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匠到巨匠解读不平凡的齐白石

更新时间:2023-08-06 04: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木匠到巨匠:解读不平凡的齐白石
从下一章开始,我们进入齐白石的艺术盛期。
谈白石老人的艺术,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从白石老人在世时直到今天,有无数的专家学者在研究齐白石,理论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因为本书不是学术著作,不谈理论,所以,如何用最通俗的语言、最简单的概括把白石老人的艺术告诉大家,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大家通过我的讲解,能简单明了、轻轻松松地把齐白石的艺术说出个一二来,就算达到我的目的了。
大家知道,齐白石诗、书、画、印诸艺兼长,无所不能;同时,他的艺术创作年代久,跨度大,作品多。面对这样一位旷世奇才,我们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评述他的艺术呢?我想还是可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齐白石不是史论家,他的艺术经历使他不可能像黄宾虹大师那样洋洋洒洒地写出那么多关于画理的论著。白石老人论画简单明了,在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就随口讲给他身边的弟子,或者随手题在了画上,老人本身就没有追求画理的玄妙。
其次,白石老人画的都是他最熟悉的事物,这些同时也都是我们大家生活中所熟悉的,白石老人表达的就是我们中国普通百姓的最质朴的情感,离我们非常近。我认为,仅此两点就为我们谈论齐白石的艺术定下了基调。
现在有一种现象,齐白石的画通俗易懂,为大家喜闻乐见,可读评论家的文章却让人看不懂,玄玄乎乎,不知所云。所以,我们了解齐白石的艺术就应向白石老人学习,尽量避免晦涩玄虚。在这里我想说明一点:通俗未必浅显,简单也未必不伟大,深入浅出才是大学问。白石老人也正是在通俗和简单中彰显了他的博大精深的。
我将齐白石的艺术归纳为“似与不似”和“我行我道”。我认为记住这两点就足够了,也就抓住了齐白石艺术的最主要特征。
好,下面我们就逐一解释。
似与不似
白石老人有句非常经典的画论,那就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对于从事美术创作的人来说,这句话耳熟能详。研究齐白石的人,提到齐派艺术也是必言此句。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画院齐白石纪念馆搞了场“齐白石 中国画—北京画院院藏精品展”,展览的请柬,封面是那张大家都熟悉的白石老人的头像,封底印的就是这句名言。这张请柬印得很精致,我特意配了个镜框,把白石老人的照片挂在了办公室。我们说的“似与不似”就是从白石老人的这句名言中提炼出来的。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这句话是齐白石与胡佩衡论画时随口讲的,

他也并没有特别注明此言有多重要。有时,他也会把这句话随手题在我们看来未必是老人精品的画作上,但这句话,恰恰是齐白石艺术的精髓。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句话本身理解起来没什么难度,从字面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白石老人在与他的学生交谈时又对这句话作了补充,他说:“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得太像,太像则匠;又不能画得不像,不像则妄。”匠,就是匠气。匠气乃画门之大忌,画画的人都明白,说一个画家的画匠气,意思就是说他格调不高,笔墨不活,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差的评价。妄,则是指不合实际,超出常规。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大家就非常清楚了,白石老人讲的似与不似,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形神兼备。
白石老人不仅倡导形神兼备,而且身体力行去实践,他把自己的说法努力统一到他的绘画中去。下面我们就结合白石老人的作品,说说他的“似与不似”,看看他是怎样达到形神兼备的。
还有一点再强调一下:齐白石是一位天才的全能画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他所有作品中面目最多、数量最大、成就最高、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的还是他笔下的虾蟹虫鱼、花鸟蔬果,所以,我们举的例子也都是围绕着他这些最具代表性的题材的。
说到白石老人的艺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首先是他的虾,这恐怕连小孩子都知道,虾是他最具知名度的符号。但是,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没有的,他画的是河虾与海虾的结合体。他把河虾的长钳与海虾的透明结合在一起,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观察、写生,最终提炼成自己的艺术虾。
齐白石的虾是怎样演变来的?又是怎样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呢?
我们讲过,齐白石14岁那年在星斗塘里洗脚,脚趾被虾蜇得流了血,从那以后,齐白石就经常到塘边观察虾的姿态,慢慢地开始模仿着画虾了。齐白石在题画中曾写道:“友人尝谓余曰,画虾得似从何得来?余曰,家园小池水清见底,常看虾游变动无穷。”但齐白石真正把虾作为绘画对象,则是他50岁以后的事。这一阶段,他画虾主要是临摹古人,形态也比较单一。白石老人说:“余之画虾,临摹之人约数十辈,纵得形似不能生活,因心目中无虾也。”这里的“生活”是生动鲜活的意思。62岁以后,齐白石在案头水碗里养了青虾,开始反复观察写生,这时他画的虾外形上已经比较逼真了,但还没有动感和透明的质感。到了66岁,齐白石画虾是个飞跃,笔墨开始出现了浓淡变化,虾有了质感和透明度。同时,他把虾腿从10只减到了8只。这一年,齐白石

总结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后来他在《芋虾图》上又题道:“余画虾已经四变,此第五变也。”到了68岁,白石老人摸索出用“破墨法”来画虾,就是趁着墨色未干之际,在虾头与虾胸的浅墨位置上加上一笔重墨。这一笔太重要了,不仅增加了虾的力度,也更加衬托出了虾体的透明。白石老人还把虾的眼睛由两个墨点改为两横笔,这样就更好地表现了虾游动时的神态,虾腿也由8只减为6只。画虾身也是如此,大家再吃虾时,您数一数,虾身的节数都是6节,而白石老人画的虾却是5节,这不是老人弄错了,而是故意这样画的,因为5节的虾身,画出来比例最好看,最漂亮。白石老人就是这样,一刻也没有停止笔墨的提炼,他形容说:“余六十年来画鱼虾之功夫若磨剑。”他从眼中有虾,进而到心中有虾,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直到将近80岁时,白石老人笔下的虾终于以极简的笔墨,达到了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境地。白石老人的虾,可以说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观。通过白石老人画虾,我们也可以知道:他的虾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这便是艺术上的真实。
关于白石老人画虾有许多有趣的传说,顺便给大家讲一则:齐白石曾贴出告示:“白石画虾,十两一只。”有位求画者偏偏拿了55两银子求画,心想白石老人一定会画六只,这样岂不占了半只的便宜。交订金时白石老人没说什么,待第二天取画时,求画者打开一看,画面上五只大虾活灵活现,另有一只已经游出了画面,在纸上只留下了尾巴,还是五只半。此人没能在白石老人这儿占得便宜。
画蟹也是白石老人的一绝。白石老人画的是河蟹,他先用湿墨连着三笔画出蟹壳,左右两笔与中间一笔墨色浓淡不同,这样就显得蟹壳是凸起来的,同时左右出现两条小坑,强化了蟹壳坚硬的质感。画蟹腿则一边伸张,一边收缩,很好地表现蟹横行的神态。大家仔细注意一下白石老人画的蟹腿,一笔下去,偏圆的形状、坚硬的感觉都很好表现了出来。而蟹钳则能让人感觉到坚硬外壳上裹着一层柔软的绒毛。这些细节就是中国水墨画最为精妙、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同时也最见画家的功力。一支笔,一点墨,竟能如此传神,唯中国水墨画!
在白石老人水族画中,我最喜欢他画的大青蛙,寥寥几笔,就把“水中王子”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特别是青蛙身体软软的、黏黏的光滑感都被老人画了出来。
有一次,看齐白石画展,有人让我给讲讲,恰好这时走到三张水族画前,一幅虾,一幅蟹,一幅蛙,并排挂在一起。

我说:“你们仔细看看,虾是透明的;蟹非常坚硬,能让人感觉到扎手;蛙则能让你感到它身上的那层黏液。这就是白石老人的功夫!”大家隔着玻璃认真观看,不住地称奇。
我们再看白石老人的一幅小画《与语如兰》,此作不足一平方尺,画的是一只玻璃杯里插着的两枝兰花,构图极简。画面的主体是两枝清雅馥郁、灵气飞动的兰花,但观者却分明感觉到那不仅仅是两枝花,更像是两位翩翩君子,远离了纷扰的尘世,身处一隅窃窃私语。特别是题“与语如兰”,更让人有“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之感。整幅画作如朗月清风,涌动着一股高洁之气。这就是白石老人的“似与不似”。说“似”,画面上是我们见过的兰花和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可当你细细品味时,却越发觉得这两枝花与现实中的完全不同,那花的形态不就是在“交谈”吗?世上哪有两枝花相互说话的呢?这就是“不似”了,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没人会否认这幅画的真实性,反而会觉得这幅画更耐人寻味,更动人,因为,大家都非常清楚,白石老人不单纯是在画两枝花,他画的更是一种精神。
读这幅小画,仿佛让我们又一下进入到了白石老人那高旷澄明的精神世界,又触摸到了老人那颗清澈见底毫无尘染的心。一个俗人的笔下断不会流淌出如此的乾坤清气。
这幅画在2007年5月春季拍卖会上出现,估价只是6—10万元,最终以44.8万元被一位藏家买走。
在白石老人作品中“似与不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信手拈来。比如:他笔下的花草虫鱼可以画到异常逼真的地步,他可以把螳螂翅膀上有多少根筋络,臂上有多少根刺都画得清清楚楚;也可以把秋天的荷花描绘出初秋、中秋和晚秋的不同,这些都是白石老人的“似”。但有些,我们就不能说“似”了,比如:他画的桃子像装桃子的箩筐一样硕大无比;画的春牛仅是几笔淡墨洇出来的牛屁股;有时,他又将翩翩飞舞的昆虫与严寒时傲放的红梅搭配在一起。等等,这些就与现实世界完全不似了。但此时似与不似显然已经不重要了,白石老人就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夺其神韵,营造出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似有似的道理,不似有不似的妙处,齐白石的艺术让人叹为观止,妙不可言。
我行我道
“我行我道”是齐白石艺术的另一重要特征。怎样理解我行我道呢?
按字面说无非就是:我用我自己的方法,我走我自己的道路。这里的道路指的是艺术风格之路。
前面我们讲过,57岁定居北京的齐白石,在卖画受阻、陈师曾劝说等多重因素下用了将近十年的时

间进行了“衰年变法”,终于冲破了前人的羁勒,破茧而出,开创出极具个人风格特征的“红花墨叶”派,他的艺术也因此进入了“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至高境地。
具体地说,齐白石的“我行我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从四个方面谈一谈。
“我行我道”第一个具体表现是: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给传统绘画注入无限生机。
如果简单地划分,我们现在通常把1911年辛亥革命作为分水岭,把民国时期任伯年、吴昌硕之前的绘画统称为中国古代绘画,把他们以后的绘画称之为近现代绘画。
纵观中国古代绘画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一类画的是清风朗月,幽亭秀木,一派清幽静寂;还有一类画的是山静日长,闲云野鹤,淡泊超然,不近凡尘;再就是寒江独钓,危石孤鸟,哀怨孤独,凄冷惆怅,充满忧伤,尽显人生窘境。这些就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与意境。
到了齐白石,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又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生命的五彩斑斓和人生的欢快明亮,一派欣欣向荣。同样是画秋色,白石老人没有像前人那样画残花渐落,红颜老去,或是冷月孤禽,潇湘夜雨,他选取的是适时开放娇艳欲滴的海棠,浓郁热烈的雁来红,或是常见于农家庭院的葫芦、南瓜、柿子,等等,这些花果在他的笔下落地生根,冲破樊篱,傲霜迎风,挣扎开放,让人感到了生命勃发的活力和昂然之正气。
被古代文人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和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是历代画家反复描绘的题材,有着传统的文化寓意,它们常常被文人们藉以自喻,用来表达自己的孤傲清高。
即使是这些已经被历代文人定格了的程式化题材,到了白石老人手里也被赋予了新意而焕然一新。他的作品没有了传统文人画中与之俱来的冷逸孤寂,取而代之的是平易质朴,让人备感亲切。
常言道:“喜气写兰,怒气写竹。”白石老人画的兰、竹都与古法不同。他画的兰花粗大健壮、舒展烂漫,与传统绘画中的空谷幽兰,无根之兰完全是两回事。他画竹,先画叶后画竿,画叶以势取胜,画竿小心穿插,一反传统模式中固定的先画竿,再画枝,再由枝生叶的顺序。
菊花常常被前辈画家用来表现冷傲超逸,但白石老人笔下的菊花却是热情奔放,艳丽多姿。有的花朵大过花盆,有的簇拥竞放,特别是他常在画面上配上几笔勾出的篱笆,整个作品充满了温馨的田园意趣和乡土情怀。
综观白石老人的作品,一花一鸟,一枝一叶,还有他笔下的人物和山水,无不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向往,充盈着生命的欢快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白石老人能画出这样的画是与他的性情、人格分不开的。他天性豁达乐观,热爱生活,不为物欲所动,不为挫折消沉,与人交往清清楚楚,对人生一贯地充满信心。这些不仅是老人创作的原动力,也是他能长命百岁、七十多岁还能得子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在品读白石老人作品的同时,慢慢体会老人的百年人生,对处在当今浮躁社会中的我们是有很多益处的。
概括地说,齐白石对传统的突破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拓展了传统花鸟画的题材范围,开创了一代新风,而且还为传统题材注入了时代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大家看看齐白石之后的中国画坛,李苦禅、王雪涛、李可染等一代新的大师以及活跃在当今的中青年画家,许多人都是在齐派画风的熏陶下创新、发展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绘画艺术才会欣欣向荣、多姿多彩。
“我行我道”的第二个具体表现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
大家在看齐白石的画时都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许多人看过之后都会觉得这位老人太神奇了,画了那么多的画,又不雷同,简直不可思议。现在有比较权威的说法,认为齐白石的作品存世量大约有三万张左右。这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列举其他几位20世纪有影响的中国画大师,比较一下他们作品的数量,大家就清楚了。开一代新风的艺术巨匠徐悲鸿,目前所知他的作品存世量约三千幅左右,这个数字包括他的油画和素描。坐落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的“徐悲鸿纪念馆”藏有1282幅,据廖静文先生介绍,这1282幅作品中有国画295幅,油画112幅,素描779幅,水粉14幅,书法62幅,册页扇面20件。除此之外,其他博物馆还有一小部分,剩下的就是散落在民间的不足一千幅作品。
“一味霸悍”的潘天寿大师,作品存世量约八百幅左右。
有“废画三千”之称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他的作品存世量也只有两千幅左右。
我原来一直以为李苦禅大师的作品会多一些,但据李燕先生介绍,也就是两千幅左右。
天津的大画家陈少梅,他的作品可能不足四百幅。
海派大师林风眠就更少得可怜。
这样一比较,大家就明白了,白石老人的三万多幅作品,单就数量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可以断言,若以作品数量论,齐白石应该说能位列古今中外艺术家之首。
这么大的数量,又张张有新意,每幅都不同,白石老人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想大家自然会关心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齐白石是个天才,能力非常人所

能及。但天才并不等于是神,白石老人的作品呈现变化多端的面貌还是自有其奥秘的。
我们说,“观天地之造化”的齐白石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达到了“万物富于胸中”的境地,练就了“腕底有鬼神”的真功夫,他有能力轻而易举地将现实世界中的花草树木、飞禽鸣虫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有人做过统计,单说齐白石在绘画中涉及到的植物就有花卉、树木、蔬果、庄稼四大类达65种之多;他画的昆虫更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目之所及无所不画,难以统计。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让人感觉千变万化,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拥有着自己的强大素材库,然后,将素材库中这些大量的素材不停地穿插组合,利用再生。就拿两只小小的蟋蟀来说吧,在这幅作品中白石老人配上了菊花,题“菊花蟋蟀图”,到了下一幅画中又配上了牵牛花,接着还有牡丹、芍药、鸡冠、凤仙,等等,再下来还有大量的蔬菜、瓜果,如此下去,变化繁衍,组成了无数张的蟋蟀图。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齐白石在运笔驱墨、施彩用色上同样是一位百变神通的高手,他能根据笔墨及色彩的微妙变化营造出不同的微观世界,即便是处理同一题材,他也能变化出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
同时,白石老人又诸艺兼长,工笔和写意样样精通。他可以根据需要信手拈来,为其所用。
正是因为齐白石在诸多方面能力超强,相互借力,笔笔相生,才使得他的花鸟世界绝少重复,变化多端。
“我行我道”的第三个具体表现是:取材百无禁忌,化平凡为神奇。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花鸟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一直被赋予着吉祥的寓意和精神的象征,比如说兰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清逸,牡丹代表富贵,松树代表坚贞,等等。但千百年下来,花鸟画的题材范围被圈定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无非就是梅、兰、竹、菊,荷花、水仙、牡丹之类。飞禽草虫也只有鸳鸯、喜鹊、蝴蝶等不多的品种。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齐白石时代。只有到了齐白石这里,他彻底打破了寓意的局限,将取材范围延伸到了传统之外。我们看看白石老人都画了些什么?白菜、辣椒、萝卜、丝瓜、扁豆、柿子、花生、芋头、葫芦、粽子、月饼、咸鸭蛋以及蚱蜢、螳螂、蝉、天牛,还有苍蝇、蚊子、蟑螂、蜘蛛、蛾子、屎壳郎,还画了老鼠、兔子、家犬、猪、牛、羊,柴爬、蒲扇、板凳、油灯、算盘、菜刀、鞭子、草鞋,等等,等等,数也数不清。这些都是传统绘画中从不曾出现、为文人士大夫不屑一顾的东西。齐白石顾不了许多,只要是能触发他情感的便毫不犹豫拿来入画,

并且用之则灵。这就是齐白石!我们观白石老人的画不仅不会因为他画的是老鼠、臭虫而感到讨厌、恶心,或是因为画的是农家“下三滥”的东西而感觉画品低下,反而会更加觉得有趣,生动,妙不可言。可见,画品的高下不是由画什么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画家的学养、智慧和独特的精神境界。在白石老人的的心中野花野草无异于兰蕙牡丹,苍蝇蚊子不低于蝴蝶蜜蜂,他把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描绘出来,化平凡为高雅,化腐朽为神奇。他将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间味”融入到传统的文人创作中,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了大俗大雅,绝处逢生,俗极雅来的至高境地。这也是从学者到普通百姓都喜爱齐白石绘画的原因吧。
“我行我道”的第四个具体表现是:真切朴实,轻松幽默。
齐白石将“民间味”带入到了古老的文人画创作之中,他冲破了元明清以来文人绘画的孤芳自赏,使文人绘画有了人间烟火。他画的菊花雏鸡、藤萝蜜蜂、荷花双鸭,是那样宁静祥和,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画的蔬菜蟋蟀、丝瓜蚱蜢,源自于他儿时田园生活的体验和记忆。同样,他的水族画有着“草野之狸,云天之鹅,水边雏鸡”不能奈何的悠然与自在。遍观白石老人的画,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的“亲目所见”和“亲手所为”,许多带有他童年生活的印记。这些作品真挚、朴实,洋溢着浓郁的乡情、乡思,有些还带有淡淡的乡愁。他的画不造作,不勉强,不玄虚,完全是真情实感的表露。他得意时写下“虾盘坐上相邻酒,欢乐人间五百年”,这是何等的痛快!他在画虾时题:“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不隐瞒自己的委屈。他对双亲的思念像个孩童情真意切,让人潸然泪下。我们看看白石老人在《忆母图》中的题跋:
门人罗生祥止小学乃邱太夫人教读,稍违教,必令跪而责之,当时祥止能解怪其严。今太夫人逝矣,祥止追忆往事,且言且泣,求余画忆母图以纪母恩,余亦有感焉。图成并题二绝句:
愿子成龙自古今,
此心不独老夫人。
世间养育人人有,
难得从严母外恩。
当年却怪非慈母,
今日方知泣忆亲。
我亦爷娘千载逝,
因君图画更伤心
……
每每读此,都令我眼圈湿润。这就是齐白石,一个真性情的齐白石。
大家喜爱齐白石的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赏心悦目,轻松愉快。
白石老人的画不像黄宾虹那样深奥,也没有李可染式的沉重,他的画一派天真,风趣幽默,充满智慧。我们就说说现藏于北京荣宝斋的《齐白石花鸟蔬果杂画册

》中的几幅小画吧。这套杂画册作于1942年齐白石82岁时,尺幅不足半平尺,有二十九开之多。我们先看看杂画册之六的《八哥》,白石老人题:“爱说尽管说,只莫说人之不善。”写出八哥的特点,道出了人间故事。杂画册之七的《鹦鹉》题:“汝好说是非,有话不在汝前头说。”借鹦鹉来寓人,意味深长。之十八的《螃蟹》题:“何以不行?”看后让人忍俊不禁—都这样了还行什么行?充满了中国式的幽默,这里的“行”不单单是“行走”的意思,还有“能不能”的含义,寓意延伸到画外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让人称绝。荣宝斋藏的另一套杂画册中有一幅小画《他日相呼》,画的是两只小鸡争食蚯蚓。很长时间我弄不明白,白石老人因何题“他日相呼”,这不明明是两只小鸡在拼命争抢吗?一天,我恍然大悟。原来,在白石老人眼里,这两只雏鸡像两个小顽童一样,今天争抢厮斗,明后天又和好如初,招呼嬉戏成为好朋友了。不直白点题,越琢磨越有趣,更令人回味。
白石老人的这些小画清新撩人,天真幽默,看似简单,寓意深刻,有时真让人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感,唯恐自己笔力不逮,用文字描绘出来而使白石老人深长的意蕴打了折扣。
白石老人的乐观向上、轻松幽默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我们在这就不举例了,因为举再多的例子也有挂一漏万之嫌。大家还是在闲暇时,去美术馆或者打开白石老人画集,走近大师,静静体味他的作品,那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写到这,对于齐白石老人的艺术,我们最后做个总结吧: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齐白石的艺术特征用图表形式概括一下:
通过上面的简单概括,大家能清晰地对齐白石的艺术特征有个大致了解。
我们总结一下:一代宗师齐白石,以天才的能力开创了独具个性的画风,在用传统水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他不仅拓展了绘画的题材范围,而且,还转换了绘画的意境,给传统中国绘画注入了时代精神。中国绘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齐白石这里得到了划时代的创新和发展。同时,齐白石又是一位饱吸中国传统乳汁的绘画大师,他的创新始终不曾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他的笔墨和意境都固守着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他的作品千变万化,蔚为大观,但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齐白石是一位能真正代表中国绘画精神的艺术大师。我想,这也就是20世纪一百年,出了那么多位杰出艺术大师,但大家依然会不约而同地把齐白石列在第一位的原因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5u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