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

更新时间:2024-06-07 00: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各种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也不断涌现。然而,这些成果当中大多数是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发展问题,忽视了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无疑是没有错误的。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数学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程度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个体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逐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在融洽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策划的散乱性、学生参与的不均性、关系处理的失衡性等问题,致使小组策划探究浮在表层或偏离正题,造成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使小组学习得以优化,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也就是考虑在全班集体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提倡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实际上,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式,把班级中的学生按数学水平的高低分为A、B、C三个层次,再考虑到座次、性格相容性、组织能力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4至6人的学习小组,使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个小一组中的人数基本相当以达到平衡。这样的分组,使每个学生既有一个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又有数学水平上的一个可以变化的层次。不仅如此,还可以指定或推选一名组长和一名学习指导,来具体组织和实施,并以次来形成合作学习小组的秩序和核心。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时间,则相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几乎无合作可言,他们在学习上的帮助来源主要是老师。当建立起学习小组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就许多数学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先在组内解决,最后在班内集体解决。在回答提问、板演解答时,明确规定本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同学可以给予提示或机会。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还可以更为灵活地安排在辅导课及课外。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允许学生在本学习小组中交流订正后再交老师批阅。因为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弄懂会做。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不是说建立起了学习小组以及在课堂上进行了几次小组讨论学生就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作细致的组织工作,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对小组之间的活动情况组织有效的交流,以此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和作用。当我

们不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它所起的作用就会充分地显现出来。还应该指出的是,强调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削弱的自主学习能力。事实上,合作学习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强调个体责任。其出发点是强调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教学活动的互配实施中使学习得到全面发展。

二、把握好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背景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关键是在教学中学生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作为教师,为了小组合作学习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以下五方面切入点值得把握:

1、学生个人探索困难时的时机把握。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如在教学“9加几”这一课,通过礼物吸引学生的兴趣,根据礼物提出一个问题么?怎么列算式?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学生兴致高涨,这时我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动动手,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在组里交流着各自的看法,用实物操作。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了4+9=13。4可以分成1和3,9+1=10,10+3=13;可以用数数法等各种方法。可见,选择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的时机把握。“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

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从3、2、0、4四个数字中任选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有多少种方法?有的学生说有304、204。学生给出许多答案,我就问学生你们的答案完整了么?怎样才能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这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在组里把所有的答案都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组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有序的寻找。这样,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3、个人操作无法完成的时机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创设障碍,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统计放学后一分钟内从校门口经过的女同学、男同学、女老师、男老师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反馈时主动提出一个人记录比较困难,要求能够小组合作。于是学生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分组后再一次统计数据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里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4、教学内容重点的时机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对学生来说重点、难点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教学正方体的十二条棱长相等时,难度较大,我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让学生经过观察、操作、用尺子量等方法顺利解决这一难点。通过在教学内容的知识的

形成工程,最大限度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研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的合作学习,才能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针锋相对的观点的交锋,这样才能找到答案。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于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的合作。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表现形式应该是语言的交流。在数学课中,要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只有小组人员通过语言的表述,把自己的思维与其他成员沟通才能达到思维的共鸣。对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学会聆听的能力;二是学会质疑的能力;三是乐于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四是勇于接受他人的能力。学生在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问题后,再让他们尝试着用规范的、严密的、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讲述一遍。通过这样反复的强化,能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信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熟悉的真谛。

四、建立三大机制

1、建立交流机制。展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形

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因此在各小组各自合作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的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空间,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开拓、辨析和质疑解答,进一步内化知识,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归纳概括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2、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平价,并形成以下几种长效机制:一是基础平均机制。即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二是过程评价机制。即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不失时机的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以次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三是成果评价机制。即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3、建立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两种观念入手,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一方面,从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入手,如经常性开展“最佳小组”评比活动,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另一方面,从强化学习成员的个体荣誉感入手,

通过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

五、处理好四方面关系

1、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竞争本身是进一步合作的动力,合作又是更高层次竞争的基础。因此,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又要辩证地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学生之间有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在小班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应以合作为主,小组间应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使课堂氛围既紧张又愉快。通过教师创造的条件,使学生们从小体会到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要获得最后的成功,只有在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下才能达到目的。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习对集体负责,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不能有消极等待或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情绪。汇报学习成果时可采用“小组中心发言人”制。中心发言人要组织组员讨论,认真听取小组意见,在全班交流时负责汇报,把小组意见表达完整准确,并引进竞争机制,使小组每个成员都有做发言人的机会。

3、处理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个组内含有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容易出现能力强的学生轻视能力弱的学生,自己抢着发言,

不听别人的见解,而能力弱的学生因怕说错而引起同组同学的讥笑而不敢发言,从而使小组内出现“小老师”、“小权威”而引起的矛盾这种现象,所以应注意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一是针对小组中不同同学的自卑心理、骄傲心理、孤芳自赏心理等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二是当能力弱的学生有点滴进步时给予大力表扬;三是采用轮换组长制度,通过实践不但促进组内团结,也使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己才华、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气氛。

4、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应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师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可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层次差别较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相信在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学生不断的积极努力下,它能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添彩,并能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终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c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