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考试笔记(重点)

更新时间:2023-09-23 03:13: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1.当代文学的概念:

①1949年以后的大陆文学的史著,不仅仅是单纯的时间划分,同时有着现阶段对未来文学的新质的指认和预设的内涵。 ②80年代产生两分法

2、历史分期及其发展状况

三分法:十七年、文革、新时期

1949—1978 1978——1989 90年代末 两分法:1949——1976 1976——----

十七年文学:总的倾向是还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表现在文学上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

1949年——1966年:战争文化心理

文革十年:万马齐喑,百花凋零,四人帮的阴谋文学占上风正直文学只能在地下进行。 新时期:80年代文学处于拨乱反正的过渡时代。恢复五四时期的文学传统是其最大特征。90年代,由宏大的历史叙述,转向个人的叙述立场,特别是对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和主体确认。

3、当代文学的性质

(一)社会形态决定的中国当代文学 (二)艺术规律调节的中国当代文学 (三)世界文学影响的中国当代文学

(四)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交的中国当代文学 4、当代文学发展的两条线索

(一)正确的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以及适合当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学氛围,创作成果丰硕; (二)错误思潮,特别是左的错误造成文学运动的曲折,留下重大教训。

5、学习方法:阅读史料、加强文艺理论的修养,了解外来文化;密切关注文坛变化,介入当下文学创作;加大作品阅读力度

几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陈志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十七年小说:《登记》《三里湾》《创业史》《铁木前传》

第一编 1949——1976年文学 第一节 17年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第一、二次文代会的召开

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再召开,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 郭沫若作总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周恩来《新的人民的文艺》

矛 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此次大会标志着新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意义:1.实现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空前大统一、大团圆

2.确立和制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和总路线,确立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3.成立了文艺工作者自己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消极影响:1、在文艺指导思想上,完全肯定和照搬了解放区,文艺思想僵化

2.沿用解放区文艺的做法,因此对毛泽东思想知名的艺术与生活挂关系做出险隘的理解,具体说是由文艺服务于政治,到文艺自身于政策,服务于当前中心任务,忽略了

文艺自身规律,导致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

3.由于把解放区文艺作为新中国文学艺术楷模,相比之下对国统区的文学成就估计太低,不能正确对待国统区出来的广大作家。 第二次文代会 (略去) 二、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①武训奇人,“行乞兴学”、清末奇人

②陶行知《武训画传》,主要宣传武训事迹;孙瑜拍摄,1948——1950年上映。

③毛泽东对其批判实质是:是一种文艺策略,而不是对其具体作品的实事求是的文艺批评。 ④教训:A、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政治批判的文艺运动的先河;

B、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学术、文艺问题与政治问题) 影响: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评判 ①关于《红楼梦》

②旧红学派与新红学派;旧:五四时期以前,评点派和索引派;新: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 ③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研究,作书籍《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简论》 ④李希凡与蓝翔

A、《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批评俞平伯否定《红楼梦》的“反封建倾向”。 B、《评(红楼梦研究)》

⑤评价:益处:对于在文学批评研究领域确立现实主义的地位,积极有益;对于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对资产阶级的唯心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地位,积极有益。 3、对胡风文艺思潮的批判

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强调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经验,反对把“民族形式”,险隘的理解为“民间形式”,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持批判态度

关于《论主观》的短评以及《论现实主义的道路》,提出“主观战斗精神”,指出大众精神奴役的创伤,“知识分子不一定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改造”,而应该是以自觉地“主观战斗精神”主动地搏击生活。强调主体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对于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国统区文艺中心问题的不同看法。 三、双百方针与文艺界反右斗争

(一)双百方针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有党外人士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这一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评价:“双百方针”的提出是积极的,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百花时代;”但在另一方面,“双百方针”毕竟只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下所提出的一项“具体政策”,它与人们所想象的某种“自由”尚有一段距离。知识分子思想自由的向往在随后的反右斗争中再度幻灭,但短暂的鸣放却也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对教条主义的尖锐批评,也使50年代中期的文艺呈现出空前的活跃,对马克思主义文学基本理论的再认识和重新阐发,显示了那一时代文学理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刚刚检讨了“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的朱光潜在一篇文章中说:

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如此,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

“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老实说,从那时起,我们在心理上向共产党迈进了一大步。我们喜形于色,并不是庆幸唯心主

义从此可以抬头,而是庆幸我们的唯心主义的包袱可以用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放下,我们还可以趁有用的余年在学术上替大家一样为心爱的祖国出一把力。(《从切身的经验谈百家争鸣》,《文艺报》,1957.1) (三)文艺界的活跃局面:

1、新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造》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2、理论探索: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刘绍棠《写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生命核心》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巴人《论人情》等。 (四)全国的反右斗争

1957年4月初,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开展整风运动。止于1957年10月,全国就已划出右派分子55万人。

(五)文艺界的反右运动,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

1、也是最早展开的方面,是对“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批判。 2、第二个方面,就是对“双百方针”所鼓舞起来的“百花文学”的批判。

除此之外,“再批判”,把1942年在延安受批判的作家王实味、萧军、丁玲、艾青等人写于延安时期的作品进行再批判。

(六)周扬的总结195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1.把百花齐放以来文艺界出现的新现象称为“社会足以文艺路线和反社会主义文艺路线之争”;

2.归纳了右派分子的观点(1)否定或偏低社会主义文艺的成就(2)说我们的文学不真实(3)说我们没有“创作自由”(新规范的重重束缚)

3.“反右”实质和意义:打击和警告离经叛道者,保卫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文艺规范。批判的意义就在于把文学重新纳入到1942年建立的规范中。 (六)结果:

文艺界的反右运动,不仅意味着“双百方针”所曾允诺的“自由”的结束,而且,它更意味着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的空间进一步逼窄,意味着左翼内部的更加激进的文艺指导思想开始取得更加稳固的地位,并且在今后的文艺实践中,开始以更加急迫的姿态来进行其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激进实践。 四、文艺大跃进与“两结合”创作方法

(一)文艺大跃进。1958年大跃进——文艺大跃进

1.1958年民歌受到国家领导人关注,收集民歌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政治任务”。 2.大跃进民歌(1)主题上,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美好生活,歌颂“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2)艺术手段,想象和夸张。

3.大跃进民歌运动影响当时整个文坛。要求“文艺放出卫星来”。文艺大跃进开展,表现(1)对文学作品产量高度重视和追求(2)对作者数量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培养。

4.文艺大跃进与“反右”的关系,填补反右派运动给文坛留下的荒芜空间,且高速人们,反右后文艺园地并未萧条,而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5.成果(1)明确了诗歌发展道路,新民歌,否定“五四”以来的心事,批判文学的欧化道路(2)产生了“两结合创作方法” 关于“两结合”

?1.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2.“两结合”强调其中的“革命浪漫主义”,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原理生活真实的创作提理论支撑。政治权威要求文艺大唱赞歌,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则要求文学忠实现实,并对现实持怀疑和批判态度。

?3.这与苏联的文艺思想一致,叫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日丹诺夫要求文学表现英雄、理想

和未来。

?4.“两结合”前,中国文坛倡导的正是这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实质上,“两结合”与此并无不同。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的而非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取代,明确传达了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开启了中国争取独立的文化身份以及建立中国独立的文学时代的开始。

?5.大跃进的悲剧为这种新的创作方法提供条件,大跃进诗歌为这种理论提供了范本,因此催生了“两结合”创作方法。

?5.“两结合”为文学回避矛盾、粉饰生活,拔高人物、神话英雄提高了依据,也为文学配合政治需要而虚构生活开了方便之门。 五、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1962) (一)背景

1957-1959:政治上的反右,经济上的“大跃进”运动,严重破坏刚刚恢复起来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加之国际形势变化,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为克服困难,纠正错误,必须调整政策,1960年冬季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相应地,文学领域的政策调整也开始进行。 (二)表现

1、对文艺知道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进行纠正。

2、围绕某些具体问题,或在报上公开讨论,或召开专门会议研究。 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宣部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

广州会议: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大连会议:1962.8,中国作协“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 (大连会议)

邵荃麟:第一,现实主义是创作的基础,不同于“两结合”。通过强调现实主义来克服前一时期对“浪漫主义”的片面鼓吹。 第二,要敢于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写出矛盾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写好中间状态的人物。 第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作家应当深入生活,独立思考。 六、“左倾”思潮的升级 ?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

?对《李慧娘》及《有鬼无害论》的批判 ?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围剿 第二节 文革十年的文学思潮 ?一、文学激进思潮与《纪要》

? “纪要”所表达的,是本世纪以来就存在的,主张经过不断选择、决裂,以走向理想形态的“一体化”的激进文化思潮。这种思潮的“当代形态”的特征,一是提出有关“革命”,也有关文学的更纯粹的尺度,一是选择上的政治权力的强制性。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二、“文革文学”的特征

?“文革”期间的文学,存在着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另一是秘

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传播的作品。

?“文革文学”重要特征:政治的直接“美学化”;文学写作“思维过程”的公式:个别(众多的)——一般——典型;象征方法的广泛运用;“典型化”的方法。 ?重新构造“经典”——八个样板戏

?文艺生产完全纳入政治体制中,样板戏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虞大众艺术形式的结合

第二章 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一)农村题材小说的兴盛和演进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深厚传统:

鲁迅:以俯视的目光,冷静描摹农村芸芸众生的麻木、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

30年代左翼作家:打破沉闷,农民由自发反抗走向自觉斗争,如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 沈从文:以恣情笔调,怀旧心态,记叙记忆中温馨、神秘的故乡山水人物 《边城》、《萧萧》 赵树理:实行了民主改革的根据地农民生活和解放后的生活,追踪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步伐,迅捷反映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

新中国成立,秉承40年代解放区文学特色,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小说中也呈现出从发端到高潮的运动轨迹。

50年代初,李凖《不能走那条路》,率先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1955年,赵树理《三里湾》,我国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尚缺乏激烈的矛盾冲突。

后周立波《山乡巨变》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正面人物和阶级敌人的斗争初露端倪。 柳青《创业史》在这方面有了更明显的加强。作品中人物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两条道路、两个阶级的斗争从广阔而丰富的农村生活画面中凸显出来,成为情节进展的主要推动,以往农村题材小说中大量鲜活生动的?°日常生活情景?±受到严肃、紧张的?°政治斗争情景?±的挤压。 (二)赵树理的小说 1、概况

(1)1943年开始创作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被誉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其影响和文学地位由此确立下来。 (2)1947年,形成了?°赵树理方向?±的提法:其一,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积极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其?°问题小说?±中。其二,要求文学创作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具备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

(3)赵树理的?°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始于五四,赵树理的着眼点多是指出具体中国中的路线方针问题、政策问题、工作方法问题、干部作风问题等,与五四着重批判国民性有所不同。在《小二黑结婚》中初见端倪,自从《李有才板话》渐趋自觉。这个创作路子一直延续到新中国。

2、代表作品《三里湾》 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

内容:围绕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工作,具体描写了三里湾四个不同的家庭——合作化带头人、支书王金生家,热衷于个人发家的村庄范登高家,富裕中农马多寿家,党员袁天成家的矛盾与变化,深刻揭示了农业合作社这场社会变革的意义、作用发展趋势以及这场变革对于农村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的影响。 人物形象分析:小说塑造最成功的是落后人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7c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