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的认识

更新时间:2023-09-19 13:22: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对教育的认识

教科系10级4班:周萍

摘要:分析教育本质的视角是多维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教育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从大体上定义: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关键词:社会生活、人类社会、少年、思想品德、学校教育、教育者、目的、终身教育

“教育”一词的汉字解释

教育”一词的汉字解释。“教”意为“老师全职授业”,强调全日制和专职性质,这是从“孝”的本义引申和转义而来的。“孝”本指子女为了全天照顾病危老人而彻底放弃田产和耕作,转义为全脱产受课业,从而有了”老师全天专职教授“的意思,并进一步发展出“像侍奉父母那样尊崇老师”的含义。“育”字从云从肉,“肉”指“人体”;“云”本义为“旋转聚合”,如天空中四散的雾气通过旋转聚合过程而同化成大云团的一分子,转义为“同化”,所以“育”是指对已经存在于世的人(即“肉”)进行同化工作,即对未成年人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使之能顺利进入主流社会,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对野蛮人,则采取“一帮一”即一个文明人与一个野蛮人结对帮扶的方式促使其放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习俗,转而尊崇和接受先进的中华文明理念和习俗,成为中华文明圈的一分子。简而言之,“教”是指老师全身心授业,“育”指同化未成年人和蛮族人士,使这两种人成为中华文明社会的合格成员。

从人的生活角度来看:

法国教育家米亚拉雷认为“教育”一词有四种基本含义:(1)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是指一种总体的组织结构;(2)作为活动的教育,是指成年人作用于后代的活动;(3)作为内容的教育,他往往与课程的内含是一致;(4)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强调的是在作为机构的教育的背景下,通过运用作为内容的教育,使之作为活动的教育产生的结果,即素质的提高。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即“施”和“效”,意即给与、效法、遵循;育“使作善”。这其中不仅仅蕴涵着文化的传 承,还包含着人生至善的意义。

从社会的视角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着重强调教育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属性。

从个体的角度看:

教育与人的生存和人生相关,人作为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个由教育者任意加工的对象或加工的原料,他自身在教育中实实在在地生存、生活着的个体,是在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从个体人生和生活的视角看:

教育注重的是与人生的关系,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实际人生体验和生活的幸福程度。教育不仅仅是指向儿童未来虚无缥缈的人生,直接指向儿童现时的人生和生活过程,从而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组织性的活动,而且是人生的一种实际过程和生活体验。因而,从人生和生活的视角看教育,教育就与人生和生活本质地联系在一起。

教育的本质:

第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生活之

中的人,要促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必须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从而引导他们通过辨别、选择和批判去构建某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由现实的生活走向可能的生活。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交给学生生活的技能和规范,而在于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构建合理的生活方式。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个体生活的主体、社会生活的主体,即使人成为能够主宰自我并能够作用于外在世界的“人”。它不仅能教给人通向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发儿童去创造人生的智慧。教育的价值是在根本上是通过人的生命价值实现而体验的。按照雅斯 贝尔斯的观点,就是使人领悟到生命的内涵,并使人的灵魂觉醒。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因而,教育的根本价值不是“为生活作准备”,更不是为职业作准备。更不是抽象的、理论的主体,而是现实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脱离了“生活世界”,生活的主体是不可能形成的。 第二,在过程上,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人化的过程,是对自然社会、社会事务、人自身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是人的生成过程。

教育不是纯粹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传递与习得的认知活动过程,教育中的经验不是纯粹的体系化、理论化的书本知识。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化人的活动,强调的

是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功能,但仅仅进行文化的传承功能不是教育。教育的核心在于使人人化,即使人的生命具有人的地位、人生的意义,使人像人一样生活,并谋求人生的幸福。文化化人只是使人人化的前提,但文化传承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化人的活动将社会成员从自然状态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社会化,成为一个秉承人类文化成果,因而具有智慧与力量,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同时,教育赋予个体以存在和发展的能力,提升人的创造力和对生活意义的寻找与追求能力。 可见,面对文化和人化,“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多么狭隘。“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的教育反映了一种片面的生活世界观。因此,片面地生活世界观必然导致教育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返回本真的生活世界,把人置于他人实际的生存世界之中,去体验、反省、批判、创造,人的主体地位才得以体验,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人才能建构起可能的生活的图式,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所规定的。

自从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后,课堂成为儿童的教育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生活便成为儿童教育生活的主体甚至全部。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时刻扮演着成人的角色,儿童实际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虚无飘渺的“成人生活\。为了达到满足生活需要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儿童的生活消失了,儿童被 物化为一种工具,一种“知识的容器”。忽视儿童的现实生活需要,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成为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儿童的教育生活实质上是一种虚拟的成人生活,他们在教育中难以体验到儿童本来的童年生活和乐趣。从根本上说,这种物化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社会的客体、科学知识的课题、生活的客体,把学生与其自身的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因而,其根源在于既不把教育看成是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不把学生看成是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教育的任务和民族的未来

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自我的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在教育中,教育和教育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关注这些关键问题,而少,管一些细微末节的事。 (1)科学 与教育:科学是专门化地,它传授给学生一个确定的技能,并在人的生存中占据着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通过教育,学生将成为专业工人。 (2)自由和权威: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3)历史: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作为。

教育的意义

人不止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学校的机构,最后将其一生的见闻与个人内心内心活动相结合,至此为止,人的教育才能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

更明朗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生活与教育》作者: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教育经典导读》作者:檀传宝,开明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7r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