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豫剧豫东调的艺术特点

更新时间:2024-01-13 12: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略谈豫剧豫东调的艺术特点

·徐德先·

豫剧豫东调(以下简称豫东调)是豫剧四大流派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它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队伍最庞大,流域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戏曲流派,是豫东百花园中最鲜艳的一瑰丽奇葩。

豫东调正式形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多年来,她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魔力扎根沃土,深入民心,逐步发展,日臻完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粮食和艺术享受。由于他的魔力无穷,博大精深,不仅享誉豫东内八县,即商丘、虞城、夏邑、柘城、鹿邑、宁陵、睢县、太康等地,而且辐射到皖北、苏北、鲁西南诸县市。同时也拓展到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域。豫东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度,在短短的200年间迅速征服了一代又一代数以几亿的广大观众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关于其艺术特点过去在河南戏曲界有一个顺口溜即“北口平,南口溜。西府苍劲祥符秀,东路恰似黄水,一泻千里放声呕。这个“一泻千里”和“放声呕”恰恰道出了豫东调的基本特点。

一、炽烈火爆的剧目

众所周知,豫东调历来以外八角为主。所谓外八角即男性角色。过去豫东调戏班子的规模一般小班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大班是“五生“、“五旦”、“五花脸”。不论是四生四旦四花脸也好,或是五生五旦五花脸也好,其男性角色都占其三分之二。因而,从演员结场上来讲,男性角色即大大超过了女性角色。另一个原因,在过去戏班中坤伶极少,旦角多由男性扮演。其以男性扮演的演员中虽然也不泛佼佼者

第 1 页 共 8 页

(如苗喜臣——即苗娃,桑殿杰——即老白菜,刘宝喜——即黑脆),但比起女性扮演者却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戏班的掌班人(相当于现在剧团的团长)多由头路红生(即大红脸)担当。久而久之,外八角自然而然的就占领了舞台的中心。

根据因人设戏的这个普遍规律,各戏班中就形成了一大批以外八角为主的剧目。就一般演出剧目而言,多为《哭头》、《跑坡》、《临童山》、《斩子》、《骂闫》、《过五关》,再就是《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收吴汉》等。由此可以看出,其中90%以上的剧目或主角属外八角。仅以解放前在豫东颇有影响的刘家班为例,其演出剧目大约有200余出,其中170余出即是以外角为主。不少剧目甚至断母(即无女性)。如:《庄王擂鼓》、《康茂才挡将》、《收姜维》、《战马超》、《黄鹤楼》、《阴五雷》、《芦花荡》以及《拜帅》、《骂闫》、《探山》、《三收贺延庆》等。

俗话说“男好战,女好怨”。由于豫东调的演出剧目均度“好战”之列,矛盾突出,阵线分明,或明争或暗斗,或唇枪舌箭,或大打出手,舞台气氛十分强烈。因而,便形成了炽烈火爆的艺术特点。

二、强烈的人民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为老百姓说话,去表现人民的愿望,来表达人民的心声。这些在豫东调的众多剧目中都有充分的展现。如《严海斗》、《反阳河》、《胡迪骂闫》、《打保府》等。作恶多端者必受惩,为富不仁者必受罚,最终的结局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拿住奸贼才煞戏”。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豫东剧目的人民性。同时不少剧中的唱段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如:《反徐州》中徐达唱到:“我清晨接状清晨问,午时接状午时盘。到任接到冤枉状,灯笼火把送出关。我情愿南牢长青草,不愿叫黎民受屈冤??”又如《反阳河》中杨玉尊骂马豹中唱到:“胭脂粉换

第 2 页 共 8 页

来的乌纱帽,紫罗裙换来的袍大红。丝绸带换来的白玉带,小金莲勾来的朝靴二足蹬。像你这胭粉官也来纵横,岂不叫天下人笑您祖宗??。”再如《铡美案》中包拯唱到:“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等这些都替老百姓说了话,出了气,伸了冤,报了仇,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因而,也特受群众的喜爱。

三、优美动听的唱段

过去老百姓看戏不叫看戏而叫听戏。所以,一个剧目中没有几段有分量的唱段,老百姓听着就不过瘾。因此,在豫剧东调的大多剧目都有大段大段的唱词,无论是以男角为主的戏还是以女角为主的戏都是如此。如:《火烧红信》、《南顿县》、《诸葛亮吊孝》、《碰碑》、《扒幕》、《提寇准》、《文王跑坡》以及《反西唐》、《老征东》、《对花枪》等。有不少剧目中甚至是一场到底没有说白。如《王金豆借粮》《栓娃娃》、《撕蛤蟆》、《小二姐做梦》、《胡迪骂闫》、《秦雪梅观文》等所以群众听过之后连说:“过瘾!”

四、高亢激昂的唱腔艺术

豫东调素有高梆子之称。男女角色多用假丧(即二嗓)如红脸张万云(小旺)、张纪田(小路)、杨东来(杨喜)等。旦角刘宝喜、任广志(痣脸)、祁新桂(小拉)、赵连璧、苗喜臣(苗娃)等。生角黄儒秀(黄娃)郭运福、邵玉泉(小立)、李承德等。同时唱假本嗓的也颇多,如红脸孙照灯(孙白),郑发全,李克让等。唱老少配的有朱勤堂,张枝茂等。然而唱大本嗓的并不多。据查证,男角用大本嗓唱戏当数红脸王唐玉成先生,另有李斯忠先生,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才脱颖而出的才有刘新民(舍命王,刘孚)、刘忠河、付克恭等。因为豫东调演员唱的是上五音,配以大腔大韵,所以穿透力极强,铿锵有力,清脆悦耳。

第 3 页 共 8 页

如:红脸王唐玉成、舍命王刘新民在《铡西宫》去宫赔情时所唱“见娘娘比不得见国太,见国太比不得见主公。头上稳一稳乌纱帽,身上抖一抖转紫绫,腰中紧一紧白玉带,粉底朝靴我蹬,我蹬,我蹬又蹬。哎嗨嗨,我的千岁娘娘??!”

再如名红脸黄三(黄富轩)在《千秋灯》中所唱、“黑虎铜锤。赐予我,管着满朝的文武卿,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何况你是个偏西宫??。”另外还有,李斯中的,“十大状”、“十保官”,黄儒秀的《南阳关》、王小楼的“擂罢了三通鼓”(《闯幽州》),“杨启超的《辕门斩子》”??,简直可以穿肠透肺。这些唱段的唱法充分展示出了豫东调的阳刚之美。因而作为豫东调的一个演员,如果没有一付好嗓子也就没有立足之地。过去在豫东调各个戏班中流传有一句俗语,叫做”唱戏没有腔,等于打仗丢了抢“。“同时又有”一腔遮百丑的说法。

五、独特的演唱技巧。

唱豫东调光有一付好嗓子还不行,这只能说占据了先机。一出戏中有那么多的唱段,如果一个劲的傻唱、干唱,观众势必要倒胃口。因而还必须有扎实的唱腔基本功。特别是要有高超的演唱技术。不然,就很难拔得头筹。在这方面,许许多多的老艺术家、名演员都很有建树。这中间尤以唐玉成先生最为突出。如他那段“搬一把金交椅与与月打对)《火烧纪信》选段)(全段共有62句唱词,他用非扳起腔,接着用非扳转倒脱靴,再转慢扳、流水、二八、一串铃、垛子板、紧二八、一气哈成。这中间他运用了抢版、闪板、衬字等技巧,真是天衣无缝。时如行云流水,时如珠落玉盘,真是淋漓尽致,如火纯青。再如李斯忠先生在《铡美案》中的那段唱段,:“即”头一任我坐到定远县,拿住个响马叫个刘英贼。众百姓都夸我是清官,大堂口立起一个清清清,清清清清清

第 4 页 共 8 页

官碑??“又如豫东名旦角陈素花,在《三上关》和《三上轿》中的两段唱,分别是“鼓打五更鸡叫鸣,从东方只送出太阳星星??”和“崔氏女一阵阵泪唆唆,苦命的女娇娥,我哭了声老婆婆。我的个娘啊娘,我的老公爹,我哭哭啼啼,啼啼哭哭,换上了丝纙。??”另外像杨启超、黄濡秀、朱勤镗、陈玉英、李国范、张秀兰、张枝茂等都有十分扎实的唱腔基本功。百儿八十句唱词在她们嘴里唱起来不但不费力,而且听起来十分舒服。让人越听越想听,越听越耐听,没有任何脱俗之感,像坐轿一样令人陶醉。

六、俏丽的花腔艺术

一提起豫剧的花腔,人们不禁会认为这是常香玉大师的独创。因为她在《拷红》中的确运用了许多美丽的花腔。其实,花腔则是豫东调旦角演员们的固有财富。常大师也毫不避讳的多次谈到是她从豫东调中吸收借鉴而来的。在豫东调中运用花腔最多最有影响的当数豫东名旦角花桂荣,在她的《坐桥》中唱的“喝住八宝,儿畜牲!你呀你呀你,哪呀咿呀海,哪哈嗨嗨咿呀海,哪呀嗨咿呀嗨,嗯呀哈哪呀咿呀嗨,轻易不到北国地,你为何要对他下此绝情,??”再如豫东调名花旦,张秀兰在《对绣鞋》中所唱的“上三针,下三针,前三针,后三针,左三针,右三针??”既俏又巧。另外,还有苗喜臣先生的《打金枝》以及普遍流行的《小花园》中所唱“小春红下楼来,哪呀嗨,咿咿咿呀嗨,哪哈嗨嗨哪呀呀嗨,哪哈咿呀嗨!??”这些对于刻画人物,制造气氛,变换旋律都起到了很好作用。

七、清唱清补的演唱方法

清唱清补即唱半句,弦乐跟着补半句,其弦乐的音符和旋律跟唱腔相仿。如刘宝喜在《对花枪》中唱到:“有老身我居住(补)南呀南阳地

第 5 页 共 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94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