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东学:《汉源考述 - 汉水上源的历史变迁及改道考述》

更新时间:2023-11-27 15: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汉水上源的历史变迁及改道考述

汉水又名汉江,是长江一级支流当中流程最长、流域面积仅次嘉陵江、径流量仅次岷江的一条大江。在今天,对中国地理有所了解的人们大都知道,汉水的源头在陕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西北的阳平关附近,但在历史上,情况却并非如此。本文结合魏晋六朝时期氐人在西汉水流域所建仇池、武兴政权的系列活动及历史影响,对六朝时期汉水上源因地震导致西汉水改道的史实予以梳理和全面论述,以期澄清历代舆地学家有关?漾水辍流?的疏略和误解。

二、汉水溯源的文献梳理及真相 (一)、漾水辍流的历史真相

关于西汉水的相关记载,先秦文献中如《尚书-禹贡》、《山海经-海内东经》、《淮南子-地形训》等,秦以后有《汉书-地理志》、《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秦纪》等。以晋人常遽《华阳国志》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两书的记载最为详实可信。后世学者既未细读,又缺乏实地考察。以此造成对汉水之源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一书,才彻底解开了汉水源流的千古之谜。刘琳先生在校注中引用了《地理知识》(1978年第7期)李超考察发现的古河道得出结论:“原来嘉陵江上源由北向南流到阳平关附近,不是继续南流入四川,

而是东流入汉江的。”这一结论,无疑石破天惊,为汉水正源研究工作取得了根本突破。

刘琳先生认为:“盖在战国以前嘉陵江至阳平关附近东流入汉中,而约在西汉时代,地理形势才发生了变化。”至于地理形势发生变化的时间,截至目前有?西汉?和?六朝?两说;但导致地理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学者众口一辞,认为是遭地震袭夺,东西二汉始隔绝不通。从1979年新版《辞海》到1990年底出版的新编《汉语大词典》,再到1993年《汉语大字典》出版,对古?漾水?之解说渐趋详备而合理,今引如下:

古水名。1、即今嘉陵江上源的西汉水。源出甘肃

省天水市西南。初起南流至陕西省略阳县即折而东流为 汉水,后略阳县东水道中段(或以为六朝时地震所致) 水流直南为嘉陵江,至四川省重庆市注入长江。《说文 -水部》:“漾,水,出陇西相氐道,东至武都为汉。”徐 灏注笺: “盖《禹贡》?嶓冢导漾?,源出西河、成县,南 流至略阳,又东折入宁羌州,与汉水通,流武昌入江, 其后略阳、宁羌(今陕西宁强县)之间水道中断,而西汉 水遂入蜀境,合嘉陵江,至合州入江。”

2、今陕西省西南境的汉水源。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宁羌州》:“漾水,即汉水

名也。出嶓冢山下,东流入褒城县境。”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金氏(榜)语:漾水辍流,

不与汉相属,由来已久,后儒于汉源求嶓冢不得,因傍汉水西,强名之曰嶓冢。”

(二)、《华阳国志》与《水经注》对漾水记载的区别及辨析:

《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漾水条下:

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流漾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

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在《诗》曰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其应上昭于天。又曰:“惟天有汉。”其分野,与巴、蜀 同占,其地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

陇西、阴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后为秦 恒成争地。

常遽此说,因失察误以?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实汉水东、西源(即今西汉水与永宁河)皆出西嶓冢山(今天水市西南齐寿山)。五凉时期敦煌人闻骃《十三州志》早有:“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者也”。不过从常氏记述来看,其时漾水尚未辍流无疑。

《水经注-卷二十》漾水条下:

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诅县为汉。又往东南流到广武郡白水县面,又往东南流

到葭萌县东北,与羌水汇合,又往东南流过巴郡阆中县。又往东南流过江州县东面,往东注入江 水。

郦注引常遽《华阳国志-汉中记》,并刘澄之、郭璞、庾仲雍、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闻骃《十三州志》、《山海经》、《穆天子传》诸家之说,并作辨析,按语尤详,此不赘述。

郦注漾水流向,与今天之?西汉水——嘉陵江——长江?流向一致,并无所误。说明郦氏是在漾水断流后,即汉水上源漾水被嘉陵江袭夺后,经过实地勘察汉江?新河源?的积极努力下所做的正确论断。不过从郦氏所批评的前人常遽及闻骃致误之由来看,郦氏并未确考漾水辍流的原因,只是照他所见、所闻据实描述而已,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不容易做到。难怪日本地理学界的元老米仓二郎教授对郦氏做了这样的评价:“我认为郦道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这个时期,在欧洲历史上正是人们所说的黑暗时代,是不可能出现什么地理学家的,所以这个时代世界地理学家,非郦氏莫属。”可惜后来的学者多足不出户、闭门造车,只在古代文献当中团团打转。对郦氏注文的内容因此一知半解。种种辨析,不过造成简单问题的复杂化不说,圍于门户之见者生出多少是非,自然瞒得一时,岂能瞒得后世有志学者的实地考察和勘定。郦氏此作,对古代山川、地理、沿革记述之

详、考核之精、识见之卓越、文字之优美可诵者,不惟中国之少有,即便求之世界地理学者之林,亦无其匹。 (三)、漾水辍流的原因及时间 (1)原因——地震导致河流袭夺

汉水辍流的原因,因地震导致嘉陵江袭夺了汉江的上源漾水。西汉水流域所处地区正是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及四川盆地几大陆地板块的结合部,造成这一地区异常活跃的地质特征和频繁的地质灾害,尤其地震造成的危害史不绝书。所以,地理学界对此并无异议。当然比文献记载更重要、更有说服力的是实地考察。

今人通过实地考察指出:“今陕西宁强县北代家坝以东低矮的分水岭上,分布着河流冲击的卵石层,厚约0.5米,大小均匀。这种地貌显示出分水岭曾是一条古河床;从分水岭下东流的青泥沟(至烈金坝附近,与石鈡沟和汉王沟相汇),谷宽大小。这种河相显示出青泥沟是一条断头河。分水岭的地貌和青泥沟的河相告诉人们,这里曾发生过河流袭夺(也叫抢水)现象,嘉陵江袭夺了汉江的上源漾水。”(《陕西农业自然环境变迁史》)。包括八十年代宁强学者的实地考察都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 (2)时间——当在六朝,而非西汉

漾水辍流的具体时间,因年代久远,史书阙记,已难确考。但根据古代学者,尤其是常遽和郦道元对汉水上源的考察、记述,俱依当时河源的实际情况来看,漾水辍流的时间正在常遽之后、

郦氏之前的200年间。这可以排除地理形势发生改变在西汉的观点。发生地震袭夺现象当在这200年间,即六朝时期。 郦氏注中没有记述的原因一方面是他认为前人失察而致误;另一方面,地震之后多年,留下遗迹已无从辨别,至少在他的时代,根据一些干涸水道或河床的实地勘察是做不到的。自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这样去做;但在五百多年后的北宋科学家沈括身上,我们已经看到类似这样的做法,并有惊人的发现,被他记在《梦溪笔谈》当中。这说明,任何学术工作的展开,不能仅仅依靠纸上工作,更须借助实地调查和研究,两相结合,方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在此我为自己这篇论文的基本完成感到无比的欣喜,欣喜我在资料的收集和多方了解、核实之后所做的辛苦没有白费;同时,在本文的写作当中,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认识可以随着对问题的深入了解而逐渐改变,在不断深入和了解的过程当中,自己的观点或者认识会一次又一次的被推翻、被否定。这显然是种考验,考验你对学术的虔诚和耐心。

辛卯重阳节后宕州严东学署稿金城 壬辰仲夏夜改稿

参考书籍:

(1)刘琳:《华阳国志校注》,1980年版。

(2)陈桥驿等:《水经注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陈桥驿:《郦学新论——水经注研究之三序》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班固:《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中华书局本。 (5)《魏书-氐传》,中华书局本。 (6)《南齐书-氐传》,中华书局本。 (7)《梁书-武兴传》,中华书局本。 (8)《隋书-地理志》,中华书局本。 (9)《汉语大字典》,1993年版。

(10)陈启生:《陇南地方史概论》,第18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陕西省农业自然环境变迁史》,1986年5月第一版。 (12)张福三:《民族史诗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载张文勋主编《民族审美文化》,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冯绳武:《甘肃地理概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第849——85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de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