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的艺术(1)

更新时间:2024-01-21 10: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装饰艺术赏析

陈元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武汉长江大桥已屹立于长江之上58年,在长江上几十座桥梁中,它是最有艺术特色、成就桥梁美学经典的一座。它有着古典亭阁式的桥头堡,高巍圆拱式的引桥,菱形米字形钢架正桥,民族镂空雕花式护栏,武昌桥头两侧的迎客松,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这些建筑要素共同构成了武汉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独特性和民族性的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汉长江大桥 建筑 装饰 艺术

我们伟大的祖国多山、多水,可谓“千山万水”。古人建造的桥梁遍布祖国山河。有的桥宛若长虹,有的桥环如半月,有的桥雄伟壮丽;千百年来,我国的许多古桥仍然坚固如初,傲然静卧,已成为游览观赏的重要对象,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如今,武汉长江大桥已屹立于长江之上58个年头,在长江上几十座桥梁中,它无疑是最有艺术特色、成就桥梁美学经典的一座,不愧为中国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称号。

1.大桥艺术设计方案的形成

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而且是一座城市桥、明星桥和艺术桥,它既经济实用,也美观大方。建桥之时,国务院对长江大桥的要求是:它“应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不但应是现代化的技术水平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艺术上能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出中国的新时代。”即要有“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为了美化武汉长江大桥,1954年9月,武汉大桥工程局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及各大学建筑系,广泛征求美术设计方案。1955年2月,先后收到11个单位的25个设计方案。大桥局邀请了包括茅以升在内,中国著名的建筑、美术、园艺、城市规划、桥梁专家们组成评委会,将全部方案分为一、二、三等奖。大桥美术方案设计者,我国现著名桥梁历史、文化、美学研究专家唐寰澄的方案编号为25,获得三等奖。

评奖后,所有获奖方案一并呈送政务院审批。在一次政务会议上,所有的参选方案图样,悬挂于怀仁堂墙壁上,等待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审阅。周总理独具慧眼,当即拍板,选定第25号方案。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设计者考虑了以大桥本身结构为主,引桥、桥头堡的建筑结构与大桥本身的结构协调一致;同时,方案还考虑到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方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朴质端庄,特别与两岸的龟山、晴川阁及蛇山、黄鹤楼相互辉映,更显得格外庄严宏伟、和谐一致。

2.亭阁式桥头堡的建筑艺术

武汉长江大桥独有的桥头堡是大桥的最为重要的标志建筑之一,主要有三

方面的作用,一是军事作用,大桥是在建国之初建设的,而长江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交通要道,在那个年代其军事意义重大,所以,常年有人民解放军在桥头堡守卫大桥;二是观景作用,从大桥底层桥头堡大厅乘电梯可以进入中部的铁路人行道和顶层的公路人行道,是重要的观景通道,方便人们从不同的高度观看大桥和沿江两岸美丽风景;第三,桥头堡亭阁式造型,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形式美的功用,它是显现大桥建筑美的重要标志。

2.1桥头堡的功能及结构

桥头堡系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平面尺寸为15×32米,高35米,其所起的作用是:支承正桥钢梁,引桥钢筋混凝土梁及人行道梁;在美术处理上,将全桥界分为两部分:钢结构的正桥和圬工的引桥;设置楼梯和电梯,以便行人从沿江大道通往铁路和公路路面的人行道。[1]桥头堡的其他结构是多层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构架中砌砖或设混凝土隔墙。桥头堡内上下各层设有大厅、展览室等。左岸桥头堡系55公分管桩基础,管桩打至岩层。右岸桥头堡的前半部系柱式基础,筑在岩层上,后半部为55公分管桩基础。桥头堡外墙下部用花岗石镶面,上部用汰石子粉墁,过道及大厅具有大理石护壁,缸砖铺地。

桥头堡是连接正桥与两岸引桥的桥台,为8层楼式亭阁,第8层在公路桥桥面两侧各设一对仿古双檐角亭,角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成为桥

头附近黄鹤楼与晴川阁之间的连结点,极具民族风情,常有国内外游客驻足欣赏(如图1)。

2.2亭阁式桥头堡的艺术美

武汉长江大桥独有的桥头堡,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因其建筑形式为楼台亭阁式,本身就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所谓“楼”,势高体完,户腑齐备,飞檐雕梁,廊室衔通,启惋则领略风雪暖日,闭户可赏听残荷雨声。“阁”为楼的一种,特点相似。“亭”则简陋工巧,檐似鸟翼,闲处其中,立纳四面清风,坐收八方注色。亭阁平面铺开,纵深经营,梁柱与檐顶撑架谐契,尤其微翘的檐角给人一种“基皆贴地,户尽通天”的舒适感。[2]所以有些,建筑美学者以为它的美学形式反映了中国人适得其乐的人文理想和实践理性精神。武汉长江大桥亭阁式桥头堡以其结构特点和位置优势对满足人们观赏大桥和长江及周围的美景的心理是再合适不过了。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借“亭和阁”是古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栖息游乐场所,与之承载着沧桑岁月的历史内涵,构成了思接千载的独立空间,利用亭阁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成功的象征以及记载了诸多仁人志士的辉煌的审美共识,来激发了人们的生命意识,从达成通过这种建筑形式,让更多的人产生联想,将大桥与亭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3.圆拱式引桥的建筑艺术

大桥南北的引桥,是连接正桥和武昌、汉阳的纽带,是进入大桥的第一步,十分重要。引桥的正面是拔地屹立的高巍圆形连拱造型,宏伟、简约而大气,公路桥面,从武昌驶入大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右左两侧的绿化带和两棵巨大的迎客松,引桥两侧的护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修长的几何形花窗造型,表面为汰石子粉墁,光洁、朴实,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

3.1引桥的结构及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设置引桥的目的是为了将铁路和公路路线分别引到正桥上来,这也是美术处理的重点。公路设在上层,直线通过,铁路位于下层,以半径600米的曲线逐渐与公路分开。引桥公路桥面向路堤方向逐渐降低,以减少路堤高度。

左岸引桥共有17孔,每孔跨度17.2米,其中5孔是公路铁路两用的,其余12孔则专属于公路部分。铁路部分采用5孔简支的钢筋混凝土T梁,其中3孔跨越沿江大道.公路部分采用柱式桥墩。横梁及钢架上设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形纵梁,引桥正面设有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版拱。公路引桥与路堤间由桥台相接,桥台后填筑片石圬工,以减省桥台所受路堤的水平压力,其两侧用挡土墙防御。

右岸引桥共12孔,靠江岸的7孔,每孔跨度为17.2米,其余5孔,形如长廓,每孔跨度为16米。铁路部分为3孔简支的钢筋混凝土T梁,跨越沿江大道,此后即为沿蛇山山坡和挡土墙之间的填石路堤,公路部分,靠江岸7孔,结构与左岸大致相同,此后公路路面通过长廓顶面而逐渐过渡到山顶土壤上铺设的路面。该长廓的外侧(下游)为5孔钢筋混凝土连拱,内侧(上游)为挡土墙,顶面为承托公路路面的∏梁,∏梁系横向铺设,一端支承于连拱上,另一端支承于挡土墙上。此外,在引桥的上游还建有台阶,以供行为由沿江大道通往公路桥面,并使蛇山仍能作为市民的游息场所。

3.2圆拱形引桥的艺术表现力

武汉长江大桥引桥高巍的拱形外貌,修长的欧式花窗、六瓣花的小露台,与正桥菱格形结构遥相对立,除去正面的拱形外,没有其他的装饰部分,表达了设计者经济、实用、精致和简洁的美学思想。也就是说通过引桥圆拱形态的表现,已经能充分地显示出它在整个大桥造型中的典型神态,虽然没有更多细致地装饰,却用这种典型神态呈现在观众的心目中,并且这种形态会随观众的不同经历、思绪而变化、丰富。在艺术上这种高度简洁的手法,长期以来成为我国绘画和设计艺术的优秀传统。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之所以完美,关键在于艺术家在观察对象时,注意形而不止于形,注意对象而不停留在对象。[3]这里的形不是僵死的躯壳,是神情所依附并且赖以

显示的生物的肌体。在艺术设计中,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在具体的环境里。不同的时间、条件,不同情景下的造型,都会有自身微妙的变化,只有捕捉住这种变化,并且能恰当地表现出来,才会给人以美感。大桥中圆拱形引桥设计,描绘了对象与正桥米字形钢梁融为一体的生动情态,即使没有更多的造型表现,也能使观众感到可以想见的情景,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达到了预想的建筑美学效果。

4.正桥的建筑装饰艺术

大桥的正桥是在九孔八墩上横卧巨型米字形结构钢梁而构成,粗壮的竖立桥墩和相对较为纤细的横卧米字形钢架在数量、粗细、纵横上形成对比,形成韵律美感;由于排列规整,以一个米字形为单元,重复排列开去,形成无数米字的重复节奏,形成节奏动感。如此,构成强烈的视觉美感效果(如图2)。正桥公路桥面上的铸铁护栏造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艺术造型及其内涵寓意,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祈盼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朴素的审美观点。

4.1正桥的结构及功能。

正桥桥墩采用高承台和低承台、垂直管柱和圆形基础的结构,共八个桥墩。从汉阳到武昌分别排列编号为1-8号,其中1、3、4号为一类桥墩,其水下混凝土封底系位于砂层内,并不直接筑在岩盤上。2、5、6号为二类桥墩,其水下混凝土封底则直接筑在岩盤上。7号为第三类桥墩,该墩系筑在比较松软的炭质页岩上,为桩基础,共用钢筋混凝土桩116根。桥墩的基础部分系由下部的水下混凝土封底和上部的钢筋混凝土承台所组成,该承台将桥身的荷载传递到管柱上。

正桥钢梁系由三联连续梁组成,每联三孔,每孔跨度为128米。钢梁设计为上下两承,主桁间距离为10米,高16米,主桁为平弦菱形桁架,每孔分成8个16米的大节间,由补充的竖杆将大节间分为两个8米的小节间,构成米字形结构造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b8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