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收入差距

更新时间:2024-01-18 06: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走向 经济 2007-03-02 21:53 阅读728 评论0

摘要 库兹涅茨倒U曲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陈氏倒U曲线理论是探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我国城乡、区域、行业差距变动分析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增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别呈现倒U曲线发展趋势,沿着假定的“公有制经济倒U曲线”的前半段逐渐扩大。由于国家内部多种因素将从正向和反向两个方面对居民收入差距变动产生影响,这一发展趋势将一定时期将继续存在,倒U曲线的拐点或许会在我国全面小康目标实现时到来,其后收入差距才会开始缓慢下降。

关键词 库兹涅茨倒U曲线 陈氏倒U曲线 居民收入差距 倒U曲线拐点

一、倒U型收入差距变化曲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开始拉大,这是否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在这一问题上尽管存在争议,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倒U曲线”理论值得我们关注。

(一)库兹涅茨倒U曲线

1

库兹涅茨倒U曲线,原名inverted U curve,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表明了收入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形状。该曲线所表明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内容所依据的经验数据不多,有大量推测因素,故也被称为库兹涅茨“倒U假说”。库兹涅茨认为,收入差距变化是与当时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造成的。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使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因素:一是储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同时,还会出现一些抑制因素,使收入分配不平等趋势逐步缓和,主要有:法律和行政干预、人口变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因素以及“涓滴效应”。

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假说在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对于倒U字形曲线的争论和验证始终没有停止。鲍克尔特(Paukert,1970)通过对五十六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实证证明。莫里斯(Morris,1973)和塞尔沁(Syrqiun,1975)以及阿鲁瓦利亚(Ahluwalia,1976)分别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基尼系数,证明了倒U曲线关系确实存在。但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一致的看法。中

2

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振中得出了否定库兹涅茨“倒U假说”结论,武汉大学的邹恒甫认为,分配差距与人均GDP呈现弱相关关系。樊钢在他的“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中的结论是趋于相关。60多年来,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假说经过许多经济学家的发展与完善,尽管没有被完全证实,但已经成为多数经济学家用来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二者之间关系及预测发展趋势的一种理论依据。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在1984年指出:中国将来也会像其他国家那样。在从低收入转入中等收人的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会更加剧。 在国内,很多学者直接引用库兹涅茨的结论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依据。

(二)陈氏倒U曲线

在库氏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陈宗胜教授从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我国公有经济改革的背景,提出了体制模式改革与发展格局变动这\双重过渡\同时推进的陈氏倒U曲线学说,用以解释我国自改革开放后1981年(因之前有些年份缺乏可观测数据未计)以来及未来中国的收入分配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概括为:在公有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长期趋势呈现倒U形格局,即,收入差距在初级阶段(低收入和中下收入阶段)逐步上升,在较高阶段(中上收入阶段以后)转而下降。并用全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各层组的人均收入数据实证证明了:从1981~1999年,总体收入差别沿假定的“倒U曲线”前半

3

段呈“阶梯形”上升,虽然若干年份有些波动。但基尼系数基本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见图中虚线所表示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目前全国居民收入差别正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持续扩大,可以视其为正沿着“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前半段逐渐扩大。就这阶段的收入差别变动轨迹的具体形状而言,可以看出其呈明显的“阶梯形”上升趋势(见图中折线所示)。阶梯形的每个较大“台阶”都对应着较大的体制改革举措或政策变动的出台。比如1985年收入差别的较大上升的背景,是城镇企业体制改革的开始;1988年的上升是股份制试点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动;1993年的上升是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定及全面改革的展开等。这验证了我国居民收入差别在假定的“倒U曲线”上升段上发生“阶梯形’变异。

图2: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变动轨迹(1981—1999)

资料来源:陈宗胜,周云波.再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0

库氏与陈氏两种倒U曲线理论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规律很相似,从而两条曲线的形状大体一致,但毕竟二者分别代表了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因而两条曲线存在一些差异。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呈倒U曲线发展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阶段。在1989年—2002年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3%。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得到高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133.6元和343.4元上升到2001年的2366.4元和6859.6元(参见图3)。从基尼系数这一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指标看,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城镇内部、农村内部,还是全国总体范围内,由基尼系数显示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事实上节节攀升。到2002年,全国范围内的基尼系数达到0.47,这种稳健的上升趋势似乎就从来没有发生过逆转。见表2。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单从农村或城市本身来看,收入差距并不移动很大,如2002年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只有0.366左右,城市的基尼系数也只有0.32左右。但是把城乡合起来看,基尼系数就到了0.45。 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居民收入差距中的权重较大。如果利用泰尔指数分解,则可以发现,1995年全国居民收入差距中有35.9%是由城乡之间的差距引起的,而2002年这一比重为43%。 从改革开始到8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则大致表现出上升的总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在居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农村居民收入在居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2004年与1978年相比,城镇居民收入比例从1978的35.7%上升到2004年的69.2%。上升3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比例从1978年的64.3%下降到2004年的30.8%,下降33.5个百分点(见表1)。

5

表1:居民收入的城乡构成比例 单位:%

年份 城镇居民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 农村居民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 年份 城镇居民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 农村居民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

1978 35.7 64.3 1980 37.2 62.8 1981 35.2 64.8 1982 33.7 66.3 1983 33.1 66.9 1984 34.5 65.5 1985 36.2 63.8 1986 40.3 59.7 1987 41.8 58.2 1988 42.7 57.3 1989 44.6 55.4 1990 44.0 56.0

1992 49.1 50.9 1993 5I.8 48.2 1994 53.0 47.0 1995 52.3 47.7 1996 48.5 51.5 1997 52.8 47.2 1998 54.9 45.1 1999 57.8 42.2 2000 60.5 39.5 2001 62.9 37.1 2002 66.0 34.0

2003 68.1 31.9

6

1991 46.6 53.4 2004 69.2 30.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4)》和《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的相关数据。

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变化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城镇居民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差距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加速增大。见图3和表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巨大拉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倒U曲线变动。

图3:1978—2001年城乡家庭人均纯收入

A: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B: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表2:收入不均等状况的动态变化

年份 基尼系数 城乡人均收入比率 省间人均GDP差距 行业间收入差距

农村 城镇 全国 名义比率 实际比率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1978 0.212 0.16 0.317 2.57 2.57 0.349 0.096 1979 0.237 —

0.33 2.416 2.43 0.335 0.098

7

1980 — 0.16 0.32 2.497 2.348 0.336 0.091 1981 0.239 0.15 0.29 2.202 2.045 0.319 0.093 1982 0.232 0.15 0.288 1.95 1.79 0.306 0.09 1983 0.246 0.15 0.272 1.821 1.646 0.302 0.095

1989 0.307 0.230 0.360 2.287 1.537 0.277 0.066 1990 0.314 0.230 0.346 2.200 1.636 0.266 0.072 1991 0.307 0.240 0.362 2.400 1.720 0.280 0.075 1992 0.314 0.250 0.378 2.585 1.781 0.291 0.073 1993 0.320 0.270 — 2.797 1.890 0.307 0.084 1994 0.330 0.300 — 2.863 1.952 0.312 0.105 1995 0.340 0.280 0.415 2.715 1.945 0.314 0.101 1996 0.320 0.280 — 2.512 1.854 0.312 0.106 1997 0.330 0.290 — 2.469 1.833 0.318 0.117 1998 0.340 0.300 0.403 2.509 1.859 0.322 0.113 1999 0.340 0.300 — 2.649 1.957 0.356 0.121

8

2000 0.350 0.320 0.417 2.787 2.040 0.336 0.125 2001 0.360 0.320 0.440 2.899 2.124 0.338 0.134 2002 — — 0.470 3.111 2.298 0.339 0.135

资料来源:景天魁.收入差距与利益协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86-87.

资料来源:表2相关数据

在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上,根据省份间的人均GDP的差异指标的计算结果来看,1978年至1990年期间,省份间的人均GDP差距基本上表现出缩小的趋势性特征。变异系数由1978年的0.974下降至1990年的0.601,相同期间的基尼系数也由0.349下降至0.266。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份间人均GDP的差距则是逐步扩大的,到2002年,变异系数达0.763、基尼系数达0.339。根据东中西区域的划分。利用泰尔指数对全国收入整体差距的分解分析则可发现,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占总体收入差距的比重由1995年的7.5%上升至2002年的8.7% ,甚至为10%~20%。

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上,利用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数据,从1988年以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

9

表现出上升趋势,只有1995年略有下降,但仍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高于1978年的水平。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全国居民收入差距中可能占有较大的比重。

通过上述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分析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阶段,与此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总体上也进入了一个持续的扩大时期,正沿着假定的“公有制经济倒U曲线”的前半段逐渐扩大。这从图2的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变动轨迹(1981—1999)也能清晰地看出。

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曲线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通过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正常收入的收入差别明分析,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别正沿着假定的“公有制经济倒U曲线的前半段逐渐扩大。按照国际上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四分法的划分, 目前我国人均GNP平均值属于460-1800的范围,处于中下收入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对照库氏和陈氏倒U曲线,处在曲线的上升部分。根据库兹涅茨倒U曲线形成的双重因素学说,以及体制模式改革与发展格局变动这“双重过渡”同时推进的陈氏倒U曲线学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将呈扩大变动趋势。这是因为在未来一定时期里,可能促使收入差别扩大因素的力量会超过促使其缩小的因素的力量。陈宗胜、周云波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得出了我国居民正常收入的差别程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果,认

10

为,可能在2010年前后达到假定存在的公有经济“倒U曲线”的顶点,其后开始越过倒U曲线拐点向左。全国居民正常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大致在0.45~0.5左右;这种状况可能会持续一个阶段,即中国居民正常收入的总体差别很可能会在高位上运行若干年份,然后才会转而缓慢降低。图4和表3显示了这一预测和实际基尼系数变动的联系和差异。

表3:1981-2020年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差别基尼系数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较

年份 预测值 实际值 年份 预测值 实际值 年份 预测值 1981 0.2543 0.2635 1995 0.4231 0.4191 2009 0.47381982 0.2625 0.2525 1996 0.4354 0.4058 2010 0.4730 1983 0.2708 0.2865 1997 0.4459 0.4027 2011 0.4715 1984 0.2855 0.2705 1998 0.4394 0.4026 2012 0.4694 1985 0.2996 0.2875 1999 0.4458 0.4129 2013 0.4666 1986 0.3088 0.2875 2000 0.4516 0.4160 2014 0.4631 1987 0.3211 0.2924 2001 0.4567 0.4470 2015 0.4590 1988 0.3349 0.3498 2002 0.4611 0.4540 2016 0.4543

11

1989 0.3385 0.3697 2003 0.4649 0.4580 2017 0.448 1990 0.3420 0.3469 2004 0.4680 0.4650 2018 0.4428 1991 0.3534 0.3690 2005 0.4705 0.4700 2019 0.4361 1992 0.3726 0.3772 2006 0.4723 2020 0.4287 1993 0.3914 0.4017 2007 0.4734 1994 0.4089 0.4356 2008 0.4739

资料来源:陈宗胜,周云波.再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001—2005基尼系数实际值为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

这一计量分析方法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为居民收入差别发展趋势探讨提供了依据。但现实收入差距变化并不是无条件地随着人均GDP水平的逐步提高而先升后降,它还要受当时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的较大影响,而这些因素是动态变化的,即使是同一因素,对收入差别的作用也可能是双重的,在不同时期可能发挥的主导作用是完全相反的。目前,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导因素尚未形成,而扩大的因素却在较大范围内存。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趋势看,国企改革正在攻坚,下岗失业人员在2008年以前还将增加,差距逐步缩小的充分就业性因素并不具备。“收入不平等的转折点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到

12

来。……在现有收入不平等的基础上,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实的研究证实,失业是造成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将继续扩大。由于城市化的压力和冲动,城乡差距短期内仍将扩大以及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自身惯性等原因, 2010年前后,我国国民收入倒U曲线,拐点不易出现。

综合我国现行的主要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因素,并结合陈宗胜、周云波的计量分析结果,我们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做理性分析,而大胆推测:在较低的收入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将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扩大的速度或许可能在一定时期里有所减缓,但扩大的持续时间将比较长。倒U曲线的拐点或许会出现在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的2020年前后,其后开始缓慢下降。这或许更具有现实性,也是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一致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方面:

这是和党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写入党章,决定了在建设“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改革,重视充分就业问题,都成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

13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党和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将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等,中央下决心和大力气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这些目标的制定并实现,将让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逐步向中等发达行列迈进,接近中上收入阶段,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率对减少乡村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都十分明显。到那时收入差距便会开始逐步缩小,倒U曲线拐点出现顺理成章。

这是由我国工业化和二元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从倒U字形曲线看到,如果按照现代产业结构不变条件下工业化过程分配的变化,一般会在农业人口达到40%左右进入分配差距最高阶段,或按照现代产业结构与工业化同时变化,一般会在农业人口达到30%左右进入分配差距最高阶段。中国现在农业人口比重还没有下降到40%的不平,从客观趋势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继续,分配差距还将处于上升阶段。刘易斯认为,现代部门雇佣从传统产业部门转移出来的人员。他们在现代部门可获得更高的收入,他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机会,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能稍有提高。由

14

于处于下层的50%的人员的收入在国民产出所占的比例下降了,基尼系数实际上可能会显示出不平等加剧。

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改革初期1978年的82%下降到2004年的58.2%,每年达1%左右,处在工业化加速变化阶段,人口结构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人人口转移。如果按照现代产业结构与工业化同时变化,分配差距变化则会在农业人口达到30%左右进入分配差距最高阶段。在未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将急剧推进,现代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革,全面小康目标完全达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人口下降速度加快,完全可能降到30%左右。相应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导因数也必将收敛或一定程度消除,成为拉动收入差距向下变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短期效应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中长期效应是使其缩小,与库兹捏茨的发现相吻合。

市场化改革进程所决定。在市场改革时期,那种在传统经济体制中积累起来的政治权力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经济资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东欧,人们就可以发现一种不平等不断积累的趋势,传统体制中的特权阶层不仅拥有资源分配特权的优势,而且也学会了市场环境中的游戏规则。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处于关键性地位的干部在获取财富上是有明显优势的。在我国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握着

15

资源配置权的人员,在分权化的过程中对经济的控制权不断扩大,带来不平等的财富积累,引起收入分配不均,尤其是在产权变革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和缺乏公众监督带来的暗箱操作、私相授受,更加剧了分配不公的现象。可见,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并没有出现市场转型理论所预期的平等化效应,相反,随着经济的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与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相吻合。

市场化并不必然意味着钱权交易、寻租和腐败。相反,合理的市场化意味着剥夺权力对资源的垄断,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来分配资源。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理想化的公平收入分配格局,但比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更有利于效率和发展,比靠权力分配资源和收入的方式更加公平。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益于缩小收入差距,对减小基尼系数的贡献达到了3.9个百分点。在一个合理、规范、透明、健全的市场体制下,能够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 20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成果显著,初步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2020年在我国实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到来,必然是市场化程度的提升,竞争的充分、竞争规则的透明有序,市场在产品和要素的分配中起决定作用。市场化的平等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会成为推动收入“倒U曲线”左拐的动力。

16

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的区位优势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基础差异甚大,各种生产要素必然向平均利润率高的地区转移和积聚,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率方面差距明显拉大了。自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速,但总量仍然有拉大的趋势,在已五个年头里,东西部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绝对差距都呈扩大趋势,相对差距由58.90%扩大到61.08%,扩大了2.18个百分点,绝对差距由5909元扩大到8616元,扩大了270元。这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发展水平的必然反映。西部大开发初期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区域收入差距仍将继续扩大,成为拉动全国居民收入差距倒U曲线在左侧上升的力量。

但随着对西部大开发认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的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重点的西移,发达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平均利润率降低,而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出来,加之政府的引导,生产要素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滴落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要出现的“涓滴效应”,区域之间的差距缩小。西部大开战略经过20年左右的实施,基本目标的实现,发展成果的积累,必将使得我国的地区差别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将逐渐趋于平衡。进而,地区之间

17

经济发展水平的缩小必将成为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促进倒U曲线拐点到来。

受社会再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程度的影响。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具有减少收入差距功能,但现实却正好相反。在收入再分配方面,王小鲁和樊纲研究模型显示,中央财政对各省的转移支付更多地被用于投资和政府消费,较少用于扶贫;且使用方向以城市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只在城镇差距模型中有负系数(缩小收入差距),而在乡村差距和城乡差距模型中都是正系数(扩大差距),且都达到高的统计显著水平。在社保体系方面,只有失业保险普及率对城镇基尼系数有负影响,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普及率两个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扩大差距),且在5%或10%水平上显著。这是由于医保体系在低收入群中未能普及,社保体系没有在农村普及,基本上只有城镇人口受益,中高收入者从中的受益大于低收入者的受益。 党和政府以把完善社会再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财政在农村扶贫的支付转移力度的加大和落实,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对全民的普及和覆盖,上述的状况会逐渐改变,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减少收入差距的功能会得到展示。社会再分配调整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需要足够的财力支撑,需要十年的时间是理性。

18

此外,教育公平战略和人口生育现状都会成为促使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曲线拐点会在十多年后出现的因素。在教育公平方面,人均教育水平和收入差距之间的正向关系。由于过去教育不公平的一定程度存在,在未来一定时期里会带来收入差距的加大。相反,现在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推进,广大普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得到保障,成为实在的受益者。到2020年左右,这一部分人的人力资本提高,获得了发展的公平机会,其收入增加也有了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在生育方面,生育率理论认为,生育率对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存在显著的影响,人口过快增加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将大部分由穷人承担,从而基尼系数将随之提高;儿童抚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经济投入,加重贫困阶层家庭的负担,但走过十多年抚育期后,便进入了人口较长的回报期,开始改变其家庭收入状况,缩小收入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9

[3]陈宗胜.体制改革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天津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再研究[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1)

[4]张卓元.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5]郭婉容,格斯塔夫?雷尼斯,约翰C?H?费.台湾的经济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6]王检贵.倒U现象是不是一条经济法则———对罗宾逊经典结论的质疑[J].经济研究,2000,(7).

[7]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数分析.经济研究,2005,10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课题组.改革以来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18).

[9]陈宗胜,周云波.再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0]于祖尧.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0

[11]景天魁.收入差距与利益协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2]孔泾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5).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5t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