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读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18 23: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英文文献研读报告

文献之一

阅读时间:2009年7月19日—20日

1.题目:PROMETHEE: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PROMETHEE方法论与应用的文献综述)

2、作者:Majid Behzadian , R.B. Kazemzadeh, A. Albadvi, M. Aghdasi(伊朗,shomal 大学,工业工程系)

3、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EJOR xxx (2009) xxx–xxx;引用要求:Behzadian, M., et al. PROMETHEE: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doi:10.1016/j.ejor.2009.01.021

4、论文中心思想:几种多标准决策辅助方法被提出以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折中方案。而与此同时,丰富评价的偏好等级组织法(PROMETHEE——Preference Ranking Organization Method for Enrichment Evaluations)方法体系及其应用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的广泛关注。为了揭示、分类和解释PROMETHEE方法论及应用的当前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分类方案及综合文献分析。基于此方案,将来自100种杂志的217篇按照应用领域及非应用领域分类。应用领域包括环境管理、水文地理与水资源、工商与财务管理、化学、后勤与运输、制造装备、能源管理、社会方面的论题以及其他题目。最后一个领域涵盖了医药、农业、教育、设计、政府与运动方面的论文。学术论文按照出版时间、出版杂志、作者国别、与其他MCDA应用关系、与GAIA(Geometrical Analysis for Interactive Aid交互式方法的几何分析)面板等参数进行了分类,文章期望满足研究与实践应用者查阅PROMETHEE方法论与应用的需要,推动该项研究的未来发展。 5论文主要框架:

(1)引言。介绍MCDA主要发展,PROMETHEE是MCDA的一种,该方法渊源历史1982年Brans和Vincke and Brans (1985)提出的研究方法,PROMETHEE是一种位居前列的排序方法,主要针对有限备选方案集合进行方案在一些互相冲突的判据中排序、遴选, 该方法的基本点是概念与应用简单,深受应用者和研究者的欢迎。基本文献由100种杂志217篇论文(1986年)。应用领域广泛。介绍了文章研究的对象以及基本思路和文章的基本框架。第二节描述了PROMETHEE的历史,软件包和PROMETHEE II.的实施步骤;第三节在学术论文分类计划下给出研究方法提纲;第四节对应用文章按照9个领域进行了综述;第5节分析了非应用性文章,第6节将回顾的文章进行分类。最后,第7节勾出文章结论的解释。

(2)PROMETHEE的简要历史回顾:2.1 历史:从1982年开始,PROMETHEE I和 PROMETHEE II由brans研究开发,近年来研究者相继开发了不同版本的PROMETHEE III到PROMETHEE VI, Figueira 等人 (2004)提出两种拓展PROMETHEE的途径——PROMETHEE TRI 和PROMETHEE CLUSTER,前者处理资料问题,后者处理名义分类问题。该方法得到广泛的成功应用。

2.2 PROMETHEE II的操作步骤:PROMETHEE II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备选方案按照每个判据的两两比较,备选方案按照不同的判据进行评价,判据必须最大化或者最小化,PROMETHEE II的实施需要两个辅助类型的信息:权重和偏好函数。

2.2.1权重:权重选取是十分重要,模型假定决策者能够给出适当的权重值。至少判据数不太大。 2.2.2偏好函数:给出偏好函数的功能——将两个备选方案评价的差异转化成为一个从0到1的数值——偏好度。为了便于选取特殊的偏好函数, Vincke and Brans(1985)提出了6中基本类型: (1) usual criterion, (2) U-shape criterion, (3) V-shape criterion, (4) level criterion, (5) V-shape with

indifference criterion and (6)高斯 criterion。对于每一个判据,无差异的初始值p,严格偏好的数值q,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值s,必须是确定的,对于每一种情况决策者尤其明确的意义。介绍程序步骤: 第一步:基于两两比较的偏离程度确定;第二步:偏好函数的应用;第三步:计算全体偏好指数;第四步:计算数序流或者局部排序;第五步:计算净排序流。

2.3 应用软件包:介绍 PROMETHEE 软件包的内容——PROMCALC and DECISION LAB。软件名称及开发版本、生产商。PROMETHEE I, II, V, VI as well as the GAIA visual module. DECISION LAB,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anadian company Visual Decision (Decision Lab, 2000, 1999), is the current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METHEE and GAIA methods.

(3)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序号、作者、国别、杂志、发表时间、也应用领域等。文献起点范围及其原因说明。

(4)应用领域:介绍其中217篇文章中的195篇,将其划分为9个应用领域:环境管理、水文地理与水资源、工商与财务管理、化学、后勤与运输、制造装备、能源管理、社会方面的论题以及其他题目。 4.1环境管理 4.2水文地理与水资源

4.3工商与财务管理:该类文献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一般管理的关键方面、绩效管理、证券管理、投资分析。在证券管理和投资分析中,Albadvi et al. (2007)应用 PROMETHEE I and II 作为决策工具,用来筛选优质股票在Tehran证券交易所进行投资。关于优质股票的筛选, 根据专家调查引入了13个有效的行业评估标准和28个公司评估标准。 Vranegl et al. (1996) 应用 PROMETHEEII, 基于15个判据选择最有投资。Bouri et al. (2002)应用PROMETHEE II和V在投资约束的情况下选取有吸引力的证券。在绩效管理的文献中, Mareschal 和Brans(1991) 研发了BANKADVISER, 基于PROMETHEE 多判据方法论,提供了经济主体评价,比如企业、行业、公司和行业客户。 Babic and Plazibat (1998) 根据企业效率的水平对企业进行排名,作为层次分析法(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和PROMETHEE的合成应用。

4.4化学/4.5后勤与运输/4.6制造装备/4.7能源管理、4.8社会方面4.9其他题目 (5)非应用文章分析

(6)其他分类结果:时间分类文章总量呈现递增态势;除了EJOR外其他杂志所发文章较少;作者国籍划分主要集中在比利时、德国、希腊、加拿大、美国等,中国国籍作者有8人次;有48篇文章与其他判别决策方法联合适用;55篇与GAIA联合适用。

(7)结论。总结第五部分得到的结果,提出研究的局限。 6、研究方法:统计分类。

7、创新与不足:作为综述性文章,内容比较丰富,研究的工作量比较大。 8、研究启发:(1)初步了解一种新的决策评价方法;(2)初步了解综述综述性文章的研究方法。

文献之二

阅读时间:2009年7月20日—21日

1.题目:Signalling product quality: When is price relevant? (当价格相关时,提供产品质量信号吗?)

2、作者:Philip Jones, John Hudson(英国,巴斯大学,社会科学院)

3、来源:P Jones, J. Hudson /J.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 30 (1996) 257-266; JEL classification: Dl 1; D83

4、论文中心思想:对于未知质量产品的需求中,价格通常被人为具有两重角色作用。其一代表了产品的机会成本,其二作为反映质量的信号之一。文章认为:在质量信号随机的情况下,质量信号并不是总是可用的。尤其是存在一个临届价格情况下,价格以上可以用作质量信号,价格以下不用作质量信号。在此价格处个体需求曲线出现翻转,这一现象有助于解释需求分析的近期结论,包括Abbe-Decarroux在本期刊所发表研究报告。关键词Keywords: Signals; Quality; Kinked demand;信号、质量、弯折的需求曲线。

5、论文主要框架:

(1)引言 该部分影响需求的质量因素,以及质量信号问题。Abbe-Decanroux (1994)曾在本杂志著文研

究质量对剧院节目上座需求的概念问题。研究发现:新闻审查以及制品人/演职员的名声对此(上座需求)有很显著的解释力,而“剧本本身”(无论是现代或是古典)所提供的解释力都比较小。Abbe-Decarroux还发现:“全价席位”需求是缺乏价格弹性,而“降价席位”的需求是富有价格弹性;这是一个与其他表演艺术需求研究发现相反的结果。本文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并对质量信号进行了一般性分析。尤其是,我们认为价格本身就是一个信号(as suggested by Veblen, 1899 and more recently by Scitovsky, 1945, Spence, 1974, Hjorth-Andersen, 1991)。这里所考虑的论点并不简单是价格作为一个信号,而是指价格也许充当着质量信号。存在几种情形:对消费者而言,价格被认为是质量信号集合的元素用来评估预期商品质量;在其他情况下,就同样产品,价格被排斥在质量信号之外。因此,分析在何种情况下价格不作为质量信号是十分必要。在本文第一部分研究了价格不作为质量信号情况下价格的需求弹性的影响,得出的观点是:在高价时,价格作为质量信号的可能性比低价格时的可能性大。采用此方法,文章合理解释了Abbe-Decarroux的价格弹性。在本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最优的质量信号数量。

(2)价格作为质量信号和不作为质量信号的需求函数。价格、品牌、构成、来源国、朋友推荐、消费者杂志、使用经历、广告、包装等是质量信号。然而,正如我们的观点,信号解释成本是如此的昂贵,消费者不可能查询所有潜在的质量信号。对于一个典型代表性消费者某商品的需求被认为依赖于商品的价格和它被感知到的质量。

图中e点以上曲线表明:价格是质量的信号,随着价格下降,消费者需求量增加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价格下下降导致的需求增加,另一部分是价格下降意味质量下降导致的需求减少部分。);e点以下曲线表明:价格不是质量信号,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需求增加量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马歇尔效应。(原文用机会成本解释,与需求曲线的一般解释相比不一致)。

文章关于需求曲线的弯折特点分析,也是满有新意的。

(3)信号数量的优化:本文研究信号标记方法不同于标准方法(Milgrom d Roberts, 1986)在标准方法中,质量是非联系的并被严格限定为高低两种,消费者能够识别高低质量产品的生产函数,并且也能观察到企业广告费用、促销成本。质量信号不发生任何成本。本文研究更多关注质量信号的应用,这种质量信号随机地指示质量。质量本身是连续变量,也不作消费者有关成本函数的假定。消费者应用信号不是在于博弈理论分析方式(消费者在此方式中试图评估高低质量生产者所做的理性行为),而是在于作为一个质量随机信号(其中包含了一些产品质量信息)。

Consumers then use signals, t in a game theoretic manner (where they try to

evaluate what is rational for a high/low ality producer to do), but as stochastic signals of quality (each of which contain some ormation about the product). The problem of choosing a signal or set of signals from the range of possible ones here there is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efficiency and costs) is similar to that buying a product at a given price under conditions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ad of prices. Stigler (1961) applied a search theoretic approach to this problem which s been widely used by others, for example Andrews (1992). Optimal search will occur en the marginal cost of search is equated to the marginal benefit. We begin by uming ful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costs and accuracy of signals. This will allow to concentrate upon the decision regarding the optimal signal combination. The rginal benefit of an additional signal relates to the increased accuracy which the new nal adds and the value the individual places on this accuracy. (4)价格作为质量信号的需求曲线

(5)结论。总结第五部分得到的结果,提出研究的局限。 6、研究方法:统计分类。

7、创新与不足:作为综述性文章,内容比较丰富,研究的工作量比较大。 8、研究启发:(1)初步了解一种新的决策评价方法;(2)初步了解综述综述性文章的研究方法。

文献之三

阅读时间:2009年7月24日—25日

1.题目:Single-vendor multi-buyer inventory coordination under private information(在私人信息下单卖方与多个卖方库存协调)

2、作者:Chi-Leung Chu, V.Jorge Leon (得克萨斯州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系)

3、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EJOR 191 (2008) 485–503;引用要求:Chi-Leung Chu, V.Jorge Leon.Single-vendor multi-buyer inventory coordination under private inform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1 (2008) 485–503

4、论文中心思想:本文研究在私人信息约束下单一卖主与多个买主之间存货协调问题。每一货场的目标函数和成本参数被认为是私人信息,其他货场无法获知。此外,每一货场有责任形成其自己补充货物政策。其目标是最小化订货/存货成本。研究发现:解决方法有两种类型嵌套政策。第一个政策假定所有卖方同时补货,第二政策是更为一般的实例,补货是间歇的。信息交换的简单形式解决方法对于私人信息和完全信息所产生的结果相同。验证结果比现存方法优秀。 5、论文主要框架: (1)引言: (2)文献回顾 (3)问题描述:

(4)在全局信息情况下SVMB: (5)在全局信息情况下SVMB: (6)实验计算:

(7)结论。

6、研究方法:假设证明

7、创新与不足:博弈分析。 8、研究启发:(1)该文读后启发不大

文献之四

阅读时间:2009年7月25日—25日

1.题目: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A literature review(质量功能配置的文献综述) 2、作者:Lai-Kow Chan, Ming-Lu Wu (香港城市学,管理科学系)

3、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EJOR 143(2002)463–497;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Product development; Customer needs;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 质量管理,产品研发,消费者需要;质量配置

4、论文中心思想:本文基于来自不同来源的650篇QFD出版物,研究了有关质量功能配置的文献。QFD组织和历史发展过程(尤其是日本和美国)做了简要回顾,而后对于QFD应用功能、应用领域进行了介绍。10个知名出版物。

5、论文主要框架:

(1)引言:介绍质量功能配属的概念及由来。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is “an overall concept that provides a means of translat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 into the appropriat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each stage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i.e., marketing strategies, planning, produc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prototype evaluation, produc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production, sales)” (Sullivan, 1986b). 之质量功能配置是一个整体概念,即提供一个将客户要求转化成为每一个生产研发和生产阶段的技术的要求的方法。自1960年代后和1970早期该方法在日本出现,尤其是1980年代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工业生产中快速扩散以来,大量的相关文献出现,为了适应不同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需要,进行文献分类和评述。作者建立了文献银行(a reference bank)包含大约650 QFD出版物。(http://www.qfdi.org/transact.htm)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QFD (http://www.icqfd.org/transact.htm) for a full list of such papers. Although our literature search is admittedly incomplete, we believe that it covers a reasonable.

(2)QFD质量功能配置研究简要回顾:2.1 QFD组织 2.2 QFD在日本的发展 2.3 QFD在美国的发展

2.4 QFD在其他国家的发展 2.5 QFD资源

(3) QFD应用功能 3.1产品研发 3.2消费者需要分析 3.3 产品设计 3.4计划 3.5 工程 3.6 决策

3.7 管理 3.8 团队、及时、预算及其它

(4)QFD应用领域:4.1 交通与通讯;4.2 电子与电器;4.3 软件 4.4 服务 4.5 教育和研究 4.6 其他产业

(5)QFD的方法研究 5.1 QFD的定量研究方法 5.2 QFD拓展与实施 5.3 比较研究/统计调查及回顾 (6)十个知名的QFD出版物

(7)结论

6、研究方法:统计分类。

7、创新与不足:作为综述性文章,内容比较丰富,研究的工作量比较大。做了大量统计与分类。不足是文章评述比较少。 8研究启发:通过2篇综述性文章的阅读,初步有了撰写综述性文章的基本思路,一是素材,要有reference bank;二是方法,要作一个统计归类;三是目的,要明确服务对象。

文献之五

阅读时间:2009年7月26日—30日

1.题目:Quality investment and inspection policy in a supplier-manufacturer supply chain(在供应商供应链中的质量投资与检验政策)

2、作者:Chung-Chi Hsieh Yu-Te Liu (国立成功大学,产业与信息管理系)

3、来源: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Hsieh, C-C., Liu, Y-T., Quality investment and inspection policy in a supplier-manufacturer supply chai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doi:

10.1016/j.ejor.2009.06.013 Key words: Inspection; Non cooperative game; Quality investment; Supply chain 检验 非合作博弈 质量投资 供应链。

4、论文中心思想:本文研究了一系列有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供应链,双方有不完全的生产和检验过程。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双方投资质量改进,用以减少缺陷产品出现。除质量投资外,在部件发送制造商之前,供应商致力于发货检验,而制造商致力于部件进厂时进货检验,产品出厂时的出货产品最终检验。文章研究了供应商/制造商质量投资和检验策略在4个非合作博弈(不同信息披露情况下)。研究了双方均衡策略和利润的检验相关信息的效应。进一步评估均衡,缺陷部件处罚的理性。 5、论文主要框架:

(1)引言:制造商卖给消费者产品质量不仅依赖于自己的生产/组装过程的质量,而且还依赖于零配件供应者所供应的零配件质量。为了减少所生产缺陷产品或流向下游产业缺陷产品的可能性,也为了增加相应得利润,配件供应者与制造商两者致力于与质量相关行动(比如,生产质量行动和检验行动)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我们受启发研究在非合作博弈情景下部件供应商与制造商存在相互作用策略行为。非合作博弈中,在可获得信息不同程度情况下,质量投资和抽样检验是应到考虑的行动策略。质量投资水平直接与产品或零部件的质量(即,产品/零部件是好的概率),相应地,质量投资的成本也以连续或离散概率方式来测度。例如,Baiman 等将质量改进成本视为一个产品发送给卖方为好的概率的上凸的增函数。另一方面,Hwang et al认为两种质量努力水平,努力水平是产

品或部件期望函数,质量努力水平越高质量成本就越高。类似的,我们将检验水平与识别缺陷产品联系起来,将检验水平构建为二进制模型或者连续变量模型,检验水平越高,检验成本就越高。从战略观点,我们可以在一定概率下混合“检验”与“不检验”检验行动。

在非合作博弈的不同信息情况下,文章调研了供应商和制造商的质量投资和检验策略.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假定--每一个供应者有一个策略.供应商和制造商在本文的假定中所采取的策略为供应商质量投资/质检政策、制造商质量投资/质检政策。在所有文献中,该情景假定首次调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质量投

资和质检策略。虽然策略博弈均衡解释不容易求的,我们在制造商进货验收可观察情况下通过逼近形式找出有关数字解。制造商通过进货验收政策操纵其两者的偏好能够排序,并且若有可能制造商公布其验货政策以提高其平均预期利润。

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有关文献前人研究成果(质量成本函数),构建模型目的,文章研究的基本内容的结构安排。

(2)模型框架:从假定一个互相依赖生产链入手,讨论链条主体部件供应商和制造商利益(成本/价格/利润/路径/概率/信息),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描述。 产品价格和部件价格,利益保证——质量检验,部件供应商的发货检验,制造商的入货检验/出货检验质量处罚成本ws和wm(应该是市场价格ps和pm), 提出于质量检验相关的行动概率表述及符号表示(概率与行动策略)。各种符号含义必须在这里描述清楚。 2.1 物流分析;

节点确定:sp, so, mi, mo; mp,代表2个生产点和3个质检点;ss, mis, mos,代表两个主体的三个行动。质量投资qms和qsp,抽样检验率,次品率,利润,不同质量投资下次频率,物流路径描述,各种路径发生的概率,与物流路径相关的利润,生产成本,检验成本,单位成本的预期利润。

产品质量次品率是质量投资的函数;质量检验抽样率。质量检验过程并不是完全可靠。并列举所有路径节点的成本/利润,发生概率。

2.2 期望利润

计算各路经下期望利润。假定了双方的生产成本为一元二次函数,期望利润函数是建立在相关的物流路

径基础上,而物流路径又决定了一定的概率,文章列举47条物流路径,也就做出了47个条件概率。 (3) 博弈模型 3.1质量投资与检验策略均衡 3.2质量投资与发货检验政策均衡 3.3质量投资与进货

检验政策均衡 3.4 检验均衡 (4)数字实证

(5)总结

6、研究方法:逻辑推理分析。

7、创新与不足:论文对于物流分析作了大量工作,模型构建基础比较扎实,数字验证博弈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不足在于理论突破,和实际应用缺乏。

5、 研究启发:通过本篇的阅读,初步有了煤矿与运销公司模型的思路,这部分内容应该是得带充实的。

也适应于集团销售的模型构建。

文献之六

阅读时间:2009年7月30日

1.题目:Contract design and the control of quality in a conflictual environment(在冲突环境中合同设计与质量控制)

2、作者:Diane J. Reyniers Charles S. Tapiero (伦敦经济学院,英国,法国)

3、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82 (1995) 373-382,Keywords: Quality control; Games; Contracts 质量控制,博弈, 合约

4、论文中心思想:本文提供了一种供给者提供质量和生产者提供质量检验的方法,双方有着相对的利益冲突,双方作为一个非零和博弈的剧中人,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其决定了供给质量,而生产者可以检验也可以不检验。我们设计一个合约,研究博弈均衡,识别在何种合约参数下能够求得合作解。

5、论文主要框架: (1)引言:.

(2)质量努力与检验博弈 2.1 非合作博弈 2.2 合作解

2.3 既定合约参数的支付

(3) 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合约的设计 (4)讨论

6、研究方法:博弈分析。

7、创新与不足:作为综述性文章,内容比较丰富,研究的工作量比较大。做了大量统计与分类。不足是文章评述比较少。 8研究启发:通过2篇综述性文章的阅读,初步有了撰写综述性文章的基本思路,一是素材,要有reference bank;二是方法,要作一个统计归类;三是目的,要明确服务对象。

文献之七

阅读时间:2010年01月5日-10日

1.题目: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Perspectives, empirical studi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供应链协调:观点,经验研究与展望)

2、作者:Arshinder, Arun Kanda, S.G. Deshmukh (德里工学院,新德里,印度)

3、来源: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115 (2008) 316– 335,Keywords: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Supply chain processes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index 供应链协调 协调机制 供应链过程 供应链协调指数

4、论文中心思想:供应链通常是复杂,并且以大量多功能和组织的活动为特征,组织间为了有效供应链协调而存在利益挑战。为了满足这些挑战,成员间组成统一的系统,彼此之间进行协调。文章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文献综述,对于供应链协调将十分重要。文章旨在:关于SC协调问题前景的报告与综述,理解并评估协调的不同机制,识别目前文献的差距。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建议。 5、论文主要框架:

1引言(Introduction)

该部分原文共有13个自然段,包括5个方面的涵义:供应链现状——供应链协调研究的原因——专家意见——目的——思路。

第1段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状态(growing area of interesting );SC起源1961年物流问题——1990年代文章指数增长拉动演化——供应链功能一般认识。 第2-3自然段,提出文章研究原因在于:从供应链复杂性——供应链协调——协调系统构成(明确的过程界限、与目标一致的结构、义务)——结构动态性——协调成为焦点。第3段,协调管理能力缺乏——3个专家意见(作用、特征、目的)——协调所处的时期(infancy)。 第4-8自然段,提出专家有关SCC的观点——合作性工作与交叉协调——目的性双赢。 第9-11自然段,文章研究的目标(目的)——观点、机制、方向。 第12-13自然段,文章思路(1)轮廓图与观点——模型与机制——差距与方向。 不确切的讲供应链管理是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及实践者的新研究兴趣点。自有关物流问题提出(Forrester, 1961) 以来供应链已经得到演化,物流尔后变成了SCM的一部分。自1990年代以来,在不同学术研究者与实践者兴趣不同期刊文章呈现指数增长,供应链发生了快速的演变(Burgess et al.2006)。通常,一个供应链有以下不同功能组成:后勤、存货、采购、生产计划、组织内部以及跨组织关系与绩效测度。有关SC文章数量的上升及其在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案例研究带动着供应链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伴随着供应链的大量活动在多重功能、多个组织以及有时在较长时间区间的蔓延,从而导致供应链一般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有必要拓展协调系统,其应该包括:清晰的过程界限、与多重功能-多个组织集成的整个供应链的总体目标的相一致的结构与义务。这种持续不断的演进性的动态结构变化对于系统协调的有效性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供应链成员已经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员参与竞争。终端用户需要的产品经历了不断伴随产品增值的一系列实体。为了改善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供应链成员应当作为整体系统的一个部分发挥作用,并且彼此协调。“协调”变成了供应链的一个焦点。

在供应链成员中间商务关系复杂网络集成与协调的管理能力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缺乏(Lambert and Cooper, 2000)。按照Ballou et al. (2000)观点,协调是SCM的核心杠杆, Stank et al. (1999) 研究了跨企业协调过程,其特征为:有效沟通、信息共享、参与与绩效监控。Lee (2000)提出SC 协调作为一个在供应链成员间重新设计决策权重、工作流程、资源的传递手段,其目的是达到更好的绩效——高的边际利润、改善的客户服务、快的时间响应。尽管也有供应链功能协调的文献的尝试,孤立的功能协调研究并不能有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显然,供应链协调研究仍然处于幼年阶段。尽管协调需要得到了实现,但是,文献报道只有较少

的尝试研究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观点。

在已报道的文献中评述以下有关SCC观点将十分有益。

第一、在联合计划、联合产品研发、互换信息和集成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合作性工作,在网络、长期合作、公平分享利润与风险诸方面问题在公司多个层面的交叉协调(Larsen,2000)。

第二、一个合作的供应链简单的含义就是两个或者更多的独立公司联合计划执行一个供应链操作,获取比单独行动更大的成功 (Simatupang and Sridharan,2002) 。

第三、一个双赢的协议安排就是给双方提供改进业务的成功(McClellan 2003)。

第四、SCC 是一个对来自依赖性供应链成员挑战的战略性响应(Xu and Beamon,2006)。

虽然文献中对供应链协调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然而似乎并没有唯一SCC定义。针对孤立的活动或者不同功能的供应链,提出了不同的协调模型。为了更好理解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就需要系统文献综述集中认识SCC的重要性。基于这些观点,本文主要目标在于:1)报告并评述供应链中协调问题的不同观点;2)领会并评价已有协调模型的不同机制;3)识别现有文献与建议进一步研究方向的差距。 本文安排介绍SC协调及其不同要素的总体视角图。诸如集成(integration)、协作

( collaboration )、合作(cooperation)and 协调(coordination)术语之间彼此的互补性,并且当用于一个供应链上下文时能够被视为供应链协调SCC的一部分。不失一般性,这一假设可以理解为集成(integration,combining to an integral whole)、协作( collaboration, working jointly)、合作(cooperation,joint operation)等要素就是协调(coordination)要素。

基于模型的类别进行文献分类。从文献中识别差距作为研究方向是研究的思路,该思路有助于评价SCC.

2.方法与分类(Method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基于问题的文献筛选。针对问题如下:(1)何谓SCC的意义与为什么需要SCC? (2)供应链成员在采用协调机制是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3)供应链中缺乏协调的原因是什么?(4)SCC不同的模式与机制是什么?(5)供应链过程中SCC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如何?(6)不同供应链成员如何获得执行协调的利益的?

文章分类的依据或者维度-:协调在供应链的作用和各种模型;跨功能协调和不同界面协调;协调机制;SCC案例实证。

示意图

供应链协调 协调的作用及模型 跨功能的协调 跨界面的协调 协调机制 案例分析 后 勤 存 货 预 测 产品设计 采购与生产 生产与存货 生产与分配 分配与存货 合 同 信息共享 联合决策 信息技术

2.1. 协调的作用与各种模型(Role of coordination and various models)

Burgess et al(2006)文献综述表明:供应链中强的多重理论方法是相对缺乏的;通过管理供应链成员关系的视角,应用协调理论处理此问题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在任何一个系统中,良好的功能实现是良好协调的结果。精确定义“协调”则是十分困难的。尽管有关协调的观点众说不一,然而借助于不同替代的方法轻而易举的表述清楚协调概念则是缺乏的。协调的缺失导致供应链绩效的低下。协调缺失的结果表现为:预测不精确、产能利用率不高、存货过度、客户服务差、存货成本增高、存货次数增加、市场时间延迟、订货响应、质量、用户焦点以及用户满意度(Ramdas and Spekman, 2000).文献接受最广泛的定义是“管理实体间依赖关系的行动,以及为了实体共同确定的目标一起工作的努力” (Malone and Crowston, 1994)。 The most commonly accepted definition of coordination in the literature is “the act of managing dependencies between entities and the joint effort of entities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mutually defined goals” (Malone and Crowston, 1994).

供应链协调的具体困难表现为:1);供应链成员,作为一个基于局部观点出发惯常性工作单个企业,其间存在利益侧差异;并且机会主义导致供求失调(Fisher et al., 1994).2)存在以下冲突:目标冲突、决策与行动势力范围的不一致、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冲突。3)基于个体绩效的传统绩效方法也许与协调方式下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不相关;4)传统的政策(尤其是制度与程序)对新的跨组织关系的条件不相关,依赖于信息技术(IT) (Lee et al., 1997; McCarthy and Golocic, 2002).5) Piplani and Fu (2005)认为,供应链“即插即用”不匹配与之动态变化的产品以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有关。 Author(year) Narus and Anderson (1996)

Lambertetal. (1999)

Perspective

Cooperation among independent but related firms to shar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to meet their customers’most extraordinary need

Context Resource sharing

A particular degree of relationship among chain members as a means to share risks and rewards that result in higher business performance than would be achieved bythe firms individually

Ballouetal. The ability of logistics function to integrate interrelated supply chain (2000) activities across different lines of organizational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Collaborative working for joint planning, joint product development, mutual Larsen

exchange information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cross coordination on several levels in the companies on the network, long-term cooperation and fair sharing of risks and benefits

Lee (2000)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as vehicle for redesigning decisionrights,

workflow, and resources between chain members to leverage better performance.

Simatupang Given the nature of the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units, coordination is etal. (2002) necessary prerequisite to integrate their operations to achieve the mutual

goal of the supply chain as a whole as well as those of these units

Larsenetal. Where two or more parties in the supply chain jointly plan a number of (2003) promotional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forecasting workout synchronized

forecasts,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production and replenishment processes are determined

Hill and Coordination can be achieved when the supply chain members jointly Omar(2006) minimize the operating, costs and share the benefits after jointly planning

the production and scheduling policies

Risk and reward sharing Responsibility Holisticviewof Larsen(2000)

Workflow and

resource dependency Mutuality

Joint promotiona activities, forecasting

Joint decision-making benefitsharing

2.1.1. Observations and gaps regarding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conceptual models 有关供应链协调的观点与差距

协调问题讨论的文献 Author (year)

Issues in coordination

Review papers Goyaland Integrated procurement production systems: number of products, Deshmukh (1992) planning horizon and solution method employed, joint replenishment

orders and algorithmic issues

Bhatnagaretal. Supply and production planning,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planning (1993) and inventory and distribution planning Whang (1995) single-person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 team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

and nexus-of-contract perspective Thomas and Buyer-vendor coordination, production-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 and Griffin (1996) inventory-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

Maloni and Methodologies to integrate supply chain Benton (1997)

Sarmiento and Integrate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functions for finite horizon, infinite Nagi (1999)

horizon single and multi demand locations and inventory routing problems

Hoyt and Huq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from perspective of transaction cost (2000) theory, strategy structure theory and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ahin and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hysical flow coordination at the Robinson (2002) operational level

Huangetal. (2003) Supply chain structure, level of decision, production information

model, sharing modes, dynamic performance index model, supply chain dynamics model and impact analysis of dynamic performances

Power (2005) Communicatio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models

Simatupang et al. Logistics synchroniz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incentive alignment (2002)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Lee et al. (1997) Channel coordination,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Hoyt and Huq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trust

(2000)

Fawcett and Lack of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coordination efforts restricted to Magnan (2002) first tier members in either direction of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supply chain

Li e tal. (2002) Internet-based integration of complex supply chain processes

McLaren et al.

Costandbenefits of differe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ordinating supply

Coordination perspectives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in

organization and between organizations

Coordination at the

interfaces and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supply chain OR i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trust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decision making Coordination by information sharing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Problems in coordinating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IT Coordination by IT

(2002)

Simatupang and Sridharan (2002) Barratt (2004)

chain

Identifying reasons for resistance in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nd mitigation of this resistance by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centive alignment

Cultural, strategic and implementation elements of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Resistance in coordinating supply chain

Implementation issues in coordination

3. 供应链不同界面上跨功能的协调(Coordination across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at interfaces of the supply chain)

3.1.供应链不同功能之间的协调(Coordination across different functions of supply chain) 3.2.供应链界面的协调(Coordination at the interfaces of supply chain) 3.2.1.生产与分配间的协调(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 3.2.2.采购与生产间的协调(Procurement and production coordination) 3.2.3.生产与存货的协调(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ordination) 3.2.4.分配与存货的协调(Distribution and inventory coordination) 4. 协调机制(Coordination mechanisms) 4.1. 供应链合同(Supply chain contracts) 4.2.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4.3. 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 4.4. 联合决策(Joint decision making)

4.4.1.协调机制观测与差距 (Observations and gaps in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5. 供应链协调机制实证案例研究(Empirical case studies i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5.1.供应链协调案例研究中观测与差距(Observations and gaps in the case studies of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6. Discussion(讨论)

6.1. 协调与差距模型(Existing models of coordination and the gaps in these models) 6.2.定量协调的建议思路(Proposed framework to quantify coordination) 6.3. 从建议思路中得到的启发(Insights gained from proposed framework)

7.结论评述与未来研究方向( Concluding remark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ppendix . .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6、研究方法:博弈分析。

7、创新与不足:作为综述性文章,内容比较丰富,研究的工作量比较大。做了大量统计与分类。不足是文章评述比较少。 8研究启发:通过2篇综述性文章的阅读,初步有了撰写综述性文章的基本思路,一是素材,要有reference bank;二是方法,要作一个统计归类;三是目的,要明确服务对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a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