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文

更新时间:2023-09-24 19: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国文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__现实主义诗风的源头,“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__六义” 2、“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语出《__易经______》一书. 3、近体诗可分为___律诗__和__绝句___两类。

4、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艺术成就最高的是《_论语_》

5、___陶渊明_____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___谢灵运________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 6、王维被称为“_诗佛_______”

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_白居易________ 8、《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纪传体_________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9、“四书”是指《_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10、“溯洄从之”中的“从”字的意思是__追寻_______ 11、“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中,“嗣”字的意思是__寄,传________ 12、“可怜光彩生门户”中“可怜”的意思是___可爱_________ 13、\雪肤花貌参差是\中“参差”的意思是_仿佛__ 14、“丛菊两开他日泪,__孤舟一系故园心___” 15、“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此恨绵绵无绝期___” 16、“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沙,_九夏芙蓉__,_三春杨柳_” 1、《诗经》是我国_现实主义______诗风的源头。“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___六义________” 2、《子衿》一诗首开后世小说___言情心理________描绘。 3、《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与《_周礼_________》、《仪礼》合称为“三礼”。 4、《礼记。大学。明德》一文中提出的三纲是指:________明明德_____、亲民和止至善,八目是指:__格物 、致知___诚意、正心、___修身____、齐家、治国、平天下。 5、《史记》是我国一部___纪传体_______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__列传_______五个部分。

6、白居易是唐代诗坛上_新乐府_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其诗作《_长恨歌______》《琵琶行》代表了唐代长篇叙事诗的最高成就。 7、“赋”是一种介于_诗歌_______和散文之间的文字样式。 8、“青枫浦上不胜愁”中的“胜”拼音为__shēng (一声)_______,解释为___经受.__________. 9、“可怜楼上独徘徊”中的“可怜”解释为____怜惜._______. 10、“可怜光彩生门户”中的“可怜”解释为__可爱,令人羡慕 11、《大观楼长联》,莫孤负四围香稻,____万顷晴沙,九夏芙蓉__,三春杨柳。 12、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中坚力量,其是做致力于追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_建筑____美。 13、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传达了作者浓浓的____乡愁.______________. 1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5、《饮酒》表达的三种境界是忘世、忘我、忘言。 16、“苏子愀然”的“愀”拼音是 qiao ,解释为 形容神色忧愁或严肃。 17、老子认为 道 是世界的本原,主张 小国寡民 的社会。 18、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19、“上善若水”的解释为 最善的人,品格如水 。

赏析题: 1、《谏逐客书》一文具有明确的写作动机,从中也体现了“为文”对于“前途”的重要意义。该文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为何能使秦王收回成命,任用客卿? 艺术特点:

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信纸辞有力,说理透彻。 二)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

三)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

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个人进退处境,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大业的高度,紧紧抓住秦王的贪婪及统一天下的迫切心情两大心里,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废除逐客令,让李斯官复原职。 2、请从《春江花月夜》一诗中选出4句(或4句以上)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或者

江畔何人初见明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诗人张若虚是沉浸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之中,提出了这个永无答案的问题。然而诗人传递的并不是全然伤感的情怀,他描绘出了世界的美丽,感慨着生命可贵,诗句有怅惘和感伤之情,但同时也令人警醒,这是大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3、为什么说“心远”二字,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的总纲?谈谈你的体会。 以“心远”为总纲,分三层揭示了“心远”的内涵。前四句写了身处“人境”但精神超脱的忘事心态。中四句写了静观周围而沉浸自然之中的忘我心态。最后两句深入的写了“心”在体验自然的兴致之后领悟到难以言表的人生真谛。此诗已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层层推进,是“无我之作”的代表作。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妙在何处?

“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含蕴丰富。以花木之“瘦”,

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1、“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刻画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态? 刻画了主人公等候恋人,却久等未至,相思萦怀,极致怅然幽怨的烦乱情绪 2、《项羽本纪。垓下之围》一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项羽步入绝境,伤感之余所咏唱的《垓下歌》凸显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

表现了项王多情、知耻、重义、仁爱、勇敢、豪迈的性格。是从项王英雄末路时感慨命运不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这些地方得以表现的。

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连用三个典故,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深层寓意。 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阐述题: 1、《蒹葭》一诗中,“秋水伊人”作为“企慕的象征”,象征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表达了主人公在渺茫中执着追求的人生体验。你从这首诗中体悟到哪些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的?

2、何为“大学之道”?请分析其构成层次及达到的目的。

3、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之作,作者为何要以“长恨”为题?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我认为爱情是无所谓对错的,正因为唐玄宗是一代帝王,所以他的爱情才如此让人关注。他爱的越执着,最终的结局就越悲凉,所以诗人乃至世人才如此之“恨”,当爱情与政治挂钩,作为一代帝王的唐玄宗就不得不顾及到国家,顾及到政权。一旦他因儿女私情而不过问国政大事,因为政治的流失、国家的悲剧,就注定了李、杨二人的爱情是一个悲剧。

1、从《秋兴八首。其一》看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

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2、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春江花月夜》一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首诗的诗题虽然是前人所做的乐府旧题,但作者却能跳出艳情宫体诗窠臼,以优美的语言,精致的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绮丽的自然景象,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也表达了作者对江月长存,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感慨,传达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可以说是盛唐之音的先声。

《春江花月夜》形象地反映出“少年诗人”的宇宙意识 ,最早展示了大唐帝国蒸蒸日上的生动气象。为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 。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八章》)你是如何理解“上善若水”的?身处现世的我们该怎样看待老子的“无争”思想? 上善若水:最善的人,品格如水。

老子并不是超脱世外的,也不是不想利于人的,而是做一切事情都要顺应天道,顺应自然。

4、为什么说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以抒情为主,所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我认为爱情是无所谓对错的,正因为唐玄宗是一代帝王,所以他的爱情才如此让人关注。他爱的越执着,最终的结局就越悲凉,所以诗人乃至世人才如此之“恨”,当爱情与政治挂钩,作为一代帝王的唐玄宗就不得不顾及到国家,顾及到政权。一旦他因儿女私情而不过问国政大事,因为政治的流失、国家的悲剧,就注定了李、杨二人的爱情是一个悲剧。

作文: 1、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意是: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危险;从而可以长安。)庄子主张:“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大意为:虽富贵,不因养尊处优而损害健康:虽处贫困之境,不因谋利而拖累身体。)面对“人为物役”的社会,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呢? 2、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海宁王先生之碑铭》)看大学精神。 1、《礼记。大同》一文中描绘了“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今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国务院参事和部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说: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重要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点文章。

2、请以“大学国文一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3、《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大学国文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蒹葭》中“企慕的象征”?

“秋水伊人”是本事创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象,作为一种企慕的象征。它不仅换取读者相似的爱情体验,也象征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从中让读者感触到主人公在飘渺中执着追求的人生体验。

诗中一直没有出现伊人的具体形象,这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伊人,诗歌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产生了更多的审美情趣,也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

当然更进一步地说这种“伊人”可能是象征着一种难以达到的人生目标,尽管你苦苦追寻,但它却总是遥不可及,这也就表现出东周时期诗人对人生意义思考的朴素观念。

《上善若水》中的无争思想?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无争: 处下无争

最高尚的品德是像水一样。正是因为当别物争着往高处爬的时候,它却甘居卑下的地位,甚至宁愿留在众人憎恶的地方,藏污纳垢包容一切。水的这种“不争”的品德,正是老子体现生活准则的重要特征。老子看重“不争”之德,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到处弥漫着为私利而争嚷不休的情况,所以他以水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人们要效法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这种“不争”,并不是自我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者遁入山林。他的“不争”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争端而提出的。老子仍然要求人们去“为”,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够“利万物”,但是所得来的成果,却不据为己有,更不是居功自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修身·博学》

《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所谓修身,指的就是自身道德问题。中国是个讲美德的国家,也以美德而成名。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对以往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根蒂。自懂事起,父母就会教自己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帮助他人,怎样以德去服人。

齐家:如果懂得什么叫以德服已,以德服人的含义,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么多的破碎家庭。所以说,自身修养,还关系着一个家庭。 治国,乃就是所谓的整治国家。做为一个公民,都有爱国为国报忠的权利和义务。要想治国,

首先得要懂得治国的大意。治国,就是要把一个衰落的国家整治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 平定天下,就是安定整个世界。全世界有无数个国家,也有无数个民族。在旧时,世界各国都是厮打成一片,最后残害的只是无辜的百姓和孩童。新中国的成立,不但使国家变的强大,且也建交了友好关系。不会再以暴力去解决世事。建立友好关系,不但可以使对国交互事物,且在人与人之间也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平定天下,人人渴望和平,渴望停止一切的斗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逻辑性的,后者都是要以修身做前提,只有好开头,才会有好的结尾。缺少前面的,后面的都不完美。所以说,个人修身,关系着一个家庭,关系着一个国家,关系着全世界的和平与斗争。自我修身,才是人们的主人,才是世界的领导人。

<饮酒>此诗意境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层层递进.为什么心远是总纲?

全诗以“心远”二字总领全文,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三层意蕴层层推进,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其田园诗歌恬静率真风格的充分体现。

前四句写了身处“人境”但精神超脱的忘世心态。中四句写了静观周围而沉浸自然之中的忘我心态。最后两句深入的写了“心”在体验自然的兴致之后领悟到难于言表的人生真谛。 (或用以下的代替) 第一层“忘世”。开篇四句描绘超脱世俗功名后,精神世界的虚静心态,颇有深致的“大隐隐于市”的忘世情怀。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这首先就要否定世俗价值观,前四句很自然地实现了这个目的。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启下,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之处在于“天然去雕饰”,这么缜密的结构竟然毫无斧斫痕迹,注意力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到第四句“心远地自偏”上去了。 第二层“忘我”。中间四句写诗人悠然间完全沉浸到自然韵致的“物性即我”的忘我心态。此时的诗人已然微醺、飘飘然,甚至有点放浪形骸。他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交遇。“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就在那一刻,人与山仿佛在引项共鸣,合奏出一篇轻盈而温暖的乐章。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地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表现自然的律动。因为无所系而无所求,所以平静、充实。人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的升华,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层“忘言”。最后两句写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上是在说这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最自然、最真切也是最和谐的感受,表达理性的逻辑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春江花月夜>

①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

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

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汉江临泛》 作者: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杜甫 《秋兴八首》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长恨歌>前三部分写实,最后一部分写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唐皇与贵妃的爱情对你有何影响?

全诗虚实结合,具有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

前三层以实写为主,通过玄宗的回忆和感受过渡到虚写;后一层以虚写为主(寻找仙山上的太真),而情感、人物、物件又是真实的。这就极细腻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故事更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

这篇长达八百四十字咏史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是因为诗人以深情之笔,对故事作了生动的描写,而且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爱情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预约,使这个爱情悲剧极富真实感与普遍性。故能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

作者采用了避实就轻,虚实结合的的写作手法,淡化历史,美化爱情。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颜参差是。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这是虚写,目的是在创造一个神秘的仙界,让俩人的爱情可以延续,也更能突出两人的忠贞爱情,不管是生还是死,都一样的执着,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爱情,是古今久谈不衰的永恒话题。古人受到种种封建礼教的约束,但越是压抑的东西越有 生命力。玄宗和贵妃就是如此。他们之间矢志不渝、坚贞专一的爱情却相传至今。他们一个精通音律,一个弹得一手好琵琶,可以说是琴瑟和谐。虽然这段爱有些无奈,但彼此都曾拥有过。拥有同样的回忆,也是一种美好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不一定真挚到诗中所描写的程度,其中有作者的虚构。但是我们认为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它不等于历史,它是经过诗人艺术加工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进行了艺术虚构,而且对李、杨爱情悲剧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对李、杨爱情故事生动、细腻的描写,使得白居易笔下的李、杨爱情悲剧远远超出历史事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5s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