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理小故事

更新时间:2024-02-18 09:51: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禅理小故事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发生激战,最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之所以在激战中还能互相照顾、彼此不分,是因为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友。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安慰。

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可以艰难度过几日了。可也许因战争的缘故,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任何动物,仅剩下的一些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

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遇到了敌人,经过再一次激战,两人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安全时,只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在肩膀上。后面的战友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起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赶忙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战士一直叨念着母亲,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鹿肉谁也没动。天知道他们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后,那位受伤的战士回忆时说:

“我知道那一枪是我的战友开的,他去年去世了。那天,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那发热的枪管,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带的鹿肉活下来,但我也知道他活下来是为了他的母亲。此后30年,我装着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后来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二十几年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宽恕他。”

放下即宽容。一个人能容忍别人的狂妄无知,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致命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回归仁慈友善,才是至高境界的宽容,才能让世界少一些不幸。

宽容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不能送明月给小偷,使他感到遗憾,因为在黑暗的山林,明月是照亮世界最美丽的东西。不过,从禅师的口中说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这口里的明月除了是月亮的实景,指的也是自我清净的本体。从古以来,禅宗大德都用月亮来象征一个人的自性,那是由于月亮光明、平等、遍照、温柔的缘故。怎么样找到自己的一轮明月,向来就是禅者努力的目标。在禅师眼中,小偷是被欲望蒙蔽的人,就如同被乌云遮住的明月,一个人不能自见光明是多么遗憾的事。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一人请教禅师,说有人在背地里捅他刀子,该怎么办?

禅师拿起一把斧子,走出室外。禅师对那人说,现在他把斧子扔向天空,会怎么样呢?当扔出去的斧子“咣”的一声掉到地上时,禅师问:“你听到天空喊疼的声音了吗?”“斧子又没有伤及到天空,天空怎么会喊疼呢?”那人说。

“斧子为什么伤及不到天空呢?”禅师问。

“天空是那么高远,那么辽阔,斧子扔得再高,也触及不到天空的皮毛啊!”那人感叹道。 “是啊,天空高远、辽阔,那是天空的心胸大。如果一个人有天空般宽阔的心胸,别人就是再向他放暗箭、捅刀子,也无法伤及到他的心灵啊。”

那人低头看了一眼那把掉在地上暗淡无光的斧子,又抬头望了望高远蔚蓝的天空,心里不由开朗了。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心态

一个生性吝啬的富翁,富的只剩下钱了。于是专程去请教禅师说:“我有这么多钱,可是为什么感觉自己一无所有而且不快乐呢?”

禅师请他站在窗子前面,问他看到了什么?

富翁回答:“我看到了热闹的人群,还有快乐的顽童。”

禅师又请他站在镜子前面,再问他看到了什么?

富翁不解地回答说:“看到我自己。”

禅师说:“窗子是玻璃做的,镜子也是玻璃做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他人,而镜子因为涂抹了一层水银,所以只能看见自己。当你慢慢擦拭掉你身上的那层水银,可以看到别人时,你就会拥有快乐了。”

禅师的意思是说,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你就能透过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否则,窗子就会变成镜子。

笔者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你应该用客户的视角,重建公司的文化。所以,问题虽在城中,答案却在城外。城中是自己,城外则是客户。

当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应该多看看窗外,弄明白哪些外在机缘促成了今天的成就;而不顺的时候,应该多照照镜子,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手指向别处。

慧能接受了五祖弘忍的衣钵传承,离开了湖北黄梅,历经险境,十五年后,他来到了广州法性寺。

当时印宗法师正在寺中宣讲《涅盘经》,前来听讲的四方弟子很多。休息时,大家在院子里走动。突然,一个和尚看到风吹动了幡,说:“你们看,幡动了!”

另一个和尚不以为然:“你错了,是风在吹动。”

这时慧能走进院子里,听见他们两人在争论风动还是幡动,插了一句:“我看,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

大家的眼光全都注视着慧能,感到惊讶。印宗法师走来,正听到慧能的一番精辟见解,不禁大为赞赏。交谈之下才了解到慧能就是黄梅弘忍禅师的衣钵传人。

从此,慧能就在法性寺倡导顿悟法门。第二年,慧能又到漕溪宝林寺大阐宗风,开创了曹溪禅,弟子有四十三人,其中最出名的是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位禅师。

慧能对于风动还是幡动的简介一直是禅经佛理的经典佳话。

禅理感悟:对于世事的看法多由心态决定,这就如同故事中说的,是幡动还是风在吹动,其实是看一个人的心态,最主要是一个人的心如何动。

天堂与地狱

有一个信徒向无德禅师诉说:“禅师我已经习禅多年了,仍然迟迟不能开悟。佛书经典上说,地狱与天堂是真实存在的,可我怎么就从来体会不到呢?我想知道,天堂和地狱到底存在于哪里?”

无德禅师并不答话,只叫信徒去河边提一桶水来。

信徒依言而行,把水提来放在禅师的面前。

无德禅师告诉信徒:“你低下头去看看,说不定你能从水桶里面发现地狱和天堂。”信徒觉得奇怪,就凑近水桶聚精会神地寻找。

这时,无德禅师突然从后面握住他的脖子,并将他的头压到水里。信徒痛苦地挣扎着,快要喘不过气来了,这时,无德禅师松开了手。信徒大口喘息着,生气地问道:“禅师,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把我的头压在水里,让我几乎透不过气来,那感觉简直就是在地狱。”无德禅师微笑着问道:“那么现在呢?现在你感觉如何?”

“现在好多了,呼吸畅通,感觉就像在天堂一样!”

禅理小故事、佛理小故事感悟:地狱和天堂只存在于一念之间,当你心怀不满、怨恨或者因不幸的遭遇而痛苦不堪时,那么,你就陷入了地狱;而如果你感到幸福、快乐或者因实现某个目标而志得意满时,你就升入了天堂。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门昏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他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僧人的芒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者缓缓地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儿,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自己的。” 是的,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生命的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上,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禅理感悟: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善与恶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内急,就把桃子放在树下,然后找地方方便去了。回来时,见一大群人正围在树下吃桃子,大弟子大喊:“那是我的桃子,不许吃。”听到喊声,人们“哄”的一声散了。

回到寺里,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太可恶了,居然偷吃桃子。”南山和尚慈祥地笑了:“不怪他们,愿佛祖保佑他们平安。”

过了一阵子,二弟子下山化缘,一不小心摔伤了腿,倒在了李家庄的村口。村民发现了,就把二弟子抬回家中,还请来医生给他治疗。伤好后,二弟子回到寺里,把经过告诉了南山和尚。

南山和尚笑了,他问大弟子:“你还说李家庄的人可恶吗?”大弟子挠着头,说:“上次是挺可恶的,这次怎么友善了呢?”南山和尚说:“大善大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和这李家庄的村民一样,是些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恶。你给他一个善的契机,他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一个恶的契机,他就表现为恶。所以说,恶要原谅,善要引导。你把一担桃子丢在树下不管,还怪别人偷吗?”

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发现别人过得都很清闲,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买的东西也大多是些比较轻便的。而十年来方丈一直让他去寺后的市镇,要翻越两座山,道路崎岖难行,回来时肩上自然还多了很重的物品。于是,小和尚带着诸多不解去找方丈,问:“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方丈只是低吟了一声佛号,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来时,发现方丈正站在寺的后门旁等着他。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坐在那里闭目不语,小和尚不明所以,侍立在一旁。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当他们看到方丈时,一下愣住了。方丈睁开眼睛,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面面相觑,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方丈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翻山越岭,山路崎岖,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禅理感悟:道路曲折坎坷并不是通向目标最大的障碍,一个人的心志才是成败的关键。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再崎岖难行,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从前有个不大的庙,却很有名,因为有一件镇庙之宝,供奉着佛祖戴过的手链。因为珍贵,自然藏在密室。这个地方只有老法师和7个弟子知道。

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法师觉得后继有人,将来传位给他们之中任何一个都能光大佛法,却不想,发生了一件事。

这串供奉已久的手链不见了!因为外人不能进去,法师跟弟子说,你们谁拿了手链,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怪。

7天过去了,手链依然不知去向。

老法师又说了,谁拿走了手链,只要承认了,这串手链就归谁了。

7天又过去了,还是没人承认。

老法师又说了,那么,你们明天就下山吧,拿了手链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6个人收拾准备走,一个人留了下来。那6个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

老法师问那个留下的弟子,手链呢?弟子说,我没拿。老法师又问,你没拿,为何留下来?为何要背个偷窃的名分?弟子说,这几天我们相互猜疑,总是要有个结果的,总有水落石出那一天的。再说,手链不见了,佛还在呀。

法师笑了,从怀里取出了那串手链!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是戴在这名弟子手腕上。然后才说,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就是佛法啊。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无非是心意相通,能想人,肯想人,出发点是自己,落脚点是别人,再然后又回到自己这里。拿物理来说,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拿老话说,这是圆满。

篇二: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禅理哲思小故事2

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禅理哲思小故事2 作文天地

08-20 1721 :

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禅理哲思小故事2

24.站错位置了吗?

在最早一批赴北极点探险的远征队员身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地球的最北端,是一片茫茫雪原,因此保持行进路线方向的正确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可是,在这到处都是白色的荒地里没有任何形式的路标,探险家们只能相信他们携带的测量仪器。

探险队员们每小时都要停下来查看一下地图,为下一步探险绘制详尽的行走路线。然而,就在他们走出营地几个小时之后,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他们准确无误地朝着北极点的方向进发,可是离北极点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原来,他们踏上了一座正在向南漂移的巨大冰川,且其速度比他们向北先进的速度快。

【素材运用】有时,我们会急着去做那些自以为正确的事,可结果却是南辕北辙。当你坚信自己没错时,不妨小心看看脚下,是不是站错了位置。

【话题拓展】位置、盲目前进、脚踏实地、方向

25.画出那条长线

有一对志同道合的年轻夫妇,从事敦煌壁画的复原工作,至今已经10多年了。

听起来不免有些好高骛远,他们的计划是,将壁画按相同大小的尺寸,恢复到原创时的色彩面貌,并要让它们永远存世。

因此他们选用了日本生产的纯天然的彩石粉颜料,几十元人民币一克。选用了最好的浙绢做画布,光画布已经用掉了一公里。

你可能以为他们很有钱,不错,起先他们是有些积蓄,可是很快花光了。

工作量之大也是你难以想象的。画线描稿时,丈夫一早起床为妻子与两个助手削铅笔,要削40分钟。每天50支中华铅笔,两头削。一周的铅笔头,可以装半个旧纸箱。 男人叫金卫东,女人叫杨东苗。杨东苗的父亲是数十年的敦煌壁画保护工。

我敬佩这对夫妇,想采访他们,可令我失望的是,从头至尾,我都没能见到杨东苗。 杨东苗不能接受采访的重要原因是,她要专心。

她知道邻国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这样的口号:敦煌在中国,敦煌研究在日本。她知道日本早就研究生产出了敦煌壁画复原的全套颜料。她知道,之所以日本至今还没有开始敦煌壁画复原的工作,是因为他们的年轻人毛笔功夫尚欠火候,那种与人的身材等高的、一气呵成飘逸流畅的长线,他们还画不出来。

画这样的长线,除了笔下功夫,还要心无杂质。

【素材运用】一笔一笔勾勒敦煌壁画,这样的长线,今天还有几个人能画出来?除了画布上的长线,还有事业的长线、爱情的长线,有多少人能一心一意地画出?

【话题拓展】线、专心、杂

26.罚出救火队

春秋末期,一到冬天,鲁国都城南门附近的老百姓,都会聚集到城门附近的芦苇荡子里打猎。

一天,不知谁为了一时之利,竟然放了一把火来捕杀猎物。火借风势,很快蔓延开来,马上要烧到都城了,却没有一个人去救火,大家都忘乎所以地追逐四处逃窜的猎物。

鲁哀公在宫中听到火灾的消息,大吃一惊,赶忙派人去救火。但是,被派去的人,也跟着众人追逐猎物去了。

这时,一位大臣说:“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设置任何奖赏和惩罚,他们当然不愿意冒险去灭火。”

鲁哀公心中正焦急,听到这句话立刻说:“这好办,传令下去:凡是救火的人,就是挽救都城的功臣,一定重赏。”

大臣赶忙说:“这样也不太好。现在一团糟,不清楚谁在救火,谁在追逐猎物,至于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也没有办法评定,况且,还有一个重要问题,现在人太多,用这么多的财富去赏赐实在不划算。”

鲁哀公说:“那该怎么办呢?”

大臣回答道:“既然奖赏不行,那为什么不惩罚呢?我们可以规定,捕杀猎物者视同玩忽职守,不救火的人等同战场上的逃兵。如果发现,不管是谁,都要按军纪处罚,不留半点情面。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达到目的。您觉得怎么样?”

鲁哀公一听,赞不绝白,立即传令下去。在场的人听到命令后,纷纷救火,不一会儿,大火就被扑灭了。

【素材运用】这其实是一个诡计:在当时的情况下,救与不救火的人都难以统计,奖励与惩罚都难以施行,只不过因为人类逃避惩罚的意愿远大于获得奖励的意愿,这一计策方能收奇效。这也说明,从反面思考永远是解决问的捷径。

【话题拓展】逆向思考、奖励与惩罚、“一刀切”出奇效

27.裁缝的眼光

明嘉靖年间,北京城有位知名裁缝。人无高矮胖瘦,经他缝制的衣服没有不合身的。 一位当朝御史闻讯后找他做官服。他没有量尺寸,而是跪下询问御史的官龄。

裁缝说,大人如果是初任高官,意高气盛,身躯往往微仰,衣服应后短前长:大人如任职稍久,在官场经过磨炼,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同长;大人如果任职久了,而且可能升官,则内心装的是谦逊,身体往往微俯,衣就应前短后长。

在裁缝眼里,人无论多么老练,其内心终难遮掩。裁缝的眼光可谓人木三分!

【素材运用】裁缝的成功在于认识到了人在每一阶段的区别,内心微妙的变化。人性的本色,在裁缝犀利的眼光中,显露无遗。

【话题拓展】直与曲、眼光、长短之见、本色

28.保卫想象力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已经认识礼品盒上

“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很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告诉妈妈,是她的幼儿园老师薇拉小姐教的。母亲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

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0”之前,能把“0”说成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物体,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伊迪丝的母亲胜诉了。 很显然,西方教育将想象力的发展放到了神圣不容侵犯的重要位置,所以,法院才对看似荒诞的事情进行了“想象力至上”的判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素材运用】如果将知识与想象力比作交通工具,前者就是汽车,让工作效率提高很多,而后者就是宇宙飞船,可以带来开拓性甚至颠覆性的进步。

【话题拓展】保卫想象、素质教育、中西差异

29.请走窄门

作家余华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我是在‘文革’期间读完小学和中学的,十年里我没有好好学习。l983年我开始写小说时,认识的汉字也就是4000个左右,几年以后中国的批评家们纷纷赞扬我的语言简洁,我告诉他们:‘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不多。’”

我想,每个人都有其短处。不要害怕或者掩盖自己的短处,因为从短处出发,往往会走出长处来。这是我的一个人生经验。另外一个经验是:有时候我在构思时觉得将要面对一部很大的作品,结果越写越小;有时候觉得自己面对的只是一部很小的作品,结果越写越大。

人生常常如此。

所以我在《兄弟》后记里引用了耶稣的话,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他告诉我们:“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素材运用】世界上的哲语很多,我却独记住了那一句“要走窄门”。从小处出发,越走越大;从小我看世界,越看越宽。为什么有些人越走越窄,因为他选择了一条最为拥挤的路。

【话题拓展】人与路、请走窄门、自嘲、常识

30、绝望的背后有一扇窗

这天,世界著名画家吴炫三展在台湾文化博物馆开展。他与许多台湾名流、收藏专家和好者一样,慕名前往参观。他站在吴炫三的油画前,深深地被其油画艺术所震撼。他思索再三,决定要拜吴炫三为师,专心学习油画。

他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因为,他刚刚学习绘画,没有一点基础,甚至连一般的油画知识都不懂。同时,他还是一位残疾者,他的四个肢体只剩下一条左腿,也瞎了一只。就凭这样的基础,这样的条件,著名画家吴炫三能收自己为入室弟子吗?不可能。可是,学习油画的强烈占据了他的思维。他想,只要自己的思想坚定,意志,吴一定会收自己为徒的。 他拖着一条假肢向吴炫三走去。这次油画展来的社会名流和收藏专家很多,吴炫三应接不暇。他默默地站在吴炫三的身后,他。终于,吴大师有了一点空闲,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他抓住这个,急忙站到了吴炫三的面前。

他看着吴炫三的眼睛,红着脸说,吴大师,我要拜您为师,我要跟您学习油画!吴炫三看着这个冒失的无臂青年,心里咯噔一下:哪有这样拜师的呀!吴炫三的入室弟子要么是有推荐,要么是通过作品打动吴炫三,让吴炫三认为这个有巨大的绘画天赋。可是,他什么也不是,甚至缺乏拿画笔的双手。

吴炫三问,就是你?他说,是我!吴炫三问,你用什么绘画?他说,我虽然没有双手,但是,我有嘴,我可以用嘴绘画!吴炫三仔细地看了看他,然后,摇了摇头,对他说,,年轻人,我已经很长没有收入室弟子了。

吴炫三拒绝了他。那一刻,他了。他的脑子一片黑暗,没有了,没有了月亮,没有了色彩。他木然地站在那里,低着头,不知所措。这时候,展厅里又来了几个油画收藏专家,吴炫三急忙站起身,前往迎接。

他不死心。他要拜吴炫三为师,他要学习油画。他听人说,吴炫三每周三下午在台湾艺专开设油画课,他决定前去旁听。周三这天,他让朋友骑着摩托带他去台湾艺专。他好说歹说,门卫终于同意他进去。可是,他来到画室的门口,从中午12点等到下午6点,也没有见到吴炫三的影子。他地走出艺专大门的时候,天已经下起了细雨。朋友带着他往回走。在一个下坡处,摩托车滚下了山坡。他的一只脚滚出了老远。朋友吓得魂儿都飞了。不过,这只是一场虚惊。因为,那只脚是他的假肢。第二个星期三,朋友再也不敢用摩托车带他了。可是,他仍然缠着朋友不放。朋友没法儿,便陪他坐公交车前去。不过,他再次扑了个空。

是消息不准确?还是吴大师临时有事儿?他托人打听。原来,吴炫三由于专心创作,时间很忙,所以,他的油画课很不准时。他听到这个消息,很是高兴。因为,这说明他还是有的。他打定主意,吴炫三不收他为徒,他绝不罢休。他不再跟朋友一起去了。他决定一个人前往。这次,他还像往常一样,坐在画室的门口,支起画架,用嘴咬着画笔,一边练习绘画,一边等吴炫三。不知不觉,已经是灯火通明。这时候,他站起身,准备收拾。可是,当他身的时候,他自己身后站着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油画大师吴炫三。吴炫三被他的执著和顽强的所,决定收他为徒。自此,他与吴炫三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篇三:禅家小故事

【导读】:要知道今日成为鸟,全是前世造业,中箭受伤,也是因果循环所致,你心中不要存有怨恨,我为你受三界皈依,他日做人好修行。说完随手一挥,野雉飞腾而去。一

达摩祖师初到中土弘法,暂居庐山东林寺,大师此来只身一人,并未带随从,亦未带经书,且是赤脚踏地破衣着身打扮。本着外来和尚会念经的说法,东林寺一众僧人希望大师能够讲经说法,但达摩祖师只在讲经台上静坐片刻,只字未讲而离去,台下一众僧人不知其意,以为大师不懂礼数,对此监寺和尚善蒙颇有微言。

一日大师于菩提树下静坐参禅,善蒙等一众和尚经过,看到大师在此,善蒙便对众和尚说道:在污泥之中长出清洁的莲花,你们只可采妙莲之洁净,绝不可取污泥之浑浊。另一瘦和尚附和道:想不到大师兄随口就能悟道,生于污泥之莲花也可取,舍其繁絮,取其精髓,妙哉!妙哉!这时只闻达摩祖师言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污泥能生莲,也是好污泥。瘦和尚听后疑问道:污泥也有可取之处?善蒙便问道:照大师所言,那凡事岂不没有定论,坏的东西也有可取之处,这是什么道理啊?大师回答说:没好没坏,因人而异。听闻于此,一新来小和尚说道:好像有点道理。小和尚说完,善蒙转身便对其嗔恨道:你懂什么?说着就要举拳打来,此时,达摩祖师对善蒙道:你现在是手握成拳,还是拳握成手呢?听闻于此众人皆呆立!这时另一胖和尚说道:这道理就等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呀?于是众和尚开始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有人说先有鸡,有人说先有蛋。大师说道:没有先后,两者都对,要视乎造化而定。听此,道副和尚说道:我明白了,大师之言,一切随缘,不要执着,普通人随缘即变,得道者随缘不变。达摩祖师点了点头。善蒙又说道:说来说去,模棱两可,我不明白。大师便对其说道:你最好先去找一个能使你明白的人。善蒙言道:说了半天,我看那人就是你。大师起身回答道: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有用的东西,也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没有绝对好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坏的东西;没有绝对善的东西,也没有绝对恶的东西。垃圾并非无用,只是放错了位置而已;智慧用在正确的地方就叫做聪明,用在错误的地方就叫做狡诈;一把手枪在歹徒手中是凶器,在警察手中则是保护人民的利器。

凡事不可强求执着,鸡与蛋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一切皆是造化的作用,所谓造化即是客观条件的作用使然。圣人不随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但凡夫俗子则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这个世界上能拯救自己的唯有自己,所谓求人不如求己,观音还得拜观音,菩萨欲度人先得度自己,修身养性方是根本。

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处得到衣钵后,为了悟道而来到南海。当时因为广州法性寺有位印宗禅师正在开讲《涅槃经》,于是惠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这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由于印宗禅师远近驰名,因此大批的人从各地涌到。其中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其中一人说:是幡动。另一个人则说:不,是风动。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休,引来了人潮驻足围观。这时惠能大师也赶到,他一看便开口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二位的心在动。

正在争论的两人,听到惠能大师的话后,即刻恍然大悟。

风动幡动只是外界的变化,心若不动,则感知不到外在变化,这正像是聚精会神听课的

学生,窗外的风雨之声对他来说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当今我们生活的时代嘈杂多变,每天都要面对许许多多的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心本清净,那么就不会被外界的烦恼所沾染,也就能够于闹市中怡然处之,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就是这个道理。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能忍人所不能忍者,必能成人所不能成之事。有的时候对伤害你的人的纵容,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达摩祖师从梁武帝处回来后,踏着一枝芦苇就过了长江,然后在一小树林中稍作休息,这时一猎人开弓引箭,将一野雉从空中射了下来,达摩祖师随手接住这只野雉,然后说道:要知道今日成为鸟,全是前世造业,中箭受伤,也是因果循环所致,你心中不要存有怨恨,我为你受三界皈依,他日做人好修行。说完随手一挥,野雉飞腾而去。

这时猎人过来找他的猎物,大师便问道:在找你的猎物,对吧?猎人说:对。大师再问道:你一箭能射几只猎物?猎人回到道:一只,有时运气好的话,可以射到两只。那不就是一箭双雕吗?大师说道,我看不止,如果运气好的话,有时可以射到怀孕的猎物呢?对呀,那就不止两只呢。猎人笑着回到道,达摩祖师再说:我只可以射一只,不过我射的那只,万千的众生就可以得到安详。那只是什么?猎人问道,就是你。达摩祖师说道,是我?我不杀生,还有别人呀!猎人说道,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可将刀割自身。说完达摩祖师便走了。

无论是否相信轮回报应之说,但是上天确实是有好生之德的,爱人者人恒爱之,爱物者物亦爱之,道理一样,人之有性情,动物亦有性情。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故谓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c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