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07 13: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进行了说明。同时强调了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运动。本节是整个第四章内容的总领和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由于本堂课内容涉及的是一些非常宏观的地理场景和一些变化非常缓慢的作用过程(如风化、变质作用等),而且与学生的切身体验和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因此,学习难点可能会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地壳的相对运动。一般人们的直接印象是:地球表面不是连在一体的吗,怎么会相对发生运动?学生理解会有一点难度。第二个是变质作用。课文中没有文字加以介绍,由于这一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过程复杂,学生了解起来会有一点困难。第三个是冰川地貌。因为少见而难以理解。

【教学过程】 知识和技能 了解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和风化的认识情况 掌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相对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答案: A知道 B不知道 问题2:你看到过“风化”现象吗?(链接2) 答案: A见过 B没见过 C不懂什么是风化 过 程 和 方 法 1.学情调查: 表1: 问题1:你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吗?(链接1)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积极参与、敢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的意识 2.链接1到板块构造学说。(如图1) 图1 世界板块构造示意图 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并明确板块的名称、板块相对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熟悉一些世界上主要的山脉。 1

理解风化现象并能举例 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实例

3.链接2到风化。(如图2、3) 图2 岩石在风吹日晒的作用 图3 岩石在生物作用之 之下风化过程示意图 下风化的示意图 风化作用其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块本来很坚韧的塑料皮,如果放在室外长期的风吹日晒,它就会变得很容易折断,对这种现象我们通常会说“塑料片老化了”。“老化”就是一种风化现象。风化作用,简单的讲,就是在外力(风吹日晒、雨淋、严寒和生物等)作用下将坚硬变得松脆、完整变得破碎的作用。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我们看投影片上的两张图片:在风图4 中国第一登山雨、日晒、严寒和生物的作用下,美女罗丽莉 完整的岩石由坚硬变得疏松和破碎。 4.新课引入:(如图4) 罗丽莉是谁? 简介:“罗丽莉是中国联通广西分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今年还不满25岁。罗丽莉到达珠穆朗玛峰8680米,后因生理问题被迫下撤。8680米,虽然不是珠峰最高点,但罗丽莉仍然留下了撼动人心的足印。” 联系生活,鼓励学生观察日常生活 鼓励学生学习罗丽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此前,她曾创造了两年内连登三大高峰的奇迹。2006年5月14日中午时分, 科学家发现,珠峰还在“长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段视频材料,看科学家如何解释。 5.播放视频材料:珠峰的形成。(如图5) 2

以演示促进理解地壳运动,培养动手能力 形象了解地壳的水平运动和 培养阅读能力 掌握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图5 视频台词:大约8500万年前,印度地区曾是被称为“冈瓦那”的超大陆的一部分。地壳运动使印度地区脱离了这块超大陆,并向着北部的大块陆地方向漂移,两块陆地冲撞在一起,推挤形成了巨大的山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著名的山脉,有着世界上最高的海拔和山峰上圣洁的雪景。视频播放地址:http://www.maidee.com/program/604085 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意 垂直运动 根据刚才的视频,前后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珠峰形成并不断抬升? (2)你能否以书本代替地壳(岩石圈)来演示一下这个过程? 教师演示:老师将书平放在讲台上,并在面向学生的那一侧上用红粉笔在注意观察书边上的三点分别在作什么方向的运动? 6.读书填表,落实双基。(如表2) 地壳运动分类 A 运动形态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向挤压形成:B 向背断裂形成:C E 相互关系 F 两边和中间分别画上三点,接着演示。提醒同学注意观察那三点的运动状况。 识 D 快速阅读课本75页第二段,独自完成表格(在下发的教学案上)。 完成后回答。 3

阅读课本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掌握内力作用的三个表现形式,着重理解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 了解岩浆岩和变质岩

7.读书讨论,完成表格。(如表3) 分 类 能量来源 A F B G 表现形式 C H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 I 作用的时间 E 合作与交流 联系实际,注重运用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同桌讨论,完成表格(在下发的教学案上)。 过渡: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地壳运动,我们一开始就进行了研究,根据运动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下面我们简要了解一下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8.链接: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如图6) 岩浆活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左图,一种是地壳深处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喷出型岩浆岩,一般在地表遗留下圆锥形的火山。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国的长白山等。另一种形式是岩浆沿着裂隙“侵入”地壳,没能喷出地表,对地表形态不造成明显的影响,这类岩浆冷却凝结后形成侵入型岩浆岩。 图6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示意图 请大家注意:在左侧图中我加了个黑圆圈。在岩浆侵入地壳的过程中,岩浆和已形成的岩石相接触,看右上图,图中右则为岩浆,在高温高压下,已形成的沉积岩在接触岩浆处发生了明显的“变质”。如右下图,如果这种沉积岩是石灰岩,我们可以看到,当岩浆侵入后,在高温高压下,“变质”成了大理岩。 4

掌握外力9.返回表格(如表3) 作用、外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最主要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力的种类循环、生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这些和外力作作用在同一个地方是同时存在和进行的。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我用的表现们看下面一段材料: 形式 10.张家港市形成简介。资料1 资料1:我市地处江尾海头,南部属江南古陆,已有八千年历史; 北部属沿江新陆,由江中数十个沙洲积涨连接而成,最早的成陆 时间距今约800余年。“沙洲”二字正式作为县名,始于1941年2 月, 1962年1月,常熟县划出三兴、乐余、兆丰、合兴、东莱、 乘航、南丰、塘桥、西张、锦丰、鹿苑、凤凰、恬庄、妙桥等14 个公社和国营常阴沙农场,江阴县划出晨阳、中兴、大新、德积、 后塍、塘市、南沙、泗港、杨舍等9个公社,合计24个公社(场), 53万人口,正式成立沙洲县。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 销沙洲县建立张家港市。 理解风问题:请同学们前后左右四人为组讨论材料下的问题沙洲是怎么化、侵蚀、形成的,能否根据物质来源溯源推测整个过程? 搬运、堆归纳:从我们简单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被“风积作用 化”形成的碎屑物,被流水“侵蚀”, 冲入长江中,这种现象在河流上中 游同时存在。河水把泥沙从上中游 “搬运”到下游,然后由于水流速 度变缓慢,泥沙“堆积”下来,形 成了沙洲。 认识地貌大家要注意,我们这样分析是图7 冲积扇 的形成是受多个因素影响作用下形成的 理论联系 培养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为了促进大家的理解,而实际上,四种外力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会以某种作用为主。在河流下游形成沙洲,就是以堆积作用为主。同时,外力作用施加不仅仅是流水,另外还有风、冰川、生物等。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下面我们看一系列图片,请大家判断一下,分别是什么外力作用造成的。 11.判断地貌的形成。(依次出现一5 图8 黄土高原表面 图10 风蚀蘑菇

实际,进一步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明确内力系列图片,如图7到图12) 图9 礁石 图11 沙丘 培养辩证思维 图12 冰川 12.资料2和如图13 作用和外资料2:每年黄河都有14亿吨的泥沙注入渤海,以这种速度,2千力作用的年后渤海将被泥沙填满,而实际上从渤海形成至今,它的形状和关系,了水深并无多大变化,据地质学家考察,发现渤海的地壳在?? 解沉沉积问题:请你推测地质学家的岩的形成 结论。这反映在地表形态的 塑造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 力作用是什么关系? 归纳:渤海的形状和水深没 有多大变化说明了渤海的 形态受到了内、外力的共同 作用。 同时,碎屑物不断堆 积,堆在最深处的碎屑物受 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最终会 形成岩石,这类岩石是由沉 积物形成的,我们称其为沉图13 渤海示意图 积岩。不知大家是否留意, 到现在,我们共提到了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6

讨论学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 培养画图能力 图14 最后,请同学们同桌相互讨论,根据课本78页,画出一张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联系图,同时要标出导致它们相互转化的主要地质作用。 组织实施:学生阅读、讨论,画图,然后老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画法,用实物投影显示。得出相对比较完善的结论(如图14)。并完成相关练习。 合作探究 附 注 1.本堂课为人教版(2004.5)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板书设计】

引起地水平运动(主) 岩层隆起或凹陷,

地壳运动 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垂直运动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 岩浆岩

变质作用 地下深处高温高压 变质岩

外力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沉积岩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时间上非常紧张。但我首先从学情调查入手,“知己知彼”,同时分散知识难点(如板块构造、风化等),为深入学习作好准备。由于内力作用过于宏观或过于微弱,外力作用学生接触较多,因此在展开学习时,我的组织方式是内力作用以学生“找”为主,教师多举生活中的例子“促”学生理解;外力作用以学生的“说”为主,教师适时提出一些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本堂课能紧扣双基,关注学生学习生态;运用丰富的图表和资料,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练习与培养,渗透情感教育;通过多样的讨论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不过,从课堂实践的效果来看,前半段时间学生积极参与,效果和效率都很好,。后半段时间中,如果能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沙洲是怎么形成的,能否根据物质来源溯源推测整个过程?)分成几个形象的小问题,学会或许会变得更主动参与。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

7

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本课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多样的师生交流方式和追溯本源的宏观地理思维培养方式,本人自觉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孙德勤:中学地理一级教师,曾获苏州市青年教师评优课二等奖。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bp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