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09-06 03: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东营市农机化发展状况,更好地发挥农机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最近,按照局党组的要求,我们组织市农机办、监理站、推广站及各区县农机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历始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农机服务生产一线,采取自下而上,实地座谈的形式,同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农机大户代表、粮棉种植户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摸清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找出了制约因素,研究分析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明确了今后全市农机化发展的主攻方向,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如下:

一、目前全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全市农机化工作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到2006年底,全市农机总值达到17.5亿元,农机总动力196.7万千瓦,年均增长在3.5-5%之间,农用拖拉机5.11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1.3万台(套),农机配套比1:2.2,联合收获机总量达到2765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627台)。近年来大中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增长较快,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80.75万亩, 机播282.84万亩、机收147.42万亩,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8%、82%、67%。现在全市小麦生产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到51%,位居全省第二。棉花生产除采摘外播种、覆膜、中耕、植保也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机作业、维修、物流、工程开发、农产品加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效益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机总产值44.30亿元,增加值34.55亿元,为农民人均实现收入610元,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贡献率达到12%,农业机械化为全市“三农”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市农业五大支柱产业狠抓农业机械化。首先,通过发展农机化突破了人畜力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其次,通过发展农机化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化服务业,培育了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农机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6年,全市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12.9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 11.99 %,1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564个,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48个。全年共实现农机经营收入13.8亿元,纯收入6.1亿元。再次,农机服务业的大发展,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充分享受到现代农业工具带来的成果,实现了文明生产,体面生活现。

(二)农机补贴政策惠及“三农”,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近几年来,我们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坚持阳光操作,规范工作程序,严格“五制”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充分发挥了补贴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拉动作用。05-07年我们共落实中央、省资金农机补贴资金750万元,市政府农机补贴资金260万元共计1010万元.购置补贴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3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80台,深耕犁、旋耕机、秸秆还田机167台,棉花拔柴机1500台,林木病虫害防治机械80台,其它新型农机具400余台。带动农民投资农机化5100万元。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达到2100余户。可以说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带动了社会多方投资农机化,调动了农民争先购机、用机发展粮食、棉花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近年来,我们加大了玉米联合收获机补贴力度,突破了制约玉米机收的发展瓶颈,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率先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同时我们还广泛推广了小麦联合收获,麦茬还田,玉米机播和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覆盖、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使过去的夏收、夏管、夏播“三夏”变成了“两夏”;秋收、秋耕、秋播变成了“两秋”,大大加快了夏收、秋种的进度,实现了“龙口夺粮”缩短了三夏、三秋作业时间。

(三)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了转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是促进了农村劳动了转移。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替代出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或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据调查,在全市54.93万农村劳动力中,已有9.46万实现转移,同时还有12.9万多人离土不离乡从事农机服务业,实现了再就业。二是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延长了农机作业时间,同时跨区作业也由原来单一的小麦机收发展到现在的秋季农业生产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等多领域,极大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现在每年跨区作业机械已达到4000余台次以上,年实现跨区作业进收入8000万元左右。三是农业机械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通过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土地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棉花覆膜播种、棉花拔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机具,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了循环经济,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近三年来,共新推广各类新型农机具10000多台件,农机化新技术实施面积每年保持在300万亩次左右。年均增收节支1亿多元。

(四)农机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市农机部门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严格落实农机安全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了农机专项整治、农机安全生产“一十百千”示范创建和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三项活动,认真落实农业部“六个一”

农机安全要求,充分发挥农机协会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作用,把安全生产管理与农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农业机械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逐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农机检审率、拖拉机上牌率,驾驶员持证率逐年提高。同时严格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发放和修理工准入制度,加大了农机维修、供应市场治理整顿,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机商品,积极维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连续五年未发生农机安全责任事故,为全市农业大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当前全市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小麦机械化水平高,玉米机械化有较大突破,但其它作物粮食机械化仅处于起步阶段;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没有破题;县区之间、南北之间农机化发展很不平衡,出现了南高北低的现象。如 2006年,全市林业、牧业、渔业三业的农机动力仅占总动力的0.3%,大中型拖拉机6173台仅占12.07%。

二是农机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严重。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达196.7万千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有较大差距,而且农业机械多为低层次重复购置,机械利用率低下。据调查,有的地方拖拉机每年投入农田作业和短途运输的时间不足50天,其余时间被闲置,浪费惊人。

三是农机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农业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近几年,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特别是购机只需交纳差价款,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确实是方便了群众,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欢迎,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但是,在调研中,群众还是感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还是太少,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四是农机执法力度不强,存在着较大的农机事故隐患。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农机监理法规层面存在缺失和不足。调查中发现,《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给农机监理工作造成的困境,基层农机监理人员的认识相当一致,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干是不作为,干了可能是乱执法。同时,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执法难度也不断增加,“黑车非驾”现象严重,农机市场的质量监督与检查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坑农害农、质量事故隐患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五是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较缓慢。创建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较容易。但是,如何有效地引入股份制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却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具备这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也短缺。这就导致了 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滞后,特别是由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符合《农民合作社法》规定的则是更少。

六是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薄弱。现在全市绝大数乡镇没有专门的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管理人员,大多都是兼职管农机,乡镇领导也不是很重视,给农机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三、今后我市农机化发展设想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全市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主攻玉米、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

(一)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水稻、大豆生产机械化。近期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水稻插秧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棉花、大蒜、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设施设备;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水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前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二)突出抓好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促进耕作制度大变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不仅是一项节本增效显著的重大先进实用技术,而且也是建立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大革命,必将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必将成为农机部门最具影响力的工程。因此,我们一定要实行重点工作重点抓,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加快全面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步伐,力争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市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三)集中精力抓好农机化创新基地和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市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水稻生产、大蒜种植收获、蔬菜、大棚田园管理、冬枣、棉花七大农业机械示范创新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要在建设农机创新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搞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农业部确定在全国建立100个国家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省里准备在每个市建设1个省级农业机械示范区。对此,我们也要在近期内在每个县区都建立起,各自的管理科学、机制完善、技术先进、装备齐全、特色突出、示范辐射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高标准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一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因地制宜、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创新更多更好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式,把更多的农机户组织起来,走合作经营的路子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二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已建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依法进行规范完善,按要求注册登记。三要讲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在五大支柱产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各类农民合作社有机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力争利用2-3年的时间将现有的60多个合作服务组织规范完毕,再新建设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30个。四要依托市里加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着力解决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这一农机推广服务主力军的作用。

(五)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建设。要按照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要求,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农机安全示范活动,做到创建工作常规化、安全管理源头化、专项治理经常化、示范创建标准化、平安农机普及化,推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往全部乡村延伸,让全体机手参与,把“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变成一项经常性的安全措施,积极探索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平安农机、和谐农机,保证全市的农机安全生产。

(六)加大农机投入。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动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确保党的惠农政策兑现于民。二是建议市政府加快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在实施好对农机补贴的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三是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款。总之通过加大农机投入,围绕科技进步来转变农机化的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结构升级,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全面提高,实现全市农业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再做新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8u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