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

更新时间:2024-05-31 13: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章 戏 剧

第一节 概述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 “文明戏”:是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形式.辛亥革命前夕,以上海为中心,掀起了演新剧热潮。这时的新剧,人们称之为“文明戏”或“文明新戏”。文明戏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受日本新派剧和西欧话剧影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并采用现代舞台装置。它没有完整的剧本,而以“幕表”作脚本,还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话剧,但在演剧形式上已具备了现代话剧的雏形。 二)“文明戏”的特点:

1、内容具有现实针对性。 2、形式上具有对传统剧的彻底否定。 二、“五四”初期的话剧运动(1917-192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洋式新剧和国剧运动的不同选择 一)《新青年》发动的旧剧评议

1、对传统旧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 ;

2、提倡写实主义戏剧观,强调戏剧的社会功用。 二)译介外国戏剧理论和作品的热潮 1918年《新青年》“易卜生专号”: 翻译作品:罗家伦、胡适《傀儡家庭》《国民公敌》等。 理论文章:胡适《易卜生主义》 三、“五四”以后的话剧运动(1921-1927)

? 一)“爱美剧”的提倡与戏剧团体的产生 ? 1、“爱美剧”的提倡

? “爱美的”(Amateur)是法语音译,意译为“业余”。“爱美的”戏剧即“业余戏剧”。 ? “我们理想中的指导社会的戏剧家是‘爱美的’戏剧家,爱美的戏剧家不受资本家

底操纵。” (陈大悲《戏剧指导社会和社会指导戏剧》)

“民国十三年以来,环境很有利于戏剧创作,学校剧团以及小市民组织的爱美剧团,一天天增多起来……”(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 2、“民众戏剧社”:成立于1921年3月,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他们以《戏剧月刊》作为阵地,强调戏剧的宣传作用。“民众戏剧社” 提出的“爱美的”戏剧口号,在当时影响很大。主要由于缺乏剧本和演员,剧社未能支撑多久。但几年以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先后成立了许多“爱美的”剧团。

? 3、上海戏剧协社

? 1921年12月成立,主要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洪深、欧阳予倩等。该社注重舞

台实践,建立了导表演制,是中国第一个“讲组织,讲纪律,讲方法”的话剧团体。上海戏剧协社还为中国话剧男女同台演出开了风气之先。上海戏剧协社主张戏剧“描写人生”,他们的舞台实践剧绝大部分上演“社会问题剧”;同时在艺术上,也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作出了贡献。

? 4、南国社:1927年正式成立的南国社是一个包括文学、绘画、音乐、电影、戏剧

的综合艺术团体,但以戏剧活动为主。其宗旨为“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1929年创办机关刊物《南国月刊》。南国社演出过许多田汉创作、改编的剧本,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1930年南国社因上演根据法国作家梅里美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卡门》,而被勒令停演,这年秋,南国社被无理查封,其各种艺术活动,被迫宣告停顿。

二)国剧运动

1、主张从整理、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式新剧;

2、强调戏剧趣味、反对“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

“政治问题,家庭问题,职业问题,烟酒问题,各种问题,做了戏剧的目标;演说家,雄辩家,传教师,一个个跳上台去;读他们的词章,讲他们的道德,艺术人生,因果倒置。他们不知道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却要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结果是生活越变越复杂,戏剧越变越繁琐;问题不存在了,戏剧也随之不存在。通性既失,这些戏剧便不成其为艺术??”(余上沅《国剧运动·序》) ? “戏剧的说法很多,有的说它是人生的表现。有的说它是教育的工具。又有人说它

是纯美的创造。近来还有人说它是无产阶级意识的呼号。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只要它们的表现富于趣味。任何派别的剧本,只要其中蕴蓄着无穷的趣味,即是上品。”(熊佛西《戏剧与趣味》) ? 四、 “五四”前后的话剧创作 ? 1、胡适等的社会问题剧

? 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是第一部较有影响的社会问题剧,该剧发表1919、3月

的《新青年》。 ? 欧阳予倩的《泼妇》

? “他是‘春柳社’的台柱,戏剧协社的灵魂,民众剧社的骨干,‘南国社’的导师;

足以称得起是中国现戏剧之父 ? 洪深的《赵阎王》

? 赵大;主旨在于指责军阀战争的罪恶。人物、主题、情节融汇得比较自然。但由于

用了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创造的表现主义手法,成为东西方戏剧艺术揉合的最初实践。 ? 田汉的《获虎之夜》(1924)

? 2、本时期社会问题剧的主要内容:

? 1)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要求妇女解放; ? 2)揭露旧家庭罪恶,争取人身自由,要求人格独立; ? 3)描写军阀战争,鞭挞封建割据 ? 3、趣味主义戏剧见解的艺术实践 ? 熊佛西的《洋状元》:杨长元 ? 余上沅的《兵变》:钱玉兰、方俊

? 丁西林的 《一只马蜂》(1923) 《压迫》( 1925 )

第二节 田汉、丁西林的剧作 一、“南国诗人”田汉的剧作

? 田汉(1898一一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

并《创造季刊》上发表独幕剧《咖啡店之一夜》等。1924年办《南国半月刊》。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加入共产党,此后一直从事无产阶级戏剧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和党组书记,全国文联主席等职

? 电影《风云儿女》 ? 《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国歌 ? 三)早期部分作品 ? 《梵峨琳与蔷薇》:柳翠、秦信芳、李简斋 《古潭的声音》:诗人、美瑛

? ? ? ?

? 《湖上的悲剧》:白薇 杨梦梅 《获虎之夜》:黄大傻 、莲姑 ? 《名优之死》:刘振声、刘凤仙、杨大爷 《南归》:春姑娘、流浪者 ? 为爱情的纯洁而献身,为艺术的尊严而殉道,是田汉表现的主要题材。 以上这些作品多是表现自我抒发情感之作。 四)《南归》(1929)简析

人物:母 女 少年 流浪者 时间:现代 布景:农家门前,井,桃树 剧作特色:

1、漂泊的浪漫与青春的感伤

诗人生存状态:渴慕远方,不停地流浪、漂泊难停留 青春的感伤:少年与爱情;吉他声与诗的吟唱 ? 2、人物的诗意化与理想化处理

? 春姑娘:憧憬爱情,执著坚定 流浪者: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 3、戏剧语言的抒情化

人物抒情话语 诗与歌的穿插 漂泊的浪漫、青春的感伤、主观化、抒情性 ? 感情与理智 远方与眼前 安稳与漂泊

二、丁西林的剧作

丁西林(1893一1974),原名燮林。江苏泰兴人。典型的“爱美的”剧作家。 第一阶段:

《一只马蜂》(1923)、《亲爱的丈夫》(1924)、《酒后》(1925)、《压迫》(1925)、《瞎了一只眼睛》(1925)和《北京的空气》(1930); 第二阶段

独幕剧《三块钱国币》(1939)、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39) 四幕喜剧《妙峰山》(1940) “独幕剧圣手 三、丁西林剧作的主要艺术特点 1、几乎无事的喜剧

以人物的机智解决矛盾,温和平缓、轻松幽默。 《压迫》戏剧冲突 2、富于喜剧色彩的戏剧人物 男客人、女客人

3、幽默、俏皮的戏剧语言 假话与谎话构成的语言特色

第二讲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七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的成立

一、“革命文学”及其兴起的原因 1、“革命文学”:是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文学家相继提出的一种口号。1923-1926年间,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瞿秋白、沈泽民等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文学为民主革命服务。1926年,郭沫若发表《革命文学》一文,指出革命文学就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文学。”革命文学”口号得到了广泛响应和支持。但在革命文学阵营内部也就其中一些问题开展热烈的争论。革命文学的倡导与争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和翻译介绍,并为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普罗”是英译,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宣传无产阶级革

命思想提出的一种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 3、“革命文学”兴起的原因 红色的三十年代、国际、国内 1)社会政治原因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3)国外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 苏联文学 二、“革命文学”的倡导

1、关于文学的阶级性:主张无产阶级文学 2、关于文学描写对象:工农大众

3、关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立场:接近工农,转变立场 4、倡导的意义与局限 三、“革命文学”的论争 创造社、太阳社一方: 冯乃超《艺术与生活》、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麦克昂《桌子的跳舞》 鲁迅茅盾等: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文学的阶级性》;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四、“左联”的成立 1、“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段。鲁迅是该组织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主要成员有沈端先、冯乃超、田汉、郑伯奇等。左联明确提出“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左联存在期间,曾提倡文艺大众化,开展工农兵通讯运动,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组织,创办《北斗》、《文学月刊》等刊物,努力培养新作家,对于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36年初,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2、评价

A、历史意义:“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关系。 B、缺陷不足:

在政治上受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在组织上,则存在着关门主义倾向,把作家团体当成了政党组织;文艺理论上,照搬前苏联革命文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上存在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第二节 各种文艺思想的斗争

一、关于人性问题的论争 左联与新月派

徐志摩起草的《新月》的态度》;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功利派” 、 “训世派” 、 “攻击派” 、 “偏激派” 、 “热狂派”、“标语派” 、 “主义派”;“不妨碍健康原则”、“不折辱尊严原则”(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伟大的文学艺术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鲁迅《文学与出汗》: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倘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 二、 关于文艺自由问题的论争

左翼作家:瞿秋白、周起应、鲁迅等

“自由人” :胡秋原 “第三种人”:苏汶(杜衡) 胡秋原《阿狗文艺》 苏汶《关于〈文新〉和胡秋原的文艺论辩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 周起应(周扬)《到底是谁不要真理,不要文艺?》 鲁迅:《论“第三种人”》

3、对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 4、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判 5、同京派作家的论辩

第三节 “文艺大众化“讨论与“两个口号”的论争

一、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1、1929、1930年前后:大众化形式问题 2、1932年前后:内容大众化、思想意识改造 3、1934年:文字改革、大众语 二、 “两个口号” 的论争 “国防文学”:周扬《国防文学》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胡风:《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 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1936年6月7日,“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参加的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周立波等。 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21人联合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全国文学界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而联合”起来,声明“在文学上,我们不强求相同,但在抗日救国上,我们应团结一致以求行动之更有力。”

第四节 三十年代文学的基本线索与总体特征

一、基本线索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三十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二、三十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1、文学思潮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的决定作用;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着这一时期的创作。

第八章 小说(二)

第一节 左翼小说

一、蒋光慈等的初期革命小说 《少年漂泊者》:汪中 《野祭》:陈季侠、淑君 华汉的长篇小说《地泉》(《深入》、《转换》、《复兴》):力图表现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的“深入”、知识分子思想的“转换”和工人运动的“复兴”。 二、柔石的小说 中篇:《二月》(1929)芙蓉镇、肖涧秋、文嫂、陶岚、采莲 短篇:《为奴隶的母亲》(1930) “典妻”风俗;春宝娘、春宝、秋宝 三、丁玲、张天翼等左翼新人的小说 丁玲:《莎菲女土的日记》(1928)莎菲、苇弟、凌吉士

茅盾的《速写与随笔》、巴金的《旅途随笔》、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等集子,反映了城乡社会的人生百态。 丰子恺(1898一1975),30年代结集出版了《缘缘堂随笔》(1931)、《随笔二十篇》(1934)、《车厢社会》(1935)、《缘缘堂再笔》(1937)等散文集。 丰子恺的散文,大体可分为四类: ? 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且受佛教思想影响,带有玄思色彩的,以早期的《渐》、

《秋》等篇章为代表;

? 一类是描写儿童情趣的,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儿童本位思想和一颗赤子之心,如《给

我的孩子们》、《儿女》、《作父亲》等; ? 一类是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甘美的回忆》和抗战时期的“逃难记”

可作为代表;最后一类是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的,《车厢社会》、《邻人》。

? 纪游散文两大分支:一是采风问俗、了解社会的旅行杂记,一是写景抒怀、亲近自

然的山水游记。 ? 旅行杂记:

? 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北国之春》和《青

纱帐》,冰心的《平绥沿线旅行记》等,写实性、社会性强,文风朴素简洁。 ? 山水纪游: ? 郁达夫:《屐痕处处》(1934)和《达夫游记》(1936)等作品,其中如《方岩纪静》、《烂

柯纪梦》、《仙霞纪险》、《冰川纪秀》和《钓台的春昼》等文穷形尽相、情景交融。 传记文学: ? 为自己的:

? 郭沫若《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及《北伐途次》等;沈从文的《从

文自传》;谢冰莹的《女兵自传》;庐隐的《庐隐自传》、胡适的《四十自传》,巴金的《忆》等。 为他人的:

? 有闻一多的《杜甫》(未完篇),沈从文的《记胡也频》,《记丁玲》等;

? 以真实细致的描写、着力刻画传主个性为主要特色,以期写活传主其人,是“一种

新的解放的传记文学”(郁达夫《什么是传记文学》 )。 “科学小品”、“历史小品”: ? 科学小品:

? 我国第一代的科普作家周建人的《花鸟虫鱼》、贾祖璋的《生物素描》、顾均正的《科

学趣味》、高士其的《细菌与人》。

? 历史小品是一种复活史实史事和历史人物的小品文,可以用来借古论今,托古寄怀,

也用来普及历史知识,开扩读者视野。

? 曹聚仁首倡并试作历史小品,有《焚草之变》《孔林鸣鼓记》等作品 三、 报告文学

一)报告文学兴盛的原因

1、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外国报告文学作品和理论的译介 2、“左联”的积极倡导 ? 1930年9月,“左联”刊物上发表柔石写的《一个伟大的印象》,是三十年代最早的

报告文学作品。

3、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 阿英以“南强编辑部”的名义选编出版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我国现代第一

部以报告文学名义出版的报告文学选集 ? 1936年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丰收年。 ? 茅盾等人发起的《中国的一日》征文运动。

? 著名记者邹韬奋的旅外通讯《萍踪寄语》(三集)和《萍踪忆语》; ? 著名记者范长江的国内通讯《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 邹韬奋(1895-1944) 创办了著名的三联书店。“中国韬奋出版奖”是目前我国出版界最高的奖项。 范长江(1909-1970))原名希天。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夏衍的《包身工》(1936年6月《光明》)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1936年9《中流》创刊号),标志着报告文学结束了依附于新闻报导和旅行通讯的历史,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创作,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一,《包身工》突破了新闻记事的写法,采用典型化手段,对丰富的素材进行了精心地筛选、提炼和综合,高度集中地写出了“包身工”的生活真相。 写包身工群体的非人生活,而不是一人一事;在群像中又突出了“芦柴棒”的形象。取舍剪裁,达到了真实性和典型性的高度统一。 第二,《包身工》改变了就事论事的写法,对素材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深刻地揭示了素材的重要认识价值和战斗意义。

第三,精心结撰,使报告文学化了。

首先,作品运用了文学的组织手段和结构方法,使零乱的材料有序化、条理化。

其次,调动多种手段,增强文学性,例如,注重细节刻画和场景描绘,使人如临其境;行文中有议论,有抒情,有贴切的比喻,更有尖锐的讽刺。 四、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

? 1杂文的繁荣。1934年“杂文年”。 2写人记事的抒情散文丰收。 ? 3游记的兴盛。 4小品文的发展。1933年“小品文年”。 ? 5报告文学走向成熟。

第十一章 戏 剧

第一节 概述

一、左翼戏剧运动 二、田汉洪深的新剧作 三、夏衍李健吾的剧作 一、左翼戏剧运动

三十年代,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左翼文学运动迅速风靡全球,引发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蓬勃开展。 1、上海艺术剧社:

? 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在1929年共同发起组织了上海艺术剧社,提出

了发展新兴戏剧——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 2、左翼戏剧家联盟: ? 1930年3月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8月1日改称“左翼剧团联盟 ”(简称剧联),

31年初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演剧大众化”的口号下,努力把戏剧这种形式向大众普及。是继“左联”之后,又一个左翼文艺组织。 3、“国防戏剧”的提出:

? 是30年代戏剧运动的又一转折。“剧联” 配合“国防文学”口号提出了“国防戏剧”

的口号,以代替“无产阶级戏剧”口号,并已于1935年冬自动解散。

? “国防戏剧”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主题;提倡充分发

挥戏剧的宣传(以致现场鼓动)功能的;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有向“广场戏剧”发展的特色。

? 夏衍的历史讽喻剧《赛金花》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二、田汉、洪深的新剧作

1、田汉30年代的话剧创作

? 由早期感伤浪漫的抒情剧转变到为人生、为革命的方面 ? 《梅雨》《顾正红之死》《洪水》《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 ? 剧本明显的特点是现实性增强。 ? 话剧《回春之曲》( 1935年)高维汉、梅娘

? 以特有的抒情笔调,将爱国精神和爱情关系和谐统一。 2、 洪深(1894-1955)是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 ? 其“农村三部曲”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和四幕剧《青龙潭》) ? 2)《五奎桥》(独幕剧) ? 艺术特点:

? 人物形象生动(李全生和周乡绅) 剧本冲突集中且具有典型性。 ? 语言个性化 舞台艺术效果自然生动 《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显示出洪深的创作从《赵阎王》时的社会问题剧转向了政治宣传剧,这也是30年代初期左翼剧坛的一个趋势 三、夏衍、李健吾的剧作 一)夏衍的剧作

? 夏衍先后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 1、早期创作

? 夏衍的戏剧创作始于1935年,主要集中于抗日战争时期。

? 围绕着特定的时代、社会和人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追求一

种生活化和抒情性的情调。 ? 处女作《都市的一角》(独幕剧1935) “讽喻史剧”《赛金花》(1936年) ? 历史剧《自由魂》(《秋瑾》); ? 不同程度地存在“席勒化”倾向 2、《上海屋檐下》(1937) 匡复、杨彩玉、林志成

? 30年代上海中下层人们生活的交响曲 “严谨现实主义”

作品构思巧妙、布局严密,多条线索共同发展;关注大时代小人物的命运及其精神世界,充满人情味

3、夏衍剧作的艺术特点

(1)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平凡人生。(2)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 (3)简约、谨严、含蓄的艺术风格。 (4)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二)李健吾的剧作

? 基于人性戏剧创作观

? 认为作品应该建立在一个深广的人性上面,富有地方色彩,传达人类普遍情绪,刻

画戏剧人物重在人性中的“善恶并存”,重在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1、《这不过是春天》(三幕剧,1934) 厅长夫人、冯允平 ? “人人有一个春天,可是人人留不住他的春天。”

? 剧作着重刻画厅长夫人的矛盾:

? 理想和现实、纯情挚爱和世俗利益、物质享受和精神空虚、青春不再和似水流年、

强烈的虚荣心和隐蔽的自卑感的矛盾??。 2、李健吾剧作的艺术特点:

? (1)从现实生活取材,但时代性不强,醉心于对人性的剖析。 ? (2)创造了许多“善恶共存者”形象。

? (3)对话俏皮利落、结构严密紧凑、构思奇巧而追求趣味性。

第二节 曹禺的剧作

一、作者简介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运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 1925年加入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的活动,开始演剧生涯。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后陆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文以及翻译小说。1927年参加了丁西林、田汉和易卜生剧作的排演。 二、不断创新的戏剧艺术 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雷 雨》: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人性开掘;古典戏剧因素 《日 出》:社会悲剧;人性开掘;现实主义艺术追求; 《原 野》:心理分析;人性悲剧;表现主义戏剧色彩; 《北京人》:文化探寻;日常生活;人性开掘;琐事为主的叙事性特点; 三、曹禺戏剧的主要成就

1、鲜活生动的人物刻划

? 繁漪:最雷雨性格的人、 陈白露:一个倦怠的灵魂

? 仇虎:原始的野性;金子:风流泼野文清:生命的空壳;愫芳:哀静坚毅 2、高超卓越的结构艺术

? 戏剧冲突的设计、戏剧场面的安排开端与结局的安排 ? 分幕与分场的讲究穿插与照应 3、精湛杰出的戏剧语言

强烈的动作性;浓郁的抒情性;鲜明的个性化;说明的文学性。 ? 曹禺戏剧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走向成熟。

第三讲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第十二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文学运动

一、“文协”的成立与抗日文艺运动的开展

1、“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会议选举出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老舍、巴金等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由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文协”的宗旨:“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

“文协”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全国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2、抗战初期文艺活动的显著特点:面向群众,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3、1938年4月,军委政治部第三厅成立,负责抗日宣传工作 4、抗战文艺活动的新局面

? 小型作品的繁荣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

? 戏剧工作者组成的流动演剧队,多表演独幕剧、 街头剧、报告剧等。 ? 最著名的是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合称《好一计鞭子》); ? 报告文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抗战初期文艺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 诗歌:除大量抒发抗战激情的短诗外,还出现了被称为“听的诗”的朗诵诗。蒲风、

光未然等都曾致力于朗诵诗运动。 ? 高兰出版有 《朗诵诗集》。 二、上海“孤岛”和沦陷区的文学活动

? “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在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进步作家

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开展的爱国文艺运动。这一时期,留驻上海“孤岛”的郑振铎、陈望道、许广平、于伶等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团结动员一批有爱国文艺工作者,出版了许多进步文学作品和文艺刊物,演出了《夜上海》《明末遗恨》等戏剧。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有力地鼓舞了上海广大群众的抗日救国的斗争意志,史称“孤岛文学”。

三、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1938年一些刊物开始了提倡通俗文艺、利用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 1938年10月,毛泽东提出,要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创造

“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论新阶段》(收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 向林冰《论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重庆《大公报》副刊《战线》)

? 强调创造民族形式的途径是运用民间形式,错误地否定“五四”以来新文学借鉴外

国文学的成功经验

? 葛一虹《民族遗产与人类遗产》(《文学月报》1940第1卷第3期) 认为旧形式都

是封建“没落文化”;同时又无视“五四”以来新文学存在的与人民大众脱节的弱点。 讨论的主要收获:

? 对“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状况做了回顾、总结。普遍看到“五四”以来的新文

学在民族形式方面的欠缺,同时也肯定了“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经验和正确方向 ?

? 第二节 国统区的文艺运动

? 一、国统区进步文艺运动的发展 ? 1938年8月,“文协”迁到重庆。“文协”和国统区各地分会继续开展活动。

抗战胜利后,上海、北平、广州等地重新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仍简称“文协”,总会由重庆迁到上海。会刊 《抗战文艺》改名为《中国作家》。

政治鼓动诗、杂文、漫画、活报剧再度盛行。讽刺和鞭挞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现人民的反抗斗争,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内容 二、对“战国派”的斗争 1、“战国派”: 1940年前后,国统区出现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特务统治,宣传法西斯思想的文艺派别,由陈铨、林同济等人组成。他们通过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出版的《战国策》杂志和在重庆 《大公报》上出版的《战国》周刊,政治上宣扬法西斯主义,哲学上宣扬“唯意志论”,宣扬强权统治和“超人”哲学,散布中国必亡的失败主义思想,为德、日帝国主义侵略辩护,为国民党特务统治制造理论根据。在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和“虔恪”

? 以深沉的思索,庄严的情怀,歌颂祖国,歌颂一个民族的觉醒,厚重而豪迈。 ? 对人民对农夫对现实的复杂的心态和浓烈曲折的感情,体现了现代主义诗歌表达复

杂内心和情感的特点;

? 文本意象的模糊性和作者情感和思维逻辑的跳跃性。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诗歌特征。 诗情悲怆而高亢,悲怆指的是诗歌冷静的叙述,蕴涵着诗人内心的伤痛,而高亢指的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三、《马凡陀山歌》等政治讽刺诗

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 《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

《马凡陀的山歌》以城市市民所熟悉关心的时事、生活为题材,把到处泛滥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丑行。

? 《一只猫》

马凡陀的山歌》运用写实的手法,从大量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意义的细节和情节,用夸张、反语、对比等漫画式的手法加以渲染,使诗歌形象生动、鲜明。这些讽刺诗不仅以幽默、诙谐、嘲弄、热骂著称,有的诗篇还以抒情的笔调来写,有的写得慷慨激愤,有的则含有深刻哲理。

《马凡陀的山歌》在诗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了新的尝试,诗人借鉴民谣、小调,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语肓朴素通俗,接近口语、形成了独具一格、新鲜活泼的城市里的民歌体诗。

第二节 艾青的诗

一、艾青诗歌创作历程

1、抗战以前

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诗作大多写于狱中。主要表现当时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和被压抑的情绪,表达对黑暗现实的诅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斗争的渴望。

? 《大堰河 —— 我的褓姆》《芦笛》《巴黎》 《马赛》 2、抗战时期 ? “太阳组诗”:《太阳》《春》《黎明》《复活的土地》(1937),表现民族要求新生的昂

扬向上的情绪,表现方法上多浪漫主义; ? “北方组诗”:《北方》《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12),倾诉中

国人民的苦难与不幸,情调忧郁;讴歌人民的觉醒和神圣的抗战。 3、延安时期

? 诗人学习民歌体写诗,诗风趋向通俗明快,进入全新的生活和创作境界。 ? 《黎明的通知》,表现光明照上中国国土的昂扬之情。 4、解放之后

? 继续探求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表现对新生活的热爱和歌颂,国际题材占有相

当比重。

? 《养花人的梦》寓言体的讽喻诗;

? 1977年后重新归来,有诗集《归来的歌》 艾青的诗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艾青可以说是新诗艺术的集大成者,是郭沫若之后的又一座新诗的高峰。 二、艾青诗作的主要艺术特征

1、蕴蓄着真切而深沉的情感

? 从忧郁哀伤到乐观明朗 忧郁的诗情 2、鲜明而丰富的诗歌意象 3、自然健康的“散文美”。

第三节 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一、何其芳等人的诗歌

? 诗歌集《夜歌》。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 柯仲平1938年写的《边区自卫军》是较早地以口语化、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表现边区

人民抗敌锄奸的故事,在我国新诗歌的艺术探索中具有独到之处。 ? 光未然

? 他作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曾以朗诵诗形式在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 二、李季等的民歌体诗

? 李季,叙事长诗 《王贵与李香香》。诗作全部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

热情歌颂了陕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翻身闹革命的斗争事迹,成功地塑造了王贵和李香香的动人形象。 ? 阮章竞

? 《漳河水》 (1949年)反映了太行山区妇女在封建传统 习俗的野蛮压迫下遭受的

苦难,热情歌颂了她们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的解放和新生。 ? 贺敬之《笑》《朝阳花开》两个诗集,这些作品大都采用民歌形式写成,贺敬之的诗,

形式多样,风格纯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三、田间的长篇叙事诗《赶车传》(1946年)

? 标志着田间诗歌的新风格、新形式,是诗人向群众学习,探索新的创作风格所取得

的成绩。

第十五章 散文(三)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报告文学和国统区的杂文与散文

一、抗战初期的报告文学

? 报告文学丛书大量出现:

? 胡风主编的《七月文丛》报告文学集;以群编选的报告文学集《战斗的素绘》。 ? 写作报告文学较多的作家:丘东平、碧野、萧乾、曹白。 ? 丘东平的战地特写和通讯:

? 《第七连》(1937) 《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 ? 曹白的报告文学 ? 以表现“八·一三”战事中上海难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屈精神而受到注意。报告散文集

《呼吸》写于1937年至1941年。上集《呼吸之什》,下集《转战之什》。

? 曹白的报告文学常常在对人物和事件的记叙中辅 以抒情和议论,感情沉郁浓烈,给

人一种亲切深沉的感受。

? 碧野的战地报告:报告文学集《太行山边》(1938)主要写部队的作战场面,作品笔

触明快、奔放,其间穿插着诗情画意的片断,更增加了感人的力量 ? 萧乾的通讯报告:

? 最初结集的列为《烽火丛书》第十种的《见闻》,1939年出版,以后又扩充增补为

《人生采访》。

? 萧乾的通讯报告新闻性强,材料丰富;善于运用典型事例,文字活泼洒脱,手法富

于变化,因而既有较 强的说服力,又能给人以艺术感染。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 四十年代的杂文创作一方面满足揭露抵制社会弊端的时代需要,一方面则受惠于鲁

迅的传统。

? 坚持鲁迅杂文传统的刊物:上海出版的《鲁迅风》,《文汇报》和《译报》副刊,重

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副刊,《新蜀报》的《蜀道》,桂林出版的《野草》月刊。 ? 较大影响的杂文作家:冯雪峰、聂绀弩、宋云彬、孟超、秦似、林默涵等。 冯雪峰先后出版了《乡风与市风》(1944)、《有进无退》(1945)等杂文集。 聂绀弩杂文集有 《历史的奥秘》(1941)、《蛇与塔》(1941),均列为《野草丛书》。 ? 夏衍的杂文集:《此时此地集》和、《长途》,《边鼓集》和《蜗楼随笔》。 ? 文字简洁扼要,风格清新,富于热情,议论深刻。 三、风格各异的散文

茅盾的散文:《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生活之一页》。

多根据自己的经历,记录抗战时期的社会风云,托物寄情,把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是此时茅盾许多散文的特色。 《白杨礼赞》《风景谈》 巴金的散文:《旅途杂记》、《怀念》、《龙、虎、狗》、《废园外》等。

多用幻想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激情和愿望,抒情成分浓重,笔调极其清丽流畅。 四、游记

郭沫若《苏联纪行》、《南京印象》;茅盾《杂谈苏联》、《苏联见闻录》等;沈从文《湘西》。

第二节 解放区的报告文学

一、报告文学的繁荣

黄钢的《我看见了八路军》;何其芳的《我歌唱延安》;沙汀的报告文学集《敌后琐记》;报告文学《我所见之H将军》(《随军散记》);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丁玲的《彭德怀将军速写》是印象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刘白羽的《游击中间》等。

? 两部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和《渡江一日》。 二、华山、周而复、刘白羽等的报告文学

? 华山《英雄的十月》(语言明快,记事生动,是华山报告文学的显著特点。 ? 周而复最有影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还有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 刘白羽《光明照耀着沈阳》

这些报告文学、通讯及散文作品真实地描述了中国人民从深重的灾难走向解放的黎明的战斗历程。

第十六章 戏剧(三)

第一节 国统区的话剧

一、历史剧的繁荣

? “皖南事变”后,许多剧作家转向写历史题材,用隐晦曲折的形式暴露现实的黑暗,

抨击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兴起了创作历史剧的热潮。 ? 郭沫若的六部历史剧: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 阳翰笙(华汉) 的历史剧:

? 历史题材:《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 ? 现代题材:《塞上风云》、《两面人》(又名《天地玄黄》)。 ? 代表作《天国春秋》 ? 欧阳予倩:

历史剧《忠王李秀成》:借古讽今。 历史剧《桃花扇》:将旧戏和电影手法融入话剧,丰富了话剧艺术的表现力。 ? 阿英:《明末遗恨》、《海国英雄》; ? 于伶:《大明英烈传》 二、现实题材的剧作

? 曹禺:四幕剧《蜕变》、三幕剧《北京人》 ? 夏衍:《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芳草天涯》 ? 《法西斯细菌》是他这一时期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细菌学家俞实夫。

? 夏衍剧作的现实主义风格日趋成熟。更加注意典型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内在性格的刻

画,注意把人物放在更为广阔复杂、时代气息更加浓厚的背景上,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蕴含丰富、闪烁着时代火花的戏剧冲突和情节,从而揭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丰富复杂的感情活动。 ? 宋之的的《雾重庆》 ? 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三、讽刺剧的创作

? 陈白尘(四幕剧《岁寒图》(1944)和《升官图》 ? 讽刺喜剧《升官图》:《升官图》被誉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官场现形记”。 ? 吴祖光的《捉鬼传》、《嫦娥奔月》借用神话传说中鬼和神的世界来影射现实 ? 世态喜剧杨绛的“喜剧双璧”《称心如意》(1942,四幕喜剧)和《弄假成真》(1943,

五幕喜剧),都是从恋爱结婚的角度,写世态人情、或者写表现为世态人情的人物内心的世态喜剧:前者抨击世态炎凉,嘲讽小市民的自私和虚伪;后者批判中国都市的里弄文化,嘲讽了小市民的卑微庸俗,为金钱而奔波。

第二节 解放区的戏剧运动与创作 一、新秧歌运动和秧歌剧

1、新秧歌剧: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出现的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特点的秧歌剧。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表现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思想感情,音乐节奏变得较为快速,并吸收了话剧,活报剧,歌剧的成份。这种经过改选的秧歌剧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印象,故称为“新秧歌剧”。

? 1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用秧歌形式编演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是第一台新秧歌剧 ? 新秧歌剧是一种小型的歌舞剧,熔戏剧、文学、音乐、舞蹈于一炉,是一种综合性

的艺术形式,能够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能够较为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

2、此时期秧歌剧的共同特点:

? 第一,与人民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民众直接参加文艺创作,自己表现自己的生活; ? 第二,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第三,艺术上与民间文艺有血肉关系。 二、《白毛女》等民族新歌剧

? 1、新歌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新秧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

新型歌剧。对白十分接近传统戏曲,音乐常以民间曲调为素材,故事讲究有头有尾,情节紧张,节奏快,起伏大,我以“大团圆”和“大报仇”作为高潮戏结尾。在戏剧结构上和近代戏剧形式接近。既批判地继承民间戏曲的传统,又吸收话剧和西洋歌剧的优点,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2、民族新歌剧:批判地继承民间戏曲的传统,吸收话剧和西洋歌剧的优点,一种新的更高级的艺术形式。《白毛女》是新歌剧的优秀代表作。

? 《白毛女》成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 ? 喜儿、杨白劳

? 1948年西北战斗剧社集体创作(魏风、刘莲池等执笔)的《刘胡兰》 四、旧剧改革

两个方面:

? 一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改编传统的剧目,创作新编历史剧; ? 一是用旧形式编现代戏,并对旧形式进行程度不同的改造。 ? 成就较高和影响较大的是京剧和秦腔。

? 1942年10月,延安成立平剧研究院(京剧)。“推陈出新”,戏曲改革的指导方针。 ? 1943年秋,“大众艺术研究社”创作京剧《逼上梁山》。 ? 马健翎创作的秦腔《血泪仇》,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出现代戏。

? 通过农民王仁厚一家颠沛流离和在国统区、解放区的不同生活,表现新旧社会对比。 五、话剧创作

? “开会戏”。

? 解放区话剧创作中成就较高的,是以部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 姚仲明、陈波儿等集体创作的《同志,你走错了路》( 1944年)。 ? 《战斗里成长》(胡朋等集体创作、胡可改作,1949)

? 刘沧浪、陈怀皑、陈淼等集体创作,鲁煤执笔的《红旗歌》第一个描写工业战线和

工人生活的剧本。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a0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