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问题引导’教学设计与校本“同课异构”活动的几点思考

更新时间:2023-03-14 00: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化学‘问题引导’教学设计与校本“同课异构”活动的几点思考

道真县大路中学 李泉中

我校于2009年6月申请立项的县级校本课题《聚焦课例研究,注重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我作为学校课题组的一员,同时也承担了子课题《初中化学’问题引导“课型的探究于实践》。县教研室和镇中心校以及学校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实施计划。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发现反思,总结提升,现已顺利结束。现就对《初中化学”问题引导“课型的探究于实践》这一子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如下:

1、课题申报和开题

大路中学于2009年1月申报了“聚焦课例研究、注重学科‘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课题研究,2009年5月道真自治县教育局下发(道教办通〔2009〕14号)文件,正式对该课题立项,2009年6月3日我们随即在学校举行了本课题的开题仪式。相应的学校的子课题“初中化学‘问题引导’课型初探”也得到了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立项批复 。 2、课题培训工作

2009年6月3日开题时,课题组负责人胡军老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聚焦课例研究、注学科‘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的培训。自己除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外,积极参加了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课题培训。

3、课题研究中期工作

在教务处的统一安排下,每学期主动承担了教研组开展的课例研究课,认真备课、上课,课后悉心吸取集体研讨的意见,对上课进行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例研究中一方面交流在课题研究中的收获心得,一方面探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对策。每学期都进行总结。

(二)课题研究计划完成情况

本课题组的研究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研究工作开展有序,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课堂教学活动的利弊和局限性。

本课题首先制定了研究计划,实施方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结合新课程培训活动,平时利用一切机会,观摩课堂教学和研讨。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研讨会等活动。

达成目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研究案例。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1

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案例。 (三)成果的代表作

《初中化学“问题引导”课型初探》获省教科所论文二等奖;《“问题引导”课型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获省教科所论文评选三等奖;《初中化学“问题引导”中的问题设置及引导》市教育局论文一等奖。《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发表于《新课程导学》2009.11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进一步探索化学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指明了方向。《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推动高中数学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重新思考。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为了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构建了“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引导探索—总结结论—反思创新。这种模式着眼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化学思想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空间逐渐扩大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逐步使学生获得自主提问,创新反思的能力。

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认为,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对数学问题进行拓展,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问题就成为化学教学活动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针对当前初三学生问题意识普遍缺失的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问题——引导”课型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和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有效策

2

略,“问题引导”课型,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那么怎样才能体现它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价值?至少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问题引导模式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每节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问题引导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不能游离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化学学科特点:作为化学课本身,承受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一个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引导”课型,应当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渗透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2、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更是越来越低。新课学改倡导的探究性习也是学生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化学学科课程的的特有功能,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广大初中化学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问题引导”课型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概念的界定

(1)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境地。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在本课题中,情指情感,境指外部教学环境与师生内部心理活动的综合叠加,情境就是作用于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兴趣反应的学习环境。

(2)情境教学: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情境教学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3)引导:字典中解释为领路、带领的意思,在课题中指学生再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

3

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以引导和点拨。

2、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真实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3)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感情倾向都与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人与环境密不可分。因此,一个民主、和谐,适宜学习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发展。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探索与实践中学化学“问题引导”课型中形成以“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思考、内化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来实施九年级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都得到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和引导。

3、具体内容为:

4

(1)初中化学“问题引导”课型中问题情景创设的种类、特征、要求;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的教学语言艺术,引导时机的把握。

(2)初中化学“问题引导”课型的研究目标和内涵。以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理论:“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探索的情景,组织学生自己探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性,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在此目标下构建起符合具体教学形态的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从而使内容体系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其内涵包括:

A、教学目标问题化:就是指把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揉和在教学过程中。

B、教学内容问题化:就是指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成不同的问题情景,以“问题串”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C、教学方式引导化: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的探究,通过对问题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D、教学过程引导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少讲,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探索,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以适时、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的问题。

(五)研究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选定实验对象,开展实验研究,并在实验研究中,与非实验对象作纵向、横向比较分析。

3、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理念知道下,进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反思创新,总结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及时调控。根据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

除上述外,本课题研究还要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搞清楚中学化学“问题引导”课

5

型在探究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该课型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帮助作用等。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还要注意观察对象的各种变化,要用科学理论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因果分析,以便作出客观真实地评价。

(六)课题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9年5月) 1、课题申报,填写课题申报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收集相关教育理论。

3、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2年3月)

1、策略研究: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实施调查研究,不断进行观摩研讨,努力实现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行为转变,形成规范。

2、收集研究案例: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等形式,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

(三)总结阶段(2012年4月——2012年5月) 1、收集有关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2、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3、完成与初中化学“问题引导”课型探究与实践的相关过程资料及经典案例的整理。 (七)研究成果及成效 1、自身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教学理论得到进一步更新,实践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每节课都是以问题引导的形式走进课堂,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使学生在探究、合作、愉悦的氛围里学习,乐此不疲。教师的课堂语言鲜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智慧的火花点燃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了有效课堂。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与提升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思维,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学习变为自

6

主学习,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问题设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们在“做中学”、“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学”的学习氛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他们感受到了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人文情怀。

3、通过研究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课例。这些课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地促进了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积累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问题教学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可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问、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 可进行适当的点拨、诱导,使学生自已把问题弄懂弄通,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对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由于初中化学课只有一年的时间,刚开始用这一课型进行课题教学的时候,部分学生不是很适应;当逐渐适应了后,初中化学课也快要结束了。

2、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有待加强;问题情景的创设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3、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引导时机需要更好的把握,教学语言艺术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例如:在引导的过程中有时打断了学生的思维;有时又使得学生活动的时间过长,导致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这些存在问题是我们今后实践中必须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问题。伴随新一轮课改实验的深化发展,以创设问题情景和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进一步的完善,为全面实现课程改

7

革,培养学生的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九)下一步打算

结合学校申报的省级课题“有效课堂教学”,进一步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理论学习与同伴互动将,每次研究的典型课进行认真梳理形成课例报告,不断提升课例研究的水平,为打造真实而有效的课堂而不断努力。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7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