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学案
更新时间:2024-05-31 03: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求谏学到了什么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求谏》学案
第一部分:课前热身
一、下面一段文字同样出自《贞观政要·求谏》,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1、 用”/”给划线处断句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2、翻译文中句子——”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译文:
二、下面一段文字出自《资治通鉴 唐纪》,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③,四海之福也。”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③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1: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意思: ①创业与守成孰难 ..②角力而后臣之 .③方当与诸公慎之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请在原文中划出体现唐太宗的观点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观点加以概括:
4、请你谈谈对创业与守成的关系的看法?
三、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1、吴兢:
唐代官吏,唐朝史学家(约699-749年)。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仕历大部份时间是在京城做史官。武则天当政时,吴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吴兢作
为史官发扬了历代史官言、谏官的优秀品格。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吴在唐玄宗执政时,反对玄宗集大权于一身,群臣不敢纳谏的局面,上疏玄宗要改变赏簿罚重、不听谏言、绕开吏部自行任命官员的做法。他主张朝廷行政运作要按规章制度行事,他说:”上自天子,下至卿士,守其职分,而不可辄有侵越也。”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晚年还执着于修史工作。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各朝皇帝甚至日本政治家推崇和必修的功课。70岁以后,他有感于南北朝史繁杂,撰写梁、齐、周史各10卷,陈史5卷,隋史20卷。吴兢终年80岁,因病去世。
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2、《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该书没有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 3、吴兢记史的特点
特色之一:尚简。
吴兢撰史,简明扼要。《贞观政要》分专题记述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礼仪、教育等方面状况,有对话、诏诰、奏表,有事件描写,有经验总结,较系统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然而,这样一部书仅八万字左右。《旧唐书·吴兢传》称他”叙事简要,人用称之”。《新唐书·吴兢传》称他”叙事简核,号良史”。可见,吴兢史笔简明这个特点,是为当时人们所公认和赞赏的。
特色之二:直笔。
吴兢初入史馆即愤愤然于武三思等的”苟饰虚词,殊非直笔”之行径,认为”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他私撰本朝国史,就是为保留历史真相。他对玄宗说明自撰国史的特点也是”虽文则不工,而事皆从实”。可见,吴兢最为关注、突出强调的史学特质就是”直笔”二字。 吴兢所撰的本朝国史,实质就是当代史,其中所及人物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家眷子孙在世,或是至友下属当政,甚至本人也还活着。吴兢以”善恶必书”的直笔进行褒贬,判定每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就不能不使一些人坐立不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是秉笔直书,就必然会得罪一些人,甚至是权贵。但是吴兢坦然处之,表现出铮铮铁骨。
四、课文补充注释:
1、虞世基(?-618) 隋朝大臣。字茂世,余姚人。少与弟世南同师事顾野王。性恬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善草隶。陈时任太子中舍人、尚书左丞。受炀帝器重,专典机密,参掌朝政。隋大业八年(612),从炀帝出征高丽,以功进金紫光禄大夫。后数次劝谏均不纳,又见大臣相继诛戮,惧祸及己,遂唯诺取容,不敢逆帝,为时人所讥。十四年,宇文化及于江都兵变,杀隋炀帝,他同被杀。
2、平章:官名。”平章”原意为商量处理。《新唐书·百官志》说:”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这里还是商量处理之意,并非官名。高宗记淳元年(682),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岭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以”平章事”入官衔。唐中叶以后,凡实际任宰相之职者,必在其本官外加”平章事”的衔称,始能行使宰相之职权。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明初犹沿袭,不久即废。本文之中是”商议、商定”之意。
3、不讳之朝:可直言不讳的朝代。指政治清明之世。汉·扬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 《魏书·刑罚志》:”当今不讳之朝,不应行无罪之戮。” 清 钱谦益 《江兆豫侍御六十序》:”遭逢不讳之朝,发抒未竟之志。”
第一部分参考答案:
一、原文: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来进去时看看想想。我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的原因,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每次一考虑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天才能入寝。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二、1、①守住已经打下的江山,创下的业绩;②让别人对自己称臣名词的使动用法;③慎重地对待,形容词作动词。 2、见译文
3、原文: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太宗认为:创业尽管艰难,但是那毕竟已经过去,所以,自己和臣子们应该更注重守成。
4、创业固然很难,那是需要一鼓作气,有勇有谋而为之,而对于守成,则是一个长久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给了守成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守成正是为了更加巩固所创之业,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离,没有创业就无”成”可守;正因为知道创业艰难,才会更加珍惜,如履薄冰地”守成”。 译文:
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徵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第二部分:随堂巩固
一、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肃 谏诤 匡正 女工 ....鲠议 刍荛 不讳 狂瞽 ....夙夜 怨滞 嗔责 诋诃 ....勖勉 俎豆 纂组 愆过 ....二、解释以下词语古今不同的意思:
1、举措 古义: 今义: 2、颜色 古义: 今义: 3、相遇 古义: 今义: 三、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加以解释,注意它们的特殊含义 1、知政教得失 ..2、臣下钳口 ..
3、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4、实愿罄其狂瞽 ..5、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6、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7、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8、必当畏犯逆鳞 ..9、纂组伤女工 ..
10、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
四、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关注课后重点实词寻、理、信、遇) 1、比:
①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求谏》) ②比及三年 (《侍坐》) ③比得软脚病 (《祭十二郎文》) ④比翼齐飞 ⑤朋比为奸
⑥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 ⑦比去,以手阖门。 (《向脊轩记》) ⑧与天地兮比寿其可也(《屈原列传》) 2、假:
①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求谏》)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劝学》)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黄生借书说》) ④乃悟前狼假寐 (《狼》) ⑤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魏世祖记》) ⑥乃以吴叔(吴广)为假王 (《陈涉世家》) ⑦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 3、属
①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求谏》)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举酒嘱客(《赤壁赋》) ④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⑦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藉:
①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求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③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陈涉世家》)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 5、致:
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求谏》) ②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求谏》) ③言语致失次第(《求谏》) ④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 ⑤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庸》) ⑥言语致失次第
6、下列四组实词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幸.诸公数相匡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后.从谏则圣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C.危亡之渐.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五、虚词: 1、则:
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求谏》) ②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求谏》) ③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求谏》) 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求谏》) ⑤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辜(《求谏》) ⑥此则危亡之祸 (《求谏》) 2、而:
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求谏》) ②可反手而待也(《求谏》)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则》) ④就有道而正(《<论语>十则》) ⑤同出而异名(《<老子>五章》)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更:
①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求谏》)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 ③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战国策·韩策》)
)
④少不更事
六、请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意思: ①冀闻谏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③喜则滥赏无功 ..④欲令耳目外通 .
⑤常念魏征随事谏正 .⑥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⑦护短不纳 .
七、请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①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②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③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④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⑤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⑥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一、yǎn zhèng kuāng gōng gěng ráo huì gǔ sū zhì chēn hē xü zǚ zuǎn qiān 二、
1、举措 古义:举手投足,举止。 今义:举动,措施。 2、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3、相遇 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相互遇见。 三、
1、治理和教化。
2、闭口不言喻指没有进言的机会。 3、割草打柴,借指粗野之人。 4、愚妄无知,多用作谦辞。 5、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6、这里是商量处理的意思。唐中期以后,地方高级长官也称”平章”,或者”平章事”。
7、进言、陈述。
8、倒生的鳞片。喻指君主的威严。
9、指女子从事的纺织、制绣、缝制等工作 10、繁多的政务; 审查、决断、处理 四、
1、①近来。②等到。③近来。④并着,挨着。⑤勾结。⑥并着。⑦等到。⑧齐等,同等。 2、①改换 ②借助 ③借来 ④假装 ⑤宽容 ⑥代理的,非正式的 ⑦借给,赐给
3、①连缀,写作 ②通”嘱”,嘱咐 ③劝酒 ④相连,接连不断。此项以前读”zhǚ” ⑤属于 ⑥类 ⑦隶属、归属。此项以前读”shǚ”
4、①借助、凭借 ②垫、靠 ③借给、供给。前几项读音为”jiè”④”jí”,狼藉是凌乱、纵横杂乱的样子。
5、①达到;②使得、达到;③以至于;④表达、转达;⑤达到,⑥致使。
6、B (A,幸好,幸亏;宠幸。B,都是皇帝。C,事物的开端,苗头;浸染。D,放任;任用。) 五、
1、①连词,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就”;②连词,用在条件关系中,相当于”才”;③连词,表承接,”就”;④连词,用在假设关系中,”那么,就”;⑤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并列;⑥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乃”
2、①连词,表假设;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承接;⑤连词,表转折;⑥连词,表递进
3、①副词,再;②副词,再;③副词,更加;④动词,经历。 六、
①动词用作名词,直言进谏的言论;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得以保全;③活用作名词,没有功劳的人;④名词作状语,与外面;⑤形容词做动词,匡正、纠正;⑥名词作状语,用金子。⑦形容词作名词,短处,缺点 七、 翻译略。
①②③被动句。④⑤定语后置句。⑥介词结构后置句
第三部分:读写训练
1、下面是两件近期发生的事,请同学们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具体要求:结合《求谏》的思想内容课后的“阅读指南”立意,学会引经据典,引用《求谏》中的原文加以论证,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字数不少于150字。 事例一:
教师节前夕,浙江台州路桥区新民学校的老师们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礼物”既不是鲜花,也不是贺卡,而是学生们”为他们挑的刺”。 同学们把自己准备好的教师节礼物——正面写有”老师3个缺点”,背面画有一个笑脸和写有”老师我爱您”字样的小纸条,一一送到了每位老师的手中。 据粗略统计,拖堂、作业多、过于严厉是学生给老师们挑得较多的缺点。 评论:
事例二:2009年春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在网上发出拜年帖,引来网友回拜潮。于是一些网友随即响应,马上跟帖灌水。网友“啊东”回帖称:2009年,我们依旧有太多的期待。我们期待“网络问政”继续盛行,我们更期待网络纳谏亦能成风。我们期待舆论更加有力,我们期待民主更加主动。 评论:
2、 下面是一篇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请大家看清文章的主体部分,读懂文意,然后补
足其中两段空白处的论证。要求上下文连贯、文气通畅、逻辑性强。每段不少于150字。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下面请补足一段史实叙述以及评论)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的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那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请补足下面一段针对现实的议论)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刺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3、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第三部分参考答案: 1、评论: 事例一:
以接受学生批评的方式过教师节,不失为一个新思路。这不仅会促进今后教育教学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善和提升,而且充分体现了老师善于纳谏的认识与胸怀。“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只有做到积极接受他人意见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指出学生的缺点。此外,“人欲自照,必须明镜”,学生本来就应该成为老师们的镜子,老师们必须通过学生的反馈,才能明晓自己教学的得失。学生敢于谏诤,直言不讳,老师们善于纳谏,取舍的当,教学工作和学风建设才能开展得更加顺利。因此,这样的教师节礼物比买来的礼物更有价值! 事例二:
臣下谏言、君主纳谏的是我们国家的治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体现,创造“贞观之治”的太宗曾曰:“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如果国家政策制定,仅凭有限的决策人,而不取纳民主意见,决策必然不可“致天下太平”。所以,“啊东”说得好,政府需要扩大民主渠道,倾听人民心声,通过多种途径体察民情,让“网络问政”成为一种新型的集民智、广民愿、伸民志的决策方式,这样的政府才有再创盛世的自信与能力! 2、《纳谏与止谤》原文:
第一处空白: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第二处空白: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第四部分,拓展迁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贞观政要·君道》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善始者实繁 春华秋实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D.善始者实繁 塞源而欲流长也 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二、阅读后面文章,完成练习: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
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20.“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答: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
解。(5分) 答:
第四部分参考答案: 一、1.D(应为bō) 2.D(应为百官) 3.A(都是”因为”)
4.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5.(1)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 (2)A(都表示”大概”);
(3)B(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4)A(根本,今做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元首,今比喻引申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骨肉,今义是”骨头和肉”,但今天也有”亲骨肉”之说,乃是其比喻引申。);
(5)C(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设语气。) 二、19.C E(4分)
20.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2分) 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分)
21.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
(强权社会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1分;骨气、血性,良心1分;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2分;表述1分) 22.(5分)答题要点:
①应写出“中国脊梁”的意思。“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起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3分) ②应举出恰当的例子。(2分)
第五部分:相关链接 一、相关材料
? 朱元璋——朱升: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雄才伟略、目光高远的皇帝,他以
工于心计、深谙统御用人之术而著称。当时,起义军各自为战、各自称帝,而他却韬光养晦,听从儒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潜心壮大自己的地盘和队伍,避免“枪打出头鸟”,等到其他起义军与元朝大军相互撕杀得两败俱伤时,他才脱颖而出,将二者一并歼灭,称雄于天下。
? 刘邦——樊哙张良: 进咸阳后,刘邦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
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
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 齐威王——邹忌: 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比尔盖茨: 在一次会议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受到严厉指责,一名技术员指出公
司开发网络浏览器滞后。盖茨略作沉吟,决然自责,并向与会者诚恳道歉,此举也宣告了”微软”经营方向的转型。盖茨后来谈起这件事时说:“我不想在面子问题上浪费时间,那是没有意义的。特权会使人腐化,但我想保持前进的动力。”从当年的毛头小伙一跃而为世界首富,这样的成功并没有塞住的盖茨耳朵。学会聆听,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 敢谏鼓: 尧设“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 ? 马谡——诸葛亮、王平: 诸葛亮嘱咐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 马谡到
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最终导致兵败街亭。
? 夏桀——关龙逢: 关龙逢,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
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 周厉王——邵公: (厉王止谤) 周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 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书时,老师说他永远不会有出息,是个“笨学生”,然
而其不自卑,相信自己,勤奋学习,积极好问,终于成为一代英才。 词语解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二、相关阅读
“贞观之治”和《贞观政要》的辩证关系及其启示
因为有”贞观之治”的出现,才有《贞观政要》的撰写;而《贞观政要》的面世与流传,又使”贞观之治”更加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这是历史与史书的辩证关系的一个突出表现。人们从这种辩证关系中得到无穷的启示,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
吴兢撰写《贞观政要》并把它献给唐玄宗,其本意在《贞观政要·序》和他的《上〈贞观政要〉表》中说得很真切。他在序中写道:”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太宗君臣”垂世立教”的美德、”典谟谏奏”的词理,都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只要当今君臣”克遵前规,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把他的撰述宗旨说得更加清楚。他写道:”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则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昔殷汤不如尧舜,伊尹耻之;陛下倘不修祖业,微臣亦耻之。”(《全唐文》卷三九八)显然,吴兢认为他所处的时期的政治,已远远比不上唐太宗时期的政治了。因此,他以耿直而诚恳的心情,向唐玄宗提出了这样的希望。
千百年来,人们重视《贞观政要》,阅读、讲解《贞观政要》,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它去认识和体验”贞观之治”并从中受到激励与启示。这已为千余年来《贞观政要》流传的历史和人们对它的评价所证明。唐朝皇帝如宣宗,是把它作为座右铭来看待的。金熙宗把它作为案头书来读,认为”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元仁宗赞扬它”有益于国家”。明宪宗认为”其论治乱兴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鉴戒”。清乾隆皇帝通过”读其书,想其时”,探讨贞观年间”其所以致治”,重要原因在于任用诸贤。唐、宋以下,大臣、文士也都从各自的认识出发评论了《贞观政要》的价值。其中,元人戈直的《贞观政要》序所论是有代表性的。第一,他称赞《贞观政要》的史文和纪事有重大的历史影响,说它”质朴该赡,而所纪之事详。是 则太宗之事章章较著于天下后世者,岂非此书之力哉!”这是指出《贞观政要》对于反映”贞观之治”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他指出”贞观之治”的业绩对于后世的意义,认为唐太宗”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是说明后人从唐太宗的政治作风中可以借鉴的具体内容。
《贞观政要》这部史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受到上自在位皇帝、下至普通士人的推崇、重视,以至于规法、仿效,可见它的历史分量是很重的。这一点,当勿庸置疑。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历史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人们从认识”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的关系中,仍然可以获得许多启示。早在2000多年前,太史公司马迁就说过这样的话:”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其大意是:后世的人们认识历史上的事情,是作为一面镜子来看待,古今情形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成功,所以不要把古今混同起来。这话不仅适用于古人,也适用于今人。因此,今人读《贞观政要》,首先固然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和说明”贞观之治”其致治的原因,其次则是通过《贞观政要》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历史智慧而探寻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现实的历史运动和自身的社会实践。
在这方面,《贞观政要》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譬如,唐太宗在即位后不久曾对大臣们说:”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仁义》)这里说的”人无常俗”、”政有治乱”,”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是关系到实现政治稳定的信念和途径。又如,唐太宗对魏徵说:”自古侯王能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
故尔。朕所有子弟欲使见前言往行,冀其以为规范。”于是命魏徵”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赐诸王。”(《教戒太子诸王》)当然,诸王未必都能因此从善弃恶,但这种认识和做法却是必要的。再如,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回答道:”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唐太宗称是:”信如卿言。”(《崇儒学》)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这是贞观朝君臣的共识。还有:魏徵所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君道》)魏徵回答唐太宗所问,认为守天下”甚难”,这是因为:”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政体》)魏徵又引用《礼记·曲礼》上的话阐明全面看待和评价一个人的原则说:”《礼记》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若憎而不知其善,则为善者必惧。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君臣鉴戒》)
等等。这些都是带有规律性或普遍性原则的认识,其内容可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但其本质却不会过时;正因为这些认识是同有关的史事结合在一起,故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
清人龚自珍说过:”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定庵全集类编》卷四《乙丙之际著议第九》)。吴兢的《贞观政要》,正是一部出于”良史之忧”的著作,必能为今日之”智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故尔。朕所有子弟欲使见前言往行,冀其以为规范。”于是命魏徵”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赐诸王。”(《教戒太子诸王》)当然,诸王未必都能因此从善弃恶,但这种认识和做法却是必要的。再如,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回答道:”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唐太宗称是:”信如卿言。”(《崇儒学》)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这是贞观朝君臣的共识。还有:魏徵所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君道》)魏徵回答唐太宗所问,认为守天下”甚难”,这是因为:”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政体》)魏徵又引用《礼记·曲礼》上的话阐明全面看待和评价一个人的原则说:”《礼记》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若憎而不知其善,则为善者必惧。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君臣鉴戒》)
等等。这些都是带有规律性或普遍性原则的认识,其内容可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但其本质却不会过时;正因为这些认识是同有关的史事结合在一起,故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
清人龚自珍说过:”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定庵全集类编》卷四《乙丙之际著议第九》)。吴兢的《贞观政要》,正是一部出于”良史之忧”的著作,必能为今日之”智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正在阅读:
求谏学案05-31
人机料法环管理08-11
电子专业实习总结.04-16
一课三研教研案例09-27
2016年秋季新版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05-20
强夯置换墩设计与施工技术06-03
AmazonFirePhone32G开箱及功能介绍04-18
情感美文经典语录11-21
四年级一班德育工作总结(下)03-3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施方案07-2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云南电网调度管理规程》中有关接地开关管理规定的释义
- 2014黑龙江省考哈尔滨考区行政机关进入体检名单
- 第六课第三框课堂达标训练
- 申报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职称述职报告3 精品
- 事业单位考试常识部分
- ABB机器人更换电机过程
- 2016年天津新华中学特长级部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 云南假日经济分析
- 新店开业流程方案DOC
- 裕兴新概念第一册(9-10)
- 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语言理解实验报告
- 地下车库施工方案
-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题满分练十
- 中国网络播放器市场深度调查及未来五年盈利战略研究报告
- 山东省专升本基础会计测试题
-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计划 三篇
- 公司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精选多篇)
- 全球的蛋鸡育种公司三分天下
-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题满分练六
- 旅游概论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