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隧道液化石油气泄露事故

更新时间:2023-09-10 09: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7.13”湘黔铁路线朝阳坝二号隧道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爆炸事故抢险

救 援 概 况 贵州省公安消防总队

1998年7月13日,由武昌开往昆明的1913次货运列车在湘黔线贵州段朝阳坝二号隧道内发生液化石油气泄漏、燃烧、爆炸事故,造成6人死亡,50余人受伤,铁路中断近21天。贵州省公安消防总队在铁道部、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先后调集了3个公安消防支队,10辆消防车,164名官兵参加抢险。全体抢险人员不畏艰险、连续奋战,成功处置了这起国内外罕见的铁路隧道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参战官兵无一伤亡,湘黔铁路线提前通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一、基本情况

现场情况 贵州省镇远县境内的朝阳坝二号隧道长766米,宽5.4米,高8.1米,拱高2.7米,截面积为46平方米,东低西高,坡度为9‰,西口较东口高7米。连接隧道东、西口的简易公路长2.4公里。距隧道东口76米(低于路基约10米)、西口320米(低于路基约30米)各有一条小溪。1913次货运列车有两节电力机车和55节货车,13至25位共13辆是液化石油气罐车,其中9辆每辆载25吨,另4辆每辆载29吨,总量为339吨;27至31位车为冷藏车。

事故发生情况 1998年7月13日10时许,1913次货运列车行至朝阳坝二号隧道东口前约200米时,机后牵引的车辆突然脱轨,使液化石油气罐车发生泄漏,列车司机采取制动措施,机车及1-37位车停在隧道内,38-55位车停在隧道东口外。泄漏的液化石油气迅速扩散,在东口前及长400余米的溪面上形成白雾状蒸汽云。10时11分,泄漏的液化石油气发生爆燃,使隧道内3名行人和一名爬车人当场死亡,两人受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20余名铁路工人及村民受伤,湘黔铁路线中断。当日天气:晴,平均气温26.7℃,最高气温33.2℃,西南风1级。

二、战斗经过

---初起处置

10时25分,县消防中队接到报警迅速出动1台水罐消防车,8名指导员于10时40分首先到达隧道西侧。经侦察发现:西洞口不断冒出浓烟,洞口前10米处,一棵直径20厘米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洞口前半径50米内草丛、庄稼上沾有碳黑、油污;随即转到隧道东侧发现:东口外有8节车厢,洞口处燃烧猛烈,火焰高达10余米,洞口右侧30米处的2栋民房也在燃烧。中队指挥员立即向上级报告情况请求增援,同时疏散现场无关人员并组织供水,出2支水枪消灭民房火,堵截火势蔓延。7月13日13时40分,隧道东口明火熄灭,但仍有浓烟。铁路部门用救援机车将32-55位车拖离东口洞口,随后组织铁路民工用沙袋封堵隧道东、西口。16时30分,黔东南州消防支队的35名官兵、2台水罐消防车到达现场。18时30分,总队指挥员到达现场,立即会同县政府、铁路部门有关人员成立了临时抢险指挥部,并研究决定:停止封洞;划定警戒区;进洞侦察,查明情况后再定抢险方案。

19时20分,隧道东口烟雾减少,指挥部命令黔东南消防支队组成侦察小组着隔热服,佩带呼吸器携带防爆照明灯,安全绳由东口进入侦察,经两次侦察发现:31位车(冷藏车)距洞口50余米,30位车(冷藏车)斜横在隧道内,挡住进路,两节车内均有阴燃火;侦察组转到西口又两次侦察发现:机头距洞口约150米,机车和1-13位车停在轨道上,其间的挂钩连接完好,13位车顶部阀门处有液化石油气泄漏;14位车距13位车约30米,已脱轨。此时,西口烟雾浓度增大,隧道内能见度低,无法深入侦察,侦察队员及时撤出。

7月13日22时40分,指挥部命令黔东南消防支队1名专勤队员带1名铁路职工从西口进入隧道取下11、12位车之间的挂钩(13位车是液化石油气罐车),但只能取下7、8位车之间的挂钩。7月14日零时20分,铁路部门用救援机车和1-7位散车从西口拖出,随后在东口小溪筑坝蓄水,并调来2台潜水泵向消防车供水。4时55分,黔东南支队出2支水枪由东口进入隧道,对31位冷藏车进行破拆后消灭了冷藏车夹层内阴燃火。6时25分,救援机车将31位车拖出东口。

7月14日7时10分,洞内能见度升高,侦察组由西口进入隧道侦察发现:14-25位罐车均已脱轨,13节罐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泄漏,其中有5节泄漏严重;25位罐车旁有小火。于是,侦察组返回持干粉灭火器再次进入隧道将25位罐车旁小火扑灭,随后返回。7时58分,侦察队员刚撤到洞口,隧道内突然发生爆炸,西口喷出大量浓烟,气浪将西洞口的人员推出5米多远,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爆炸产生的负压,使大量的空气从东口进入洞内。指挥部立即命令洞内人员迅速撤出。8时08分,爆炸再次发生,气浪裹着沙石从东、西洞口冲出100余米,隧道东口未及时撤离的30余名铁路工人受伤。现场人员迅速全部撤离。8时50分,经检测,距东口侧前方半径100米和距西口前方半径80米范围内的液化石油气浓度为1.5% ,指挥部即将西口半径300米,东口外半径1km的范围划为警戒区。警戒区内禁绝火种、电源;禁止一切与抢险无关的人员、车辆进入警戒区。

7月15日9时34分,铁路部门在东口挂上帆布后用2台防爆风机由东口向洞内送风,9时36分,隧道内发生爆炸。这次爆炸造成西口长9.6米的洞顶被震塌,塌落的砂石封堵了约2/3的洞口;西口侧前方100余米处的房屋、围墙被冲倒;隧道东口侧前方10处的小屋被冲平,距东口76米处的供电接触网支柱被冲断;东口两名工人受伤。7月16日8时05分,在未采取任何行动的情况下,隧道内再次发生爆炸,隧道、罐车损坏加剧。 ---成立指挥部

7月17日,铁道部、贵州省政府召集贵州消防总队、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四川消防总队、四川石油管理局、贵州矿山救护队、贵阳市煤气公司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抢险工作,并成立了由铁道部、贵州省政府领导的“7.13”抢险指挥部,下设专家技术组、现场处置组、后勤保障组、警戒保卫组,明确了各组的职责任务和抢险纪律。我总队主要负责现场处置和警戒保卫任务。根据“安全、迅速”抢险的指示和现场实际情况,指挥部研究拟定了抢险总体方案:1、注水、灭火、创造进洞条件;2、对泄漏液化石油气罐车进行堵漏;3、修复隧道、起复残车。 ---内攻灭火

依据总体方案,我总队增调了贵阳消防支队4辆消防车(其中包括2台大功率消防车),黔东南、黔南支队各1台消防车,共120名官兵于7月17日赶到现场。从省内外紧急购置防爆照明灯、空呼器及充填泵、16型高压水带、防火隔热服等装备,并于7月18日前运到现场;成立了前沿指挥部,将贵阳、黔东南支队编成第一、第二作战组。

从7月18日16时起,铁路部门用3台潜水泵从西口山下的小溪(已提前筑坝蓄水)抽水供给消防车,消防部队在隧道西口架设了3支喷雾水枪,用2台大功率消防车轮换向洞内射水,使水流将液化石油气从东口带出。7月19日9时,在西口停止注水的情况下,经检测东口处液化石油气浓度为爆炸浓度下限的70%,消防部队在东口内70米处架设水炮向隧道内冷藏车厢射水1小时,隧道内一直未出现异常情况。10时30分,两个作战组轮换派出突击小组,由东口进入隧道,在颠覆的车厢架设二节拉梯,在车厢顶部铺设单杠梯,开辟进攻通道,铺设2条水带干线出2支喷雾水枪,步步推进。16时30分,消灭了30-28位冷藏车厢内阴燃火(第27位冷藏车车体被完全炸飞),战斗员撤出隧道前在26位车厢处架设了2支喷雾水枪向内射水。隧道内水源的消灭为抢险人员进洞创造了必要条件。7月19日17时30分,消防部队从西口进入隧道铺设了两条400米水带线路,出2支喷雾水枪稀释液化石油气浓度。 ---清理、堵漏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消防部队的水枪掩护下,铁路工人清理、疏通隧道,修复铁轨;技术人员对泄漏罐车实施堵漏,为起复残车创造条件。作业中保持西口注水和定时定位液化石油气浓度检测(液化石油气浓

度一旦超过爆炸下限的60%,全体抢险人员即迅速撤至安全地带)。7月19日22时至20日零时,技术人员进洞探查发现:隧道内的13节液化石油气罐车均在泄漏,其中有12节脱轨,底架损坏,导液阀损坏,罐车泄漏口多数在车顶部阀门处,部分罐车顶部人孔盖周围结冰厚约30厘米。7月20日10时至7月22日16时,技术人员多次进入隧道采取打开远控阀、排除油压、使紧急切断阀自动关闭、对泄漏口加罩、紧固螺栓等措施基本止住了罐车泄漏。这里有必要对19位罐车的堵漏起复情况作一介绍。19位罐车的人孔盖保护罩被炸掉,液位计处有一直径约150毫米的裂口,大量的液化气有此泄漏,由于泄漏压力大,无法用泄漏胶止漏,于是,江西上饶慰诺集团技术员在泄漏口安一根引流管(直径10毫米),在引流管四周填上堵漏粘接剂,将大漏堵成了小漏,然后在泄漏部位用堵漏胶设置了一个气囊,在气囊顶部又安设了一根引流管(直径50毫米,长40米)向隧道东口延伸。以上措施为安全起复19位罐车打下了基础。 7月20日14时至7月22日5时30分,黔东南消防支队作战组在东洞口出两支喷雾水枪掩护铁路民工卸下第30位冷藏车厢内的冷冻品,清理修复了隧道内距东洞口80米线路。7月21日9时30分至7月22日8时,两个作战组轮流在西洞口出两支喷雾水枪掩护铁路民工清理了西洞口塌方。7月22日,铁路部门由西洞口向隧道内铺设了两根400米长的风筒(至13位罐车处),用两台送风机向隧道内送风,降低洞内液化石油气浓度。每分钟送风量达600立方米。 ---起复残车

为彻底消灭隧道内隐藏火源,清除洞壁、洞顶裂缝中残留的石块,保证起复过程中的安全。7月22日16时至17时,第一、二作战组分别从西、东洞口进入隧道,将整个洞壁、车体射水一遍。之后,各架设了2只喷雾水枪交叉射水形成水幕,保证24小时不间断供水。

由于隧道内先后发生了5次爆炸,损坏相当严重,一些钢轨被炸断,洞顶被炸裂、炸塌,尤其是液化石油气罐车的底部钢架几乎全部损坏,部分罐车纵向重叠,有的罐车罐体倾斜,法兰抵住洞壁,难以起复,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罐车泄漏、爆炸。为保证安全,指挥部要求:必须在保持机械通风、定时定位检测液化石油气浓度的情况下方可进洞作业;对进洞作业人员进行临场培训,洞内人员严禁违章操作,盲目蛮干;严格检查、登记,控制进洞人员;尽可能将洞内工具器材用水浇透;用2支喷雾水枪在所起复的罐车前5-10米处形成交叉水幕掩护洞内作业。

起复残车的程序是:1、利用平板车拉出隧道内车辆残体、残留货物、沙石,对炸裂洞顶壁进行简易处理。2、修复隧道内铁轨,用液压起复设备或救援机车,升(吊)、扶正车体、安装轮对。4、连接重联机车同残车之间的挂钩。5、用泡沫覆盖残车罐体,而后发动重联机车实施起复。

7月23日零时30分,救援机车从西口起复了8-13位车。为加快起复进度,指挥部决定在隧道两侧同时起复,并制定了《事故救援措施和安全纪律》。7月23日17时30分至25日20时20分,相继起复了14-17位罐车。在起复18位罐车时,由于18、19位罐车的罐体部分纵向重叠,18位罐车中梁扭曲,拉动和扶正都很困难;由于19位罐车一直在泄漏,隧道内液化石油气浓度先后三次超过爆炸下限的60%,人员被迫三次撤出。经过56小时的战斗,到7月28日4时25分才将18位罐车成功起复。7月23日9时25分,东洞口起复出30位冷藏车;7月31日9时27分,救援机车将隧道内最后一节车即10号罐车从西洞口拉出。西洞口共起复15节车,东洞口共起复8节车。起复出的罐车分散停放,部分拉至黔南州马场坪站,由黔南州贵定县消防中队监护,待铁路部门处理。经探查:13位罐车剩液化石油气19吨,15位罐车剩液化石油气5吨,,16位罐车剩液化石油气9.5吨,19位罐车剩液化石油气10吨;14位、17位、20位、22位、25位罐车全部漏完,隧道内共泄漏了约188.5吨的液化石油气。 8月2日,湘黔铁路线恢复通车。

为保证不间断供水,铁路部门在东、西两条小溪筑坝蓄水,用潜水泵吸水供给消防车;西口用两台大功率消防车轮换向洞内注水,每秒钟供水量约26升。整个抢险用水约31400余吨。

三、经验与教训

这是一起国内外罕见的液化石油气罐车在铁路隧道内发生的颠覆、泄漏、燃烧、爆炸的特大事故。它除了具有液化石油气在露天泄漏时的特点如:易燃易爆、流散潜伏、受热膨胀、吸热冻伤、有毒外,还表现出以下特点:泄漏罐车的数量多、泄漏时间长、泄漏量大、危害空间大;随时可能爆炸;火源隐蔽,难以扑救;堵漏难,起复危险。这些特点决定了抢险救援危险大、处置难度大、战斗时间长、现场规模大。 (一)、通过对这起事故我们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消灭阴燃火源是这次抢险成功的关键

对这类事故的处置要从消除液化石油气爆炸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出发思考处置方案。液化石油气爆炸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即一定的浓度、一定的空气、一定的火源。只要消除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能够消除液化石油气爆炸的可能,为抢险创造安全条件。

消除隧道内液化石油气的浓度可以通过进洞堵漏,彻底切断泄漏源的措施实现,但由于隧道内液化石油气一直在泄漏,并且存在火源,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进洞堵漏危险极大,难以成功;消除隧道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封洞、灌注液氮的措施实现,但由于隧道长766米,容积达35000余立方米,封洞后,其中的空气能使阴燃火长时间的存在,可见封洞窒息灭火耗时长;同时大量的液化石油气在隧道内泄漏,封洞后相当于将隧道人为的变成一个更大的液化石油气罐,启封时仍有危险;灌注液氮需求量大,难以在短时间内调集,不利于迅速抢险。

在消除液化石油气浓度和隧道内空气都难以迅速成功抢险的情况下,只有从消除火源因素出发思考处置方案。灌注泡沫或内攻灭火可以消灭隧道内火源,但由于灌注泡沫难推进、易消失,难以迅速彻底消灭火源。经指挥部研究决定用水作为灭火剂内攻灭火,创造进洞作业条件。内攻灭火是整个抢险的重中之重。 2、准确判断火源位置、形式、燃烧物性质

隧道长766米,在未查明火源的准确位置之前盲目内攻,不仅难以取得灭火成功而且可能造成人员重大伤亡。隧道内连续几天发生的爆炸说明隧道内存在火源,但通过侦察未发现明火,说明火源以阴燃的状态存在。隧道内除了货车外,其它地方不存在可燃物,既然有火源就只可能存在货车上。经核查列车编组发现,除27-31 位冷藏车的保温夹层中的保温材料和木材为可燃物外,其它车厢所载物均未不燃物;31 位车于7月14日拖出隧道,由此判断,隧道内的火源存在于27-30 位冷藏夹层中,燃烧物是夹层中的保温材料和木材。对阴燃火位置和燃烧物性质的准确判断,为我们准确消灭火源提供了依据。 3、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这起事故的主要矛盾就是液化石油气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和抢险要“安全、迅速”之间的矛盾。现场的主要方面之一就是消除液化石油气爆炸的三个条件之一。以上分析可知,只有通过内攻灭火来消除液化石油气爆炸的可能,才能实施进洞堵漏、起复残车等作业。根据燃烧物性质、火源位置的特点,内攻时我们坚持集中于火场的主要方面;战斗中采取了重点突破、逐一消灭的战术。具体措施是:(1)挑选精干队员组成侦察组、救援组、灭火组、安全检查组。每组3人,均由1名干部负责,对各组人员进行战前动员和抢险理论培训;(2)在东、西口外小溪筑坝蓄水,为内攻提供充足水源。同时在内攻灭火前设法从各地紧急购置、调运到现场大批灭火器材如:大功率消防车2台,16型水带4000米,防爆照明灯30具,防火隔热服60套,空气呼吸器60具,备用钢瓶100具,空气呼吸器充填泵2台,多功能消防水枪20支,安全绳1000米及易燃易爆气体浓度检测仪、对讲机等。(3)内攻时在颠覆的车体上架设二节拉梯、单杆梯,开辟进攻通道,用水枪对冷藏车厢逐一灌水。由于现场没有测温仪,突击队员就用手摸感受车体各部位温差的方法对冷藏车进行反复检查,以保证彻底消灭火源。(4)战斗中,其他各组全力以赴为突击组搞好器材、水源、救护、医疗、后勤保障。 4、把握最佳的进攻时机

抢险时值盛夏,昼夜温差达7--8℃。早晨太阳升起后,阳光首先使东口外的空气温度升高,洞内的空气 温度相对较低。洞内外的温差使东口外热空气上升,洞内的冷空气由西向东口流动,西口外的空气由西口进入洞内。这样隧道内就形成了一股由西向东的空气流。隧道内泄漏的液化石油气随着空气流向东口扩散、集聚,当液化石油气达到爆炸浓度极限后,遇到靠近东口的冷藏车内的火源即发生爆炸。从每次爆炸

时间来看,液化石油气在隧道内的爆炸都发生在上午7时至10时这一时间范围内。这一时间正是太阳升起后,隧道内外温差最大,空气对流速度加大的时候。由于隧道西高东低,泄漏的液化石油气靠重力作用也要向东扩散。可见隧道内液化石油气温差、空气流动速度、液化石油气泄漏扩散集聚等因素密切相关。内攻灭火时应避开液化石油气可能爆炸的这段时间。据此,我们将7月19日的内攻灭火时间确定在10时30分以后。

5、正确选择内攻入口

内攻途径只有东、西两个隧道口。由于火源在27-30位冷藏车内,30位冷藏车距东口仅80米,位置靠近东口。如果从西口内攻灭火,需要铺设600余米的水带线路,战斗员需着隔热服、背空气呼吸器在隧道内行走600余米,翻越过13节颠覆的罐车,穿过液化石油气泄漏区;为保证安全,我们规定,空气呼吸器在隧道内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极其复杂的隧道内行走600余米去灭火而后返回,30分钟显然不够。可见,从西口内攻灭路线长、供水难、危险大,救助联络十分不便,难以成功。由东口内功灭火相对西口而言距离短、供水易、救助联络方便、较易成功。因此,我们决定从东口内攻灭火。 6、落实安全措施是杜绝战斗减员的保证

对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的处置,如果不认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就不能保证抢险的安全顺利。抢险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安全措施:1、严格认真实施液化石油气浓度检测。战斗到哪里,就检测到哪里。当隧道内液化石油气浓度超过爆炸下限的60%,就立即停止战斗,撤出人员。2、加强警戒,严格检查、控制进入隧道的人员、器材。内攻灭火时每次只进一组,每组限3人;每人必须着隔热服、戴空气呼吸器,持防爆照明灯;带入洞内的器具必须防爆或经防爆处理,以防战斗中产生火花、静电,对用于开辟进攻通道的二节梯、单杠梯的金属部分全部用胶布包扎。救援机车进洞时采用其它机车顶推的方法,以防止产生火花。现场禁止使用摄像机、照相机,手机、传呼机、铁器等可能产生火花和静电的工具和器材。3、驱散液化石油气。进攻前,经对东口液化石油气浓度进行检测,于是先在东洞口内70米处架设水炮向隧道内冷藏车厢射水1小时,使冷藏车内的火源,经检测液化石油气浓度下降后才开始内攻灭火。4、禁止隧道两头同时作业。现场分为东、西两个战斗段,相距2.4公里;现场通讯条件差,参战的单位、人员多,战斗中难以很好的协同配7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液化石油气爆炸,造成人员伤亡。5、保持向隧道内注水和通风。为降低受到内液化石油气浓度,7月19日完成内攻灭火任务后,始终保持由西口向隧道内注水和通风。6、用喷雾水掩护抢险作业。在堵漏、修复隧道线路、起复罐车时坚持用喷雾水进行掩护,驱散液化石油气,降低作业区液化石油气浓度,尽可能将泄漏区和作业区隔离开。 7、指挥程序清楚

没有科学有序的指挥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战斗行动,甚至可能因指挥失误而造成伤亡事故。后来成立了抢险指挥部,强化了指挥程序,避免了多头指挥,外行指挥。消防部队在抢险指挥部的领导下,一方面加强了与其它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到协同作战;另一方面,成立了前沿指挥部,下设两个作战组,实行逐级指挥,特别强调消防部队人员只须在接到直接领导的命令后方可采取行动;凡进洞侦察、灭火、射水、喷泡沫,必须由干部带队。今后消防部队在参与较大的抢险救援行动时,应成立自己的专家级,在总体方案确立后负责研究具体的处置方案,特别是要对指战员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研究论证。 8、加强种类保障

整个抢险长达20来天,没有强有力的保障就没有抢险的成功。1、抢险器材保障。抢险需要大功率消防车、空气呼吸器、防爆器材、隔热服、泡沫液、高压水带等。抢险中,后援指挥部积极为前方设法运送了大批抢险器材。19日进攻前夜,组织官兵捆扎水带4000米,充填空气呼吸器100余具,从物质上保证了抢险的顺利进行。2、供水保障。抢险中我们拦溪筑坝,在距隧道西侧320米,低于路基30余米挑战溪处,铺设了3条100毫米钢管,用电动水泵引水供给西口消防车。在距东洞口80米的小溪处,使用电动泵引水供给东口消防车,保证了抢险不间断供水。此外成了现场后勤保障组,专人负责认真搞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油料保障等。

9、全体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连续作战

的情况下方可作业;在用救援机车起复残车前,必须先修复铁轨、残车轮对、护正车体,再用泡沫覆盖罐体后实施起复。

3)事故特点

(l)时间长、泄漏量大、爆炸威力大。在堵漏前,隧道内13节罐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泄漏,泄漏量超过所载总量的一半。19位罐车的气、液相阀从根部断裂,呈两相泄漏,因其内压高,试用多种方法均未完全止漏(只将大漏堵成了小漏)。可以说,在整个抢险中,都存在液化石油气泄漏。隧道的容积约 350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在其中的 5次爆炸,对隧道、罐车及铁路线损坏巨大,西口拱顶衬砌被纵向炸蹋9.6m,25位车体撞入26位钢架车达1/3,27位冷藏车被全部炸飞,所在位臵形成一个长12m、宽5m、深0.5m的炸坑。

(2)反复爆炸。从7月14-16日,隧道内先后发生了4次爆炸,这是因为隧道内西侧液化石油气一直在泄漏,当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极限、遇东侧冷藏车内火源时,即会发生爆炸,形成“气找火”爆炸的现象。

4)抢险体会

(1)消除火源是抢险成功的关键。

(2)准确判断火源位臵、形式、燃烧物性质。隧道内连续几天发生的爆炸,说明隧道内存在火源,但通过侦察未发现明火,说明火源以阴燃的状态存在。经分析,隧道内除货车外,其他地方不存在可燃物,因此判断火源只可能存在于货车上。经核查列车编组单发现,除 27一31位冷藏车的

保温夹层中的保温材料和木材为可燃物外,其他车厢所载物均为不燃物;31位车已于7月14回拖出隧道。由此判断,隧道内的火源存在于27-30位冷藏车夹层中,燃烧物是夹层中的保温材料和木材。对阴燃火位臵和燃烧物性质的准确判断,为准确消灭火源提供了依据。

(3)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根据燃烧物性质、火源位臵的特点,内攻时坚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指导思想,将灭火的主要力量集中于火场的主要方面。战斗中采取了重点突破、逐一消灭的战术。具体措施是:

①挑选精干队员组成侦察组、救援组、灭火组、安全检查组,每组3人,均由1名干部负责,对参战人员进行战前动员和抢险理论培训;

②在内攻入口即东口准备了充足的水源和抢险器材。在东洞口外小溪筑坝蓄水,为内攻提供充足水源,同时在东口集中了3架H节拉梯、6架单杠梯、2染水梯、60具空气呼吸器、 100具备用钢瓶、 60套隔热服、 2000m 16型水带等器材;

③内攻时在颠覆的车体上架设6m拉梯、单杠梯,开辟进攻通道,用水枪对冷藏车厢逐一灌水;由于没有测温仪,突击队员就用手摸感受车体各部位温差的方法对冷藏车进行反复检查,以彻底消灭火源;

④战斗中,其他各组全力以赴为突击组搞好器材、水源、救护、医疗、后勤保障。

(4)战术运用能否成功与进攻的时机和途径密切相关:

①紧紧抓住最佳灭火时机。抢险时值盛夏,昼夜温差达7-8℃。早晨太阳升起后,阳光首先使东口外的空气温度升高,洞内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洞内外的温差使东口外热空气上升,洞内的冷空气由西向东口流动,西口外的空气由西口进入洞内。这样隧道内就形成了一股由西向东的空气流。隧道内泄漏的液化石油气随着空气流向东口扩散、集聚,当液化石油气达到爆炸浓度极限后,遇到靠近东口的冷藏车内的火源即发生爆炸。从每次爆炸时间来看,液化石油气在隧道内的爆炸都发生在上午7时到10时这一时间范围内。这一时间正是太阳升起后,隧道内外温差最大、空气对流速度加大的时候。由于隧道西高东低,泄漏的液化石油气靠重力作用也要向东扩散。可见,隧道内液化石油气爆炸的时间与隧道内外温差、空气流动速度、液化石油气泄漏扩散集聚等因素密切相关。内攻灭火时,应避开液化石油气可能爆炸的这段时间。据此,将7月19日的内攻灭火时间确定在10时30分以后。

②正确选择内攻人口。内攻途径上只能考虑从东、西两个隧道口进人。由于火源在冷藏车内,30位冷藏车距东口仅80m,位臵靠近东口。如果从西口内攻,灭火路线长。

供水难、危险大、救助联络十分不便,难以成功。由东口内功灭火,相对西口而言距离短、供水易、救助联络方便,较易成功。因此,决定从东口内攻灭火。在战斗中,用喷雾一水枪由东向西射水,使空气由东向西流动,阻止液化气向东扩散以降低东口方向的液化石油气浓度。

(5)搞好安全防护是抢险成功的保证。抢险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安全措施:

①严格认真实施液化石油气浓度检测。战斗到哪里,就检测到哪里;

②加强警戒,严格检查、控制进人隧道的人员、器材; ③驱散液化石油气; ④禁止隧道两头同时作业; ⑤保持向隧道内注水和通风;

⑤用喷雾水掩护抢险作业和在起复前用泡沫覆盖液化气罐车,确保起复安全。

(6)组织指挥要科学、周密、协同。参加这次抢险决策的专家多,意见多,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参战的单位多、人员多(达3000余人),战斗部署难以统一,战斗行动难以协同。为了避免多头指挥,外行指挥,消防部队在抢险指挥部的领导下,一方面加强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到协同作战;另一方面,成立了前沿指挥部,下设两个作战组,一个机动组,实行逐级指挥,特别强调消防部队人员只有在接到直接领导的命令后方可采取行动;凡进洞侦察、灭火、射水、喷泡沫,必须由干部带队。

7)切实加强各类保障。整个抢险长达20多天,强有力的保障就是成功:

①抢险器材保障,需要大功率消防车、空气呼吸器、防爆器材、隔热服、泡沫液、高压水带等,以提高战斗效率;

②供水保障和认真搞好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油料保障等事项,是完成任务的重要基础。

(8)值得注意的事项。液化石油气在隧道内发生的泄漏事故有其特殊性,在处臵时不应盲目采取以下行动:

①封洞。隧道内液化石油气在泄漏,如果封洞,实际上是将隧道筑成了一个大液化石油气罐,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②向隧道内送风。当隧道内存在火源,而液化石油气在泄漏时,向洞内送风有可能引起液化石油气爆炸,增大抢险难度;

③进洞。对这类事故的抢险没有绝对的安全,进洞有一定的冒险性,要在讲究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冒险,在检测、总结爆炸规律的基础上确定进洞时机、方式、任务;

④起复。在未处理好隧道内罐车的泄漏前,起复罐车有可能引起泄漏的液化石油气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eq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