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杜甫的爱国主义

更新时间:2023-10-17 07: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曲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杜甫的爱国主义

摘要:

本文先写了杜甫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生活经历,写了杜甫深入人民生活的原因,说明了杜甫是如何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本文着重写了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并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写出其爱国爱民的具体表现,杜甫的爱国主义主要变现为:(一)关注国家命运、(二)谈同情人民疾苦,发百姓之声,念百姓之苦、(三)热爱祖国山河,盼望山川心怀祖国,写景抒情对亲人的怀念和对国家统一的期盼。从中可见杜甫不愧为一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爱国精神也必将永远放射光芒,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爱国志士。今天,杜甫的爱国主义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对现代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杜甫;爱国主义;关注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热爱祖国山河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的山河破碎,国家危亡的时代里,作为时代的歌手,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唱出了时代的哀乐,唱出了时代的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爱国主义依然是历史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我们要适应历史和时代,了解伟大祖国的历史,继承祖国珍贵的遗产,并通过整理历史遗产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分析杜甫一生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继承祖国珍贵遗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1

论杜甫的爱国主义

一、杜甫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生活经历。

一定时代的文字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应,社会生活的反映,任何杰出的作家及作品无一不是时代的产物,研究分析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必须首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生活经历。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又称杜少陵,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卒于代宗大历五年(770),终年59岁。

(一)杜甫所处的时代

当时社会经济比较稳定,人们生活安宁,无战乱纷争,出现开元全盛时的大好局面。是从“开元全盛日”转变为“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员”“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的时代。

(二)杜甫的生活经历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但是,时代的剧变,使他从一个官僚家庭的子弟转变成了一个常常衣食无着,贫病交迫的“众人”,那么,他是怎样超越本阶级的局限,体验到了被剥削压迫人民的灾难,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爱国的呢?这期间,杜甫经历了一个艰苦和矛盾的过程。

第一,青年时代的杜甫是从读书和北游中度过的,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比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他从小爱学习,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从20岁起开始了为时七年以上的漫游,先南游吴越,再北游齐赵。至于远游的目的,除了观赏祖国的壮丽河山,增长自己的见闻和知识外,士大夫阶级游山玩水的享乐思想在其身上同样有所表现,这时的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够使他有裘有马,允许他用游荡和轻狂来鄙视人事的庸俗,可是却没有能够使他放开眼界直视现实的生活,只是偶或再唱歌游猎中间流露一点对现实的感触:“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这只是火花般爆

2

曲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发出来,还没有凝成一团火在心里燃烧。只有对现实生活有了切实的认识和体验,才能在一个诗人心里燃烧起对人民和国家的热爱。这对于杜甫来说,还要有所等待,等待到他失去裘马,同时也放弃了放荡和轻狂的时候。

第二,杜甫走向现实、接近人民是从十载固守长安开始的,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玄宗皇帝被太平思想麻痹了大脑,终日不理朝政,把自己关闭在宫禁中,寻欢作乐,沉湎于声色之中,过着骄奢无度的生活,他把一切政权都交付给一个“口有蜜,腹有剑”的阴谋家李林甫,此人不仅阴险狡诈,而且为保持自己的地位,忌贤妒才,常常借机压抑比他有能力的人。这期间,杜甫就是受害人之一,七四七年,玄宗诏征文孕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去参加考试,可是李林甫最记恨文人和艺术家,怕他们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不利,于是摆布阴谋,让这次考试的人没有一人及第。杜甫本来把这次考试看成他唯一的出路,结果事与愿违,他的心中悲愤不已。七五一年,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正无路可走,于是趁机写成三篇《大礼赋》投入延恩匦,受到玄宗赞赏,让他维持集贤院 参加考试。又因李林甫从中作崇,没有成功,就这样,杜甫两次任进的机会都被李林甫给断送了,杜甫不仅在政治上遇到打击,同时他个人的经济情况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他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土,再使风倍浮”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坐,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屈辱生活,同时经常挨冻挨饿,“饥饿卧动即向一句,敝衣何啻联自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至此,诗人已丧失了他的裘马了,生活折磨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使他逐渐走向了人民,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十年固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第三,七七五年,安史之乱爆发,这时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

3

论杜甫的爱国主义

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难,他曾跟人民一起逃难,并亲眼目睹过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他和人民一同感受到了国亡家破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又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衣袖残破,两肘露在外面,穿两只麻鞋,去见肃宗,被任命左抬遗。这是一个“从八品上”的官职,职务是供奉皇帝,看见皇帝的命令有便于时,不合于理的,就提出意见,同时还有举贤荐良的责任。他受命这一职务,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的罢相,措辞激烈,激怒肃宗,从此,也屡遭贬斥,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是容不得杜甫这样的耿介正直之士的!通过这次受挫,杜甫再次获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他看到了各种惨象,了解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大大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杜甫的一生是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转变为贫病交加流离道路的一生。他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是杜甫一生始终保持的是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和不泯的爱国情操,他的喜怒哀乐和祖国命运的盛衰以及人民的痛苦密切结合在一起,“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他用诗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泣鬼神的爱国篇章。

二、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

(一)关注国家命运

第一,杜甫具有“葵葭”的精神。杜甫很早就把自己比作葵葭,他说:“葵葭倾太阳,物性固难守”这是他的一句终身誓词,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境都不改变这个关心朝政的“倾太阳”的物性。他作为时代的歌手,自青年时期就注意细心观察社会,关心国事和朝廷安危。天宝十一载(752)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已写下了忧心国家前途的诗句,“自非旷世怀,登慈翻百忧。”“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府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同时诗里还借用“昔哉瑶池饮,日宴昆仑五”来暗示天下将乱意,事实也证明了杜甫的这种预见性。

第二,杜甫具有“临危莫爱身”的胸怀。至德元载(765)六月,长安陷落后,他亲眼看到了陷落后的悲惨景象,杜甫开始流亡生活,八月,他只身从羌村北行,想走出芦子关,投身灵武,结果沦入胡人

4

曲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势力范围被俘,他在敌人压迫下过了八个月的痛苦的俘虏生活,这是他的不幸。他在胡人中间终日密切注意时局的变化,尤其当唐军连续在陈套、青坂大败后,更为朝廷的安危焦虑万分,他在《悲青坂》中写道:“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同时,他又主张屯兵芦子关,以防胡人乘人不备直捣灵武,因为“胡行速如鬼”(《塞芦子》)由此不仅可以看出杜甫筹边的策略,同时也可见他“临危莫爱身”的爱国精神,杜甫从切身体会中感到要抵抗敌人,就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战斗。因此,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童卿嘉荣》)。

第三,杜甫处处为国家着想,时时盼国家安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困难当头,危在旦夕之时,杜甫认为抵御敌人是人民应尽的职责,他一再写诗鼓励。乾元二年(759)三月初三,郭子仪、李光弼、王恩礼等九个节度使的兵六十万大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机,《通鉴》说,邺城败后,“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结果“诸节度使各溃旧丰镇”子仪以朔坊军断河阳桥东京,而“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此时杜甫正由洛阳回华州,在洛阳路上,他看见一些横暴的差吏把未成年的男孩、孤苦的老人等强征入伍,面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新安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拥护这一兵役,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救亡图存的战争,一旦想到目前国家壮士缺乏,而又大敌当前,便又转变了口气。“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只好劝他们暂时忍受个人的痛苦,抵御敌人要紧。后来,杜甫到了潼关,看见士兵们又在辛苦地修关筑城,以防叛军攻来。他想到从前守关的哥舒翰因杨国忠的促战而轻于出兵以致惨败,忍不住对官吏发出哀叹和忠告:“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孕哥舒!”(《潼关吏》)。可见,杜甫处处都在为国家命运担忧。他无时无刻不希望战事早日结束,让流离的人们能归还家园。这一希望直到叛军平定后才算有了一点快乐的歌唱。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cv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