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
更新时间:2024-02-19 05:56:1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郦道元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水经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撰。旧传三国时人桑钦著《水经》,郦道元为之作注,名《水经注》。原四十卷,北宋初已亡佚五卷,后人分割三十五卷以足四十卷之数。道元(469?~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历仕宣武帝、孝明帝两朝,先后出任冀州刺史于劲镇东将军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后迁御史中尉。在地方和中央,都以为政严猛著称。雍州刺史萧宝夤图谋叛乱,忌恨道元的朝贵奏请派他为关右大使,进行安抚。萧宝夤害怕道元之来不利于己,在他将要到达长安时派兵围攻,加以杀害。
道元好学博闻,广览奇书。足迹所至,大致从长城以南,到秦岭、淮河以北。他在书中征引的前代和当时地理著作,即达三百七十余种,包括一些南朝人的著述。自序说“访渎搜渠,缉而缀之”,所以很多材料是实际调查所得。《水经》只记载了水道一百三十七条,而郦注却有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增加八倍多,注文共约三十万字,也比经文增多二十倍。
该书以水道为纲,连带叙述流经地区的山陵、湖泊、郡县、城池、关塞、名胜、亭障,以及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民俗风习等各方面,还记载了各地有关的历史故事。书中记录作者所见的碑刻,共三百余块,利用它们作为帮助确定水道流经的依据。道元注意到水道源头的伏流,和故河道之下还有相当多的地下水等现象,对于水源的大小、湖泊的盈竭、水色的清浊、泥沙的堆积、洪水的涨落等水文变化,都很重视。他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考
察地理现象,对每年水道都追溯到可能追溯的最早时期。还记载了各地水利设施近三十处,称颂了许多伟大工程。对于从书本或实际调查都未能弄清的问题,道元采取谨慎态度,表示“未知所从”、“非所详也”,这样的存疑有七十余处。《水经注》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中国以至世界地理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历史和历史地理的资料。《水经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写,作为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得到很高评价。由于郦道元是北朝人,关于南方水系的记录不免简略,时有错误。
旧本《水经注》经文与注文混淆在一起,字句脱误甚多。清朝学者全祖望(1705~1755)、赵一清(1711~1764)、戴震(1724~1777)分别进行了区分经注的整理校订工作,各自取得良好成绩。后来有人因赵、戴两家整理校订的结果很多相同,因而认为戴震盗窃了赵一清的学术成果,是没有根据的。清末,杨守敬集以往研究之大成,撰《水经注疏》,弟子熊会贞续加补修,极为详尽,是《水经注》研究最为完备文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刊印,极便参览。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
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地理学家郦道元
严官被害
当你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夏威夷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那高达数百米似喷泉喷射而出的岩浆,使晴朗的天空为之变色;那由岩浆汇聚而成的赤热的河流,所到之处,土壤、岩石为之熔化,花草树木顷刻间化为灰烬……你可曾想到,在1500年前,我国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也有火山,火山口深不见底,热气上冲,常常发出像细微的雷鸣般的声响。现在大同附近的火山早已停止喷发了。关于大同火山当对喷发的情况,是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看到的,这部书的作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
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 (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 (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建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考察地理写 《水经注》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当时,他们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使郦道元大为陶醉。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留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
篇二:郦道元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生平
郦道元,字善长,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壬子(472年)生于涿州郦亭(今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郦范的长子,在我国郦姓宗族里面排列第九十八世。少年时期,因父亲郦范担任青州刺史,跟随父母居住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父亲去世后,郦道元继承爵位,被封为永宁伯,担任太傅掾。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王朝迁都洛阳,郦道元担任尚书郎。十八年(494年),跟随魏孝文帝出巡北方,因执法清正,被提拔为治书侍御史。
郦道元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郦绍,曾任后燕的濮阳太守,后为北
魏兖州监军;祖父郦嵩,曾任北魏天水太守;父亲郦范,在北魏官居要职,曾任尚书右丞,后又以东平将军的头衔,出任青州刺史。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随做官的父亲宦居山东,经常和朋友们一起浏览名山大川,访求名胜古迹,从小就对祖国的山川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这年前后,郦道元开始进入仕途。最初,他以尚书郎的微职随孝文帝北巡,大开眼界。父亲去世后,郦道元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为永宁伯。他先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今河南洛阳)的皇帝身边担任北魏的中央官吏,后任冀州(今河北冀县)镇东府长史、颍川郡(今河南长葛)太守、河南(今河南洛阳)尹等地方官,还先后担任过黄门侍郎、御史中尉等职,最后在关右太使任上遇害,被追赠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广阔的从宦生涯,使郦道元有机会走访了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他亲自了解中国北部的地理情况,有感于当时我国地理著作的匮乏,认为有关山川水系的记录,或是时代久远,河道已变迁,或是以讹传讹,名实不符,或是过于简略不大具体,或是过于琐细而欠周全。于是郦道元决定选择《水经》为底本,采取为其作注的形式,创作了一部综合性地理巨著,命名为《水经注》。
《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专讲河道水系的地理书,多数人认为是三国时候的人写的。全书共三卷,记载了一百三十七条河流,指出这些河流发源和流经的地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是,书中许多记载过于简单,错误不少,实用价值不大。在北魏当过多年地方官并对地理很有兴趣的郦道元读了《水经》,看出了它的这些严重缺点,决心给它作注,想要通过注释弄清楚每条河流的来龙去脉、沿革变迁和其它有关的历史地理情况。
郦道元决定首先根据《水经》中提到的许多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考察,他跑了许多地方,勘察山川形势,还向当地老百姓了解风土人情,参观名胜古迹。有一次,他考察渭水,听说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太公曾经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钓过鱼,特地去察看了磻溪和当年姜太公住过的石屋,访问了附近的老人,向他们打听有关姜太公钓鱼的种种传说。这样他就掌握了有关渭水和磻溪的第一手材料,在给渭水作注的时候,把这些材料记载了下来。郦道元游览长安的时候,沿着飞渠走访了仓池。仓池在汉朝旧宫未央宫西边,池中有个渐台。西汉末年的王莽曾经从宫里逃到这里躲避绿林军的追击,有个名叫杜吴的屠夫,提着杀猪用的刀冲上渐台,砍下王莽的脑袋,结束了他的反动统治。郦道元把这段史实也写进了渭水的注文里。
郦道元就是这样跋山涉水,追根溯源,寻访古迹,记录民间传说,把祖国辽阔疆域内的大小河流一一加以介绍。对一些下游流到国境以外的河流,根据有关资料也作了介绍。他还对河道的变迁,名称的更改,河流沿岸的城镇的兴废沿革,地形、矿藏、农田水利设施等等,都作了详细考察和描述。
郦道元除对《水经》记载的河流作了详细注释外,对没有提到的河流也加以补充。《水经注》一共记载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比原书扩充了近十倍,文字增加了二十倍,成了一部三十万字、四十卷的巨著。
郦道元生在南北分裂的时期,但是他对分布在南方的河流同样重视。他不仅热爱自己的故乡黄河流域,也喜欢长江流域。《水经注》对长江三峡有过这样一段记述:冬春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险峻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声音连续不断)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仿佛长江三峡壮美奇特的景色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郦道元能够写出这样好的文章,绝不是偶然的。郦道元喜欢读书,善于向前人
学习。他在《水经注》中引用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和资料,可见他从前人那里吸取了多么丰富的营养。在写作过程中,郦道元常常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一定要到能够准确反映河流水系的面貌、表达出各地山水的不同特征才肯停笔。《水经注》写作了多年才完成。
郦道元的《水经注》一直流传到现在。它既是一部记载翔实的地理书,也是一部文笔生动的文学作品。
篇三:历史文化名人[郦道元篇]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五)
郦道元:游祖国壮丽之山川 著宇宙未有之奇书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是谁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是谁历尽艰辛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博览大量前人著作,参阅437种书籍,查看无数精细的地图,终于完成了著名的地理学巨著《水经注》?
是谁在记述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的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物产民俗、城邑兴衰、人物典故、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等丰富的内容,为后世留下无穷的财富?
他就是游祖国壮丽之山川,著宇宙未有之奇书的郦道元。
● 作家档案
郦道元:446或472年——527年
字号:字善长
籍贯: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时代:北魏
仕途: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郦范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5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镇东文化教育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以及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作品:主要就是《水经注》;另有《本志》、《七聘》,均已失传。
名望: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郦道元一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代表作有《水经注》。道元写景优美,遣词精当,“词组只字,妙绝古今”,是山水游记文学的巨擘。唐代李白、杜甫的诗,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文章实脱胎于《水经注》。宋朝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
▲突出成就
郦道元好学博览,遍采文献撰《水经注》一书。《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专著,记录河流水道137条,郦道元注中增补至1252条,注文计40卷,30万字,为原书20倍,阐述各水道源流及沿岸风土景物,并订正《水经》中谬误。文笔简洁生动,隽永传神,有较高文学价值。《水经注》与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唐代李善的《文选注》合称中国典籍的三大名注。
▲评论资料
郦道元为官“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
《魏书》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
后世称《水经注》为“宇宙未有之奇书”。
宋朝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
清初学者张岱说:“古人
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
原德国柏林大学校长、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称郦道元《水经注》是“世界地理学的先导”。
东南亚学者认为郦道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毛泽东说:“《水经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但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作品读思
选文一:《三 峡》
【导读】
万里长江汇集了千流百川,穿过无数高山深谷,浩浩荡荡,从四川盆地向东奔泻而去,不料遇到巫山山脉的阻挡;长江犹如一把利斧,开山劈岭,横切巫山,在万山丛中奔腾而过,形成了雄伟、壮丽、险峻、惊人、也是整条长江风光最为旖旎迷人的三峡。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述前人描写三峡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羲月”,把三峡的壮丽风光描写得淋漓尽致。峡内激流翻滚,惊涛拍岸,宽谷地带又有富饶的村庄、翠绿的梯田,把三峡
装点得更加生机盎然,组成了一条绚烂多彩的百里画廊。即使185米高的三峡大坝建成以后,主要景点并不被淹没,一些被淹没的景点也将移建,所以三峡主体风景依旧。让我们沿江而下,饱览一下三峡的风光吧。
【正文】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整体感悟】
在诗人、画家的眼中,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常与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故出现在笔下的山水草木,也大多清新可爱,带着许多灵气。
北魏的郦道元,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你看它开头几笔,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
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
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椽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而阻塞水道,漫过高陵的迅猛,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色。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风波险恶;而是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的使者骏骑相比,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如)疾也”。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
急!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难怪后世李白,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的名句。
三峡之美,虽以山高水急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仅仅如此。在它七百里的山山水水中,还回转着无尽的俊姿秀影,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色画廊,一奇一转之间,向你展现的,都是令人留连的绝美画境。就说是“春冬之时”吧,三峡深幽隽逸,别是一种清奇秀脱的模样:你看那碧绿的潭水,浮漾着峰峦花树的倒影;而那些“吸翠霞而天矫”的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还有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面对着这种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幽秀景象,你是否也要与作者一起,发出“良多趣味”的感叹呢?
至于那些雨后初晴的秋日,或是霜花满天的早晨,三峡却又另有一番风致了:山野间寒静肃穆,仿佛含着深愁似的。寂寂的山谷之间,又常有“高猿长啸”,啸声绵长,凄凉怪异,加以“空谷传响”,很久才消失。它所带给你的,该是一脉何其缠绵的愁思!这种种惆怅和哀愁,又被作者巧妙地绾结到那一曲“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朴渔歌中去,听来便愈加余音缠绕,令你神思萧散而泪水涔涔了。
细细涵咏,这篇短短的文字,竟把三峡之美,表现得何等神奇!它的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和奇境迭
出,究竟给了作者以多少画之笔意、诗之灵感呵?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入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性格。这就是绵延大江七百余里的三峡!它仿佛一直在等待着人们发现它,认识它,以至于天荒地老,亿万千年。只是到了作者的眼中、笔下,它的雄峻神奇、秀美俊逸和豪放深情,才第一次得到了欣喜惊人的表现,激起了读者的诧愕高妙的赞叹、遐想。面对着这位拥有一襟山岚的友人的到来,倘若三峡有知,恐怕也要“惊知己于千古”了。
【读思牵手】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有人说这篇文章“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结构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吗?
【释疑参考】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
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
全文虽只有几百字的篇幅,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选文二:《龙 门》(节选)
【导读】
黄河龙门(即现在的壶口)瀑布离北魏的首都平城、洛阳都不很远,郦道元很可能去过多次,注文虽只有一百多字,却把那里壮观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摆在读者眼前。
【正文】
(龙门)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惊魂悸魄,其水尚奔流万寻,悬流千丈,浑洪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浮流竹,非驷马之迫也。
【特色赏析】
读了此文,仿佛黄河水的飞沫已经溅到我们的身
上,虽未到其地,龙门瀑布的宏伟气势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瀑布两侧山势紧逼使黄河河道在这里紧缩到30—50米,好象壶口倒悬,如壶水外倒,所以现在称为壶口。水流从约30米的高处泻下,形成了注文中描述的奇景。
【读思牵手】
龙门,山名,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和陕西省韩城县东北,又称禹门山。这一带黄河两岸峭壁对峙,形如石门,故称龙门。文章重点描绘了龙门两岸山石危耸欲坠的险峻,龙门河水奔腾喧嚣的雄伟气势。你能用现代汉语把这一段写景的文字翻译过来吗?
【释疑参考】
在山峰夹峙下的黄河水,相互冲击,撞击出的白色水气像飘浮的白云,就像雾水露水一样沾湿了来来往往遥望黄河的行旅者;而窥视河水之深,则令人惊心动魄。黄河的浪涛就像山崩一样,峰立而起,冲向万丈高空,在空中,浑浊势壮的洪流像鼓着气,发着怒,喧哗得山峰也腾跃起来,深深的河水起伏更迭,一浪击打着一浪,直向龙门的下口汹涌而去。才知道人们说的一定要谨慎地穿过龙门,如果把竹子飘浮在龙门段的河面上,即使骏马都难以追得上。
四、趣闻轶事
(一)郦道元爱游览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者——《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郦道元用典故
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郦道元搜集了不少故事、传说,极具吸引力。为了解释“戏水”这个河流名称,郦道元就引用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朝的国主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竟燃起只有在外敌入侵时才能发出的烽火,使得许多诸侯上当,看到诸侯们慌慌张张赶到后的狼狈,褒姒笑了,幽王大喜,还赐给出这个主意的小人千金(即铜),这个故事又被称为“千金一笑”。等到敌人真的打来了,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们以为又象上回一样,都没有来。结果幽王被杀,附近的河被称为“戏水”。插入这样的小故事具有劝戒的意义,同时增添了趣味性,大大提高了《水经注》的文学价值。这种故事书中还有很多。有人曾对郦道元引用过多的传说故事,乃至神话志怪故事提出异议,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郦道元。如果从文学角度出发,这些内容本身就给了后代的文学家和读者以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
正在阅读:
郦道元02-19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数学试题12-10
2015届《世纪金榜》高考一轮生物复习热点专题突破系列(三)08-27
食堂日常管理及考核细则04-12
拓展内训课程:行动学习-团队智慧坊04-22
课程思政方案及实施案例-大学物理05-04
公司工程师个人工作总结合集8篇04-03
一年级新生的朗读问题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