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西省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考试评析

更新时间:2024-05-15 01: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8年山西省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考试评析

山西省高考文综政治评卷组

一、试题评价

2008年山西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采用了全国Ⅰ卷。这份试卷中的政治试题与往年比较,总体要求比较平稳,体现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而且在一些方面力争有所改进与创新,初步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思想。但在一些传统问题的解决上,仍然没有明显进步。具体分析如下:

1.各模块知识赋分比例 知识模块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合计 经济 20 14 34 哲学 16 20 36 政治 12 18 30 小计 48 52 100 试题中各模块知识的赋分比例比较合理,各部分约占1/3左右。具体知识的抽样主要是根据问题情景的需要来确定,坚持了问题立意的考查要求。但试题在考试大纲要求的165个知识点中,只考查了不到30个知识点,试题的覆盖面相对偏窄。

2.选择题评价

在试题考核目标上:试题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核,其中考查分析判断能力的有第24、25、27、33题,考查原因分析的有第35题,考查对事物意义作用认识的有第26、31题,考查对材料内涵理解的有第28、29、30、32、34题。试题重视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联系了中日关系、自然灾害、进出口贸易、“东糖西移”、超级稻培育等问题,富有时代性和生活气息。试题改变以往长期存在的单一的从形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从原理到具体事件判断的新思路,如24题运用中考中普遍使用的从知识到现实的命题方式,使知识与时事、现实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值得肯定。但在各道选择题的选项设计中,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集中,学科内的综合体现不足,发散性不够,致使知识跨度缩小,影响了全卷的覆盖率和信度。同时,第25题重点考核学生的数学计算能

1

力,似乎与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关系不大,而且难度偏大。

在试题设计形式上:试题延用去年的做法,减少“一材多用”的题型,全卷只用了一组(第29-31题),使选择题素材选用的空间拓宽,考核的内容更加广泛。卷中出现了反向选择题,并加黑点提示,避免了学生思维惯性造成的失误。试题设计从总体上看比较严密,但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31题题干与题肢的衔接不太流畅,35题C选项的“两国的外交政策决定中日关系的变化”争议较大。另外,在12道选择题中,使用了8题的组合选择,比例太大。选择题题肢的文字量有所增加,不够简洁,学生对之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大了。近几年高考中的“一材多用”型题目,各题都是同一知识模块内容的考查,如今年的29题至31题都是考查哲学知识,不能有效考查不同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跨模块思维的发展。

3.非选择题评价

今年高考政治学科的非选择题涉及两大题5个小题,共52分。试题围绕粮食问题和民族问题设计,紧扣近年来的时政热点,重点考核考试大纲提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题型简约,设问方向明确。但历年来高考命题中存在的“超纲”问题、答案组织中对学生认知水平把握不准问题,在今年仍然得不到解决。各小题分别评析如下:

1)第38题:

本题以当前国际粮食危机和粮价高企为背景,综合考查经济、政治和哲学知识。试题一改前两年以图表形式设计题目的做法,而用文字直接导入问题,降低了审题难度。题目不回避热点,文字量不大,但中心突出,贴近生活,并且大胆进行开放性试题的尝试,反映了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衔接。

第(1)小题的设计非常成功,要求从供与求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为防止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维护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的供求关系、农业发展道路等知识和时事中的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概括。试题改变了过去一贯使用的从材料到观点的试题设计思路,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时事知识,培养从理论到现实的扩散性思维,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考试运用中的突破与创新,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

第(2)小题要求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在粮食增产中上发挥的作用,并要求举例说明。此题突出政治常识的运用,在命题思想与上题相近,在对政府作用的表述、相关事实的例举上,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考生答题时具有相对较大

2

的自主性。特别是几乎被高考遗忘掉的举例题重新被采用,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测试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多方式地联系实际的能力。但在本题参考答案组织中,其知识运用要求过于狭窄,只提出从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方面作答。实际上,政府在促进粮食增产上发挥的作用,与政府性质、国家机构活动原则等知识也是紧密相关的。

第(3)小题要求解读材料,提练材料中政府抓好粮食生产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突出社会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材料分析、信息提取、知识运用能力。从设问与答案组织的关系上看,题目指向与答案设计都是严紧的。但由于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不熟悉,而且答案要求中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超出学生的学习范围,致使本题的考核目标无法顺利实现。

2)第39题:

本题以维护民族团结为主旨,延用以往的从历史素材入手设计问题的方式,富有人文性和教育性。而且所选取的材料符合考试要求,设问之间衔接自然,做到政史地三科一气呵成,与去年的第40题的“迁都”问题一样,不失为文科综合的典型题例。本题文字阅读量偏大,特别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的内容太多,学生阅读中占用了大量时间。政治学科在本大题中有第(5)(6)两小题,具体评析如下:

第(5)小题从我国国情、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和依法治国三个角度考查学生对党和政府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的分析,重点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事物、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需要从多角度地、全面地考察事物,特别是要善于抓住材料提到的“载入宪法”中抽象出依法治国的内容,是政治学科考试的好形式。但参考答案中将“符合国情”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放在一起给分,赋分不太明确,给评卷给分带来一定的难度。

第(6)小题指向明确,问题清晳,要求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涉及到哲学中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政治常识中民主集中制知识,考核了考生综合运用知识、阐释事物的能力。

总之,今年的试题再次突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强调了对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坚持问题立意的命题趋向,紧密地联系了社会热点问题;突出考试的选拔功能,注重能力考核;尝试反映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对试题设计方式进行有益的创新。但试题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主观性试题难度偏大,不适合当前高中发展的形势;个别题目答案要求过高,超过学生学习范

3

围;个别试题设计中存在着有争议的问题,等等。

二、考生答题分析 1.试题得分情况

根据山西省评卷初步统计的结果看,第Ⅱ卷和得分情况与2007年相关不大,学生的平均得分大约为22.2分左右。其中第38(3)题得分最低,零分率达到31%,为历史所罕见。具体见下表:

2008年山西省高考文综政治科各题得分表

卷别 题号 24-35 38(1) 38(2) 38(3) 39(5) 39(6) 小计 总分 小题均分 48 14 8 10 10 10 52 / 5.24 4.37 3.42 3.71 5.46 22.2 得分率% 及格率% 标准差 零分率% / 37.4 54.6 34.2 37.1 54.6 42.7 / 10 52.3 24.9 11.28 61.67 / 1.93 1.99 2.75 1.54 1.82 / 2.09 5.7 31 3.5 4.3 小计得分 / 13.03 40.72% 9.17 45.85% Ⅰ Ⅱ 注:1.政治科第Ⅰ卷成绩尚未统计,预计与去年得分率相当,约为70%—75%;表中第Ⅱ卷政治科成绩是根据高考评卷总卷数111378统计,最终以招办统计为准;文综第Ⅱ卷总得分约为66分。2.2007年高考政治科第Ⅰ卷得分36.46分,得分率75.96%;第39题(政治科3小题)得分14.61分,得分率36.42%;第40题(政治科2小题)得分7.5分,得分率37.5%;第Ⅱ卷合计得分22.11分,得分率42.52%;全卷政治科得分58.57分,得分率58.57%。

2.学生答题分析

第38(1)题:多数考生能够从政策措施层面上回答问题。但考生答题中,普遍存在思路打不开,回答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合格率较低。学生在答题时一般只会简单罗列政策措施,未能用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思考粮价问题,对相关措施按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反映出学生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偏低。特别是在稳定需求方面的政策措施上,由于学生对相关时事知识不熟悉而基本回答不上。同时,还有相当多学生对什么是政策措施不明确,出现了搬原理、贴标签、喊口号的答题方式,如回答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三个代表”、依法治国等等。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时事教学、知识教学空

4

泛性等问题。

第38(2)题:多数考生能够抓住国家履行经济职能促进粮食生产这一核心要点,特别是政府在粮食增产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基本能够答到,所以本题得分率和合格率都较高。学生答题的主要问题在于,约有30%左右的学生无视题目要求的“举例说明”或不会举例,即使有举例的学生,多数也是根据题中设问的顺序,在答案的最后写出“例如??”,而不善于夹叙夹议地结合事例进行分析;有20%左右以上的学生误解题意,而去回答粮食增产的意义。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审题不够认真,教学中老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际事例举证的引导。此外,由于参考答案仅从国家职能角度提出要求,有部分考生从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对人民负责原则入手回答问题,得分也较低。

第38(3)题:本题要求从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和群众观点三个方面概括政府抓好粮食生产反映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考生的答题基本达不到试题的要求。其中,第一点“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和其他实践活动的作用”属于平时教学中不太被重视的二级知识,学生普遍未能复习掌握,所以能够回答的只是凤毛麟角,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得分,导致本题的得分率和高分率在全卷中最低;第二点“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是思想政治课教材已经删除的教学内容,学生也无法答到,但考生普遍能从所学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三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本题的主要得分点,学生回答得比较完整。但本题的零分率极高,达到31%,这主要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答题时运用的哲学原理五花八门,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客观关系、联系的观点、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等,导致答案偏离题意。

第39(5)题:本题要求学生分析党和政府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包括国情、优越性和依法办事几个方面。学生一般只会回答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得分在4分上下,能够回答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学生较少,而能抓住材料中“写入宪法”回答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学生更少。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扣紧材料表现的中心思想来考虑答题思路,而从党和国家的性质、宗旨等角度进行回答。本题的得分率和及格率都很低,其中的主要原因中,除了审题失误外,主要是学生把握不住制度、国情、法治等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会综合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39(6)题:本题答题方向和要求十分明确,多数学生能够运用题目要求的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来分析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

5

系,因此得分率较高。但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懂得从整体与部分关系中二者相互联系的角度作答,而是大量照搬教材中二者关系的知识,特别是有的学生仅从二者区别的角度进行回答,得分不高。本题的难度不大,但由于本题处于全卷的末尾,还有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不及作答,使本题的零分率提高,影响了全卷的成绩提高。

三、命题与教学建议

1.加强命题改革,提高试题水平

今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其题型结构、知识比例比较合理,在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力求创新,在注重基础知识理解运用基础上,结合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对引导高中教学改革和保证高校选拔人才上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试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改进:一是要合理控制试题难度。今年试题难度仍然偏高,尤其是非选择题。近两年非选择题的得分率都只有40%左右,与前几年的50%左右相比,下降较多,这不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在普及高中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数的增加,差生面的扩大,试题应该考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试题的难度主要应该体现在学生能力的差异上,而不应该在知识的“偏”上做文章,如第39(5)题,虽然难度不小,但要求合理,而第38(3)题的难度主要集中知识的偏上,不能有效测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二是要加强参考答案设计的创新。题型的创新、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今年高考的亮点,如选择题的24题、非选择题的38(1)、38(2)题,但主观题答案的要求应该随之变化,采取更加灵活的给分办法,鼓励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标准答案的拟定中,应该设法防止评卷中踏点给分的做法,安排一定比例的分值用于鼓励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述流畅的学生,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三是要调整选择题的命题思路,增加选项的知识跨度,扩大知识覆盖面,以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试题语言文字的应用上应该考虑中学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进一步做到科学严谨。

2.加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通过高考评卷,我们发现学生的主要不足在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调动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不善于审题,答题方法缺乏,还有文字表述能力很低。为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努力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将教学真正转到提高学生基本素

6

养和综合素质的轨道上来。

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反对片面追求教学进度。一要重视在平时学习中对课内一个个知识点的理解突破,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主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过好知识关;二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建立重大时事与这个网络的联系,并掌握依据问题需要在网络中搜索相关知识的方法;三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会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不同模块、不同板块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四要在总复习阶段适时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学会灵活运用课本语言和思路分析问题、表达思想。

其次,要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着眼,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富含思辨性的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材料和事实的阅读审辨能力、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对知识的筛选运用能力、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对已有知识和结论的创新能力、答案论点论据的组织表述能力和必要的实践探究能力。要特别注意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运用哲学所提供的诸如联系地、全面的、辩证的认识方法来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训练,改变过去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课本条条和教师提供的范题答案来学习政治课的方法,要重视时政学习,了解和接触更多新事物、新知识,通过情景教学更多地引导学生剖析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认识自身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达到学以致用,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会理解、学会判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第三,要加强有效训练,提高审题答题能力。在目前高考模式下,考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文字表达思想体现的,考生的各种能力在考试中最终都集中体现为审题和答题能力。因此要在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习题的“少而精”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提高考生对试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构思、作答能力,包括对材料的审读能力、关键词句的提取能力、答题方向的判断能力、相关知识的搜索能力、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知识与材料的联系能力、不同知识的综合能力、文字的组织和书写表达能力等,从而使考生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顺利的外现,促进考试成绩的提高。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c0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