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应用·第1课 (备课)

更新时间:2024-07-05 03: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技术应用·第1课 (备课)

本课教学综述

相关课程内容标准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能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3、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能描述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网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思想。

4、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

一、教材分析 1、 本章的作用和地位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本章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归纳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网络分类、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等),一方面是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这是一个为学生解惑的过程。

本章安排了一个综合实验——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通过让学生动手组建网络,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为后面的学习和在实际生活中组建网络提供一个知识的基础。

2、 本章主要内容介绍

本章共分五节,前四节的内容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最后一节的实践活动是安排学生动手参与组建局域网,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一种验证。

生活中接触到“网络”的名词有许多,如电话网络、电视网络、卫星网络、GSM网络等,不同的网络有不同的用途,也体现出不同的功能。“第一节 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通过实地观摩考察或观看光

盘录像,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发表自己对什么计算机网络的看法。

“第二节 不同的连接策略”的内容是通过讲述一个同学生活中“连网”的例子作为引入,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网络中的连接设备及连接线,进而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知识。“不同的连接策略”要突出的是“策略”,并不是让学生把所有的连接方案都要掌握,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学会“选择”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体现。

“第三节 网络中的数据通信”要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网络中的基础知识——通信网的相关知识,包括的内容是:通信信号、信息交换方式等。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这些知识及相关实现原理。

“第四节 网络协议”内容是讲述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任务驱动和学生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物理上的连接不足以让网络能相互通信交流,让学生动手安装网络协议,更好地把网络协议的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解释如何把复杂问题分层分解的思想与方法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寄信的过程,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认识分层思想的好处。OSI层次模型的内容设计并没有像传统教材那样逐一介绍其各层的功能,而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分层及分层的好处是什么。通过OSI/RM与TCP/IP协议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进行知识迁移,掌握新的知识。

“第五节 组建局域网”的内容是安排学生一次实践活动过程,把前四节所学的内容学以致用。学生以2人为一组,利用网络连接线把计算机连接起来,并安装网络协议,实现共享文件。这节组网内容并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安装与配置TCP/IP协议,这部分的知识对刚学习网络的学生而言也过于复杂。因此,教材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实现方法,即采用NetBEUI协议进行通信。考虑到目前Windows的平台仍占家用操作系统主流位置,这个方案学生可以较轻松地完成任务,也能够得到体验。对于部分网络知识较为丰富的学生,不妨可以建议他们采用其他操作系统(如Linux或Mac OSx)或直接安装TCP/IP协议来完成任务。对于TCP/IP协议的配置问题,建议教师可以预先安装一个DHCP服务器,减少学生实验过程中配置的难度。

3、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与拓扑结构

课程内容标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的学习行为动词是“了解”。学生通过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能够识别、辨认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列举属于“计算机网络”这一概念的例子,并能够描述计算机网络分类、拓扑结构的基本特征。

(2) 信息交换方式

信息交换是网络通信的基础,信息交换技术是网络技术基础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使用“列举并解释”的动词,该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并不是对技术纵深的探讨,而是淡化技术细节,定位于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技术等原理的了解和技术思想的关注。

(3) 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的学习重点在于能够把握“网络协议是网络中通信双方所共同遵循的规则”,能够初步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推断网络中一些通信故障。通过安装简单的协议软件,认识网络通信协议的实现。

(4) 开放系统互联协议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

能描述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网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思想。“描述”在知识目标的水平要求中属于“了解”水平。因此,在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重点是能够描述分层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优点与基本特征:分层中每一模块易于研发、易于理解,能够标准化;各层功能相对独立、易于维护。分层模型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5) 局域网的组建

局域网的组建过程是对所学网络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实验过程中,部分知识(如:协议软件的安装)需要学生复习第四节中所学的内容。另外,实验环境的创设,实验设备的准备是完成本节内容的关键。

教学难点:

(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分类的名词有很多。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分类,难点是如何确定和理解分类的标准。通常人们所做的网络分类,其实都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的支撑系统——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分类。教材中所提的分类方法是最普遍且最能为大众接受的分类,就是“按网络规模(作用范围)的大小”来区分的分类方法。因为网络规模的大小往往造成网络在许多方面的特性有明显的区别,如传输介质、网络拓扑结构和通信协议等。有了“按网络规模(作用范围)的大小”这个区分标准,对于学生所提出的“光纤网”、“宽带网”、“ATM网”、“环型网”等就容易解释了,它们的区别在于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分类标准。

(2) 信号、信道与带宽

网络中的通信信号、信道和带宽都是属于概念性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知识时往往都需要较抽象地理解。教师可以采用配套网站上的教学演示软件进行教学,以减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难度。作为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遇到新的名词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资料检索的方法来寻求答案,这也是本节书对学习能力提升的要求。

(3) 信息交换方式

从难度上来讲,交换技术超出了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范围,不适宜向学生传授。然而,如果不对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技术内容加以讲解,就难以解释IP电话比传统电话省钱的原因,难以解释学生在其网络生活中面对的一些问题。教材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示展示了两者的区别。要注意的是,突破教学的难点,关键在于应定位在让学生在对这些技术原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在传统电话与IP电话中的应用,借助自身使用经验,领悟原理,有助于学会使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4) 网络协议、网络协议OSI模型

这两个知识点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但也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根据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水平,教学难点的突破在于如何从实际应用例子中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的学习方法。另外,可以考虑适当创设一些网络故障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体验网络协议在网络通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需要在网络教室上课。有条件的学校还需要安排一次参观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的时间。关于学习内容方面,本章是全书的总领,是后面内容学习的基础。

1、 学情分析

信息时代,当我们需要在网络中查找信息时,很自然会想到使用“搜索引擎”;当我们需要在网络中与他人交流时,会使用电子邮件或到BBS参与讨论等等??学生经多年的使用,或多或少地掌握了这些技术的使用方法,也知道网络会给他们带来不少的便利。但是,对于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如何组成的,计算机网络除了他们所认识的应用外还有什么功能,如何组建一个局域网等问题都是一知半解。现在拥有电脑的家庭越来越多,拥有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的家庭数量也不少,另外,网络游戏的风潮冲击着学生,利用自己拥用的计算机资源来“连网”,“共享Internet”接入成为学生之间的热点话题。学生正是带着这样的需求和驱动力来选学这门课程的。

2、 教学策略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对网络知识有一些了解和应用经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学生往往是对网络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较浓的学习兴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网络建设情况不同,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的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对于大部分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教师可以考虑采用一些办法(如课前让学生填写网上的调查问卷、与个别学生交流或课堂上提问等),充分了解学生网络知识水平,学习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另外,可以把调查了解的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有的技术水平,清楚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对于个别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通过安排研究性学习课题,选取教材中的若干难点,让这部分学生深入探究;也可安排这部分学生在课间进行辅导,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赶上学习进度。对于部分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在保证全体学生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内容设立高级学习目标和自主的学习方式,以促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组建局域网的过程,基本目标是实现基于NetBEUI协议的网络组建,而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建议他们设计如何运用TCP/IP实现网络连接。

在教学过程中,网络应用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还可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其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这样可把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相互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本章作为开课之篇,是本书学习的知识基础,理论性也较强。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潜能,注意把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考虑。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析、思考等方式开展学习,更好地把握技术的思想与方法。教学过程的组织。本章正文内容设置了多个栏目,如“观摩”、“交流”、“任务”等,是依据学生认知活动过程设置的,意在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线索,帮助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栏目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所学内容并参与到活动中。教师要避免对本章内容进行满堂灌,最后才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参与。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内容,根据课程标准把握其深度,结合教材中的案例或自己挖掘的案例,把知识讲清,点到即止。通过分析和提炼案例,把思想与方法传授给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中的配套光盘中有不少拓展性资料,可以帮助教师备课和理解概念。教师还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内容,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

三、教学评价

本章学习评价主要针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水平,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和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对一些概念加深理解,例如: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了解网络数据通信的交换技术,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网络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学生能够描述网络协议体系分层的基本思想。通过体验局域网的组建过程,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成功地组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是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体现。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一) 讨 论 交 流 1、教师导入:计算机网络给我们工作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方从交流分享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便和乐趣,在认识计算机网络这一名词之前,先体验和分享一下入手,让学生融入它有哪些功能。(10分钟) 到共同学习的过2、分组(5人/组,共分6组)交流与分享,讨论两个问题: 程中,激发起学生(1)调查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2)尝试归纳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功能。 3、教师小结: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应用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同学们彼此能了解更多新的网络应用经验与知识,通过归纳能够概括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这就是一个共同学习的经历。 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二) 实 地 考 察 计算机网络要实现前面所描述的功能,需要有它的物质基通过实地考础,下面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来认识一下“计算机网络”的真面察,让学生对计算目。 机网络有一个总1、 安排学生分组(10人/组,共分三组)参观网络实验室,体的,感性的认未参观的同学自行阅读和到网上搜集有关计算机网络分类的资识。培养学生的观料,探究如何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 察学习能力和观2、 安排学生参观网络拓扑图,进入主机房后,参观交换察思考能力。 机与网络连接的情况,最后简单介绍学校网络服务器的使用情况(每组时间约为5分钟)。 (三) 合 作 分组参观的同学将利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通过因特网收集通过信息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计算机网络分类的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获取和比较,做出论,确定一种小组内达成共识的分类方案,并把选择这种分类的一个决策的过程。探 究 原因记录到教科书的旁注中。(15分钟) 强调小组合作与讨论,增强学习效果。 (四) 归 纳 概 括 安排每组1分钟的发言时间,请同学们谈谈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分类方法。(10分钟) 安排时间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教师归纳概括,如何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意见,有助于学生分类标准是如何选择的。(4分钟)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点拨方法要点。 (五) 评 价 练 习 今天我们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了计算机网络;接下来我们鼓励学生积将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贯穿于本课程的学习之中。从现在起,我们极利用网络开展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通过利用网络工具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学习,拓展学习的今天的资料收集、观点讨论的过程,将伴随我们一起完成网络技时空,加强与他人术应用的学习。 布置练习:完成课后练习,把练习的内容在课堂BBS上展开讨论。 的沟通与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5q.html

Top