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常德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7-09 17: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年常德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化学试题卷

准考证号 姓 名_______________ 考生注意:1.请考生在本试题卷卷首填写好准考证号及姓名。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3.本学科试题卷共6页,五道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量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a:23 Cl:35.5 Ca:40 一、选择题(在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本题共44分。) 1.下列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萝卜风干 A. 氧气

B. 苹果冷藏 C. 葡萄酿酒 D. 甘蔗榨汁

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3.洋葱被誉为“蔬菜皇后”,切洋葱时能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这说明

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间有间隙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4.空气中PM2.5含量增加可能导致雾霾天气,PM2.5指的是

A.二氧化硫

B. 可吸入颗粒物 C.二氧化氮 D.一氧化碳

5.下图中能表示2N2的是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B C D 6.下列实验操作中净水程度最高的是

A.过滤

B.煮沸 C.静置

D.蒸馏

7. 物质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想。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 H2CO3 B. NaHCO3 C. P2O5 D. KOH 8.铁钉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最容易生锈

A. 干燥的空气中

B. 潮湿的空气中 D. 干燥致密的土壤中

C. 浸入植物油中

9.化学实验应注重规范与安全,以下操作中不易引发安全事故的是 ..

A. 称取食盐 B. 稀释浓硫酸

C.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 D. 在导管口点燃可燃性气体 10.现将X、Y两种银白色金属片分别插入硫酸铜溶液中,X表面有铜析出,Y无明显变

化,则X、Y、Cu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 > Y > Cu B. Cu > X > Y C. Y > X > Cu D. X > Cu > Y

11.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摄取较多的蛋白质。下图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A.橙子 B.大豆 C.西红柿 D.玉米 12.人体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胃液0.9 ~1.5

B.胆汁7.1 ~7.3

C.血浆7.35~7.45 D.尿液4.7~8.4

13.2014年5月29日《环球时报》报道:我国科学家率先用铝合金和石墨烯(一种碳

单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烯合金”,该材料有望生产出“纸一样薄的手机”、“一分钟充满电的电池”等产品。下列关于“烯合金”的说法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A.含碳元素和铝元素 B. 是一种碳单质 C.具有导电性 D. 具有可燃性 14.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26+8③+1628286④+11+8②26①+8+8 ③+16②+8②+826+826+828+8 ③②③+16+16286+1128+828④+112828 66④④+11281281282811

A B C D 15.工业冶炼金属锰的化学原理是3MnO2+4Al 3Mn+2Al203,该反应属于

A. 置换反应

B. 化合反应

高温

C. 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16.下列调味品加入适量水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食盐 B. 蔗糖 C. 菜籽油 D. 味精

17.向含有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下图曲线中描述正确的是

溶液 沉淀 溶液 沉淀 质量/g pH 质量/g 质量/g ·7

V(NaOH)/mL 0 0 V(NaOH)/mL 0 V(NaOH)/mL 0 V(NaOH)/mL

A B C D 18.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来源:Zxxk.Com]

A. 石油 B. 煤 C. 天然气 D. 酒精 19.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16HCl(浓) 2KCl +2MnCl2+ 8X + 5Cl2↑,其中X的化学式为 A. H2O B. H2O2 C. HClO D. O2 20.生产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为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塑料玩具 B.木制桌椅 C.玻璃酒杯 D.黄金戒指 21.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物质是

A. 生石灰 B.硫粉 C. 浓盐酸 D. 碳酸氢铵

22.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内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物 质 反应前的质量(克) 反应后的质量(克) A 17 m B 64 0 C 2 46 D 0 3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1 B. 反应生成的C与D 的质量比为11:9 C. 该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D. 该反应可表示为:A+B→C+D

二、填空题(每空1分,本题共27分)

23.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 ① 甲醇 ② 纤维素 ③ 肥皂水 ④ 大理石 ⑤ 钛合金 ⑥ 硝酸铵 (1)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 ; (2)可区分软水和硬水的是 ;

(3)误食工业酒精使人中毒,是因为含有 ; (4)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制造人造骨的是 ; (5)农业生产上用作氮肥的是 ;

(6)属于糖类物质但人体不能消化吸收而牛、马等动物可消化吸收的是 。 24. 右图表示一瓶硫酸锌溶液,请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写出溶质硫酸锌中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 ;

(2)写出硫酸锌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的符号 ; (3)标出溶剂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 ; (4)写出右图标签的横线上硫酸锌的化学式 。

物 质 反应前的质量(克) A 17 B 64 C 2 D 0 反应后的质量(克) m 0 46 溶解度/g

20

36 25. A、B是不含结晶水的两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是 (填字母序号);

(2)温度为 (填“t1℃”或“t2℃”)时,A、B溶解度相等; 15

10

(3)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A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至0.1%);

0 t1 t2 温度/℃ (4)t1℃时,用固体A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的步骤是:计算、 、量

取、 、转移装瓶等操作。

26.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 ,每一个纵

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2)画出13号元素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 (填“得

到”或“失去”)电子;

(3)第12号元素镁与第17号元素氯组成的化合物是 (填化学式),构成

该物质的微粒是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7. 常温下M、N、P、Q是四种常见的无色气体,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反应

条件已省略,X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M ; N ; P ;Q ;

或“吸热”)反应。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本题共6分) 28. 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活性炭具有除去冰箱内异味的原因是 ; (2)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会立即熄灭的原因是 ; (3)区分醋酸溶液与纯碱溶液的方法(任写一种) 。 29. 201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向污染宣战”,我国出台的“史上最严环保法”更显示

了铁拳整治环境污染的坚强决心。请简述水体污染的三类主要来源及相应防治措施。

N CH4 + M + P X +Q CuO (2)CH4与M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填“放热”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本题共18分)

30.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来源:学*科*网Z*X*X*K]NaOH A B C D E F (1)A的仪器名称是 ;

(2)B可收集的一种气体是 (写化学式);

(3)用C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4)D所示的蒸发操作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5)E表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图中实验操作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是 ; (6)F表示称量固体氢氧化钠的质量,出现的错误是 。 31.一种名为“污渍爆炸盐”的洗涤产品能高效去除衣物上的顽固污渍,某校化学研究

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产品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相对分子质量为122),它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碳酸盐和一种强氧化性的物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洗涤助剂之一。 【实验探究一】过碳酸钠的化学组成

为探究过碳酸钠的化学组成,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请按要求完成表格内容: 序号 ① 实验步骤 向盛有过碳酸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 向序号①的所得溶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 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试管口 取序号③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钙溶液 实验现象 固体溶解 有大量气泡产生 实验分步结论(或解释) 。 序号②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过碳酸钠溶于水能生成 (填化学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 ③ 木条复燃 产生白色沉淀 ④ 过碳酸钠的化学式是 ; 实验 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小结 【实验探究二】:过碳酸钠含量测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