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06 01: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运用唯物论观点谈谈 对物质世界的科学认识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

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从而奠基了马克思主义整理论大厦的部分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

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关键字:物质 唯物论 统一 意识 实践 认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看,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是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

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也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的绝对性是体现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只有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然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物质运动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过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从根本上说,世界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的 。一切的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社会的物质性则表现在,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总的来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历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它始终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要想对物质世界有所认识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归纳整理,理解唯物论对物质概念的解释。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人出现在世界的唯物论舞台上,更没有人站出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归纳。则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了前人的结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世间万物都归于物质,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一切都是物质的一部分,物质这一词就成为一种简称,“这种简称把感官可以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列宁在20世纪初对其物质的概念进一步的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类通过感

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但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管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虽说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三、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这是对意识作用的生动描绘。唯物论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其原因在于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是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

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又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四、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在马克思看来, 由于实践主体总是使认识对象、劳动对象或物质对象与自己处于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关系中, 这样, 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说物质对象是最高的存在原则。人在实践过程中所接触的物质“本身”也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抽象, 相反, 总是仅仅接触和处理有关物质的具体的、并从时间和空间、运动和速度等各个方面都给予具体规定了的存在形态。物质的普遍性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来说, 只存在于具体和特殊之中, 所谓的本源性物质或存在物的本源根据并不存在。物质的实在性实际上只存在于与人的社会实践和意识相互关联的关系和相对性中。

现实中的物质世界在处于“为他存在”或“自在存在”时, 都和以往朴素的实在论或形而上学唯物论不相容。在人类历史中生成着的自然界总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是人经由工业形成的一种“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与唯心论者突出的精神一样, 物质也决不是用来解释世界的绝对统一性的根本。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 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根本的实体” 。

正是基于这种辩证法, 使得马克思把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人和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 建立了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融为一体的哲学新体系。在物质的自然界里, 除了人规定的各种有限的目的之外, 不存在任何所谓普遍的、绝对的、泛神论的、甚至是上帝的目的与意志。这个世界包含的全部能动的意义, 无非是人类通过各种行为、实践调节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而达到的目的。既然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已经具有实践的、感性的、直观的性质,所以, 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 亦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 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为此, 马克思反对贬低人对自然认识的价值,认为最高的存在不是神而是人。因为, 现实中的一切都是从“为存在物的人和自然界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开始的”。正是从这一基本出发点、从社会实践的具体性, 而不是从有关物质的抽象体

出发, 唯物主义才得出: “凡是物质的东西都是实在的和凡是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的”实在论观点; 才得出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彼此合乎规律的产生是不证自明的;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本质上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尽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有其特殊性, 但是, 自然史和社会史却在差异中达到统一。因此, 尽管一切自然规律本质上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独立存在, 但是, 只有运用社会范畴, 关于自然和自然规律的陈述才能定型和适用。

虽然人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但是“没有人, 自然就既无意义也无运动, 自然是混沌的、无差别的、无关紧要的物质, 从而归根到底是虚无”? 。

五、科学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问题时,已经内在的包含了辩证法。同样,当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的包含了唯物主义。

总之,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

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补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前提,其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尽管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复归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下自觉进行的,也可由科学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实现。要想知道、认识物质世界就得了解科学方法,运用科学思维理解唯物论,

?、《马克思恩格斯》第4卷,人民出版社,34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34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343页 ?、《马克思恩格斯》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12页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81 页 ?、施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商务印书馆, 第9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ep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