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6册 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3-11-25 10: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六分册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 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时间、发动者: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2、中共确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3、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七七事变:
1、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及影响: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
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1)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2)南京沦陷: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杀30万人以上。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第2课 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一、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 一 一 五师在晋东北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部队坂垣师团,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
二、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指挥,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历时半年,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给英缅军以有力的支援,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第3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延安 主要内容:
(1)毛泽东致开幕词并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4)大会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中共在毛泽东旗帜下,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1945年8月15日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B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l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
1
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抗日战争的胜利,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同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3)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共歼灭日军l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6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8.9——1949.1 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二、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统治的结束。5月27日上海解放。
第7课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政治格局: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1、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参加国:美、英、苏;地点:苏联雅尔塔 内容:(1)欧洲领土变动,决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2)成立联合国,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3)远东事务安排,美英两国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要求波兰领土西移,并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划分要求。
影响: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雅尔塔体制:C
人们通常把该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二、联合国:成立及宗旨B
成立: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l0月24日,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名为“联合国日”。
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三、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 1、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根据美国方案,制定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按照该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2、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第8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
一、杜鲁门主义:
1、冷战序幕: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
2、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 1、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1)经济:马歇尔计划B
2
l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使之纳入到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中。
(2)军事:成立北约B
1949年,美、英、法等l2国外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此后,北约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成为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1950年起,美国与拉美和亚太国家缔结了一系列集团性军事条约。至此,美国建成了跨越欧亚的集体防务体系,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全球性的弧形包围圈。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经济:莫洛托夫计划:B
1947年,苏联为阻止东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由苏联同东欧各国缔结双边经济协定,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在此基础上,1949年经互会成立。
(2)军事:华约B
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三、第一次柏林危机
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8年春夏之交,西方占领当局宣布在西占区推行币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国。苏联随即以保护苏占区经济为由,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陆交通,对西柏林实行全面封锁,由此,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
四、朝鲜战争:1950~1953,是冷战中的首次局部战争。
第9课 殖民体系的瓦解
一、 战后民族独立浪潮
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持续了约30年,近百个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大多在l945—1975年间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战后民族独立浪潮有两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其中心区域在亚洲,并延伸到北非。
第二个高峰兴起于l960年,延续到70年代中期,其中心区域在非洲,并扩及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其中,1960年因独立的非洲国家众多而被称为“非洲年”。
二、不结盟运动: 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会议,25个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不与大国结盟。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要求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提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10课 大国关系的重组
一、美、欧、日关系的变化:
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至1968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世界格局逐渐从两极向多极演变: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世界格局,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世界格局逐渐从两极向多极演变。
二、美苏争霸的重要史实:
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演变过程中,美苏关系始终处于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
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遏制政策,打压苏联,使苏联的“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设想无法实现。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
2、70年代,苏联军事实力上升挑战美国霸权,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
3、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苏联因经济
3
发展停滞,军费开支沉重,全面收缩。
第11课 冷战的结束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单方面裁军,宣布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给东欧国家提供了摆脱苏联控制的条件。
2、1989年,东欧剧变。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国内政权更迭,并相继脱离苏联集团。 3、1990年,德国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4、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第13课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一、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1、煤钢联营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联合经营法、德煤钢企业的计划,史称“舒曼计划”。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又称《巴黎条约》),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欧共体的建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共体的成立有助于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3、欧盟与欧元: 欧盟的成立:1991年,“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1993年正式成立。 欧元:2002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二、欧洲一体化的意义B
1、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并在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2、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第14课 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 第15课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一、“东盟”:1967年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l997年底,中、日、韩与 东盟合作。 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960年,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拉美国家委内瑞拉联合成立。 三、世界贸易组织(WTO):从l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该组织。
第16课 新中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的诞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2、《共同纲领》B
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规定了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评价:《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国内: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内外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开创了中国
4
历史的新纪元;
(2)国际: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第17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
土地改革:
1.开始: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50年6月,在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2.完成:1952年9月,除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外,全国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完成土地改革的农业人口已占全国农业人口的90%以上。
第18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一化三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的总路线。 (1)时间:1953年制定
(2)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2、实践:1953~1956
一化:建立起一批现代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料基地,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一届“人大”,①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②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结束了由人民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④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共八大: 1956年9月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三面红旗”: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第21课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粉碎“四人帮”)
第2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随即,全国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时间:1978年12月; 1、主要内容:(1)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
2、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会还制定了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核心内容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23课 改革开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B
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试点与推广:1978年底、1979年初,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地试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到全国农村。
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B
l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中的一项创举。
三、浦东开发开放:
1990年4月在邓小平的提议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第24课 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 香港、澳门回归:
1997年7月1日和l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门分别举行政权交接仪式,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
第25课 初登国际舞台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20世纪50年代初,在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二、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相聚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亦称万隆会议。中国倡导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推动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使会议取得了成功。
第26课 外交舞台的拓展
一、重返联合国: l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联合声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27课 新时期对外关系
一、1991年中国加入 亚太经合组织(APEC)及其会标。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被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6
正在阅读: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6册 知识点11-25
关于占座的英语作文04-29
广东新版电子港澳通行证办理流程是怎样08-07
新生见面会总结12-13
河南省高阳县2018届九年级理综第一次中考模拟试题12-02
实地考察报告范文 赴美国应急平台及其支撑体系的考察报告04-30
电功率复习导学案10-05
(邮件拦截)功能模块使用及测试06-05
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03-05
五大乳房的形状09-2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知识点
- 会考
- 上海
- 高中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