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更新时间:2024-05-09 07:3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曲靖市麒麟区西关学校 张聪秀

[摘要]在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形式上的丰富,空洞的热闹,却并未收获丰硕的果实。在教学实践的引领下,我们逐渐明白了语文教学应该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应该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应有语文味,朴实无华,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关键词] 本色 规律 语文味 原生态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特别是语文的人文性受到积极有效的关注。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教材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各种各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同于丰硕的收获呢?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对文本解读时间少了,学生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时间少了。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正值人们感叹语文越教越难教,越教越糊涂的时候,一些专家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的观点,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操作、如何实

1

施呢?笔者认为:

一、语文课应该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小学语文教学最为大忌的是以引起兴趣为名,采取种种“标新立异”的做法,追求所谓的“奇特”,这样的课就好像在整个语文教学“身上”长出了“赘瘤”,“瘤”的分量越大,就越损害语文教学之“身”,学生越是难以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又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

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文时,一位教师先问学生:“有小朋友掉进了水缸,司马光有没有慌?他是怎么做的呢?”接着让一位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并请另一位学生为表演配音。然后问:“同学们,想一想,砸破缸了还会发出什么声音?”引导说出“哗——哗——哗”的水声,请同学们用动作表现水,为水声配音。还请四位学生上台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乐器,自己决定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

这位老师是专注于课堂上的形式,把它看成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一味花力气在创出新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杨再隋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中从四个方面禅释了“语文课应该怎样教”:其一,平平淡淡教语文。他认为平平淡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平平淡淡是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其二,简简单单教语文。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式变得简单易行。其三,扎扎实实教语文。语文教学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其四,轻轻松松教语文。不要硬给语文加砝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

说到还原本色、复归本位的课堂,不得不提到薛法根老师,大凡欣赏过薛老师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就应该这样上,课也可以这样上,这样的课我也能上。他的课既关注学生,也关

2

注老师。“关注学生”是说在薛老师的课上,无论是识字、解词,还是阅读、理解或其他什么,薛老师上得都是自然、实在,毫无刀耕斧凿的痕迹。他的一切着力点全在学生身上。看他上课,看似平淡无奇,但对学生的胃口,学生吃得轻松、吃得满意。“关注教师”是说薛老师在准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上家常课,上教师们能借鉴、迁移的课。我们一线教师对“做”出来的公开课早就心存疑惑,当看到全国特级教师、新生代教师的领军人物,在这么多人面前,上“谁都能上”、“谁都能迁移”的回归常态的课时,不禁释然了。而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上成回归原生态的课,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求真的品质,更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二、语文课应该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对学生而言,语文素养即是人的素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就是这样一堂“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课。

在悠扬婉转的《思乡曲》中,师生共同深情地朗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

师:看得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已经沸腾,还有什么话能足以表达我们那份心情呢?只有那一句——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放声朗诵,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 (学生再读)

师;下面,请大家拿起笔。再写一写这句话,并将这句话永远地镌刻在你心灵的深处。(师生共同写话,教师用红笔)

生:(一个凝神神静气地、庄严地、神圣地、含着热泪写这句

3

话)

师:想读就读吧!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语气虽然不同,但感受和认识是一样的深刻!

师(激情地):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相信你一定记住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但惟独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祖国。或许有一天,你身在国外,请你也别忘了今天的这堂课,更不能忘了这堂课里你记住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们大家再读这句话吧!

生(铿锵有力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咱们今天上的不是普通的语文课,而是一堂人生感悟课,因此,这也就称得上是——

生:难忘的一课!(教师在课题后加上感叹号,在全场掌声中结束教学)

处处闪现诗意,处处充满灵性,处处涌动激情。教师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恰到好处地加工、提炼,从而在教学中收到了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可以想象,课虽然结束了,但孩子们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检后,心灵深处一定烙上了鲜红的“中国印”。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语文课应有语文味

4

“语文味”他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语文课如何具有语文味,程少堂撰文提出三个方面:一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其次,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拼盘。再次,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二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三是提高教师素质,要求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自己应有“语文味儿”,要因长施教。

如: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感高潮,其结课阶段的处理则更令人感到情韵在胸、绕梁不散。请看——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觉得怎么读能表现你对英雄的无限崇敬的心情,就怎么去读。用你们的声音,用你们的感情,把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书)

师:战斗结束了,战友们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学生写碑文)

5

生: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生:邱少云,你永远活在中朝人民心中! 生:烈火炼真金,千秋传美名!

师(点击课件):看大屏幕。同学们,这就是刻在391高地上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

生(起立齐读):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

师:让我们用更加自豪的语气,再来读读这句碑文。(生读) 师: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面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关键词句的“读、写、品”,全身心投入、热情洋溢,学生则以情悟情,以神会神,真正受到了感染和升华。语文教师确应深入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此去滋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和人文素养,让学生求得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建,得到协同发展。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苏轼说过的一句妙语,写作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课堂教学不也应该如此,不也应该像“风行水上”一样自然、朴实吗,让我们一起来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吧!

6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2006年第5期 江西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大学出版社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ea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