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册音乐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1 15: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青春放歌

单元名称:青春放歌 单元教 材 分 析:

(一)《拉起手》 

《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地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这个主题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符合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其节奏具有稳健而富有动力的特征,给人以不断向前涌动的感受。其旋律时而以跳进为主,时而又以级进为主。这种交错展现的形式给人留下欢快、活泼、热情、富有朝气的强烈印象。由于歌曲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特别是两个声部间多使用三度、六度和声关系,更显得和谐、爽朗、充满朝气。

歌曲的第一乐段(第1—32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其中,第一乐句呈示了一个主题性的旋律:

它的前两小节显得稳健、扎实。第3、4小节是前两小节的变化重复,由于连续出现切分节奏变得很有动力感。第5至第8小节,开头使用了同音重复,接着用级进的方式推向句尾,而在句尾再次连续出现切分节奏,从而使旋律在流畅中带有跳动的因素。应该说,这一句的写法为第一乐段的写法奠定了基调。如果仔细推敲的话,第一乐句是在主和弦上运作并推向了属和弦,那第二乐句则模仿了第一乐句,并在属和弦上运作再推向主和弦。第三乐句除了句尾作了变化之外,基本上重复了第一乐句。第四乐句则重复了第二乐句的前半句,而后半句也作了相应的变化,并在调式主音上收束。 歌曲的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它具有明显的号召性,也表现出少年儿童对未来世界的强烈自信。这个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使用了一个乐汇:“ ”加以重复和变化,表现了一种热切、肯定的情绪。第二乐句则模仿第一乐句,用“ ”这个乐汇加以重复和变化,从而与第一乐句形成完美的呼应,并进一步加强了那种热切、肯定的情绪。

(二)《行星组曲》 

1.背景资料

《行星组曲》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于1914~1916所作的管弦乐组曲。1920年11月15日在伦敦皇后大厅初演。全曲由七首乐曲组成,分别以七颗行星的名称为标题: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了地球和当时还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外,太阳系的行星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表现。关于该曲,作者有过如下的讲话:“这部组曲的创作动机自诸行星在星占学上的意义。但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与古典神话中相同称号的神也毫无联系。倘若一定要加以说明的话,广义地解释每首乐曲的副标题就足已说明问题了。比如,木星具有一般意义的欢乐,同时也表现与宗教或人民节日有关的欢乐。又如土星不仅象征着肉体的衰老,也标志着成熟和理想的实现。至于水星,那是智慧的象征。”作者从欧洲星占学中引申的这段解释,为乐曲标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联想天地。乐曲音乐语言通俗易懂,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是一首颇受人们欢迎的通俗名作。其中《火星》、《水星》、《木星》、《天王星》各曲经常单独演出。

2.作者简介

霍尔斯特(1874~1934)瑞典裔英籍作曲家。生于一个音乐世家,青少年时期就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如在教堂弹奏管风琴、指挥合唱团等等。1893年移居伦敦,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斯坦福。1907年担任莫利学院音乐主任。1919-1924年担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师。并且从1905年起兼任伦敦圣?保罗女学音乐教师直到去世。他对英国民间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喜爱诗歌,终身受好占星学和东方神秘主义。他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在野猪头酒家》、《莎维德丽》、《大笨蛋》,乐曲《萨默塞特狂想曲》、《埃格敦荒野》、《圣?保罗弦乐组曲》、《行星组曲》等,合唱曲《死亡颂》、《合唱交响曲》、《耶稣赞美诗》等。

3.音乐分析

(1)《火星——战争之神》

乐曲为C大调,快板,5/4拍。

乐曲开始是弦乐组用弓杆敲击着琴弦,和打击乐一起奏出具有进行曲节奏特点的节奏型: 

这个节奏模仿军鼓声的音响,使人联想到军队行进中整齐划一的步伐,也表现了战争的残暴性。乐曲由弱渐强,形成了一种由远而近的战争威慑感。

紧接着的第一主题,旋律低沉而压抑,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特点。固定的军队行进节奏不断反复并且越来越响,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战云密布的图景。当管弦乐奏出此起彼伏的号角声,形成一种战争紧张气氛后,长号与大号奏出低沉浑厚、充满怒气的第二主题: 

这个主题犹如变幻莫测的战争风云,音乐的色彩也不断地变化着。随着渐渐高涨的情绪,乐队奏出了威武雄壮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第三主题: 

这个主题的前半段由大号吹奏,后半段转调后由小号吹奏,同时,管风琴奏出宏大的音响使这支军队显得更为声势浩荡,形成了乐曲的高潮。接下来的一声巨响,使音乐气氛突然急转直下,沉闷的空气又笼罩了一切,前面呈示过的各个主题展开,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激烈战争场面。乐队不断重复地奏出粗暴的和弦,就好像隆隆的炮声和悲愤的呐喊,使乐曲充满了阴沉暗淡的色彩。

在西方,自古即以战争之神玛尔斯的名字称呼火星,作者于1914年8月动笔谱写《火星》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战争乌云已布满整个欧洲,因此,这首乐曲的创作或许不是偶然的。

(2)《金星——和平之神》

乐曲为降E大调,慢板,4/4拍。

乐曲开始先由圆号,后由四支长笛和三支双簧管奏出第一主题: 

圆号轻柔舒展地奏出宁静温和的音调,使乐曲充满了和平的气氛。接着,长笛和双簧管在高音区奏出相呼应的七和弦与九和弦,使人联想到平静的水面上吹起了阵阵涟漪,给乐曲增添了安谧柔顺的色彩。接下来,竖琴和打击乐器奏出的乐音宛如来自天界的钟声,使人们在宁静与平和的氛围中不禁产生一种纯净、虔诚而崇高的情绪。随后,第一主题再现,接着是大提琴用琶音式的音调奏出温和而明朗的旋律,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幻想的境界。乐曲转为行板后,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 

主题的开头采用五声音调写成,甜美而温馨,如同纯真而抒情的民歌,具有一种优雅的格调和幽静的气氛。钢片琴的辅助,更使人感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仿佛进入天堂般和平的理想境界。乐曲用五声音调结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3)《木星——欢乐使者》

乐曲为C大调,快板,2/4拍。 这是一首规模较大的欢乐颂歌,分为三个部分。乐曲一开始的第一主题就展现出喜悦的情绪。 

圆号主奏的主题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弦乐和木管形成的欢快的波浪使主题情绪更为高涨。乐队响亮的全奏使乐曲的情绪达到高潮后,乐曲呈示出欢欣鼓舞的动机。随后由长号和大号等铜管乐器奏出单纯而真挚的第二主题: 

在接下来的连接段落后呈示的第三主题从容而庄重,带有较强的民族舞曲色彩: 

乐曲在多次的反复中,配器和伴奏织体出现了许多生动的变化,使乐曲的情绪更加热烈,最后在凯旋般的号声中结束。

连接段落引入的第二部分,是一首颂歌:  

这首颂歌的旋律,纯朴而宽广,宛如民歌那样质朴无华、亲切感人。副歌部分在反复时高八度的演奏,使乐曲的情绪更为饱满,洋溢着庄严崇高的气氛,并带有纯净虔诚的色彩。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在辉煌华丽的气氛中,用欢乐颂歌的曲调结束整个乐章。 

(三)《飞来的花瓣》 

1.作者简介

瞿希贤(1919~)女作曲家。自幼爱好音乐。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师从佛兰克尔、谭小麟等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她勤奋多产,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且具有艺术的独创性。主要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新的长征 新的战斗》,大型声乐作品《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和电影音乐《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等。此外,她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早操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和你们》等。

2.音乐分析

《飞来的花瓣》是一首美丽的小诗。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歌颂了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之情。歌曲的旋律优美,与语言的节奏、声调非常贴切,其和声效果使音乐的意境更富于诗意。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的旋律中,休止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生动地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谆谆教导的感激之情,他们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了对老师的无比怀念、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形成了一种声断情不断的艺术效果。

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由“倾吐芬芳”把歌曲推向高潮,三个“回答老师”,使情绪趋于平静,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深深的依恋之情。最后有一个补充乐句,它把歌曲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令人感动,令人遐想。

(四)歌唱知识 

1.唱歌的正确姿势

培养与保持正确、良好的唱歌姿势,是使歌唱发声各部分器官的机能得以正常、自如活动,掌握与运用歌唱基本技巧的前提。对于初学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 练习歌唱一般采取立式或坐式两种姿势。 正确的站立姿势要求: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稍分开,重心稳定,两手自然下垂或轻松地放在背后,头部端正,双目平视;

(2)身体各部分肌肉放松(但不要懈怠),特别是肩部、颈部、下颌及面部肌肉不可紧张僵持,以免影响正确的呼吸和发声;

(3)精神饱满、集中,表情自然。不要有多余动作。 正确的坐势要求:

(1)上身及头部端正,不要前府后仰,两手平放在膝上,或双手曲肘拿正歌谱,高度以不影响头部端正为准,两腿不可伸直,应自然支撑坐姿;

(2)胸部微挺,但不可耸肩;颈部、下颌及面部肌肉自然放松,保持发声器官正常自如的活动;

(3)精神饱满、集中,表情自然。 附歌唱姿势图 立式

正确不良不良

坐式



正确不良不良

2.歌唱的呼吸方法

歌唱时的呼吸应根据歌唱发声和艺术表现的要求进行,随歌唱的速度、力度、节奏、表情以及旋律的分句与声音的长短、强弱、顿挫、抑扬等而调节呼吸的缓急、时机、次数、深浅,恰当地运用与控制气息。

歌唱呼吸的基本方法是胸腹联合呼吸法。要求运用胸腔、横膈膜、腹肌共同控制气息,使肺部气息容量增大、控制自如并有明显的呼吸支点。 吸气的方法:用口鼻同时轻柔、平稳地吸气,要深而自然舒展,身体各部位应自然谐调,不要僵持;使气息深入肺底(但不可太饱满),膈肌下沉,胸腔两肋张大,胸廓下部稍感膨胀,并注意保持;

呼气的方法:呼气时,两肩、颈部、下颌及口腔各部位要绝对松驰自然,用胸、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使气息的运用控制自如,注意保持气息,使声音获得气息的支持,不可一泄无余。 教

学 目 标

(一)从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二)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聆听《行星组曲》中的《火星——战争之神》、《金星——和平之神》及《木星——欢乐使者》,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记住主要的音乐主题,并为《欢乐颂歌》配诗或配画。

(四)聆听合唱《飞来的花瓣》,感受其音乐情绪,并能够为不同段落选择适当的形容词来概括其音乐特点。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教学设计思路:围绕歌曲的音乐情绪进行思想教育

教具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光盘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 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1、听辩节拍练习。

2、写出学习过的切分音节奏。 3、力度记号。 4、复习音名

二、教学重点:三连音。 三、教学过程: (一)、听辩节拍

(二)、欣赏《行星组曲》。

要求:(1)、边欣赏边拍出强拍。

(2)、说一说那一首是三拍子、那一首是二拍子? (三)、学唱一首青春的歌曲《拉起手 》。

1、听范唱,感受音乐情绪。

2、听老师弹奏,感受并听辩:(1)弱起小节。 (2)三连音。 3、导入新课:

(1)、节奏听辩:①、X X | X . X X X | X X X X| X . X‖

②、0 X | X . X X X | X X 0 X | X . X X ‖

(2)、读、拍、唱、上述节奏。

①、唱一唱《国歌》,感受三连音的唱法。 ②、复习并拍打三连音。

(4)听琴弹奏感受歌曲的弱起小节。 (5)、听琴学唱谱,注意三连音的唱法。 (6)、听录音范唱,提醒学生歌曲难点。

(7)、学习歌词,体会三连音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9)、介绍李存的生平及作品。

(10)、复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演唱效果。 (3)、复习三连音:X X X

(四)、堂上练习:

1复习切分音的种类。 2、按强弱规律排列力度记号。

3、音名知识,结合电子琴课进行。(二次备课: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1、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的旋律。

a) 听辩变化音。

(三)、常用变化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略)

(二)、听辩变化音。(练一练④) (三)、音乐知识:常用变化音记号。

1、升记号—将指定音高升高半音。 2、降记号—将指定音高降低半音。 3、还原记号—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4、书写方式。

(四)、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练习曲。(练一练①②) 1、学唱《拉起手》 2、复习《国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行星组曲》

教学过程

1.初听时要完整地聆听作品,并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乐器的音色。

2.结合欣赏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及创作意图等)。

3.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4.聆听《行星组曲》时,要注意各曲之间音乐的对比,可鼓励学生对音乐展开丰富的

联想与想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表现聆听的印象。

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新歌《飞来地花瓣》

教学过程

一(设问:情绪、感受)

(1)、听录音范唱,感受变化音的音响效果。 (2)、学习带声记号的乐句。 (3)、学习曲谱,跟琴进行。

(4)、学唱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5)、歌曲处理。 (6)、跟录音伴奏演唱。

二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与创造性活动 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表达歌曲感情的处理方法及演唱形式,模拟表演活动,为《欢乐颂歌》配画或配上一首诗,??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学生能从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 第二单元 亚洲弦歌

单元 名称:亚洲弦歌

单元教 材 分 析

(一)《邮递马车》 

1.作者简介

古关裕而(1909~)日本作曲家。早年从福岛商业学校毕业后,师从菅源明朗学习作曲。1929年,英国“国际作曲家协会”征求新创作的乐曲,他寄去的作品获奖。此后从事音乐创作活动,他的许多作品在广播电台播出。1953年,他获得了日本广播协会颁发的“广播文化奖”。《迪递马车》是他创作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此外还有《长崎之钟》等。 丘灯志夫(生年不详),日本词作家。写过大量歌词。

2.歌曲简介

这首歌作于1951年12月,并灌制唱片,1952年由日本歌手冈本敦郎演唱得以广泛传

唱。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歌曲表达了生活在边远牧场上的青年们,盼望那每天一趟的邮递马车给他们带来信函时的喜悦心情。当时,在那遥远的牧场上,得知家乡亲人和朋友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邮递马车才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快慰。在期待着好消息的牧场年轻人听来,邮递马车的马蹄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于是充满希望的嘹亮歌声油然而起。歌曲洋溢着欢乐的情绪。

3.音乐分析

歌曲是G大调,2/4拍,用较快的速度演唱,歌曲结构为二部曲式。

A乐段(从第1-24小节),描写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听到远处传来车轮的声音,看到马车驶来的愉快情绪。这个部分每8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共3个乐句,每4个小节为一分句。 B乐段(第25-50小节),表现他们想到邮递马车将带来家人、亲人们的信息的喜悦心情。这一段的前半部分曲调比较舒展,后半部分用男女声交替着唱“听啊!”、“看啊!”,配上不断跳跃的旋律,把希望邮递马车快点带来信息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逼真。这个部分同样是每8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共3个乐句,每4个小节为一分句。 然后从头反复,唱第二段歌词。

最后的17小节(第50-66小节)为附属部分的结尾声,并再现A段部分音调,用衬词“啦啦啦??”表现活泼、快乐的情绪,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后,像年轻人跳动着的心那样起伏不停。

(二)《摇蓝曲》

1.背景资料——印度音乐 印度是世界上人种、宗教、文化和音乐方面种类最为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音乐受波斯、希腊、蒙古、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外来影响与印度原有文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独特的印度音乐文化。印度音乐,尤其是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印度音乐有其特点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和乐队、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拉格”和“塔拉”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大支柱。“拉格”是一种旋律的程式、框架。“塔拉”是印度音乐复杂节奏节拍体系的总称。印度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形成种类繁多的装饰性乐句和装饰音体系,音乐进行多曲线形、波浪式和螺旋式而很少直线式。印度音乐还有独特的器乐体系。印度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多为歌舞形式。

2.歌曲简介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印度电影音乐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例如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和《大篷车》、《奴里》中的插曲等。

电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故事情节:忠厚朴实的农民夫妇向波和芭罗以及他们的儿子,依靠两亩地为生,但财主霸占了这仅有的两亩地。失去生活来源的向波带着儿子到加尔各答谋生,历尽苦难,幼小的孩子偷偷地以擦皮鞋赚钱,最终没能摆脱苦难的噩运。《摇蓝曲》是影片里贫苦农民向波的妻子芭罗接到丈夫从加尔各答奇来的信,但是她不识字,就去找雇她做帮佣的女主人,请她读信,当她走近主人家时,女主人正对着自己的婴儿唱着这首摇蓝曲。歌曲宁静平和,带有祈祷式的音调,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表达了盼望生活安宁的愿望。曲调具有摇蓝曲的共同特点,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唱形式为女声独唱,用印度民族乐器伴奏。这里我们听到的是电影中用原文演唱的录音。 印度影片《两亩地》,属于印度电影中较少见的批判现实主义佳作。该电影在20世纪

50年代曾在我国公映。

3.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蓝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以及波浪式、螺旋式的旋律进行,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印度独特的、与西欧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要素(如“拉格”和“塔拉”体系)基础之上的,现在用我们的记谱法并进行音乐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乐谱和分析仅供参考。

歌曲记谱为D大调,可以认为是a多里亚调,用7/8拍子(即3拍+4拍),速度缓慢。曲式结构特点是,重复句的多次反复出现。这个多次反复出现的乐句旋律进行平缓,在五度范围内进行,给人以恬静的感觉。

全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24小节,经短小的过门后,从第26小节到结束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视为由A+过门+A+A+B+A,由五个乐句构成。 A句(从第1-4小节,歌词为“安睡,宝贝,快快呀安睡。”)。

B句(第15-20小节,歌词为“天上小星星,烁烁闪光辉,甜蜜的梦催着你入睡”)也可以把过门前的A句视为歌曲的一个引子。

第二部分,可视为 结构,第二部分重复一次(反复时省去过门),由四个乐句构成。 C句(第26-32小节,歌词为“梦神来回”和“是我心肝”)。 B句(第32-37小节,歌词为“花园多宁静”和“你使我快乐”)。 A句(第38小节到结束)。

由此可见,全曲共九个乐句中,A句共反复了6次,给人以深刻印象。

(三)《运动会开幕曲》 

1.背景资料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面积17,818平方公里,人口180万。境内多半是沙漠,无河流和湖泊。居民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1871年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39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61年独立成立科威特国,首都科威特。

阿拉伯音乐。阿拉伯地区指横跨亚、欧两大洲的连接地区包括20多个国家和近两亿人口,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阿拉伯音乐有时也指西亚和北非所有阿拉伯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阿拉伯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古埃及、古波斯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印度北部和中国西部音乐产生影响。阿拉伯音乐有它独特的音律体系,独特的音阶、调式,变化多样的阿拉伯节奏,还有一整套民族乐器和表演形式。

现代阿拉伯乐队。由阿拉伯乐器和西洋乐器混合组成的大型乐队,包括乌德、卡龙、乃依、以及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单簧管、双簧管、小号、手风琴、定音鼓、排钟等。 2.歌曲介绍

《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科威特重视足球运动,科威特人民酷爱足球运动。1989年在科威特举行“亚洲杯足球锦标赛”。锦标赛开始举行隆重开幕式,开幕式上有大型歌舞表演,《运动会开幕曲》是开幕式歌舞表演的开始音乐。运动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友谊”,这也是歌舞表演的主题。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地具有阿拉伯音乐风格,在乐器使用和配器上,采用了西洋管弦乐器,即由阿拉伯现代乐队演奏。 这里采用的是科威特录制的阿拉伯语原文演唱。

3.音乐分析

这里需要说明,阿拉伯民族音乐有它独特音乐体系,有它独特的音阶、调式和节奏等,现在用我们的记谱法并进行音乐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着重聆听实际音响,乐谱和分析仅供参考。

《运动会开幕曲》用C音记谱。全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等速度,用4/4拍记谱。可分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从第1-18小节)由乐队演奏出嘹亮的、带有号召性的音调。由定音鼓开始,铜管乐奏出响亮的号角声,随后由双簧管奏出抒情的阿拉伯风格乐句,然后是乐队的合奏。 第二乐段(从第18小节男声齐唱开始,到第27小节),开始是男声齐唱: ,这个动机反复了4次,紧接着是男高音独唱一段悠扬的、华彩乐句,似乎是即兴的散板。 第三乐段(第28-41小节),乐队加入阿拉伯鼓乐,显示了阿拉伯音乐特殊的效果。 第二部分,较快速度,用3/4和2/4节拍记谱。可分为四个乐段。 第一乐段(第41-55小节)在另一种节奏的鼓乐伴奏下,奏出:  。

第二乐段(第55-74小节),女声齐唱和男声齐声相互呼应,连续出现反复4次的动机,如 和 。

第三乐段(第74-91小节),在又一种节奏的鼓乐伴奏下,出现童声齐唱: ,同样是动机的反复(有时反复4次,有时反复2次),男声、女声和童声的相互交替出现。 第四乐段(从第91小节到结束),女声、女声和童声反复唱出:

 和 这样的动机不断反复,直到结尾,在激烈的鼓乐伴奏下的高音长音上结束。 由此可见,在音乐结构上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动机为音乐主题(或为核心)用重复、模进的方法来发展乐思,这些动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亚洲民间器乐曲片段 

1.《拉贾斯坦民间音乐》(印度西塔尔演奏)

关于印度音乐概况,本单元分析《摇篮曲》时已有介绍。 西塔尔是印度种类繁多的民族器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西塔尔是一种弦乐器,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食指套上金属的拨子弹拨,或者手持弓子擦弦。西塔尔有多种类型,主要分北印度西塔尔和南印度西塔尔。北印度西塔尔琴体为木制,长约1米,共鸣体成半球状,由一个镶薄木板的葫芦构成。琴颈扁长而宽,指板上有20个可移动的环形金属制成的品。琴弦一般为7根。南印度西塔尔与北西塔尔相近,但琴柄稍短而细,有14个金属制成的品。西塔尔适于演奏装饰音,音域有三个八度。拉维?香卡是印度最著名的西塔尔演奏大师,1983年他曾来我国进行访问演出。

《拉贾斯坦民间音乐》是印度北方的拉贾斯坦邦(相当于省)的著名民间音乐。拉贾斯坦境内有印度境内唯一的沙漠地区,那里常年干旱缺水,拉贾斯坦的男人多外出从事经商和参加军队。军人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因此这里的民歌和音乐多表现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和英勇顽强的精神。这首乐曲就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这里选用的是该乐曲的一个片段。 2.《狮子舞》(印度尼西亚甘美兰演奏)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上万个大小岛屿组成,被称为千岛之国,居住着l00多个民族,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历史上印尼与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国有过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交往,近代曾为荷兰殖民地,1945年印尼人民进行了长期斗争,终于在1945年赢得了独立,建立了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由于地理、种族和历史诸方面的原因,印

尼音乐形态千姿百态、多种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甘美兰音乐,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的集中体现。此外还有印尼民族音乐与葡萄牙民歌相结合、近代广泛流行的歌曲——“克隆钟”,《梭罗河》、《星星索》、《哎呀妈妈》等就是克隆钟风格歌曲。 “甘美兰”(Gamelan)也译“佳美兰”或“甘姆兰”。指以定音打击乐器为主组成的印度尼西亚传统乐队,由它演奏的音乐也称甘美兰。主要流行于印尼的爪哇和巴厘。甘美兰乐队以各种锣为中心,再加上其它金属敲击乐器和管弦乐器。这种乐队中锣的数量很多,在合奏中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被称为“锣群文化”,大型的甘美兰乐队通常包括以下乐器: 锣类:大吊锣、中吊锣、大釜锣、小釜锣、排锣等。 排琴类:木琴、铜排琴、共鸣筒铜排琴等。

管弦乐类:拉巴卜(一种弓弦乐器)、切连朋(一种拨弦乐器)、竖笛等。 鼓类:双面大长鼓、双面小长鼓等。

甘美兰乐队主要用于伴奏各种类型的戏剧和舞蹈,同时也在宫廷、寺庙的庆典活动,以及民间喜庆场合演奏。

《狮子舞》是一首著名的甘美兰乐曲。根据印尼的神话故事编写的乐曲中的一段。神话故事的主题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说的是一个巫师派妖魔,故意放毒,制造瘟疫,于是国王派人捉拿妖魔,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战胜了妖魔,人民得到了安宁的生活。乐曲《狮子舞》是表现战士们英勇战斗的一种舞蹈,情绪热烈。 3.《山林》(越南独弦琴演奏)

越南是一个以京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国家。越南的古代音乐受中国和印度的影响,19纪世纪中叶西方音乐传入越南,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越南民族音乐。越南民族音乐多为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具有音程变化大、音域宽和滑音多等特点。 独弦琴是越南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越南民族的象征。我国广西地区的京族也使用这种乐器。“独弦琴”又称“单瓢”或“葫芦独弦琴”,是一种拨弦乐器。因仅张一弦而得名。琴体为一长方形木箱(或剖竹而成),长约100厘米。尾大头小,底部开2或3个小孔。琴头横置一个被削去大部、呈喇叭口型的小葫芦。竹或牛角制成的弯形的琴杆穿过葫芦插在琴头。钢丝琴弦一端穿过葫芦系于琴杆上,另一端系于琴尾,演奏时右手执竹片拨弦,同时用小指背骨节碰弦发出泛音。左手左右摇摆琴杆,改变琴弦的张力,使音高发生变化,并装饰曲调。独弦琴的音色纯净、缠绵,优美动人,擅长于表现思念情绪和忧郁的色彩,一般速度比较慢,也有少数比较欢快的乐曲。独弦琴主要用于独奏,过去也为吟诗伴奏。现代独弦琴多有电声扩大装置。

独弦曲《山林》是一首著名的越南民间乐曲。乐曲表现越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们打猎回来的欢畅心情。 4.《七朵丁香花》(土耳其民间乐队演奏)

土耳其地跨欧亚两洲,它的音乐文化是在继承了阿拉伯-波斯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突厥及其他民族的因素发展起来的,它一度高度发展而代表了西亚、北非地区音乐发展的水准,其遗产至今仍是该地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耳其民间音乐的乐器主要有:乌德、卡龙、凯曼恰、乃依,以及各种鼓等。这些乐器在土耳其乐队中广泛使用。土耳其音乐中用于舞蹈伴奏的乐器还有唢呐和大鼓等。

乌德:流行于阿拉伯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乐器。阿拉伯最重要的弹拨乐器,中世纪后传到欧洲,在欧洲被称为“琉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乐器之一,被称为“乐器之王”。约4世纪时经印度传入中国的“曲项琵琶”即属早期乌德琴。该乐器为木制,琴体呈半梨形,琴面为平,琴颈较短,琴首向后弯曲。弦数目不等,一般有十余根,用鹰羽管制的拨子进行演奏,也有时不用拨子弹奏,而用左手的食指按弦,以其中的中指、无名指或小指击所按的弦,奏出一种回声的效果。

卡龙:一种直角梯形状的拨弦乐器。常见的有72根琴弦,3根为一组发同音,可产生24个音。演奏时席地而坐,将卡龙琴水平放置于大腿上,用戴在食指上的拨子弹奏。 凯曼恰:流行于阿拉伯地区、伊朗、土耳其的一种弓弦乐器。其共鸣体用半个椰壳制成,有4根弦,演奏时将琴置于膝上,持弓姿势与中国二胡相似。

乃依:流行于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及中亚的一种斜握吹奏的竖笛。

土耳其乐队的鼓:有拉达布卡鼓(一种高脚杯状的单面鼓)、纳卡拉鼓(一种用铜或陶制成的锅状鼓)、里克鼓(一种手鼓)等。 现代的土耳其乐队,也有的使用土耳其传统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相结合,组成现代的混合乐队。

《七朵丁香花》是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一个十分著名的乐队的名称,也是录制发行他们演奏的乐曲的CD(激光唱片)的名字。《七朵丁香花》可以说是土耳其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我们现在听到的是其中一首乐曲《土耳其女郎》的片段,这支乐曲的主奏乐器是卡龙琴,此外还有其它拨奏弦乐器,同时还加进了一些西洋乐器,如钢琴和大提琴等。这是一首具有浓郁土耳其民族风格、同时略带现代通俗色彩的乐曲。

(五) 相关知识

1.亚洲音乐的概念

本单元所介绍的“亚洲音乐”,是指除中国以外的“东方音乐”,也就是指亚洲地区及与西亚同属于一个音乐体系的北非阿拉伯地区的音乐。亚洲地区一般分为东亚(我们介绍了日本歌曲)、东南亚(我们介绍了印尼的甘美兰和越南独弦琴曲)、南亚(我们介绍了印度歌曲和西塔尔)和西亚(我们介绍了土耳其乐队)。北非虽然在地理上属于非洲,但是在音乐文化上接近西亚,故放在“亚洲音乐”单元学习。阿拉伯音乐我们介绍了科威特的《运动会开幕曲》。本套教材在七年级时将学习“非洲音乐”,非洲音乐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源于非洲本土的黑人传统音乐。这样从音乐文化和风格上进行分类、而不同于地理区域分类的方法,是民族音乐学者和相关著作所普遍认同的。

我们在学习亚洲音乐时没有包括我国民族音乐,是因为在本套教材的其他各单元,曾经大量学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2.亚洲音乐概况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区,这里居住着全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数百个民族,有40多个国家,这个被称为“东方”的广大地区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区,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在这片土地上。亚洲的灿烂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的音乐财富对其他大陆和地区的音乐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包括: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而后被民族化了的日本宫廷雅乐、市民琴筝音乐及三味弦音乐和朝鲜的唐乐和乡乐,越南的民族音乐等;以“拉格”体系为代表的印度古典音乐;以敲击乐器合奏称著、以印尼甘美兰音乐最为著名的东南亚锣群文化;以“玛卡姆”为特征的阿拉伯古典音乐等。 东方音乐具有与西洋音乐明显不同的风格和特殊的艺术魅力。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亚洲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折射出亚洲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多彩生活,他们发端于东方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东方各国的音乐艺术是亚洲各民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东方音乐一直是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东方音乐引起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兴趣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随着众多东方国家的相继取得独立,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以及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深入,东方音乐在世界乐坛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

单元教 学 目 标

(一)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二)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并能够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三)聆听印度歌曲《摇蓝曲》和科威特歌曲《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两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四)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围绕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进行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光盘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 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邮递马车》

教学过程:

1.充分利用范唱 通过范唱使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可充分利用歌曲演唱录音,必要的话可多听几遍。歌曲的介绍可少讲一些,留给学生在聆听范唱后进行简单的讨论或议论,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分析。

2.注重歌曲感情处理 引导学生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歌曲的情绪。歌曲艺术处理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师(或音像资料)的示范,另一方面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歌曲情感的处理,试一试,究竟怎样演唱效果更好。要使学生真正从音乐的表现上,学会如何理解、表达歌曲的感情。

3.注意教歌方法 学习演唱这首歌曲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歌曲较长,速度较快,其中有男、女声交替演唱等。为使学生尽快学会、唱好这首歌曲,可多利用录音

范唱,并辅之以听唱法。尽量不用将歌曲速度放慢、逐句逐段地进行视唱的方法,因为这样会改变歌曲情绪,使学生失去兴趣。

4.编配打击乐伴奏 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邮递马车》伴奏,可使歌曲演唱效果增色。可选用两、三件打击乐器,如串铃、双响筒和铃(或三角铁)等。节奏型可让学自行设计,以模仿马车行驶的音响效果。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听赏《摇篮曲》《运动会开幕曲》。 (二)、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赏《摇篮曲》,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通过活动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巩固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二次备课:学生对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力与鉴赏力有点吃力)

二、教学过程

(一)、听辩音程与和弦:

1、纯五度、大三度、小三度。 2、听辩和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 3、要求:听辩和声的色彩。

(二)、 听赏《摇篮曲》。

1、欣赏录音范唱一次,感受歌曲的情绪。 2、听弹奏看歌词,了解作品内容。

3、复听并找出歌曲中的变化音,体会变化音的作用。

4、感受带X X . X X ― |节奏的旋律效果,出现了多少次?

5、找出相同旋律与不同旋律,感受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 (三)、听唱歌曲,熟悉旋律。

(四)、与《运动会开幕曲》比较, 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拍子:变换拍子。 2、节奏:先短后长。 3、旋律的走向:下行。

4、速度:稍慢。

5、小结:音乐要素对歌曲表现的作用。 6、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五)、活动与练习:

1、听辩节奏 :按课本要求进行。

2、辨别乐器,说出属于哪个乐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一)、通过听赏《摇篮曲》,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通过活动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巩固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教学过程:

1.充分利用范唱 通过范唱使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可充分利用歌曲演唱录音,必要的话可多听几遍。歌曲的介绍可少讲一些,留给学生在聆听范唱后进行简单的讨论或议论,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分析。

2.注重歌曲感情处理 引导学生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歌曲的情绪。歌曲艺术处理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师(或音像资料)的示范,另一方面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歌曲情感的处理,试一试,究竟怎样演唱效果更好。要使学生真正从音乐的表现上,学会如何理解、表达歌曲的感情。

3.注意教歌方法 学习演唱这首歌曲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歌曲较长,速度较快,其中有男、女声交替演唱等。为使学生尽快学会、唱好这首歌曲,可多利用录音范唱,并辅之以听唱法。尽量不用将歌曲速度放慢、逐句逐段地进行视唱的方法,因为这样会改变歌曲情绪,使学生失去兴趣。

4.编配打击乐伴奏 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邮递马车》伴奏,可使歌曲演唱效果增色。可选用两、三件打击乐器,如串铃、双响筒和铃(或三角铁)等。节奏型可让学自行设计,以模仿马车行驶的音响效果。

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亚洲民间器乐器曲片段”

教学过程:

1.感受乐器音色和认识乐器 这里选择的4首器乐曲片段,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几种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并能够听辨它的音色,不要求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其他方面。结合课本上的画面,注意聆听乐器的实际音响。有条件的话,使用音像资料和软件。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可以采用先不向学生介绍乐器和乐曲,而是先听音乐片段,启发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辨别乐器及其音色特点。或者在课本上的4种乐器和乐曲当中做选择。然后进行讨论、归纳。还可以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将平时了解、喜欢的亚洲音乐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制做一两种乐器。 

3与地理课相联系

 六年级学生在地理课上正在学习世界地理。亚洲部分是否已经学习过,教师要在课前进行了解。本单元涉及到的亚洲国家地区知识,要和地理课上的内容相联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述,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教学反思: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

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 

第三单元Do Re Mi

单元名称:Do Re Mi

二、教 材 分 析

(一)《Do Re Mi》

1.作者介绍

理查德?罗杰斯(1902-1979) 美国作曲家。他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母都喜欢音乐,使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罗杰斯4岁学钢琴,14岁开始作曲,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音乐学院。他曾与文学语言学家、剧作家劳伦斯?哈特和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合作,创作了许多作品,如电影音乐片《夜晚的爱情》、《我的朋友——乔》及轻歌剧《俄克拉荷马》、音乐剧《音乐之声》等著名作品。 2.音乐分析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该剧通过描写一个生性活泼、不安心当修女的姑娘玛丽亚,应聘到一个海军上校家里当一名家庭教师,教孩子们从学唱“Do、Re、Mi”开始,在游戏中学会了唱歌,懂得了七个音符能创造出美妙音乐的魔力。《Do Re Mi》是该

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全曲为C大调,2/4拍,歌曲为以B段为核心的回旋变奏体结构A+B+C+ +D+ 。作者巧妙的构思在于将七个音的唱名,按孩子年龄的不同,来安排每个孩子代表一个唱名,并从“Do、Re、Mi??”构成的音阶出发,运用作曲技法用复调模仿、对位手法,写成以B段为核心的几个对比段落,使孩子们在不断的反复变化中将“多、来、咪、发、梭、拉、梯”这个音阶深深地印在脑中。由于将音名编成故事来学,使得学习音乐变得轻松、愉快。 歌曲前奏4小节后将音乐引入A段。音乐带有宣叙性质,意在说明教师教孩子们学习音乐应掌握的要领,要从“Do、Re、Mi”开始。两小节过门将音乐引入B段。 B段是该曲中的核心乐段,要教师把每个音的唱名编成不同的故事教给孩子们,使音乐学习变得活泼有趣。歌曲经过演唱的变化重复后进入C段。

C段是由长时值音符构成的悠长旋律,显得轻松、舒展。接着是B段的变化再现。  段再现(即变奏一),这是变为二声部,即第一声部唱原曲调,而第二声部是以“Do、Re、Mi??”的长音作为陪衬,最后变为单声部以1/4拍唱上、下行音阶,然后引入D段。 D段开始为单声部,由 为核心,用移位(模进)和时值紧缩方法来发展音乐,之后变为第一声部用C段曲调,第二声部唱新旋律,结尾又合为一个声部。这样显得情绪活跃又舒畅。  是核心段的最后再现(即变奏二),这是高潮段,力度加强,情绪更加兴奋高涨,表现出孩子们学会“Do、Re、Mi”的喜悦心情。他们仿佛感受到那千变万化的动听旋律,就是由这七个音发展而成的。当唱到“梭”时变为二声部,用模仿手法,即教师唱学生模仿,最后的结束句是教师唱下行音阶,师生合唱“Do”结束。 本课是欣赏全歌,学唱歌曲的B段。

(二)乐谱学习的相关知识

1.音乐需要记录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就一部音乐作品的表演而言,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当人们想把自己唱出、奏出或别人唱出、奏出的音乐记录下来时,仅仅依靠口传心授是无法长期、广泛、准确流传的。《诗经?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了诗、歌、舞是同源一体相互联系的。可是,我国远古时期的诗依赖着甲骨文流传下来;舞蹈也依靠着出土文物中的雕刻和绘画可以再现先民们舞姿的风采;而音乐由于没有“乐谱”的记载,很多美妙动人的音乐很难再现了。《论语?述而七》中记载着公元前517年左右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认为《韶》尽善尽美。《史记?夏本纪》中说,当《韶》演奏到《箫韶》的第九段时:“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然而由于没有《韶》乐的乐谱,今天的人们是很难再一饱耳福了。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无数美妙的音乐——如民歌等,在代代口授相传的过程中不知遗失了多少。

把音乐记录下来,以免遗失,以免失传,以免走样,是人们千百年来的心愿。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积累、改进记录音乐的方法,创造了记谱法的历史。

2.历史发展中的乐谱

人类记录音乐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记谱方法。由于国家、地区、民族、时代的不同,这些乐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无论哪种乐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力图准确地记录下来音乐的各种要素,如音高、音值、音强、乐器及人声演奏演唱的方法及表情记号等。 世界上使用过的音乐记谱法有很多,现择要介绍如下: (1)文字谱。

用文字、数字等表示每个音的音高,用其它辅助手段来表示节奏的记谱法。 a.宫商谱。《史记》中记载的宫商谱,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个字记录五声音阶,以后又增加变宫、变徵、清角、闰等以记录七声音阶。有些人还将它们与方位、星宿、季节等等联系起来。宫商谱如图: 

b.律吕谱。律吕谱是依据我国三分损益所制定的十二律的每一律的头一个字来记谱的,如: 

下图为用律吕谱记载下来的最早的诗经谱。 

宋传唐开元十二风雅诗经谱,虽不可信为唐谱,但仍算最早诗经谱。

c.二四谱。二四谱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及福建漳州一带的古老文字记谱法。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高,即相当于sol、la、do、re、mi。二四谱与简谱唱名音名对照见下表。 

d.工尺谱。工尺谱历史悠久,是我国民间至今仍然使用的一种文字谱。广泛用于记录戏曲、曲艺、民歌、器乐等。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它既表示音高又表示唱名,其音的高低顺序是:



e.锣鼓谱。锣鼓谱是根据中国民间打击乐或戏曲锣鼓音乐的念唱口诀——锣鼓经记写的谱式。最早的锣鼓经是用模拟乐器声音的汉字记写,从20世纪二 三十年代,又结合现代乐谱记录音值符号写成谱式。以下三例是京剧中用的锣鼓谱。 

20世纪50年代以来锣鼓谱多采用拉丁字母代音字。京剧锣鼓经的状声字及奏法见下表。 

f.简谱(数字简谱)。它是现在世界上使用比较多的文字谱之一。初见于欧洲,17世纪经法国天主教土苏艾蒂改进,并应用于教唱宗教歌曲。18世纪中叶,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又加以改进与提倡。19世纪经过加兰、帕里斯和谢韦等人的进一步改革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以广泛使用。因此,这种数字简谱记谱的方法,被称为“加——帕——谢记谱法”或“谢韦记谱法”。19世纪末,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随着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简谱得以逐步使用。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使简谱更加广泛流传。近几十年,简谱记谱法在我国逐步得到完善。现在的音乐教材所使用的记谱法即为简谱。 (2)符号谱——纽姆谱

大约在公元7世纪产生的纽姆谱,也是一种记录音乐符号体系。如图: 

十二世纪中欧洲纽姆谱



有表示唱名横线(Do线)的纽姆谱

(3)五线谱

五线谱实际是在纽姆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位谱(音位谱是指根据固定的线条,以不同位置来记录音的高低的记谱法)。最初中世纪的纽姆谱是记录在天主教的“素歌”(一种无伴奏、无小节歌曲)歌词上方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开始只表示音的起伏与重音,并不显示时值。到了公元7世纪演变成有许多符号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的音高,11世纪阿雷佐的奎多将其发展成4条线,并规定F线为红色,C线为绿色,上面记有C和F的音名,这就成为音部记号,如图: 

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形成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使用了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加明确。

13世纪科隆教堂弗兰科创始有量记谱法,用以记录音的长短与休止(如下图)。到了14世纪,音符又增加了符尾。到了17世纪,五线谱发展逐步完善,沿用至今。



五线谱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见于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篇。19世纪中叶,随西方传教及新学兴办而有所推广。尽管时至今日,全世界多数国家都使用五线谱,但人们并不满足现状,试图改进五线谱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4)图形谱

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的方法。这种记谱法历史十分悠久、十分形象,记谱形成多样。如日本的宗教音乐曲谱。 

日本宗教音乐曲谱

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现代派作曲家不满足于通用的五线谱,往往自行发明或创造一些新的记谱法,有的就利用图像来记谱,如具体音乐、偶然音乐及电子音乐,均使用图像谱。如图: 

最早出版的电子音乐总谱中的一页:第二练习曲,施托克豪森所作(1956)

所有这些都是在试图创造一种更加符合实际音响的记谱方法,同时想借助视觉补充耳朵所不能完全辨别的那一部分音乐。还有人认为这种图像谱是一种视觉的艺术、联觉的艺术,能够表现音乐的结构组织与几何关系等。在音乐教学中,近年来引进我国的一些国外音乐教学体系中也常用图形谱。如图: 

合唱图形谱

狮王出行的号角吹响了, 森林里百兽肃静 



狮子大王威风凛凛的出场 

狮王大声吼叫 

小狮子紧随狮王越走越远  

狮王大声吼      

小动物不安发抖 

小狮子的吼叫  

全场无声全曲结束

《狮王进行曲》图形谱 

(5)奏法谱

用文字、数字或其它记号表示乐器的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发出的音高。如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时使用的古琴谱、筝的二四谱,也有的是在工尺谱以外加注手法谱如瑟琶谱等。 

 明《神奇密谱》清《五知斋琴谱》

又如欧洲16世纪前后一些弹拨乐器常使用奏法记谱法。五线谱通用后,演奏有些乐器,就在五线谱上方加上奏法谱。

3.目前我国中小学通用的两种记谱法 (1)简谱和五线谱

简谱与五线谱是目前我国最普遍使用的记谱法。

简谱。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记谱、读谱方便,对于音乐的普及和推广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广泛使用。但是,简谱确实存在记录复杂、转调及多声部作品不清晰,使表演者感到不便的问题。

五线谱。由于它能比较完整而直观地记录单声部与多声部的音乐,使人一目了然,便于演唱、演奏,故而为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及中小学音乐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以上两种记谱法均可在教材中使用。在本教材中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五线谱知识。 (2)五线谱的知识

a.谱表。五线谱的谱表是由五条平行线构成的,共有五线四间。这五条线由低向高顺序称为:第一、二、三、四、五线。同理,四间也是由低向高排列,将第一、二线之间的空间称为第一间,其余依次为二、三、四间。如果五线四间不敷记载时,也可以在第一线之下或第五线之上临时另加短线,称为加线,因加线而形成的空间成为加间。在第一线之下的称为下加线、下加间;在第五线之上的称为上加线、上加间。如图:

 

b.谱号。五线谱的谱表上一定要记上这种或那种谱号,才具有具体表示音高的意义。谱号是确定谱表对绝对音高的符号。高音谱号,又称G谱号,谱号起始位置为小字一组g音的位置。低音谱号,又称F谱号,谱号起始位置为小字组f音的位置。此外还有C谱号。

G谱号的写法 G谱号的变迁

F谱号的写法 F谱号的变迁

c.音符。由符头、符干、符尾组成。符头分为白符头、黑符头。 

d.休止符。小节内休止符如下:



长休止符。可以表示休止二小节、三小节或更多的小节。如图:



e.常用附点音符及附点休止符。如下:



f.简谱、五线谱对照见教材小网站。

单元教 学 目 标

(一)知道音乐记谱法是人类为记录、保留、传播音乐而创造的。有乐于通过识谱自己学习音乐的愿望。

(二)欣赏并学唱歌曲《Do Re Mi》,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五线谱的快乐。

(三)学习五线谱知识,能将五线谱(高音谱表)C调单旋律译成简谱。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五线谱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围绕五线谱学习进行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光盘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 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关于乐谱及五线谱知识

教学过程 :1一定要从文化视角入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愿望,切不可以用传统的灌输方法,让学生机械记忆。因此可以用图片、幻灯、课件等方法对历史途程中的乐谱加以介绍。

2引入教学的方法可以从传话、传歌游戏开始,使学生认识到为了保留记录传播音

乐开始使用记谱法。

3在历史的长河中,记谱法有多种多样,关于这些记谱方法只要学生在浏览过程中感到好奇,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就可以了,无需学生着意去记什么。

4学习重点是能认识五线谱的高音谱表、C调上的每个音的音位、音名,并能与简谱1=C的唱名相对照即可。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do re mi》。 (二)、五线谱知识学习

二、教学重点:感受歌曲风格。 一、教学过程: (一)、发生练习(略) (二)、听拍节奏:

1、XX | X X X X X 0 |

3、X | X. X X X X X X X |

(三)、学习《do re mi》。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节奏。 1、分析歌曲节奏的点。 2、读拍难点节奏。 3、再听录音范唱一次。

(1)、说出歌曲的情绪

(2)、那些音乐要素影响歌曲的风格/ 4、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谱。 (2)、按节奏读歌词。 (3)、学唱歌词。

(4)、用红笔连起旋律线,分析有何特点及表现作用。 旋律特点:上下起伏 同音反复 上下起伏 歌曲处理:启发学生用不同力度及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5、再欣赏一次录音范唱,感受歌曲风格。 6、五线谱:口诀学习加上儿歌学习。

( 二次备课:学生对这首歌非常感兴趣,学习情绪高涨)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do re mi》。(复习) (二)、比较五线谱和简谱特点。

二、教学重点:五线谱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唱与欣赏《Do Re Mi》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选用此教材。学生可以听一听,唱一唱,也可以唱一唱、听一听,达到借助所标注的唱名熟悉五线谱的目的即可。 (二)“实践与创造”

2、XX | X X XXXX X. X X |

其中的各项活动要分散在教学活动之中进行。例如第二题可以在讲乐谱知识前进行,第三题可以在介绍各种乐谱时做,第四题可以在讲图形谱时做,第五题在本单元结束前做。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与欣赏《Do Re Mi》 “实践与创造”

教学过程:

(一)学唱与欣赏《Do Re Mi》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选用此教材。学生可以听一听,唱一唱,也可以唱一唱、听一听,达到借助所标注的唱名熟悉五线谱的目的即可。

(二“实践与创造”

其中的各项活动要分散在教学活动之中进行。例如第二题可以在讲乐谱知识前进行,第三题可以在介绍各种乐谱时做,第四题可以在讲图形谱时做,第五题在本单元结束前做。 切记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要不断提高学生五线谱的识谱能力。

教学反思:知道音乐记谱法是人类为记录、保留、传播音乐而创造的。欣赏并学唱歌曲《Do Re Mi》,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五线谱的快乐。

第四单元 黄河之滨

单元名称: 黄河之滨

教 材 分 析:

(一)《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背景资料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歌曲深刻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影片《铁道游击队》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的。其故事梗概是: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山东枣庄一带的铁路工人,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铁道游击队。他们活跃在铁道线上,致使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军事上连连失败。恼羞成怒的敌人对铁道游击队进行疯狂“围剿”,游击队员被迫转移到微山湖的岛上。经过游击战士机智、勇敢的斗争,他们终于胜利突围。并且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配合八路军大部队消灭了日本侵略军,获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作者简介

吕其明 (1930 — ) 作曲家。曾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创作室主任。曾为《铁道游击队》、《红日》、《城南旧事》、《庐山恋》、《雷雨》、《焦裕禄》等影片作曲。还曾为《孙中山与宋庆龄》、《秋海棠》、《秋白之死》等电视剧作曲。创作有管弦乐曲《红旗颂》等。

3.音乐分析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由三个乐段组成。

歌曲的第一乐段(第1-8小节)表现了游击战士在极端艰难险恶的环境中,依然那样镇定自若、热爱生活、高度乐观。那具有鲜明民歌色彩的旋律细腻而抒情、平静而安详,非常出色地表现了游击战士身陷重围而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歌曲的第二乐段(第9-31小节),节奏变得紧凑密集,节拍也由原来的4/4拍改变为2/4拍,旋律中的跳进增多,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形象地表现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坚定乐观、英勇善战的英雄气质,也表现了他们憎恨敌人并决心消灭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歌曲的第三乐段(第32-40小节),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歌曲内容上却又加深了一层。即:游击战士们已经看到: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前景就在眼前了。 

(二)《看秧歌》

《看秧歌》是一首根据山西祁太秧歌改编的女声合唱曲。歌曲以叙事的口吻及风趣幽默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这首歌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段歌词为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词为第二部分;第四段词为第三部分。第一、三两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这两部分的旋律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原始素材,但改编者给它配上了合唱。这部分合唱基本上采用了主调音乐的手法。第二部分的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其中,较多地采用了复调的手法。这样处理的结果,使它与前后两部分既形成对比,又保持统一。 《看秧歌》这首歌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色彩。其主要表现是: 1.歌中有许多方言性的唱词。如:“老天爷爷不顶对”(即:天气不好的意思); “看红火走一遭,刮风下雨能咋的”。 2.歌中较多地使用了衬词。

3.歌曲使用了五声性调式的七声音阶构成旋律。如: 。

(三)《小放驴》 

《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其音乐体裁属于河北吹歌。

可以说,这首乐曲首先是源于农民们放驴的劳动生活。农民们对影响其耕种、运输等劳动、生活需要的驴子十分珍爱,对驴子的各种动态、叫声也由衷地产生喜悦之情。其次,这首乐曲也源于河北的民间歌舞——地秧歌“跑驴”。因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节目中民间表演“跑驴”的内容十分相符。它们都是那样地欢快、活泼、诙谐、粗犷,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景象。同时,乐曲的律动又与“跑驴”的舞蹈动作十分吻合。根据以上所说,可以看出这首乐曲有着很深厚的生活基础。

乐曲开始是用管子吹奏的一个长音。它既可让人想像为“跑驴”开场时演员的呼唤声,

又可想像为农民放牧时驴子的嘶叫声。这种启始方法,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一种风趣、幽默、诙谐、泼辣的音乐情绪,也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从结构上看,它采用了起、承、转、合、再转、再合的形式,可谓严谨、工整。特别是乐曲的句子或长或短地都有所重复,因而在民间把这种重复现象称之为“句句双”。

从演奏形式上看,它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对仗形式,从而使音乐情绪益发地显得浓烈、炽热,感情色彩颇浓。在民间,人们把这种一问一答、一领众和的演奏形式叫作“学舌”。

谱例一: 

在民间,其演奏版本并不完全一样,但总体上大同小异。

谱例二:  

河北吹歌。河北吹歌属于我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 ——鼓吹乐。它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河北省。通常,吹歌多用于迎亲、喜庆、迎神、送殡等民俗活动,而在春节、灯节期间,“串村”的吹歌活动就更加活跃。 河北吹歌之所以有吹歌之称,是因为它演奏的内容主要是民歌、小调、戏曲音调的缘故。 河北吹歌的乐队组合,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之以一些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如:河北省定县子位村的吹歌会。其二是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如:河北唐山的吹歌会。

(四)《大起板》

《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 河南曲子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围地堆”及“高跷”。即:演出正式开场前,先把演出场地围好。随后便由乐队演奏一曲热闹非凡的乐曲——小调大起板,演员们则跟随音乐在场内舞蹈(俗称“踩场”)。这就是《大起板》最原始的曲调。

《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曲的引子采用了同音进行的形式。它由角音(mi)开始,延伸至商音(re),造成一种粗犷、泼辣的宏大气势。

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带有河南曲子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常用的典型音调 ),具有敲锣打鼓的节奏特点;采用对答呼应及句幅逐步增大的方式。从音乐情绪上看,它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奔放的。

乐曲的第二个段落与第一段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频繁地变换节拍,采用跳动的节奏,在调性上进行对比,从而造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

乐曲的第三个段落音区移高、速度加快,重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尔后,采用民间音乐中“螺蛳结顶”(即:音型由大到小、逐步递减)的手法将乐曲向前发展,直至一连串的下行滑音( ),形成一中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随着一个八度上翻,音乐又回到热烈奔放的情绪之中。

乐曲的第四个段落速度更快、力度更强,并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以一个短小干脆的乐句结束全曲。

单元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并能给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

(三)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

(四)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

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围绕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光盘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 学 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教学过程 :1.在学唱本歌前组织全年级同学观看影片《铁道游击队》。 2.在课上,应当再次聆听这首歌的录音或范唱,并引导学生对歌曲内容作正确的理解,激起学唱歌曲的强烈兴趣。

3.歌曲的第一、第三乐段,歌词和旋律基本上相同,可在学会第一乐段的基础上学唱第三乐段。演唱时要把握民歌的风格,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较深的气息演唱。 歌曲的第二乐段要用弹性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来演唱。其中,“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两个短句最能表现中国人民爱憎分明的感情,务必引导学生唱好。在这里,唱好其中的重音、把握渐慢的速度颇为重要。

4.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在演唱上还是在表演形式上,以致演唱中的情感处理

上,都希望学生有创新的想法和做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看秧歌》

教学过程 :1.要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叙事性特征及地方特征。必要时,可给学生提供歌词或歌谱,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方言性内容,进而理解歌曲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2.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要把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内容(节奏、旋律、情绪、结构、风格等)放在重要位置上。

3.在理解音乐风格的问题上,不要求面面俱到的分析。但必须抓住几项突出的特点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分析、评说。如:歌词的语言特征、歌曲中衬词的使用、旋律的调式特点等。

4.在可能的条件下,可鼓励学生边聆听边做表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小放驴》及《大起板》

教学过程 :1.初听两首乐曲的时候,要完整地聆听全曲。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乐曲的基本情绪并记住其中主要乐器的音色。

2.为深入理解乐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唱一唱乐曲的主要旋律。如:《小放驴》的谱例一;《大起板》第一段落的旋律。

3.复听乐曲时,要重点关注乐曲的地方风格表现在哪里。例如:乐曲的音乐体裁(如:《小放驴》为河北吹歌;《大起板》为河南曲子改编成的板胡独奏曲)。乐曲的主要表现手法(如:《小放驴》的“学舌”、“句句双”;《大起板》的句幅逐步增大及 “螺蛳结顶”)。乐曲最基本的艺术特色(如:《小放驴》是热情奔放、风趣幽默、歌唱性很强的;《大起板》是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二者都具有我国北方地区音乐文化的共性特征,又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色彩)。

4.为了更好地认识、理解各地音乐的地方风格,最好将几首作品作有比较地聆听、分析及讨论。

5.积极调动同学的参与精神

为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创设师生共同发现、探索、研究音乐的学习氛围。一切结论性的观点和意见,都尽量交给学生去得出。即或是学生中有分歧意见,也应该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或留待课后继续探讨,教师要避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自制乐器

教学过程 :

自制乐器的注意事项:

用芦苇管制做吹奏乐器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苇管时,要基本成熟但不干透,以免制做中劈裂;将苇管的一端逐步挤压成接近一字形的管口;将压扁的一字管口用小刀适当刮薄,边做边试着吹奏,切勿刮得过分。

用树叶制做吹奏乐器应注意:选类似于柳树叶的叶片;将叶片卷成逐步加粗的圆筒状,管口要保持双簧状;待圆筒做好后,先用细线将其捆住,尔后将双簧管口的一端压扁即成。 制做吹管乐器时,要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复 习 三课 时

一复习所学歌曲

二复习方式方法:齐唱 合唱 分组唱

三复习读谱知识 音乐创作

 第五单元 火车印象

单元名称: 火车印象 单元教 材 分 析:

(一)《火车来了》 

1.音乐分析

《火车来了》是一首柯尔克孜族的新民歌。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将铁路修到边疆——新疆,是一件大喜事。它大大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歌曲表达了新疆各族人民以兴高采烈的心情欢迎火车开进新疆的场景和对党的歌颂,正如歌词所说:“共产党带来好时光,幸福日子万年长”。

这是一首典型的库木孜弹唱歌曲。A大调,2/4、3/4的变换拍子,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并有前奏、间奏、尾声。由库木孜伴奏的前奏,既表现了人们载歌载舞兴奋热烈的心情,又描绘出在火车行进的隆隆声中引出歌声的场景。第一乐句4小节,曲调 由 — 的上扬进行,抒发出人们热烈兴奋的心情;两小节车轮滚动声的间奏后引出第二乐句,其附点节奏的拖腔,加之 的力度处理,使情绪更加高涨;第三乐句7小节,前4小节使歌声得到平稳结束,其后的同音反复中衬词的运用有较强的动感,好似坐在火车上的感觉,生动逼真。接下来是13小节的间奏,它与前奏造成对比,突出了火车行进特点。当歌声反复唱完前三段歌词后,第四段曲调的处理,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因此,这是一段体结构的变化重复。最后,在衬词的尾声中结束全曲,表示火车远去。唱完这首歌后,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心情十分激动。

2.相关知识

(1) 柯尔克孜族及柯尔克孜族音乐

柯尔克孜族聚居于帕米尔高原与天山南麓,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车、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人口14万(1990)。

柯尔克孜族聚居的西部是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东南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高山周围与河流两岸是丰美的草原。柯尔克孜族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生活。柯尔克孜族至今仍喜欢红色,衣帽、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也多用红色装饰。 柯尔克孜族的文艺绚丽多彩。著名的民间史诗《玛纳斯》,规模宏大,语言生动,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在世界传统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柯尔克孜族特有的弹拨乐器“考姆兹”,音调和谐丰富。每逢年节,柯尔克孜族就要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以示庆祝。 柯尔克孜族喜爱音乐,在节庆假日或劳动之余,常举行“考姆兹弹唱”。还有许多民间歌手,活跃在柯尔克孜草原上。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和器乐曲。 (2) 考姆兹 柯尔克孜族弹拨乐器。又译“库木孜”。

琴身木制,长约88厘米,音箱宽约20厘米,上部开直径约1厘米的圆形音孔。琴杆细长,无品,张三根弦。民间常用整块杏木挖制,面板用松木,琴马用质地比较坚硬的梨木。天山南部的考姆兹音箱扁平,呈葫芦形。有六种定弦,其特点是中弦为高音,音高不变,根据不同的乐曲变动内、外两弦。如①f-c1-f;②g-c1-g;③g-c1-f;④ b-c1-f;⑤f-c1-g;⑥c-c1-f。

(二)《凯皮拉的小火车》 

1.背景材料

维拉-罗勃斯常常把一些具有巴西音乐基本特点的要素运用到他的创作中,如切分音、丰富的和弦、抒情的旋律,以及节奏和力度的鲜明对比,他把这些和民歌特点结合起来,融入到艺术音乐中去。《巴西的巴赫风格》共有9首组曲,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因为这些作品把巴西民歌主题与巴赫的创作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他认为具有即兴特点和丰富的音响效果的巴西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与巴赫的音乐相似。在《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中,一些乐章和片断都有标题和副标题,如“巴洛克”形式的标题“托卡塔”,巴西风格的副标题《凯皮拉小火车》。“托卡塔”是《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之二,是四个乐章中的最后一个乐章。

2.作者简介

维拉-罗勃斯(1887-1959)巴西作曲家。他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十几岁时开始和当地的乐队一起演奏流行音乐。从那时起,他发挥了即兴作曲的能力,特别是对绍罗(choro)当时盛行于巴西的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十分喜爱。同时,他在当地的管弦乐团和歌剧乐团演奏大提琴,从此开始熟悉了普契尼、施特劳斯、斯特拉文斯基等音乐家的音乐作品。维拉-罗勃斯早期的作品深受这些作曲家的影响,后斯作品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

3.音乐分析

《凯皮拉的小火车》是巴西作曲家维拉-罗勃斯的作品《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之二中的托卡塔,其副标题为《凯皮拉的小火车》。曲作者吸收了巴西民族音乐要素,如悠长的民歌旋律、大小调式交替特点、切分音及巴西的民族乐器:竹刮板、响葫芦、卡巴萨、巴西铃鼓等,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借鉴巴赫风格,以管弦乐这种形式,创作了这首乐曲。在乐曲中,作者设计了一个表现农场工人乘车上班由火车启动——中途行驶——到达终点的场景,好似带领听众做一次巴西乡间旅游。乐曲除以逼真的音响模仿,描绘出有火车动态的车站场景(如汽油声、车轮转动声等)外,主要的是当火车出站后,在车轮转动的快节奏背景下,那悠扬

的旋律把我们带上旅途,不但表现了火车风驰电掣般一往无前的形象,重要的是这旋律抒发了农场工人劳动之余在看到火车沿途飞奔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全曲为引子——主题呈示——尾声三部分。引子以丰富的和声音响效果描绘了车站的场景和火车启动的声响,特别是二次分解和弦的声响表示火车在启动运行,引入主题呈示。由铜管乐器奏出的具有大小调式交替特点,结束在小调上的悠长旋律,体现出巴西音乐风格,为一段体结构(即四个乐句加补充句),第三乐句使兴奋、激动的情绪达到高潮。主旋律结束后,中间一段描写火车运行的间奏,主题的第二次陈述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奏出,最后的尾声又把我们带到火车进站的场景中,直到火车停止结束全曲,做到前后呼应,完满结束。使我们感到,似在巴西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旅行。

4.相关知识

(1)托卡塔——原是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键盘器乐曲,之后发展成为一种无穷动乐曲,巴赫等人继承传统,处理成自由发挥的段落和复调段落相交替的多段结构,有时作为独立乐曲,有时作为赋格的前奏。以后又有舒曼、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写过无穷动式的托卡塔,也有些作曲家写过自由奔放的狂想曲式的托卡塔。这首乐曲体现了这些特点。 据说,该曲是作者在火车上写成的,如果属实,说明作者有真实的生活体现,增加了乐曲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2)凯皮拉——农场工人之意。 (3)巴西及巴西民间音乐简介

巴西联邦共和国(简称: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854.7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5位)。人口16 900万人(居拉美首位,世界第5位。2001年统计)。1822年获得独立,1889年成立联邦共和国,1891年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1969年改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首都巴西利亚。巴西是拉丁美洲第一经济大国。

巴西原有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 —19世纪初,巴西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黑人被输入。20世纪初,又有大批移民从欧洲迁入。因此巴西的民间音乐是多种民族音乐经过数百年的同化和变迁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混合体。 (4)几件巴西乐器:

a.竹刮板(Reco Reco):表面带槽的中空竹棒,用棍刮擦来发声。 b.响葫芦(Chocalho):管状金属乐器,内装石子,一摇就发出声音。

c.卡巴萨(Cabasa):表面带槽且镶嵌许多珠子的中空圆葫芦,旋转它时,表面的珠子发出响声。

d.巴西铃鼓(Pandeiro):与普通铃鼓相似,但鼓帮较深且嵌有更多金属小圆片。

(三)《太平洋231》

1.作者简介

奥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瑞士作曲家。1892年3月10日生于勒阿弗尔,1955年11月27日卒于巴黎。1909年入苏黎世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911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指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法国“六人团”成员(“六人团”是法国一位音乐评论家提出的,与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五人团”相比较,其实“六人团”成员仅是友谊的联合,共同追求新的风格,至于具体风格、做法,六人各有特色)。他的创作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电影配乐和广播音乐)。采用的素材和技法,自古典的格列高利到现代爵士音乐,甚至十二音技法都有。其代表作品有巴洛克特色的清唱剧《大卫王》和管弦乐曲《太平洋231》、《橄

榄球》。他作有5部交响曲。歌剧《犹滴》、清唱剧《大众的呼声》舞剧《山岳的召唤》等,以及很多歌曲。奥涅格的音乐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大胆而自由,在和声色彩上受法国先锋派的影响,在流派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奥涅格认为自己“既不是多调性派、无调性派,也不是十二音技法派。”“我不打算像某些反对印象派的人那样回到简单的和声上去。”另外他还指挥乐队、撰写评论文章。著有《我是作曲家》等。 2.音乐分析

管弦乐《太平洋231》是奥涅格于1923年创作的交响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24年5月8日首演于巴黎歌剧院,听众反映强烈,被称作是20世纪20年代现代派的最新作品。 “太平洋231”是当时蒸汽机车中一种先进的大型火车头,因其每边共有以2+3+1组合而成的6个车轮而得名。奥涅格特别钟爱火车头,他曾说:“如同别人爱马匹一样,我始终热爱火车头。对我来说火车头简直是有生命的。在这首《太平洋231》中,我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对火车头噪音的简单模仿,而是想把我看到的一种印象和感受到的那种愉悦,用音乐的手段表现出来。我首先从具有客观性的设想着手,静止状态的火车头平静地呼吸,然后起动,运行中的火车头逐渐加快速度,最后以每小时120英里的高速向前奔驰。它那悦耳的歌声和所具有的感染力,使我选择了太平洋231,把它作为一个例子,因为这种型号的火车头是用来牵引重型列车的特别快车。”从中我们可了解到作者的构思是从现实出发,运用节奏、和声和配器等手段,以音乐来描绘火车头的启动、加速和停车这一运行过程,赋予火车以生命,将火车的音响和动态模拟的惟妙惟肖,显示出这种火车头的强大威力,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兴奋喜悦的心情。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欣赏这首乐曲。即设想,从弱声开始,似看到一列满载货物的火车从远方而来,它唱着歌曲由弱到强从你身边迅速呼啸而过,这时声音达到最强,而后又逐渐转弱,感到火车已离你而去奔向远方。

从乐曲的节奏看,作者运用“数学的方式来变化节奏的方法”递减时值,使节奏越来越紧密,这样造成长短时值的对比,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会感受到火车加速前进的情景。 时值对比变化图: 

在曲调上,有几个在不同状态下表现火车运行的曲调。 表现火车车轮加速的曲调: 

表现火车高速向前奔驰的曲调,先后几次出现: 

表现火车高速运行时的流畅轻快的曲调,它在不同乐器上先后奏出: 

表现火车高歌猛进、自信自豪,大显威力的曲调: 

在配器上,作者充分发挥不同乐器的特点,从刻画火车这一形象出发,创造性地做了不同结合,模拟得惟妙惟肖。如选择低音大提琴、大管、长号、圆号所奏的曲调,来表现火车巨大身躯所内含的强大动力;选择木管乐器和弦乐器来演奏流畅轻快的曲调等。当圆号高奏威武的曲调时,全曲达到高潮。随后,音量逐渐减弱,表示火车已远去或运行停止。

单元教 学 目 标:



(一)能对以“火车”为题的音乐作品产生学习兴趣,乐于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风格上的差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及其它现代交通工具的印象。

(二)能够在学习运用歌曲中表情记号的基础上,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火车来了》。记住并能解释什么是变拍子。

(三)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和《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以语言或动作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歌曲学习,熟悉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围绕音乐作品风格上的差异进行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光盘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 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火车来了》。

二、教学重点:歌曲学习,熟悉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唱《火车来了》

1.借助于挂图、录相、电影、电视片断及电脑课件等等手段介绍新疆的地

理、民族、特产等,然后在朗诵歌词聆听范唱的基础上学习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把握歌曲的情绪。

2.这部歌曲的拍子是二拍子、三拍子反复变换的变拍子,另外还出现了许

多表情符号,如保持音记号、下滑音记号、速度与力度记号等。对于这

些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应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如请学生先看谱听范唱,提示学生关注自己所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的记号。请学生模仿或说出这些表情记号是怎样演唱的?为什么要这样演唱?它们表达了什么感情?

3.全歌可以先识谱再唱词,也可以直接唱词。从一开始就要根据歌曲情绪

的需要把握住演唱的速度、力度。衬词及下滑音要自然而有民族持色。

4.可以使用自制的鼓(如纸盒)及自制的拨弦乐器(如橡皮筋)参与前奏、间

奏的演奏。也可以用人声模拟火车前进的声音的烘托演唱的效果。

5.由于歌曲要变拍子,变速度、力度,由教师或学生指挥学生演唱,以便

能统一演唱步调。

6、小结。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一)、西洋乐器中的圆号、双簧管等。 (二)、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 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1.《凯皮拉的小火车》原为美国佐治亚洲塞芬拿市的音乐家埃伦·邓莱普开发并编写的,由盖蒂艺术教育研究院的高级项目官员杰弗里·帕琴博士编辑,并经东南音乐教育研究院院长李·哈里斯博士再次编校。为提供训练8年级学生理解与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使用。该教学的设计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将音乐创作、历史、美学和评论诸学科融入到教学之中。

我们虽然也选《凯皮拉的小火车》作为教材,但它只是整个单元中的

一部作品。受学科基础、教学目标及教学时间诸多因素影响,我们只能在参考其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音乐教学的建议。

2.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每一次欣赏安排不同的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以

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与理解。

(1) 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乐曲是否把你带上了穿越山野的一次火车

旅行?你是否注意了音乐的节奏和音响?

(2) 你知道什么是“凯皮拉”?这首乐曲的风格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你知道它是表现哪国文化的作品?

(3) 你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巴西吗?你知道它的地理、历史、民族吗? (4) 巴西的音乐中融合了哪些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5) 作曲家是在哪一年创作的这部作品?当时巴西的情况如何?作曲家使用

了哪些方法表现巴西农场的小火车?

(6) 巴西的乐器音响效果如何,它们是怎样制做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乐器?

你可否制做一两件能有巴西乐器音色的乐器?

(7) 你可以边听边唱音乐中的旋律吗?你能不能为旋律填上歌词演唱?这首

歌的情绪是因乘火车而快乐的还是因沉重劳动而忧伤的?为什么?农场的人喜欢火车吗?(当时没有汽车、自行车)

(8) 音乐中有哪些节奏令你感觉十分独特? 它与哪些你听过美洲、非洲、

欧洲的音乐节奏和美国的流行音乐有相同之处吗?

(9) 这首作品作曲家真是描写火车运行和火车乘坐人的心情的吗?

(10) 此曲是《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中的一首,从何处你觉得它是巴西的而又具有巴赫风格的作品?

 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太平洋231》

教学过程:

1.在欣赏时,应重点关注音乐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可以参考《凯皮拉的小火车》设计提出一些问题并组织相关的活动。 

2.可以介绍作曲家奥涅格对机车火车头的感情。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讨论三部写火车的作品 

教学过程:1对三部写火车的作品可进行比较与讨论。

2引导学生找出作品有哪些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思考创作中模仿与描述的概

念。



第六单元美妙的音乐

单元名称:美妙的音乐

单元教 材 分 析:

(一)《一二三四歌》

《一二三四歌》是一首反映部队生活的群众歌曲。它表现了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军营生活的高贵品质。他们有着“钢枪交给我,二话没说为祖国”的雄心,有着三山五岳任我走,四海为家苦为乐的胸怀。整个歌曲给人以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染。 《一二三四歌》为C宫调(原调为 bB宫调)、 4/4 拍、进行曲速度,三段体曲式结构。歌曲的开头是一个号角性的前奏。第一乐段采用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简洁、明朗的旋律,表现了解放军战士坚定、勇敢、自信的坚强性格。第二乐段采用了先密后疏的节奏,旋律类似于说唱兼有的风格,唱起来令人想到战士行军途中说快板书的情景,给人以活泼、乐观、豪迈的印象。第三乐段采用领唱加伴唱的形式,伴唱中还夹带表演。其旋律多为短小精悍、有呼有应的短句,其中穿插着喊口令的声音,使人联想到火热的军营生活,感受到战士们的自豪情绪。

作者简介

臧云飞(生年不详) 作曲家。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创作有歌曲《珠穆朗玛》、《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女兵》、《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军队歌曲。

 (二)《致音乐》

1.作者简介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父亲是教师,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08年始,在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任歌童并开始学习作曲。1813年,在其父亲任教的学校任音乐教师,同时从事作曲。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专心从事作曲工作。因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一度依赖友人资助为生。后来,曾在宫廷任教几年。1828年,因患伤寒病而逝世。

舒伯特是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因而有“歌曲之王”的赞誉之称。其代表作有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第八(未完成)交响曲》,钢琴五重奏《鳟鱼》等。

2.音乐分析

19世纪初,德国诗人肖贝尔写了一首《致音乐》的诗。这首诗的第一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赶走了心中的忧郁乃至生活给自己的打击。这段诗的内容,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体验是那样的一致。他说:“当我生病的时候,莫扎特悦耳的音调,好像情人似的,在枕畔看护我??在疑惑与沮丧的生死关头,贝多芬的音乐在我心里点燃了生

命的火花。”这首诗的第二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带给人们的幸福,表达了人们对音乐的感激之情。这又与罗曼?罗兰的另一种体验极其吻合:“音乐之于我,犹如食物之于生命。” 1817年,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读到这首诗后,对其颇感兴趣,于是谱写了《致音乐》这首艺术歌曲。歌曲为D大调、2/2拍、中板、单乐段结构。 歌曲的开头是一个简短、活泼的前奏: “ ”。

歌曲的主体部分共有四个乐句。第一、二两个乐句之后都有一个短小的间奏,第三、四两个乐句一气呵成。这段旋律婉转、优美,十分动听。第一段歌词之后,有一小段轻巧、活泼的间奏。这个间奏,在第二段歌词之后,稍作变化成为歌曲的尾声。 

(三) 《美妙的琴声》

1.背景资料

1892年,德沃夏克应琴妮?瑟勃夫人之邀,出任美国纽约音乐院院长之职。到美国之后,写下了《e小调(自新大陆)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名作。同时,也写下了一首钢琴曲的动机。1894年夏天,德沃夏克回到波希米亚维索卡花园度假,幽静清新、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使他感到十分惬意。在这种安谧、恬静、舒畅的心绪驱使下,他写了八首幽默曲并编成一个曲集。其中的第七首,即采用了在美国写下的钢琴曲动机。这首乐曲就是名扬天下的钢琴曲《幽默曲》。

《幽默曲》原作为钢琴曲。后来,有人将其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小乐队合奏曲或电声乐队曲等。用此曲填词而成歌曲的也有典型。例如,由捷克人杜宾填词的歌曲《美妙的琴声》就流传甚广。 2.作者简介

德沃夏克(1841—1904) 捷克作曲家。自幼接触民间音乐,初步学会演奏小提琴和管风琴。1857—1859年,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两年正规学习。1866年,受到复兴祖国、发展民族文化思潮的影响,于1871年离开自己任职的乐队,专事音乐创作。结识勃拉姆斯之后,在创作上受其影响很大。此后,有许多作品公开演出。随着声誉的不断提高,不断出国演出自己的作品。1890年,在俄国与柴科夫斯基成为密友。次年,担任布拉格音乐院的作曲教授。1892年,应邀到美国任纽约音乐院院长。由于广泛接触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民间音乐,创作了《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等重要作品。1895年回国。1901年任布拉格音乐院院长。晚年获得多项荣誉头衔。如:捷克科学院和艺术研究院院士,捷克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荣誉音乐博士等。 德沃夏克的代表作有:《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捷克组曲》等。 3.音乐分析

幽默曲是一种风趣、愉悦的小型器乐曲。这种乐曲以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为特色,旋律的歌唱性较强。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原曲为 bG大调,2/4拍,复三部曲式结构。《美妙的琴声》只选用了原曲的第一部分作为歌曲旋律的基础。调性改为C大调,节拍由2/4拍改为4/4拍,其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三段体)。原曲中那颇具特色的旋律音中间的休止,在歌曲中被取消了,代之以连贯、流畅的旋律线,从而更富有歌唱特征。 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两个乐句的开头,其旋律是完全一样的;而其后面的

大部分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段音乐最集中的特点是连续使用相同的附点节奏( )。正因为这样,歌曲的旋律才表现出流畅中富有动感的艺术魅力。

歌曲的第二乐段(第9 —16小节)也由两个乐句组成。两个乐句起始的两小节,旋律也是完全一样的。在这里,两次使用八度大跳,显得颇有情趣。而第二乐句的最后,降半音的处理,以及渐慢和延长音的处理,不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也将人们带入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之中。

歌曲的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这首歌的歌词以第一人称的角色出现。他不仅直叙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音乐的向往,也表达了自己对琴手的赞美之情。可见主人公已经把音乐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音乐已经成为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就像德国诗人歌德所说:“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

单元教 学 目 标:

(一)能用饱满、有力、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二三四歌》,知道这首歌的音乐体裁,愿意参与这首歌的编创活动。

(二)喜欢聆听、演唱本课的三首歌曲,乐于了解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原意参加班级音乐会的活动。

(三)聆听《致音乐》和《美妙的琴声》,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伴奏及结构形式,能够记住其主要的旋律。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能用饱满、有力、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二三四歌》 教学设计思路:围绕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光盘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 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致音乐》》

教学过程:

1.为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两首歌曲的初听务必要完整。聆听前要鼓励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上的艺术表现力,思考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2.在分析、综合歌曲内容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唱一唱歌曲的旋律,哪怕是歌曲的旋律

片段。《致音乐》的分析、综合,要关注歌曲的伴奏、前奏、间奏和尾声,尤其要关注它们与歌曲旋律之间的关系,以便初步认识艺术歌曲的特征。为深入理解歌曲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讨论课本上的音乐名言。

3.分析、综合后,一定要完整地复听。在复听中,除了加深感受、体验外,尽量鼓励学生思考音乐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的问题。这种思考,不一定非要得出什么结论不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美妙的琴声》

教学过程:

1.为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两首歌曲的初听务必要完整。聆听前要鼓励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上的艺术表现力,思考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2.在分析、综合歌曲内容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唱一唱歌曲的旋律,哪怕是歌曲的旋律片段。分析、综合《美妙的琴声》,可引导学生聆听钢琴曲、小提琴曲等,以便学生进行比较地聆听,感受、体验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风格。此外,要关注歌曲的结构形式和情绪变化特点。

3.分析、综合后,一定要完整地复听。在复听中,除了加深感受、体验外,尽量鼓励学生思考音乐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的问题。这种思考,不一定非要得出什么结论不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一二三四歌》

教学过程:1.学歌前要引导学生聆听原唱或范唱,感受、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思考歌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2.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学唱的方法。学生识谱能力强的,可采用视唱法或借助乐器辅助的视唱法教唱;识谱能力一般的,可采用部分乐段视唱、另一部分听唱的方法教唱;识谱能力弱的,可采用听唱的方法教唱。

3.教唱歌曲时,要特别关注歌曲的情感表现和艺术处理问题,还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地渗透歌唱技能的教学和知识性的教学内容。如:呼吸方法、歌唱声音、音乐体裁等。

4.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鼓励学生编创和进行即兴表演。在这类活动中,要重在学生的参与,对学生编创的、表演的成果都要给予鼓励。

5.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嗓音。不要长时间演唱,多用带弹性的轻声,偶尔地放开声音唱一唱。此处,课本上的记谱,其调高是为了识谱方便,并不适合学生的演唱。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调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组织班级音乐会

1.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要参与一项表演活动,尽量参与一项辅助性的后勤保障工作,以发掘学生的多种潜能。

2.组织工作对开好班级音乐会颇为重要,要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作用,还要引导学生骨干做好具体的准备工作。如:排练节目、编节目单、准备表演道具等。

3.班级音乐会是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的良好机会,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作用。



自 我 测 评 指 导

一、重视学生音乐学习评价,认真搞好“自我测评”

课本上的“音乐宫”是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期音乐学习评价用的。完善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音乐学习的自我评价是音乐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自我测评对于体现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有着重要的价值。自我评价着眼于对学生的教育、激励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音乐宫”一栏,认真搞好音乐学习自我测评工作。 二“自我测评”应注意的事项

1.要在每学期末,占用几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测评”。

2.要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自我测评”。 3.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自我测评”情况。要审阅学生的测评结果。

4.测评内容有的不需要音响,有的则必须有音响。要充分利用本教材提供配套的录音带。也可根据学生情况自行编制补充测评音响。

第一课时

第一题:“我爱唱歌”,总结、回顾本学期歌曲演唱情况。

表中第一栏列出了本学期应该学习《歌唱祖国》和6首歌曲。

每首歌名后面的4个层次,是逐项提高的:“集体演唱”、“独自演唱”、“有感情地演唱”、“完整地背唱”。应让学生自己选择填写每首歌曲后面的某一项(用划√表示)。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歌唱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第二课时

第二题:“我能演奏乐器”,总结回顾器乐练习情况。

这是对器乐教学情况的自我评价。做法同上。

第三 四课时

第三题:“我喜欢听音乐”,包括3项内容。这道题带有复习欣赏内容的性质。

1.我知道这段音乐的曲名和它的演奏形式。听辨乐曲曲名和演奏形式。 课本配套资料的音响是: 序号 曲名 演奏形式 第一首 《小放驴》 吹打乐 第一首 《大起板》 板胡独奏

2.我知道这段音乐的曲名。听辨乐曲片段,并参考书上所附曲谱,指出乐曲的曲名。 课本配套资料的音响是: 第一首乐曲片段的曲名:《欢乐颂歌》 第二首乐曲片段的曲名:《凯皮拉的小火车》

3.我能回答下面的问题。聆听乐曲片段,指出它是哪个地区的民族音乐?并用连线表示所使用的民族乐器。

课本配套资料的音响是:

第一首,是印度的《拉贾斯坦》,用西塔尔演奏;第二首,是印度尼西亚的《狮子舞》,用甘美兰演奏;第三首,是越南的《山林》用独弦琴演奏。

课本附图是:印度尼西亚甘美兰;越南独弦琴;印度西塔尔。

第五课时

第四题:我乐于创作音乐

这道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活动。 试把《鄂伦春小调》变成新曲调。 ①给它加上附点。 ②把它编成三拍子。 ③任意变化。

第六课时

第五题:“难不倒我”,包括两项内容。

1.聆听下列音乐片段,用连线指出演奏的乐器,并写出乐器的名称。主要测验对乐器音色的听辨和对乐器的辨认。 课本配套资料的音响是:

第一首:唢呐曲; 第二首:大提琴曲; 第三首:琵琶曲; 第四首:小号曲; 第五首:圆号曲; 第六首:扬琴曲; 第七首:二胡曲; 第八首:小提琴曲。

课本上的附图是:①二胡; ②琵琶; ③唢呐; ④扬琴; ⑤小号; ⑥小提琴; ⑦大提琴; ⑧圆号。 2.将简谱译成五线谱。

复 习 三 课 时

一复习所学歌曲

二复习方式方法:齐唱 合唱 分组唱

三复习读谱知识 音乐创作

考 查 三课 时

考查形式:音乐会

一独唱

二小组唱:

三特长展示:

唱喜欢的歌

唱自己创作的歌 跳自己编的舞 表演自己的绝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7w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