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考深度班申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课前)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8:25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国考深度班申论模拟试卷答案

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

整体介绍

2011年国考市级申论的题材是“农村子弟教育问题”,属于社会与文化相结合的复合型题材。材料从教育问题入手,最终上升到乡村文化衰落的宏观层面,要求考生准确理解乡村少年、农民工、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失根”现象,并且将其与教育资源分配、文化传承问题联系起来思考。

从材料形式上看,此次考试与2010年市级试题基本相同:给定材料仍然表现为块状结构,单则材料字数较多,一般为1000字左右;每则材料或相邻两三则材料主要反映一个问题、阐述一个事例,与其它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材料共有7则,总字数接近7000字,长度适中;前六则材料阅读难度不大,但最后一则材料文学性较强,且直接关系着文章论述题的立意和论证角度,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功底。可见,国考市级题目也将不再局限于微观、具体层面,而是逐渐向着较为宏观和复杂的问题发展变化。 从作答要求上看,题量与2010年持平,仍为四道大题,第一题包含两道小题。本次市级申论新的亮点体现在:一是第一题的第一道小题,在作答要求中提出了“有条理性”这个要求,这是在以往归纳概括题要求准确、全面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二是第三题作答要求更加明晰,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在作答时要分条进行阐述。三是作文题和以往相比较加大了难度,同时作文题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这和以前明确要求依据给定资料进行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加积累。

材料解读 【材料1】此则材料反映了打工子弟教育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办学校硬件设施好,但费用高昂、不使用统一教材;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收费低、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但是数量有限、校舍简陋、没有办学许可证,而且面临生源较少、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而且,即使打工子弟到公办学校上学,也会感到孤独和自卑。

材料倒数第二段提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以说是作答所有题目的根本依据:“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

1

2012国考深度班申论模拟试卷答案

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本则材料是作答第一题第一小问的指定材料,需要考生进行精读,并从中概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材料2】此则材料通过大量数据,仍然反映了打工子弟上学难的问题。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其次是降低标准;农民工子女在城里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费用太高,其次是没有城市户籍;部分农民工认为孩子在学校遭遇过不公平待遇;绝大多数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但他们却没有时间辅导孩子的学习。

本则材料也是作答第一题第一小问的指定材料,数据较多,阅读难度较小,可以采取快读的方式。

【材料3】此则材料介绍了L县采用的寄宿制办学模式。材料第一段就明确提出国家在寄宿制办学方面的政策方针——“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并提出L县一贯的办学思路——“调整一些不合理校点布局,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 材料第二段列举了L县在宣传寄宿制学校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辟“创建”专栏,还利用挂横额、张贴标语、出板报等形式,表明L县宣传寄宿制办学的目的——“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材料第三、四段介绍了L县在创建寄宿制学校方面获得的成就和采取的举措,如投入大量资金、改革资源配置方式、统筹学校布局等。

本则材料是作答第三题的指定材料,需要考生着重精读,从中提炼出寄宿制办学的目的、成绩以及如何使家长放心等重要信息。

【材料4】此则材料主要反映了农民将希望寄托于子女的教育上的现象。开头首先亮明主要内容——“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可以说是材料4的总括句。接下来通过社会学家的事例,说明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一旦出现就业危机则会给贫困农民家庭带来巨大损失。

材料第二段则通过一组数据引出了相反的两种现象:一种是由于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大量出现,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另一种是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并且提出了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本对

2

2012国考深度班申论模拟试卷答案

策——“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

本则材料是作答第一题第二小问的指定材料,需要根据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来阐释“困境中不绝希望”的内涵。

【材料5】此则材料通过李某与向某的事例对此,反映出对待废弃希望小学的两种不同做法和结果:李某只留在学校看守校产,清除杂草,校舍也被村委征用或废弃着;向某利用已经撤掉的学校办起了幼儿园,但同时也遇到学生少、成本高的问题。材料开头提到的“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让很多农村小学陷入‘沉睡’状态”还揭示出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之一: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

本则材料是作答第三题的主要依据,考生要从中提取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且参考事例所提供的经验或教训提出对策。

【材料6】此则材料介绍了希望小学由筹建到废弃的演变过程,并通过G省和Y市的案例反映出希望小学被废弃的情况——部分校舍被再利用,但更多是被闲置下来;以及其原因——部分学龄儿童随外地务工的家长异地就读,造成生源锐减。材料最后还反映了撤点并校的另一原因——农村税费改革后也引发了农村学校经费的紧张。 本则材料也是作答第三题的主要依据,考生从中可以提炼出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从事例中可推导出对策。

【材料7】此则材料是全篇材料升华之处,从前面材料提到的民工子弟就学难、农村希望小学校舍遭废弃等具体问题,上升到乡村文化危机的高度,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准确理解本段的含义,也要将其与前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材料从乡村学者的忧虑中反映出“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的乡村文化危机的问题,认为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乡村少年成长中本土资源的缺失——他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合力、归依感,但也不能融入到城市文化中。

本则材料是作答第四题的依据之一,特别是“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这句话正是文章主题的出处。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关系着文章写作的立意,需要考生特别精读。

答案解析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

3

2012国考深度班申论模拟试卷答案

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解题思路

【审清题意】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这道题目要求就“给定资料1、2”中所反映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归纳概括。这就提醒我们,本题的作答范围是“给定资料1、2”,需要重点研读,从中提取要点。从作答要求上看,“有条理”这条要求需要我们多加留意,这预示着我们写出的答案结构一定要清晰。

【阅读材料】作答这道题,我们要一段一段地仔细阅读材料。 首先看“给定资料1”,第一段提到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

第二段提到由于公办学校费用高昂,学校门槛高,因此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但是这些学校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材料中还提到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经费紧张、没有政府的支持、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这段提到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段主要是讲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生源不稳定。这段包含着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五段提到公办学校用的是地方实验教材,教材和国家的不统一,使得没有城市户籍的孩子考大学成为问题。

第六段主要讲的是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

接着看“给定资料2”,第一段最后一句提到,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消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这说明务工人员缺少获取入学信息的渠道。

第二段提到的农民工子女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以及在城里上学费用高,没有城市户籍,学校离住处比较远,受歧视,毕业以后拿不到毕业证等都是存在的问题,但是鉴于字数要求,有些不是重点的要点可以不写,可以合并的要点要尽量合并。

第三段主要是讲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没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大多数孩子学习成绩一般。

【组织答案】为了达到条理清晰这个要求,我们需要将提炼出来的要点进行分类,通过对“给定资料1、2”的整体把握,可知答案应该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即公办学校、民办农

4

2012国考深度班申论模拟试卷答案

民工子弟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四个方面。

其中公办学校存在的问题包含在“给定资料1”的第二段和第五段:费用高、门槛高、教材不统一。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主要包含在“给定资料1”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具体包括: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许可证、无合法地位、缺少政府支持,教师和生源都不稳定。

而体现在进城务工人员身上的问题则包含在“给定资料1”的第三段、“给定资料2”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具体包括:普遍生活困难且务工地点经常变化,子女弃学、转学成为常态;没有城市户籍,子女升学不便;缺少入学信息的获取渠道;对子女学习不够重视且没有时间辅导。

随迁子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给定资料1”的第六段,即心理“边缘化”倾向严重。 参考答案

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公办学校费用高、门槛高;与全国统编教材不统一。

二是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许可证,无合法地位,缺少政府支持;教师和生源都不稳定。

三是进城务工人员普遍生活困难且务工地点经常变化,子女弃学、转学成为常态;没有城市户籍,子女升学不便;缺少入学信息的获取渠道;对子女学习不够重视且没有时间辅导。

四是随迁子女受到不公平待遇,心理边缘化倾向严重。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解题思路

【审清题意】通过阅读题目可知,本题的作答任务是谈谈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作答范围限定在“给定资料4”中。从题目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要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进行解释,首先就要指出“困境”包含的主要内容,并对“希望”的含义作出解释,然后再谈对整句话的理解。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8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