外显的形式表现人的意志,道德理性因此被赋予了人格神之天,道德理性也是人格神之天的本质属性。《春秋繁露 威德所生》中说:“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为政之理,不可不审也。一天和人一样,具备了德、威的道德品质。“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聃@,既然人的善恶之性秉承于“天一,那么“天"的善恶之性也就不言自明了。他说,“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序列星而近至精,考阴阳而降霜露;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也,见其光所以为明也,序列星所以相承也,近至精所以为刚也,考阴阳所以成岁也,降霜露所以生杀也"④。显然,或福或灾的自然现象变化万千,“天”通过对它们的掌控达到教化人崇尚道德的目的。

综合所述,董仲舒所讲的“天"是物质之天、人格神之天和道德之天的涵义的集合。

第二节“人刀的词源及伦理内涵

“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的主题之一,人对自身的思考,贯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始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的内涵丰富而又复杂。探究天人关系,就有必要对“人”的涵义进行解析。

一、词源考察

人”的字形早在钟鼎文中就有出现,属象形字,写作“々”,像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最初的涵义,仅仅是对现实存在的人的一种简单抽象。儒家认为,道①《春秋繁露 王道通三》

⑦《春秋繁露 郊语》

@《春秋繁露 玉杯》@‘春秋繁露 天地之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第一章。天”与“人”的词源考察和内涵分析

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孟子提出了“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①的命题,他强调二者的区别在于人有先天的仁义理智的道德。苟子认为人不但有“二足而无毛"圆的自然属性,最重要的是有“义",即道德。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也说:“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唯人有之,而禽兽所无也。"@道德是主体的一种属性,把道德规定为人的本质属性,这本身就标志着道德主体修养和觉悟的提高。可见,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尤是其在儒家那里,人既是自然之人,又是拥有道德属性,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人,是被赋予了社会意义的道德主体。

二、搿自然之人一与。道德之人弦

“自然之人一和“道德之人弦是分别从人的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对人的界定。现实社会中的人往往是“自然之人’’与“道德之人"的集合体。

“自然之人。’’指人是宇宙间存在的生理外形上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族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还是动物。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动物的研究由人开始,他认为人是诸种动物中最熟悉的一种。他研究得出,人是动物,具体说来,人胎生的脊椎动物,并处在动物的最高层次上@解剖学、生理学、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的大量资料都证明人起源于动物,可见,人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纯自然产生的,而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以上都是对人自然属性的揭示。这个意义上所讲的人即为自然之人。

中国古代哲学也不乏关于人的自然属性的描述。《礼记 礼运》中将人的自然属性描述为,“故人者,……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列子 黄帝》则从形体方面对人进行界定,“有七尺之躯,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这些都是从自然存在的角度对人的诠释。

人的自然属性还不足以将人和其他动物彻底区别开,古代的思想家们又致力呲《孟子 尽心上》

罾《荀子 非相》

@《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固陈瑛.中国伦理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亚里士多德著,颜一译.《动物志》,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四卷第17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人和动物本质区别的探究,他们试图找到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标志。中国传统儒家将这种本质区别归于道德,他们从道德中体悟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和联系,认为道德使人有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将人定义为,人是种有德性的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族类。

儒家学派的孟子认为,人异于禽兽乃是植根于心的仁义礼智。荀子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明确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①。《礼记 礼运》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规定的同时又进一步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指出人是具有“五行之端”,“天地之心"和“天地之德"的特性,因此没有其它物类能与人相比,人在天地万物中处于物类的最高级。王夫之也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唯人有之,而禽兽无也’’②,认同从道德上揭示人的独特本质的观点。儒家从人与自然生物的比较中,从道德法则的实践活动中把握和体认人的价值,这种把道德归为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学说中占据主导地位。

董仲舒天人关系思想中所指的“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具备自然属性的道德主体,其范围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百姓,他们的共同属性是都具有“天’’赋予的道德。

《春秋繁露 为人者天》日:“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春秋繁露 同类相动》篇中也有“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的表述。这里的“人”既具备形体、血气等人的自然属性,又具有“仁”、“义’’等道德属性。董仲舒认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故日受,由天之号也。为人主,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此处“人”也指道德之人。

董仲舒把“天"和“人”都赋予了道德意味,他将道德主体与“天"的关系作为“天人合一”道德观的中心议题。

①《荀子 王制》

国《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春秋繁露 为人者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第二章天人观念的历史演进和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的理论资源

第二章天人观念的历史演进和董仲舒“天人合一"

道德观的理论资源

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后代的思想总能从前人那里找到印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并非凭空杜撰,它是在吸收借鉴前人关于天人关系思想的基础上,顺应大一统形势的需要,对历史上的理论资源加以整合,通过一系列逻辑演绎,最终才得以形成的。

第一节天人观念的历史演进

张岱年先生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本体论与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本体论为伦理学提供普遍性的前提,伦理学为本体论提供具体性的验证一o。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天"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问题,而是~个与人及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人们一直为探索天人关系不懈努力。天人关系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天人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古代天人观念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天人观念

在原始社会,自然之天是人们所能见到的最辽远的事物。人们仰首可见日月和满天繁星,日的出没和月的盈亏引起的明暗变化是人们最容易感觉到的。天通过日月风雨育化万物,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材料。但天偶尔也会显现它的破坏力量,通过水旱等灾害将人类置于灾难之中,面对这些自然灾害,他们无能为力,因此,产生了对天既依赖又敬畏的心理。《易传 系辞传》中说:“‘古者抱牺氏之王天’卜也,仰而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正是古代先民对自然之天认识的写照。当时,还未出现真正的阶级统治,所以原始社①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的人们尚未从对“天”的认识中推衍出“皇权至上”、“君权天授”等政治理念,对天的感情仅停留在一种朴素的敬畏阶段。

二、殷代的天人观念

到了商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认识的发展,天人在理论形态层面上有了直接联系。商代天的至上神涵义出现,有学者认为,“天’’为至上神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五帝时代,夏王朝已经出现了作为百神之长的“天",如在征伐有扈氏时,禹的儿子启称自己是“共行天之罚"①。也有学者认为,作为至上神的“天”到了殷周之际才出现,在此之前的殷代至上神被称为“帝"或“上帝"。这些观点虽然存在分歧,但可以看出,作为至上神的“天",明确地同人世间的道德发生关系是在殷周之际。

殷商时代的天人观以敬上帝鬼神为主要内容。他们认为上帝与自己的氏族有着血缘关系,人可以与上帝感应。郭沫若认为,殷人已有至上神,起初称“帝",后来称“上帝’’,说明“帝"后来已经升入天上。@殷商时代,上帝是宇宙间唯一的决定力量,是世界的主宰。君王不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而已,王权代表神权,神权护佑着王权,君王的一切行为都不能违背上帝的命令和旨意。究其原因,正如冯友兰所说,“超人的力量或主宰的观念,是人们对宇宙只有模糊的混乱的知识时所有的观念"@。

三、周代的天人观念

随着殷朝政权的腐败,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对“天’’的绝

对性也产生了怀疑。周武革命就充分利用了人们对“天”的怀疑情绪,宣扬上天已经不再庇护殷人,天命开始转移至周人。周代的天仍然是有意志,有好恶,有赏罚的至上神,但它的好恶、赏罚己非任意的了。周人认为,天命变革的根据在于统治者的德行,这种新的观念就是周代流行的“以德辅天"。“以德辅天"观念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2页.

o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载《青铜时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陈来主编,冯友兰著.冯友兰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自然观,也是一种道德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吸收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成果。本论文从“天"是人间道德的价值本原,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合法性的依据和德主刑辅的形上解释四个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伦理内涵。当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思想不乏粗陋和荒谬之处,他夸大天的权威,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其理论蕴含神秘主义的因素也为后人诟病。但作为伦理思想史

第二章天人观念的历史演进和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的理论资源

i'i'iii"ii

的出现表明人们已经意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天’’并非惟一的决定因素,人的德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西周统治者总结历史教训,得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①的结论,意思是说,皇天没有与谁特别亲近,只是辅助有德的人。

周人从夏、商、周兴衰更替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天命以道德为转移的依据。《尚书 召诰》日:“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我不敢知日,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日,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裔惟兹二国命,嗣若功。’’这表明周人从道德的角度思考,把“天"与人联系在一起了,也表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从其产生之初就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人文精神的觉醒。

周初“以德辅天刀的观念对社会的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蕴含着潜在的危机。因为周人政权的合法性并不真是由上天赋予,“天一也不能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人事予以奖惩。周初统治者尚有强烈的敬德保民思想,统治因此取得了较好效果,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思想在他们后代统治者的头脑中愈发淡薄,西周政治开始了由盛转衰的历程。即使这样,其统治者并没有得到能够赏善罚恶的主宰之天的惩罚。这必将引发人们对天的绝对权威的质疑。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天"决定道德的观念又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知识阶层。

四、先秦子学时代的天人观念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相对自由的时期,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的天人观念也大相径庭。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人格神的“天”极少谈论,他比较重视人在社会生活所受天命的支配。“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他天命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人的生死、贵贱、贫富、成败均由“天"决定。尽管这样,孔子认为人还是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认为人①《左传 僖公五年》引《周书》文

@《论语 颜渊》@《论语 宪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f0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