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更新时间:2023-05-31 23: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

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 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梁一唯

资本的比例在减少,短期投机性资本的规模和速度都在扩大,这种境外资本流动到新兴市场中,大量用于投机项目而非生产性行业的投资,形成潜在的巨大风险,有可能引起金融动荡。一旦国外资本大幅撤资还会引发羊群效应,对邻国产生传染效应,外资也会从周边国家撤出,引发传染性危机。

(二)国际区域货币体系时代的到来。2002年,欧元的顺利启动和拉美国家的“官方美元化”使得在全球内推行区域货币合作的设想成为现实。区域性货币合作要求区域内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领域中进行协调与合作,形成一个汇率统一、货币统一、货币管理机构与货币政策统一的货币联盟。通过区域性货币联盟,各国虽然在名义上放弃了本国的货币自主权,让渡了货币的发行权,但却提高了整个区域内成员国抵抗金融风险能力和福利水平,换取了成员国更大的共同利益。欧洲货币联盟经过30年的谈判,成功地走过货币区、联合浮动、欧洲货币体系等阶段,在1999年顺利地进入到最高阶段——欧洲单一货币区。而与此同时,拉美地区一些国家也纷纷开始讨论在官方市场上采用美洲内部具有可靠信誉保障的强势货币——美元,作为本国的流通货币,从而保证区域内汇率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欧元的诞生体现了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区域货币一体化以实现价格稳定与消除汇率波动,而拉美的“官方美元化”则表达了同一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对于稳定汇率与国内金融市场的共同诉求。国际区域货币体系的发展,促进了东亚各国的合作意愿并为各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美元霸权依然存在。由于美

元执行着国际货币的职能,其它国家又广泛使用美元,美国因此可以通过铸币税和货币的贬值在世界任何一个使用美元的角落掠夺收益。国际铸币税指具有国际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得到的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额,比如美国以印发纸币的极低成本换得他国用资本、劳动、技术生产的真实资产。美联储也可以通过增发钞票导致通货膨胀,使美元贬值,实际是向他国普遍征收了一种通货膨胀税。世界上开展国际贸易的国家为了使贸易、投资和投机顺利进行,必须采用国际货币,即使美国发生通货膨胀,也不会放弃习惯性使用的强国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因为没有另外一种强有力的货币替代美元的职能。如果某区域内各国能形成协调一致的汇率制度安排,乃至统一货币,则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各种金融风险,美元的强制使用性也就会削弱。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出现了区域货币合作的趋势。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东亚各国从共同的利益出发,面对来自外部的风险和压力,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协调机制和金融合作。笔者通过对东亚地区诸国基本情况的分析,认为东亚区域经济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主要国家的大致经济发展方向趋同,基本符合最有货币区域理论中的最优货币区域条件。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货币合作的基础仍较为薄弱,还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类似于欧元区的区域货币合作组织。亚洲区域货币未来的合作趋势是单一货币,但这一过程将是曲折和漫长的,需要各国的协同努力。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国际背景

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货币区域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国际大背景的变革将促使东亚地区寻求有效的货币联盟手段,应对潜在的种种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

(一)金融全球化。1970年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各国之间主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导致以某一特定货币计量的资产的价格随之波动,从而产生了投机套取差价的机会。而70年代凯恩斯主义难以解释的世界经济“滞胀”难题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世界各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管制逐渐松动,金融自由化拉开序幕,随之而来的就是全球外汇交易量大增,资本的大量国际间流动。如今流动的资本中,直接投资和长期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具有经济开放度较高、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较强,工资价格具有充分弹性、货币政策目标相似等特征的国家适合组成货币合作区。笔者通过结合东亚各国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东亚地区进行区域货币合作是完全可能的。

(一)经济开放程度较高。

麦金农提出把“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评价标准,对于相互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来说,组成一个货币区并在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可达到稳定汇率、减少国际交易成本的目标。从表1中提供的数据可知,东亚大多数国家(地区)的经济开放度都比较高,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各国(地区)之间亦存在较大:中

65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研 究

RESEARCH

表1. 2002年东亚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

发达国家的日本对外国资本投资和控股本

国公司的限制也很多。由于政治、语言、和宗教文化的影响,跨国劳动力就业在东亚地区十分困难。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

虽然根据传统的最优货币区域理论,可以发现除了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较弱以外,东亚国家基本符合最优的条件,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理论上有形成区域货币的可能,但是东亚货币合作仍然有诸多制约因素。一国选择是否参与货币联盟、参与何种层次的货币合作,取决于其对能从中获得的利益大小的判断。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东亚诸国在各个方面存在着较大不同,尤其是经济发展情况各异以及政治因素,东亚的区域货币合作之路也许会比欧元更加漫长和坎坷。现阶段讨论东亚货币区核心货币的选择,是人民币区、日元区还是亚元区,还为时尚早。货币合作虽然可行,但是现阶段只能先从较低的层次做起。

(一)东亚区域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东亚国家经济发展多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年均GDP增长率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依然居世界前列。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最近十几年内一直保持平稳高速的增长,而以韩国、马来西亚等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国家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跟不上中国的发展节奏。作为该地区最大经济体的日本,则在最近十几年内一直在低增长与零增长之间徘徊,没能走出经济衰退的阴霾。根据经济发展的质量,东亚国家可以被分成三类:中国、日本和其他新型工业国。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在GDP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平稳,日本也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是增长率偏低。其他国家的增长率居于中日两国之间但是都出现了较大的起伏。东亚诸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大的不一致性,而区域货币合作则要求各国的经济政策要向一致的目标靠拢,一旦合作形成,如何保证政策能兼顾各方的经济发

展要求,会成为一个难题。

资料来源:IMF IFS 2004年各期数据

国香港和新加坡是地区性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度很高;中、日、韩等国开放度指标较低。不过就总体水平而言,东亚地区的经济开放度高于欧元区。越是开放的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对出口贸易的以来就越大,对汇率波动就越敏感,因此迫切需要稳定汇率。东亚国家总体上都对稳定汇率有着强烈的需求,这构成了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基础。

(二)工资价格具有较强弹性。工资和价格的高弹性有利于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并获得内外均衡,减少汇率调整的必要性。东亚地区工资和价格具有较大的弹性。首先,东亚地区是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区内大多数国家正处于出口导向型经济阶段,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劳动力供给很充分,总体劳动力价格偏低。第二,东亚国家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有待完善且执行力度不够,工资主要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受最低工资法、就业保障法的约束不大,工资随市场变化的幅度较大,有较大的弹性。第三,东亚国家工会力量弱小,劳动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导致工资刚性不强。与欧元区国家相比,东亚地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可以通过货币工资的提高和降低调节市场、使经济恢复均衡,汇率的调节有时不再是必要手段,放弃汇率的成本相对较小。

(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具有一致性。

货币区内成员国之间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越大,则成员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更66趋于一致。在现阶段,区域内各国完全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协调合作,东亚经济体表现出较高的增长相关性,这无疑是一大有利条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和国债占GDP的比率也是衡量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致性的重要指标。在这两项指标上,东亚基本与欧东亚经济体基本和欧盟国家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上,东亚各国有望进一步合作,协调彼此的宏观经济目标。

(四)东亚各国经济依存度较高。东亚各国呈明显的“雁行”发展模式。日本作为区内发展最早的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同时也是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国,属于“雁头”。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主要出口机器设备和其它中低端工业品,产业结构相对于日本略显落后。而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国家主要出口能源产品、原材料和初级工业制成品,接受外部的资本和技术输入,处于“雁尾”。正是由于区内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间的贸易互补性很强,互为对方的主要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有着较强的经济依存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根据最优货币区域理论,东亚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较弱是主要的不利条件。东亚各国大多处于经济的起飞阶段,对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入流出限制仍然很严格。比如中国的资本项目才刚刚开放,一些东南亚国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甚至再度加强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而作为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表2. 东亚各国GDP增长率比较

(四)亚洲地区缺乏明显的核心货

币。

东亚各国很难围绕某一国的货币进行区域货币合作。基于综合国力的考虑,该地区只有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货币有可能充当区域主导货币,但是世界上这第二、第三两大经济体的法定货币都有着各自明显的缺陷,无法充当核心货币的职能。

日元不能担负起主导货币的责任主要因为近二十年来日元的汇率波动太大,将日元作为核心货币或储备货币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日本自身经济政策的错误不断。调控能力受到质疑。诸如历史、政治等因素也决定了其他东亚国家无法接受日元成为核心货币。

相比较来说,人民币没有上述日元所具有的硬伤。中国是东亚乃至世界发展最快、最稳定的经济体,但我国的金融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薄弱,人民币也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中国还不具有是人民币区域化的承受能力。

(五)政治矛盾的挑战。

与欧元区和拉美“官方美元化”的国家相比,东亚地区在政治、历史、文化上的矛盾更加尖锐。从意识形态上来讲,欧元区和拉美诸国基本都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东亚地区却有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分,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路也不尽相同。从历史上讲,日本曾经作为法西斯国家对东亚各国进行侵略,这种历史积怨短期内难以化解,并偶尔引发外交争端,而各国之间也长期存在着领土纠纷、外交对峙和贸易摩擦。从文化上说,欧洲有着相对一致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宗教信仰,而东亚地区既有佛教国家,也有伊斯兰教国家,更有像中国这样宗教烙印不明显的国家。东亚的文化圈相对于欧洲缺少一些共性,而多了一些摩擦和纷争,这就决定了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会伴随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从历史经验上来看,多文化组织总会比单一文化的组织出现更多的内部问题。进行货币合作必然使各国让渡出部分货币主权,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减少摩擦,避免民族主义、政治自主的思潮阻碍一体化进

程,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统计年鉴》

(二)日本与其他国家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存在矛盾。

参考《世界经济统计年鉴》,可以发现东亚诸国除了日本之外都保持持续的低水平通胀,消费价格水平(CPI)的年增长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其中中国的通胀水平是保持得最好的,1998-2006年平均增长率为0.78%,这种高增长、低通胀体现了我国较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只有印度尼西亚的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两位数,但自2003年以来也下降至6%的水平。日本由于经济不景气,在长时间内都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1998-2006年平均为紧缩0.27%,国内存款利率徘徊在0-1%之间。日本已经透支了通过调低基准利率刺激经济的空间,但是效果平平。随着全球经济逐渐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恢复,东亚各国将继续GDP的较高增长水平,其货币政策不可能过度宽松,这与日本形成了巨大的对比。随着货币合作的加深,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必然会削弱各国政

策的独立性、灵活性,而日本与其它国家基本目标的冲突会阻碍这种一体化进程。

(三)金融体制差距较大,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低。

东亚诸国的金融体制,尤其是开放程度,可以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作为金融中心,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资本流动自由;以日本、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发展金融比较早,正在逐渐实行金融深化,政府管制也逐渐放松;第三类国家以中国和韩国为代表,金融自由化程度较低,金融业起步较晚,尚存在较多的政府管制,资本流动不甚灵活。各国在汇率制度安排上也有差异,比如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菲律宾实行单独浮动汇率制度,泰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整个东亚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本在不同地区的流动性有强有弱,如果开展较高层次的货币合作,那么调控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67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研 究

RESEARCH

四、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前景

东亚的区域货币合作符合各国的长期利益,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根据以上的论述,区域内合作尚有重重障碍,但是随着形势进一步发展,逐渐进入实质性合作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区域货币合作是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即使那些发展水平相当的欧洲国家最终走入欧元区也花了五十年的时间。现在摆在面前的是路径选择的问题,即结合自身特点、考虑到各国利益选择一条适合东亚的货币合作渐进式发展策略。

现在比较成功的范例有欧元区和美元区,它们分别符合单一货币联盟和主导货币区域化的特征。由于日元和人民币都不具备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能力,因此主导区域货币化不适用于东亚地区。至于单一货币联盟,即欧元模式,则超出了东亚目前的承受能力,不可能忽视种种阻碍因素勉强在区内实行单一货币。目前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先着手建立多币种的货币联盟,在实现区域内固定汇率、统一货币政策之后再向单一货币联盟过渡,到了那个层次才有讨论选择人民币、日元还是亚元作为单一货币的意义。

2000年的《清迈协议》已经为区域货币合作初步奠定了基础,它在“东盟+3”的框架内扩大了东亚国家间的货币互换安排,通过在东盟成员国与中、日、韩之间建立双边货币互换与回购协议网络,促进东亚各国的货币合作和金融稳定。在此基础上,各国家可以通过磋商进行更加细化、覆盖面更广的制度安排,建立强有力的地区性最后贷款人,从而形成区域性危机自救组织。该组织应该尽量避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种种弊端,做到成员国享有较为平等的话语权、总体资金达到一定规模、内部互相救助更加有效。东亚国家之间很强的经济相关性决定了只要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危机,区域内其他国家不可能毫发无伤。共同的利益决定了区域性危机自救组织对于本区域内国家的救助会更加有力。这种组织的建立需要仿照IMF的模式,要求各成员国按份额出资,建立基金,因此随着该组织的发展,它会形成一个类似于IMF的轮廓,可68称为东亚货币基金组织。

东亚的区域性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以后,各国虽然有了危机互救制度,但各自货币的汇率依然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此时的区域货币合作处在低级的阶段,各个国家都是各自钉住美元或一篮子货币,尚不能与美元、欧元相抗衡,难以摆脱西方国家的影响。如果此时泰铢相对于美元升值,那么意味着它对区域内其它货币也会升值,区域内不稳定因素并没有被根本消除。在时机恰当的时候,东亚诸国可在区域货币基金组织的框架内实行联合汇率浮动机制,钉住一篮子货币,实行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制度,将各自的汇率控制在特定的浮动范围之内。这种联动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由弱到强、有分散到集中、由次区域到全区域的过程。由于各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和发展状况都不相同,因此在选择所钉住的一篮子货币的种类和比例以及浮动的范围上会发生一定的分

歧。首先应由发展状况相近的国家,如中

国和韩国,或老挝和柬埔寨,建立小范围的次区域联合浮动体系,再逐渐推广到整个东亚地区。这个过程需要多次的磨合及协商,将是十分漫长的。

如果能够在整个东亚的范围内建立联合汇率浮动机制,那么各国货币的汇率会由于整合后的区域整体实力的提高而获得前所未有的稳定,那时候实现区域单一货币联盟的契机就来临了。而这种单一货币是人民币、日元还是模仿欧元模式制造出来的亚元,将很难从目前得到判断。那时中国的开放程度会提升到什么水平,人民币是否完全实现了国际化、是否有实力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实力对比将会是什么样子,都因为时间跨度太大而难以预测。但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崛起的新兴大国,将凭借其经济的长期稳步增长、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占世界贸易的巨大比重,在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FIC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dy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