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在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中的家长深度参与-2019年精选

更新时间:2024-06-01 21: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谈在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中的家长深度参与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也是幼儿家庭的普遍教育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呢?追根溯源,家长在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学前教育愈加重视,但多数家长又普遍存在着“重教而不会教”的问题,他们没有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背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相对短缺,为此难以保证他们所奉行的家教理念和家教方式是科学、正确的。于是,他们盲目攀比、“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教育行为,直接催生了小学化,危害到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幼儿园是儿童迈出家庭后第一个影响他的教育环境,当家长提出让幼儿园多教识字、写字、算数等要求时,幼儿园为了生源,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而是“推波助澜”,迎合家长搞知识教育,使得小学化问题愈演愈烈。因此,要想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就需要幼儿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深入浅

出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指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广大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实现家园共育。”但从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而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权力十分薄弱、有限,基本属于低水平参与,停留在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等表层活动上,内容、形式、主题等均为幼儿园设计安排好的,家长会、家长联系本等,也大多是向家长单向传达教育教学动态,家长只是了解情况,很少进行专业上的评价和建议,呈现受动性、边缘性和随意性等特点。由此,实现幼儿教育权利的归位,还“教”于家长,加强和保障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让家园合作共育,在教育的目的、过程和手段上形成志同道合、信念一致的教育理念,促进幼儿园教育民主化,这对贯彻《指南》,扭转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幼儿园应如何根据家长的职业背景、专业程度开展家长学校工作,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在深度参与幼儿教育中,从一个被支配合作者真正走向主动合作者,以建议者甚至建设者的身份,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呢?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倾听家长声音,明确家长工作定位,吸引家长深度参与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堪称幼儿教育之“双臂”,缺一不可。幼儿园和家长两者教育的对象是一致的,在教育目标上也是

统一的,即促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目标的共同性决定了两者必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幼儿教师教育儿童的方法更加科学,在教育儿童上更有发言权;而家长由于职业不同、专业和知识背景不同,对教育的理解也并不总是一致,所以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常常使他们在对孩子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与幼儿园产生分歧。因此,要想防止、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首先要倾听家长的声音,做好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调查摸底工作。只有在全面调查、了解家长“所想”、“所需”的基础上,幼儿园才能更好地站在专业角度指导家长,对其“因材施教”,转变错误观念,吸引他们深度参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对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态度进行了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科学育儿知识和家教经验比较匮乏,对幼儿身心发展受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没有明确的认识;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品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及人格培养等问题,特别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自主性、社交能力的培养;部分家长片面强调识字和数字教育,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多,渴望下一代有较高的学识,虽有教子的良好愿望,但对家庭教子经验并不够关注;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玩游戏是没有什么发展和出息的,只有“学习好”才重要,只让孩子玩是学

不到东西的;由于缺乏对幼儿教育价值的正确理解,认为在幼儿园教小学的课程和内容很有必要的,特别在大班以后就应该多开展读书、认字、学拼音、做算术的教学,这样才能为今后上小学打好基础……这些都反映出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问题。总之,家长过多干涉、过度期望是造成家长急功近利教育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原因,这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使作用。由此可见,淡化家长看重显性教育内容和成果,转而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智力和思维的开发、性格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等等是当前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重点。 二、普及幼教理念,赢得家长支持配合,引导家长深度参与 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迈出建立家园合作关系的第一步,积极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的责任和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幼儿教育,让家长主动学习和了解幼儿教育,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园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 例如,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为使家长认识到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征而进行的这个道理,我们在家长学校培训活动中向家长介绍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的、闻名世界的双胞胎爬梯实验。介绍完这个案例后,我们让家长们讨论:如果是你的孩子学习爬

楼梯,你愿意用哥哥的方法还是用弟弟的方法?为什么?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活动引发了家长们的共鸣,许多家长说确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其中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叙述了一个案例:亲戚家有一小孩,出生在11月份,离入小学的年龄相差2个多月,但孩子的父母亲认为孩子足够成熟、聪明,能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想方设法让孩子提早进入了小学。由于小学教育主要以规范系统的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同时在遵守常规、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的约束与限制与幼儿园明显不同。孩子进入小学后很快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早上起不来、老迟到;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物品,经常丢三拉四;只知道玩儿,对上课、学习没意识;上课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不能很好地理解;完成学习任务明显存在困难……等等。孩子学习上的重负荷、在集体生活中的落后地位,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恐慌,他每天害怕上学,甚至在学校还尿裤子。孩子的学习疲劳和痛苦也很快传导给家长,父母每天也情绪焦躁、苦不堪言、后悔不已,也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一点:学习、成长要依靠孩子内在的原动能力,就如同孩子学会爬、走、跳、跑一样,都要服从于同一生长发育规律,服从于孩子成长的内在时间表,如果人为地想去改变这个时间表,其结果是孩子累、大人更累。这个案例引发了家长们的反思,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对孩子进行任何的提前教育只会事倍功半,而到适当年龄进行适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兄弟俩爬楼梯的实验和提早入学的案例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让家长讨论下面的问题: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现在许多家长们的心声,那么学得早就一定学得好吗?……

正是由于我们的家长学校培训课堂建立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家长的接受水平,密切联系社会、家长与孩子的实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式引导家长深度参与,通过反省原有的认识与行为,从而动摇陈旧的教育观念,使得家长培训学校的教育效果明显:不仅普及了幼儿教育的理念,而且赢得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抢跑”未必能抢得先机,“拔苗助长”只能是适得其反,教育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和阶段、水平和特征来进行,即在适当的年龄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这为扭转和纠正家长“小学化”的错误教育理念与倾向,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家校工作方式,搭建高效互动平台,落实家长深度参与

“想教好孩子,先教好家长”。家长的素质及其奉行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家长学校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落实家长教育,让家长深度参与幼儿教育,促进家长自我成长,而不在于手把手地指导家长怎样教孩子。也就是说,如果每位家长都具备了相对正确、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技

能,在实践中能将自身的意识和能力转化为对孩子的科学教育行为,那么家长学校的工作目的也就达到了。实践中,为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搭建了家园高效互动的平台,落实了家长的深度参与,初步建立了家长学校工作的新模式。

(一)专题讲座式培训学习

专题讲座式培训学习是针对当前家长教育观念中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对全体家长进行集中系统的学习培训方法。针对以往家长学校中教师过分以专家自居,“以上对下”、“一言堂”、“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等诸多问题,我们积极转变观念,注重让家长通过亲身实践、换位思考、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家长深度参与家长学校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实现自我成长。

例如,针对调查问卷中许多家长忽视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要求幼儿园要提早教孩子拼音、认字、写字、算数等问题,我园在家长学校培训活动中设计了下面的活动,旨在引导家长通过换位思考、亲身体验的方式,来触动家长根深蒂固的错误教育理念。活动前,我们给每位到会的家长发了写有一首儿歌的资料,并要求家长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下来。当家长们基本能背诵儿歌后,家长培训活动正式开始。我们先让一位教师教家长背诵这首儿歌。由于家长在之前就已经会背诵这首儿歌了,所以他们显得很不耐烦,蠢蠢欲动,但我们仍旧“按兵不动”,按计划将教授活

动进行完毕。教学活动完毕后,我们问家长:这个教学活动老师教得怎么样?刚才让大家重复背诵儿歌,对这种重复性学习的行为你们有什么感受与想法?大部分家长表示:教师的教授得很好,但在课前大家已经花了不少时间背诵这首儿歌了,那为什么还要让老师教大家背诵这首儿歌,这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吗?而且这样的活动让大家觉得很无聊。家长提出的意见正是我们预想达到的。这时,我们告诉家长,刚才幼儿园对家长们前后两次的学习活动进行了录像,接着我们对录像进行了回放:大部分家长在刚拿到资料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地按照要求背诵儿歌,但当教师在教家长们背诵这首儿歌时,刚开始,大部分家长还比较认真地听讲,但过了一两分钟后,许多家长的注意力明显不集中,并开始开小差了,有的家长拿出手机玩游戏、发短信,有的家长开始互相议论、说话……看完两次学习活动的录像后,我们让家长讨论:为什么前后两次的背诵活动会有这么大的反差?现在有许多家长向幼儿园提出教孩子学拼音、认字、写字、算数的要求,但这些内容孩子到了小学后都是要学习的,如果幼儿园教了孩子这些内容,那么就意味着孩子今后就一定要重复学习这些内容。请家长跟孩子换位思考一下,刚才只是让家长们重复学习了一首儿歌,大家就觉得这是在做无聊、浪费时间的事,如果让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学习这种重复的知识,那么对孩子有好处吗?我们的话引发了家长的思考,这时,有个别家长提出:那不教孩子认字、拼音、算数,那教什么?接着我们作了题为《幼儿园到底应教会

孩子什么》的专题讲座,让家长们知道幼儿教育的要求是让孩子了解基本的、浅显易懂的日常生活知识,幼儿园注重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智力和思维的开发、性格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等等,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会识、会写多少汉字,会做多少道加减算术题的“神童”。现在有很多家长头疼孩子上课爱讲话、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等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重复教育,而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先行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只能在重复学习中占优势,不能在持久的学习中占优势。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的讲座,使家长逐渐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幼儿园教育。 (二)借助媒体互动研讨

家长由于受工作等因素的制约,造成无暇抽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在幼儿园里接受到的教育,而幼儿园往往又无法通过一两个教学活动向家长展示教育成果,以至造成幼儿园和家长双方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园所无奈,家长抱怨。为缓解幼儿园与家长的这种关系,使幼儿园和家长双方在教育方式、方法及目标上达成共识。实践中,我们利用现代高科技媒体记录下孩子在园成长的过程,并剪辑播放给家长观看,从而科学地引导家长转变育儿理念,正确地看待幼儿园教育和教师的工作,有效地形成了家园合力。

例如,通过问卷我们了解到:当前有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年龄特征,忽视游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经常制止孩子的游戏活

动,有的家长要求他们干正经事:读写算等,在教育要求和方法上“小学化”、成人化;有的家长说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几年了,不知道孩子都学到了什么;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活泼好动”看作“坐不住”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摄像机记录下孩子在园活动的过程,并进行剪辑,然后在家长培训活动中播放给家长观看,让他们了解幼儿园的教学,从而转变育儿理念,形成家园合力。一次,我们播放了小班主题活动――《做蛋宝宝的爸爸妈妈》的剪辑录影,观看完录影后,家长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观看前,我们先向家长介绍了这个主题活动的产生背景和教育目的,即为什么要开展这个活动:现在的孩子受到成人的关爱比较多,被种种爱包围着,他们只懂得被爱而不太懂得爱的回报,缺乏关爱别人的感受与体验,当大人问孩子:“你爱爸爸妈妈吗?”孩子们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现实中却往往事与愿违。为了解决孩子们“知”“行”脱节的现象,我们在小班开展了主题活动――“做蛋宝宝的爸爸妈妈”,主要让孩子们通过“当蛋宝宝的爸爸妈妈”的游戏形式,通过角色换位来体验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从而激发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爱。然后我们把录像播放给家长们看:老师先发给每位孩子一人一个生鸡蛋,宣布从现在开始每位孩子就是蛋宝宝的爸爸妈妈,要求每位孩子照顾好蛋宝宝一天的时间,如果蛋宝宝破了,那么它的爸爸或妈妈将丧失做父母的权力。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因为稍有不慎生鸡蛋就会破了,一旦鸡蛋破了,他们将丧失做蛋宝宝父母的资格。孩

子们自从接受了这个任务后,表现了极大的耐心、细心与责任心,当个别孩子的蛋宝宝破了以后,其他孩子就开始想方设法用各种材料保护自己的“孩子”:有的找来盒子和树叶把蛋宝宝装在里面,有的找来泡沫装蛋宝宝,有的把书包里的东西拿出来装蛋宝宝……;当孩子们吃点心时,也不忘给蛋宝宝“喂点吃的”;当个别孩子贪玩忘记了自己的蛋宝宝被其他孩子发现时,其他孩子就批评这个爸爸“真粗心”;当孩子们午睡时,孩子们也不忘记先将自己的蛋宝宝进行安置,然后再轻轻地拍着蛋宝宝,等蛋宝宝“入睡”后才安静入睡……在这个丝毫没有“说教”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逐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滋长了爱父母的情感。又如,在一次的家长学校培训活动中,我们播放了大班主题活动――光与影的录像。在观看中,家长们惊叹于孩子的表现,惊叹于孩子的观察力,惊叹于孩子的语言表达力……许多家长都觉得孩子们在活动中像科学家一样在研究、思考着光与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站到老师的影子里,我的影子就不见了?太阳光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吃饭的汤里怎么会有光?汤里的光怎么又跑到墙上了?为什么把筷子伸到水里就变弯了?光有哪几种?有哪些动物会发光?生活中有哪些人造光?……然后教师又通过画影子、踩影子、制造影子等游戏帮助孩子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孩子们获得了关于光与影的认知,了解了光与影的关系,增加了光与影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主题汇报活动中孩子们汇报对光与影的认识更让家长们感受到了

孩子在游戏中的成长。

通过这种借助媒体互动研讨的培训方式,家长们渐渐认识了、懂得了、理解了游戏的价值,知道了幼儿园的任务和教师的工作,不再把幼儿教育等同于智育或者等同于读写算教育,不再要求幼儿园教孩子读书、写字、做算术,这为扭转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家园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家长助教活动

幼儿园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职业、阅历、特长对幼儿园来说就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幼儿园可根据家长资源建立家长资源库,为幼儿教育服务。家长助教活动就是利用资源库资源开展的一种新型的家园共育活动,它指幼儿园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实际内容的需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地邀请具有某种职业或专业、技能优势的家长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家长助教活动使家长直接走进课堂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它以其特有的模式为家长、教师搭起了一座沟通、互助的桥梁,让家长与教师在优势互补、和谐互动中形成教育联盟,达成家园共育,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促进了幼儿、家长、教师的共同成长。 例如,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长助教的队伍中来,我们开展了“爱心家长进课堂”、“今天爸爸、妈妈当老师”等活动,通过家长自愿报名的方式,采用招募栏、电话预约等方式真诚地邀请家长参与助教活动,如让牙科医生家长志愿者为幼儿上注意

口腔卫生的课,让消防员家长志愿者为幼儿开展防火、防灾安全演练活动,让厨师家长志愿者演示并指导孩子开展点心制作的活动等等。然后教师与家长志愿者共同商定活动目标、内容,设计、准备活动方案,帮助家长预想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习和幼儿有效互动的技巧,让家长消除顾忌,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活动中教师再以助教的身份协助家长开展教学活动,并针对一些突发现象对家长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以前家长和教师之间总有距离,在教育孩子上难以达成共识,他们不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对幼儿园的活动不明白,总觉得很简单,是在哄孩子。当家长们参与了家长助教活动后,观念明显转变了,并深刻地感受到:幼儿园的工作太不容易了,幼儿园的教师担负的责任太大了,幼儿园的活动真不简单!

总之,家长助教活动充分发挥了不同家长的优势,有效地形成了家园教育联盟,落实了家长的深度参与,实现了家园互动,取得了教师、家长和幼儿“三赢”的教育效果,达到了家园共育的目标。 (四)亲子同修活动

亲子同修活动就是父母作为学习和游戏伙伴与孩子一起参与的各类学习、游戏活动。亲子同修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幼儿园家长工作内容,使家长深度参与幼儿教育,增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了解孩子的需求,加深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双向融合,从中获得更多科学的育儿认知与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幼儿园课程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丰富幼儿的学习与生活。

例如,为丰富幼儿园亲子同修活动内容,加强对亲子活动的指导,我们参考各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与内容,在家长园地栏目中设立了亲子同修活动内容,并将相关的活动方法与指导要点加以说明,避免家长在亲活动中走入教育的误区。如针对大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我身边的小动物》,教师在家长园地中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玩饲养小动物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学习照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如:蜗牛、爬虫、鱼、兔子、乌龟等等),以培养其责任感和爱心。同时,告诉家长活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不是孩子想要就简单地买下就行了,首先要让孩子了解饲养小动物的基本方法(可与孩子一起通过查阅图书与上网搜索的方式了解饲养的基本方法和常识),和孩子说好由孩子来负责饲养,包括喂食、清洁工作等,然后才和孩子一起去购买他喜欢的小动物。饲养游戏中,注意不能按照父母的意志来进行,要适当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注意帮助、指导孩子用文字或图画等方式记录动物的成长或饲养过程中有趣或记忆深刻的事。在饲养过程中小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死掉,这时孩子会陷入悲伤中,但是通过这种体验孩子才能让孩子成熟起来,慢慢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饲养方式和照料方法,因此,家长注意不要因此责备孩子。 通过幼儿园的科学指导,许多家长在亲子同修活动中,逐渐转变了教育观念,更加理解、尊重孩子,他们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升,在教育孩子时,有了更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家庭教育的

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不再是简单的读写算,家园同步的教育模式逐渐形成。

总之,要扭转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就要创新家长学校工作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开展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家长宣传、普及幼儿教育理论,帮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幼儿教育,转变家长的育儿理念,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并在深度参与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促进三方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使幼儿园、教师、家长共同围绕孩子健康成长的这根“琴弦”,自觉抵制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回归幼儿教育本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bn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