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性缺失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29 00: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性缺失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时效性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高校 德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道德滑坡、信 仰失落等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应该说,造成这些状况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高校道德教育实践环节的薄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 要原因。高校的道德教育过多偏重于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道德理念 的践行,且常常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集体受教多,个体指导少, 存在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收效不尽如人意。

一项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作为思想政治教 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的满意率仅为 38.75% ,有 42.75%的学生将这门课排序在教学内容需要改革的第一位臵。可见,高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并不为广大受教育者所肯定。现实中,有些学生可以在思想品德 课考试中取得近乎满分的成绩,但品行却并不优秀甚至并不合格,他 们言行不一,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着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本人认为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教育主体性缺失。

1

2、立足于学生与教师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能,其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如果受教育者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内化教育者所传导的社会要求与规范,在社会实践中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地进行,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因此,借鉴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和弘扬,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能充分调动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研究目标:

1、探究多元交互主体观,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多元性。

2、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及其危害。 3、探究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性缺失的途径。 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性缺失的研究,树立多元交互主体观,激发教师学习、研究,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使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有了一个着力点,从而达到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者所传导

2

的社会要求与规范,在社会实践中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律的目的。

理论依据:

1、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主体发展性。主体发展性即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现代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学生道德主体,即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道德生活方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道德主体发展性的内在根据是道德主体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需要、态度、能力、个性等等。道德主体发展性是个体在与道德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

2、多元交互主体观的理论。多元交互主体观确立了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及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核心的特殊的作用是这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未来教育日趋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性质,尊重每一个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性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分析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法、调研法和实践分析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在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教育主体认识的现状,主要从教育主体性的理

3

论、缺失和对策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重点分析了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及其危害,并且提出相应的弥补措施。

(一)探究多元交互主体观,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多元性。

从本质上说,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就必然有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即教师和学生,这一点已成共识。对于现代社会,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具有目的性的。不管其是否明确提出,这种目的性,需要通过管理才能得以保证。因此,管理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这一点已不证自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教育实践都离不开教学和管理的过程,教育是教学和管理的统一。基于对此的认识,教育的主体性就是多元的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

教学是学校的最主要工作,也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学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是通过理解和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没有自己追求的现实利益,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同时也受到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并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 实质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的关系。这是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

4

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了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 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

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到尾在相互地教,教育中师生关系的这种变化,正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性间的交互性表现。

2、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交互主体性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附属部分,其必须依附于政治与经济等主干部分。因此,教育要服从并服务于政治经济等,协调它们之间关系的职能主要在于管理部门或管理者,特别是有关教育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作为实践教育者的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必然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与校内教育管理者之间的交互主体性。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育目标应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由此,学校的教育管理层就会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保证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就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中观层面控制师生的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自主性,随着人本主义思想深入和现代管理理念普及,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思想也在不断地现代化和合理化。教育质量观、师生关系观、学习观以及教师观等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dm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