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半月谈评论汇总

更新时间:2023-11-02 12: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半月谈2011年半月评论目录

第1期:“十二五”,我们期望 第2期:叩问土地 第3期:呵护亲情 第4期:改革,当奋然前行

第5期:半月评论 努力创新社会管理 第6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第7期:努力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

第8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呼唤项层设计 第9期:建设善于管理的社会 第10期:大力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 第11期:社会的价值底线在哪里

第12期:在新起点上书写为人民服务新篇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13期:文化也是民生

第14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15期:拜人民为师 第16期:把根扎深 第17期:立身不忘做人之本

第1期:“十二五”,我们期望

1

岁末年初,翻检近日报章,一条消息映入眼帘:2010年12月15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墨脱公路修通,中国最后一个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宣告终结。

这是冬天里飘来的又一缕早春的信息。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们的思绪已经登上了世界最快速的高铁,可也不能忽略边疆那更古老的遥远;我们的目光已经聚焦于沿海最壮观的都市,可也不能遗忘乡野那更荒僻的山村;我们的脚步已经追赶着历史更辉煌的前景,可也不能错失当下那更真切的日常。

“十二五”.应该属于每一个百姓。我们都有朴素的梦想,都有坚韧的追求,都有一颗颗星星在生活的天幕上熠熠生辉。

百姓最看重的,是温饱,是富裕。

我们已经步入小康,正在挺进全面小康。贫穷的字眼似乎已定格在昨天。在依然寒冷的后危机时代,世界舆论持续赞颂着也间或嫉妒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奢侈品制造商真心欣赏着也更多震惊着中国的暴富,这些从东方汹涌而来的豪客,出手那么宽绰,人人那么年轻。可是,这并不应是中国形象的全部解读。走进散落凋敝的古老村落,走进遥远荒凉的西部边地,走进城市街巷的蔬菜市场,走进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更为真切的社会。

有一则新闻读来令人唏嘘:南京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因工资偏低,为攒钱交足房租,他便白天上班,夜晚上街捡拾废品,不料冻晕街头,被城管救起。拎着蛇皮口袋离开前,他嘱咐千万别让家人朋友知道,也不要公开校名,“我丢不起这个人啊!”

有一组数据读来让人清醒:200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农村低保对象有47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为2300多万。还有6000多万失地农民,在紧叩就业的门路,在寻找明天的安宁,还有1.5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在呼唤城市公共服务,在期待社会保障权利。

贫穷,并未远去。发展,未有穷期。 百姓最期盼的,是权利,是公平。

经历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今天的人们习惯了利益分层,看多了收入分化。同时,社会的权利意识已经普遍觉醒,法治观念正在蓬勃生长。面对不少地方土地的强制流转,住宅的强制拆迁,农民的强行上楼,乡村的强行入城,面对生存发展资源的垄断,社会流动通道的堵塞,还有制度性暴富机制的强化和掠夺性权贵经济的猖獗,人们越来越多地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去实现参政议政的批评权、监督权。

公民精神的发育,民间组织的建设,网络微博的勃兴,社会民意的凸显,正在给百姓打开崭新的世界,人们更清晰地辨识着自己的未来,更自由地迸发着自己的声音,更真切地把握着自己的力量,更坚定地争取着自己的权益。人们已经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生活,去改变人生命运,去增进公共利益。

当“十二五”走进视野,百姓真诚地期盼:在中央文件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拆强建之后,众多乡村在“撤村并居”“占补平衡”和“两个置换”中“被上楼”“被城市化”的风潮理当就此平息:在政府新拆迁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那些不惜流血自焚也要讨还财产权利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家园的悲剧有望不再上演:在总理“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一再公告中,河南农民王帅举报政府非法用地、甘肃网民王鹏举报他人公考作弊遭警方跨省刑拘的“诽谤罪公诉化”现象应该就此终结??

这是社会进步的标识,这是现代文明的警示。 百姓最珍惜的,是体面,是尊严。

我们在报章中看多了那些对于普通百姓“仇富”“仇官”的指责,可否再侧耳听一听那些日渐流行的官场、市场种种“雷人雷语”呢?在既得利益集团的财富攫取中,在社会分化引发的社会排斥中,普通劳动者往往不仅承受着利益的剥夺、权利的侵蚀,还要承受精神的扭曲、人格的歧视。

这尊严,来自于体面的劳动。我们耳闻目睹了智障包身工被困、富士康厂区跳楼、广东本田厂停工等一系列事件,警钟为谁而鸣?

2

这尊严,来自于权力的谦恭。求解分配不公,整治司法腐败,深化吏治改革,当有更大的力度、更新的进步。那些被暴力拆迁的平民,被城管追逐的小贩,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的上访者,当有更多的表达渠道、更好的权利救济。

这尊严,来自于福利的保障。这就是: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痛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更小的城乡差别,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幸福指数,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由和平等创造适宜环境,提供广阔空间。

这尊严,也来自于内在的坚强。我们当从纠结化、弱势化的社会心态中解放出来,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去建设、创造,以现代的公民姿态,去参与、奋斗。

“十二五”属于每一个百姓,我们有同样火热的希望,也有同样沉重的责任。

在新的远行中我期望,未来的五年社会太平,人民幸福。在新的期望中我祝福,打开了幸福之门,遥远的墨脱莲花盛开,墨脱人民的笑容比莲花更加灿烂。

第2期:叩问土地

过去人们常讲: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中国农村。今天我们要说: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当下中国。 土地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多少问题在生成,多少力量在博弈,多少歧途在伸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希望。而时下许多地方的“统筹”恰恰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夺。迅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的快速升值,也给农民带来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难逢机遇。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却在违背农民意愿,以种种堂皇的名义,公然动用行政强制力量,攫取农民的财产收益,剥夺农民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牺牲农民的未来生计和发展空间。“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强迫农民以放弃自己的土地权利为代价,来换取政府本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置换进城后增值的土地收益本应全部返还当地农民,试点时却大多被弃置一边;拆村并居,让农民上楼,常常是对农民一场可怕的掠夺。

转变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瓶颈的路径。我们在愈演愈烈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恶化的倒逼、挤压中,开始重视起能耗问题。但是,在许多城市工业项目已经难于落地和农村18亿亩耕地红线屡遭撞击的困扰中,为什么看不到与能耗同样紧迫的地耗问题呢?在摊饼式的城市扩张中,在运动式的空城制造中,粗放型、浪费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为什么不去从集约式土地开发中寻找新的空间和出路?

抑制贫富分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点。中国的暴富神话和返贫故事,往往都围绕土地而发生,而展开,而进入高潮。随着房价暴涨,少部分人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无房户们则会被轻易甩出财富积累的大门。房地产领域日益成为权贵资本膨胀、政府官员腐败的重灾区。有办案人员说,房地产的产业链有多长,权钱交易的食物链就有多长。

维护社会稳定,是营造和谐生活的前提。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是征地拆迁,城市民生的焦点是住有所居,背后都是土地问题。看一看全国每年由此滋生了多少社会冲突?甚至引发流血自焚。以农民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生代,正在城市大山般的房价压力下,艰难地拼搏着、坚持着,为了眼前那一线奋斗的希冀,头顶那一缕理想的阳光。如果一个个竞相崛起、美轮美奂的城市,放不下这一最有希望人群的最卑微的期求、最单纯的梦想,那对社会、对明天,意味着什么?

政府调控地根,是平抑市场风险的杠杆。但这一杠杆常常是调而不灵,控而不动。如抑制房价泡沫,国务院接连推出新政,甚至是“史上最严”,也一再遭遇市场反弹尴尬,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机)者等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抵抗。因为,土地中生成着暴富机制,土地出让金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

3

财政”。

土地是民生幸福的一个痛点。中国当下一些重大的民生问题,几乎都可以找到与土地发生的联系,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求解的秘道。

我们像流水一样奢侈地享用、贪婪地透支土地。“但有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那是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我们已经过早地遭遇到“成长的痛苦”。“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最大的问题竟是“缺地”。如此下去,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向何处落地生根?

在市场化的波诡云谲中,在城市化的呼啸前进中,多元利益主体借助土地的流转和整合,分享着一场财富的盛宴。在2010年的土地市场上,政府获得的出让金总额高达2.7万亿元,同比增幅达70.4%。这巨额的卖地进账如何使用?土地上的原住农民又收益几何?

土地,对于芸芸众生的意味,不仅是物质的,工具的,而且是精神的,价值的。是土地,给了我们生命丰润的滋养,赋予我们人生幸福的意义。今天,在不少地方轰轰烈烈的拆村运动中,在许多城市一浪一浪的肆意扩张中,土地被折腾,被流失,这是社会最纠结的矛盾,家园在凋敞,在沉沦,这是我们最痛切的悲伤。

土地是深化改革的一个起点。回首沧桑历史,中国社会的每一场重大变革,中国人民的每一次重新出发,几乎都是从土地开始。当下中国,还得把土地问题读懂,还得把人地关系理顺。

最重要的,是把土地所有权真正还给农民。所谓的“集体所有”,在政府的强制之下,在资本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诱惑之下,必然导致所有者缺位。应当探索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

改变单纯行政化倾向,向市场机制配置稀缺土地转型已是当务之急。农地的流转和入股,农地的征用和补偿,应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市场规律。一些地方通过“地票”交易市场,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城市扩张之中。应当警惕的是,防止变相剥夺农村。

化解土地矛盾中的利益冲突,理顺土地变革中的利益关系,政府应当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这就需要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在改革中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表达通道和平衡机制,维护大众的民主权利,保障人们享有体面的生活和人格的尊严。

杞人忧天,我今忧地。

第3期:呵护亲情

春节团聚,人伦亲情的话题不断升温,“摩托妈妈”思子心切千里单骑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民。

道德进退,家庭伦理的建设渐成热点,“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生动地诠释着人间至爱、草根亲情。

养老修法,传统孝道的规范引起社会轩然大波,人们热烈地争论起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文和限制“啃老”的明文规定。

每一个家庭.同一个社会,如何去呵护亲情?这既是生活幸福的召唤,也是国家文明的标识。 家庭日常.是亲情凝聚的摇篮。

在社会的流动和人口的控制中,中国的家庭愈来愈小型化、原子化、空心化。一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家园,在轰轰隆隆的推土机声响中,在风驰电掣的城市化进程中,也难逃被历史终结的命运。如何去坚守这历史变迁的基石.去凝聚这社会细胞的灵魂?

节日文化,是亲情滋润的雨露。

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节日文化经受着冲击。电视“春晚”的出现,曾经带给人们些许激

4

动。但是,很快就引发了人们的怀疑、疲惫和失望,蜕变为商品和广告的狂欢盛宴.,如何去复原传统的节日活力,去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

社会生活,是亲情沐浴的阳光。

市场力量在催生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挑开了人际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尤其是弱势群体,在贫穷的窘迫中,亲情的向往和表达,甚至成了生活的奢侈和人生的重负。因为金钱,因为遗产,亲人之间可能反目成仇。肆意泛滥的物质欲望,侵蚀着传统深厚的亲情,腐败着人生原初的意义。如何使社会生活的阳光,穿透这重重物欲,带给亲情更多的温暖?

呵护亲情,我们还当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关切。 亲情的凝聚,源自家庭的濡染,也承接国家的关怀。

当春节来临,当亲情呼唤,我们如何将踏上归途的千千万万农民工顺利、平安地送回内陆、乡村那一个个温馨的家园?舒适,快捷,穿越梦幻时空的高速列车,帮人们省却了旅途的困顿和漫长的等待。但是,随着普通列车尤其是绿皮列车的纷纷淘汰,高铁票价让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农民工在春运选择回家的途径时,开始用脚投票,或徒步长途跋涉,或参加摩托大军,更多地改坐长途汽车挤上普通列车踏上归程。他们在心里很清楚:“有这买高铁车票的钱,够过年给家人添件新衣服了!”当高铁的时速越来越快、高铁的里程越来越长,我们如何去满足一年一度蔚为壮观的中国式大迁徙中普通民众的需求?

亲情的滋养,源自文化的涌流,也有赖经济的润泽。

社会“啃老”话题的兴起,背后是城市房价的连年高涨。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眼中,就业是难题,住房是更大的难题,“房奴”是他们的自嘲,“蚁族”是别人的镜像,“胶囊公寓”是他们自谋生存的写照,“逃离北上广”是他们在理想与现实挤压中无奈的选择。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也有相似的境遇。他们宁可在城市的流浪中寻找机会,也不愿回到乡村回到土地,重复父辈们那走不完循环往复的沉闷日月。这些大学生,农民工,要凭一己之力在城里安身立户,何其艰难!可贵的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依然还要向着人生的太阳走去。除了执著自己的奋斗和坚持,除了冀望政府的保障和公平,只有求助于父母。尽管父母已经给了他们人生太多,尽管父母也未必都是富有。

贫穷永远不能湮灭亲情,但贫穷时时可能压抑甚至扭曲亲情。

亲情的生长,源自生活的环境,也热望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制造了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守问题。

亿万农民抛家舍业,只身闯进城市的大门。他们是坚韧的,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紧紧地拧进一条条日夜不停的流水线,默默地承受着就业的风险,抗争着资本的贪婪。他们是幸运的,凭借打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把握着生活的希望。同时,因为亲情,他们又是心灵最沉重的社会一群。看一看他们身后的留守老人:饱尝空巢中的孤独,病痛中的无助,抚养孙子孙女的艰辛;留守妇女:上有老下有小都需悉心照料,家务事田间事都当事事亲为,还有感情生活的平衡,社会关系的应对:留守孩子:远离双亲,缺少父母的关爱,尤其是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的断层和缺位,给孩子的知识学习、人格培养造成了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缺憾。留守问题的严重后果,就是乡村老人自杀现象、妇女离婚现象、孩子犯罪现象显著增多。这是中国打工农民家庭最难以承受的悲痛,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最引人注目的疤痕。

如果说留守问题的积累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必然承受的历史性阵痛和代价,那么,留守问题的缓解应该是推动当下中国求解民生、转型和改革三大社会课题的制度进步。

亲情,是人类社会最为朴素、本真、绵长的情感,也是我们当下最应珍惜、呵护、陶冶的情感。 呵护亲情,关爱家庭,就是呵护我们的心灵,就是关爱我们的社会。

5

础。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社会结构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但相比较经济建设而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社会结构还不尽合理。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最重要的结构,两者互为基础、相互支撑。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期阶段水平,但社会结构还是工业社会的初期水平,两者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这两个结构不平衡、不协调,是中国目前很多经济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

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要实现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光有建设经济现代化还远远不够,还应该而且必须适时地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建设社会现代化既是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现代化,就必须实现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现代化(包括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社会保障现代化等等)、社会体制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社会组织现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社会观念现代化和社会结构现代化等等。

可见,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建设社会现代化,既要统筹协调好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要统筹协调好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关系,使之能够全面、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

我认为,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大致会经历这样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有交叉地进行的。

第一个阶段就是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的现代化建设阶段。这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先解决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

这个阶段同时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加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发展。

第二个阶段就是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体制现代化的阶段。现行的社会体制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要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现在看来不搞社会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动力就会不足。

我们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政策:要通过改革推进新型的城镇化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

16

乡一体化;要通过拓宽社会流动渠道,培育壮大中产阶层,构建一个合理、开放、包容、渐进的社会结构。

第三个阶段就是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阶段。到那时我们经济更加发展,社会建设不断进步,社会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会管理体系日益完备,并最终形成一个橄榄形的社会结构。这是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化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建设社会现代化必将是一个复杂、艰难的长期历史任务。

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的认识。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加强各项投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加大了在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因为历史欠账太多,社会建设亟须更大的投入。今后我们一定要调集各方面的力量,发挥社会主义能办大事,能办成大事的优势,争取有更多、更有效的人财物的投入,逐步扭转并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组织投入。

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还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导向。现在关于社会建设的考评指标已经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够认同的科学合理的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这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制定出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导向。

实践出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必然要经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关于社会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认识,也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具体、更加丰富。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必将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壮丽篇章。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社会的价值底线在哪里

苏北

公平正义,应是社会的价值底线。

在领导人的讲话中,公平正义比太阳的光辉还要温暖。在老百姓的心底里,公平正义比经济的增长更加迫切。

17

面对现实,我们时有困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发展转型蓝图初现,民生投入力度空前,但是,社会利益的冲突依然凸显,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沉重,社会心态的焦虑依然强烈。

求解问题,我们不应回避:增长不等于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还需加快,社会管理的创新亟待加强,社会体制的改革不容迟滞。社会价值的建设,也已成为民众新的同样紧迫的期待。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始终不渝的核心价值,是多元社会凝聚共识的道义源泉,也是国家公民和谐相处的政治伦理。

坚守公平正义的价值底线,必须直面社会分化、利益冲突、价值多元的冲击。 社会分化是社会变迁的伴生现象,我们应当警惕的是分化中的社会排斥。

经济成分多样,民间组织成长,个体角色变换,自然助推社会层化进程。引入市场机制,强化竞争理念,自然会有优胜劣汰,难免产生马太效应。偏于先富激励的政策倾斜,疏于社会福利的政府调控,囿于公共资源的垄断占有,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更有权力过度介入经济活动,资本逢迎依傍官员权力,互相勾结腐败寻租聚敛财富,平增权贵市场经济的隐忧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势。这是社会分层中的异化和畸变。

市场当有边际,社会不是丛林,公平正义不可颠覆。我们当以社会保护的能动节制和规训市场,抵制市场原则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侵蚀,当以民主法治的进步制约和规范权力,消解权贵资本对市场经济的裹挟变形,建立社会分化的秩序,强化社会整合的功能,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本质。

强化社会整合,尤须关注弱势群体社会资源的所有,发展机会的平等,竞争能力的开发,上升通道的畅迭,还有文化心理的认同。坚守公平正义,意味着要夯实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拓展每一个人向上流动的空间,创造每一个人公平竞争的机会,保障每一个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的正常博弈,我们应当遏制的是冲突中的权势暴力。

经济发展,不同领域并非都呈现均衡、协调的状况。改革深化,必然伴随利益关系全面、深刻的调整。社会转型,正是各种矛盾集中释放、凸显的时期。资本与劳动,政府与民众,城市与乡村,不同的权利主体,不同的发展主体,经历不同利益的碰撞、互动和融合。建设和谐社会,并非杜绝利益冲突,而是开拓能够容纳冲突和用制度化方式解决冲突的更大空间。

值得警醒的是利益冲突中日见抬头的权势暴力。近年来,不少地方以行政权力违法违规强征强拆事件时有发生,触目惊心。遇有民众抵制,动辄使用警力、城管,甚至借助社会黑恶势力,对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居民恐吓殴打,致人伤亡,直至酿成群体性维权事件。

18

强征强拆,中央早有多道禁令,百姓早有满腹怨言,舆论早有深刻揭露。为什么权势暴力事件还是接连不断、屡禁不止?“跨越发展”,“公共利益”,“城乡统筹”,听起来还是理直气壮、冠冕堂皇。究其实,还是为了地方形象,为了自身政绩,为了政府利益。

权势暴力的背后是公平正义的缺失。坚守社会公正,就应加快建设公民参与机制,让征地拆迁的每一个决策环节都公开透明,加快建设利益表达机制,让广大民众的每一种合理需求都充分释放,加快建设权利保障机制,让利益相关的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权利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切实的保护。

价值多元是价值建设的深厚基础,我们应当矫正的是多元中的价值扭曲。

在日益明晰的社会分化和日见增多的利益博弈中,不同的社会主体,自然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展示,也是社会创造活力的解放。同时,社会还应有坚实的价值底线、普遍的价值认同和科学的价值引领。价值多元,不是价值扭曲,更不是价值沦落。

前不久,药家鑫案在社会上引起阵阵热议,其中出现的价值错乱着实令人忧虑。司法的独立是必须的,但不能因此漠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焦虑;社会的反思是必须的,但不能以此替代责任主体违法犯罪应得的惩罚;人性的关怀是必须的,但不能因之颠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义。公正意味着法治,意味着良知,意味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权利的平等。

如何去坚守公正的价值底线?如何去引领社会的价值认同?

公正,是一种制度安排。只有通过基于公正的制度安排,社会不同的利益群体才能实现良性的互动,才能形成有效的、持续的合作机制。公正,是一种政策选择。只有使公共政策坚守公正的底线,才能使全体公民公平享有公共资源,逐步缩小社会差距,切实构建和谐社会。公正,是一种社会法治。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让财富在道德的光照中积累,将不断增进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敬畏和信心。

公正,在社会价值的建设中,在公民社会的成长中,在公共精神的培育中

在新起点上书写为人民服务新篇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本刊编辑部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90华诞,理应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盛典:只有伟大的党,才能团结带领伟大的人民不断前进;只有伟大的人民,才能哺育伟大的党不断发展壮大。

19

党成立90年的历史,浓缩起来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人民紧紧跟随党不断实现自己利益的奋斗史。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党一切活动的红线。是党,自觉肩负起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受人欺凌到扬眉吐气的伟大变革,人民从此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是党,领导人民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艰苦不懈地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中华民族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为什么人服务,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什么样的纲领路线,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党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风险、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革命战争年代是如此,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尤其如此。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认识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一不是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止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期待没有止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就没有止境。

在90年的奋斗历程特别是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党忠实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顺应人民的新期待,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戴。同时要看到,党和人民都在与时俱进,党和人民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今天的党,已经是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是一个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与此同时,今天的人民思想观念更丰富,价值取向更多元,权利意识更高涨,利益诉求更纷繁,工作生活的流动性更大,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深。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改革开放之前、之初相比,同样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社会面临转型,思想观念激荡,各种矛盾交织.国家和民众融入世界历史进程的速度加快。这三个历史性变量,为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也提出了紧迫任务和严峻挑战。如何更好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推进为人民服务永无止境的伟大实践,在建党90周年的新起点上书写为人民服务新篇章,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极端重要的时代课题。

在新起点上书写为人民服务新篇章,需要深刻把握时代特征,致力于从传统中发展出适应时代要求、体现

20

追求虚假的政绩,遗祸百姓:有的人视财富为立身之本,为官一任搜刮一方,利用手中的权势,大肆敛财;有的人视享乐为立身之本,奉行“人生在世,及时行乐”.不顾法纪道德包二奶、养情人,败坏社会风气。

对党员干部来讲,立德做人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是关系到党的兴衰、国家治乱和社会风气好坏的大问题。孙中山先生曾说:“政党之发展,不在乎势力之强弱以为进退,全视乎党人智能道德之高下以定结果之胜负。使政党之声势虽大,而党员之智能道德低下,内容腐败,安知不由盛而衰?”“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发扬,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孙中山从一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加强道德修养就是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重就是不要忘了做人的本分、做官的“身份”;做人要尚德,为官要尽责,爱民亲民。自省就是要像孔子所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警就是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励就是要不懈怠,不骄矜,不甘于平庸。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不要忘记党的宗旨和职责,做人以德为本、做事以德为据、做官以德为重,做社会的楷模、大众的典范。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治之清浊、社会风气之好坏,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为是个重要的风向标。

“君子慎其独”,个人的道德修养固然离不开本身的自警自省自律,但是,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并不完全是靠闭门思过得来,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道德养成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立身问题上,除强调党员干部个人的自觉自主外,更应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用教育促进道德的提升,用制度引导其追求美德,使之不敢胡作非为。

修身立德是一个人毕生的功课,需要长期坚持,需要恒心和韧劲。有一些人为官之始,也能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但久而久之,难以抗拒诱惑,从接受小恩小惠开始放纵自己的行为,道德的堤坝在一点点溃决,最终完全冲破底线,堕入犯罪的深渊。因此,立德修身贵之以恒,要抵得住诱惑,挡得住干扰,经得住考验。只有让外在的道德要求化为内在的道德本性,则其“身”才能真正“立”于天地而不倒。

3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at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