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某公司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更新时间:2024-06-20 03: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本科毕业论文写某公司问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镇江云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学院名称:_ 江苏大学成教学院 _ 专业班级: 05信息 学生姓名: 徐一飞 指导教师姓名: 刘晓松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2010 年 12 月
摘 要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镇江云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总共分五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先是介绍了镇江云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概况和本信息系统的概况,并强调了本信息系统的七大特点;在第二个部分,本文介绍了本项目应用到的系统开发方法是原型法,并针对原型法的概念、建立原型的过程、初始原型的构造原则、原型的生成控制和开发环境的要求做了必要的说明;在第三个部分,本文介绍了本项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五大子目标,并描述了本系统目标的特点和系统涵盖的范围,并对功能规划部分做了简单的阐述;在第四个部分,本文详细的分析了本项目的系统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阶段针对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步骤和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在第五个部分,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本项目由帐务处理子系统、报表编制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和系统维护子系统共五个子系统组成,并对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做了必要的说明和详细的划分。
通过本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让我掌握了设计信息系统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思路,并且这些方法和思路也给其它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I
目 录
引 言 .......................................................... 1 1、系统概述 .................................................... 2 2、系统开发方法 ................................................ 4
2.1、原型法的概念 ......................................................... 4 2.2、建立原型的过程 ....................................................... 4 2.3、初始原型的构造原则 ................................................... 5 2.4、原型的生成控制 ....................................................... 6 2.5、开发环境的要求 ....................................................... 7
3、系统规划 .................................................... 8
3.1、新系统的目标 ......................................................... 8
3.1.1、系统目标的内容 ............................................................. 8 3.1.2、系统目标的特点 ............................................................. 8
3.2、系统的范围 ........................................................... 9 3.3、系统功能规划 ......................................................... 9
4、系统需求分析 ................................................ 11
4.1、会计核算方法 ........................................................ 11 4.2、会计核算步骤 ........................................................ 11 4.3、会计核算业务流程 .................................................... 13
4.3.1、会计业务开始阶段 .......................................................... 13 4.3.2、经济业务开始发生 .......................................................... 14 4.3.3、帐务处理 .................................................................. 14 4.3.4、归集计算 .................................................................. 15 4.3.5、对帐业务 .................................................................. 15 4.3.6、报表编制 .................................................................. 15 4.3.7、会计分析 .................................................................. 16 4.3.8、各类专业会计主管业务 ...................................................... 16 4.3.9、业务流程 .................................................................. 17 4.3.10、组织机构 ................................................................. 18
5、系统模块结构 ................................................ 20
5.1、系统模块构成 ........................................................ 20 5.2、系统模块详细划分 .................................................... 21
II
结 论 .......................................................... 24 致 谢 .......................................................... 25 参考文献 ....................................................... 26
III
引 言
镇江云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业设计、试制、生产、销售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私营企业。具备雄厚的生产技术力量和完善的质量体系,已通过国际标准认证,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国内电信、移动、联通等各个领域配套生产。
公司从2010年开始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化项目,本人毕业设计期间正好在该公司兼职担任该信息系统项目的设计顾问。以下是本人针对该信息系统项目撰写的设计方案。
1
1、系统概述
会计信息系统是财务信息系统的一条分支,它的产生既体现了信息系统的普遍特性,同时,因为它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所以在应用一般的信息系统方法的时候,也显示出它的一些特殊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数据量大
业务处理对象小到牵涉每一个人的几分几角,大到一个企、事业组织系统,一个主管地区和跨行跨业。在一个单位内,经济业务的发生相对于其他部门业务都比较繁杂,会计业务范围之广,事务之繁体现在经过科学化处理之后的信息量远远高于其他事务处理的信息量。一个中等企业,每天需处理的会计事务信息量大约在0.15 MB左右。 b、变动频繁,数据规律性小
在其他事务信息中,都可有很大的稳定性数据,而会计的事务发生是日新月异,它只有整体价值的相对稳定,而在每时每日,在微观上都是可变数据。这一特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不同于其他信息分支系统。 c、计算量大,时间性强
在第一章已经说过财务管理首先应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这些核算是从各个角度对资金的利用、来源、转化等各种形态进行分析,同时,由于会计制度的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各种帐簿的结算、汇总以及各种报表的编制完成。这些业务的完成都牵涉到大量的经济信息和强烈的时间观念。 d、数据的精确性
信息系统中,有不少“模糊”问题,可以用“可能”、“也许”、“否则”、“也行”等等,估计事态发生、变化,描写最后结果。会计中的数据,不允许出现“可能对”,“这样的核算也凑合”等模糊术语,它要精确到角分。它是通过精确的数字信息来反映宏观问题的。因此,对于会计计算机核算系统中的程序编制,要求数字处理过程特别严密。[1] e、通用性实施困难
在财务系统中,各行业面对的会计核算科目不同,核算对象不同,需要的会计报表不同,决策目标不同。这就决定了通用财务计算机系统研制与实现的难度很大。 f、数据的安全保密要求高
任何会计数据都牵涉到经济利益,小则个人,大则企业,直到国家,所以当实现了计
2
算机系统管理会计事务后,怎样达到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级也是一项严肃的任务。 g、必须遵守财务规范
人工会计核算已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套有效地管理经济事务处理法规,从遵守财经纪律和有关法定政策方面,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要适应已有的法规,并且要经得起审计的检验。
3
2、系统开发方法
本公司系统的开发采用原型法。 2.1、原型法的概念
原型即雏形,表示某种产品的原始模型,对于系统开发指的是该系统的早期版本。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获得用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投入少量人力和物力,尽快建立一个原始模型,使用户及时运行和看到模型的概貌和使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开发人员进一步修改完善,如此循环迭代,直到得到一个用户满意的模型为止。
从原型法的基本思想中可以看到,用户能及早看到系统模型,在循环迭代修改和完善过程中,使用户的需求日益明确,从而消除了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从原型到模型的生成,周期短、见效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
但是作为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原型,它应含有最终模型的某些主要特征,主要内容是: (1)主要功能的程序模块; (2)会计数据库; (3)用户界面; (4)主要会计报表; (5)与其它系统的接口。 2.2、建立原型的过程
原型法是随着用户和开发人员对系统认识和理解的逐步加深,而不地对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其开发流程如图2-1所示。[3]整个开发过程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步骤: (1)确定初步需求。根据用户基本需求,对系统给出初步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包括各种功能的要求、数据结构、菜单和屏幕、报表内容和格式等要求。这些要求虽是概略的,但是最基本的,易于描述和定义。
(2)设计初步原型。根据用户初步需求,开发出一个可以应用的系统,它应满足上述的由用户提出的基本要求。
(3)试用和评价原型。在试用中能亲自参加和面对一个实在的模型,能较为直观和明确地进一步提出需求,提出修改意见。
(4)修改和完善原型。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以得到新的系统原型,然后再进行试
4
[2]
用和评价,这样经过有限次的循环反复,逐步提高和完善,直到得到一个用户满意的系统模型为止。
原型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它的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可以开发边使用,较适合于开发环境和管理体制多变、系统结构不稳定的情况。但是,开发系统采用原型法,需要有交互式开发环境和第四代语言及自动编程系统的支持,其初始原型设计较为困难,开发过程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
用户要求设计初始原型使用原型满意原则满意评价原型不满意修改原型 图2-1 原始法的开发流程
2.3、初始原型的构造原则
原型法的实质是尽快地构造一个原型,以尽快明确用户需求,适应变化的开发环境。但是如何构造一个系统的初始原型? [4] 构造系统原型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尽可能利用现成软件和模型来构造原型,随着软件产品的商品化,这种积木式地产生原型的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大大减少开发费用,缩短开发周期。
(2)按最小系统原则构造一个规模较小、基本能反映用户系统需求的原型,经用户评价和迭代修改,再补充系统的其余部分。
按最小原则构造原型并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求能反映用户要求的主要特征,图2-2可以清楚地描述这一原则和方法。
5
系统ABCA1. . .AnB1B2...BnC1. . .CnB21. . .B2n 图2-2 最小系统原型法示意图
假若有一个层次的系统结构图,经过调查和分析,其中某一技较能全面地反映该系统的基本特征,就可以选择这部份为系统原型,经评价认可之后,再完善其余部分,如图子系统B(B1?Bm)就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分枝。
(3)利用高效率软件工具生成原型。如第四代语言较第三代语言编程能力和编程效率高出一筹,这样可大大节省编程时间,缩短开发周期。
2.4、原型的生成控制
原型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对原型进行修改的过程,这种修改如何控制呢?也就是说修改到何种情况才结束呢?有以下的方法可供参考。
(1)限制用户接收程度。这种控制的方法是事先将用户接收程度以百分比的形式确定下来,如将用户的接收程度定为75%,当达到这个百分数时就停止修改。但是在一个用户环境不稳定时,用户的需求也可能是不确定的,在修改过程中试图提高用户接收的百分比也许是行不通的。需要寻找另外控制修改次数的方法。
(2)按费用/效益方法控制。如果原型的修改费用超过了其修改带来的效益,就停止修改。伴随着原型逐渐完善,再进一步修改时,其修改费用会大于修改所带来的效益,此时修改就需停止。
(3)按修改次数控制。可对原型的修改次数确定一个最大值,这个控制值可根据开发系
6
统的重要性、复杂程度和所需费用确定,如果达到这一修改次数,就停止修改,这就得到了所需原型。但是由于限制了修改次数,有可能达不到较好的用户接收程度。这种方法较为简便,仅适用于开发人力、费用和时间较紧张,或者用户接收百分数难以确定的情况。
2.5、开发环境的要求
原型法不仅要求快速构造出一个用户满意的系统模型,而且还要快速地响应用户提出的修改要求,这就对原型法的工作环境有所要求。
(1)高级的第四代语言。能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实现自动编程,以简化编程过程。 (2)交互式工作环境。交互式工作环境能快速地完成用户提出的修改。
(3)数据字典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可以保存开发系统中各种文件、报表和数据的各种信息,它还能辅助生成与数据字典有关的内容。
(4)屏幕编辑器和文档编辑器。它们能快速生成用户要求的屏幕格式,能够自动化保存和维护各种文档资料。
(5)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对数据进行存取和查询。
从以上各点可知,原型开方法对开发环境的软件支撑要求较高,随着软件工具有日益完善,原型开发方法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7
3、系统规划
总体规划的制定有利于合理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从整体上,从全局把握用户的需求,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在总体上达到最优化。 3.1、新系统的目标 3.1.1、系统目标的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目标是能够实现企业的管理职能,能进行财务和核算及计划和决策处理,并提出各种财会信息。[5]
(1)提高会计信息来源的准确性,数据传输的及时性、数据使用的共享性,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益。
(2)实现会计电算化,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上来。
(3)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现代化水平,作到管理科学化、会计信息代码化、财会工作规范化。
(4)为企业及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准确、及时而全面的各种财务报表。
(5)加强财会计划和计算机辅助财务决策工作,促使会务决策科学化,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系统的总目标是由各个下属子系统来完成的,总目标的明确也有利于子系统功能的设计。
3.1.2、系统目标的特点
通常会计信息系统目标有以下特点:
(1)目标的多重性。系统目标是多方面的,是由一个目标体系来实现的,具有多重性。 (2)目标的层次性,不同的管理层有不同的需求,高级管理层需要决策信息,基层操作人员需求事务性的信息。
(3)目标的适应性。目标必顺适应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4)目标的阶段性。系统的目标既考虑近期需要,又要顾及长远发展,但要分阶段实施,逐步完成。[6]
8
3.2、系统的范围
系统的范围是指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子系统的主要功能,确定了各个子系统及其功能后,就可确定系统的环境和人机的界面。
子系统的组成是依据系统的目标和用户需求确定的。其划分的依据是财务部门的机构设置、规模大小、业务特点和发展情况等。会计信息系统如图3-1的所示。
图3-1 会计信息系统图
3.3、系统功能规划
在规划阶段只是较为精略地提出系统及子系统的各基本功能。 可以用文字叙述的方法表示新系统的功能,如下面的叙述: 01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 ??????? 03材料核算子系统 06财务理子系统 061系统初始化 ??????? 063数据处理 066系统维护
书写时采用的是锯齿状结构,同层的功能处于同一列上,越是细化的功能越往右移,最右边是最下级的功能。
9
通常采用树形图表示功能层次结构,如图3-1所示,树形图较为形象直观。
10
4、系统需求分析
4.1、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在各行各业具体业务处理中表现不同,但是归纳起来,他们都必须符合传统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会计管理法。这些法规是具体业务处理的准绳,在不同会计事务处理中都必须据此执行。所以尽管各部门各单位具体事务五花八门,但这只是宏观反映,在控制上会计方法使大家都有据可循。下面介绍在本公司应遵循的会计方法。 借贷记帐法,它是复式记帐法,本次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采用的是借贷记帐法。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7]
a、“借”、“贷”作为记帐符号
凡作为“借方”记帐的业务,反映资金占用和成本费用的增加或者反映资金来源和收入成果的减少。而作为“贷方”记帐的,表示资金占用和成本费用的减少,或者反映资金来源和收入成果的增加。“借”、“贷”这两个字只是表示哪些科目作为“借方”科目,哪些科目作为“贷方”科目,它只作为一种标识,便利于会计人员使用这种记帐方法。我们不能把“借”、“贷”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如果我们用“J”、“D”这两个字母表示科属性,使它具有“借贷”记帐的规范,同样能取得相同的效果,只是大家会觉得没有“借”、“贷”这两个字那么熟悉、好记罢了。 b、借贷记帐法的帐户不固定分类
借贷记帐法可设置双重性质的帐户。从帐户余额方向确定帐户类别,如借方余额,说明是资金占用性质帐户;如系贷方余额,说明是资金来源性质的帐户。双重性质的帐户,余额有时在借方,有时在贷方。
c、记帐规则
借贷记帐法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进行记帐。在这规则下,所有帐户借方发生额会计应等于所有帐户贷方发生额合计;所有有余额的帐户,其借方余额之和等于贷方余额之和。
4.2、会计核算步骤
在某一部门决定采用哪一种记帐方法之后,在具体处理经济业务工作中,还有一套规范化的工作程序。这一套工作程序保证了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的有效执行,保障了资金正确
11
使用,并使国家财政、银行、审计、税务等部门工作形成一个互相促进、互相监督、有效控制的网络系统。对于从事于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则是使自己的每一步工作都走在有法可依,有理可查,防止一切经济犯罪分子破坏法规的路途之中。 这一套管理过程、规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步骤。[8] a、帐户设置
每一单位按主管部门规定,设置满足本部门需要的帐户。这一项工作必须在会计年度开始之前就进行设计安排,以便会计年度开始之后,对经济业务可以按帐户设置登录。如果本年度和上一年度采用不同的记帐方法,则就出现一个新帐户和旧帐户之间转化问题。所以不管记帐方法变与不变,在新年度开始,都需要对帐户研究和确立。
b、复式记帐
每一项经济业务,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帐户中,应全面地、等额地进行登记。这种记帐法有利于检查帐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积极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
c、填制、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是记帐的书面证明。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先要填制凭证,然后履行必要的手续。
会计凭证分原始凭证进行必要的归纳、整理,用来清楚地表明应记入帐户的名称和方向,并反映经济业务的简要内容和记帐需要的必需信息。
记帐凭证按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帐凭证。收、付款凭证是用来记录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记帐凭证。转帐凭证用于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记帐凭证。 d、登记帐簿
在记帐凭证对原始凭证作了一次归纳整理之后,形成了帐户所需内容,把记帐凭证进行又一次的分类、清理。根据帐户登录原则和各帐户结构要求,把记帐凭证所记经济业务填入到各类明细帐户和总帐帐户。
帐户是会计成本核算和经济业务分析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信息来源。 e、费用归集、成本计算
电力企事业的生产成本,事业费用,都要在确定的计算期内进行归集和分配。成本计算对象也是费用的归属对象。直接对成本产生影响的费用应计入各个成本计算对象;不直接对成本产生影响的费用,需通过科学方法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最后,以成本计算对象设置费用、成本明细帐的计算归集,编制成成本计算单,并算出各个成本计算对象
12
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f、会计报表
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和会计期结束后,及时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报表分为:
(a)静态报表。反映企、事业单位一定时日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结存量,表示资金在运行过程中在一定时期相对静止状态。这一类报表称为静态报表,如资产负债表等。 (b)动态报表。反映企、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内,资金运动的变动情况,表示一定时期内发生的费用成本和收入成果的变动总量的报表,如利润表、产品成本表。
会计报表逐级汇总至上级主管部门,使主管上级部门了解和分析所属企、事业单位资金运用、财务成本计划完成情况,也是国家综合部门制定计划、决定政策,综合平衡的重要依据。
会计报表也是财政部门税务机关和开户银行,考核单位对财政制度和财政纪律的遵守情况;各项税款、利润等上缴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企业投资的使用和效益情况;银行借入资金的使用与归还情况等进行协助、监督的重要依据。
4.3、会计核算业务流程
对财务系统中人工会计核算的分析后,其业务流程可归结为: 4.3.1、会计业务开始阶段
会计业务开始阶段的具体事务有以下几方面。 A.确定记帐方法
记帐法的确定,意味着费用归集方法的确定,也意味着会计分析方法的确定,所以这是会计业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余杭市供电局采用的是借贷记帐法。 B.确定帐户名称和科目设置
帐户是会计户口,每一年经济业务的居住地址。而科目的设置是资金属性的反映,是各类会计报表、核算的依据。目前一、二级科目是由财政部和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基层单位可根据业务需要增设三、四级科目。 C.记帐凭证格式确定
记帐凭证是财会人员入帐的凭据,是一切帐务处理的最初的分类记录,每一条记录都
13
含有资金属性、平衡计算的属性。
上述三种初始工作主要职责是由单位的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完成。 D.报表格式的确定
报表格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月报、年报。这类报表每年总有变动,一般到会计年度决算之时才能最终决定内容和格式。但对于基层单位,在会计年度开始之时,可以依据上年度报表为基准。报表内容影响到科目的设置,若是平时帐务处理时,科目设置很粗,许多经济业务归类倒是方便了,但在会计年度决算时,不能把会计报表内容从帐户中直接取出,而要通过人工再次分解,这个工作量是十分大的。因此在会计年度开始就应该根据报表内容,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会计科目。这方面单位财务负责人和总会计师要改变人工会计帐户和报表完全脱节的观点。
第二种会计报表是根据本单位经济分析需要,自行确定他的内容和格式。这项工作牵涉到单位主管提出的财会分析要求,牵涉到内部组织机构提出会计报告的要求,也牵涉到一定的外部单位。这一工作需要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人员共同承担。
4.3.2、经济业务开始发生
会计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是本单位的经济业务状况开始运动,资金流通、周转、审核、分类随之而来。信息来源的主要标志是原始单据的接踵而至。这些原始单据如果是从外部单位来的,大都表现为发票;从银行来的表现为支票往来;从内部机构来的大都表现为原始记录数据文本。
按照人工会计原理,原始文件不能直接入帐,它还需要经过会计审核,然后编制记帐凭证,给当事人签字、审核签字、校核签字等一系列手续,这一记帐凭证才能有效。 有了记帐凭证,帐户处理才有了依据,记帐工作才能开始。
这一阶段的工作,牵涉到经济业务经手人、会计、审校、出纳、校核等业务人员。 4.3.3、帐务处理
有了记帐凭证,一般过几天或当天,需要把所有凭证记录的内容,按凭证分类进行按科目归集计算,其目的是看这些发生金额能否将来源类科目与占用类科目取得平衡,每一科目发生的金额是多少。如果资金来源科目总发生额与资金占用和类科目总发生额相等,这批凭证可以交到记帐会计手里,进行帐户登记工作,即记帐。如果发现两类科目发生额
14
不相等,则对这些凭证需要查找原因,并进行校正工作,然后再次进行凭证归集计算,直至平衡为止。
记帐工作是一项极其麻琐、仔细而又单调的工作。由于经济业务发生量大,虽然已经过记帐凭证的初步归集分类,但是把每笔业务详细而又简单扼要登到帐本上,还不时地需要去翻阅原始单据或原始文件,来描述业务情况,这确实是令人疲劳的工作。 4.3.4、归集计算
会计帐页,每本第一面除特殊一些帐本外,都需要记录上年本帐户的余额。每页第一行记录前页的发生额、余额结转;每页结尾要记下本页的发生额、余额的合计值。到每月结尾要写出本月发生额合计值和余额合计值。
由于业务量大,牵涉帐户、科目多,这项计算工作量极其繁重,并要有多个会计才能完成。
对于现金帐户、银行帐户,归集计算需要每天进行,这些帐户的工作牵涉到现金出纳现金保管和现金管理会计。 4.3.5、对帐业务
当帐户形成之后,会计工作量并不是完了,相反,登帐完成以后的工作事务还非常多。对帐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需要对帐的帐户,分为内部单位组织的对帐和外部单位的对帐。内部单位一般是与物资、材料、仓库、运输、行政机构、经济承包核算单位等等;外部单位主要是与银行的往来帐户、外部投资单位帐户、购销单位的帐户等等。
对帐业务是一种会计监督方法,它既可以防止帐目的错误,也是有效地防止经济犯罪的有效途径。 4.3.6、报表编制
在会计业务中,记帐凭证是对原始单据或原文本的一次归集提炼,汇总计算又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一次归集提炼,报表是再一次对资金来源、应用、管理过程的归集提炼。 主管部门在设定报表内容时,其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财政状况统计、分析服务。这种统计、分析需要经过逐层的统计工作才能作出。
基层单位的会计年度决算报表和每月的上报报表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当人工会计管
15
理时,由于人工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因此许多数据不能直接从帐目中取到,而要经过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的再加工才能得出,这样取得的报表数据,不但工作量大,而且精确度也差。因为在分离出来的数据中,包含了许多主观因素以及一些人为的“旨意”。为了使报表数据真实反映企事业的资金状况,不论人工会计或计算机代替人工,工作量大,技术也较复杂。
报表编制工作一般由主管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和资深会计完成。 4.3.7、会计分析
会计分析业务是对本单位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根据帐户记载、运用会计核算原理和单位内部各类机构的要求,对资金来源、费用、成本、收益、盈利、税务情况、资产、各类消费、分配等进行分析计算,产生各种分析报表或表格,提供给单位的主管生产、经济事务的负责人,使他们适时地调整各种费用,或开辟资金来源,对单位的经营方针作出决策。
会计分析工作由财务负责人提出要求,资深会计完成,主管会计师监督执行。在手工会计方式下,这是极其困难的一项工作,一项比较全面的生产成本分析,往往要滞后帐务结算2至3个月后才能得出。 4.3.8、各类专业会计主管业务
会计工作的管理对象,决定了他们工作内容的巨大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影响了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维护和应用见表4-1。
从表4-1中可粗略地看出,这三类的会计核算,在信息需求上相差甚远。由于主要管理对象内容的差别,导致了在会计部门,开始制定这些核算内容实现的方式上就有很大差别。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帐户和科目设置,进一步地了解行业内的会计管理的差异。
16
比较内容 记帐方法 核算主要内容 工业会计 借贷或增减 1。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管基本建设会计 借贷或增减 1。概算管理 2。预算 3。投资额 4。利息 5。周转材料 6。工程成本 7。完工决算 预算会计 借贷或收付 1。总预算会计管理 2。单位预算 3。全额预算 4。差额预算 5。预算包干 6。自收自支 理 2。流动资产及流动基金 3。生产费用及产品成本 4。销售 5。利润及利润分配 6。专项资产及专项资金 7。基建借款及专项借款 帐户设置 报 表 企业核算帐户 企业类 基建核算帐户 基建施工类 事业行政帐户 事业、行政类 表4-1 几种专业会计信息源比较
4.3.9、业务流程
尽管各类会计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标准不同,但是会计已是一个管理的科学分支,他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和哪一个部门,这一体系在具有管理、互相制约、监督、应用等一系列功能上都是相同的。通过图4-1总结人工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该流程是设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近期功能的基础。
17
确定记帐 方 法原始凭证科目帐户设 置审 核记帐凭证不平衡审 核资金平衡平衡登记总帐登记明细帐总帐分类帐归集计算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特殊核算报表会计分析对帐处理 图4-1 人工业务会计流程
4.3.10、组织机构
所有单位的财务机构,配置与职责分工明确,同时与外部联系也极其频繁,搞清这些关系,对我们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成功与否密切相关。 A.内部组织
财务单位内部人员一般分工如下。
(1)财务主管:负责财务单位内全部事务的计划安排。如人员分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规章制度,上传下达主管行政部门有关政策,会计方法的审定,帐户和科目设置的审定,资金的计划和分析,决算工作的安排,与外部单位关于资金事务的磋商、处理,向主管负责人总结报告本单位重要的资金盈亏、消耗、集资、各项费用、成本,提出本单位资金筹集规划、开拓财源的建议等。
(2)总会计师:他是单位领导成员。他负责企事业财务计划、信贷计划和会计报表的
18
签署;会签企业的生产、物资供应、产品销售、技术措施、基本建设等计划,主要经济合同的审查;检查计划、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考核生产经营成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财务计划,落实完成计划的措施,对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建立各级经济核算、活动分析制度;监督本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政策、法令、制度、遵守财经纪律。
(3)审核会计:由业务熟练的会计承担。审查每笔经济业务是否符合财会制度,审查记帐凭证是否正确,发生额是否符合会计方法,资金平衡控制是否达到。 (4)会计员:负责记帐、算帐、报帐工作,执行财务计划、预算。根据
业务量大小,会计员一般由多人承担,每位会计员分工负责几个帐户,在行情况,编制月报、年报。
(5)出纳:专门负责现金记帐,做好现金的对帐,每日结帐,出现金报告单及与银行的对帐。
(6)现金保管员:负责现金保管,做好支票、现金发放登记帐户,现金的收、付记录,与有关会计的对帐,每日结算现金的收、支报告。 B.外部单位
这里的外部单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与财务单位同级的在一个大企、事业内的单位;另一种是指企、事业之外的单位。这些单位涉及与财务的事务十分密切,也就是信息交换很频繁,有许多是与我国的行政体制密切相关的,也与企、事业本身的组织机构密切相关,可列举如下:
银行:企、事业本身资金来源、费用支出、所有涉及单位经济事务都与银行相关。 物资:购买、消耗的对帐。 材料:购买、消耗的对帐。
行政机构:管理费用的收取、消耗,房屋建筑费用拨款、损耗,房租、水电、医疗、保险、福利费用、公益捐款等。
税务机关:各类税款的交纳、对帐。
人事:劳动工资对帐,工资额升降,劳保费用发放对帐等。
审计:审核财会制度、帐目、税收完成情况等。[9]
19
5、系统模块结构
5.1、系统模块构成
主要包括五个子系统。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和适用范围:[10]
A、帐务处理子系统
在本子系统中可以任意设置各自的帐户体系及各种工作方式,然后输入记帐凭证,即可完成分类、汇总、自动转帐、对帐等各项核算任务,建立企业的资金运动和财务成果数据库,输出各种日记帐、分类帐、总帐、科目汇总及各种清单,满足用户的各种查询。这个子系统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帐户体系,故可适用于任一以记帐凭证为原始数据、采用借贷记帐法的核算形式。
B、报表编制子系统
在本子系统中可以对报表的性质、报表从帐户取得数据的来源、报表勾稽关系、下属单位等进行描述,由系统自动地从帐务处理子系统所更新的资金运动和财务成果数据库中取得本企业的报表数据;然后,再与从键盘或磁盘输入的下属单位的报表数据汇总,并自动进行勾稽关系校核后,产生上报给上级的财务报表。同时,将各下属单位及汇总后的报表储存起来,满足用户经常性的查询,提供经济活动分析所需的原始数据。这个子系统能够适用于供电企业。
C、工资核算子系统
在本子系统中可以对本单位的机构层次、工资项目数目、名称、打印宽度、非原始项及其来源、统计口径等进行描述,由系统自动建立整个工资模式。然后,输入和修改个人的工资数据、各级机构的编号名称,系统计算和汇总后,打印输出各种工资发放表、汇总表、票值表、统计表、个人工资条等,并满足各种查询。这个子系统可适用于任一企事业单位。
D、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
在本子系统中可设定各固定资产的分类及其属性,由系统根据记帐凭证的内容对各分类的原值进行更新,并按分类折旧率计提折旧、制作自动转帐凭证;同时,对原值和折旧额加以汇总,打印输出固定资产分类明细清单,满足各种查询。这个子系统适用于所有按照分类折旧率计提折旧的企业。
E、系统维护子系统
20
系统维护包括帐套的设置、系统初始化及操作员管理等。
5.2、系统模块详细划分
前面已经规划了财务系统的主要模块,接下来将对这些模块做详细的分析设计。 每个子系统的详细功能规划如下: P1、帐务管理 P1.1 凭证处理 P1.1.1 增加凭证 P1.1.2 修改凭证 P1.1.3 审核凭证 P1.1.4 凭证记帐 P1.1.5 凭证汇总 P1.1.6 凭证查询 P1.2 打印帐本 P1.2.1 明细帐 P1.2.1.1 三栏明细帐 P1.2.1.2 多栏明细帐 P1.2.2 总分类帐 P1.2.3 日记帐 P1.2.3.1 现金日记帐 P1.2.3.2 银行日记帐 P1.3 对帐
P1.3.1 建立对帐帐户 P1.3.2 输入期初数据 P1.3.3 输入对帐单数据 P1.3.4 对帐处理 P1.4 结帐 P1.5 报表
P1.5.1 固定式报表
21
P1.5.2 自定义报表 P1.5.2.1 定义报表名称 P1.5.2.2 设置报表勾稽关系 P1.5.2.3 打印报表 P2、工资核算管理 P2.1 系统设置 P2.1.1 工资项目设置 P2.2 工资数据 P2.2.1 增加工资 P2.1.1 修改工资 P2.3 查询
P2.3.1 多种组合条件查找 P2.3.2 按统计口径查 P2.4 费用分配 P2.5 报表打印
P2.5.1 打印个人工资条 P2.5.2 打印工资汇总表 P3、固定资产管理 P3.1 固定资产操作 P3.1.1 增加固定资产 P3.1.2 修改固定资产 P3.1.3 固定资产入帐 P3.1.4 固定资产查询 P3.2 折旧计算 P3.3 打印
P3.3.1 固定资产核算卡 P3.3.2 固定资产明细帐 P3.3.3 固定资产计提明细表 P3.3.4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 P3.4 子系统维护
22
P3.4.1 定义往来单位 P3.4.2 定义固定资产类别 P3.4.3 固定资产报废 P4、系统维护 P4.1 帐套维护 P4.2 系统初始化 P4.2.1 会计科目初始化 P4.2.2 设置清理帐户 P4.2.3 设置凭证种类 P4.2.4 总帐数据初始化 P4.2.5 固定资产初始化 P4.3 系统设置 P4.3.1 修改会计科目 P4.3.2 用户权限设置 P4.3.3 口令设置 P4.3.4 日志处理
23
结 论
通过本项目的设计,让我学会了系统开发的方法使用和步骤,并让我明白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必须用系统的总体观点来进行。在系统的总目标下,设置各个子模块。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也让我明白了会计信息系统是为会计人员服务的。会计人员就是系统的用户,只有用户使用方便满意的系统才称得上是好的系统,而为一个用户所接受、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服务于用户的成功的会计信息系统,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从最初的总体规划的制定,到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以及最后的系统实施的全过程,都需要会计与系统开发人员的真诚合作。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包括用户自己,用户不仅是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主人,也是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主人。
24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在江苏大学成教学院学习期间给予我培养教育、帮助支持的老师及同学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指导我论文写作的刘小松老师,他灵活又不乏严谨的的治学理念一直感召和影响着我。他指导我能够从一定的高度来抓取论文的整体框架,然后再着手写作。在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从设计初期的选题,开题报告,到最后的论文,刘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指点。
同时,我要感谢我们学院所有的老师,感谢你们帮助我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我的关怀和照顾。谢谢各位老师!
25
参考文献
[1] 周兴益.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实施方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项目管理学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殷晓岚.企业数据集成模式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7(1) [4] 李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M], 2002. [5] 申筱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浅析[J]企业经济,2001(1)
[6] 于秉群 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4) [7] 梁德仪 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与会计 2003年第7期
[8] [美]罗伯特、c.希金斯著。沈艺峰等译。财务管理分析(第五版)[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9] 许汝科等 如何完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4 [10] 顾晓安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财务成本管理 注册会计师教材2OO0年版
26
附录A:英译汉
Integration of reverse logistics activities within a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supply chain, a warehouse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for linking the chain partners. It is necessary to allocate warehouse resources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to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and reduce the operation costs of the warehouse. Therefore,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s (WMS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handling warehouse resources and monitoring warehouse operations.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update daily operations of inventory level, locations of forklifts and stock keeping units (SKUs) in real-time by using the bar-code-based or manual-based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s. In this paper, RFID technology is adopted to facilitate the collection and sharing of data in a warehouse. Tests are performed fore valuate.
the reading performance of both the active and passive RFID apparatus. With the help of the testing results, the efficient radio frequency cover ranges of the readers are examined for formulating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case-based logistics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R-LRMS). The capabilities of R-LRMS are demonstrated in GSL Limited. Three objectives are achieved: (i) a simplification of RFID adoption procedure, (ii) an improvement in the visibility of warehouse operations and (iii) an enhance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warehouse. The successful case example proved the feasibility of R-LRMS in real working practice.
1. Introduction
Due to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current supply chain networks are increasingly complex. Logisticians have to deal with numerous channel partners who may be located a great distance apart and who request a greater than ever diversity of products, and who need to deal with more statutory requirements and documentation than ever before (Vogt, Pienaar, & De Wit, 2005). Therefore, the fulfillment of customers’ demands with good quality products, on time product delivery and superior logistics services becomes difficult to achieve. In general, enterprises have adopted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activities which include material sourcing, production scheduling, warehousing and product distribution. Logistics resource management (LRM) is one of the approaches for manag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whole supply chain efficiently. It facilitates the allocation of logistics resources to appropriate logistics functions and controls the movement of
1
raw materials, work-in-progress and finished goods, from suppliers to customers in an efficient manner. In doing this, supply chain partners are kept satisfied.
A warehouse is an essential link between the upstream (production) and downstream (distribution) entities, and most of the warehouse operations are either labor- or capital-intensi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operations not only affects the productivity and operation costs of a warehouse, but also the whole supply chain. Thus, information systems such as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s (WMSs) were adopted for collecting data of warehouse operations in order to solve various problems in a warehouse, such as material handling problems. However, the current WMSs are incapable of providing timely and accurately warehouse operations information because they contain no feature of real-time and automatic data retrieval. Instead, the systems rely heavily on warehouse staff members to input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manually or through bar-code systems. Hence, incorrect information is unavoidably input from time to time as human error is inevitable (Sexton, Thomas, & Helm Reich, 2000). Moreover, it is difficult to formulate reliable material handling solutions to handle different orders either by warehouse staff members (who may be biased) or through WMSs (Chow, Choy, Lee, & Lau, 2006).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propose an intelligent system with real-time and automatic data retrieval features for solving material handling problems. Fig. 1 shows the common problems which frequently occur in a warehouse due to human error and out-of-dat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input of incorrect information in inventory level, warehouse capacity and storage location, inaccurate reports are generated from WMSs for warehouse staff members to make unreliable material handling solutions for managing the daily warehouse operations
.
2
In this paper, a set of RFID reading performance tests is performed. The tags are placed in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attached to different materials for evaluating the reading performance of the active and the passive RFID devices.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the efficient radio frequency cover ranges of the readers are examined and the most suitable locations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RFID devices are determined. Besides, a RFID case-based logistics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R-LRMS)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order-picking operations in a warehouse by means of formulating a reliable RFID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plan. This will enable warehouse resources to be located on a real-time basis and instant material handling solutions will be suggested for handling the customer orders automatically. The feature of real-time and automatic data retrieval in the proposed system is support by the RFID technology, which also facilitates 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triangular localization scheme to determine the exact locations of warehouse resources.
The collected data is then compared with the attributes stored in an embedded case-based engine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material handling equipment to handle the order-picking operations. Moreover, a material handling solution formul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mathematic algorithms to generate the shortest pick-up sequence for the appropriate material handling equipment. In doing this, the objectives of maximizing the productivity of warehouse and minimizing the operation costs in a warehouse are achieved.
2. Literature review
2.1. Current approach in managing logistics resources
According to (Kithara, 2003) and (Liu et al., 2005), a supply chain is a valuable information sharing channel among the suppliers, manufacturing and storage facilities, distributors and customers for facilitating the key business activities of the sale,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of a particular product. Thus, the main principl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is to integrate effectively the material flow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within the demand and supply processes (Soroor & Tarokh, 2006). However, due to the global extension of supply chain networks, enterprises need to collaborate with suppliers, customers, or even competitors in different time zones, across numerous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nd in a variety of culture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challenge of allocating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inventory resources to satisfy demand is daunting (Smirch-Levi, Kaminsky, & Simchi-Levi, 2004).
3
Recent trends towards the management of logistics resourc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the physical dispersion of supply chain members. The objective of logistics resources management (LRM) is to determine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 for allocating the appropriate logistics resources to different logistics functions, facilitate information flow and share knowledge through a supply pipeline, provide feasible collaborative channels for supply chain partners to provide superior customer services (Ross, 2003). In LRM, five logistics operations areas are covered in a supply chain network. These are: (i) freight cost and service management, (ii) fleet management, (iii) load planning, (iv) routing and scheduling, and, (v) warehouse management (Poirier & Bauer, 2000). Within these logistics operations areas, warehouse mana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for linking the supply chain partners to formulate the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supply chain and for ensuring the smooth flow of products inside the network (Gu, Goetschalckx, & McGinnis, 2007). With such an arrangement, it is essential to handle the warehouse resources, such as stock keeping units (SKUs), pallets and racks, pallet trucks and forklifts, and warehouse staff members,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have smooth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to reduce inventory, lower processing, storage, and transshipment costs, and increase productivity within facilities (Vogt et al., 2005). Within the chain, currently,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s (WMSs) are adopted to handle the warehouse resources and operations. However, these systems are lacking in real-time information sharing ability as the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 is either manual-based or bar-code based. Therefore, WMSs are incapable of capturing real-time information or of visualizing the actual working status (Huang, Zhang, & Jiang, 2007). In addition, the positions of the resources are not located accurately by current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 (Shih, Hsieh, & Chen, 2006), resulting in inappropriate resource allocation to warehouse operation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implement real-time data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locating the resources accurately to support warehouse operations effectively.
2.2. Current real-time data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object location tracking
There are several real-time data management techniques adopted for facilitating information sharing in the existing market. Some of the techniques are also capable of providing object location information. In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the most well known technology adopted in location tracking is the 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 It is a space-based radio-navigation system that uses 24 satellites orbiting around the Earth and receivers to locate objects, in terms of
4
height, longitude and latitude coordinates, on Earth (Posturing, Barrie, & Cotroneo, 2006).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GPS is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vehicles and the actual traffic condition. Although it locates an object accurately in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it is unable to locate objects inside the buildings. Hence, Cell of origin (COO) or Cell-ID is proposed to locate objects between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 COO is a network-based location system which uses th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coordinates of the base station and transmitters serving the mobile device as the location of the user (Jagoe, 2003). Nevertheless, it is inaccurate in locating a moving object as “blind points” always occur due to defective coverage of the network, especially in the indoor environment. Hence, various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locate objects in the buildings. Infrared, ultrasonic an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ies are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es for locating those objects (Xu & Gang, 2006). Among those three approaches, RFID technology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that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such as manufacturing, warehousing, retailing, etc., for object identification. RFID uses a small tag contain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and an antenna, which has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radio waves transmitted from the RFID reader. It is able to send, process, and store information (Wu, Nystrom, Lin, & Yu, 2006).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 different business operations to identify, locate and track people, animals or assets ([Huang et al., 2007], [Streitetal., 2003], [The vissen et al., 2006] and [Vijay Raman and Osyka, 2006]). Although it is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bar-code technology, enterprises are willing to adopt such techniques so 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ata capture (Morrison, 2005). By using the RFID technology, the feature of automated data capture is established. However, the mechanism that coordinates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process of analyzing information, decision support, and knowledge sharing is still neglected. This highlights the need to adop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iques integrated with RFID technology to support the management of warehouse processes. In this research, the case-based reasoning (CBR) technique is adopted as this is one of the well-known AI techniq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5
集成逆向物流活动的供应链信息系统
在供应链中,仓库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仓库很有必要实现有效地分配资源仓库,有效地提高生产率,减少仓库的经营成本。因此,仓库管理系统(WMSs)被开发出来用来处理仓库资源和监测仓库操作。但是,很难每天通过使用条形码或基于手工的仓库管理系统来更新的库存,叉车地点和货柜情况。本文采用RFID技术,以便在一个仓库中收集和共享数据。测试是为评估RFID技术的优势和弊端。测试结果显示,高效的无线电波能够覆盖无线电频率识别基于案例的物流资源管理系统(R-LRMS)检测到的人。R-LRMS的性能在GSL有限公司得到体现,三项目标得以实现:㈠对RFID的采用简化程序,㈡对仓库的业务经行改进,㈢提高仓库的生产力。成功的案例证明了的R - LRMS在实际工作实践中的可行性。
1.介绍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现有的供应链网日益复杂。人们要处理各种渠道的合作伙伴。这些合作可能位于一个很远的地方,但需要大量的产品和比以往多很多的法定要求和文件。因此,满足客户的要求,按时交付产品和提供优良服务变得难以实现。一般来说,企业适应不同的方法去管理供应链活动, 包括材料采购,生产调度,仓储和产品配送。物流资源管理(LRM的)系统是一个有效办法去负责管理整个供应链活动。它促进了物流资源分配职能方面的适当后勤和控制原材料,制作和完成,在到客户的有效方式。通过这样,供应合作伙伴都保持满意。
仓库是连接的上游(生产)和下游(分销)实体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部分对仓库运作是劳动或资本的整合。这些操作不仅会影响生产力和仓库运作成本,也会影响整个供应链。因此,如仓库管理系统的信息系统(WMSs)是通过收集数据仓库业务,以解决处理问题,如材料在仓库里的各种问题。但是,当前WMSs只有及时和准确地提供仓储业务的信息能力,不包含实时自动的数据检索功能。相反,该系统严重依赖于仓库的工作人员手动输入业务信息或通过条形码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输入不正确的信息,或是从时间上人为错误。此外,很难制定可靠的材料处理解决方案去处理不同的订单用仓库的工作人员或WMSs。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个具有实时处理和解决重大问题,能自动数据检索功能的智能系统。图1显示了其中一个仓库中经常由于人为错误和出现的共同问题的最新信息。基
6
于不正确的信息输入的库存,仓库容量和存储位置,来自仓库的工作人员WMSs不可靠的材料处理去管理仓库的日常业务的解决方案。
在本文,一系列的RFID阅读性能测试将要进行。标签被放置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材料中去评估RFID的设备的读取性能。根据试验结果,有效的无线电频率覆盖范围为读者和研究 为RFID设备安装最合适的位置决定的。此外,RFID技术为基础的物流资源管理系统(R - LRMS)提出改善仓库通过制定一个可靠的RFID技术实施计划手段的效率和拣选作业效率。这将使仓库资源,以实时和即时材料处理解决方案位于将负责处理客户订单自动建议。在实时和建议系统的检索功能,自动数据根据RFID技 术,有利于建设一个有效的三角本地化理论来确定仓库资源的确切位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的属性在一个嵌入式案例为基础的 引擎,以确定合适的存储材料处理设备,处理订单拣货作业。此外,材料处理解决方案是通过制定构建数学模型,生成最短的适当处理设备材料的顺序。这样一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和减少仓库的经营成本的目标得以实现。
2文献综述
2.1当前物流资源管理办法
据(Kaihara, 2003)和(Liu et al., 2005),供应链是一种宝贵的信息共享,以便促进销售的主要业务活动,生产和渠道供应商之间,生产和储存设施,分销商和客户交付产品。因此,供应链管理(SCM)的主要原则是有效整合内部 需求和供给过程(Soroor & Tarokh, 2006)的 物质流动和相关信息。但是,由于全球供应网络的延伸,企业需要与在不同的时区,跨越众多组织边界,不同的文化的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满足要求经行分配生产,运输的和资源转换就显得很有挑战性(Simchi-Levi, Kaminsky, & Simchi-Levi, 2004)。对物流资源管理的最新趋势有可能,尽量减少对供应链成员的物理分散的影响。对物流资源管理(LRM的)目的是要确定合适的物流资源分配的功能,通过一
7
个便利管道流动和分享知识,提供可行的供应伙伴协作,以提供超级客户渠道服务(Ross, 2003)。在LRM的,五个物流业务领域涵盖了供应链网络。它们是:(一)货运成本和服务管理;(二)车队管理;(三)负载规划;(四)路线和调度;(五)仓库管理。在这些地区的物流业务,仓储管理是最重要的,制订整个供应链的无缝集成,并为确保内部网络。有了这样的安排,我们必须处理诸如仓库资源(SKU),托盘和货架,托盘车,叉车,仓库,和工作人员,切实有效地完成制造业务,以减少库存,降低加工,储存和转运成本,提高生产率内设施。在供应链中,目前仓库管理系统(WMSs)是通过处理仓库资源和运作。然而,这些系统缺乏实时信息共享功能,正如数据收集只能通过人工的或读取条形码。因此,WMSs具有捕捉实时信息或可视化工作状态能力。此外,资源的不准确定位是由于目前的数据收集技术,造成仓库业务中资源分配不当。因此,有必要实施准确定位的资源有效地支持仓库运作的 实时数据管理技术。
2.2 当前的实时数据管理技术,目标跟踪定位
有几种实时数据管理技术为促进现有的市场信息共享采用的。有些技术具有提供一些对象的位置信息功能。在室外环境中,最有名的技术定位跟踪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太空的无线电导航系统,采用24颗卫星环绕地球轨道和接收器来定位对象,在高度方面,经度和纬度坐标在地球上。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应用是确定车辆的位置和实际的交通情况。虽然定位在室外环境中的对象准确,但它是无法找到建筑物内的物体。因此,Cell of origin (COO)或Cell-ID是建议定位在室内和室外环境的对象。COO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定位系统,它使用经度和纬度的基站和发射机担任该用户的位置的移动设备坐标。不过,总是会出现不准确的移动物体造成的“盲点”,因为网络覆盖面的缺陷,尤其是在室内环境。因此,各种技术已经发展到定位设在建筑物的对象。红外线,超声波和射频识别(RFID)定位技术是定位这些对象最常见的方法。其中三种方法,RFID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环境,如制造业,通过仓储,零售等,为目标识别。 RFID使用的小标签,包含一个集成电路芯片和天线,它有能力响应从RFID读取器发出的无线电波。它能够发送,处理和储存信息。这项技术已被广泛采用不同的业务,识别,定位和跟踪人,动物或资产。虽然它远比条码技术昂贵,企业愿意采用这些技术,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通过使用RFID技术,建立自动数据采集功能。然而,协调的机制,分析信息,决策支持资源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是仍然被忽视。这突出表明,需要采取人工智能(AI)与RFID技 术集成技术,以支持仓库流程管理。在本研究中,基于案例推理(CBR)的技术是采用这是 众所周知的人工智能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技术之一。
8
附录B:读书报告
《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读书报告
首先引用书中一段话“信息革命影响竞争的三个途径: 1、改变行业结构即改竞争规则; 2、新的方式比对手更具竞争优势;
3、全新的商业模式往往来自于现有运营模式。”
我认为波特的这番言论是从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变革的角度出发的,认为信息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研究了信息技术是如何促进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企业的内部要素的变革,信息技术如何在价值链中使企业运转更加顺畅,使技术、流程、组织达到一致,肯定了信息技术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主动作用。这三个途径比较概括,也比较笼统,不是很容易理解,其实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战略性的运用IS/IT以获得竞争优势:
(1)通过基于IT的增值信息或服务来增加客户的转换成本; (2)降低自己相对于供应商的转换成本;
(3)使用IT支持产品创新,以维持自身的地位或对潜在的替代者形成威胁,与竞争对手共享IT资源;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张亚勤在《互联网的未来趋势》中提到的“过去人工智能的主流研究方式是基于规则的,定规则很难。现在是基于统计,统计哪里来呢?从数据来。根据大量的集成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结构化挖掘、分析、然后再演绎,另外加上人本身的反馈系统和决策系统,使它趋于完美。这样的话,即使有些技术不完美,也可以帮助人类。比如说语音识别,很多时候可以达到80%以上的准确率,可以做第二次识别,也可以用人去帮助它识别最后20%。但可能有10%是永远无法越过的,这里面牵扯到语义的问题,语言的理解问题,但是没有关系,它只是帮助你的工具。”这里面提到的人工智能就是IT维持产品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同时这也让我想起了《2012》这部电影中,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情节,一行人为了逃离跳上一辆豪华轿车,可是男主人公怎么也启动不了这辆汽车,大家急的都在乱叫,这时候富豪男大喊,“都给我安静,引擎启动~~”,这辆车才发动起来,原来是语音识别控制汽车的启动的,全场一片哗然。这虽然是本部电影比较幽默的地方,但确实说明人工智能对人的生活还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毕竟这样一来,主人再也不会担心
1
自己的爱车别别人开走了,连主人自己坐在车上不说话车都启动不了呢,呵呵。这种显而易见的价值还只是一方面,这样的技术运用到产品中,更重要的是使得这件产品整体的定位更加高级起来,顾客购买这样的商品会觉得很有面子,这就非常成功的做到了价值增值,因为顾客愿意为了面子花远高于成本的价钱购买这样的产品。
(4)以IT代替劳动力,改善每一项增值功能,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 (5)利用信息更好地划分客户,以满足客户需求。
这个老师第一节课就举了这样的例子——亚马逊图书网。利用信息除了提供买书的服务,还可以提供划分客户的增值服务,当你买了一本书,网页下面立刻会出现,你可能还会喜欢的书籍目录,使客户选书更加的方便。
这些IT增加竞争优势的内容比较具体,比较容易联系实际情况,其实这些知识点在波特的竞争论中都有多多少少的介绍到,我做的只是提炼并加入一些自己的感想罢了。从上面我们可以肯定的是,IT给企业的竞争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很多企业正式因为很好的应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在同行业界占据了优势的地位。
当大家都已经默认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伟大的作用的时候,一位仁兄提出了异议,他就是尼古拉斯.G.卡尔。他在题为《IT不再重要》中这样写到,“由于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普及性已经到达成熟阶段,它的战略重要性降低了。公司处理信息技术投资和管理的方式必须彻底变革。”卡尔认为,与铁路、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一样,信息技术已经变得如此普及,对公司来说它不可或缺,但它已不能提供战略性竞争优势。公司不应再试图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获得竞争优势,而应该防御性地管理信息技术——着眼于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而不是寻求新机会。
他提出在过去近20年间,一切正如波特分析的那样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个人电脑的发展,企业在IT方面的开支开始增长。而在非理性繁荣的90年代后期,IT和互联网给所有人描绘了极其美好的前景,“新经济”狂热、千年虫问题以及“生存或死亡”式的恐吓,让许多公司在IT方面过度投资。信息技术的地位也从企业的技术层次上升到战略层次。1995年至2000年,仅美国投资在信息技术上的资金就高达1.2万亿美元。2000年,美国公司大约一半的资本投入花费在信息技术上。人们不禁想知道这么多投资,其回报如何?2001年10月,麦肯锡咨询公司发表“美国生产效率增长报告(1995-2000年)”。 报告显示, 在总共59个行业中,仅有6个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IT投资密切相关;而另外53个行业(约占经济体总量70%),其生产效率提高,从总体上说与IT投资的关系可以忽略不计。
卡尔并没有否认IT给企业带了的影响,而是在信息热的环境下进行了冷思考。波特也
2
正在阅读:
本科毕业论文-某公司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06-20
2015年度青海海湖水泥制品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数据报告 -10-24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古老的交通工具|岭南版05-10
沟通11-06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10-15
雨天的思绪作文600字07-12
计算机网上花店毕业设计 - 图文05-16
2011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通过项目04-29
满洲里的景色作文400字07-01
财务年终总结08-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毕业论文
- 本科
- 会计
- 方案
- 设计
- 系统
- 公司
- 信息
- 哈尔滨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英语期中考试
- 经济师考试中级工商管理700题
- 翻译基于数值模拟的高速列车设备舱温度场分析
- 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服务 - 图文
- 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及其完善
-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 传感器课程考核论文 - 图文
- 美的空调行业战略分析
- 《房地产商务谈判与十大经典案例特训营》
- 财务会计
- 2015年度山西省焦炭集团益隆焦化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数据
- 读书心得体会大全
- 买卖无论大小,出售的都是智慧!
- 2014-2015学年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七)
- 2012年春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 基本初等函数练习题
-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阅读指导第一课时
- 长征的故事读书卡电子小报好书推荐手抄报模板书香满园快乐读书语
- 生态塘与人工湿地的设计计算
- 2014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网络知识竞赛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