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及其本质配套练习

更新时间:2023-09-27 14: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章 创业及其本质 配套习题

一、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1. 为什么要研究和学习创业?

创业发生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前端,是比较特殊的经营活动,从中能够学习到创业精神和技能;伴随着社会转型,创业活动越来越活跃;创业活动可以增加就业,富于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贡献。

2. 创业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创业与创新紧密相关,与创新相比,创业更加明确地强调顾客导向,强调创造价值和财富。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并实现快速成长。

3. 创业过程包括哪些活动?

创业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大体来说,创业过程包括了识别机会、开发机会、实现机会价值三个大的阶段,具体来说,包括产生创业动机/决定成为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整合资源、创建新企业或是新事业、管理新企业、收获回报等主要活动。

4. 创业过程包括不少具体的活动,但创业者从识别到创业机会到创建新企业的时间一般都很短,这是为什么?

创业的实质在于识别和把握机会,机会存在时间很短,这要求创业者必须快速甚至超前行动。

5. 说说基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网络平台对创业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有助于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门槛,有助于发挥创业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为什么要对创业活动进行分类?

创业活动相对复杂,进行科学的分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创业活动,发现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分类也有助于创业者发现影响创业活动及其效果的重要因素,提升创业活动的成功率和

效果。

7. 结合本章介绍的创业分类,你还可以说出哪些创业类型?在众多的创业活动中你喜欢哪种或哪些类型的创业,为什么?

答案:略。

8. 创业研究从关注创业者特质转向创业活动和行为,这种转变有什么意义?

只有研究对创业过程中活动和行为,才有可能揭示创业活动的规律并从中可以识别到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和技能。另外,这种转变也意味着创业研究越来越走向深入。

9. 阅读完本章,你理解了大多数创业管理教材都从创业过程展开的原因了吗? 答案:略。

二、判断题

1. 创业就是创建新企业。

2. 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相应的专利才能考虑创业问题。 3. 创业活动经常表现为机会导向而非资源导向。 4. 创业与创新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 对;□ 错 □ 对;□ 错 □ 对;□ 错 □ 对;□ 错

5. 一位妇女喜欢为家庭聚会制作开胃食品,朋友们经常称赞她,告诉她这些食品有多么的美味。后来她建立了一家公司来制作和销售开胃食品。这不属于创业行为。

6. 给别人打工的收入构成了创业者创业的全部机会成本。 7. 收获回报就一定意味着要把企业卖掉。

8. 一般来说,与机会型创业相比,生存型创业的成长性要弱。 9. 个体创业和公司创业在创业精神方面不存在本质的差异。

□ 对;□ 错 □ 对;□ 错 □ 对;□ 错 □ 对;□ 错 □ 对;□ 错

10.在毕哈德构建的投资、不确定性与利润的动态模型中,冒险型的创业的利润率最低。

□ 对;□ 错

11.创业者特质研究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创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创业者的天赋。

□ 对;□ 错

12.基于创业活动的创业研究有助于挖掘和发现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

13.创业研究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前端。 14.创业技能是无法培养的。

15.创业只是会改变创业者的命运,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

□ 对;□ 错 □ 对;□ 错 □ 对;□ 错 □ 对;□ 错

答案:1.X;2.X;3.√;4.X;5.X;6.X;7.X;8.√;9.√;10.X;

11.√;12.√;13.√;14.X;15.X

三、实践题

1.找你身边的一个创业者,去和他或她聊聊,看看他或她在干些什么,然后总结看你有没有什么收获?

2.周天勇说数字①

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约34万人待业;2002年,约37万人待业;2003年,52万人待业;2004年,69万人待业;2005年,79万人。到了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400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更不乐观。

不仅如此。从整个城镇就业形势来看,按照1990年的城镇人口从业水平推算,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17%左右。今后5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企业改革和产业调整劳动力、消化往年失业等四大就业压力,需要每年平均提供2400万个就业机会。如果不能拓宽就业渠道,到2010年,我国城镇将积累1亿左右的失业劳动力。

就业,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获得经济收入与生活保障的基本形式。如果就业形势艰难,人们对收入来源与生活保障没有信心,会导致很多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我国当前出现的内需不足、过度储蓄、盲目投资房地产等,甚至会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与稳定。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必须深入探讨我国就业形势艰难的原因和对策。 中小企业——社会就业的命脉

在具体分析我国就业形势艰难的原因之前,来看两组关于就业状况的数字:

2004年,我国新增就业的837万人,其中私营企业449万人,占新增就业的53.6%;有限责任公司175万,占新增就业的20.9%,个体工商户144万,占新增就业的17.2%;而国有企业不但没有增加就业,反而减少了166万个工作岗位,集体企业也减少了103万个工作岗位。也就是说,2004年我国新增劳动力的91.7%是被个体、私营和有限责任公司等中小企业所吸收。

再看2005年经济普查反映的中国各地区每千人拥有企业的数量:上海12.4、北京9.32、天津5.7、浙江5.4、江苏3.7、广东3.3,其余省市区都在每千人3个以下,其中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在1.5个水平以下;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最多的地区是浙江,每千人达58.5户,最少的省市是贵州,为每千人19户左右(上海的数字与贵州相同,但上海每千人企业数量为全国第一位)。

这些数字表明,在我国,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较多的地方,是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实际失业率不高、能大量吸收外地劳动力就业的地区;反之,则是经济不发达、城镇实际失业率高、向外挤出剩余劳动力的地区。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统计上的规律: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企业总数的99.5%以上是中小企业。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每千人口的微型和 ①

周天勇:中小企业发育不足 谁来拯救就业危机,《新青年·权衡》2007-07-26

中小企业的数量平均在40—55个;全部劳动力在灵活职业、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的比例在65—80%。

以经济升级成功的日本、韩国和台湾为例:2000年的日本,中小企业共508.9万家,占企业数99.7%,每千人口企业数量为41个,从业人员4168万人,占总就业人员比重72.7%;2004年的韩国,人口为4829万人,企业数量为280万个左右,每千人企业数量将近58个,微型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比率占总就业的80%;2001年的台湾,中小企业数量为107. 8万家,占岛内全部企业98.18%,每千人口企业数量48个,就业人数为728万,占全部就业劳动力比率的74%。

与上述东亚国家或地区相对照的是拉丁美洲。从拉美的发展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除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外,对于企业资本,特别是国外资本实行了国有化改革,但是许多国有国营企业效率较低,长期亏损。而且,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中,创业和投资的政府管制障碍很大,严重影响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其结果是:拉美经济的一个特点是企业规模结构中,特大和大型企业相对多,每千人微型和中小企业相对比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少,失业人口多比东亚国家更多。我们来看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领域中小企业就业和产值比重的一个比较:

东亚与拉美部分国家和地区工业领域里的中小企业和就业比较表

国家或地区 韩国1990 台湾1991 巴西1985 墨西哥1986 智利1984 哥伦比亚1984 中小企业就业占中小企业工业产值占整个工 整个就业的比重 产值的比重 61.7 44.3 56.5 40.9 41.3 24.0 38.0 17.1 45.4 22.3 34.8 17.4 注:韩国中小企业雇工人数低于300人,其他国家或地区低于100人。转引(德)蕾吉娜 克瓦尔曼,耶尔格 梅耶尔-施塔莫尔:《中小企业的生存性促进:着眼点及互补性》,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编:《德国中小企业促进政策分析与评估》,第8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再看东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与拉美一些国家失业率的比较: 东亚与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失业率的比较 国家和地区 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秘鲁 委内瑞拉 1980—82 2.0 — 1.36(1981) 2.3 2.8 10.4 — 5.9 1990—92 2.2 2.5 1.7(1988) 6.7 6.5 4.4 9.4 7.7 1994—97 3.4 2.6 1.8(1995) 16.3 6.9 5.3 7.7 10.3 2000—02 5.4 3.1 3.0(2000) 19.6 9.4 7.8 8.7 15.8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0》、《世界发展指标200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和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中国劳动工资统计年鉴(1990)》、《中国统计摘要(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1990、2002年版。

这些数据反映的规律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如果要正常地实现就业结构转型和容量扩张,全部人口每千人平均拥有的企业数量(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上升。按照日本、韩国和台湾的经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挤出的劳动力中的大部分,即65—80%的劳动力,要向微型和中小企业转移。

比照这样的规律,来看中国的情况:

根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我国企业数量为325.0万个,就业劳动力为16668万人,每个企业就业规模51人,其中私营企业198.2万个,就业人数3700万左右,平均规模为19个人;按照13亿计算,每千人口拥有企业仅为2.5个,低于1960年日本每千人4.5个和台湾1952年4个的水平。

2004年,我国的个体工商户3921.6万户, 就业人员9422.4万人,每户规模2.4人,我们将其大部分比照为国际上的自由职业者,或者有一定技能和资产的灵活就业者,并且假设其中算得上中小企业规模的经营者为总数的10%,按照国际上中小企业平均12人规模,可折算为78.5万个中小企业。

把这些数目加上,中国2004年每千人口拥有企业数量也仅为3.1个,也低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甚至低于我国建国初期的水平。与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50个企业的水平,差距在15倍左右。

由此不难理解,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为何如此艰难。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发育与发展严重不足。

“两座大山”压倒中小企业

企业是社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在国家制度存在的条件下,其诞生和运营往往有政府准入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特别是,由于规模很小,利润相对于大企业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政府的准入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小企业的诞生数量和企业在运营中的生死。

在市场制度规范的国家,企业资本金标准门槛低,注册登记时间短、经营范围方式等限制少,注册登记前置审批和许可环节少,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保障。但在体制转轨的国家,政府的行政规制体制和行政行为没有转变,但随着市场化的扩大,通过权力寻租的机会就越多,寻租获利的收益水平也就越高,由此可能导致政府管制向寻求更多的权力和利益方面倾斜和强化。

从我国的情况看,在投资、创业、准入、企业运营等政府管制和管理方面,虽然对企业审批项目进行了大幅度的清理,但是依然存在很大的障碍。

一是创业准入的门槛高、环节多、时间长,一些在国外不需要纳入管理的非正规个体和微型企业,也要注册登记;二是政府各种规定的弹性太大,并交叉重复和矛盾,能不能批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与办事机构和公务员的关系。三是对企业随意检查太多,政府执法部门也太多,容易或者已经形成机构或者公务员为寻租而恶意进行检查和执法的局面。

由于这些因素,中国企业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增长情况很缓慢。按照统计局普查数据,1998年我国企业法人为262.8万家,2004年为325万家,1999—2004年期间,关闭与新增相抵后,只增加了62.2万家,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每年仅增加10万家法人企业。每个企业按大中小和微型统算,如果平均吸收20人就业,年平均由企业增加的就业关闭与新增相抵后,年新增企业解决的就业每年只有200万人。

另据国家工商局的登记统计,1999年,我国个体工商户为3160万户,2004年时,下降为2350万户,1999—2004年在工商局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减少了770万户,平均年减少1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64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