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更新时间:2023-06-06 00: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案例1:“揠苗助长”与“耘苗助长”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里,孟子在回答“何谓浩然之气”时,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人,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快,就一棵一棵地把它们拔高了一些,累得精疲力尽模模糊糊地走回家,告诉家里的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紧跑到田里去一看,禾苗全部干枯了。讲完这个故事孟子接着说:天下哪有不助苗生长的呢,有人认为助苗生长无益,就不去耕耘,有人要助苗生长就去“揠苗”,这都是有害无益的。就是说,苗是需要助长的,只是要“耘苗”而不是“揠苗”。

案例讨论:

“揠苗助长”与“耘苗助长”有什么不同,有何启示?

案例点评:

“揠苗助长”是违背了客观规律,越是努力去做,也就是越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越糟糕,一定把事情弄坏。而“耘苗助长”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所以,收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因此,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时,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有高度的革命热情才能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才能在实践中使自己的行动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革命热情持久不衰,发挥最大效应。

客观规律性,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无论是自然界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叫自觉的能动性。它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才能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才能用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来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所以,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要想使苗长得好,就必须“耘苗”。

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照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揠苗助长”违背了客观规律,而“耘苗助长”是在尊重客观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所以,收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想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解放思想。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

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有高度的革命热情才能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才能在实践中使自己的行动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革命热情持久不衰,发挥最大效应。

孟子说得对:“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耘苗者”和“揠苗者”走的是两个极端,但他们殊途同归,都是割裂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结果是一事无成。在现实生活中,割裂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片面地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去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行动上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求进取,是懦夫懒汉的右倾思想。那种不顾客观条件,藐视客观规律,以主观愿望代替现实企图任意超越客观发展过程的思想和做法,看来很积极,实则危害极大。这两种思想和作风都必须反对和坚决克服。

案例2:毛毛虫

第一只毛毛虫,有一天爬呀爬呀过山河,终于来到这棵苹果树下。他并不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不知树上长满了红红的苹果。当他看到同伴们往上爬时,不知所以的就跟着往上爬。没有目的,不知终点,更不知生为何求、死为何所。他的最后结局呢?也许找到了一颗大苹果,幸福的过了一生;也可能在树叶中迷了路,颠沛流离糊涂一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的虫都是这样活着的,也不去烦恼什么是生命意义,倒也轻松许多。

第二只毛毛虫也爬到了苹果树下。他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确定他的虫生目标就是找到一棵大苹果。问题是....他并不知道大苹果会长在什么地方?但他猜想:大苹果应该长在大枝叶上吧!于是他就慢慢地往上爬,遇到分支的时候,就选择较粗的树枝继续爬。当然在这个毛虫社会中,也存在考试制度,如果有许多虫同时选择同一个分支,可是要举行考试来决定谁才有资格通过大树枝。幸运的,这只毛毛虫一路过关斩将,每次都能第一志愿的选上最好的树枝,最后他从一枝名为“大学”的树枝上,找到了一颗大苹果。不过他发现这颗大苹果并不是全树上最大的,顶多只能称是局部最大。因为在它的上面还有一颗更大的苹果,号称“老板”,是由另一只毛毛虫爬过一个名为 “创业”的树枝才找到的。令他泄气的是,这个创业分支是他当年不屑于爬的一棵细小的树枝。

第三只毛毛虫也来到了树下。这只毛毛虫相当难得,小小年纪,却自己研制了一副望远镜。在还未开始爬时,就先利用望远镜搜寻一番,找到了一棵超大苹果。同时,他发觉当从下往上找路时,会遇到很多分支,有各种不同的爬法;但若从上往下找路时,却只有一种爬法。他很细心的从苹果的位置,由上往下反推至目前所处的位置,记下这条确定的路径。于是,他开始往上爬了,当遇到分支时,他一点也不慌张,因为他知道该往那条路走不必跟着一大堆虫去挤破头。譬如说,如果他的目标是一颗名叫“教授”的苹果,那应该爬“升学”这条路;如果目标是“老板”,那应该爬“创业”这分支;若目标是“政客”,也许早就该爬“厚黑之道”这条路了。最后,这只毛毛虫“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因为他己具备了“先觉”的条件了。但也许会有一些意外的结局出现,因为毛毛虫的爬行相当缓慢,从预

定苹果到抵达时,需要一段时间。当他抵达时,也许苹果已被别的虫捷足先登,也许苹果已熟透而烂掉了....。

第四只毛毛虫可不是一只普通的虫,同时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他不仅先觉知道自己要何种苹果,更先知──知道未来苹果将如何成长。因此当他带着那「先觉」的望远镜时,他的目标并不是一颗大苹果,而是一芽含苞待放的苹果花。他计算着自己的时程,并估计当他抵达时,这朵花正好长成一颗成熟的大苹果,而且他将是第一个钻入大快朵颐的虫。果不其然,他获得所应得的,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毛毛虫的故事本来应该到此结束了。因为所有故事的结局都必须是正面的且富有教育意义。但仍有不少读者好奇:第五只毛毛虫到底怎么了....?其实他什么也没做,就在树下躺着纳凉,而一颗颗大苹果就从天而降在他的身边。因为树上某一大片树枝早就被他的家族占领了。他的爷爷、爸爸、哥哥们盘据在某一树干上,禁止他虫进入。然后苹果成熟时,就一颗颗的丢给底下的子孙们捡食。奉劝诸位,如果你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可不要妄想检到大苹果,因为反而会被砸死的。

案例讨论:

毛毛虫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

案例点评:

几只毛毛虫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把握客观规律性,又要尊重主观能动性。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的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的观念,并自觉的指导人的实踐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所谓客观规律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尊重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是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条件。离开客观规律性讲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离开主观能动性讲尊重客观规律性必然陷入形而上学。人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以及其它客观要求行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工具。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案例3:凿湖容水

王安石任宰相的时候,力图变革,大力推行农田水利等新法。一天,一位官员上堂启奏说:“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统统放光,然后垦成桑田,其利益不可小看啊。”王甚为高兴,但沉思了一阵说:“可这八百里湖水放到哪儿去呢?”国子监老先生恰好坐在旁边,开玩笑说:“可以在旁边另外挖一个方圆八百里的大湖用来容水。”王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案例讨论:

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谈谈官员的建议是否可取?

案例点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却是好大喜功,主观片面,提出的建议不切实际。

案例4:载人航天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中极具风险和挑战的领域。要完成这一中华民族史上的壮举,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正是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中,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是我国航天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巨大动力,也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60年代没有“两弹”成功爆炸,70年代没有卫星的升空,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国际地位,是两弹一星将中国推进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载人飞船同两弹一星一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发言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对团结全世界华人,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影响。

案例讨论:

分析以上案例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案例点评:

中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重要性。意识的能动性,总是受客观物质的制约和决定。人的行动、目的、主张、计划等产生和实现的原因,只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寻找;人们的目的、主张、计划等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思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还要看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反对“精神万能”论,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性的机械论。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案例5:杯弓蛇影

乐广曾经有一个很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了没有再来,乐广不知什么原因,就前去探望这位朋友,并问他为什么不来走一走。那位朋友说:“前次在您的座席上,您让我喝酒,我端起酒杯刚想喝,就看见酒杯中有一条小蛇,心里非常讨厌,喝完那杯酒,就病了。”乐广觉得这不太可能,忽然想起来上次喝酒时,墙上挂着一张角弓,弓上用漆画着一条蛇,乐广猜想酒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于是,乐广便邀那位朋友又一同到前次喝酒的地方喝酒,仍然让那位朋友坐那天坐的座席。端起酒杯,乐广对那位朋友说:“你在酒杯中又看见了蛇没有?”那位

朋友回答说:“所见和前次一样。”乐广便把事实真象告诉了那位朋友,那位朋友豁然开朗,解开了心中的疑虑,病马上就好了。

案例讨论:

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案例点评:

以上案例说明了意识活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意识或心理因素能够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乐广的朋友以为喝了毒酒,便一病不起,当他知道酒杯中的蛇只不过是假象,是角弓的影子后,病就好了,这就说明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

案例6:电脑下围棋

电脑“琛蓝”一举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震惊了西方世界,可这一消息在东方象多让人打个哈欠而已。

尽管在日本、中国、韩国和其他国家有很多人钟情于国际象棋,但在那里更流行的还是看上去再简单不过的围棋。这一古老的游戏精深美妙,其之于国际象棋好比东方拳术之于西方拳击。如今的围棋迷们自豪地发现,电脑要想正儿八经地玩一玩这一迄今为止最纯粹的“人类”的游戏,还差得远呢。

台湾的应昌期先生悬赏140万美元征求第一台击败围棋高手的电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过去十年来,电脑设计家们绞尽脑汁,的确使围棋电脑的本领日渐提高。目前在美国和日本举行的国际电脑围棋年赛,冠军奖金均约为25,000美元。然而尽管这些冠军们的才技鹤立鸡群,在与学棋约一年的人比赛时仍然不堪一去。初学者便可以横扫当今所有的围棋电脑,用不着有个卡斯帕罗夫。

“深蓝”能够击败国际象棋冠军,靠的是基本的行棋知识加上强大无比的检索演算能力,而这排山倒海般的能量在围棋的精妙面前完全无能为力。迄今最强的电脑围棋程序之一“多面围棋”的设计者、美国惠普电脑公司的工程师大卫·佛特兰德说:“强力检索对围棋全无作用。你得创造出一个像人一样精明的程序来。” 要使电脑下出的围棋多少像点样子,必须使其具备辨认各种微妙复杂的图形的能力以及运用自身直觉经验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人类智慧的一大特点。如果真有一天电脑能打败围棋高手。那将标志看人工智能开始成为实实在在的东西了,也将宣告又一个科技时代的到来。

下围棋时,棋盘上的图形如美丽的花瓣一一展开,人的思维就沉浸于这些图形所构成的美妙世界中,一串串行云流水般的行棋次序犹如一首首如泣如诉的旋律。关键就在于如何使电脑能够谱写并体会这视觉的音乐。表面上看来,围棋似乎比国际象棋简单:64个方格上的国际象棋每一方各有16只棋子,等级从兵排到王;每只棋子只能根据规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移动,譬如象只准走斜线,马只准走L 形等。而围棋则没有那么复杂的规定。所有的棋子都是一样的,对局者将黑白棋子分别放置在19路见方的棋盘的未被占据的交叉点上。国际象棋在开局时,全部的棋子都在棋盘上,以后逐渐减少。而围棋则是从零开始,361个交叉点,处处是战场, 有的地方硝烟弥漫,有的地方则风平浪静,有时几处同时燃起战火。通常人们把国际象棋比做一场中世纪的战争,围棋刚更像是一场烽火连天的世界大战,很多情况下很难说清哪一方领先。在世界专水平的国际象棋比赛中,

如果你丢掉一个兵,棋局的

结果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便有定论。而在围棋中,也许你在某一局部的生死搏斗中丢盔卸甲,但比赛可能远没有结束,你还可以在别处卷土重来。

对于电脑来说,国际象棋与围棋的种种区别是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由于棋子移动方式的制约,国际象棋棋手在思考下一步棋时,大约只有35种合法选择。“深蓝”等电脑会针对这些选择加以分析,考虑对手的回应以及下几个回合可能出现的情况。最好的国际象棋电脑程序可以分折到七八个回合。这种信息检索选择方式就好比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主干分出35个枝干,每个枝干再分成35个树杈,每个树杈再分出35个树枝,依此类推。愈是高级的电脑程序所派生的树杈树枝的层次就念多,最终达到每一片树叶,即可供选择的结果。如要求电脑能思考到第7 个回合、即14步棋,便需要有3514 (十亿万亿以上)片“树叶”每多一个回合, 树叶的数量就有爆炸性的增长。电脑工程师们使电脑能够合理地“剪技”,仅使一部分而非全部树叶与主干相连。尽管如此,能够思索7 个回合的国际象棋电脑每步棋仍然需要有500亿或600亿种选择。

这样的数字已足够惊人,而电脑下围棋则更不可思议。选择之树的庞大茂密使迄今最强大的电脑也无法承受。下第一步棋时,361点的任何一点都是合法的,而第二步棋有360个合法选择。随着棋局的进展,选择逐渐减少。但一般说来, 每步棋平均约有200个选择,而国际象棋仅有约35个。也就是说,国际象棋在4步棋之后,全部棋子在棋盘上的位置变化大约为150万种(35×35×35×35=1,500,625),而围模则有16亿(200x200x200x200=1,600,000,000), 在布局阶段数字还要大得多。再多一回合,数字还会爆增:国际象棋为18亿,围棋为940亿。要思考14 步棋或7个回合,围棋电脑的“树叶”并非国际象棋的3514,而是20014之多。通过“剪枝”,还要剩下一亿亿种选择,那么一台与“深蓝”同等速度的围棋电脑( 即每秒钟可分析两亿种可能性)每下一手需要超一年半的时问。

还远不止于此,即使经过如此这般上天入地的检索、围棋电脑在与人对局时并占不了多大便宜。国际象棋电脑在经过大量的信息筛选之后试图找到使其处于最佳位置的那一步棋,所采用的办法是称做价值功能的相当简单的公式:每个兵的价值为l、马和象为3、车为5、后为9,这一数字再与显示棋盘上位置强弱的另一数字相乘,以得出某一棋子在当时的相对值。还有其他一些公式用表决定某些概念的价值量,如王的安全程度或某一棋子受到攻击的可能性等。这些规定虽不一贯正确,但能使电脑对棋局的进展有个大致的感觉并据此做出自己的决断。而围棋则不受这些简单分析的约束。围棋盘上并无像“王”一样的棋子。每颗子都是平等的。统计双方吃子的多寡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有时某一着棋便可以沧海变桑田,将对方苦心经营的领土化为己有,将对方的大龙变为自己的佐餐。

围棋棋手们是通过对形状的认识来评估棋局的进展,而对这些形状的认识是无法做出几何分析的。供手完全依赖自身的经验去感觉哪些形状是活的或死的、好的或坏的。这一对形状的感党正是胜负的关键,也是棋手水平高低的关键。棋手不愿浪费自己的棋子去无谓地攻击对方活的形状或无谓地去试图挽救自己死的形状。有时千钧系于一发,高明的棋手也难以作出生死的判断。要赋予电脑这种对形状的感觉,电脑科学家们面临看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课题。佛特兰德先生给他的围棋程序“多面围棋”输入一些基本概念,如对领地的认识及对棋子连接的认识,并输入二百多个高层次的战术概念,如“攻击弱棋”、“向处女地进行扩张”、“落后时开始无理的侵入”等。“多面围棋”可辨认一千一百多个不同的形状、每一种形状都有一些可行的手数。像“深蓝”一样,“多面围棋”储存很多常用的开局形

式及一些惯用套路。依赖这些储存的知识,“多面围棋”每一步棋仅在五至十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而非理想的二百多种。

给电脑输入一些概念是一回事,而教给它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则是另外一回事。可接可不接的棋或可断可不断的棋什么时候应连接或切断?什么时候又无需连接或切断?比起人类对于模糊概念的处理能力,电脑今天还是个婴儿。

能够击败人类的围棋冠军而赢得应昌期围棋基金会悬赏的140 万美元的奖金恐怕是个无法实现的梦。该项奖金将于2000年到期。围棋电脑的设计师们希望把截止日期推迟一两个世纪。

案例讨论:

谈谈人脑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案例点评: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它是现代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脑科学、仿生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等发展的产物。就像人类在劳动实践中为了延长手臂和增加体力,很早就发明了很多工具和机器一样,人类也很早就探索能代替或模拟人脑部分功能的手段和机器。

人脑与人工智能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人脑和人工智能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 人的生命有机体是人脑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人类意识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是纯粹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2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脑的意识活动构成人的精神世界,包含丰富的感情内容。人工智能所表现出来的只能是对人脑意识活动的模拟,不具有社会性,不包含感情的内容。( 3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人脑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发现新事物,并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属于人的新世界。人工智能必须接受人的“指令”才能开始工作,这种“指令”是通过人脑预先将思维过程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的,这种情况清楚地表明:人脑的思维在前,人工智能的模拟在后。这就决定了人工智能本身提不出任何一个新问题。就是说,不论人工智能有多么强的“记忆力”,多么快的运算速度,多么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它都不是能动的,不可能具有像人脑那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只能受人类的支配和操纵。

案例7:“人机大战”——电脑对人脑说“不”?

现代计算机革命所引起的冲击是人类对机器操纵人的担忧。机器是否能够像人类那样思考,它是否会在所有的方面都能够模拟甚至超过人类?

自从计算机产生以来,专家们就在研究博奕问题,并将它当作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1956年,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式产生。次年,著名的决策理论研究者、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预言:“在10年内,数学计算机将成为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可当第一次设计的奕棋程序在1960年与人交战时,竟在35步之内被一个10岁的国际象棋新手击败。1989年,一名叫“深思”的计算机与当时的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对垒,结果“深思”以0:2败北,但此时“深

思”的得分以超过国际象棋大师的平均分,“思维”速度也达到每步棋考虑6500种可能性。1996年2月,卡斯帕罗夫与“深蓝”第一次交锋,“深蓝”在第一局先发制人击败了国际冠军,但在随后的决战中,“深蓝”却再也没有胜过一局,以1胜2平3负的战绩告负,可“深蓝”的运算速度是每秒1亿次。一年后,“深蓝”与卡斯帕罗夫大战6个回合,终于以2胜3平1夫的成绩取胜,此时它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2亿次。在战败后,卡斯帕罗夫深有感触地说:“几年前,对于计算机是否拥有智力的问题,我总是一笑了之,……,然而,现在,我不那么肯定了。1996年的费城之战就迫使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有时,我真的以为这台机器有智慧。”其实战胜卡氏的并不是计算机,而是人,因为在比赛之前,国际象棋大师费尔弥纳和费德罗维奇根据卡斯帕罗夫的最新表现为“深蓝”制定战略,6人专家小组向“深蓝”输入了100年来所有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开局和残局的下法,就是说卡斯帕罗夫的对手是集中了人类几乎所有象棋棋谱和对局、每秒能运算2亿步,且有6人帮助的“象棋团伙”。

案例讨论:

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区别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超过人类智能? 案例点评:

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区别: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的意识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人类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部分功能的模拟。正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具有相似性,所以,人工智能可以部分取代和提升人的思维的某些功能。但人工智能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甚至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

意识与人工智能是制造与被制造,支配与被支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人工智能在功能、运算速度等方面可以超过人类,甚至取代单个人的意识,但它在创造性方面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意识。就整个人类智能而言,人工智能永远不能超过人类。

案例8:大脑与智能

我们的大脑模式或思维结构是按一定的有序程度组织的。这种有序性就是我们思想中的规则。我们的大脑是靠这些规则(因果关系)理解和解释事物的。如果事物结构的有序性与我们大脑的思维结构不兼容,我们就无法理解或暂时不能理解它们,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来自感官的。由此推断人工思想机器的思维结构必须与我们大脑的组织结构在模式上兼容。计算机或控制系统都有硬件和软件,就像光具有波粒二重性。软件就像头脑,它控制“身体”的行为,但是它的功能并不一定是有智慧的。软件是系统的组织结构。与电脑运行软件不同,思维不仅是在运行软件而且是在进行自身结构重组,使其更加有序。

在人的神经网络系统中,大脑产生意识。意识是大脑记忆某些自身活动的结果。意识内容总是尽可能转向无意识,即从模糊到有序。意识通过注意和集中只是处理问题的模糊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过滤信息和支配多任务,准确地对平常来自环境和身体内部的信号或刺激作出反应。大脑可以回忆无意识区的记忆,但是

处理记忆则是在意识区进行思维。电脑程序完全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完全有序的。无意识永远不会接受来自意识的模糊内容。

案例讨论: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如何?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脑吗?为什么?

案例点评: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第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思维模拟,这种模拟在功能上表现为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它有效地延伸了人脑,放大了人的智力功能,和人脑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充分证实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第二,人脑与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人脑功能是生理的心理过程,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脑功能具有自觉性,人工智能没有自觉性;人脑功能具有想象力,人工智能只有接受人脑的指令,不能自动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人脑功能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总之,人工智能决不是本来意义的人的智能,正如恩格斯所说:“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

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同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延长工具,是物化的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它不会完全取人类思维,更不可能反过来统治人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a4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